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8《吆喝》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526a3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0.png)
八年级语文《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吆喝现象。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对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敏感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吆喝现象。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吆喝的氛围。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培养学生写作技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并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
3.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分段阅读课文,概括各段大意,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4. 分析吆喝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吆喝现象,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 细节描写训练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细节描写,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特点。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吆喝现象为主题,进行一次写作练习。
8. 板书设计《吆喝》一、民间文化的吆喝现象二、吆喝的作用和影响三、吆喝的消失与传承9.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0. 课后作业批改与反馈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其他的吆喝现象,如街头小贩的叫卖声、商店的广播广告等。
2.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吆喝的氛围,深入了解吆喝现象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18课《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5doc初中语文
![第18课《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5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9dc5348cb9f3f90f77c61b1b.png)
第18课《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5doc初中语文一.讲教材1.教材内容吆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
本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讲,却大有文章,在慢慢的追忆语调中显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学习本文,要使学生品味到自身日常生活中包蕴着无穷的乐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专门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同时,在老北京城,各种吆喝声随处可见,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条理清晰,杂而不乱,学习领会作者精湛的组织材料的手法,以及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存词语,把握词的读音、意义。
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情感目标: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讲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点特色和专门的越魅力,明白得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奉献。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品味语言,明白得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讲教法1.结构、层次:从学生活动角度要紧设计为三个环节:快速阅读——选点品读——迁移扩读。
2.思路、理念: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形舍得花时刻,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形式要多样。
提咨询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散文的写法及风格,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提高其整体把握、概括提炼的能力,做到从语言品味中领会内涵,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地学习语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吆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f4a39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9.png)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吆喝声中的文化韵味。
1.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味。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吆喝声,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2.2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吆喝声中的市井气息,传承民间文化。
3.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声中的文化韵味。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中的吆喝声,体会其背后的情感。
2.2仿写练习,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吆喝声的录音,让学生听后谈谈感受。
1.2引导学生关注吆喝声中的文化韵味。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课堂讨论3.1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吆喝声分别体现了哪些特点?4.课文分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4.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在写作中的应用。
5.仿写练习5.1学生仿写一段关于吆喝声的描写。
5.2小组交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吆喝声的作文。
2.收集身边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吆喝声中的文化韵味,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合作学习能力。
3.仿写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了写作水平。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1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听到了哪些吆喝声?它们各自有什么特色?比如,课文中提到的‘豆腐脑’,大家能描述一下它是怎么吆喝的吗?”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具体描述吆喝声的特点,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八年级语文《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8d9e875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4.png)
八年级语文《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剖析课文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
2. 学生对生活关注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3. 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课堂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并标记出生字词。
3. 讲解生字词:针对学生标记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和巩固。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道理。
5. 修辞手法分析: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6. 表达方式学习:分析课文的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等,并进行实际演练。
7. 情感态度培养: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表现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
七、课堂练习:1. 翻译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2. 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生活。
八、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收集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作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吆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3a7e6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e.png)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吆喝》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吆喝》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吆喝》教案【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吆(yāo)喝大声喊叫(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囿(yòu)本是养动物的园子,文中指局限或拘泥。
