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案:《简单的周期》
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区级赛课《简单的周期》教案
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区级赛课《简单的周期》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单的周期》是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周期现象,学会用观察、归纳的方法找出简单的周期规律,并能应用周期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周期现象,如季节变化、钟表计时等,对周期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周期规律的发现和应用还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周期现象,找出简单的周期规律。
2.培养学生用观察、归纳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4.让学生能够应用周期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找出简单的周期规律。
2.难点:让学生能够应用周期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周期现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归纳法: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周期规律。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计时器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如季节变化、钟表计时等,引导学生关注周期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具有周期性的图片,如水果、数字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图片中的周期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周期性现象,如日历、天气等,用画笔在白板上绘制出周期规律。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对周期规律的理解。
简单的周期教案
简单的周期教案简单的周期教案1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吗?今天,咱们就先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叫做谁是记忆王。
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更强。
现在全班同学分为两组,男生组和女生组,大屏幕上将出现两组数据,男生记男生组数据,女生记女生组数据,比比谁记得又快又准。
大家准备好了吗?男生组:__1女生组:__1234哪组同学都记住自己组的数据了?咦?怎么举手的大多数都是女生呢?(再次出示数据)为什么女生记得又快又准,你对今天的比赛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发现女生组的数据是有规律地排列的,按1234的顺序重复出现3次。
像这样的有规律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从生活里的一些排列中找一找,看看有什么规律,又运用了哪些数学方法?板书:规律方法二.探索新知中秋刚过,国庆将至,街道上公园里到处张灯结彩,彩旗飘扬,今天就请同学们随老师一起去公园看一看,去感受那里的节日氛围吧。
(大屏幕展示情境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盆花、彩灯、彩旗)1.盆花那图中的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特点?(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都是按几个一组排列的)。
教案《简单的周期》
教案《简单的周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期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简单的周期性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周期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周期性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 简单的周期性现象的观察和描述3. 周期性知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周期性现象的定义和特点,简单的周期性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难点:周期性知识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周期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讨论法: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交流和分享对周期性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实践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周期性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周期性现象的图片和实例。
2. 教学素材:生活中常见的周期性现象的实例。
3. 小组讨论工具:纸笔、记录表格等。
教案《简单的周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期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简单的周期性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周期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周期性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 简单的周期性现象的观察和描述3. 周期性知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周期性现象的定义和特点,简单的周期性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难点:周期性知识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周期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讨论法: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交流和分享对周期性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实践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周期性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周期性现象的图片和实例。
2. 教学素材:生活中常见的周期性现象的实例。
3. 小组讨论工具:纸笔、记录表格等。
四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周期》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互动白板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5.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案例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周期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尊重规律、关爱生态环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和社会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自信心,提期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尊重规律、遵循规律的科学精神,教育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关爱生态环境。
2.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互动白板等,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运用周期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日历、时间安排等。
3.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符号和语言表达周期现象,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周期规律进行推理、预测的能力,如预测下一个季节、下一个星期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发现、描述和运用周期现象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在每个环节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周期现象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习他人的经验。
