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8张PPT)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8张PPT)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1、方式
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文化;汉族学习少 数民族乐舞
民族心理: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 见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少数民族贵族的服饰演变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宇文泰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 张 猛 龙 碑 》 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 ”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才 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材料二: (孝文帝)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记》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534年,高欢建立东魏政权,定都邺(yè 今河 南安阳北)。535年,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定都 长安。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 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北 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 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 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 史现象。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风声鹤唳”“草 木皆兵” “投鞭断流”“东 山再起”
问题:根据历史故 事分析,前秦失败 的原因是什么?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问题:根据历史故事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骄傲自大,一意孤行地轻率开战; 内部不稳,人心浮动; 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 不知军情,随意后撤,自乱阵脚。

人教部编版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8张PPT)
老养老的风气。
0 0 0
0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汉姓 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0
孝文帝改革
促进民族交融 增强北魏实力
联汉姻 采用两汉、曹魏 的官制、法律
0
0
0
北魏孝文帝改革
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措施是 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们今天 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借鉴的地方?
魏晋以来,北方少 数民族内迁,各族人民 杂居相处。北朝后期, 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 的大交融。
0 0 0
0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任务四
【小组探究】观察课件上的图片信息,结合教材P88页内容,思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 ,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北 魏 陶 俑
0
0
北魏孝文帝改革 问题1:措施
• 迁都洛阳
为什么要迁都 洛阳?
0 0 0
0
北魏孝文帝改革
比较项目 平城 洛阳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农业发达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发,交通不便
经济 政治 军事
0 0 0
产粮有限,不足以承载发展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不利于控制中原
北魏定都近100年
胡 床
椅 子
方 凳
0
0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 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0 0 0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 生活方面:内迁各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 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 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38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38张PPT
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影响?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历史影响
整顿吏治
——为改革实施创设有利的政治环境
迁都洛阳
——加强与汉族的交往,促进洛阳的繁荣
汉化措施
——增强北魏实力,减少民族隔阂,促进民 族交融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我们应当如何 评价孝文帝?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增强 北魏实力,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 但从鲜卑族拓跋部角度看,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勇武 之气,导致鲜卑族的分裂和消亡。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与汉联姻。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83年 前秦 VS 东晋 氐族 VS 汉族 苻坚 VS 谢安
民族矛盾问题突出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前秦战败,之后前秦瓦解,北方再度分裂混乱
交流中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太子恂自平城将迁洛阳,元隆与穆泰等密谋留恂,因举兵 断关,规据陉 (xíng)北。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孝文帝改革遭到哪些人的反对?
以太子恂为代表的的贵族官僚守旧派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24张PPT)

战后分析:为什么前秦拥兵87万,东晋仅8万却兵 败呢?(请从民心、战术、领导人等多方面分析)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前秦
东晋
民族矛盾严重,军心不齐。 团结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战线过长,长途跋涉…… 以逸待劳……
感悟: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 多寡,应团结一致, 凝心聚力,才能 一统天下。
民族服装 汉族服装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生活
烙饼砖画
汉人胡食图
生活
东北汉方壁少画数宴民饮族图的胡床椅子和方凳受到汉唐族代人桌民椅喜分爱餐图
音乐和舞蹈
文学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 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 A.羌族 B. 匈奴 C.氐族 D.羯族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 形成对峙局面
382年10月,苻坚召集群臣,提出亲率 百万大军一举灭晋。臣僚多不赞成,有的还 极力谏阻,但他执意不从,甚至吹嘘自己有 百万大军,只要把马鞭投入江中就足以阻断 江水,这就是“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由来。383年苻坚下诏进攻,打算一 举消灭东晋,10月,两军会战于淝水。
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 A.东晋——前秦 B.西晋——东晋 C.前秦——西晋 D.前秦——北魏
3.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 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 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 象是(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5.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下列措施符合 这一特点的是( ) ①用汉姓②穿汉服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④同汉人通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准备 C.促进民族融合 D.抑制佛教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民族大融合》(共32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民族大融合》(共32张PPT)

前秦失败的启示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观察和思考
1.北魏政权的建立
四世纪后期(386年),鲜 卑族的一支建立北魏。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 方,黄河流域各 族人民长期生活 在一起,日常的 接触和频繁的交 往,在生产技术 和生活习俗方面 相互影响,民族 融合已成为趋势。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背 北 景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魏 ①迁都洛阳 孝 内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文 容 ②汉化 帝 措施 通汉婚 用汉制 学汉礼 改
革 影响:促进了北方大融合,有利于北 方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势力。
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观察和思考
《 敕 勒 歌 》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苻坚拥有八十多 万兵力,却不能统一 江南,这究竟是为什 么?
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 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 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 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 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长途跋涉 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 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 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 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将领智足多谋,指挥得当。 以逸待劳
一 淝水之战
观察和思考
淝水之战
战役时间
战役的双方 战役的特点
383年
前秦PK东晋 以少胜多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牧野之战 城濮之战、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战役中的成语故事
已学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 状态。
影响
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 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 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33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33张PPT)

