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利率市场化论文.doc

合集下载

我国财政政策分析论文

我国财政政策分析论文

我国财政政策分析论文在我国实施积极的还是适度的甚至是紧缩的财政政策,绝不是人们随意的取向,而是要考虑一系列因素才能确立。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我国财政政策分析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我国财政政策分析论文篇一我们应实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我国财政政策取向的若干因素分析在我国实施积极的还是适度的甚至是紧缩的财政政策,绝不是人们随意的取向,而是要考虑一系列因素才能确立。

探索这一问题,对于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发展国民经济,调节供求关系,抑制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财政政策取向关键取决于经济是否滞胀还是通胀众所周知,财政政策从来是为实施经济持续发展服务的重要工具。

它取向什么样的座标,主要看计划期内经济是否滞胀或通胀。

如果经济滞胀,就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反之经济通胀,就要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

例如近几年来,我国连续多年推行扩大的财政投资政策即积极的财政政策,决定性因素是由于我国经济滞胀。

无论在我国还是国外都是如此。

因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都有着共同的衡量标准,即为了实现抑制通膨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

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在当时国内外的经济环境下推行的。

国外,亚洲出现了经济危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为了缓解经济危机,有责任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帮助有关国家摆脱危机;国内,存在着严重的通货滞胀,这是更重要的因素,更加需要实施极极的财政政策。

实践已证明了这一政策的正确性。

由于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到现在,我国的经济保持了适度快速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整个经济发展。

例如我国发行的国债,从1998年至2001年4年时间里,共发行5100亿元,用于基本建设,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8、1.44、1.81、1.66个百分点,使我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处于衰退的情况下,仍呈现一枝独秀。

看来,只要有利于抑制通货滞胀,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经济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有关利率市场化改革论文

有关利率市场化改革论文

有关利率市场化改革论文利率市场化改革无疑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改革的主旋律,在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论文,供大家参考。

利率市场化改革论文范文一: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与改革探析摘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20多年。

本文从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各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启示以及我国进行改革的措施,介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趋势。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管;渐进式;改革趋势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96年开始,直到2015年10月24日,中央银行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浮动区间,利率市场化才基本实现,银行对存贷款利率拥有了自主定价权。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和特点(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即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同时结合自身情况来决定利率水平。

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二)利率市场化的特点。

1.渐进性。

利率管制存在很长的时间,这对于宏观调控、银行经营、企业融资、居民储蓄心理有很深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国家经济改革的一部分,需有其他改革配套推进,不能单枪匹马地冒进。

它对于经济的影响巨大,国家要彻底,同时平稳地从利率管制过渡到利率市场化,必然要进行渐进式的改革。

2.突破性。

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

这使国家失去对利率的决定权。

国家从当事人变成了第三人,从决定者变成了引导者。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增加了非国有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利益,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的利益。

这对于国有制改革也有促进作用。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3.科学性。

当今全世界市场经济下商品价格的市场化发展繁荣,这点在世贸组织成立后就更为突出。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研究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研究

