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制度研究3.doc

合集下载

刑事和解制度实施研究

刑事和解制度实施研究

刑事和解制度实施研究刑事和解制度实施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刑事和解制度逐渐成为改革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刑事和解制度是一种以和解方式解决犯罪案件的司法制度,其核心内容是犯罪人与受害人在达成和解协议的前提下,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等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对犯罪人进行一定程度的认定和惩处。

本文旨在探讨刑事和解制度的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实施情况刑事和解制度是我国近年来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实践中,刑事和解制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等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刑事和解制度得以不断推广和完善。

并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部分地区和院校也开展了课程和研究活动。

1.法律规定明确从法律上看,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一条规定:“犯罪人与被害人、其近亲属或者法定代理人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对犯罪人的刑事责任作出认定,适用缓刑、免于刑事处罚或者减轻处罚。

”该条规定了和解协议的主体、需要达成的协议内容以及和解制度与刑事责任的关系。

这一规定为刑事和解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2.司法实践丰富在司法实践中,刑事和解制度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效。

一方面,在犯罪案件中,刑事和解制度能够有效地减少矛盾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

另一方面,在具体案件中,刑事和解制度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即便犯罪人认罪态度不佳或者存在恶意,和解协议也可以成就有效的调解功能。

3.刑事和解制度的提升在政府和司法机关的积极引导下,刑事和解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

在推动刑事和解制度的发展中,司法机关全面提升了处理案件的能力,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法律规定,加大了对刑事和解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了法律效力等等。

这些措施为刑事和解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并推进了刑事司法改革的进程。

二、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刑事和解制度的存在与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问题。

浅析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浅析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浅析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与完善》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刑事和解制度概述•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分析•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对策•刑事和解制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结论目录01刑事和解制度概述刑事和解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通过调停人或其他组织使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口头方式协商解决刑事纠纷的制度。

刑事和解制度主要适用于轻微刑事案件,如故意伤害、盗窃等,通过和解达成赔偿和谅解,减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罚或者免除其刑事责任。

刑事和解制度的定义刑事和解制度的特点和解必须出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任何一方不得强迫对方达成和解。

刑事和解制度具有自愿性刑事和解制度具有协商性刑事和解制度具有灵活性刑事和解制度具有高效性和解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可以就赔偿、道歉等问题进行协商,达成共识。

和解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

和解程序简单快捷,能够快速解决纠纷,提高司法效率。

刑事和解制度的历史与发展刑事和解制度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当时一些轻微的刑事案件可以通过私下和解解决。

现代以来,随着人权观念的加强和司法改革的推进,刑事和解制度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

中世纪以后,随着国家对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刑事和解逐渐被边缘化。

目前,刑事和解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司法制度之一。

02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分析法律框架的建立我国在2012年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订,引入了刑事和解制度,为刑事案件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

法律框架的内容刑事和解制度主要涉及案件范围、和解程序、法律效力等方面,为刑事和解提供了法律依据。

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框架实践情况的介绍自刑事和解制度实施以来,各地司法机关积极探索实践,在某些类型的案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实践案例的展示例如,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通过刑事和解可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减轻刑罚负担,同时也能够减少社会矛盾。

刑事和解制度的实践情况虽然刑事和解制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适用范围过窄、和解过程缺乏透明度、司法机关对和解协议的审查不够严格等。

研究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与运用

研究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与运用

研究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与运用论文关键词:刑事和解;宽严相济;被害人保护论文摘要:传统的刑事纠纷解决机制所存在的缺陷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一背最下,刑事和解制度应运而生刑事和解是西方刑事司法的一个创举,其最主要的理论核心是恢复正义理论。

在我国古代和近代也能找到它的历史渊源。

它体现了公正,效率的法律价值,契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的时代主题。

本丈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评价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对于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观点。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为了在司法工作中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依法加强刑事和解工作,对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一、刑事和解的概念和意义(一)刑事和解的才既念刑事和解称为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和解。

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后,犯罪人以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方式补偿被害人,并得到被害人的谅解,被害人要求或者同意司法机关对犯罪人依法从宽处理而达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刑事和解的目的是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损害、恢复被犯罪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并使犯罪人改过自新、回归社会。

(二)刑事和解的意义刑事和解作为一种新型的刑事纠纷解决处理机制,对于积极快速的解决社会纠纷,妥善的处理社会矛盾,最终维持社会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体来说,其意义有以下儿点:1.实现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双方保护传统的刑事案件着重对加害人的刑事追究,认为对加害人进行刑事追究就是对被害人恢复了正义,而被害人遭受的损失是否得到补偿则似乎不很重要。

刑事和解作为一个透明、公止的纠纷解决机制,更能够赢得双方的认同与好感,因刑事和解的达成而免除加害人刑罚,是同时对被害人和加害人的保护。

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近年来,新刑事诉讼法倡导以人为本、从严从宽相统一的理念,引领刑事司法改革方向,给刑事和解制度打开了新的视野。

