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根据调查区的地球化学景观特征,野外工作方法主要依据《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011―1991,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的技术要点:①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取样密度为4-5个点/km2,采样物质为基本代表基岩成份的较粗粒级岩屑物质,截取–10目―+60目粒级段;岩屑地球化学测量样品采自残坡积层,采样深度视残坡积层发育程度而定。
调查区采样物质以水系沉积物样品为主,局部山顶和山坡水系不发育地段以岩屑样品代替。
i.采样布局原则①采样布局以合理为原则并兼顾均匀性。
②水系沉积物样品主要布设于一级水系和二级水系上,以及三级水系的上游。
③平均采样密度确定为4-5个点/km2。
ii.样品采集①采样点的布设使用1∶5万地形图为工作手图,以1km2的方格为采样大格,再将大格分成0.25 km2的四个小格作采样单元,编号顺序自左至右、自上而下标号为A、B、C、D,如002A1。
采样点要在保证合理的情况下尽可能均匀分布,并使可采面积内不出现连续5个以上的不合理的空白小格,保证每个采样大格都有采样点分布,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小格子中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
采样点主要布设在二级水系的上游区段和一级水系沟口,当一级水系较长时,在水系中间可再布置采样点,使每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面积在0.25-0.125 km2之间。
在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的山坡或山脊上,无法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时,可在采样格内沿同一等高线3-5处采集残坡积层岩屑样品,采样深度视残坡积层发育程度而定。
②样品的采集a、采样点位的确定野外定点采用GPS结合1∶5万地形图定点,并采用连续航迹监控。
GPS在使用前,利用图幅内国家等级三角点坐标或当地GPS偏差校正值对GPS进行坐标校准,使GPS坐标与1∶5万地形图坐标偏差≤15米。
校正后,对所有GPS进行一致性试验,使GPS间系统偏差小于5米。
定点时要使GPS坐标达到稳定后再读取坐标,野外定点误差小于30米。
土壤样品采集指导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指导标签:土壤采样方法土壤检测土壤检测机构国联质检四分法土壤样品的采集要根据土壤检测目的而定,取样的深度,取样的方法、采集土壤的多少以及样品的前处理都直接影响到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因此,正确采集土壤样品至关重要,下面我就具体细节给大家做一阐述。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一) 采样深度1、一般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取0—15cm或0—20cm表层(或耕层)土壤,种植果林类农作物采0~60cm。
2、了解土壤污染对植物或农作物的影响:采样深度通常在耕层地表以下15-30cm处,对于根深的作物,也可取50cm深度处的土壤样品。
3、了解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沿土壤剖面层次分层取样,每个柱状样取样深度都为100cm,分取三个土样:表层样(0~20cm),中层样(20~60cm),深层样(60~100cm)4、了解土壤污染深度时采集剖面样品:按土壤剖面层次分层采样。
土壤剖面土层示意图A层(耕作层)B层(亚层、淀积层)C层(风化母岩层、母质层)底岩层实际图5、剖面规格一般为长1.5m、宽0.8m、深1.0m,每个剖面采集A、B、C三层土样。
过渡层(AB、BC)一般不采样。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挖至地下水出露时止。
现场记录实际采样深度,如0~20、50~65、80~100cm。
在各层次典型中心部位自下而上采样,切忌混淆层次、混合采样。
在山地土壤土层薄的地区,B层发育不完整时,只采A、C层样。
干旱地区剖面发育不完整的土壤,采集表层(0~20cm)、中土层(50cm)和底土层(100cm)附近的样品。
土壤剖面A、B、C层示意图(二)、混合样品1. 一般了解土壤污染状况时采集混合样品:将一个采样单元内各采样分点采集的土样混合均匀制成。
2. 对种植一般农作物的耕地,只需采集0~20 cm耕作层土壤;3. 对于种植果林类农作物的耕地,采集0~60cm耕作层土壤。
4 混合样品采集布点方法,由于土壤本身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为更好地代表取样区域的土壤性状,采用以地块为单位,多点取样,再混合成一个混合样品。
初探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
初探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地下土壤及地下水是我们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但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土壤及地下水质量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对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进行调查采样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初探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对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一、场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调查的顺利进行。
需要进行场地的文献调研,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情况,以便为后续调查工作提供参考。
需要对调查区域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场地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情况,为采样点的选择提供依据。
还需要进行调查设备和药剂的准备工作,以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场地土壤调查采样方法1. 采样点的选择在进行场地土壤调查采样时,需要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以保证采样结果的可靠性。
一般来说,采样点应该覆盖全面,分布均匀,并且考虑到场地的地形、地质、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场地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不同位置进行采样,以获取全面的信息。
2. 采样深度的确定在选择采样点之后,还需要确定采样的深度。
一般来说,场地土壤的污染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因此通常情况下采样深度为0-30厘米。
但是在特定情况下,比如液体污染物渗漏时,需要选取更深的土壤进行采样。
3. 采样方法在进行场地土壤调查采样时,一般采用钻孔采样法。
首先需要用钻机在目标位置钻取土壤样品,然后将土壤样品放入标本袋中,并标明采样点的位置和深度信息。
如果调查对象为灌溉用地,还需要收集地下水样品,并标明采样点的位置和深度信息。
在进行地下水调查采样时,需要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以保证采样结果的可靠性。
一般来说,需要结合场地的地下水流动方向和水质分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采样点。