《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 0 1 5年第 3期
总第 1 7 6期
处理 时 , 利率市 场化改革会 对政府 购买 的政 策效应产 生影 响。本文 的研 究拟将 突破 以上 两个难点 。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可以很好地避免卢卡斯批判 问题 , 参考 T s u n g — W U H o ( 2 0 0 1 ) 的分析框架将政府
数 值 波 动模 拟 显 示 , 均 衡 利 率 上 升 能 有效 改 善 经 济 结 构 , 减 小 产 出和 通 胀 面 对 技 术 中 击、 财 政 与 货 币政 策 冲 击 的 波
动 。脉 中响应结果显示 , 积极的财政政 策对投资和消费存 在挤 出效 应 , 但 是短 期 内能够 有效 的促进 经济增长 。利 率市 场化进程 中均衡利率 上升使得消费和投 资面对政府财政政策冲击 时的挤 出效应增强 , 但 由于利 率上升带 来经 济 结构的调整 , 短 期内政府支 出冲 击反而能更有效地刺激经济增 长 , 长期 内对产 出的负向影响并没有明显增 强。 关键词 : 利 率市场化 ;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 财政政策效应 ; 脉 中响应
收 稿 日期 : 2 0 1 5—0 1 —0 5
基金项 目: 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金项 目、 安徽师 范大学哲学社 会科 学繁荣 发展计 划首批重大项 目“ 皖江 区域产业 升级的动力 机制与 发展路径研究( F R Z D 2 0 1 3 0 2 )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 ( 1 3 Y J C 7 9 0 2 1 3 ) 阶段性成果 。 作者 简介 : 胡小文( 1 9 8 l 一) , 男, 安徽怀宁人 , 博士 , 安徽师范 大学讲 师 , 研究方 向为宏观经济政 策; 章上峰 ( 1 9 8 2 一) , 男, 浙江温州人 , 博士, 浙 江工商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学 。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论文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论文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论文赤字政策的使用,既要有量的考虑,即赤字率高低的选择,也要有质的考虑,即赤字使用方向上的选择。

赤字政策如果运用得当,能够起到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论文篇一我国财政赤字政策的走向选择财政赤字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应对短期经济波动熨平经济周期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某些阶段上也是扩大公共投资、提高经济长期增长率的重要方式。

赤字政策的使用,既要有量的考虑,即赤字率高低的选择,也要有质的考虑,即赤字使用方向上的选择。

赤字政策如果运用得当,能够起到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

财政赤字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纵观各国经济发展史,特别是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我们发现财政赤字政策使用相当广泛,这些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

1、财政应追求长期平衡而不是短期平衡财政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但这种平衡主要应立足于长期平衡,而不仅仅是短期平衡。

从历史上看,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赤字率在短期内都曾出现过较大的波动,如从1981年到2000年的20年间里,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英国的赤字率最高分别达到过6%、7.3%、6.0%、3.3%和7.7%,但其长期赤字率则基本稳定在2.5%左右。

上述几国过去20年间平均赤字率分别为2.6%、2.5%、3.1%、2.2%和2.6%。

这说明在一定时期根据实际需要实行一些短期的财政赤字,以此换来财政长期的平衡是必要的。

归根结底,财政平衡是要以经济长期持续发展为基础,脱离经济总体情况的财政平衡既无意义也不可持续。

财政赤字在短期波动而在长期平衡首先是由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的。

除去战争因素赤字较高的年份往往都是经济比较萧条的年份,如美国20世纪以来出现过四次赤字比较严重的时期,赤字率超过了3%,究其原因都是由经济萧条引起的。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字经济论文(1)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字经济论文(1)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字经济论文(1)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的不断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稳定的两个主要工具。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在税收收入、政府支出和公共债务管理等方面使用的各种政策,而货币政策则是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货币发行量和货币政策工具等手段调控货币市场和汇率等方面的政策。

两者在经济运作中互相配合,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定和持续。

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增长的两个主要工具。

财政政策在发挥其作用时更侧重于调控总支出和总税收,而货币政策则更侧重于调控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方面。

因此,两者虽然有相同的目标,但有着不同的起点和方法。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的结构和规模来影响经济活动,如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等,而货币政策则主要集中于影响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

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往往需要协调配合,以达到更好的宏观经济效果。

财政政策可以影响需求,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利率等方面的供给关系。

货币政策则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来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和行为,从而进一步影响需求方面的供求关系。

如果两者无法协调,则可能会导致经济政策的失误和不良后果。

3. 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方面的政策手段,来影响政府的债务成本和政府债务的偿付能力。

在实践中,政府的债务成本和偿付能力往往直接影响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和汇率等方面的供求关系来影响政府财政和债务的业务运行。

总之,在实践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互相支持和相互作用,以实现宏观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目标。