刑事和解制度作为刑事司法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新刑事诉讼法下必然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新刑事诉讼法重视司法效率和社会公正的统一,强调多元化的解决纠纷途径,提倡优先采用简易程序审理轻微犯罪案件,鼓励采用调解、和解等方式解决争议。

刑事和解制度正是这种司法思想的具体表现,它不仅提高了刑事审判的效率,缓解了法院的工作压力,同时也增强了公民自我管理的能力,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积极赔偿、取得谅解等情况可以在相关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考虑和解处理,符合和解条件的可依法增加和解决定的适用范围。

如果当事人在经过法官提示后,认为有和解可能,可以请求法院进行和解,法院可以安排调解员进行调解,或者指定专门审判法官进行和解,并根据当事人的意见进行调解或和解。

二、刑事和解案例分析1. 被害人原谅犯罪嫌疑人某市区小偷小摸案,案发后犯罪嫌疑人忏悔态度诚恳并积极配合警方调查,使被盗物品全部追回并向被害人道歉认罪。

被害人表示能够理解并原谅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主动表示要和犯罪嫌疑人达成和解。

法院在调查取证后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达成和解并向法院递交书面申请,经过法官审查后认可该请求,依法作出和解决定,确定犯罪嫌疑人不承担任何刑事责任,同时要求犯罪嫌疑人支付适当的赔偿费用。

2. 犯罪嫌疑人积极赔偿受害人某区一名盗窃罪犯被公安机关抓获,在审讯中积极配合警方协助取回被盗物品,并主动交代了自己犯罪的许多方面,并及时退还受害人的财物,并道歉认罪,表示愿意积极赔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

在法院的引导下,犯罪嫌疑人和出于感恩之心的受害人经过友好协商,达成了和解协议,并签署书面确认赔偿协议。

法院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依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作出了和解决定,撤销了原来的起诉,认定犯罪嫌疑人不承担刑事责任但需要进行民事赔偿。

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研究

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研究

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研究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中,通过受害人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和解达成一致,从而实现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与教育的一种制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法律观念的提高,刑事和解制度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在传统的刑事诉讼中,往往是由检察机关代表社会对犯罪行为进行公诉,而受害人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得到应有的赔偿和救济。

而刑事和解制度的引入,使得受害人可以直接参与到案件的处理中,通过和解协议来获取经济赔偿和精神抚慰,从而得到更好的满足。

另一方面,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也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和资源利用。

刑事案件的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司法资源和时间,而引入和解制度可以通过减少审判过程中的争议和矛盾,达成双方的一致意见,从而节省了司法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审判的效率。

然而,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和解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轻判或者免罪,从而削弱了对犯罪的惩罚力度。

其次,和解过程中受害人的权益可能受到侵害,特别是在受到强大犯罪嫌疑人的压力和威胁下。

此外,和解制度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前提,包括对和解协议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的保障等。

因此,对于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研究应当在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注重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和社会教育的重视。

在制定和实施和解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受害人的法律援助与保护,确保其能够在公正、平等的前提下进行和解协商。

此外,加强对和解协议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其合法性和公正性,避免滥用和解制度给犯罪行为带来不当的轻判和免罪。

综上所述,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是一种有利于保护受害人权益和提高司法效率的制度。

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平衡对受害人的保护与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加强对和解协议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制度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作用,为社会的和谐与稳。

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近年来,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不断改革,其中新刑事诉讼法的出台极大地推进了刑事司法改革。

在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刑事和解制度逐渐受到重视。

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项新的司法应急机制,可以有效地减轻司法机关的工作负担,降低社会矛盾,预防犯罪的再次发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进程。

刑事和解制度的核心是对事实公正真实、情有可原的犯罪行为进行和解的处理方式。

和解双方在达成和解协议后,将在法院的监督下进行执行。

但和解协议本身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如有一方不履行,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经历了多年铺垫,取得了显著成果。

下面以案例为例,探讨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

案例一:郑州某市民被盗窃手机案刘某于2020年8月份在郑州市某地被盗窃了手机,随后到公安局报案。

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依法对嫌疑人展开抓捕,但由于证据不足,嫌疑人没有被起诉。

在此背景下,公安机关提出可以和解的解决方案。

通过和解,刘某以一定的赔偿金额为代价,收回了被盗窃的手机,同时也减轻了公安机关的案件处理负担。

案例二:北京某公司走私罪案张某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利用其所在北京一家公司的名义,从外国走私了大量的商品进入中国境内并销售。

公安机关依法依规介入侦查,最终起诉张某走私罪。

在审理过程中,被害人对张某表示可以接受和解,只要张某赔偿全部的损失。

在双方达成和解的情形下,张某愿意自愿认罪并赔偿全部的损失,并在接受法院判决处罚后全额赔偿损失,最终获得了被害人的宽恕。

案例三:厦门某商家合同欺诈案某商家在销售商品时,虚假宣传,误导顾客购买。

顾客向法院提起合同欺诈案,法院支持顾客的指控,并判决商家赔偿顾客损失的数额。

但商家并没有对判决进行履行,而是寻求与顾客的和解。

最终在法院的调解下,商家向顾客赔偿了全部损失,并签订了书面协议进行履行,顾客也决定放弃进一步追究法律责任。

以上三个案例展现了刑事和解制度在及时解决犯罪问题,恢复被害人权益,降低司法机关工作负担方面的优势。

对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对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对刑事和解制度研究刑事和解难成为当前的刑事和解制度行的主要问题,刑事和解难原因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刑事司法政策存在偏差;二是公众及舆论对刑事和解存在偏见;三是和解赔偿没有确定标准;四是刑事和解存在执行难。