在进行地下水调查采样时,一般采用井口取样法。
首先需要用井口取样器将地下水取出,并放入采样瓶中,并标明采样点的位置和深度信息。
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
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一)水系沉积物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工作布置是在充分研究区域地质矿产资料,根据区域矿产分布特征及已知矿化点分布情况进行的。
其基本原则是:在区域上有足够的采样点控制异常范围,圈定异常位置,查明异常分布及组合特征。
根据《地球化学普查规范》和《关于〈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的通知》要求,结合景观地球化学条件、区域成矿规律、通行难易程度,围绕测区地质矿产调查目标任务,在本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合实际情况布设样点。
化探采样工作采用GPS全航迹管理,GPS定位数据采用随机配备的软件进行处理。
成果中的坐标单位一律以米计。
样品布设、采样要求和样品加工与测试分析按《地球化学普查规范》、《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中地调发[2007]220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化探方法技术问题的函》等执行,样品分析单位选择具有“ CMA计量资质的检测单位承担。
样品的采集关系到化探质量的好坏,从采样点的布置、取样介质选取和采集、样品编号、加工、包装、送样到测试各个环节必需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执行。
1、采样点布置原则1.采样密度:采样点布设密度为4- 8个点/km2,平均密度不小于4个点/km2。
采样布局应兼顾均匀性与合理性,根据测区实际情况,以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面积和取得具有代表性样品为原则。
2.采样点的布设以4个小方格(1km2)作为采样大格,在全区范围内分布基本均匀,大格中样品一般应兼顾控制效果和样点基本均匀两方面。
3.米样点尽量布设在最小水系(大于300m)—即一级水系末端和分支水系口上。
如果水系较长(大于1km),在水系首尾之间增加采样点,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大致在0.25km2之间。
原则上不出现5个以上的连续空小格,每个小格的样品不超过 2 件。
水系极不发育地区可以土壤样代替水系沉积物样品,但土壤样应控制在1%以内。
4.采样点的布设应避开自然和人工污染地段,如公路、村庄、采矿(石)场等。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一、土壤样品采集
1.采样位置和方式:土壤样品采集的重点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块土地上应以少量的采样位置采样,采样的部位应尽
量按照规定范围内统一采样。
土壤分析的采样一般有三种方式:深层采样、浅层采样和特定深度采样。
其中,深层采样,就是将箱子放到一些深度,
将土壤从箱子中取出,可以提取到不同深度的土壤,作为深层土壤样品;
拉深采样,指利用拉深器采集深度范围内的土壤;特定深度采样,指从特
定深度的土壤中采集样品。
2.采样工具设备:采样的设备有多种,如土壤采样器、拉深器、抽土
机等,由于采样深度不同,应当选择合适的采样设备。
3.采样容器:土壤样品的采样容器一般是采用的聚氯乙烯(PVC)的不
锈钢制成的,有穿用型,填料式和其他型号的容器。
采样容器的尺寸应根
据采样深度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对于浅层,采样容器的尺寸为20
cm×20 cm×30 cm;采深为60 cm及以下的,尺寸为30 cm×30 cm×60 cm;采深超过60 cm,应用大容量的采样容器。
二、土壤样品处理
1.现场处理:通常要在采样后即刻进行现场处理,即把样品放入带有
特定标志或抗酸的袋中,然后用封口机封口,以防止样品内部的氧气发生
变化。
2.实验室处理。
初探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
初探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一、引言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是地质调查和环境监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准确的土壤和地下水样本,以便进行相关的分析及评估工作。
而采样方法的选择和操作技术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地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掌握不同的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调查目的。
本文将就初探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在实践中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土壤采样方法1. 手工采样:手工采样是最为常见的土壤采样方法,适用于小面积土地及浅层土壤。
其具体操作步骤为:首先根据土地面积和土壤类型确定采样点,然后用铲子或小铲进行采样,将土壤样本采集至采样袋内。
在采样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接触外部空气,减少污染。
2. 钻孔采样:适用于大面积土地和深层土壤的采样方法。
在进行钻孔采样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钻孔机具,然后进行地形勘测和钻孔位置布置,接着进行钻孔取样。
在取样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因工具刀具的使用磨损产生细小颗粒进入土样中。
3. 超声波采样:超声波采样是一种较新的土壤采样方法,通过超声波技术对土壤进行振动,将土壤颗粒从土壤矩阵中剥离出来。
由于超声波能够高效地破碎土壤颗粒之间的粘结力,因此该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取得土壤样本。
4. 真空采样:真空采样是一种非接触采样方法,通过真空吸力将土壤和泥浆等吸附材料抽吸出来。
该方法适用于含水土壤样品的采样,能够避免土样与外界空气接触污染的问题。
三、地下水采样方法1. 手动抽水采样:手动抽水采样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地下水采样方法,适用于浅层地下水。
具体操作步骤为:选择合适的抽水装置,找到地下水位,通过泵或气压方式将地下水抽取至采样瓶中。
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采样瓶的清洁,以免污染。
2. 井筒采样:井筒采样是一种适用于深层地下水的采样方法,在井筒钻孔后,直接通过井筒进行地下水的采样。
在进行井筒采样时,应注意保持采样瓶的密封性,防止外界污染。
土壤沉积物检验技术
土壤沉积物检验技术
土壤沉积物检验技术是通过对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以评估其环境质量和生态健康状况的一种技术。
主要步骤包括:
取样:从目标区域采集土壤和沉积物样本。
采集的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并且应该遵循一定的采样规范。
样品预处理:将采集的样本进行破碎、研磨等处理,以便进行后续的检测分析。
检测分析:使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样品中的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
常见的检测指标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营养物等。
数据处理:对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评估土壤和沉积物的质量状况。
