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的特征
各病理心电图特征
一,右心房肥大:主要表现为P波电压增高:1.P波高尖,电压>或=0.25mV,在ⅠⅡⅢ,avF导联最明显.2.在V1导联上,P波的全部或前部显得高尖,起始P波指数可超过正常(>0.03 mm.s)3.P波时间正常(<0.11s)二,左心房肥大:主要表现为P波的时间延长:1.P波增宽>0.11S,常呈前底后高的双峰P波,双峰间距>0.04S,在ⅠⅡ,AVL导联较明显.2.在V1导联上,ptf<或= -0.04mm.s(ptfV1为P波终末电势)三,双侧心房肥大:如果P波在ⅡⅢaVF导联上电压增高且时间超过正常,V1导联P波为双向波,前部向上高而尖,后部向下宽而钝,则可以诊断双侧心房肥大.四,左心室肥大:1,左心室电压增高的表现(为基本条件):RV5>2.5mV;RV5+SV1>4.0mV(男)或3.5mV(女);R1>1.5mV;Ravl>1.2mV;RaVF>2.0mV;R1+S3>2.5mV2,QRS时间略延长达0.10到0.11s,v5导联VAT>0.05s3,ST-T段改变:V5或R波为主的导联上ST段上抬,T波直立增高4,心电轴左偏但不超过-30注:仅有左室电压增高而无其他阳性指标称为左室高电压,见于左室肥大青年人体育爱好者.如伴ST-T改变称为左室肥大伴劳损.五,右心室肥大1,QRS波群电压增高:RV1>1mV或R'V1>1.5mV,RV1+SV5>1.2,RaVR>0.5mV2,QRS波群形态改变:V1导R/S>1,V5导<1,aVR导>1或R/Q>13,心电轴>90,尤其是>110者4,V1导VAT>0.03S,但QRS波群并不延长5,右侧胸导(如V1,V3R)出现ST段压低及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注:上述指标QRS波群的电压增高及形态改变以及电轴右偏是诊断右心室肥大的可靠条件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急性心梗的基本图形包括缺血性T波改变,损伤型ST段改变和坏死型Q波改变:一,缺血型T波改变:1,升支和降支对称2,顶端尖耸呈箭头状3,T波由直立(与QRS主波方向一致)变为倒置(与QRS主波相反)二,损伤型ST段改变QRS波群正常而ST-T改变明显,心肌的损害较单纯性缺血型T波改变重,但经恢复血液供应后仍可恢复到正常QRS-T波群,由于突出表现为ST段抬高,故名.三,坏死Q波改变1,Q波时间大于或等于0.04S2,Q波电压>同导R波的1/4上述三种,缺血型T波改变较常见,但对凡肌梗死诊断的特异性较差.损伤型ST段对急性心梗有较强特异性诊断,但也可见于变异型心绞痛.坏死型Q波是诊断心梗的可靠依据心梗的定位诊断:常以特征改变(坏死Q波为主)出现的导联来确定部位.如,前间壁--V1V2(V3).前壁--V3V4(V5).侧壁--I,AVL,V5(V6).下壁--ⅡⅢaVF,后壁--V7V8,而对应的V1V2导出现R波增高变宽,ST压低及T波高尖对称.右心室梗死:少见.对急性前间壁下壁或后壁心梗者,应常规做V3R-V6R导联,其中任一导联ST段抬高>0.1mV均提示右室梗死.出现ST抬高的导联越多,梗死的范围越大,诊断右梗的特异性越高.如V1导ST段抬高而V2不抬高或下降变提示右室梗死心肌缺血心绞痛典型心绞痛:发作时出现暂时性急性心肌缺血的表现,面对缺血区出现的一项或几项心电改变,缓解后很快复原.1,ST段下移,呈水平型或下垂型超过或等于0.1mV,持续时间多在15分左右,一般不超过30分2,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心绞痛发作时出现的一过性T波倒置3,QT间期延长4,出现一过性U波倒置,以V2-5明显5,一过性心律失常各种心律失常:正常窦性心律必须满足:1,激动起源于窦房结(P波在aVR导倒置,ⅠⅡaVF,V3-6直立)2,频率为60-100(P-P间距0.6-1.0秒)3,节律基本规则(一次描记的心电图上,P-P间距之差<=0.12秒)4,激动经窦房结发出后,经正常途径正常速度传到心室(PR为0.12--0.20)5,激动在心室的传导也是正常(QRS<=0.10S)一,窦性心动过速1,窦性心律特点2,多在100-160之间二,窦性心动过缓同一,心率在60-40之间三,窦性心率不齐窦性同上,最长与最短P-P间距之差>0.12S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2,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3,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主要见于高度或完全房阻.表现为夹有心室搏动(QRS波群)的P-P间距均较未夹有的P-P间距短0.02S以上五,室性早搏起源于希氏束分支以下的异位激动引起1,提早出现的QRS_T其前无相应异位的P'波2,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宽大畸形,QRS>=0.12S3,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的T波方向与QRS主波相反4,有完全性代偿间期,即室早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时距等于两个窦性P-P间距5,如有两种或以上形态不一的QRS波群称多源性室早六,房性早搏异位起搏点来自心房:1,提前出现的房性P'波,其形态振幅和时间与同导联的窦性P波不同2,早搏的P'-R间期>=0.12S3,房早的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的相同4,房早后的代偿间歇不完全,即房早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的时距小于两个正常P-P间距.