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
[经济学]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con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ciousness)两个部分。
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概念。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
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弗洛伊德把本我比拟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pit)。
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机的里比多(libido)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是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
诸如,性欲的满足、干渴和饥饿的解除等,都使紧张状态消除而使个体产生快乐。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个体是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
即使是进攻、侵略,也是和本我的减少紧张状态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
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
但是,由于生活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出现希望目标的想象而且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
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思维(primaryprocessthinking)。
儿童随着年龄的递增,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欲望,并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
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地发展出来。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4、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5、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关注内在的个人)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Sigmund Freud 1856-
1939)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活动理论—意识和无意识
简评 1、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2、尽管班杜拉也以研究行为为主,但社会学习理 论开始注意到人、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3、这是社会学习理论对传统行为主义的重要突破。 4、班杜拉尽管注意到了行为的认知因素,但并没 有对此作充分的探讨和实验研究。
心理社会性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3、他提出的每阶段的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引起了人们 的兴趣和注意。 4、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学说对未来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
老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
老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
1、强调生物因素(性本能)1、强调社会、文化因素
2、强调本我的作用 3、到青春期便结束
(四)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性心理发展-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1、口唇期(oral stage)— (0~1岁) 2、肛门期(anal stage) —(1~3岁) 3、前生殖器期或性器期(phallic stge)-(3~6 岁) 4、潜伏期(la)—(11~13岁)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的生平(1902-1994)
(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八阶段
阶段
年龄
婴儿期
0~2岁
儿童早期 2~4岁
学前期
4~7岁
学龄期 7~12岁
青年期 12~18岁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个体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在现代心理学中的应用。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基于他对人类心理结构的观察和研究。
他认为个体的人格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的原初部分,包含了个体的本能驱动和无意识的欲望。
它追求即时满足,没有道德和现实的考虑。
-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它通过理性和现实性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欲望,同时遵守超我的道德标准。
-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代表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它对自我施加压力,以控制本我的冲动和欲望。
2.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性格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
这些阶段包括:- 口腔期(Oral Stage):出生后的头两年是口腔期,婴儿通过口腔区域的刺激来满足需求。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过度满足或不足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口腔相关的问题,如吸烟或过度进食。
- 肛门期(Anal Stage):两岁到三岁是肛门期,儿童开始控制排泄,学习如何与社会规则和权威人物相处。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严厉或过宽松的管教,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控制欲和秩序感的问题。
- 阴茎期(Phallic Stage):三岁到五岁是阴茎期,儿童开始对性别和性别角色产生兴趣。
他们可能会与同性父母竞争,与异性父母产生情感联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困难,可能会导致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认同的问题。