评估与报告:根据检测和分析结果,对目标区域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编写相应的报告。
在进行土壤沉积物检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采样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目标区域的整体情况。
采样方法要遵循规范,避免采样过程中的误差。
检测方法要选择准确可靠的,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在数据处理和评估时要考虑实际情况,避免过度解读或忽略实际问题的现象。
总的来说,土壤沉积物检验技术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壤和沉积物的质量状况,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支持。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方法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方法一、沉积物样品的采集水中沉积物采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挺直挖掘的方法,这种办法适用于大量样品的采集,但是采集的样品极易互相混淆,当挖掘机打开时,一些不黏的泥土组分简单流走;另一种是用一种类似于岩心提取器一样的采集装置。
采样量较大而样品不互相混淆,这种装置采集的样品,同时也可以反映沉积物不同深度层面的状况。
用法金属装置,需要内衬塑料内套以防止金属沾污。
当沉积物不是十分坚硬而难以挖掘时,有机玻璃材料可用来制作提取装置。
这种装置形状是圆筒状的,高约50cm,直径约5cm,底部稍微倾斜,以便在水底易于用手插进泥土或用法锤子敲于泥土内。
取样时底部采纳盖子封住。
对于深水采样,需要能在船上操作的机动提取装置。
倒出来的沉积物,可以分层装入瓶中储藏。
在某些元素的形态分析中,样品的分装最好在充有惰性气体的胶布套箱里完成,以避开一些组分的氧化或引起形态分布的变幻。
悬浮的沉积物的采集最好用法沉积物采集阱,这种采集阱的设计对其采集效率有很大影响。
沉积物间隙中的水样在讨论微量元素从水相到沉积物或从沉积物到水相的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但这种水样的采集是很困难的,特殊是要避开裸露于氧中或不同温度、压力带来的变幻。
传统的技术很难用于这种样品的采集,首先是因为较难转移沉积物中的水样,特殊是沙性沉积物,第二很难防止微量金属的沾污。
离心分别被广泛用于采集沉积物间隙中的水样,它具有样品操作容易的优点。
沉积物可以挺直放入聚乙烯离心管中,对于一些很细的泥土样品,通常水被分别而处于沉积物的上面。
而对于一些粗的样品,如粗沙等,水则处于样品的下面,需要收集底部的水样,这些较困难,有时需要将收集的水样过滤,因而可能引入新的沾污问题。
二、沉积物的预处理和储藏形态分析用的沉积物要求放置于惰性气体庇护的胶皮套箱(glove box)中以避开氧化。
岩心提取器采集的沉积物样品可以用气体压力倒出,分层放于聚乙烯容器中。
因为沉积物的颗粒通常大小不一,因而普通先举行初步的物理分别,以分出岩石的碎片等大块物质。
土壤及地下水采样实施方案
土壤及地下水采样实施方案1、项目具体采样实施方案目的和工作内容确定场地的污染物种类、污染分布及污染程度。
主要工作内容为初步采样和详细采样。
初步采样又称为确认采样,主要是通过与场地筛选值比较,分析和确认场地是否存潜在风险及关注污染物;详细采样目的是确定污染物具体分布及污染程度。
采样制定采样计划我司根据场地调查单位制定的现场采样计划实施采用,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提出建议。
采样计划内容应包括:核查已有信息、判断潜在污染情况、制定采样方案(包括采样目的、采样布点、采样方法、样品保存与流转、样品分析等)、确定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程序、制定场地调查安全与健康计划等。
采样布点采样布点工作由本司协助客户完成。
采样分析项目采样分析项目应包括第一阶段调查识别的污染物;对于不能确定的项目,可选取少量潜在典型污染样品进行筛选分析。
一般工业场地可选择的检测项目有: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氰化物、石棉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如遇土壤和地下水明显异常而常规检测项目无法识别时,可采用生物毒性测试方法进行筛选断;如遇有明显异臭或刺激性气味,而项目无法检测时,应考虑通过恶臭指标等进行筛选判断。
场地环境调查涉及地表水和残余废弃物监测,按照《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执行。
现场采样(1)采样准备根据采样计划,制定采样计划表,准备各种记录表单、必需的监控器材、足够的取样器材并进行消毒或预先清洗。
(2)现场定位根据采样计划,对采样点进行现场定位测量(高程、坐标)。
可采用地物法和仪器测量法,可选择的仪器主要有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和高精度的全球定位仪。
定位测量完成后,可用钉桩、旗帜等器材标志采样点。
(3)计划调整场地采样过程可能受地下管网(如煤气管、电缆)、建筑物等影响而无法按采样计划实施,场地评价人员应分析其对采样的影响,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采样计划,或提出在场地障碍物清除后,是否需要开展场地的补充评价。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一、样品采集1.确定采样点位:根据研究目的和土壤类型,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位。
分析时要注意不同土层的特性,如上层土壤和下层土壤差异,植被覆盖情况等。
避免采样点位受到明显污染以及地表水入侵。
2.采样工具:采用专用的土壤钻或者土壤钻杆进行采样。
钻头直径应根据研究目的而定,一般为5-10厘米。
避免使用过大的钻头,以免破坏样品结构。
另外,采样工具要保持清洁,避免交叉污染。
3.采样深度:根据研究目的和土壤剖面情况,确定采样深度。
常见的采样深度有0-20厘米、20-40厘米、40-60厘米和60-100厘米等。
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能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
4.采样方式:采样时应将土壤钻杆尽可能完全插入土壤中,以获取整个采样深度的土壤。
每个采样点位需要采集若干个子样品,然后混合均匀,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
5.样品容器:采样结束后,将样品放入干净的塑料袋或玻璃瓶中,密封好,并且在容器上标明采样点位和采样深度等信息。
二、样品处理1.分析前的样品处理:将采样得到的湿土壤样品进行晾干或者真空冷冻干燥,以去除多余的水分。
干燥后的样品需要进行粉碎和筛分,以获得均匀的样品。
对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土壤样品,可以进行去除有机物的处理。
2.保存样品:处理后的样品需要保存在干燥、避光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
可以使用密封的塑料袋或玻璃瓶保存,避免样品湿氧化或污染。
3.样品分析:根据实际需要和分析方法,将样品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析。
分析时需要注意样品的数量和分析项目等要求。
总结: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是确保分析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正确选择采样点位、采样工具和采样深度,以及合理的样品处理和保存方法,都是保证分析结果准确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进行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方法和要求进行操作,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工作方法一.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布点原则以区内景观条件、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为依据,并根据任务书要求完成本次布点:⑴以1:5万地形图为工作手图,采样密度控制在6-8个点/Km2以内,一般按每平方公里不少于7个点/Km2布置。
