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课程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孙艳春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07期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课程建设研究者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
课程是支撑整个教育质量大厦的顶梁柱,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课程体现着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向育人目标,是学校教育品质的集中体现。
一、学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
2.考试改革的需要
3.核心素养落地的需要
4.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学校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
(一)基本情况分析
这部分内容解决的是为什么。分析国家时代对我们教育的要求,改革发展的需要,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学校学生的基础。要分析出学校的历史与传承,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今后发展面临的调整等等。可以具体分为三个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重点突出学生的需求。学校情况分析是学校价值体系与课程体系形成的前提与基础。
(二)价值体系
这部分内容解决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价值体系实际上也就是学校的理念文化。一个学校拥有什么样的理念文化,反应了这所学校的办学价值观;一个学校理念文化的形成,不是校长“拍脑袋”的结果,应该是在基于学校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这个学校多年办学积淀的反映,能够引领学校未来的发展。
1.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是学校发展前景的形象设计,是学校未来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标准,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魂。
2.育人目标
育人目标的指向就是要培养什么的人,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根。育人目标是在办学目标下生产的,即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育人目标的表述要结合核心素养有具体的解读或描述,能够反映学校培养的基本要求和特殊品质。
3.育人理念或办学理念:
育人理念即学校育人方式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是哲学层面的深层次的思考与表达。育人理念是针对育人目标的,办学理念是针对办学目标的。
(三)课程体系建设
这部分内容解决的是怎么培养人的问题。一所优质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应该建构一个基于特定课程哲学而组织化了的课程整体,将各课程有机结合成一个联系紧密、有逻辑的“育人整体”。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要思考的核心命题:中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课程制度重建,可选性教育框架下的新管理机制,学生新形象描述与学科建设新思路,面向个别化需求的新支持系统,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素养的新路径。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学校课程建设重要环节,是反应学校课程建设怎么做的。课程结构体系设计的再完美,没有实施也只是空中楼阁。不管是宏观(顶层设计)、中观(学科课程体系)还是微观(课堂教学)的课程,只有有效的实施了,我们所有的目标才能落地,我们的学生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1.课程实施一般包括实施形态、实施环节、实施策略。其中实施形态蕴含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培训讲座等等,实施环节有课程开发、课程运行、课程评价等,实施策略包含全面推进策略和重点突破的策略。
2.在文本的撰写方面,为使课程实施特色重点突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描述。第一,亮点特色描述法。重点介绍学校课程建设中重点亮点部分或特色课程建设部分。主要包括,适合本校学生的特色课堂教学,具有学校地域特点的特色课程,学校多年打造的亮点课程。第二,课程分类结构描述法。根据课程分类,从人文与社会、品德与修为、科学与技术、体艺与审美等方面分类描述,重点介绍每一类课程实施方法及推进策略,可以有课堂教学的做法,可以有
学科课程群的建设,也可以有特色亮点课程实施。第三,课程分层描述法。根据课程体系分层描述,既可以体现跨学科融合,也可以体现学科体系立体线条培养,还可以体现特色实践创新。三种角度只是三种不同描述方法,它背后要反应的是学校课程建设深层次的思考和具体的实施策略,一定要反应学校、学科、课堂的特色和创新,要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相连。
3.实施效果。效果描述可以用表格描述法,也可以用语言描述法,最好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成绩和变化,比如学校的变化、老师的变化、学生的变化。如果能用生动的案例说明更鲜活。
(五)课程管理与评价
1.一个完成的课程体系建设离不开课程的管理与评价,要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各个层面做好评价的设计和执行,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诊断、甄别、导向、调节、促进功能。可以是评价量表,可以是评价条目,可以是理性的梳理,也可以是感性的表达。
2.课程建设相关保障,包括人力、物力等方面,重点包括课程机制改革、特色管理与创新等。
(六)发展与反思
对今后课程建设的思考,找出现存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不足,提出修改与完善的思路,找到并坚定今后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学校课程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课程研发应转向学生视角;二是课程发展需转入减量提质阶段;三是校长干部课程领导力尚需提升;四是课程发展着力点需关注教师课程能力;五是将课程实施方式作为研究重点;六是以“育人”为中心催生课程开发新样态。
总之,课程改革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两种力量的结合,需要行政推动,需要研究先行,需要学校的创意与突破,要想的清、说得对,写得准,做的实。
希望我们的课程发展都能做到:从统一安排的课程到适合每个人的课程,从教室里的课程到“五味俱全”基于生活体验、认知综合发展的课程,从分科的课程到普遍联系的课程,从学科的课程到覆盖校内外全部活动的课程,从由上而下输入型课程到师生平等对话型课程,从系统严肃的课程到兴趣活力的课程,从阶段目标的课程到终身价值的课程。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