- 潜伏期(Latency Stage):五岁到青春期是潜伏期,儿童的性欲望被压抑,集中在学业和社交活动上。
这个阶段对于个体的认知和社交发展非常重要。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弗洛伊德将“性本能”称为里比多(Libido)认为它是一种能量,并藏在本我之中,“本我”中的本能欲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得快感。
而在不同部位获得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他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
里比多要达到成熟,真正行使生殖职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由于里比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集中投注的部位不一样,这些不同的部位被称“性感带”(erogenous zone),儿童的快乐、挫折感和自我表现都来自这些快感区。
所以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发展经过“性感带”为标准,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前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青春期。
其结果是导致人格发展受到影响。
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
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
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
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是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他在1905年的《性学三论》和1916年的《精神分析引论》两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格发展理论。
根据不同时期里比多表现的性感区不同,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二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需要提及的一点是佛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
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在里比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固着(a fixation)和倒退(regression)。
弗洛伊德及其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简介
弗洛伊德及其性⼼理发展阶段理论简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提出潜意识;主张⼈格结构的三层次;主张性欲论。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著有《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常⽣活的⼼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弗洛伊德认为⼈格发展的基本动⼒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驱动。
与⼀般⼈狭义理解的性有所不同,弗洛伊德所谓的“性”除了与⽣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吸吮、⼤⼩便、⽪肤触摸等⼀切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活动。
弗洛伊德把性⼼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腔期(the oral stage,0~1 岁),性本能主要靠⼝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
婴⼉的快乐也多来⾃⼝腔活动。
吸吮需求就是⼝腔期(也称⼝欲期)的重要表现,宝宝爱叼奶头、爱吃⼿、爱啃东西、碰到⼩嘴巴的东西下意识就来咬等等就是这种原始欲⼒的⼀种表现。
所以经常说1岁前吃⼿都是正常的需要满⾜的,爱叼着奶头也是正常的,并不代表没吃饱。
若母亲对婴⼉的⼝腔活动不加限制,⼉童长⼤后的性格将倾向于开放、慷慨及乐观;⼝腔需要若受挫,⼉童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中有所谓的⼝腔性格,可能就是⼝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性格上的悲观、依赖、退缩、洁癖者,都被认为是⼝腔性格的特征。
弗洛伊德认为早期的经验对⼈格的发展会有长期的影响。
(2)肛门期(the anal stage,1~3岁),原始欲⼒的满⾜主要靠⼤⼩便排泄时所产⽣的刺激快感获得满⾜。
随着括约肌的逐渐成熟,婴⼉获得了依照⾃⼰的意愿⼤⼩便的能⼒。
按⾃⼰的意志⼤⼩便是满⾜婴⼉性本能的最主要的⽅式。
但这⼀时期也正是成⼈对婴⼉进⾏⼤⼩便卫⽣习惯训练的时期,要求婴⼉在找到适当的场所之前必须忍住排泄的欲望,这与婴⼉的本能产⽣了冲突。
弗洛伊德性学说
弗洛伊德性学说奥地利医生S·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学说是其整体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性本能与里比多学说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1、性(欲)本能。
2、自体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避险求安本能等,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
所以从生物学种族生存的长链看,性本能始终居于核心环节。
后来他修改了原来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本能为:1、爱及生存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2、攻击与破坏本能。
弗洛伊德提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
他将性欲本能的能量叫做里比多,里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贯注、活动或转移。
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
当性欲本能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性虐待,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心理变态。
性心理发展学说弗洛伊德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口欲期。
自出生至1岁左右。
该时力比多贯注于口唇、口腔活动,婴儿从吮吸母乳中不但获得必要的营养,而且也获得极大快感。
婴儿吃饱奶后的甜密入睡,与成人性交获得性乐高潮后的入睡状态相似。
婴儿不仅从吮吸乳汁中获得快感,并且对其他口唇、口腔活动也极感兴趣,他们经常从吹泡泡、咯咯发声、咀嚼东西等活动中取乐,还喜欢吮吸手指、把手头能拿到的东西放在嘴里。
弗洛伊德认为在幼婴期性欲的表现主要是追求躯体方面所产生的快感,并无成人的性意识与交媾意愿,他称之谓“自体性欲满足”。