隔阂(hé)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饽饽(bō·bo)文中指用馒头或杂粮制成的块状食物。
晶莹(yíng)光亮而透明。
2.作家作品萧干(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干,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
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是二战期间中国在欧洲的惟一战地记者,1955年中国作协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
解放后曾任《译林》编委、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馆长。
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
1990年后,和夫人一起翻译了英国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本文以纯正的京白(北京口语),介绍了旧北京街头小商小贩的各种叫卖吆喝声,富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民俗文化的喜爱之情。
二、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3):由英国人对北京街头招徕顾客的音响分类写起。
引出本文的介绍对象——吆喝。
第二部分(4—10):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不绝于耳的北京吆喝声。
第三部分(11—14):介绍每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较全面的理解。
三、写作方法1.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 12.0pt2.在结构安排上,本文也颇有独到之处。
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四、问题探究1.本文结构安排上有何独到之处?老北京各种各样、五花八门、随处可见的吆喝声,在作者笔下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707c310910ef12d2bf9e771.png)
18 吆喝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教学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结构安排独特。
三.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a.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
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
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四、研读与赏析
1.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及结构。
a.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b.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参考提示:首先,要将要介绍的事物分成若干“类”(或若干方面的内容);其次,将这些“类”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好先后顺序;最后,应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
五、拓展延伸:
1.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a.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
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京味语言的示范)
b.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6968f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5.png)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吆喝声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吆喝声的韵味和美感。
2.学习吆喝声的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结合自身实际,感受家乡的吆喝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过吆喝声?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听到的吆喝声吗?(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吆喝的文章——《吆喝》。
2.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用普通话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读完课文后,谈谈你对吆喝声的理解。
3.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听到的吆喝声,讨论吆喝声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吆喝声,体会其韵味和美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吆喝声的特点。
(2)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完成作业,观察到家乡的吆喝声呢?2.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家乡吆喝声,讨论其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吆喝声,理解其表达方式。
3.品词析句(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情感体验(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吆喝声中,感受其韵味和美感。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吆喝声代表了什么?它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6.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家乡吆喝声的作文,题目自拟。
(2)教师提醒:作文要结合自身实际,表达真情实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吆喝》,使学生对吆喝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家乡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da85e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14.png)
《吆喝》教案【教学目标】1.揣摩品味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地方特色;2.欣赏原汁原味的老吆喝声,感受民俗文化艺术的魅力;3. 学习本文运用衔接过渡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写法。
4. 结合实际情况,搜集当地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揣摩品味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地方特色和独特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运用衔接过渡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写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初识吆喝。
(出示ppt1)“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视频。
2让学生为之颁奖——“最佳_________奖”,并简要说说理由。
(最佳表演奖、最佳嗓子奖——吆喝者声情并茂,富有艺术性——声乐艺术。
(最佳广告语奖,吆喝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究老街头各种各样的吆喝声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街巷风情。
)二、寻“吆喝”之声----市井美(民俗风情)【过渡】:请同学们快速跳读全文,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吆喝”声,看看课文的吆喝一共介绍了多少个?都涉及了人们生活的哪些方面?(出示ppt2)1.文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的最多?2. 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城?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老的清明上河图。
同学们的感悟力想象力真强,初读课文,就读出了——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
三、串“吆喝”之文---层次美(井然有序)【过渡】:我们刚才统计过,全文涉及的吆喝达到18种,这么多的吆喝,写作时处理不慎就会显得混乱和松散,那么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使之读来秩序井然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吆喝”。
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出示ppt4)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②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③“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8课《吆喝》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8课《吆喝》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6ee01b10661ed9ad51f36b.png)
激发学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了解北京城吆喝的特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筛选信息提炼内容
懂得归纳概括分析
训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教给学生学习规律和方法
培养学生感受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以及激发他们热爱民间艺术的思想感情,引起与作者的共鸣
作为老北京的作家,他自然喜欢这些吆喝声,喜欢吆喝的物品,喜欢吆喝的人,最能看出作者喜欢哪些吆喝?找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说说理由。集中品味(6段)读,读出喜欢与回忆之情。
当然也有不喜欢的吆喝,如哪些?为何不去掉?
这里流露出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逝去的一切的怀念。过去的一切都带着他个人生命的印记,作家对这些吆喝,仅仅是喜欢和追忆吗?