如房早P'后没有QRS波群称未下传的房早或阻滞性房早;如恰逢心室相对不应期,则激动在心室内传导延缓障碍而产生畸形增宽的QRS波群称房早伴室内差异传导;同一导联房早的P'波形态不一且配对间距不等称多源性房早异位性心动过速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相当于一系列连续很快的房性或房室交接性早搏(连续三次或以上)其频率大多为150-250,节律一般绝对规则2,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时间<=0.1S3,ST-T可无变化,但发时ST段下移和T波倒置者也不少见4,如能确定房性P'波存在,且P'-R间期>=0.12S,则可称为房性心动过速二,室性心动过速是指三个或以上的连续出现的室性异位激动频率>=100所形成的心律失常1,连续三个或以上的室性异位激动,频率>=1002,R-R间期大致相等,室律可略有不齐3,QRS波群增宽畸形>=0.12S,T波方向相反4,房室分离5,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6,起始突然的室速为阵发性室速,常由一次室早发动,临床多见另:尖端扭转型室速尚有:1,QRS波群宽大畸形频率160-280之间,QRS波群主波方向围绕基线进行扭转,即由直立变倒置再逐渐转直立.2,常由R'在T上型室早诱发.3,多发生在缓慢心律失常的基础上.4,QT间期多有不同程度的明显延长,T波宽大有切迹,U波振幅增大扑动与颤动一,心房扑动1,P波消失,代之以间距匀齐波形一致连续呈锯齿状无等电位的扑动波(F波),频率250-350,在ⅡⅢaVF或V1导联明显2,由于心房扑动的频率快,部分传至交接区时正遇绝对不应期而不能下传至心室,故室率较房率慢,常为2:1或3:1,4:1,5:1少见.室律可能不规则3,房扑时QRS波群形态与窦性QRS的形态相同,有时可能因室内差异传导而宽大畸形二,心室颤动1,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波形时间不等波间无等电位的房颤波(f波),频率在350-600,V1导联最清楚其次是V3RⅡⅢaVF.大于0.1mV者为粗波型房颤.<=0.1mV为细波...2,R-R间距绝对不规则3,QRS波群与窦性QRS波群相同三,心室扑动一般持续时间短暂,多迅速转为心室颤动1,P-QRS_T波群消失,代之以规则连续大幅度的正弦曲线波形2,频率为180-250次/分四,心室颤动是一种最严重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1,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形态不一大小不等节律绝对不规则的心室颤动波2,频率为250-500次/分,波幅>=0.5mV为粗波型室颤,复律成功机会大,<0.5mV为细波室颤,成功复律机会小房室传导阻滞一,I度房室传导阻滞1,窦性P波后均伴有QRS波群2,P-R间期延长>=0.21S;P=R间期超过相应心率的最高值;或在心率未变的情况下,P-R间期较原来延长0.04S以上二,2度房室传导阻滞A 2度1型,又称莫氏1型或文氏型心脏传导系统任何部位的传导逐次减慢,随后发生一次脱漏的心电图表现称为文氏现象1,P波规律地出现2,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一个P波后无QRS波群,之后第一个P-R间期又缩短,如此周而复始B,2度2型1,发生心室脱漏之前和之后的所有下传搏动(P波后有QRS波群)的P-R间期都是恒定的,恒定的P-R间期可以是正常范围内,也可以延长2,下传的QRS波群大多增宽畸形但也可以是正常3,房室传导比例可呈2:1,3:2,4:3,5:4等三,3度房室传导阻滞1,P波和QRS波完全无关而各有有其固定的规律性,即P-P间距相等,R-R间距相等,也可以不规则2,P波频率高于QRS波群频率3,QRS波群形态取决于控制心室的异位起搏点的位置心室内传导阻滞一,右束支传导阻滞1,QRS波群时间>=0.12S,V1VAT>=0.6S2,QRS波群前半部接近正常,后半部在多数导联(ⅠⅡaVF.V4-6)出现宽而有切迹的S波,且S 波>=0.4S;aVR导联常呈QR型,R波宽而有切迹.最具特征性变化的是V1导联呈rSR'(M)型或宽大而有切迹的R波3,V12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如仅有QRS波群时间<0.12S时称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一,心包炎急性心包炎:1,除aVR导联外,各导联ST段均呈弓背向下的抬高,以ⅠⅡV56明显2,T波早期直立,以后平坦或倒置3,QRS波群低电压4,窦性心动过速慢性心包炎1,QRS波群低电压2,T波低平或倒置,少数病人ST段轻度下移3,窦性心动过速4,少数病人因心室受压,心房内血流进入心室受阻而致辞心房增大,从而出现P波增高,增宽及双峰,也可出现心房颤动二,心肌炎1,ST-T改变最常见,主要是ST段下移,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2,心律失常以窦性心速早搏阵发心速房扑颤房室阻等常见,也可出现束支阻滞3,QRS波群低电压及QT间延长三,心肌病1,心室肥大:扩张型心肌病以左心为主,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改变不多见,双侧心室肥大罕见;肥厚的心肌病主要以左心室为主2,心肌损害:以ST段下移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多见3,异常Q波:部分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可出现深而不宽的异常Q波,且同一导联的T波往往是直立的,呈现所谓"Q波和T波向量不一致";扩张型心肌病的异常Q波大多>=0.04S,常与心肌的片状坏死和瘢痕形成有关4,QRS波群低电压及QT间期延长5,心律失常,常见早搏,异位心速,房颤,房室阻及束支阻四,肺源性心脏病A急性:1,SIQ3T3型,即Ⅰ出现深S,Ⅲ出现明显的Q和T倒置2,aVR和V1导R波增高,可出现右束支阻滞的图形,V1-4甚至5-6导联均出现rS(即顺钟向转) 