两者的相互协作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的运作,需要根据实际经济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配合。

政府和中央银行应加强沟通和协调,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措施,以更好地应对不同的挑战。

财政政策的论文三篇

财政政策的论文三篇

财政政策的论文三篇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政策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财政政策的论文篇一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摘要] 1998 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走向稳健,又从稳健走向积极,经历了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探索历程。

本文通过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察了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具体内容、政策效果,并就政策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加以分析,以期能从中汲取经验。

[关键词] 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政策效果[论文正文]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一、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积极财政政策。

(一)政策背景。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中国经济出现外贸负增长、通货紧缩现象。

国内,较全面的买方市场造成商品库存积压;“软着陆”后社会总需求疲软。

虽然央行先后七次降低存贷款率,以期用货币政策扩大企业贷款需求、刺激投资,但消费和投资需求均缺乏弹性,政策失灵。

(二)政策内容及成效。

1998 年,针对上述背景,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增发1000 亿元国债用于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中央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房等方面;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 亿元特别国债,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

2.调整税收政策:对涉及房地产业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减免;就增值税、营业税、进出口税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及科研机构转制政策等做新规定;对涉外税收政策做适当调整,鼓励外商投资;恢复征收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拉动居民即期消费需求。

3. 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离退休人员待遇;解决国有企业养老金拖欠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化论文2篇

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化论文2篇

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化论文2篇第一篇一、模型构建模型主体包括居民、企业和中央银行。

居民在面对预算约束的条件下,对消费、劳动力供给和期末资产进行选择,进而达到预期效用函数最优化的目的。

企业生产的产品分为两类: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模型假定最终产品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而中间产品市场处于垄断竞争状态,并进一步假定企业对中间产品的价格采取Calvo(1983)[22]定价的形式,企业通过对产品数量和价格的选择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并执行,货币政策目标包括物价、经济增长及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稳定。

模型中总需求由居民效用函数最优选择决定,包括对国内生产产品和对进口产品的需求。

总供给由企业利润最优化选择决定,包括国内生产产品的供给和出口品的供给。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反应方程由泰勒规则的拓展形式体现,考虑到我国货币政策的多重目标,我们根据Mi-shkin和Savastano(2001)[23]的方法将名义汇率变动加入货币政策反应方程中,并进一步考虑经济增长率对名义利率水平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假设世界由本国和外国构成,本国生产的产品用H表示,外国生产的产品用F表示,本国和外国生产的产品都包括H和F。

假设H和F之间的替代弹性为η。

本国产品和外国产品由多个品牌构成,本国产品的替代弹性和外国产品的替代弹性均为ε。

(一)居民行为决策与总需求方程不同于传统的IS—LM模型,DSGE宏观经济模型要求经济总需求方程体现居民对其效用函数的最优化,假设国内居民和国外居民拥有相似的效用函数和预算约束。

假设经济中存有无穷同质且无限生命的代表性家庭,代表性家庭的决策问题是选择自己的消费、劳动供给和实际货币持有额的持有量来最大化居民的终生效用。

(二)企业行为决策和总供给方程同传统AS—AD宏观经济模型不同,DSGE宏观经济模型要求总供给方程体现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微观观点。

从供给角度看,企业最终产。

(三)中央银行货币政策Mishkin和Savastano(2001)[23]将控制汇率波动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放入货币政策规则中。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论文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论文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论文回顾历史,我国的金融改革已取得长足进步,除存款利率外,其他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论文篇一《浅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普遍采取了利率管制措施。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起,利率管制的弊端在积累之中暴露得日益充分,到八十年代以来利率市场化成为世界性潮流。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利率水平在全球范围呈上升趋势。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早有呼声,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尤其担心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失控,以至于迟迟未能付诸实践。