吆喝是一道,在不富裕的生活里开开心心地,亮闪闪的风景线
结束语:
“卖花声里梦江南”一声的吆喝饱含诗情,萧乾的纷纭叠出的一声声吆喝是包含着怀念,呼唤着珍藏。让我们带着这声声发自作家心底的吆喝去民间采风,珍藏文化,传承文化。
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北京城杂忆》
课外活动:收集家乡街头巷尾的吆喝声,不好的可以加以修改
物美价廉:一个制钱可买蛤蟆骨朵儿,十几头呢?还有一捆萝卜一个大等等
北京风味:硬面饽饽,秋海棠
单凭作者这样写,你看到了一个老北京街头物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北京风味)-风俗画
过度: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他们有的挎着篮子,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车子行走在街头巷尾吆喝着。你最想听谁的吆喝(老师、同学、录音。)
地道的京白吆喝加上作者用地道的京白,一股浓浓的京腔京韵扑面而来
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七十年前的北京城的色、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含泪的微笑!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吆喝》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吆喝》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1c102113c1ec5da51e27017.png)
《吆喝》【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学习“招徕”“铁铉”“秫秸杆”等生字词;2、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3、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内在情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看视频,听录音,模仿等方式感受京城特色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2.体味语言,感受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3.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内在情感。
4.借助视频、音频,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受北京特色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1、字音招徕(1ai) 铁铉(xuan) 囿于(you)隔阂(he) 饽饽(bo) 秫秸(shujie1)商贩(fan) 吹嘘(xu) 吆喝(yaohe)小钹(bo) 荸荠(bi qi)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入一提到北京,我们总想到气势恢宏的紫禁城,想到庄严肃穆的天安门,想到蜿蜒盘旋的长城,想到激动人心的北京奥运会。
而今天,我们要跟着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去看一看华丽外衣之下,市井生活中的老北京。
三、作者简介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1999),生于北京。
萧乾先生是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
曾出版400多万字中文著作和多种英文著作,并翻译多种英文著作。
他一生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包括长篇小说《梦之谷》、自传体作品《未带地图的旅人》、报告文学《人生采访》,及翻译作品《好兵帅克》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吆喝》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吆喝》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ab9514827d3240c8447efff.png)
18《吆喝》【教学目标】1.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2.整体把握文意,品味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之情。
3.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你是一个走村串户买东西的,你会怎样吆喝叫卖呢?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0日)原名萧秉乾,生于北京,蒙古族。
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
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本文选自《北京城杂忆》。
三、读《吆喝》,知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明确以下问题:1、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吆喝声?(勾画并标上序号)算卦的,卖大柿子的,卖秫秸杆,做的玩具,卖烤白薯的,卖糖葫芦的,卖山里红的,卖炸豆腐的,卖冰棍儿的,卖萝卜的,卖荞麦皮的,卖蛤蟆骨朵儿的,卖馄饨的,卖荷叶糕的,卖硬面饽饽的。
2、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吆喝声有序地组织起来的?(注意把握关键句)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从早到晚,一年四季)3、作者还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主要从11——14自然段去分析)引出话题(器乐表演到声乐表演),介绍吆喝声,对吆喝声进行品析评价(具体内容,表演形式,音韵节奏)四、赏吆喝,品语言1、这么多的吆喝中, 哪一句让你一听,就垂涎三尺?请大家选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品读。
例:“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五、悟吆喝,说感情1.请大家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想想在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什么感情?2.寻找语句,读出感受,交流感情。
(1)抓程度副词:如“更值得一提” “更喜欢”(2)抓评价语、褒贬语:“十分精彩”六、学吆喝,再体验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141f9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f.png)
《吆喝》教案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与吆喝相关的知识,包括吆喝的定义、吆喝的方式和吆喝的作用。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模仿吆喝的方式,进行吆喝的实践,并能够通过吆喝传递信息。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吆喝的定义和吆喝的方式。
2. 如何通过吆喝传递信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PPT、活动素材、吆喝示范视频等。
2. 学生准备:准备纸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通过问候学生和提出一个问题作为导入,例如:“大家知道‘吆喝’是什么意思吗?有没有听过什么有趣的吆喝呢?”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PPT和实物例子,向学生介绍吆喝的定义和吆喝的方式。
解释吆喝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吆喝示范(10分钟)教师可以模仿吆喝的方式,展示吆喝的技巧和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4. 练习活动(30分钟)①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段吆喝的话语,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要求内容有创意和吸引力。
②模仿比赛:选出几名学生进行吆喝模仿表演比赛,其他同学进行评分和点评。
5. 反思总结(10分钟)通过小组分享和总结,让学生总结吆喝的要点和技巧。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拓展延伸1. 邀请专业吆喝员进行讲解和示范。
2. 组织学生参观吆喝相关的场所,如集市、超市等。
3. 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吆喝词,并尝试在学校或社区展示。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在练习活动环节进行个别点评。
2. 收集学生的小组练习作品和模仿比赛的录像,进行总结评价。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91fc7b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b6.png)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吆喝声的怀念之情。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吆喝声中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声的魅力。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吆喝声中的地域文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听到的吆喝声,分享自己的感受。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吆喝”为题?2.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和重点句子。