简单的周期(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苏教版
教案:简单的周期(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周期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周期现象。
2. 学会使用除法计算周期,并能够应用周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会使用除法计算周期。
教学难点:1. 理解周期现象的多样性和应用。
2. 解决与周期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或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周期现象,如季节变化、钟表走动等。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周期吗?周期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周期现象的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讲解周期的概念:周期是指一个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周期的特点:重复性、规律性。
三、讲解周期计算方法(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周期现象,如四季变化、钟表走动等,并提出问题:这些周期现象有什么共同点?2. 引导学生发现周期现象的共同点:每个周期都有相同的时间间隔。
3. 讲解周期的计算方法:使用除法计算周期。
将被除数(总时间)除以除数(时间间隔),得到商(周期数)。
4. 通过示例或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周期计算练习。
四、应用周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提供一些与周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小时内钟表走动的次数、计算一个年份中的季节变化次数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周期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并进行解答。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周期的概念、特点和计算方法。
2. 提供一些拓展活动,如观察身边的周期现象、设计周期相关的实验等,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索。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一些周期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2.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周期现象,并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周期的概念和特点,学会使用除法计算周期。
《简单的周期》(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简单的周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周期的概念。
2.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周期。
3.认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周期。
2.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像的变化。
2.解答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内容基本概念周期:指一个函数在水平方向上呈周期性重复的现象,最小正周期τ称为周期。
正弦函数的周期公式:y = A sin(ωx + φ)。
其中,A表示振幅,ω表示角频率,φ表示初相位。
周期公式:T = 2π / ω。
余弦函数的周期公式:y = A cos(ωx + φ)。
其中,A表示振幅,ω表示角频率,φ表示初相位。
周期公式:T = 2π / ω。
基本性质1.在同一段区间上,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都具有相同的周期。
2.在同一段区间上,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波形相同,只是相位不同。
3.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都是奇函数。
教学活动活动一:复习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先让学生通过黑板上的图像,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性质。
并让学生自主复习,帮助巩固相关知识点。
活动二:实例解析周期通过让学生解决举例练习来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周期,加深对周期的记忆。
活动三:练习课堂让学生自己练习,分析如下问题:1.f(x) = sin x 的周期是多少?2.f(x) = cos x 的周期是多少?3.解方程 sin 3x = 0 的正整数解个数是多少?教学方法1.展示法2.课堂练习3.举例解析教学师资李老师总结本次课程,我们学习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周期,以及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样例解析,让学生得到了基本概念的复习和加深周期理解的实践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习效果。
《简单的周期》(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简单的周期(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周期。
2.能够根据给定的周期推算未知数的值。
3.能够把周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1.什么是周期。
2.如何根据给定的周期推算未知数的值。
3.周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周期的概念,以及如何灵活运用周期。
教学准备黑板、白板、笔、课本、复习资料、PPT教学过程1. 热身启蒙教师可以大声询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周期吗?”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周期是什么,周期具有哪些特征?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老师可以将同学的回答记录在黑板或白板上。
2. 深入讲解周期,即重复出现的规律性现象。
通俗地说,周期就是一连串有规律的东西,其中每一个都和前面和后面的一样。
学习周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能够根据给定的周期推算未知数的值,并能够把周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师可以列出一些周期性的示例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周期:•季节的变化是一个周期。
•日出和日落是一个周期。
•车辆通过道路的时间间隔也是一个周期。
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举出更多的周期性的例子,并与同学们一起思考如何描述周期这一规律。
3. 理论应用教师可以通过PPT或黑板让同学们观察和探讨各种周期函数图表,引导学生理解周期函数公式的定义。
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数学计算一些实例,使同学们掌握如何计算周期。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周期数或周期长度,让同学们计算未知数的值,同时也可以计算曲线的最高点、最低点等。
4. 实践案例教师可以找一些有关周期函数的实际应用例子,让同学们在实际的情境中运用所学,例如:某市地铁2号线从地铁站A出发,每隔4分钟有一列地铁,那么:1.早上八点半到上班时间地铁站的候车时间最短是几点?2.如果一个人早上上班要在九点之前到达公司,那么他最晚可以到地铁站的时间是几点?这类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同学们对周期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可以组成小组让学生一起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周期概念。
总结与反思理解周期不仅是数学知识,更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的周期》教案
《简单的周期》教案
《简单的周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周期现象,明白其循环规律。
2.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循环计数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1.导入: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周期现象,如日夜更替、四
季轮回等。