婴儿在口欲期的上述行为,即是其追求自体性欲满足的表现,即口欲满足。
精神分析学认为,母亲亲自哺乳,不仅对婴儿提供最佳营养(代乳品远所不及)而且对婴儿的母爱需要与口欲满足也是不可缺少的,对婴儿心理健康的发育是必要的。
哺乳期的断奶问题也值得注意,一般以生后10-12个月为宜,过早或过迟都可能对婴儿的心理发育不利。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人格发展顺序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人格发展顺序
1、口欲期:时间是0-1岁,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部位。
2、肛欲期:1-3岁,快感中心集中在肛门部位。
3、性器期:3-6岁,也被称为俄狄浦斯期,这种翻译来自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的故事。
4、潜伏期:6-12岁,进入潜伏期,而更重视和同性交往。
5、生殖期:12-20岁,也即青春期,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都趋向成熟,最终做好了生殖的准备。
扩展资料: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注意事项:
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的发展从⼀个平衡状态向另⼀个较高平衡
状态过渡的过程。
个体通过不断的同化和顺应,使得新旧刺激达到平衡。
认识的发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在⼀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起着⼀关重要的作⼀。
语言不仅为儿童表达思想和提出问题提供了可能,也为儿童从周围⼀那⼀学习提供了可能。
同时儿童的语言也直接促进了其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派别
发展的理论派别一.精神分析发展论1.弗洛伊德P38①性心理理论:人的发展史一个冲突的过程:作为一个生物体,人具有基本的性和攻击本能,这些本能需要被满足,但在社会规范中这些动机是不受欢迎而且被限制的。
②人格的三种成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受本能驱动的、生来就有的人格成分。
自我:指人格中的理性成分。
超我:个体内化了的道德规范形成的人格成分。
在成熟的、健康的人格中,这三种成分保持真动态的平衡:本我表达基本需要,自我约束本我的冲动,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现实的手段来满足这些需要,超我判定自我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道德上是否可被接受。
③性心理发展阶段:2.艾里克森P41①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加以修正),强调社会文化(并非性本能)是发展的决定因素,提出了人类要实现健康的心理适应,必须解决八种心理社会冲突。
艾里克森强调儿童是寻求适应环境的积极地、好奇的探索者,而不是父母塑造的受生物力量驱使的被动奴隶。
另外,他也很少强调性驱力,而是更强调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②八种生命危机(或心理社会阶段)(详情请参考P42的表格)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出生~1岁)自主对羞耻和疑虑(1~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40岁)繁衍对停滞(40~65/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老年期/65岁以后)二、认知发展阶段论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基本理论:1、皮亚杰的智力和智力发展观P50~52(1)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其内部心理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
所有生物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
生物有机体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过程。
同化就是儿童运用现有图式来解释新经验,并把新经验纳入现在图式的过程;而顺应则是儿童改变现有图式以纳入和适应新经验。
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而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当前的刺激情景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
性教育的心理学理论
性教育的心理学理论性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为了有效地进行性教育,心理学理论成为必不可少的参考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性教育中涉及的心理学理论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儿童性发展理论儿童性发展理论是性教育中的基础,对于理解儿童性行为和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他认为性欲望在儿童早期就存在,通过阶段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成人性行为。
这一理论强调童年时期的性经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性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性教育实践中,儿童性发展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了对于儿童的性行为和性问题的评估上。
了解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性行为特点,有助于指导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恰当的时间点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性教育。
二、性别社会化理论性别社会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行为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既受到生理性别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的塑造。
性别社会化理论认为性别身份的形成是一个社会过程,从小孩时期开始,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周围人的行为而学习到性别角色的特征。
性教育中应用性别社会化理论,主要是为了促进个体的性别平等意识和性别角色的积极转变。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不同性别角色的案例和故事,鼓励学生超越传统性别观念的限制,从而促进性别平等的理念的树立。