5.在古代史上提倡使用汉语,穿汉服,用汉姓等措施的一次 著名改革是:
A.商汤改革 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C 6.孝文帝叫拓拔宏,又叫元宏,你知道为什么吗?
A.皇帝赐姓元 B.他喜欢银元 C.改用汉姓 D.讨厌自己的复姓
C 7.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以接受先进文化而
进行的迁都是:
C
10.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 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 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 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 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 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
洛阳
孝文帝为什么 要迁都,迁都 后产生了什么 影响?
北魏都城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满

原因 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影响
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孝文帝,在 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 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呢?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淮河流域
11 . 都 城 能 反 映 一 个 朝 代 政 治 、 经 济 、 文 化 的 发 展 , 其 中 为
C 接受
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ppt(2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ppt(23张PPT)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 中原却很风行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 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政 治 制 度 的
十六国北朝政 权的统治者,与 汉族士人合作, 沿袭中原地区原 有的统治方式,
交 实行君主专制制
融 度。
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四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起来,并统一了北 方的黄河流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 很高,任用王猛为相,锐意改革,前秦逐渐强大起来。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 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 与南方 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淝水之战
都城平城,地处偏远,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 区的统治和吸收汉文化制度。洛阳卧居中原,山川纵横、气候宜人、 交通便利。迁都洛阳,一方面加强了同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 于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整个黄河流域的控制。
北 魏 孝 文 帝 迁 都 洛 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论从史出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 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 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 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 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 联汉姻
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汉化措施
减少了民族隔阂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 化的认同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 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1张PPT)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1张PPT)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请你根据书本P78,图4—4 ,和所学知识分析北方少数 民族内迁的原因?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结合书本80页资料并根据图片,说说民族杂居带来的 影响。
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 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 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 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北 方呈现出民族融合的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措施
2、影响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2、意义
根据图片和文字材料,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
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创 造了条件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 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 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说汉语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 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 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 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北方少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在长期杂居相处中, 数民族 墓室壁 彼此学习、互相影响、民族差异日益缩小, 画《采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民族界限逐步模糊的过程。 桑图》
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 人物 494年 孝文帝
背景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 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499年,他 ③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3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33张PPT)

第19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淝水之战
第19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背景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冯太后的支持和指导下。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为了维护北 魏政权的统治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 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四、课堂小结
第19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一、淝水之战
(一)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二)交战时间: 383年
(三)交战双方:东晋——前秦
(四)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取得战役胜利
观察图片,结合课本88页第三段文字,说一说魏晋 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表现是怎样的?
魏 假如你是北魏统治者,鲜 面对这些困难,你会 卑 族 怎样解决?
民 族
生产 方式 以农 耕 为主 以游 牧 为主
生活 政治 方式 制度 定居 比较 完备 逐水 相对 草 落后 而居
文 化 先 进 相 对 落 后
巩固统治,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第19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迁都洛阳 2.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 学说汉语 与汉族通婚 改穿汉服 改用汉姓
第19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
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 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 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 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 xiá o 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共34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共34张PPT)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鲜卑族的旧俗,毅然
进行改革,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发展 社会经济和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2)启示:一个民族要想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与先 进的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中华民族要想获得更大
政治上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
制度 (1)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 (2)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 的通用语言
文化上
(3)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
的喜爱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 民族心理上 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 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地域上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
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1)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
经济上 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2)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生活上 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 用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
能满足需要;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黄河流域
的控制。洛阳的自然条件优越;洛阳地理位置优越,迁都 洛阳,能使北魏更好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 统治。
(2)影响:
①一方面加强了同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更
好地学习汉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北魏对黄河流 域的控制。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都城 迁移,而是具有重大文化转型意义的行动。迁都洛阳 在当时遇到重重阻力,可以说,迁都成功是孝文帝同 保守势力斗争的一次胜利。
回北方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 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1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目的:苻坚企图消灭东晋,统一中国。 过程:383年,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 态。 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鲜 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统一北 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 据的局面。
文化方面:
汉语的使用;西北乐器受欢迎。
民族心理方面: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魏统一
内容小结
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
促进民 族融合
民族融合趋势
汉化 措施
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A、长安 B、许 C、洛阳
D、殷
2、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食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很风行。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坐。在床、席上跪坐,是很 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体重 全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还可能变 形。高坐具的胡床传入,很快受到欢迎。
东汉时壁画
胡床
方凳
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 学汉族先进生产经验, 成农业居民。
孝文帝改革影响:
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
背景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③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①迁都洛阳
魏 孝 内容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通汉婚
文 帝
②汉化措施 用汉制