为此,应从源头强化和解,加强协调配合,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提升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效率。

【关键词】刑事和解困境路径一、问题的由来20XX年1月2日16时许,被告人赵某在其居住的南京市某小区内因停车问题和小区保安朱某产生口角,进而发生争执,在双方争执过程中,被告人赵某用膝盖顶撞被害人朱某肋部,致被害人左胸第2、3、4肋骨骨折。

经法医鉴定,被害人朱某的损伤程度为轻伤。

案发后,被告人赵某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供述了上述事实。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经法院主持调解,被告人赵某与被害人朱某达成民事调解协议,赔偿被害人人民币万元,并及时给付,同时取得被害人的谅解。

法院认为,被告人赵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检察院指控被告人赵某犯故意伤害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的罪名成立,予以采纳。

被告人赵某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构成自首,依法予以从轻处罚。

案发后,被告人赵某积极赔偿被害人全部经济损失,并取得被害人谅解,确有悔罪表现,酌情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处被告人赵某犯故意伤害罪,免予刑事处罚。

此案实际上是一起因停车引发的民事纠纷导致的轻伤害案件,这种情况在法院作为民事侵权案件受理的也有,但是这是笔者发现为数不多的作为刑事案件处理而免予刑事处罚的案例。

该案的特点不是被告人最后获得免予处罚的结果,而是为何这起因民事纠纷引起的轻伤害案件一定要公诉到法院,为何不能由公安机关、检察院主持进行和解解决,刑事和解制度实行为何难以启动?随着刑法修正案(八)及《社区矫正办法》的实施,刑事和解难以“实现”的现象越来越多,比如赔偿标准不确定,当事人经济状况不相同,司法腐败问题的存在,等等,皆阻挠刑事和解制度的实现。

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第一、解纷范围上的重叠和交叉
众多论者认为,人民调解作为刑事诉讼体制外的一种解纷程序,与刑事和解难以实现制度上的衔接,或将开启刑事案件民间“私了”合法化的闸门。但事实上,在我国现行法律中,早已存在轻微刑事案件民间调解与刑事诉讼程序衔接的相关规定。
我国《婚姻法》第43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第45条规定:“对重婚的,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从第45条的规定来看,似乎第43条规定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可以调解的案件范围不包括已经构成犯罪的案件。但是,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条第(四)项规定,“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而依照我国《刑法》第260条第一款、第三款的规定,虐待罪即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这就意味着,对于已经构成虐待罪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件,只有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调解未果,受害人提出告诉的情况下,才进入刑事诉讼程序;调解成功,受害人不告诉的,就不再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已经进入的,也应当终止诉讼程序。而此处的调解人,当然应当包括设立于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之中的人民调解组织。
这类案件的发生往往是因某种琐碎小事而引发,被告人一时意气用事,酿成悲剧,被告人往往会对自己的行为深感后悔,其负罪感、悔罪意识较强,较容易主动向被害方请求民事和解。而从被害方来讲,其也较容易接受对方的悔罪。但是,被害人这种易接受悔罪的心理在客观方面却往往表现为相互矛盾的两种行为,一是积极主动地接受对方的和解,二是基于因与被告人的特殊关系,虽然内心愿意接受和解,但是,考虑到面子或其他周围环境的压力而表示出不愿和解的意向。由此,对这类案件在调解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事人之间存在的特殊的亲情、友情、邻里等特殊关系,发挥当事人自我协商、自行和解的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当事人自行选择的调解时机、调解协商形式,同时人民法院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在调解的启动、进程、终结等方面积极参与,正确引导。但要注意这种诉讼调解模式存在的主要缺点就是调解的启动难,优点是一旦启动较容易达成调解协议。对此,人民法院在适用这一模式时应注重做被害人的思想工作,要使被害人认识到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结案与判决结案都是结案的法定方式之一,两者之间不存在法定效力的不同,更不存在调解是惧怕被告人的问题,而且调解结案有利于民事赔偿金的有效支付。

新刑诉法刑事和解制度.doc

新刑诉法刑事和解制度.doc

这类犯罪并不直接针对社会或曰集体法益,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对个人法益的侵犯方面。

在这类犯罪中,被害人作为直接受到不法行为侵害的对象,是否对被追诉人表达谅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司法机关对于犯罪的法益侵害性的评价。