本文拟就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经济发展一、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及发展情况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就是市场经济下的利率,使利率与市场挂钩,随市场变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体现在:利率要为市场危机化解提供支持;利率要推动经济发展;利率要规避危机出现;利率要完善货币流动性。

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论文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论文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论文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它利率基本放开,由市场即资金供求关系确定。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论文篇一《论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摘要]本文在阐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基础上,探讨改革的制约因素和现存问题,从而寻求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与对策。

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进一步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并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描绘了目标蓝图。

[关键词]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1.理论依据。

我国没有完善成熟的利率市场化理论,只能学习和借鉴西方利率理论和西方国家利率自由化和市场化经验。

利率市场化的依据是“金融自由化”理论演变和发展而来。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金融自由化。

该理论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financialrepression)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2.现实意义。

利率市场化是针对利率管制的改革。

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管制利率通常小于均衡利率,因而会出现超额资金需求,在无法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必然出现银行业的信贷配给、寻租行为、资金黑市等扭曲资源配置的机制,结果是资金分配到效率低的部门,从而加剧了资本供给的短缺和增加了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最终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本文系统回顾了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和发展,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实施的财政政策的基本特点和效果,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篇一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及当前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分析摘要本文系统回顾了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和发展,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实施的财政政策的基本特点和效果,在此基础上对当前财政政策实施重点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提供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政政策一、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既可以直接作用于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也可直接作用于供给,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建国60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为保持宏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直接调控(1949~1977年)这个时期宏观上通过财政投资支出调节和影响经济波动,微观上财政直接调控到企业,并通过“平衡预算”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二)改革开放前期的财政宏观调控(1978~1992年)这个时期的财政政策有三个特点:1.仍以计划指令为主要手段;2.初步探索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调控经济运行;3.开始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的财政调控(1993年至今)1.1993年实施适度从紧财政政策1993~1997年为应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达到了反周期调节的预期目标,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运行的“软着陆”和经济稳定增长。

2.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矛盾突显、内需不振、经济增长回落等情况,我国启动了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

从执行效果来看,积极财政政策措施得力、规模适度,政策效果比较理想,成为中国应对外部经济冲击的典型经验。

3.2004年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

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

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

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篇1浅谈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涉及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社会主义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改造和发展,然而目前我国财政部门在支农工作上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严重制约了财政部门支农工作的开展,本文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出合理的财政部门支农政策,以促进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实力和国家财力有限,使得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欠缺。

二是按照国家规定,上级财政部门下发支农资金时,当地政府应该拿出相应比例的配套发展资金,以此加大对当地农村的投资力度,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多数县乡财政普遍出现“吃饭财政”问题,地方政府资金紧张,根本无法拿出这部分支农资金。

而在一些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其农业通常是弱质产业,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较小,资金流的不足导致农业无法正常发展。

(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在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用于生产性的资金支出比重呈逐渐下降的态势,而用于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支出比重却逐渐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多数的财政支农资金都用于行政开支、人员供养和大型基础设施的购买上,对农业本身的生产性支出大大减少,这种现象导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出现较为严重的“缺位”现象,农村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的投资支出比例大大减少,导致我国农业的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无法真正发挥资金的扶持性作用。

(三)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财政支农投资的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不仅涉及的管理部门繁多、协调性差,容易出现重复立项,导致财政支农管理运行成本提高,而且缺少必要的统筹规划管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对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存在较大的阻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相关论文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相关论文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相关论文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相关论文篇一《浅谈中国利率市场化》摘要:在中国经济面临发展减速和结构调整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通过利率杠杆调节经济、配置资源,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需要对近几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进行总结,探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管制;改革近几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行利率市场化进程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一、国外理论总结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

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大都是“分割”经济,即企业、政府机构和居民等经济单位相互隔绝,因而,各部门既无法获得统一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品及一般商品价格,也难以获得同等水平的生产技术。