三、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绪和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性发展和性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情感教育理论强调正面的情感体验和稳定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性态度和性行为的积极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儿童时期的父母关系、家庭环境和学校的支持都是个体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性教育实践中,情感教育理论的应用非常重要。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情感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并发展健康的性态度和性行为习惯。
四、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通过研究个体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为性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新
口欲需要满足不当
口腔攻击型人格: 特点:缺乏安全感、悲观、 敏感多疑、苛求; 行为上,从事那些象征着咬 人的活动,如讽刺挖苦他人、指 责评价他人、口头攻击他人等 口腔依赖型人格: 特点:过于依赖,以自我为 中心,不现实,善妒 行为上,从事大量的口唇活 动,诸如沉溺于吃、喝、抽烟、 接吻等,甚至于含手指头、嚼口 香糖等
口欲期(0-1.5岁)
主要任务
需求的及时回 馈
悉心的照顾
爱与陪伴
建立稳定坚实的依恋关系
肛欲期(1.5-3岁)
自主控制 大小便
研究 粪便
生 理 性 快 感
VS
囤积 粪便
纪 律 和 外 界 权 威
肛欲需要满足不适当
肛门排泄型人格 ——邋遢、浪费、无条 理、放肆、凶暴等,生 活凌乱,办事马虎,缺 乏责任感,铺张浪费 肛门滞留型人格 ——过度控制的行为习 惯,如洁癖、墨守成规、 固执、强迫症等; ——吝啬、囤积旧物 ——反向形成喜欢挑衅、 作对、攻击
性 (2)肯定想象力,不禁止,否定、嘲笑;否则产生内 疚感与失败感, (3)耐心解答提出的“为什么”,满足创造性、好奇 心, (4)不比较—这是孩子自卑的开始。三岁,孩子进幼 儿园,比较就有了差距,父母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无 形中造就了孩子的自卑 (5)表扬——五部曲,建立孩子的自信
自我意识的发展: 妈妈说爸爸说——老师说——同学说——我说
良好适应——小时候自信、 自制,不易心烦意乱;成 年后依然如此。 充满自信——小时候 活泼、外向;成年后 开朗、果断,领导欲 较强。 沉默寡言——小时候不善言谈; 成年后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 已的感情。
良好适应 40% 充满自信 28%
坐立不安——小时候行为消 极,注意力分散;等。成年 后更易苦恼和愤怒、心胸狭 窄。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阶段和相关实例。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概述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我、自我、超我、性欲发展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
1.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人类内心的原初冲动和欲望的来源。
本我主要受到生物本能和无意识冲动的驱使,不受理性和道德的约束。
1.2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根据现实的要求和社会的规范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满足个体的需求。
1.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和道德规范的代表,它是个体内化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判,以确保其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1.4 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性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性欲是在不同的阶段中发展和演变的。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或阴蒂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与不同的身体部位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1.5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应对焦虑和压力时会使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回避和否认等。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阶段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2.1 口腔期(出生至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实现,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嘴巴过度依赖或口腔攻击性。
2.2 肛门期(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通过训练和奖励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严厉的管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强迫症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性心理的发展
性心理的发展关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的理解及思考弗洛伊德的两个著名断言就是:性本能冲动对人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乃至对整个人类科学文化极端重要。
弗洛伊德解释说,人有两种主要的生物本能,一种是维持生命个体的生存本能,另一种是维持种族的性本能或生殖本能,生存本能容易满足,而性本能的满足过程与方式就复杂得多,其变化也很大。
性本能不一定通过直接的生殖活动来满足,它可以通过亲吻,抚摸,注视甚至跳舞,体育活动,科学和艺术创造活动的方式来间接满足,实际上,弗洛伊德把几乎所有人类高尚精神文化活动都看作是性冲动的替代与升华。
因而,与生存本能相比,性本能对心理活动和人格发展重要得多。
弗洛伊德正是在此基础上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性心理学发展模式,弗洛伊德把性理解为广泛的身体快感,并按身体快感区的特点描述了性心理的发展。
在弗洛伊德看来,性心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五个阶段:(一)口唇期:从出生后到一岁。
在这一时期婴儿性快感的满足主要借助口唇,在吃奶的吸吮中婴儿获得快感。
在这一阶段,如果口唇需要没得到满足或满足过多,就会产生口唇型人格,这种人依赖感强,贪食。
出现吮手指、咬指甲、吸烟、酗酒等,自恋、依赖、猜疑、退缩等不良的人格特征。
(二)肛门期:大约从一岁开始,持续到二岁。
在这一阶段,排泄机能成为婴儿性快感的主要目标,婴儿从排泄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快乐。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按时大小便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这一阶段性心理发生冲突,就会造成肛门型的人格。