(2)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
2.学习新课:
(1)定义周期现象:在一定时间内,一种现象按照一定的规律重复出
现。
(2)讲解周期循环计数方法:如一周有7天,一个季度有3个月等。
(3)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计算一个周期内的天数,如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天等。
(4)引导学生通过表格、图形等方式表达周期现象,并发现其中的规
律。
3.巩固练习:
(1)让学生通过实例,自己绘制表格或图形表示周期现象。
(2)让学生通过计算,找出一个周期内的天数。
(3)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小结:
(1)回顾周期现象的定义及循环计数方法。
(2)强调观察、分析、推理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3)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困惑。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
1.通过学生的表现,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
学策略。
3.在课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简单的周期(教案)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教案:简单的周期(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期现象,能够识别和描述周期现象。
2. 让学生掌握求一个周期的长度和周期的个数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周期现象的概念和特点。
2. 求一个周期的长度和周期的个数的方法。
3. 周期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周期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周期现象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求解周期长度: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求解周期长度的方法。
4. 求解周期个数: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求解周期个数的方法。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和描述身边的周期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周期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周期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法:讲解周期现象的概念和特点,以及求解周期长度和个数的方法。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和描述身边的周期现象。
4.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周期现象。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周期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2. 多媒体课件:展示周期现象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小组合作材料:提供观察和描述周期现象的工具和材料。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周期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周期现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简单的周期(1)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的周期(1)——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期现象的概念,能够识别简单的周期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简单周期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 简单周期现象的识别和判断3. 简单周期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简单周期现象的定义和特点,简单周期现象的识别和判断。
2. 教学难点:简单周期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如四季更替、潮汐变化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周期现象的特点,总结出周期现象的定义。
(2)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识别和判断简单周期现象。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周期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日历、时钟等。
3. 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组内分享自己发现的周期现象。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出更多的周期现象。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周期现象的概念。
(2)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并记录下来。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周期现象的概念和特点,学会了识别和判断简单周期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课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1. 简单周期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 简单周期现象的识别和判断3. 简单周期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周期现象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判断简单周期现象。
2. 学生能够将周期现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发现生活中的周期现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简单的周期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的周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期现象,能够识别和创造周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周期现象的认识2. 周期现象的识别和创造3. 周期现象的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周期现象,能够识别和创造周期。
2. 教学难点:周期现象的识别和创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如四季变化、潮汐现象等,引起学生对周期现象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周期现象(1)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简单的周期现象,如彩灯的闪烁、音乐盒的旋转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现象。
(2)引导学生总结周期现象的特点,如重复性、规律性等。
(3)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周期的概念,如一周有七天,每天有24小时等。
3. 识别和创造周期(1)让学生观察一些图形或数字序列,判断是否存在周期现象,并找出周期。
(2)引导学生创造一些简单的周期,如图形的重复、数字的循环等。
4. 周期现象的应用(1)让学生举例说明周期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日历、时钟等。
(2)引导学生运用周期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月的天数、计算一个星期后的日期等。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周期现象,能够识别和创造周期,并能够运用周期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课后作业1. 观察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并记录下来。
2. 创造一个简单的周期,并解释其规律。