3,电轴右偏4,多数导联ST下移,左胸导明显.V1-3T波倒置5,P波电压逐渐或突然变高大6,心律失常,如窦心速,室上速,房扑或颤B慢性1,肺性P波,P波高尖>=0.22mV,以ⅡⅢ及aVF明显;V1导P波起始指数>=0.03MMS2,QRS波群低电压或低电压趋势3,电轴右偏>90,极度右偏时可呈S1S2S3的波形4,aVR导可呈Rs或qR5,V1或V3R导R>0.5mV,且R/S>=1,V5导S波深,R/S<=1,RV1+SV5>=1.05mV6,ⅡⅢaVF导联及右侧胸导T波倒置7,右束支传导阻滞血钾过低或缺钾1,ST段压低>0.05mV2,T波降低逐渐转为平坦以后双向(先负后正)或倒置3,U波逐渐增高,以V23明显,可达0.1mV以上4,QT间期延长5,心律失常(各种)血钾过高1,最初表现T波高尖基底狭窄而呈"帐篷样",Q-T缩短2,血钾>6.5mmol/L时,QRS波群增宽,R波降低,S波加深,ST段压低,心室率缓慢3,血钾>7.0mmol/L时,P波电压降低增宽,P-R延长,"窦室传导"时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而QRS波群仍规则出现4,血钾过高的最后阶段可发生室速室扑及颤,以及心室停顿。
扩张性心肌病的心电图分析
讹l锄ed?A m J C裥i0I。
2∞0。
跖:116_1182王方正,陈若茜.关于生理性起搏的几个大型临床试验.中华心律失常杂志,2007,11(5):328—3303郭继鸿.生理性起搏及临床应用.心血管病学进展,2∞6,27(1):144_1484n∞Q.K Ti8h硼删锄叮P。
K|I娜孵a R.西11.U m t y《B—f yp e n呻由357删c删de i n m c di耻≯岫0f ccm萨gd他h础f砧l IⅡ℃蛔lm唱di阜憾∞i I I paliell协p嗍I血g埘t II由8pn讹J A m c ou caI di丑1.2∞1。
37:379—3855吴荣,李卫华,朦志涛,等.心脏起搏对血浆脑利钠肽影响的临床研究.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3,2l(4):419—420(收穰:20lO JD915)扩张性心肌病的心电图分析姚崇林经验交流【中图分类号】R540.4l;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删(2010)19JD5J0357Dl扩张性心肌病(D C M)为心肌病的主要类型,约占整个心肌病的70%一80%【I J,它是一种以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病。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青年发病最多。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30例D C M者的心电图做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收集我院20ar7年1月一2010年6月住院的D c M者30例,男性2l例、女性9例,年龄平均50岁。
心功能分级(N Y H A):Ⅱ级12例、Ⅲ级10例、Ⅳ级8例。
常规行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D cG)、超声心动图检查。
排除急性及陈旧性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糖尿病性心脏病。
1.2方法所有病例进行常规12导联检查,以25衄n/8走纸速度及10皿n/m V 定标和24h12导联D C G检查,所用仪器为元锡中健科仪有限公司生产的cB系列D cG仪。
扩张型心肌病40例心电图分析
T ( 0 0 ) h atbo k ( 5 0 ) ara n e tiua y eto h ( 0 0 ) a n r lQ v ( 0 0 ) 7 . , e r lc 4 . , tila d v nrc lrh p rr p y 4 . , b o ma wa e 3 . ,
维普资讯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 年 1 月第 l 鲞 箜 塑 07 2
c! a
塑
! :竺 里 ! :
:
扩 张 型 心肌 病 4 例 心 电 图分 析 0
刘 庆 庆 ,李 星 ,武 晓 荣
摘 要 : 目的 :分 析 扩 张 型 心 肌 病 ( CM) 心 电 图 改 变 , 临 床 诊 断 治 疗 提 供 依 据 。 方 法 : 顾 分 析 4 D 的 为 回 O例 ≤ 5 O岁
Auh rSa d es to d rs :De at n fElcr cr ig a p rme to e to a do r m,Uno s i lo uin Me i lUnv r i ,Fu h u uin in Ho pt fF j dc ie st a a a y z o ,F j , a
d o r ms i l D i g a n al CM a in s I ih a r y h i wa s ( 7 5 ) a o h r a n r l h n ewa h n e f T p te t . n wh c r h t m a smo t 7 . , n t e b o ma a g sc a g so c S
n s o r a fCa d o a c l rRe a i tto e ii e 2 0 , 1 ( ) 5 5 e eJ u n l r iv s u a h b l a i n M d cn , 0 7 o i 6 6 : 9
扩张型心肌病
2016.9.01 郑文庆扩张型心肌病定义: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类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
1、病因及发病机制①感染病毒感染②炎症③中毒、内分泌和代谢异常:酒精、化疗药物、某些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嗜铬细胞瘤、甲状腺疾病。
④遗传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心腔扩大为主,肉眼可见心室扩张,室壁多变薄,纤维瘢痕形成常伴有附壁血栓。
病变的心肌收缩力减弱将触发神经体液机制,产生水钠潴留、加快心率、收缩血管以维持有效循环。