主水系中均不布点,特别难以通行区可适当放稀布点。
样点分布力求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兼顾样点均匀一、水系沉积物布点原则合理布设。
⑵采样点主要布置在地形图上可以辨认的最小水系(>300m)即一级水系口上,对长度大于500米的水系,应溯源追加布点,二三级水系可适当控制。
对原1:20万区域化探采样点应进一步布点。
⑶最上游的采样点控制汇水域面积不小于0.125km2,不大于0.25km2,要求每个样点都应控制一片特有的汇水域,力求采样点控制汇水域面积的均匀性。
⑷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控制及机械布点,布点时尽量兼顾减轻劳动强度,采样点尽量布置在易通行处。
⑸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95%以上的小格内都有样点分布,不得连续出现五个以上的空白小格。
⑹综合考虑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剔除不布样点格子之后,布点大格总数135个。
测区平均采样密度7。
1/km2,采样总面积113km2。
设计采样点805个,样品931件(12元素),布点情况见表12。
采样大格编码、布点、分配一览表表12二、样品编号1、在放大1:5万地形图上,以高斯坐标网线划分成1Km2的采样大格,大格编号顺序从左到右,自上而下依次编排;每个大格再以奇数方里网为界,划分成0.25Km2的四个小格,编号顺序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划分为a、b、c、d,每个小格有两个样点时,按从上而下的顺序,以阿拉伯数字脚注,如8A2 为第8大格A小格2号样品。
采样点预先设计标绘于地形图上。
2.含重复采样格子确定,在考虑图幅中均匀分布和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前提下,预先随机确定重复采样格且随机确定一重复样点。
实际采样43个样品为一批,其中随机留取7个号,3个插入重复分析样品,4个供实验室插入二级标样作质量监控,以衡量各批次间的分析偏差,每个1:5万图幅内随机抽取一批,供实验室插入12个一级标样。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的重要环节之一。
正确的采集和处理方法能够保证样品质量,避免误差产生,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分析结果。
下面将介绍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方法。
1. 选择采样点:采样点应该具有代表性,并且需要满足采样目的的要求。
一般选择生长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层深度等条件相似的地方作为采样点。
2. 采样工具:常用的采样工具有土壤钻和铲子。
采样要求工具无钢结构,避免污染样品,采样前应用纯水擦拭清洁。
3. 采样方式:将采样工具垂直插入土壤表面,向下旋转,直到采样工具的长度深入到采样点下方水平深度的下重,然后把采样工具取出并倒在干净的塑料袋或玻璃瓶内。
每个采样点至少取三个样品,混合搅拌成一份代表性样品。
同样地,基于采样目的,可采一些浅表土样品或稳定的土壤颗粒或团聚体。
1. 保存保持样品:采样后根据需要,可选择室温或低温保存采集好的土壤样品。
样品不使用时应密封,并在样品袋上标明采集时间和地点。
2. 样品分析前的预处理:对于含有根和根系的土壤样品,应将其洗净,并去除残留根系;对于含沉积物的土壤样品,应先用0.05mol/L酸解除其影响。
对于一些包含有机物质的土壤样品,可采用饱和除尘纯水浸泡后沉淀用无机酸(如盐酸、硝酸、氢氧化钠)进行清洗再用纯水反复洗涤并干燥至恒重,最后研磨成粉末供分析之用。
3. 样品分析前的破碎:采集好的土壤样品应破碎成小颗粒,以利于分析和混合。
破碎方法包括自然晾干和机械破碎等。
4. 保持样品的湿度:在样品分析过程中,要保持土壤样品的湿度。
干燥的土壤样品会影响土壤分析的结果。
总之,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工作是土壤分析的关键之一,削样品钻取样的设备要求是安全、方便;而模拟真正采出来的土壤方式则是保持样品的湿度,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从有代表性的采样点采集样品,并注意正确保存样品的方式。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土壤样品采集是环境监测、土地利用与管理、自然资源保护等领域的重要工作。
正确的土壤样品采集方法能够保证土壤样品的准确性与代表性,从而得到科学、准确的分析结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
1. 采集区域选择首先需要确定采集区域。
采集区域的选择应考虑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环境污染情况、地形地貌等因素。
采集区域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该地区的土壤特征。
样品的数量也需要根据采集区域的大小和异质性来确定,通常每个采集区域的样品数量应在2-5个之间。
2. 采样工具准备采集工具的选择应该考虑土壤的性质和采样深度。
常用的采样工具有手推型样品器、钢质取样器、不锈钢铲、土壤钻等。
采样前应保证采样工具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样品污染。
3. 采样方法采样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采样深度。
常见的采集深度为0-20cm和20-40cm,根据具体情况可调整采集深度。
对于繁殖于深层土壤中的物种,适当增加采样深度;而对于易受污染的土壤,应该深入到20-40cm的深度进行采样。
(2)避免污染。
采集过程中需要避免使用金属工具与土壤直接接触,避免样品受到污染。
同时,在同一采集区域内不同位置的采样需要避免交叉污染。
(3)采样样品的位置应当随机选择,避免主观导致偏向性。
(4)采集后需记录详细的采集信息,包括采样时间、采样地点、采样深度、采样方法等信息。
4. 样品保存和运输采样完成后,需尽快将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样品的保存应注意以下几点:(1)样品需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避免采样后出现空气和水分丧失或其他污染物质的混入。
(2)样品需存储在低温下,一般可以存放在4以下,避免微生物的生长和化学反应导致样品损坏。
(3)当样品无法尽快送到实验室时,应该采用干燥或加入其他保存剂来减缓土壤的变化。
(4)运输过程中需进行包装、标识和标注样品信息,避免采样地点的信息丢失。
同时,还应注意避免样品在运输过程中摇晃、颠簸等情况。
土壤-作物及水采样及化验分析方法
(五)、混合土样的采集方法 4. 采集混合土样的要求
(7) 把所需样品装入塑料袋或布袋中,附 上标签。标签一式两份,一份放于袋里,一份 扣在袋上,防治标签丢失导致样品混淆。
标签用铅笔书写,注明采样地点、采土深 度、采样日期、采样人,等。
土壤-作物及水采样 及化验分析方法
一、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 二、植物样品采集和制备 三、 水样品采集和制备
一、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 二、植物样品采集和制备 三、 水样品采集和制备
一、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
(一)土壤的不均一性 在哪里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误差的控制
田间
(三)采样时间
什么时候采?