3. 解决一些与周期相关的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1. 周期现象的认识2. 周期现象的识别和创造3. 周期现象的应用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周期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周期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究周期现象”这一环节。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简单的周期》教案1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教案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发现并理解图形、数字等简单的周期性规律。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学会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周期性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周期性规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在表达和描述周期性规律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发现并理解图形、数字等简单的周期性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发现并理解图形、数字等简单的周期性规律。
2.用规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发现周期性规律。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周期性规律的理解。
3.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得出周期性规律。
4.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实例、问题、练习等。
2.教学素材:包括图形、数字等实例。
3.学习单:用于学生记录和总结学习内容。
4.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周期性现象,如季节变化、日出日落等,引导学生关注周期性规律。
2.呈现(10分钟)呈现具体的图形、数字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周期性规律。
如呈现一组图形,要求学生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尝试找出给定图形、数字的周期性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单上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四年级数学案:《简单的周期》
四年级数学案:《简单的周期》【课前思考】周期现象是指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的现象,它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
学生之前学过的“找规律”,有图形的规律、数列的规律等,这些规律都是一组一组依次重复出现的,是这节课要研究的“周期现象”的雏形,学生对周期问题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具有一定的基础。
在探索规律时候,学生自然会将已有的有余数除法计算的经验提取出来解答周期问题,这节课是有余数除法这个知识点的拓展延伸。
教师只要调动学生的学习需求,启发学生理解周期的结构特点,创造充分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过程,学生能够寻求解决周期问题的策略,并能体会除法计算的优越性。
【课堂实践】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P30、31的《简单的周期》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T:小朋友们,喜欢玩游戏吗?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猜气球的游戏,想玩吗?课件出示一个红色气球T:猜一猜,下一个出现的气球会是什么颜色?(依次出现)第三个呢.....提问:为什么越猜越准了呢?生:因为它有规律,都是一个红色一个黄色一个蓝色的顺序出现的。
引导:3个气球为一组重复出现,每组都按照红气球、黄气球、蓝气球的顺序排列。
导入:看来我们只有找到了规律,才能获得游戏的胜利。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揭题板书)二、感知规律,探求问题1.感知规律。
导入:昨天老师已经给大家布置了一个找规律的课前小研究,现在请你把发现的规律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交流前置作业:(1)你发现哪几组图形的排列有规律?、生:第2、3、4组都有规律(2)你能具体说说每组的规律吗?引导:是以几个为一组,每组里面是按什么顺序排列?怎样可以让规律看得更清楚?提醒学生可以圈一圈(3)对比这三组规律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以几个图形为一组重复出现,每组内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指出:几个图形一组数学上我们也可以说是一个周期)板书:()个为一组重复,每组按()的顺序排列。
《简单的周期》(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教案:《简单的周期》-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周期现象,能够识别和描述周期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周期现象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识别和描述周期现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周期现象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周期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周期现象的图片和实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周期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周期现象,如四季变化、月亮的圆缺等。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周期现象的特点,如重复性、规律性等。
2. 学生通过实例,总结出周期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3. 教师出示一些周期现象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周期现象,并说明理由。
三、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周期现象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如观察、分析、归纳等。
四、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周期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日历、天气预报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应用经验。
3. 教师总结周期现象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周期现象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3.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周期现象,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期现象,让学生掌握了周期现象的概念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教师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周期现象,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探究周期现象的特点和巩固周期现象的应用。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简单的周期(探索规律)-苏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简单的周期(探索规律)-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周期的概念,了解周期的特点和周期性的现象;2.通过试验、观察、总结归纳等方法,探索周期现象中的规律;3.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养成观察、发现规律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周期的特点以及探索周期现象中的规律;2.难点:如何启发学生发现周期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师生共同探索:什么是周期1.导入:请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什么是“周期”。
2.学习:学生通过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了解周期的概念,掌握周期现象的基本特点。
3.总结:总结生活中常见的周期现象。
2. 认识简单的周期1.导入:通过小小的试验,探究一下简单的周期。
2.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简单的周期现象。
3.思考:通过老师的引导,师生共同思考这个周期现象中是否存在什么规律和特点。
4.总结:总结这个周期现象的规律和特点。