2、临床表现:症状:活动时呼吸困难、活动耐量下降。
病情加重可见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逐渐出现食欲下降、腹胀、下肢水肿。
终末期顽固性低血压。
体征:心界扩大,心音减弱,可闻及心尖部收缩期杂音。
肺部闻及湿啰音。
颈静脉怒张。
肝硬化、淤血、胆汁淤积。
3、辅助检查:胸部X片心影增大,心胸比大于50%。
心电图示可为R波递增不良,室内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
超声心动图结果示四腔心扩大,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射血分数明显减低。
4、治疗:1、病因治疗:控制感染,限制饮酒,治疗内分泌疾病、或自身免疫病,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营养失衡等。
2、针对心衰药物治疗:ACEI或ARB B受体阻滞剂依普利酮和螺内酯伊伐布雷定利尿剂洋地黄。
3、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特殊类型的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围生期心肌病心动过速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脏气球样变(伤心综合征)缺血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解剖特点,是青少年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具有遗传异质性。
病理生理:负压,梗阻,静息或运动负荷超声显示左室流出道压力差大于等于30mmHg,属梗阻性约70%。
病理改变:室间隔肥厚,心尖部肥厚。
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小血管病变,瘢痕形成。
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是乏力,或劳累性呼吸困难,1/3可有胸痛。
常见心房颤动,部分晕厥。
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较粗燥收缩期杂音。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一)临床表现1. 症状:是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任何年龄组均可发病,多无家族史,起病缓慢,早期仅有心脏扩大,而无临床症状。
只有当心脏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心功能下降方出现症状:(1) 心功能不全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慌、气短,重时端坐呼吸、咳嗽,可由左心功能不全发展至全心功能不全。
(2) 心律失常: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发生,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多见。
(3) 栓塞或猝死:由于心房心室扩大形成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引起心、脑、肾和四周血管栓塞,引起相应器官的栓塞症状。
2. 体征:主要体征是心脏扩大,常伴有S3与S4及房性奔马律与室性奔马律。
合并心律失常时有其相应的体征。
合并心功能不全时有其相关的体征。
(二)辅助检查1. X线检查:早期心脏轻度增大,晚期全心显著增大,呈普大型心脏,心脏搏动减弱,有肺淤血或肺水肿表现。
2. 心电图:可有多种异常的心电图表现:房室肥大、低电压,非特异性ST-T改变,心律失常;少数可见异常Q波, 系心肌广泛纤维化所致,应与心肌梗死相鉴别。
3. 超声心动图检查:房室腔扩大,室壁变薄,心室呈弥漫性运动减弱,射血分数降低。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 诊断本病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凡心脏增大,心脏弥漫性搏动减弱,心脏收缩功能降低,乂可排除其他各种明确病因的器质性心脏病及继发性心肌病后可确立诊断。
2. 鉴别诊断(1)缺血性心肌病:共同点是心脏扩大,心收缩功能降低,有心功能不全与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但缺血性心肌病是冠心病的一种类型,见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临床上有典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
心电图有陈旧心肌梗死图形者可确诊为缺血性心肌病,有困难者可通过核素运动心肌断层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加以鉴别。
(2)心包积液:心浊音界扩大、心尖搏动减弱是其共同点。
但心包积液心浊音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心尖搏动在浊音界内侧,心肌病心界扩大与心尖搏动一致。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资鉴别。
(四)治疗措施本病病程长短不等,充血性心力衰竭出现次数越多,预后不良,主要死因是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目前尚无特别的治疗方法。
扩张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分析
胸 比例 >O 5 ③ 超 声 心 动 图 显 示 房 室 扩 大 , 心 室 运 动 弥 .; 左
漫 性 减弱 。