由于资本市场极为落后,间接金融的机能也比较软弱,因此,众多的小企业要进行投资和技术改革,只有通过内源融资即依靠自身积累货币的办法来解决。

在投资不可细分的情况下,投资者在投资前必须积累很大一部分货币资金,计划投资规模越大,所需积累的实质货币余额就越多,因此在发展中国家货币与实质资本的关系是同步增减的互补关系。

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研究的论文

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研究的论文

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研究的论文‎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研究的论‎文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研究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论文联盟经济‎的运行。

证券市场‎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息息相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或抑制经济过‎热,或促进经济增‎长。

这些政策将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企业经济效益,‎并进一步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

中国‎的证券市场是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国有成分比重‎较大、行政干预相‎对较多、阶段性波‎动较大、投机性偏‎高、机构投资者力‎量不够强大等,由‎此导致证券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反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分析政策措施‎将会产生的影响时‎,不能一味的按照‎理论阐述,而是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性,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证券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的特征。

‎一、财‎政政策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结构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技术也‎日趋成熟。

‎ 1.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可以对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产‎生影响,财政的投‎资力度和投资方向‎直接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

国家预算的重点‎支出项目的行业的‎发展前景较之一般‎行业更具有优势,‎在企业内部的表现‎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在证券市‎场的表现就是该公‎司的股票一般会上‎涨并伴随着大成交‎量。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摘要:参照Tsung-wu Ho(2001)假设政府财政支出的目标是实现居民效用最大化,将政府支出作为内生变量纳入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和预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均衡利率上升对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

模型的数值波动模拟显示,均衡利率上升能有效改善经济结构,减小产出和通胀面对技术冲击、财政与货币政策冲击的波动。

脉冲响应结果显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投资和消费存在挤出效应,但是短期内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均衡利率上升使得消费和投资面对政府财政政策冲击时的挤出效应增强,但由于利率上升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短期内政府支出冲击反而能更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长期内对产出的负向影响并没有明显增强。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财政政策效应;脉冲响应一、引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中国即将迎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关键的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

纵观近20年的改革历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截止目前,先后完成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贷款利率管制也于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目前仅剩下存款利率仍处于管制之中。

2014年11月22日,中央银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加速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利率水平影响,盛朝晖(2010)研究表明,在名义利率资料比较完整的20个国家中,有15个国家名义利率上升,仅有5个国家名义利率下降;在实际利率资料比较完整的18个国家中,有17个国家实际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只有1个国家的实际利率因宽松型货币政策出现下降。

[1]金中夏(2013)研究指出,随着均衡存款利率的上升,将有利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并且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显著提高。

[2]但其研究框架未包含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作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均衡存款利率上升其有效性会如何变化呢?这一问题国内还鲜见研究。

中国当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论文

中国当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论文

中国当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论文本文通过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探讨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模式,并结合总供给和三元悖论进一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问题。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当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当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论文篇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探讨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模式,并结合总供给和三元悖论进一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问题。

最后认为中国当前在高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下,适合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从紧的财政政策。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总需求;总供求;三元悖论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当代各国政府调节宏观经济最主要的两种手段,两大政策各有特点,了解它们的作用机制,深入研究它们的协调机制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摆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协调配合使用两大政策,达到宏观调控目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的结构是第一部分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两大政策的协调问题,第三部分指出本文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问题,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动所采取的措施,尤其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两大政策调节的领域不同。

财政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财政收支,主要通过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

货币政策主要从流通领域出发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

两大政策对收入分配,利率,产出的影响不同。

财政政策通过转移支付和税收等各种政策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利率市场化论文2000字.doc

利率市场化论文2000字.doc

利率市场化论文2000字利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市场化是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前提下,由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

下面为大家分享有关利率市场化论文,欢迎借鉴!摘要: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指的是利率管理体制由国家集中管理型体制向市场自由决定型体制的转换过程。

利率市场化后,国家只控制基准利率,其他利率则基本放开,其水平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其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市场自主选择。