习汉礼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2张PPT)

文化方面 民族心理方面
汉语的使用;西北乐器受欢迎。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 渐减少。
十六国以来,黄河流域的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杂居, 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趋于一致,民族融合已 成为趋势。
民族交融的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 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时间
公元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VS东晋 请你回想一下,淝水之战与之前历史上
哪几次战役非常相似?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东晋胜利
影响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对南方: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江南 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对北方: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 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成语 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二、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1.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拓跋部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复国) 都城: 平城(山西大同)
道武帝拓跋珪
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太武帝拓跋焘
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 他四岁继皇位,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 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 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相互 交融的过程,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互 相影响,趋向一致。
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 业技艺,成为农业居民。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共26张PPT)
——《资治通鉴》
服装变化图










姓氏变化图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赖

丘穆陵 穆
独孤

步六孤 陆
贺楼

我国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李 白,元北慎魏…孝…文帝都带是头鲜纳卑汉人女,为连妃隋,王让朝 的五杨个坚弟、弟大娶唐汉王女朝为李妻世,民把都公流主淌嫁着给鲜汉 卑人人。的血。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内迁的北方民族有哪些?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
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 3、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了解民 族融合的含义、表现和意义。
自学第一目——淝水之战,并回答以 下问题?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民族交融——生活方面
烙饼砖画
汉人胡食图
民族交融——生活方面
北方少东数汉民壁族画的宴胡饮床图椅子和方凳唐受代到桌汉椅族分人餐民图喜爱
民族交融——文化方面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语 鲜卑语
汉语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结合材料谈谈 民族为交隋融唐对的我统国一历、史强产盛生奠了定什基么础影响?

淝水之战 分裂
北魏 统一

地 区 孝文帝 促进 民族
改革 推动 交融
奠定 全国 统一 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38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38张PPT)

80万对8万
东晋大败前秦 前秦政权瓦解, 北方再度陷入分 裂割据状态。
结果
影响
学过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北方再度 陷入分裂 鲜卑族 迅速崛起
北魏的兴起
4世纪后期, 1、鲜卑族 —拓拔部 鲜卑 拓跋 部建 建立北魏 _____ ___族_____
狩猎图 嘎仙洞刻石拓片
立 ____ 北魏。 2、北魏 —统一北方 439年,北魏 统一北方 ,结束 ________ 了十六国以来分裂 割据的局面。
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2、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1、当时北 方各族人民长 期杂居,与汉 族已无明显的 区别。 2、鲜卑族内迁 较晚,仍保持 鲜卑习俗,要 治理北方地区 困难重重。
(2)服饰: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 (4)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你能将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 妙?(要求用三个字来概括,中 间一个字用“汉”字)
3、迁都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用汉语 。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穿汉服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改汉姓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联汉姻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 文化生活 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政治制度 民族心理
十六国、北朝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南北朝的朝代更替
东魏
北 朝
南 北 朝 南 朝 宋 齐 北魏
北齐 北周
梁 陈
西魏
隋 的 统 一
淝水之战
交往中的冲突
孝文帝改革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件(共21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件(共21张PPT)

迁都洛阳
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2.孝文帝改革措施:
①迁 都: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②说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禁用鲜卑语; ③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④改汉姓:改鲜卑族姓为汉姓; ⑤联汉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说汉语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 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 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 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317年,司马睿建 立东晋,定都建康。
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前秦统一北方
前秦是哪 个民族建 立的? 谁领导前 秦走向富 强,并统 一了北方?
淝水之战
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1.时间:公元383年。
2.交战双方:东晋vs前秦。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4.影响: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
生产方式的交融
边 境 汉 人 《 放 牧 图 》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融合
生 活 习 俗 的 交 融
生活习俗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 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穿裤褶服的南朝汉族乐队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族士大夫在烧烤
课堂小结
一、淝水之战 时间:公元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措施:(1)迁都洛阳;(2) 改说汉语;(3)改穿汉服; (4)改用汉姓;(5)鼓励与汉族联姻。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5张PPT)