表 l 扩 张型 心 肌 病 与 对照 组 心 电 图 比较 ( ± )
心 律 失 常类 型 中 , 室 性 早 搏 的 发 生 率 为 最 高 。合 并 以 房 性 早 搏 2 占 5 , 源 性 房 早 2例 占 5 , 房 颤 动 4 例 多 心
作 者 简 介 : 雪娟 , , 9 9年 1 张 女 16 0月 生 , 主 任 医 师 , 西 副 山
省 妇 幼 保健 院 ,3 0 3 0 0 1
・
电生 理 ・
扩 张 型心 肌病 的心 电 图分析
中 国人 民解 放 军 海 军 总 医院 ( 0 0 8 宋 10 4 ) 艳
扩 张 型心 肌 病 的主 要 表 现 为 充 血 性 心 力 衰竭 的症 状 和 体 征 , 型 心 肌 病 的 心 电 图通 常都 不 正 常 , 病 常 伴 有 心 律 此 本 失 常 。我 们 对 收 住 院 后 超 声 心 动 图诊 断 的 4 O例 扩 张 型 心 肌 病 患者 的心 动 图进 行 分 析 讨 论 。
例 占 l % , 室 阻 滞 4 占 l , 束 支 阻 滞 4例 占 1 , O 房 例 O 双 O 室 性 早搏 8 占 2 , 计 2 例 O 合 4例 占 6 。 心 肌 缺 血 显 示 O
脏 各腔 室 的增 大 及 心 肌 缺 血 , 心 向量 上 表 现 出 QR 在 S环 时
3 讨 论
始 向量 改变 , 电 图上 反 来自 出 异 常 的 Q 波 深 而 不 宽 , 肥 心 是 厚 性 心 肌病 的 主要 心 电 图 改 变 之 一 , 是 扩 张 型 心 肌 病 与 也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本型的特征为左或历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肌肥厚。
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
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
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
【诊断】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扩张型心肌病为不明原因的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受损,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须排除其他原因后方能作出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
1995年中华心血管病学会组织专题研讨会,提出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参考标准如下:1.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低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有心律失常,可发生栓塞和猝死等并发症。
2.心脏扩大X线检查心胸比>0.5,超声心动图示全心扩大,尤以左心室扩大为显,左室舒张期末内径≥2.7cm/m2,心脏可呈球型。
3.心室收缩功能减低超声心动图检测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射血分数小于正常值。
4.必须排除其他特异性(继发性)心肌病和地方性心肌病(克山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代谢性和内分泌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淀粉样变性、糖尿病等所致的心肌病、遗传家族性神经肌肉障碍所致的心肌病、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的心肌病、中毒性心肌病等才可诊断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有条件者可检测患者血清中抗心肌肽类抗体如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抗体、抗肌球蛋白抗体、抗β1-受体抗体、抗M 2胆碱能受体抗体,作为扩张型心肌病的辅助诊断。
临床上难与冠心病鉴别者需作冠状动脉造影。
心内膜心肌活检:病理检查对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无特异性,但有助于与特异性心肌病和急性心肌炎的鉴别诊断。
用心内膜心肌活检标本进行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或原位杂交,有助于感染病因诊断;或进行特异性细胞异常的基因分析。
(一)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亦可有二尖瓣或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但一般不伴舒张期杂音,且在心力衰竭时较响,心力衰竭控制后减轻或消失,风湿性心脏病则与此相反。
50例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心电图分析
50例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心电图分析作者:党立群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13期[摘要] 目的总结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心电图表现,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5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均行标准l2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DCM患者的心电图情况,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P-R间期,QRS时限、QTc情况。