近年来,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上调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进一步提速,在提高商业银行对于存款利率定价自主权的同时,也对其经营业绩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1、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指的是利率管理体制由国家集中管理型体制向市场自由决定型体制的转换过程。

利率市场化后,国家只控制基准利率,其他利率则基本放开,其水平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其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市场自主选择[1]。

央行已于202X年7月6日不对称降息允许存款利率最高上浮10%。

202X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

202*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和0.4个百分点,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兼并。

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上调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进一步提速,在提高商业银行对于存款利率定价自主权的同时,也对其经营业绩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近期由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存款保险条例》将于5月1日正式实施。

《存款保险条例》不仅明确规定50万最高偿付限额为99.63%存款人全额保护,而且较征求意见稿增设7日偿付时限以进一步保护存款人利益。

存款保险制度真正落地,保障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下一步继续向前推进。

2、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2.1 银行业利息收入减少长期以来,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均由央行制定统一标准,固定息差让银行持续享受着政策红利。

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利率(Interest Rates),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利率是单位货币在单位时间内的利息水平,表明利息的多少。

多年来,经济学家一直在致力于寻找一套能够完全解释利率结构和变化的理论,"古典学派"认为,利率是资本的价格,而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的变化;凯恩斯则把利率看作是"使用货币的代价"。

马克思认为,利率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

利率通常由国家的中央银行控制,在美国由联邦储备委员会管理。

现在,所有国家都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上升时,便提高利率、收紧信贷;当过热的经济和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时,便会把利率适当地调低。

因此,利率是重要的基本经济因素之一。

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金融资产均与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当前,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利率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进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合理的利率,对发挥社会信用和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合理利率的计算方法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利息率的高低,决定着一定数量的借贷资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息的多少。

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

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

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

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

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政策利率市场化论文一、文献回顾关于利率市场化对财政政策效应的文献较为鲜见,有关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效应方面的文献较多,下面从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来叙述。

研究结论上,其中最有争议的是财政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挤入挤出效应。

一种观点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代表性成果有Burnside(2004)[4]、McGrattan&Ohanian(2006)[5]、王明成和尤思梦(2013)[6]、张延(2010)[7]等。

另一种观点则否认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甚至存在挤入效应,代表性成果有Linnemann&Schabert(2006)[8]、Galietal.(2007)[9]、贾松明(2002)[10]、李永友和丛树海(2006)[11]、张龙和贾明德(2008)[12]、王文甫和朱保华(2010)[13]等。

学者们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的主要理由有:(1)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大规模的财政货币资金投资于基础建设,必然排挤经济主体进入竞争性的基础建设项目,抑制了投资需求的有效增长。

(2)大规模的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配套,客观上减少了商业银行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的供应量,减少企业的投资。

(3)如果政府的支出是靠税收增加的,那么表明私人部门的投资将会减少;如果政府不靠增加税收来提高支出,那么意味着政府借款增加,这样同样会减少私人部门可借贷资金的减少,从而减少私人部门的投资。

学术界认为积极财政政策不存在挤出效应主要是从增发国债对利率、借贷资金及居民消费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一,增发国债对利率的影响。

由于中国尚未实行名义利率的市场化,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影响名义利率的升降。

实际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为物价水平的下降,而中央银行没有及时随物价变动调整名义利率所致。

第二,民间投资主要受到民间资本的边际产出和公共投资的影响,民间资本边际产出上升会提高民间投资,如果公共资本投向竞争领域,即与民间资本的生产相互代替,增加公共投资就会挤出民间投资。

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领域主要是高速公路、供水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属于社会公共支出领域,对民间投资不会形成挤出效应。

第三,中国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总体上是互补关系,扩大政府支出对需求总体具有扩张效应。

研究方法上,过去关于财政政策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S-LM的分析框架下,如马拴友(2001)通过IS—LM曲线来推导财政政策乘数,估算出中国1983—1999年间的财政政策乘数大约为2。