5
汉族士大夫烧烤图
结合图片信息,说说当时北方各族人民的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语 言
《 敕 勒 歌 》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笼 盖 四 野
天 似 穹 庐
阴 山 下
敕 勒 川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 汉语,广为流传。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
----
文 学
阿爷无大儿,
B.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 冲撞 民族 汇聚
淝水之战
前秦衰亡
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
孝文帝 改革
汉化措施
民 族 大 交 融
各抒己见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北 方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是 决策的重大失误,最终导致了鲜卑族的消 失和北魏的衰亡。你赞同哪一观点?请说 说你的理由。
时间: 交战双方: 特点: 结果: 影响:
383年 前秦─东晋
以少胜多
前秦大败
相关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江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前秦战败原因
(前秦方面) (东晋方面)
①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②前秦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③战线过长。
品味人物 感悟历史
评价标准:
1.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 2.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 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汉人胡服 汉人胡食 胡人汉服 “胡”“汉”观念逐渐淡 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各民族趋向一致,他们共同生 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城
1.平城位置偏北,不便控制北方地区,也 不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2.气候干旱,粮食产量有限; 3.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洛阳
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且为数朝之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曾定都 于此),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孝文帝南北统一 的愿望。
谈谈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 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 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 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 象。
《 敕 勒 歌 》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笼 盖 四 野
天 似 穹 庐
阴 敕 山 勒 下 川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溜一下
前秦东晋淝水战, 苻坚轻敌损百万, 以少胜多东晋安, 北方再度陷战乱。 北魏统一北方后, 孝文帝迁都洛阳, 说汉话和穿汉服, 改汉姓与联汉姻, 促进民族大交融, 经济恢复国力强。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 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史实。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影 响及历史意义。 3.解读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三 国 归 晋 两 晋 南 北 朝
魏 220-266年 西晋灭魏 蜀 221-263年 魏灭蜀 吴 222-280年 西晋灭吴
西晋 266-280年-316年
十六国 前秦 383年淝水之战 东晋 317-420年 439- 北魏 东魏 北齐 北周 581年 西魏 北周 420-589年 宋 齐 梁 陈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游牧民族
(胡人)
匈奴 羯
鲜卑
羌 氐
民族交融是 时代的主流!
中原
农耕民族 (汉人)
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交融:
游 牧 民 族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阶段小结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背 景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①迁都洛阳 内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容 ②汉化 措施 通汉婚 用汉制 学汉礼
影响:促进了北方大融合,有利于北 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 的封建化进程。
龙门石窟位于今河南洛阳市南的龙门山,是中 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从北魏孝文帝迁都 洛阳前后开始动工开凿。
汉化政策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 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 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 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317年,司马 睿建立东晋, 定都建康。
一、淝水之战
时间: 公元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和东晋 兵力对比:80万对8万 有关成语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或典故: 、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 影响: 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解除 了东晋来自北方的威胁,社会相对稳 定,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北魏供养人服饰
穿汉族服装 的鲜卑贵族
《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 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 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汉姓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534年,高欢建立东魏政权,定都邺(yè 今河南 安阳北)。535年,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定都长安 。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557年 ,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北周灭北 齐,统一北方。
讲授新课
孝文 原 帝 因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 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 迁都 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洛阳 影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响 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 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汉 化 政 策
北魏
平城
迁 都 洛 阳
南齐
洛阳
《悲平城》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 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第一: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 件; 第二: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 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主要原因) 第三: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 较安定。 第四: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4世纪后期氐族 人建立政权。前 秦王苻坚任用汉 人王猛为丞相 ,382年统一了黄 河流域。
画外篇:锦绣未央女 主角唐嫣饰演的就是 冯太后。
2.孝文帝改革措施:
①迁都:494年从平城迁都到洛阳。 ②说汉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禁用鲜卑语。 ③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④改汉姓:改鲜卑族为汉姓。 ⑤联汉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规则联姻。 3.改革的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八公山—淝水之战决战场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 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 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 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 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 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 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 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 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讲授新课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 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方的统一 民族: 鲜卑族
政权名称:北魏 都城:439年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 影响: 据的局面。
嘎仙洞刻石拓片 内蒙古呼伦贝尔鲜 卑族发祥地 —嘎仙洞遗址
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 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 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 的拓跋鲜卑发祥地。
北魏统一北 方,黄河流域各 族人民长期生活 在一起,日常的 接触和频繁的交 往,在生产技术 和生活习俗方面 相互影响,民族 融合已成为趋势。
原名拓拔宏,改 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 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 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 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 真正掌握政权。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 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 化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