结果 DCM患者心电图主要为心律失常,包括异位搏动及异位心律、传导阻滞、房室肥大及心率改变等。
其中DCM组的QRS时间及Q-T间期、QTc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DCM心电图有多方面的异常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有关,常规心电图检查简便、经济、快捷,为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心律失常[中图分类号] R54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3-0011-02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早期症状不明显或不典型,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或猝死为基本特征[1]。
心电图目前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最常用无创性检查方法,对于提高扩张型心肌病的早期诊断起了重要作用。
扩张型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多样复杂,很少具有正常心电图表现,缺乏特异性。
为总结扩张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本文现将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中的5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为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1995年WHO/ISFC制定的诊断标准[2],排除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糖尿病性心脏病、急性及陈旧性心肌梗死。
50例患者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33~71岁,平均(48.7±8.5)岁;心功能Ⅱ级10例,Ⅲ级21例,Ⅴ级19例。
四种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
四种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肌病,约占所有心肌病的70%。
扩张型心肌病以左室扩大、右室扩大或全心扩大为特征,并伴有心力衰竭。
由于心室扩大,房室环也因而增大,常引起房室瓣关闭不全。
(1)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扩张型心肌病的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特点为:“一大、二小、三薄、四弱”。
“一大”指的是心腔偏大,其中以心室偏大更显著,心脏呈球形。
“二小”指的是瓣膜变开放幅度变小。
“三薄”指的是因为心腔变大,造成的室壁相对变薄,其室壁绝对厚度可能并没有减少。
“四弱”指的是各心室壁运动普遍减弱,这种普遍减弱应与冠心病心肌缺血引起心肌局部运动减弱相区别。
另外,由于心腔扩大、运动减弱、瓣膜反流等原因,血流容易在心腔滞留,引起附壁血栓,尤其是射血分数小于30%时,更应注意观察。
(2)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口血流频谱用于评价左室舒张功能较有意义。
严重心力衰竭时,二尖瓣口E峰血流速度加快,充盈时间缩短,A峰减低,表现为左室顺应性明显减低,收缩期可检出二尖瓣、三尖瓣反流频谱。
(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CDFI 主要用于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合并瓣膜反流的状况。
彩色反流束多以中心性反流为主,而原发性瓣膜病多为偏心性反流。
超声心动图不但在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上有重要价值,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也有重要评估价值,其组织同步化显像技术(TSI)可用于评价CRT 左室同步程度,对CRT术中起搏导线位置的调整、术后左右心室起搏时间的调整有重要参考价值。
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心室肌非对称性肥厚,以室间隔肥厚多见。
肥厚型心肌病以流出道是否梗阻,分为梗阻型和非梗阻型。
(1)二维超声心动图在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室间隔明显肥厚,肥厚常大于1.5 cm,肥厚部位的心肌回声呈毛玻璃样增高,肥厚形态呈纺锤形。
梗阻型以室间隔基底部肥厚为主,突向左室流出道。
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及诊治原则
文/ 王国强(重庆市康华众联心血管病医院主治医师)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类以左心室或双
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
病,其心脏结构特点是心肌质量增加且心
室壁变薄,心脏呈球形改变,可伴或不伴
心房扩大。
扩张型心肌病可以发生各种室
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着心衰的加重
而增加,其中多达90%的患者可以观察到
肌病的一级预防获益尚不明确,多项随