(2)教师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精读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吆喝声的特点。
(3)讨论:作者为什么会对吆喝声产生怀念之情?4.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关注吆喝声中的地域特色,分析不同地区吆喝声的特点。
(2)讨论:吆喝声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展示。
5.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6.课后作业(1)仿写课文,以“吆喝”为题,写一篇短文。
(2)收集不同地区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吆喝声,体会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但在深入探讨环节,部分学生对于吆喝声的地域特色分析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吆喝声”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吆喝声的魅力。
2.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吆喝大赛”,让学生亲身体验吆喝的乐趣。
3.邀请当地的老一辈人讲述吆喝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吆喝声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4.开展“吆喝声与地域文化”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吆喝声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六、教学资源1.课文《吆喝》2.相关背景资料:吆喝声的地域特色、民间文化等3.网络资源:各地吆喝声录音、视频等4.教学课件七、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教学设计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a0480f4431b90d6c85c7dc.png)
《吆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字词。
2、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教学重点:1、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二课时:完成《基础训练》。
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播放相声片段《卖布头》。
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而趣味良多。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的各种叫卖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是,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想。
那往昔的生活片段,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今天,我们学习《吆喝》这篇文章,了解一下旧北京人们的生活情景,品一品老北京的京腔京调儿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1)重要词语;(2)“圈点勾画”读书法;(3)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2、重点词语(1)注音囿(yòu) 钹(bō) 招徕(lái) 铁铉(xuán)饽荠(bí qí) 秫秸秆(shú jiē ɡǎn)(2)解释下列词语招徕:招揽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隔阂:相互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身或他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3、学生交流感受。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吆喝》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吆喝》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3e301d5856a561253d36f04.png)
第18课吆喝教学目的1.积累“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语,了解作者。
2.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3.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萧乾,原名萧炳乾(1910-1999),蒙古族,我国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曾是世界二战期间西欧战场唯一一位中国战地记者。
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碑”。
曾出版400多万字中文著作和多种英文著作,并翻译多种英文著作。
他一生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著有专著《篱下集》、《北京城杂忆》、《书评研究》、《红毛长谈》、《栗子》、《落日》,《人生采访》、《一本褪色的相册》、《萧乾创作回忆录》、《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选集》(10卷),译著长篇小说《好兵帅克》等。
译著诗剧《培尔·金特》获1986年挪威王国政府国家勋章,散文集,《北京城杂忆》获中国首届散文奖,《倘若我是日本人》获1996年雪津杯杂文征文一等奖,《抗老哲学》获1998年杂文一等奖。
在80多岁高龄时,他还与夫人文洁若合作翻译了“最难懂的巨著”爱尔兰小说家乔尹斯的《尤里西斯》,获全国第二届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令世人瞩目、惊叹。
晚年的萧乾,勤奋笔耕,写了大量散文、笔记、随笔、回忆录等作品,同时,作为一位有影响的文化战士,他还几次出国参加国际作家聚会。
评论界一致认为,萧乾的作品,真诚坦荡,深邃警醒,读来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萧乾是一位用“心”写作的人。
而他自己则认为,自己这辈子的处事原则之一,就是讲真话。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教学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结构安排独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a.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
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
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b.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
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四、研读与赏析
1.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及结构。
a.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与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异同?
◆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
感情吗?
b.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c.在讨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参考提示:首先,要将要介绍的事物分成若干“类”(或若干方面的内容);其次,将这些“类”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好先后顺序;最后,应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
五、拓展延伸:
1.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a.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
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京味语言的示范)
b.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2.交流与讨论:你如何看待当前街头的吆喝声?
27719 6C47 汇X37542 92A6 銦23870 5D3E 崾33077 8135 脵
29674 73EA 珪;38435 9623 阣D#Q:H25040 61D0 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