特别是当犯罪情节比较轻微,可能的宣告刑不超过三年的情况下,国家出于维护-法秩序的考虑,处罚这类的犯罪的迫切性并不很强。

因此,被害人相应地就应拥有更大的发表意见的权利。

从当事人之间关系恢复的角度,既是由于“民间纠纷”而引起的犯罪,除了犯罪直接侵害的法益之外,双方的社会关系也在这一过程中遭到了破坏。

作为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无论是被害人还是被告人都有强烈的修复社会关系,回复原有秩序的要求。

也应赋予当事双方更大的自主决定空间。

(2)第277条第2项体现了刑事法律对过失犯罪较为轻缓的否定评价。

第2项所列的过失犯罪,其主观罪过形式乃是过失,主要涉及预见、结果避免义务的违反,体现出的人身危险性较低,因而立法对其可能宣告刑的限制较第1项为松。

与故意犯罪相比,过失犯罪的法益侵害性主要表现为犯罪结果,如果嫌疑人、被告人在结果方面能对被害人有所弥补,则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犯罪对被害人的侵害。

但由于渎职犯罪并非一般的义务违反,而是对职务赋予的注意、结果避免义务的违反,因而违反义务本身就具有相当的社会危害性和法益侵害性。

而且这类犯罪不一定针对特定被害人,而更多涉及社会秩序、职务公共安全等,又往往容易造成较大的利益流失和财富损失,因此将其排除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之外,除了体现国家对此较为严厉的评价以外,也标明了被害人处分权的边界——因渎职犯罪涉及社会法益,被害人无权处分。

再次,新刑诉法第278条规定,司法机关应当对和解协议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

这一规定对于审查双方和解的合意而言十分必要,但应当将自愿性审查作为重点,将合法性审查作为排除条件。

这乃是因为,刑事和解是否达成,全赖被害人、被告人之间是否就案件的处理方式达成了合意;而从理论上说,被害人、被告人可以基于意思自治达成任何内容的协议。

浅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

浅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

浅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摘要:刑事和解制度是伴随着刑事诉讼理论发展而新产生的一种制度,在此之前,刑事和解制度一直处于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层面,各地司法机关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了丰富的实践。

本文从刑事和解制度的含义入手,分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的对策。

关键词:刑事和解;赔偿;被害人;加害人2012年《刑事诉讼法》根据理论研究成果和司法实践状况对此项制度进行了全新的构建,该法第277条明确规定,对于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一是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罚的;二是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

据此可以看出,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界定了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

刑事和解制度仅仅适用于犯罪情节轻微,量刑较轻的刑事案件;在适用案件的类型上,仅仅适用于侵犯个人法益的刑事案件,侵犯国家法益和社会法益的刑事案件不得通过刑事和解制度协商解决。

因此刑事和解制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1 刑事和解制度下产生的“花钱买刑”问题刑事和解协议是加害人和被害人在协商的基础之上达成的,由加害人对被害人因自己的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害进行物质上的赔偿,通过此种方式取得被害人的谅解,从而可以在量刑上获得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处理结果,这实质上是一个“钱刑交易”的过程,在这种交易过程中量刑的轻重就会取决于加害人的物质基礎,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富人“花钱买刑”的问题。

1.2 刑事和解制度引起的注重协议结果而忽视协议过程的问题在刑事和解的过程中,加害人的目标是期望通过自己对被害人赔偿,获得被害人的谅解,从而能够在量刑上获得从轻处理。

而被害人追求的目标则是获得加害人大额的物质赔偿来弥补自己受到的损害。

浅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

浅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

《浅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摘要:摘要:刑事和解制度是我国司法改革的新产物,它给我国的司法带来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因为它是一种新的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呈现出来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4.很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了能与被害人达成刑事和解,使出浑身解数,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来迫使被害人作出让步,强行与其达成和解,6.目前,一般的做法是,公检法机关只需要促成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而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对和解的后续程序進行监督,使得刑事和解制度虽然可以实行,却得不到实现莫顺艳摘要:刑事和解制度是我国司法改革的新产物,它给我国的司法带来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因为它是一种新的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呈现出来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刑事和解;司法改革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60-01一、刑事和解的含义刑事和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亲属、法定代理人与被害人或者被害人的近亲属通过自愿协商,在公权力机关的主持下就《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的公诉案件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来获得被害人的谅解,通过双方达成和解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轻、减轻处罚或者不予起诉一次完结案件的一种结案方式。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要启动刑事和解必须具备下面几个条件:1.从原则上讲和解的主体只能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但是《刑事诉讼法解释》第四百九十七条和四百九十八条①对此作了补充规定,该解释规定当被害人死亡其近亲属可以代为进行和解,被害人是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者的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可以代为进行。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是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诚心悔过。

对于只是为了减轻处罚假装悔过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适用刑事和解。

3.必须秉承着被害人一方自愿和解的原则。

和解最大的特点就是双方自愿协商,虽然刑事和解不像民事当中的和解那样,可以完全意思自治,但是自愿原则必须遵循。

刑事和解制度探析

刑事和解制度探析

刑事和解制度探析摘要:刑事和解作为刑事案件的一种新型解决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实践中进行刑事和解的尝试很多。