机研究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但ICD
仍推荐用于扩张型心肌病高危亚组的一
级预防。
目前,左心射血分数值仍是识
别心脏性猝死高危个体最重要的风险分
层工具,但它预测的是全因死亡率,而
临床试验和观察性数据及该领域专家
共识推荐采用ICD一级预防的扩张型心肌
病患者特征为:经最佳药物治疗后左心射
血分数仍然≤35%,且NYHA心功能分级为
Ⅱ级或Ⅲ级的患者以及有晕厥史的患者。
NYHA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不推荐ICD治
疗,该组患者的高死亡率由进行性心衰所
致,反复发作的室速或心室颤动是左心功
图1
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窦律图,QRS波增宽呈非特异性室内阻滞,QRS宽182毫秒
图2
该患者室速图,140次/分,波形虽相似,但电轴偏移明显,V1、V2可见房室分离。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诊疗指南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诊疗指南【概述】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心室腔扩大,收缩功能下降,左心室壁厚度正常为特征;通常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的一种心肌病。
DCM导致心力衰竭进行性加重,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传导系统异常,血栓栓塞,猝死和心力衰竭相关的死亡。
它是发生心力衰竭的第3位原因,心脏移植的最主要原因。
DCM发病年龄范围大,可以发生于年幼的儿童,最常见于30~40岁。
通常在症状严重和活动受限时才发现患病。
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家族筛查时,可以发现没有症状或症状轻的患者。
【临床表现】1.最突出的症状是左心室衰竭的症状。
因心排出量减少而引起的疲劳和软弱颇为常见。
患者常不能耐受运动。
右心衰竭是晚期的体征,预示预后特别差。
2.体检常见不同程度的心脏扩大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
3.左心室来源的血栓造成的体循环血栓栓塞以及静脉系统的血栓造成的肺栓塞为DCM常见的晚期并发症。
【诊断要点】1.起病多缓慢,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
2.心界扩大,奔马律,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3.X线检查示心影扩大。
4.心电图示心脏肥大,心肌损害,心律失常。
5.超声心电图示心室内径扩大,室壁运动减弱,左心室射血分数降至50%以下。
6.排除其他心脏病。
【治疗方案及原则】治疗目标:阻止基础病因介导的心肌损害,有效的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预防猝死和栓塞,提高DCM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1.病因治疗对于不明原因的DCM要积极寻找病因,排除任何引起心肌疾病的可能病因并给予积极的治疗,如控制感染、严格限酒或戒酒、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等。
2.药物治疗治疗心力衰竭、预防栓塞、改善心肌代谢。
3.非药物治疗少数DCM患者心率过于缓慢,有必要置入永久性起搏器。
少数患者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药物治疗不能控制,LVEF<30%,伴轻至中度心力衰竭症状、预期临床状态预后良好的患者建议置入心脏电复律除颤器(ICD),预防猝死的发生。
4.外科治疗左心室辅助装置治疗可提供血流动力学支持,建议:①等待心脏移植;②不适于心脏移植的患者或估计药物治疗1年死亡率大于50%的患者,给予永久性或“终诊生”左心室辅助装置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动态心电图201例分析
[ yw r s d ae ado o a y vnr ua r yh i;y a ce c oadorm Ke o d ] i t cri l d myp t ;e tc l a h tm a d nmi l t cri a h i r r e r g
扩 张 型 心 肌 病 ( itdcri ypty C dle ado oa ,D M) a m h 是一 种原 因未 明 、 病死 率很 高 的心肌 病 , 伴发 多种 心
.
( ada n um nr u co et gC ne,Wu a saH at optlWu a bi 3 0 2 hn ) C rica dP loayF nt nT s n e t i i r h nA i er H si , hnHue 0 2 ,C ia a 4
[ btat 0bet e T bev h r y mi c aatr t si pt n i i t a— A s c] r jci oo sretear t a hrc ii n aet t dl e cr v hh e sc i w h a d
动 态心 电 图的应 用使 心律 失 常 的检 出率 大 大增 加 ,
符 合人 选标 准 的患者 行 2 态 心 电 图监测 , 4 h动 采 用 G R . C动 态心 电监测 系 统 , E MA SP 心律 失 常类
通过 此项 检 查 可 及 时 了解 患 者 心 律 失 常 等 相 关 情 况, 以便及 时采取控 制 措施 , 降低 死亡 率 。
do o ah DC imyp ty( M)b y a ceet criga yd n mi l r adorm.M eh d A a z ed n mi eet cri- co t o s n l et y a c lc o ado y h r
扩张型心肌病有哪些症状?