3. 找规律的游戏1.游戏:老师设计一个寻找规律的游戏,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周期性规律。
2.分析:通过游戏的分析,学生发现规律并进行总结归纳。
3.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个周期现象的规律和特点。
4. 发挥思维的活动1.活动:老师设计一个新的探索周期现象的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和想象,探索规律。
2.思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发掘周期性规律。
3.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个周期现象的规律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游戏、实验等情境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周期和周期性现象。
2.合作探究法:通过师生合作探讨、讨论、总结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规律和总结归纳。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规律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表现;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出具体的评价标准;3.收集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的周期-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的周期-苏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简单周期的概念;2.能够识别周期性的图形;3.能够对简单周期进行描述和比较。
教学重点1.理解简单周期的概念;2.能够识别周期性的图形。
教学难点能够对简单周期进行描述和比较。
教学准备1.投影仪;2.PowerPoint课件;3.白板、白板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5分钟)1.教师与学生互动:“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周期’吗?”2.开始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简单的周期,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二、知识讲解与例题(15分钟)1.在 PowerPoint 课件上,介绍简单周期的概念和特征;2.演示图形周期性的特征,引导学生辨别周期性的图形。
例如:给出周期为2的图形,让学生发现相邻两个2的位置相同。
3.通过示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周期图形的概念。
三、练习环节(15分钟)1.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应的练习;2.在白板上,画出一组周期图形,鼓励学生通过描述比较周期图形。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让学生根据时间顺序,画出一组周期图形;2.帮助学生根据周期性的特征,判断图形是否为周期性图形。
五、课堂讨论(15分钟)1.鼓励学生讨论周期性图形的分类;2.帮助学生整理交流汇报,加深对周期性图形的认识。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巩固回顾,帮助学生答疑解惑;2.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课堂学习效果。
课堂作业1.完成本次课的课后练习册;2.思考能否找到更多周期性图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投影演示和练习巩固,帮助学生提高了对简单周期的理解。
其中,通过引导学生整理交流汇报,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时,课后的复习和思考,激发了学生对简单周期图形探索的热情和兴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的周期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的周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周期现象,能够识别周期性规律。
- 学会使用数学方法描述和解决周期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途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周期现象,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周期现象的认识-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如季节变化、潮汐现象等。
- 举例说明周期现象的特点,如重复性、规律性等。
2. 周期性规律的描述- 学习使用数学语言描述周期现象,如使用函数、图表等。
- 引导学生发现周期性规律,如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等。
3. 周期问题的解决- 学习解决周期问题的方法,如计算周期长度、预测周期现象等。
-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周期现象的认识和描述。
- 周期性规律的发现和解决。
2. 教学难点:- 理解周期现象的本质,发现周期性规律。
- 解决周期问题的方法,如计算周期长度、预测周期现象等。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发现周期现象和规律。
2. 讲授法:讲解周期现象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周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周期现象?它们有什么特点?2. 探究周期现象-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周期现象,讨论其特点。
- 教师总结周期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3. 学习周期性规律的描述- 教师讲解周期现象的数学描述方法,如函数、图表等。
- 学生练习描述周期现象,如绘制正弦函数图像等。
4. 解决周期问题- 教师讲解解决周期问题的方法,如计算周期长度、预测周期现象等。
简单的周期教学设计
简单的周期教学设计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简单的周期教学设计(共含20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苏教版简单的周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时间的问题。
教学对策:以口答为主,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借助直观的线段图或钟面帮助理解,相互启发,体会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时间。
教学准备:节目预报表。
教学过程:一、复习24时记时法:出示节目预报:节目预报上午8时50分金色的童年上午9时30分儿童英语…… ……下午2时六一剧场下午4时美术星空下午4时40分七巧板…… ……晚上6时30分大风车晚上7时新闻联播…… ……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同桌两人练习。
出示节目预报表。
二、新授:1、这是小红暑假一天生活中的部分时间安排记录表,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6:30 起床7:00——7:30 吃早饭7:30——8:00 做家务8:00——9:00 做作业9:00——11:00 到新华书店购书11:00——11:20 吃中饭11:20——11:40 饭后休息11:40——12:40 午睡12:40——13:00 在家休息片刻13:00——14:30 游泳馆游泳14:30——15:20 看电视2、小红的生活活动有些是从整时开始整时结束,有些是从几时几分开始到几时几分结束,你能将上面的活动时间按这样的情况分分类吗?(引导学生将活动时间分成三类:1)整时——整时2)几时几分——几时几分(几分是一样的)3)几时几分——几时几分(几分是不一样的)3、你能算出小红什么活动所用的时间?你是怎样计算的?同桌或小组讨论。
4、小结交流计算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的周期|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的周期教学目标1.了解简单周期的概念;2.能够找出简单周期;3.能够绘制简单周期图形。
教学重点1.简单周期的概念;2.找出简单周期。
教学难点1.绘制简单周期图形。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黑板笔、课件。
2.学生准备:数学课本、练习册。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复习课前内容和上节课所学的知识;2.让学生观察一张图,引发学生对周期的思考。
(如图1)图1观察与讨论(10分钟)1.让学生观察图1,并回答问题:这是一张什么图?这张图有什么特点?这张图中有哪些图形?这些图形都相同吗?为什么?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相同的图形在什么条件下会重复出现?如何确定相邻两个相同图形之间的距离?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可通过自我发现、引导发现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周期的概念)讲授(15分钟)1.教师结合图2,讲解简单周期的概念、基本性质等。