(四)土壤样品的类型
(四)、土壤样品的类型
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不同 混合土壤样品 剖面土壤样品 土壤盐分动态样品 其它特殊土壤样品:用于植物、土壤诊断
等
(五)、混合土样的采集方法 1. 划分采样单元:即确定一个土样代表多大面积土
壤。可以是几亩到几十亩。原则上各采样单元内土壤情 况应尽量均一。
划分采样单元的依据:
土壤类型 地形:平原(100亩)、丘陵(1~10亩) 土壤差异情况
二、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4.样品的干燥 ➢ 易变化成分必须用鲜样测定。如NO3-N… ➢ 新鲜样品采集回来后应立即干燥,防止其
内部成分发生变化
二、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4、样品的干燥
烘干温度:
高温杀酶、停止生化反应。水分尽快除净,防
止焦化、热分解。
一般植物样:
• 第一:80-90C 15-30min的杀酶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整理]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采样密度阳明山地区以中低山—丘陵为主,雨水充沛,河沟极为发育,大部分地区水流速度中等,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密度定为4~5点/ km2,在1:20万区化浓集中心地带、多元素异常复合部位或矿点分布较集中的地带,采样密度可适当增加,以每小格(0.25km2)不超过2个采样点为原则。
2、采样物质与采样部位本次调查的采样物质以淤泥和粉砂为主,粒度要求取-0.216mm(≤60目)筛孔粒径的物质。
为减少测区内元素的跳动,采样物质要尽量保持一致,要避免采集表层物质,以减少有机物质及铁锰类物质的影响。
样品装入布样袋后,应用手缓慢挤干,以避免某些元素以溶液形式相互渗透造成样品的污染。
过筛后的样品重量应保证不少于120克。
水系沉积物采样部位应选择在河流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或沟谷中应主要在其底部采样。
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要选择在水流变缓处,转石后或河道拐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之处采样。
如果采样小格中实无水系,则可在较小的干沟底部采样。
为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水系上下20~30m范围内进行多点取样,然后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样品。
3、采样点的布臵与定点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采样点位采用GPS与1:5万地形图结合确定。
先在地形图上将工作范围框出,然后在工作区范围内将整数公里网加密成长宽都为0.5km 的方格网。
以四个小方格作为一个大格(1km2),为便于资料整理和数据处理,大格编号顺序按一个1∶5万图幅为一个单元,单元号冠于大格编号的千位,每幅1∶5万图幅的大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
每个大格的四个小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标为a、b、c、d,每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个样品为1,第二个样品标为2(如1001a1),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臵按上述规定进行编号。
采样点位预先按设计采样点位布臵在地形图上,在野外采样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的修改,并将实际采样位臵标注在图上。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根据调查区的地球化学景观特征,野外工作方法主要依据《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011―1991,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的技术要点:①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取样密度为4-5个点/km2,采样物质为基本代表基岩成份的较粗粒级岩屑物质,截取–10目―+60目粒级段;岩屑地球化学测量样品采自残坡积层,采样深度视残坡积层发育程度而定。
调查区采样物质以水系沉积物样品为主,局部山顶和山坡水系不发育地段以岩屑样品代替。
i.采样布局原则①采样布局以合理为原则并兼顾均匀性。
②水系沉积物样品主要布设于一级水系和二级水系上,以及三级水系的上游。
③平均采样密度确定为4-5个点/km2。
ii.样品采集①采样点的布设使用1∶5万地形图为工作手图,以1km2的方格为采样大格,再将大格分成0.25 km2的四个小格作采样单元,编号顺序自左至右、自上而下标号为A、B、C、D,如002A1。
采样点要在保证合理的情况下尽可能均匀分布,并使可采面积内不出现连续5个以上的不合理的空白小格,保证每个采样大格都有采样点分布,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小格子中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
采样点主要布设在二级水系的上游区段和一级水系沟口,当一级水系较长时,在水系中间可再布置采样点,使每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面积在0.25-0.125 km2之间。
在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的山坡或山脊上,无法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时,可在采样格内沿同一等高线3-5处采集残坡积层岩屑样品,采样深度视残坡积层发育程度而定。
②样品的采集a、采样点位的确定野外定点采用GPS结合1∶5万地形图定点,并采用连续航迹监控。