扩张型心肌病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扩张型心肌病症状,尤其是扩张型心肌病的早期症状,扩张型心肌病有什么表现?得了扩张型心肌病会怎样?以及扩张型心肌病有哪些并发病症,扩张型心肌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扩张型心肌病常见症状:乏力、腹部不适、呼吸困难*一、症状和体征本病起病缓慢,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30~50岁多见,部分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史。
起病多缓慢,最初检查时发现心脏扩大,心功能代偿而无自觉不适。
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逐步出现,这一时期有时可达10年以上。
主要表现如下:1.症状(1)充血性心力衰竭:为本病最突出的表现。
其中以气急和浮肿为最常见。
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心室收缩力下降、顺应性降低和体液潴留导致心排出量不足及(或)心室充盈压过度增高所致。
可出现左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常见的为进行性乏力或进行性劳动耐力下降、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以及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等左心衰的表现,病变晚期可同时出现右心衰的症状:如肝脏大、上腹部不适以及周围性水肿。
(2)心律失常:可发生各种快速或缓慢型心律失常,甚至为本病首发临床表现;严重心律失常是导致该病猝死的常见原因。
(3)栓塞:可发生心、脑、肾或肺栓塞。
血栓来源于扩大的心室或心房,尤其是伴有心房颤动时。
周围血管栓塞偶为该病首发症状。
(4)胸痛:虽然冠状动脉主干正常,但仍有约1/3的患者出现胸痛,其发生可能与肺动脉高压、心包受累、微血管性心肌缺血以及其他不明因素有关。
2.体征(1)心尖搏动常明显向左侧移位,但左室明显向后增大时可不出现;心尖搏动常弥散;深吸气时在剑突下或胸骨左缘可触到右心室搏动。
(2)常可听到第三、第四心音"奔马律",但无奔马律并不能除外心衰。
第三心音增强反映了心室容量负荷过重。
(3)心功能失代偿时会出现明显的二尖瓣反流性杂音。
该杂音在腋下最清楚,在心功能改善后常可减轻,有时可与胸骨旁的三尖瓣反流性杂音相重叠,但后者一般在心衰晚期出现。
缺血性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及异样分析
缺血性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及异样分析目的:分析缺血性心肌病(ICM)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心电图特点。
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冠脉造影确诊,缺血性心肌病(ICM组)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心电图检查,比较分析两组心电图特点。
结果:ICM组患者Rv6/Rmax3.0以上比率、病理性Q波总体出现率分别为0.00%、33.33%,与DCM组的66.67%、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另外,两组RI[(0.68±0.33)VS (0.51±0.30)]mV、Rv6[(1.26±0.71)VS (1.78±0.80)]mV、Rv6/Rmax[(2.09±1.24)VS (3.24±1.22)]mV振幅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电图提示病理性Q波改变为缺血性心肌病的概率大,心电图提示Rv6/Rmax3.0以上为扩张型心肌病的几率大。
标签: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心肌病类型主要包括缺血性与扩张型,均表现出心脏扩大、充血性心衰等临床特点[1],但这两类心肌病在发病机制、治疗原则上却存在明显不同。
缺血性心肌病(ICM)是在冠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狭窄致使心肌长时间缺血引起,也可能是大面积心肌梗死后发生。
而扩张型心肌病(DCM)则为弥散性心肌损伤,主要由不确定性心肌损害因素引起[2]。
为此区别ICM与DCM对疾病临床诊断、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冠脉造影虽可准确诊断心肌病,但成本高、技术要求高,临床难以推广。
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ICM与DCM患者心电图特点,以为不同类型心肌病诊断提供依据。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心肌病患者共60例,均经冠脉造影、临床表现确诊,排除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瓣膜病等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的特征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类异质性心肌病,是心衰和猝死的常见病因,表现为左室、右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常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衰。
其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一.心电图作用(1)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中心电图只起到辅助作用,且心电图表现缺乏特征性和敏感性;(2)部分心电图表现与临床密切相关,扩张型心肌病可以合并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包括缓慢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也可以出现房性、交界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二. 心电图特点(1)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表现为左心室或双心室肥厚;(2)临床可表现出各种快速性、缓慢性心律失常;(3)室内、束支、分支阻滞十分常见;(4)V1~V4导联可表现病理性Q 波,肢体导联、胸导联等多个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
三. 与其他疾病比较 1. 肥厚型心肌病(1)扩张型心肌病与肥厚型心肌病均表现为左心室肥厚,但肥厚型心肌病一般不表现为双心室肥厚;(2)肥厚型心肌病下壁、侧壁和前壁均可表现为病理性Q波,多导联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3)II、III、aVF和(或)胸前导联也可表现ST抬高。
2. 限制型心肌病(1)肢体导联和(或)胸前导联有低电压表现;(2)房室或室内传导异常。
3.甲亢性心脏病(1)心电图表现为QRS波增高,右室或左室肥大,出现肺性P波或肺动脉高压;(2)表现为房颤、窦性心动过速。
4.甲减性心脏病(1)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T 波低平或倒置;肢体导联和(或)胸前导联有低电压表现。
四.对扩张型心肌病的分析总结
(1)扩张型心肌病体表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可作为辅助诊断方法。
(2)93%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存在心电图异常表现。
(3)50%以上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伴有房性心律失常,10%~20%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伴有房颤。
(4)54%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伴有室性心律失常,100%患者伴有室早,29%~43%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静息状态下发生室早,7%~25%或25%~60%伴有室速。
(5)46.7%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伴有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其中25.6%有室内传导阻滞,最多见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其次为左前分支阻滞和右束支传导阻滞。
(6)6.6%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伴有窦房结功能异常。
(7)24%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而肥厚性心肌病出现的概率为38.8%。
(
8)38.1%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伴有ST-T段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