笔者认为,将刑事和解引入我国的司法体系不仅是完善司法的要求,也是顺应我国法制建设的必然。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建立刑事和解制度,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不能一蹴而就。

关键词:刑事和解理论基础制度构建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在于追诉犯罪,通过程序的推进最终实现刑罚权。

在诉讼过程中,双方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对抗,一般没有和解的机会。

但是,实践中案件发生后总会有当事人不愿走诉讼程序而希望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

一些被害人希望获得赔偿,而加害人也希望通过弥补自己的过错来换取轻缓的刑罚。

胡斌飙车案就是一个例子。

笔者认为,应该将刑事和解作为一项制度加以确立,并纳入我国的法律体系。

一、刑事和解的概念及特点(一)刑事和解的概念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加害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形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国家专门机关对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责任、免除或者从轻处罚的一种制度。

由概念可知,和解的方式多样,这体现了刑事和解一方面的优点。

(二)刑事和解的特点根据概念,刑事和解具有以下特点:1、自主性。

案件发生后,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和解与否,只要内容符合法律规定,形式也可由他们自行决定。

国家专门机关只对和解的条件、过程和内容进行监督审查,并不直接干预。

2、平等性。

双方处于平等地位,一方在提出自身的条件或要求时,也要听取对方的条件和要求。

3、互利性。

和解在一定程度上和“双赢”的内涵具有相同之处,但又不是完全一致。

和解的达成,是双方经过利益的争夺和放弃之后的结果,对双方有益。

二、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一)传统和谐文化基础我国古代就有“和为贵”的思想。

孔子曾云:“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董仲舒更是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古代,“无讼”、“人和”、“不争”的思想是社会的主导思想,民间调解和诉讼和解是处理问题的最普遍的方式。

刑事和解制度

刑事和解制度

刑事和解制度刑事和解制度是指刑事案件当事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协商解决纠纷并达成和解协议,从而避免进入司法程序,减轻执法压力,提高司法效率的一种制度。

刑事和解制度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刑事案件的办理周期长,案件审理时间长,耗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

另一方面,一些刑事案件涉及社会矛盾复杂,当事人之间存在一定的血缘关系、邻里关系等,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可能导致长时间的官司纠纷,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

因此,引入刑事和解制度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达到调解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的目的。

刑事和解制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和解协议,实现刑事案件当事人的主观公正意识,消除矛盾,恢复社会和谐。

刑事和解制度可以分为根本性和解和次要性和解两类。

根本性和解是指被害人和相对人之间的和解,对于犯罪行为的矛盾的和解,是尽量消除或减少由于犯罪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和冲突。

次要性和解是指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和解,是尽量解决或减轻案件造成的社会后果和冲突。

刑事和解制度的实施需要保护被害人的自主权,尊重被害人的意愿和权益。

刑事和解制度的实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其中包括调解、和解协议等方式。

调解是指由法官或其他具备经过调解培训资质的人员进行调解,主要通过和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和解协议是指刑事案件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从而避免司法审判程序。

刑事和解制度要保障当事人的自愿性、公平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刑事和解制度的实施对司法体制和法律体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首先,司法机关要完善和加强调解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培训,提高调解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其次,刑事和解制度需要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和解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为。

再次,要严格监督刑事和解的程序,确保调解过程的公正和透明。

最后,刑事和解制度的实施还需要普及和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促进社会公正和和谐。

综上所述,刑事和解制度是解决刑事案件纠纷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它有利于减轻司法负担,提高司法效率,促进社会和谐。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研究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研究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研究作者:闫天宇张树森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30期摘要随着新刑诉法的出台,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作为一个新的章节被编入其中,这标志着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正式在新刑事诉讼法中确立,这为今后司法实践中解决相关案件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但是刑事和解制度刚刚入法,很多地方还存在着完善的空间,在正确运用刑事和解制度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存在的细微问题,如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相对较小、程序适用标准缺乏可操作性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逐一解决。

关键词刑事和解当事人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作者简介:闫天宇,河北工业大学学生;张树森,天津红桥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0-041-02一、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构建的必要性(一)刑事和解为司法实践提供了依据在没有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对于刑事和解制度的具体程序应该如何运作,法律并没有明确的条文做出具体规定,只是在第172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

”也没有对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也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使得司法实践中好多案件因为缺少法律依据只能依靠有关的司法解释进行处理,新修的刑事诉讼法在这一法律空白上进行了弥补,对刑事和解制度的程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虽然有些细微的地方过于笼统没有给出具体的标准,但是这并不阻碍其带来巨大的作用。

(二)刑事和解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在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相对应的矛盾,其中就包括刑事纠纷与犯罪,如何在实现公平正义的情况下解决这些矛盾纠纷是目前我国刑事乃至各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面临和解决问题,正确的解决将对我国司法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刑事和解制度就是有效解决这些矛盾纠纷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它作为一个解决矛盾纠纷的机制,既有效的保证了司法的运行,又维护和平衡了社会矛盾,避免了纷争的激化,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刑事和解制度浅析