这种人不是过于放肆、无礼,就是极度吝惜、保守。
(三)生殖器期:亦称性蕾期,从二岁到三岁。
弗洛伊德认为,直到生殖器期的最初阶段,婴儿的性能量都是指向自身,他的快乐是自乐。
在生殖器期的后期则发生了重大变化。
幼儿开始将性能量里比多指向外界对象,男孩的性欲指向母亲,叫做恋母情结,女孩的欲望指向父亲。
男孩的欲望指向母亲时,总要无意识地与父亲争夺爱,敌视父亲。
这种冲突导致另一情结--阉割情结,小男孩害怕父亲,害怕他惩罚自己的恋母感情,阉割自己的生殖器,小男孩随后放弃了恋母情结,转而与父亲同化。
弗洛伊德人格划分5个阶段
弗洛伊德人格划分5个阶段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
1、口唇期(oral stage)(0-1岁):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2、肛门期(anal stage)(1-3岁):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3、性器期(phallia stage)(3-6岁):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
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
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x,俄狄浦斯情结),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结)。
4、潜伏期(latency stage)(6-11岁):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5、生殖期(genital stage)(11岁或13岁开始):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与之相对应的有三个情结阶段:1、口欲期与口欲期固结口欲期,是指婴幼儿时期处于一种完全不自立的状态,依赖母亲或其他养育者生活。
基本没有行动能力,“口是婴幼儿生活的中心和兴趣的中心。
吃奶是用口,饥饿或者不舒服的时候,用口哭叫;愤怒的时候,用口咬母亲的乳头,抓到东西都往嘴里塞,这是他的惟一认识手段。
”在一岁多,儿童就逐步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这时儿童行动能力出现、也是儿童学习自我控制的时期,儿童自我意志和个性第一次张扬,儿童常会反抗父母,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一反抗期”。
顺利度过口欲期,人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肛欲期,如果这时父母对儿童的自主行为压抑过多,则儿童会退回到“口欲期”,因为害怕受批评,他们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这个影响会延续到他的一生,精神分析学称此现象为“口欲期固结”。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的五个阶段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的五个阶段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描述了人类性发展的五个阶段。
这些阶段是婴儿期(生理性阶段),深吻期(口腔性阶段),解剖学期(探索性阶段),潜意识期(性幻想阶段)和性成熟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性倾向和焦点,并且这些阶段的经历对于个体的性发展和性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婴儿期(生理性阶段)是从出生到大约18个月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性倾向主要集中在生理的需求,如吃饭和睡觉。
深吻期(口腔性阶段)是从18个月到大约3岁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性倾向主要集中在口腔和呼吸的活动,如吮吸和咀嚼。
解剖学期(探索性阶段)是从3岁到大约6岁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性倾向主要集中在身体上的探索和观察,如探索性器官。
潜意识期(性幻想阶段)是从6岁到大约11岁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性倾向主要集中在内心的幻想和想象,如性幻想。
性成熟期是从11岁开始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变得性成熟,并且性倾向和行为开始符合社会和文化的期望。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阶段是平均趋势,个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进程。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是在20世纪初提出的,随后的研究和反驳认为该理论存在很多缺陷。
其中一个主要的批评是该理论忽略了文化和社会背景对性发展的影响。
另一个批评是该理论对女性性发展的描述存在偏见。
因此,现代的性心理学研究已经不再完全支持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在性心理学研究中,有其他的理论也提供了对性发展的不同解释。
例如,Erik Erikson的生命周期理论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视角,将性发展纳入了个体整个生命周期的发展进程中。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Sigmund Freud的学生Karen Horney的心理学理论,她认为性发展是由社会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并且强调了女性性发展的独特性。
所以,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虽然对于当时是一个重要的贡献,但是在现代研究中,它被认为是不够全面和偏见的,应该结合其他理论来理解性发展。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研究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研究
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性本能理论是他所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
在这一理论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深层次的欲望和冲动的影响,尤其是性欲。
他认为性欲是人类最原始、最强烈的欲望之一,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人类的性困扰大多源自儿童时期的经验。
他认为儿童时期的性体验和冲突对个体的性发展至关重要。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类的性行为和欲望受到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的控制,这些欲望在童年时期形成,并在个体成年后继续潜伏和发挥作用。
弗洛伊德将人类的性欲分类为生理性欲和心理性欲。
生理性欲是人类天生具有的生物本能,包括性冲动和性欲望。
而心理性欲则是在儿童时期受到影响形成的,包括性幻想、性偏好和性格特征等。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和讨论。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他过于强调了性欲对个体的影响,忽视了其他心理因素的作用。