[14]郭庆旺等(2004)也在IS-LM的分析框架下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逐渐开始采用宏观结构模型、结构V AR模型以及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定量分析。

如李生祥和丛树海(2004)通过建立宏观联立方程模型,分别测算了中国的理论财政政策乘数和实际财政政策乘数。

[16]对于IS-LM模型和宏观结构模型的缺陷,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受到Lucas的批判,他认为结构性模型的参数会随着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因此无法用于政策分析(Lucas,1976)。

[17]受卢卡斯批评的影响,宏观经济学家发展出了包含理性预期和跨时最优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

基于时间序列的研究成果,Sims将向量自回归模型引入宏观经济学。

所以最近大部分的研究都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 AR)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来分析财政政策效应。

如郭庆旺和贾俊雪(2005)利用V AR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了中国1978—2004年间公共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中国政府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18]还有一些学者也用该模型进行研究,如Blanchardetal.(2002)[19]、刘金全和梁冰(2005)[20]、李树培和白战伟(2009)[21]、吕光明(2012)[22]等。

由于V AR类模型缺乏DSGE模型所具有的微观经济机制,因此近期有不少学者采用DSGE模型对财政政策效应进行研究。

如黄赜琳(2005)利用DSGE方法将政府支出作为外生随机冲击变量,构建中国三部门RBC模型,对中国财政政策与实际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政府支出的增加挤占了部分的居民消费和投资,存在挤出效应。

[23]目前,运用新凯恩斯DSGE模型进行财政政策研究较多,如Cogan(2010)[24]、Christianoetal.(2011)[25]等。

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因为假设条件和使用的模型不同存在差异,随着经济模型的不断发展,而使用新凯恩斯DSGE模型分析宏观经济已成为主流,本文在新凯恩斯框架下将财政政策内生化,试图能够反映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财政政策的影响,进而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于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

二、模型构建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具有“政府主导型”特征,本文充分考虑了这一宏观体制因素,参考Tsung-wuHo(2001)的方法将政府支出加入居民效用函数中。

(一)居民最优行为居民从私人支出、提供劳动和政府公共支出中获得效用。

居民在将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当作给定的情形下,决定消费需求、债券需求、劳动供给和资本供给。

(二)企业部门最优行为1.最终品生产企业竞争性的代表性最终产品企业投入yit单位的第i中名义价格为Pit的中间产品,生产技术的规模报酬不变。

最终品企业面对市场既定的价格Pt,选择中间品投入数量来最大化其利润,并受到生产函数的限制,一阶条件。

(三)政府和中央银行行为将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合并为一个广义政府部门,政府执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本文不考虑货币需求。

政府部门选择支出以最优化社会福利,并受约束于预算约束和私人部门的边际条件。

现在考虑政府最优支出问题,假定政府希望在决策中考虑到居民户的最优条件,并受这些条件约束。

我们可以通过所谓的可实现条件得到居民户对政策决策所施加的约束,该条件可以通过以下分析得到。

三、数据估计与检验(一)数据的选取与初步处理本文模型中的参数分为两类:一类为反映模型稳态特性的参数,另一类为刻画模型动态特征的参数。

前者主要采取校准的方法来估计,后者主要采取贝叶斯估计。

模型校准过程主要是利用现实中可以观测到的宏微观经济数据的平均值以及参考其他学者的文献。

模型部分动态参数采用贝叶斯估计,由于本文包含技术冲击、货币政策冲击和政府购买冲击,为了避免估计过程中的“奇异性”问题以及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选取观测变量拆借利率、产出和通货膨胀来进行贝叶斯估计。

陆军和钟丹(2003)[27]、马晓兰(2005)[28]认为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能反映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本文数据样本区间选取1996年第1季度到2013年第4季度,宏观经济变量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CEIC数据库及Wind数据库等。