(如图2)2.教师举例让学生理解:小时钟指针,日历上的日期,周末假期等均存在周期性。
图2自主学习(20分钟)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2.学生在练习中找出简单周期,练习图形判读的能力。
教师可以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如图3)图3师生互动(1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2.学生就课本中遇到的问题提问。
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2.学生进行听后将学,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强化记忆。
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中相关练习;2.阅读课本并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自主练习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周期和简单周期的概念,并让学生掌握找出简单周期的方法和思想。
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在课堂中学生思考力得到了锻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案:《简单的周期》【课前思考】周期现象是指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的现象,它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
学生之前学过的“找规律”,有图形的规律、数列的规律等,这些规律都是一组一组依次重复出现的,是这节课要研究的“周期现象”的雏形,学生对周期问题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具有一定的基础。
在探索规律时候,学生自然会将已有的有余数除法计算的经验提取出来解答周期问题,这节课是有余数除法这个知识点的拓展延伸。
教师只要调动学生的学习需求,启发学生理解周期的结构特点,创造充分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过程,学生能够寻求解决周期问题的策略,并能体会除法计算的优越性。
【课堂实践】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P30、31的《简单的周期》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T:小朋友们,喜欢玩游戏吗?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猜气球的游戏,想玩吗?课件出示一个红色气球T:猜一猜,下一个出现的气球会是什么颜色?(依次出现)第三个呢.....提问:为什么越猜越准了呢?生:因为它有规律,都是一个红色一个黄色一个蓝色的顺序出现的。
引导:3个气球为一组重复出现,每组都按照红气球、黄气球、蓝气球的顺序排列。
导入:看来我们只有找到了规律,才能获得游戏的胜利。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揭题板书)二、感知规律,探求问题1.感知规律。
导入:昨天老师已经给大家布置了一个找规律的课前小研究,现在请你把发现的规律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交流前置作业:(1)你发现哪几组图形的排列有规律?、生:第2、3、4组都有规律(2)你能具体说说每组的规律吗?引导:是以几个为一组,每组里面是按什么顺序排列?怎样可以让规律看得更清楚?提醒学生可以圈一圈(3)对比这三组规律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以几个图形为一组重复出现,每组内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指出:几个图形一组数学上我们也可以说是一个周期)板书:()个为一组重复,每组按()的顺序排列。
(4)过渡:这类周期规律的特点大家掌握了吗?出示例题图,你能快速找出图中哪些物体的排列也有这样的规律吗?学生依次找出盆花、彩灯、彩旗。
要求:具体说说它们有怎样的规律。
教师课件辅助演示。
2.探索盆花的规律,体现策略的多样化。
过渡:找到了规律,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一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提问:如果盆花照这样的规律从左往右继续摆下去,第19盆是什么颜色呢?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生1:我是画图的,△○△○……三角形代表蓝花,圆代表红花,画到第19盆是三角形所以第19盆花是蓝色的。
生2:我是根据颜色用文字写出来的,写到第19个是蓝色。
生3:我是列算式的19÷3=6(组)……1(盆),第19盆花是蓝色的。
师:刚才我们用了画图,列举和列算式等多种方法找出了规律并解决了问题,老师特别想听听列算式的同学们的想法。
生:19表示有19盆花,3表示每3盆一组。
6表示可以分成6组,余数1说明还多了一盆。
追问:你知道它所在的具体位置吗?为什么是蓝色的?生:是下一组的第一个,,每组第一个都是蓝色的,所以它也是蓝色的。
以同桌为单位,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3.探索彩灯的规律,体会策略的优化。
提问:彩灯按照规律摆下去,左起第20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第23盏呢?你能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质疑思考:为什么除以4?20÷4=5(组)得数没有余数,该怎样得到答案?第20个彩灯是第几组的第几盏灯?应是什么颜色的?提问:你是用了什么策略解决这两题的?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计算的方法?生:画图的方法如果数字很大的话,比如说第200个是什么颜色就很麻烦,列举奇数位偶数位只适用于以2个为一周期的题目。
小结:看来画图和列举的方法在这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学会选择最合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探索彩旗的规律,实现规律的内化。
过渡: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朋友们刚才都顺利地解决了,下面根据彩旗的排列规律,你能不能自己提出数学问题?生1:第21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生2:第34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追问:为什么余1和余2彩旗都为红色?生3:如果插到第23面红旗,这时一共有多少面彩旗?小结:刚才我们用计算的方法解决了盆花、彩灯和彩旗的一些问题,你认为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注意观察,看清事物的排列规律,弄清几个物体是一组,确定除数,再计算,然后看余数。
)三、巩固练习,形成策略过渡: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本领学会了吗?1.补充练习:王强把42枚棋子按照每2枚黑子之间有3枚白子的规律,从左往右摆成一排,那么最后一枚棋子是什么颜色?生1:42÷5=8(组)……2(枚)生2:这种方法错了,(画图演示)2枚黑子之间有3枚白子周期应该是4枚棋子。
师提醒: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文字信息时,可以适当通过画图来看清规律。
2. 按规律在括号里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
要求:先把想法表示出来,再填一填。
指名交流师追问:为什么同样是求每组的第32个图形,画出来的却各不相同呢?(1、2每组个数一样,但是每组内排列的顺序不同,第3组和前两组相比每组的个数不同,顺序也不同。
)小结:看来以几个为一组,以及每一组内的排列顺序对我们解决问题来说都很重要,同学们一定要看清楚。
四、欣赏规律,联系生活过渡:在图形中我们又一次感知了规律。
其实大自然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规律,一年四季的轮回,花开花落的辗转,月圆月缺的反复,日出日落的交替等等……,(多媒体展示,图片欣赏)1.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引导:放眼我们的生活,你还能发现这样的规律吗?(一周7天的反复,1月到12月的反复,24小时的反复……)2.探索生活中的规律。
出示生肖图提问:从12生肖中,你能找到规律吗?今年是什么年?(蛇年)那明年呢?(马年)接下来是什么年?(羊年)按着顺序一起说一说,说到猪年,停顿,接下来是什么年?(鼠年)那么要经过多少年才能又回到蛇年?(12年)你今年几岁?属什么?多少岁的人与你是同样的属相?(可加或减12的倍数)提示:注意考虑生活的实际,年龄太大不符合实际的不予考虑。
五、全课小结,回顾反思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什么规律?你会用哪些方法解决今天的问题?在用除法算式解决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六、自主创作,拓展延伸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小小设计师: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要求:有规律地给气球涂上颜色,使左起第25个必须为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