GPS在使用前,利用图幅内国家等级三角点坐标或当地GPS偏差校正值对GPS进行坐标校准,使GPS坐标与1∶5万地形图坐标偏差≤15米。
校正后,对所有GPS 进行一致性试验,使GPS间系统偏差小于5米。
定点时要使GPS坐标达到稳定后再读取坐标,野外定点误差小于30米。
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2.记录内容:第一:顺序号(从1依次类推)
第二:袋号 第三:采样部位(水流变缓处、大转石背 后、河 道转弯 内侧或河床底部) 第四:采样位置(该点坐标) 第五:采样方法(多点采样) 第六:样品特征(细沙或粗 砂等) 第七:矿化蚀变(比如孔雀蚀变,褐 铁矿化等) 第八:地质地貌特征(观察样点周围地质 地貌现象)
1.土壤测量法:是根据土壤中的元素次生异常
追索原生矿体的一种找矿方法。 该法特别适用于在以物理风化为主,土层发 育但又不太厚的丘陵地区采用。采样对象为正 常残、坡积层中的砂质土、粘土、细砂土、粉 砂土等(不包括岩石碎块)。土壤层位不同其 元素含量也不同。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可以分 为有机层(A层)、淋积层(B层)、母质层 (C层),在确认定位准确的情况下,土壤测 量法采样对象一般在B层内采集,也就是说可 从地表以下15~20cm处采集。
王廷栋
2010年3月10日
一:化探测量基本流程 二:水系沉积物测量基本要求 三:土壤测量基本要求 四:岩屑测量基本要求 五:注意事项
野外工作第一步:地形图读点,存入GPS 第二步:GPS导航到点位 第三步:定点,保存点位 第四步:采样,过筛,装袋,编 号,标记 第五步:记录 依次完成全天取样工作,并保存航迹。
室内基本工作第一步:样品交接 第二步:晾晒,过筛,过称 (检查样品重量) 第三步:航迹检查 第四步:自检,互检 第五步:项目组抽检(总样品 的10%)
1.基本采样方法:在确认定位准确的情况下,
选择有利于细粒级物质聚集的水流变缓处、 大石头背后、河道转弯内侧河床底部作为 采样部位。为使样品具有代表性,在每个 采样点沿水系或冲沟上下20至30米范围内 多点采样,并混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样。原 则上,点位误差应在100米(以5万测量为 参照)范围内,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减小误差。
土壤取样的方法步骤
土壤取样的方法步骤一、引言土壤取样是土壤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壤的性质、组成和质量状况。
本文将介绍土壤取样的方法步骤,以帮助读者正确、有效地进行土壤取样工作。
二、确定取样目的和区域在进行土壤取样之前,需要明确取样的目的和区域。
取样的目的可能是为了研究土壤的化学性质、生物学特性或者土壤水分状况等。
而取样的区域可能是农田、森林、湿地或者城市等不同的地域。
三、确定取样方法根据取样的目的和区域,选择合适的取样方法。
常用的土壤取样方法包括点位式取样、网格式取样和均匀取样。
1. 点位式取样点位式取样是在取样区域中选择代表性的点位进行取样。
这种方法适用于取样区域较小、土壤变化较大的情况。
取样时,应随机选择点位,并在每个点位上取多个子样进行混合,以提高取样的代表性。
2. 网格式取样网格式取样是将取样区域划分为等大小的网格,然后在每个网格中取样。
这种方法适用于取样区域较大、土壤变化较小的情况。
取样时,应在每个网格的中心取样,并将子样进行混合。
3. 均匀取样均匀取样是在整个取样区域均匀地取样。
这种方法适用于取样区域较大、土壤变化较小且取样密度要求较高的情况。
取样时,可以使用取样器具在不同深度的土壤中均匀地取样。
四、确定取样深度土壤的性质和组成可能在不同深度上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土壤取样时需要确定取样的深度。
常用的取样深度包括0-20厘米、20-40厘米和40-60厘米等。
在取样时应按照设定的深度使用取样器具进行取样。
五、取样器具的选择和消毒在进行土壤取样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取样器具。
常用的取样器具有土壤钻、土壤铲和土壤钻孔器等。
取样器具应具有足够的长度和直径,以保证能够取得代表性的土壤样品。
在使用取样器具之前,需要对其进行消毒。
消毒可以使用酒精、高温或者其他消毒剂进行。
消毒的目的是防止样品被外来微生物污染,从而影响取样结果的准确性。
六、取样的方法和技巧在进行土壤取样时,需要掌握一些取样的方法和技巧,以保证取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概要
(一)水系沉积物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工作布置是在充分研究区域地质矿产资料,根据区域矿产分布特征及已知矿化点分布情况进行的。
其基本原则是:在区域上有足够的采样点控制异常范围,圈定异常位置,查明异常分布及组合特征。
根据《地球化学普查规范》和《关于〈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的通知》要求,结合景观地球化学条件、区域成矿规律、通行难易程度,围绕测区地质矿产调查目标任务,在本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合实际情况布设样点。
化探采样工作采用GPS全航迹管理,GPS定位数据采用随机配备的软件进行处理。
成果中的坐标单位一律以米计。
样品布设、采样要求和样品加工与测试分析按《地球化学普查规范》、《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中地调发[2007]220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化探方法技术问题的函》等执行,样品分析单位选择具有“CMA”计量资质的检测单位承担。
样品的采集关系到化探质量的好坏,从采样点的布置、取样介质选取和采集、样品编号、加工、包装、送样到测试各个环节必需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执行。
1、采样点布置原则1.采样密度:采样点布设密度为4-8个点/km2,平均密度不小于4个点/km2。
采样布局应兼顾均匀性与合理性,根据测区实际情况,以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面积和取得具有代表性样品为原则。
2.采样点的布设以4个小方格(1km2)作为采样大格,在全区范围内分布基本均匀,大格中样品一般应兼顾控制效果和样点基本均匀两方面。