刑事和解制度浅析

亮点就是 明确规定 了刑事和解制 都是要求刑事和解必须在司法机
度。
刑 事 和 解 与 诉 辩 交 易 的 区 司法制度 ,即在 法官开庭审理之 被 告 人 利益 的辩 护律 师 进 行 协
关 的主持下 ,以被害人和加害人 别 。 诉 辩交易是 西方 国家 的一项
刑事和解制度概述
被害人 的权益为核心 内容 ,但诉 事和 解制度 。2 0 1 2 年3 月1 4 日, 适用刑事和解需要具备两个 辩交易并非如此 。从实质上说 , 十一届全 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 条件 :其一 ,犯罪嫌疑人 、被告 诉辩交易是公诉人所代表的国家 过 《 关于修 改 ( 刑事诉讼法 )的 人真诚悔 罪 ,通过 向被害人赔偿 与被告人 的和解 ,侧重保 护的是 决定 》。此次 《 刑事诉讼法 》修 损失 、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 国家和被告人的利益 ;而刑 事和 改专 门增加 了一章—— “ 刑事和 人谅 解 ;其 二 ,被害人必须是 自 解是一种追求被害人 、被告人和 解 公 诉 案件 的诉 讼程 序 ”, 确 立 了 愿和解 。只有这两个前提条件 同 国家利益 “ 三赢”的诉讼方 式 。
建设研 研究与探索 究与探索
刑事和解制度浅析
o 岳学敏
刑事和解制度是伴 随着 “ 恢 新 , 复归社会。 “ 私 了 ”是违 反法律规 定 的。广 复性司法 ”理念 的提出 ,逐渐 出 但 是 ,也 有 学 者 提 出 了不 义的刑事和解可 以分为诉讼外和 现在各 国的刑事诉讼法律体 系中 同的主张。他们认为 ,刑事和解 解与诉讼 中和解 。前者未经国家 的。该制度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更好地平衡被 害 是指在犯罪发生后 ,以被害人与 司法机关处理和审查 ,纠纷双 方

试析刑事和解制度

试析刑事和解制度
护程度。
关 键 词 : 事和 解 制 度 刑
价值分析
现 实意 义
刑事 和解 作 为 我 国刑 事 司法 领域 的 一 种 新 理 念 ,在 构 建 和谐 社会 的时 代 背 景 下 逐 渐 受 到 人们 的 广 泛 关 注 。 目前 在 我 国的 司 法 实践 中也 有 对 刑 事 和解 的 尝 试 ,如 北 京 市 朝 阳 区人 民 法 院 在 全 国率 先 将 庭 外 和 解 制 度 应 用 于 刑 事 诉 讼 领 域 , 此 后 , 有 其 他 法 院 相 继 采 纳 这 一 制 度 。尽 管 已进 行 了实 践 , 也 但 刑事 和解 制 度 既 有 其 积 极 的价 值 又有 其 消极 一 面 ,因 此 我 们 有 必 要在 肯 定 其 价 值 的基 础 上 对 其 进 行 制 度化 的 规 范 ,构 建 具有 中 国特 色 的刑 事 和 解 制 度 。 刑 事 和解 制度 的价 值 分 析 刑 事 和 解 是 一 种 以 协 商 合 作 形 式 恢 复 原 有 秩 序 的 案 件 解 决方 式 。 是 指在 刑 事 诉 讼 中 。 害 人 以认 罪 、 偿 、 歉 等 形 它 加 赔 道 式 与被 害 人 达 成 和 解 后 , 国家 专 门机 关 对 加 害人 不 追究 刑 事 责任 、 除处 罚 或 者 从 轻 处 罚 的 一 种 制 度 。 刑 事 和解 ” 中 国 免 “ 是 式 的用 语 .在 西 方 则 称 为 “ 害人 与 被 害 人 的和 解 ” V c m— 加 ( ii t O ed r eoc i i , f n e R c n ia o 简称 V R) … 事 和解 弥补 了 常 规 的 ltn O 。 刑 刑 事 案 件 解 决 方 式 忽 视 被 害 人 意 愿 的 不 足 , 以加 害 人 和 被 害 人 的直 接 商 谈 为 特 征 来 解 决 刑 事 纠 纷 。刑 事 和 解 在 犯 罪 发 生 以后 。 被 害 人 与 加 害 人 直 接 商 谈 、 决 刑 事 纠纷 , 目 的是 使 解 其 为 了恢 复 被 加 害 人 所 破 坏 的 社 会 关 系 ,弥 补 被 害人 所 受 到 的 伤害 , 以及 恢 复 加 害 人 与 被 害 者 之 间 的 和 睦关 系 , 使 加 害人 并 改 过 自新 、 归 社 会 。 事 和 解 在 形 式 上 与辩 诉 交 易有 相 似 之 复 刑 处 , 事 实 上 两 者 并 不 相 同 。从 实 质 上 说 , 诉 交 易 是 公 诉 人 但 辩 所 代 表 的 国 家 与 被 告 人 的 和 解 ,侧 重 保 护 的是 国家 和 被 告 人 的利 益 . 害 人 的 要 求 和 利 益则 可能 被 束 之 高 阁 。 事 和解 则 被 刑 是 被 害 人 与 被告 人 的 和解 。 国家 予 以审 查 和认 可 ( 当然 前 提 是 在 法 律 许 可 的 范 围 内 ) 侧 重 保 护 的 是 被 害 人 和 被 告 人 的 利 。 益. 国家 和 社 会 利 益 不 但 没 有 受 到 损 害 , 而 在 这 种 从 对 立 到 反 和 解 的 局 面转 变 中得 到 了维 护 。 这 种 意 义 上 说 , 事 和 解 是 从 刑 种 追求 被 害人 、 被告 人 和 国家 利 益 “ 三赢 ” 诉 讼 方 式 。 的 刑 事 和 解 制 度 的建 立 实 际上 是 西方 国 家 刑 事 政 策 演 变 的 结 果 。从 2 世 纪 后 半 期 开 始 , 世 界 范 围 内 , 事 政 策 出现 了 O 在 刑 明 显 的 两极 化趋 势— — “ 轻 重 重 ” — 轻 者 更 轻 , 者 更 重 , 轻 — 重 即对 轻 微 犯 罪 实 行 更 轻 缓 的处 理 ,对 严 重犯 罪 进 行 更 加 严 厉 的 打击 。 这种 趋 势 在 定 罪 政 策 、 罚 政 策 和 处 遇 政 策 方 面 都 有 刑 体 现 。 “ 轻 ” 各 国立 法 和 司法 实 践 中 , 现 为 非 犯 罪 化 、 轻 在 体 非 刑 罚化 、 非监 禁 化 。 重 重 ” 现 为集 中有 限 的刑 罚 资 源 严 惩 严 “ 体 重犯 罪 。 随着 犯 罪 数 量 和 严 重 程 度 的 升 级 , 国家 通 过 加 大 刑 法 力 度 打 击 严 重 犯 罪 来 达 到 控 制 犯 罪 和预 防犯 罪 的 目的 。 它 是 对特定犯罪和特定犯罪 人在立法 、 司法 、 刑 上 从 重 、 严 打 行 从 击 , 实 践 中 具 体 表 现 为 对 严 重 的 暴 力 犯 罪 、 国犯 罪 、 怖 在 跨 恐 主 义犯 罪 、 社 会 犯 罪 等采 取从 重 的 刑 事 政 策 态 度 , 刑 事 诉 黑 在 讼 程 序 上 取 消 对 当 事 人 的 某 些 权 利 保 障 ,在 行 刑 上 则 适 用 强 化 监禁 的方 式 。 年 来 ,轻 轻 重 重 ” 近 “ 的刑 事 政 策 对 欧 美 司 法 程