而一些研究者则认为他的理论在解释性问题上有着一定的启迪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性困扰和性心理问题。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为人们理解性心理问题和性行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尽管在当今社会,随着心理学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已经逐渐被一些新的理论取代,但其对人类性心理的研究依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价值。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通过综合运用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和其他心理学理论,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个体的性心理问题。
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理解与感悟
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理解与感悟摘要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大师,学习掌握他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层次等方面的思想不仅有助于对发展心理学知识和精神分析学派学说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研究和构建心理学理论。
本文主要论述了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之后的感悟。
关键词: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人格层次;心理性欲发展正文引言自1879年心理学宣告诞生以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各大学派纷纷登上历史的大舞台。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它们的创始人也早已远去,但是这些学说和思想却没有过时,它们仍在引起争论、激发研究、被批判和被赞扬。
这几种不同的心理学在对诸如人类的本质、个性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等基本的问题提供答案上就表现出诸多不同。
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存在时代的局限性等诸多弊端,因此他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并不像斯金纳、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人的成果一样得到支持和赞成,相反,他却受到了来自心理学界的质疑。
但是我认为,一个理论即使没有提供最后的答案,在实际情形中也可以是有用的;即使得不到证实,也未必是错误的。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的确存在弊端,但是这并不能抹杀它推动心理学发展的成就,因此我打算在本文谈一谈我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粗浅的理解和感悟。
1.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20世纪的最初十年里,弗洛伊德形成了他的人格发展的性心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个体的发展都要经过若干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每个阶段都以本能的满足和外部世界的限制之间的冲突为特征。
如果儿童在一个阶段获得太少或太多的满足,那么他可能无法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满足不足或过分满足还可能造成固着,或者力比多能量在此阶段的部分投入,它导致后来生活中的行为具有那个特殊阶段的冲突的特性。
1.1人格的三个层次1923年,弗洛伊德发表了《自我和本我》一书,以一个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结构模式来看个性。
本我是个性中最原始的部分,是随着新生婴儿出生就具有的、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和基本欲望组成的初始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门期
儿童关心与直肠及肛门有关的活动,愉快感主 演来自予排泄所带来的快感及自己对排泄的控 制。
排便环境个氛围对儿童的个性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父母在这段时期对儿童的大小便训练恰当, 则孩子能与父母产生的和谐的关系,养成有秩 序的习惯,学会控制自己,并形成日后人际关 系的基础。如父母对儿童的大小便训练出现问 题或儿童有与排泄有关的不愉快经历,则会形 成缺乏自我意识或自以为是、冷酷无情、顽固、 吝啬、暴躁等人格特征。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
签到记录
主讲人:孔妮娜 培训时间:2018.09.05 培训地点:集体活动室 参加人员:N1-N3
一、概述
弗洛伊德 著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被誉为“现代
心理学之父”,通过精神分析法观察人的 行为,创建了性心理发展理论。注重于儿 童性心理的发展、对自己身体的欣赏及与 他人关系的建立。他认为性本能是个性发 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
二、分期
口腔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蕾期:3-6岁 潜伏期:6-12岁 生殖期:12岁以后
口腔期
婴儿专注予与口有关的活动,通过吸吮、 吞咽、咀嚼等经口的活动来获得快力与安 全感。如口部欲望得到满足,则有助于婴 儿情绪及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此期发展不 顺利,则会造成以后的自恋、悲观、退缩、 嫉妒、猜疑、苛求等人格特征,有些人会 出现咬指甲、吸烟、吸毒、酗酒等不良行 为。
生殖期
此期深藏于潜意识中的性欲冲动,随着青 春期的到来开始涌现。儿童对异性发生兴 趣,注意力由父母转移到所喜爱的性伴侣, 有了与性别有关的职业机会、婚姻理想。 如此期性心理发展不顺利,会导致严重的 功能不全或病态人格。
性蕾期
此期儿童对自理的性器官感兴趣,并观察 到性别差异。男孩经由恋母情结而偏爱母 亲,女孩则经恋父情结而偏爱父亲。健康 的发展在于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建立起性 别认同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性别行为和 道德观念,如发展不顺利,则会产生性别 认同困难的性欲冲动被压抑到潜意识 领域,把精力投放到智力及身体的活动上, 儿童的兴趣不再限于自己的身体,转而注 意自己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愉快感来自于 对外界环境的体验,喜欢与同性别的伙伴 游戏或一起活动。如果发展好,可获得许 多人际交往经验,促进自我发展。此期发 展不顺利,则会造成强迫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