3.采样点尽量布设在最小水系(大于300m)—即一级水系末端和分支水系口上。
如果水系较长(大于1km),在水系首尾之间增加采样点,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大致在0.25km2之间。
原则上不出现5个以上的连续空小格,每个小格的样品不超过2件。
水系极不发育地区可以土壤样代替水系沉积物样品,但土壤样应控制在1%以内。
4.采样点的布设应避开自然和人工污染地段,如公路、村庄、采矿(石)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水系沉积物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工作布置是在充分研究区域地质矿产资料,根据区域矿产分布特征及已知矿化点分布情况进行的。
其基本原则是:在区域上有足够的采样点控制异常围,圈定异常位置,查明异常分布及组合特征。
根据《地球化学普查规》和《关于〈地球化学普查规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的通知》要求,结合景观地球化学条件、区域成矿规律、通行难易程度,围绕测区地质矿产调查目标任务,在本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合实际情况布设样点。
化探采样工作采用GPS全航迹管理,GPS定位数据采用随机配备的软件进行处理。
成果中的坐标单位一律以米计。
样品布设、采样要求和样品加工与测试分析按《地球化学普查规》、《地球化学普查规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中地调发[2007]220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化探方法技术问题的函》等执行,样品分析单位选择具有“CMA”计量资质的检测单位承担。
样品的采集关系到化探质量的好坏,从采样点的布置、取样介质选取和采集、样品编号、加工、包装、送样到测试各个环节必需严格按照有关规执行。
1、采样点布置原则1.采样密度:采样点布设密度为4-8个点/km2,平均密度不小于4个点/km2。
采样布局应兼顾均匀性与合理性,根据测区实际情况,以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面积和取得具有代表性样品为原则。
2.采样点的布设以4个小方格(1km2)作为采样大格,在全区围分布基本均匀,大格中样品一般应兼顾控制效果和样点基本均匀两方面。
3.采样点尽量布设在最小水系(大于300m)—即一级水系末端和分支水系口上。
如果水系较长(大于1km),在水系首尾之间增加采样点,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大致在0.25km2之间。
原则上不出现5个以上的连续空小格,每个小格的样品不超过2件。
水系极不发育地区可以土壤样代替水系沉积物样品,但土壤样应控制在1%以。
4.采样点的布设应避开自然和人工污染地段,如公路、村庄、采矿(石)场等。
水系不发育地段,样点布设在受水面积大的冲沟、凹地中。
5.由于设计点位是在未进行实地踏勘的情况下,在1:5万地形图上布设的,个别点位可能不尽合理,允许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变动率应控制在10%以下。
(二)布点方法在地形图上按1km2为单元进行大格编号,以1:5万图幅为单位,由左至右再自上而下的顺序编排大格号,每个大格分为a、b、c、d 四个小格,图幅边缘按大格中心点所在位置编号。
每小格中采集的第一号样品为1,第二号样品为2,每个采样点按上述顺序进行编号。
重复样按工作总量的3%布设。
重复样编号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但应为采样小格中最后样号的样品。
重复样主要用来检查野外取样的代表性,要求在测区分布均匀。
(三)工作方法与质量要求1.定点、标绘与建标(1)定点、标绘采样点预先设计并标绘在用总参1:10万地形图放大的1:5万地形图上,作为野外手图。
采样小组接受分配任务后,将工作围的设计点标在工作手图上,在采样过程中严格按设计点执行,特殊情况可适当变动,但必须在卡片中注明并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变动点比例不大于总样点数10%。
采样点定位使用GPS确定,保留各采样点间路线轨迹,并把GPS 信息录入便携式电脑中;GPS三维导航误差大于30米或GPS无信号时采用半仪器法、微地貌法确定采样点,误差应小于100米。
(2)建标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应留有醒目、易找的标志,每条水系最上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
无法建标的应在记录卡备注栏中加以说明,以便野外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
在抽检时若发现能建标的点而未建标,则该点视为不合格点。
标志一般应用红油漆写在取样点附近的基岩、大转石等处,写明样品编号,要求书写正确、工整。
草地等确实无法建立油漆标志的地方可用红色标志带建立醒目的标志,同时在应在采样坑(土壤样)里留下标志,并在记录卡中注明。
建标情况应在记录卡的备注栏中注明。
建标过程要考虑山洪、人为破坏等因素,还应作好保护标志的宣传工作。
2.取样位置及介质①采样位置: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必须是在活动性流水线上,应选择河床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处采样。
在间歇性流水的河道中,应在河床底部采样;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应尽量在水流变缓停滞处采样(如河谷由窄变宽、河流急转弯的侧、障碍物的背后、河谷横断面变平处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处)。
具体采样部位以水系沉积物各种粒级易于汇集处为宜,应避开风成沙、风成黄土和有机物质分布区,避免在河漫滩或河边阶地采样。
如遇河岸坍塌物、人工搬运物或其它外来物干扰、覆盖时,应予避开;当遇到地下水溢口处时(特别是成矿有利地段的地下水),应在溢口处取浸渣土样,并作详细记录。