刑事和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刑事和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刑事和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刑事和解制度是指在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或社会和解的一种司法方式。

该方式可以减轻司法压力,节约资源,保护被害人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刑事和解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存在公正性、合法性、程序保障不足等方面,需要加以完善。

本文将对刑事和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一、公正性问题刑事和解制度在程序上通常是由检察机关或法院牵头,协调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或社会和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相关人员的主观意识和权力不对等,可能导致刑事和解过程中的不公正情况。

检察官或法院可能会过于倾向于犯罪嫌疑人,而忽视了被害人的利益和诉求。

这就使得刑事和解制度的公正性受到了质疑。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保证刑事和解的程序公正,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流程。

可以设立专门的刑事和解机构,由独立的专业人员来负责刑事和解工作,主持和监督刑事和解的整个过程,避免因个人主观意识而导致的不公正。

要健全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确保刑事和解过程中被害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切实维护刑事和解的公正性。

二、合法性问题刑事和解制度是一种司法方式,其合法性和法律性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一些情况下,刑事和解制度的实施并不符合法律规定,甚至会违反法律。

一些检察机关或法院在进行刑事和解时,可能会绕过法定程序,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超越了法定权限,这样就违反了法律规定。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刑事和解的程序和要求。

明确规定刑事和解的条件、程序、权限等,确保刑事和解的实施符合法律规定,杜绝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要强化对刑事和解工作的监督和审查机制,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制度和程序,确保刑事和解的合法性和法律性。

三、程序保障不足刑事和解是一种司法方式,其程序性和规范性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刑事和解的程序保障并不够充分,容易出现程序性失误和违规现象。

在刑事和解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程序性违规、信息不对称、程序不公开等情况,从而影响了刑事和解的效果和公正性。

浅析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

浅析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

浅析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刑事和解作为一种重要的刑事政策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害人或者其代理人与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达成一定的协议,以达到达到谅解、化解矛盾、恢复社会和谐的目的。

本文将围绕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进行浅析。

一、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基础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立法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刑法学会于上个世纪的一次讨论。

但真正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规范的是2013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其中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或者其代理人可以在刑事诉讼中达成和解协议”。

这一规定为刑事和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法律基础。

二、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作用1.缓解社会矛盾刑事和解制度可以解决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之间的矛盾,消除二者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2.减轻法院负担刑事和解可以减轻法院审理案件的负担。