数据处理过程是:首先利用定基通货膨胀率序列计算得到实际的产出。

然后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季节性调整和HP滤波处理,从而得到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部分的时间序列。

(二)基本的参数校正及贝叶斯估计1.部分参数的基本校准本文首先利用校准法得到模型参数值,然后通过脉冲响应和数值模拟结果解释、分析和预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长期均衡存款利率上升对中国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

与传统的宏观计量研究方法相比,通过校准获得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参数值可以避免因结果性改变所导致的Lucas批判。

所以本文的模型参数值并不会因利率市场化结构性改革而发生变动。

参数rg可以理解为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比,从图1来看,中国最近几年的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比重基本在0.36左右。

同大部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一致,表1总结了模型校准后的部分参数值。

2.部分参数的贝叶斯估计参数贝叶斯估计法能将样本信息和非样本信息结合。

使得参数估计值更贴近模型的经济含义。

利用贝叶斯法估计时,考虑到分布的一般性和参数的经济含义,参考刘斌(2008)的方法[29],对各先验分布的假定,通过估计得到表2的估计结果。

多变量诊断统计量主要包括各估计变量对应的一阶矩、二阶矩和三阶矩,从图2来看,随着模拟次数的增加,上图的两条线重合,表明估计的结果是稳健的,因为随着模拟次数的增加,度量指标相对稳定。

3.部分变量的稳态水平计算利用稳态式求解得到表3的模型稳态水平值,得到的消费占比、投资占比与政府支出占比与刘斌(2008)的结果基本一致。

四、模型数值模拟和脉冲响应分析(一)模型数值模拟表4总结了根据模型参数值及稳态式所计算出的在不同名义存款利率水平下的宏观经济稳态水平。

根据表4的结果,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稳态名义利率上升的长期宏观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实际价格方面,名义存款利率上升可以提高居民实际存款利率(在通胀稳态为1时等于名义存款利率)和企业资本边际成本。

二是在经济结构方面,名义存款利率上升通过提高企业资本边际成本降低投资占GDP比重,提高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和政府支出占GDP比重,有利于调整中国宏观经济结构。

(二)经济变量面对外部技术冲击和财政政策冲击时的波动模拟表5总结了在不同名义存款利率水平上,模型面对相同的技术冲击、货币政策冲击与财政政策冲击时,总产出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情况。

根据表4显示的模型数值模拟结果,随着名义存款利率水平的提高,总产出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逐步下降,总体而言,产出的波动下降幅度较大。

由此可见,名义存款利率上升有利于降低中国宏观经济面对外部冲击时的波动。

(三)脉冲响应分析从图3、4、5来看,政府支出的增加,引起消费和投资的下降,但是短期内产出增加。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政府支出的增加直接导致了总需求的上升,从而使产出增加。

但政府支出的增加引起通胀的上升和利率的上升,随着利率的上升,居民消费减少,企业的资本边际成本增加,因此企业的资本需求降低导致投资减少。

均衡利率的上升,使得消费和投资面对财政政策冲击时的初始反应增强,即挤出效应增强。

相对而言,对投资的挤出效应较大。

但是,这并没有导致产出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减小,相反却出现了挤入效应增强———随着均衡利率的上升,产出的初始反应增强。

主要是因为外生冲击的变动不仅仅取决于投资、居民消费和政府支出的变动,还同时受到总产出、投资和消费稳态水平的影响。

正是由于稳态名义存款利率水平上升会同时引起投资占比的下降、居民消费和政府支出占比的上升,使得均衡利率上升时,政府支出对产出的挤入效应增强。

这也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稳态名义存款利率水平上升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具体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政府支出增加能在初期增加产出,但是其增长效应时间较对消费和投资的挤出效应时间短,因此第5期之后产出为负,但是负效应并没有随着均衡利率的上升而显著增大。

五、结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二十年前已经提出,对改革的必要性也取得共识,但其对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研究还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