在沟谷平缓、流水线不明显和植被发育形成的草皮沟地貌区,难以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可在汇水域两侧多点采集残坡积物质组合成一个样品。
②采样介质:尽量采取水系冲积沉积物,且应为代表汇水域基岩成分的岩屑物质,采样粒度为-10~60目。
尽量避免采集风积层、表层存在的有机质和发生生物富集的物质。
每一采样点应强调多点采样组合,羽状水系发育区应在多条水系采取组合样。
土壤测量采样介质应是原地基岩风化的、未经过风蚀作用搬运的残坡积物质。
③采样方法:野外应沿水流方向,在设计采样点上下20-30m围采集两个以上子样合并为一个样品。
在采样点附近围④样品重量:原始重量一般为为1-2kg(样品结构粗的应多采,样品结构细的可少采,保证过60目筛后重量大于150g)。
3.样品编号与编录(1)样品编号样品编号采用网格化,在1:5万地形图上将测区划成长宽各0.5km的方格网,以四个方格(1km2)作为一个采样大格。
采样大格按自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用自然数从小到大编写。
每个大格中四个0.25km2的小格按自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编号为a、b、c、d。
每一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个样品为1,第二个样品为2,……依次类推。
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位置按上述顺序编号。
重复样布置及编号:①重复样数约为总样数的3-5%,设计采样点布置图上初步选定了重复样采样位置,以示提醒,允许在实际工作中重新选择。
选择重复样位置时,应考虑不同地质、景观地球化学条件和图幅中较均匀分布。
②重复样布置在通行方便的大路附近,在质量检查或其他作业组路过时采集。
重复采样应由不同人在不同时间进行。
③在重复样采样大格中的所有样品点均需进行重复样采样,而且两次采样均需采重份样。
重复样按重复取样和重份分析的形式进行编号,其编号方法是,前5位编号与原野外样品编号相同,后两位编号中(11)表示第一次采样第一次分析,(21)表示第二次采样第一次分析,(12)表示第一次采样第二次分析,(22)表示第二次采样第二次分析。
且重复样编号插入原野外采样编号之,标明在大格编码图上,重份分析样号放在全区编号之后,以免在野外取样时发生乱号。
样品袋外编号,袋加聚脂薄膜标签,注明样品编号及采样者编号,标签在样品加工整理时放入样袋中。
(2)编录野外记录采用“水系沉积物测量记录卡”(每卡片可记录5-10件样),填写容按记录卡所列项目及部颁《地球化学普查规》(DZ/T001—91)之要求填写。
所有项目须在野外实地用2H铅笔填写(见表5-1所示)。
当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对点卡样进行核查。
采样位置:指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的具体位置,如河流转弯处的恻、转石后等。
样品成分:指样品的粗细程度,如细砂、淤泥等。
地质、地貌特征描述:指采样点附近出露的基岩名称,是否见有蚀变、矿化的基岩露头或转石等,以及第四系覆盖厚度、植被发育等。
表4 水系沉积物采样记录卡图幅名称:图幅编号:工作区:第页工作单位:采样者:日期:年月日检查者:日期:年月日上表中,样品类型栏:正点样为P,重复样为D,重复采样点的正点样类型亦为P;备注栏:注明重复采样点样品对应的正点样编号,需要注明的其它情况。
记录卡中的各项容要求填写正确、工整、清晰、及时、保持整洁,不得随意涂改或毁掉原始记录重抄。
每天野外工作结束后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2mm小圆圈标定采样点,编上样品号。
然后根据野外采样手图,将全部采样点转绘到另一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展点误差小于0.5mm。
允许对部分与地形明显不符的样点进行移动。
4.样品加工及管理(1)样品加工样品加工及管理由专人负责,在野外进行初步加工。
样品加工的目的是去除水分、杂质,选取所需粒度,使样品均匀化。
1)样品干燥以日晒为主。
特殊情况下(如阴雨连绵)可低温烘烤,但箱温度不得超过60℃,干燥过程中应随时揉搓,以防结块,可用木棒轻敲或用手揉碎,不允许用金属制品锤打或粉碎,以防污染及破坏样品自然粒度。
2)样品干燥后,必须认真校对样品编号、布袋号、样数。
在准确无误的情况下,样品必须全部用-10目和+60目尼龙筛(或不锈钢筛)充分过筛,然后混匀,用四分法缩分至需要的重量再装入纸袋或样瓶中,样品重量不小于150 g。
不允许将一部分样品过筛而将另一部分样品随意扔掉,或因筛下的样品达不到重量而把末筛过的粗粒混入样袋中。
3)重复采样的样品第一次采样和第二次采样各自组成一件样品,再用四分法分成两个样品重份分析。
4)样品加工要及时,不混样,不丢样,防止各种污染,严格按加工流程执行。
每加工一个样品,所用各种工具必须认真清除遗物后方能用于下一个样品的加工。
加工样品最好按测线上测点的顺序进行,即使相邻样品有污染也不致造成假异常;对疏松物样品第一次过筛前不要碾磨,以保存原始粒度比例。
(2)样品装箱与送样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样品加工完成后,分别装塑瓶或纸袋中(纸袋装样时,应加套塑料袋),按1:5万图幅、大格编号顺序排好,每50个为一批,每批随机抽出7个空号位置,以备插入4个监控样和3个密码检样。
清点无误后,顺序装箱,装满后放入装箱单再加盖订牢,并在箱面用毛笔注明样品种类、采样工作区、样品起止编号、箱样品总数、分箱号、总箱号及送样单位。
送样前做送样编号图,在图上注明重复样和监控样的,填写送样单(一式两份),经测试单位验收后办理样品交接手续,签字后送样。
测试样送省地矿局德阳地矿检测中心,进行Au、As、Sb等16种元素测试,并提交送样单(要求不注明重复样、重复分析样)。
送样单位负责提供详细的送样单,送样单由送样单位、样品接受单位签字确认后存档备案。
(3)样品保管样品是重要的实物性资料,样品保管、运输、交接由专人负责,严防样品丢失、损坏、污染等,严格交接手续(交接时必须有交接证明,容包括:样品有无损坏、丢失、及总箱数等)。
分析后的副样由测试单位按规定进行妥善保管,附送样单一份,由样品库管理人员清点无误后,双方签字存档。
5.数据库建设(1)样品位置与航迹:作业组长应在当天对样、卡、点进行校对检查,并于当日或次日将GPS及记录卡交工区技术负责人,有工区技术负责抽查后交数据录入人员将采样数据信息录入计算机,并保留航迹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