在刑事诉讼中,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或者其代理人达成和解协议后,法院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直接判决或者裁定刑事和解协议,从而减轻法院审理案件的负担。

3.促进犯罪嫌疑人的改造通过刑事和解,犯罪嫌疑人可以认识到犯罪的不良后果并主动承担责任,从而更容易接受教育改造,达到挽救的目的。

三、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和问题虽然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已经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应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面临的不平等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犯罪嫌疑人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利益考虑,往往是裁判过程中对刑事和解采取疑惑的主要原因。

裁判员在批准和解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被害人的权益,防止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利用和解逃避责任、逃脱惩罚,从而导致二者之间面临的权利得失不平等的问题。

2.对案件性质、情节的限制较多。

目前我国在刑事和解上的限制还比较多,在涉及比较严重的刑事犯罪案件时,可能会受到更多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事和解制度研究(3)
第二,更多地考虑了被害人的需求。

在传统的刑事司法中,被害人的利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被害人所能获得的正义往往只有“同态复仇”的心理慰藉,而被害人所受的利益损失和心理创伤则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和救治。

与之相比。

刑事和解制度将被害人的物质和精神利益的恢复也纳进了“正义”的范畴,体现了对被害人利益更为全面、细致的保护。

在角色设定上,被害人也从被动的客体转变为主动的主体。

具体来说,就是从一个被动等待正义降临的客体转变为一个通过自身行为主动追求正义结果的主体。

这种角色的转变使受害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往寻求一种符合自身利益的“正义”。

而不是强加的正义、迟来的正义。

第三。

对社会而言,刑事和解制度为其寻求一种更为有益的“正义”。

国家追诉主义诞生以来,社会在刑事纠纷解决过程中就沦为旁观者的角色。

国家追诉的实现。

在彰显“正义”的同时,往往也给社会带来了其他形式的伤害。

与之相比,恢复正义理论则要求社会在“恢复正义”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使社会对正义的理解和追求得以体现。

在“正义”的结果题目上,刑事和解制度要求修复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创伤。

对同样被犯罪行为所伤害的社会而言,这种“恢复正义”更符合社会的利益需求。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以为,刑事和解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正
义,它要求实现一种“无害的正义”:使犯罪人真心悔罪。

回回社会:使受害人因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和精神伤害得到弥补,并通过与犯罪人的和解,实现一种有别于“同态复仇”的心理平衡:对社会而言,被犯罪行为破坏的那一部分社会关系因和解行为而得到恢复,也防止了犯罪人对向自身施加痛苦的社会的敌视和受害人因自身利益被忽视而产生的不满。

与传统刑事司法意义上的“正义”相比,在犯罪人、受害人和社会三者的利益关系上,这种新的“正义”不会产生传统“正义”所带来的利益共损的局面,也更有利于社会的***。

“当规范使得各种社会生活利益的冲突要求有一恰当的平衡时,这些制度就是正义的”。

这是一种从“有害的正义”到“无害的正义”的转变。

三、刑事和解制度模式及公道性分析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模式设计
西方各国的刑事和解制度一般没有纳进到正式的诉讼程序之中,而是作为一种由中立调解人主持的非诉讼程序而存在。

但是,刑事和解过程中达成的刑事和解协议。

各国刑事立法均普遍予以认可,且作为刑事裁量的重要依据被广泛运用于侦查、起诉、审判、刑罚执行等诉讼阶段,同时也成为稍微犯罪发生之后、刑事程序启动前的由社区负责的纠纷解决机制。

基于不同的法律制度体系和社会状况,各国在司法实践中采用了不同的刑事和解模式。

回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社区调停模式(在犯罪发生后犯罪人被逮捕以前由社区进行调解);转处模式(在罪犯被逮捕后起诉前由和解中介机构进行调解):替换模式(由司法职员在量刑和执行中适用,替换监禁刑):司法模式(适用于一切罪犯,进步了犯罪人的责任)。

前三种模式主要的区
别在于调解人身份不同,适用的阶段也有所不同。

司法模式则将加害人的赔偿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附加惩罚,带有明显的强制性,一般不视为通常意义上的刑事和解制度,实践中也基本不采用。

尽管刑事和解制度存在不同的模式,但是综合分析后不难发现,这些模式存在以下的共同点:
1、刑事和解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刑事和解制度一般不纳进正式的诉讼程序中,而作为诉讼程序之外的一种纠纷解决机制而存在。

它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少年犯罪行为人,适用范围主要是稍微刑事案件,但近年来已扩展到成年犯罪行为人和部分暴力案件。

2、刑事和解模式:刑事和解制度的启动一般必须以加害人的有罪答辩及当事人双方的自愿参与作为条件条件,需要在保持中立地位的调解人主持下进行。

和解过程的主要内容是加害人的责任承担和被害人的伤害叙说,并以赔偿协议的达成为终极结果。

刑事和解过程中达成的刑事和解协议的效力得到法律的认可,并可以作为终止刑事追诉、刑事审判的依据和减刑、缓刑的选择要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