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理性预期学派
浅析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假定前提
![浅析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假定前提](https://img.taocdn.com/s3/m/aeb6d84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3.png)
浅析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假定前提理性预期学派是一种宏观经济学派,它强调市场主体具有理性的预期,并通过反应市场信息进行决策。
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前提的基础上。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些假定进行浅析。
一、市场主体的理性预期假定理性预期学派的核心假定是市场主体具有理性的预期。
这意味着,市场参与者能够明智地利用可用的信息,使他们的预期接近真实的市场情况,并且市场预期能够反映出所有的信息,包括政策的变化、心理因素和其他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变化等。
这一假定前提为理性预期学派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它认为市场参与者不是盲目的行动者,而是在市场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决策。
因此,市场预期是具有合理性和客观性的,不受主观偏见和随机性的影响。
二、市场的自我调节假定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市场是自我调节的,能够在经济波动和不确定性下自我调整,达到市场平衡。
这一假设认为,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以利益为驱动的,他们会根据市场变化和信息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市场的自我调节假设还包括市场价格的反应迅速和灵敏,市场力量的平衡和自我调整,以及市场参与者的充分竞争等。
这一假定前提为理性预期学派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解释,它认为市场是一个有机整体,市场活动的变化和调整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政策的中性性假定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市场经济具有政策的中性性。
这一假定前提认为,市场价格能够清晰反映出市场信息,不会受到政府政策和控制的干扰。
政府的干预只会短暂地引起价格波动,但最终不会影响市场的长期平衡。
这一假设认为,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只会在短期内改变市场的行为,但不会改变市场的趋势和基本状况。
政府干预的实行会因为市场反应的问题而无法实现其预期的效果。
因此,政策的有效程度被认为是有限的。
综上所述,理性预期学派将市场主体的理性预期、市场的自我调节和政策的中性性三个假设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基础假定前提。
这些假定前提为解释市场活动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从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04d898e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2.png)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一、学派代表人物领袖和奠基者: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生于纽约,其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
193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做研究生,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芝加哥大学聘请教授经济学理论。
1948年升任芝加哥大学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77年。
在这30年里他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形塑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经济学派,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期间为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货币在商业周期的角色,这是他学术上的重大分水岭。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曾经在1980、1988和1993年访问过中国。
他是极出色的演说家,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经济理论,能随时即席演说,极富说服力,“没多少人能与他说上两分钟”。
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弗里德曼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以他为核心的货币主义者在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下,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
核心论点: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2、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直接来源)MV=PT。
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货币流通速度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长期内相当稳定;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社会的商品和老物的总产量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因素结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和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前提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同正比例变动。
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流通中的作用,即货币的支付职能3、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三、弗里德曼的基本理论观点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1c2d4903de80d4d8d15a4f7a.png)
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美国的一种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
因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
又译合理预期。
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作出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指人们在搜集尽可能多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数学模型.对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化做出估计。
具体说,理性预期包括三层含义:(1)做出经济决策的主体是有理性的。
他们的行为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
(2)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努力利用一切有关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对有关数据、资料的充分掌握。
(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错误。
穆思在分析中首次使用了理性预期概念,但在当时和后来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直到1972年,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将理性预期概念引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学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正确的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新古典经济学的很多结论和政策建议都是从理性预期推断来的,包括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AD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移动后决定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以及对财政政策的分析等。
适应性预期指人们仅仅根据过去而预测未来的说法。
新古典学者认为,适应性预期是错误的说法。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是60年代末从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经济学流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9a2f82dd84254b35eefd342b.png)
1、理性预期学说 学说的两个依据: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 率假说 2、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 自然失业率概念(回忆) 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 的差距,导致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 之间的差距
三、主要经济理论
3、持续市场出清假说 比较不同学派的市场出请假设 凯恩斯主义的市场非均衡模型: 4、理性预期下的AD-AS模型分析,画图分析 附加预期的 AS 曲线:当工人预期的价格水平 为一定时,一个社会在不同的实际价格水平下 所提供的产量曲线。 比较凯恩斯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AD-AS模型
讨论如下问题: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模型为什么叫均衡 的经济周期模型? (2)两种经济周期理论的区别,尤其是实际经济周期 理论对经济周期的看法 (3)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劳动的跨期替代效应(劳 动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价格粘性,金融部门低 效等,不同的周期理论传导机制不同 (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学的影响 (5)中国的经济周期可否用该理论来解释? 查资料,了解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及对我国现实的分析 试对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进行分析
5、经济周期理论
(1)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产品和劳动的 供应者会根据相对价格或工资的变化情况,进 行立即的产品生产的替代和劳动时间与闲暇时 间的替代,因此,工资与物价的微小变化就能 引起产量与就业量的显著波动。 由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得到:yt=ynt+а(PtPet),其中ynt是正常产量,公式即表示社会 总产量是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相偏离的函数, 所以经济周期波动应该主要从价格的波动和货 币总量的波动去寻找原因
(一)理性预期假说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 学连为一体,它和微观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效 用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是平行和对应的; (二)某些成果得到成功应用:效率市场 (efficient market)是理性预期假说在证券 市场行为研究上的直接应用; (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突破了短期分析与长 期分析的界限,把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问题纳 入统一的分析框架 (四)对政府制定政策的思路和理念的影响
浅析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假定前提
![浅析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假定前提](https://img.taocdn.com/s3/m/dfa2f50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5.png)
浅析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假定前提理性预期学派是经济学中的一种主流理论派别,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市场参与者行为的合理解释来预测市场变化。
该学派的理论框架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前提的基础上,以下将对其假设前提进行浅析。
1. 预期理性假设预期理性假设是理性预期学派的核心前提。
该假设认为市场参与者具有足够的信息和计算能力,可以根据现有的信息和历史数据来准确预测未来的事件和市场变化。
这意味着,人们的预期不会出现显著的偏差,在所有的预测中,人们都会使用最佳的信息和技术来进行预测。
该假设的核心思想是,市场参与者使用理性的方式来预测市场变化,并调整他们的行为以最大程度地增加自己的利益。
如果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是合理的,那么市场会自我调整以反映正确的定价与价值。
2. 即时调整假设即时调整假设认为市场参与者可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快速反应和调整自己的决策。
这意味着市场参与者可以对新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及时的分析和研究,并根据性质、变化和趋势来调整自己的投资或购买行为。
该假设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具有灵活、应变和可调整能力的事实,并支持市场调整以反映市场变化的能力,从而创造了一个运作良好的市场。
3. 资源限制假设资源限制假设认为市场参与者在作出决策时,受到有限的资源和信息的限制。
人们需要考虑各种不同的变量,包括成本、收益、风险、偏好等因素,以及其他限制,例如时间、金融和管理资源。
该假设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情况,即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局限和限制。
这就意味着个人的决策和行为必然是有限制的,而且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
4. 某些偏好类型假设某些偏好类型假设认为市场参与者具有一定类型的偏好,如风险规避、利润最大化等,这种偏好是根据个人独特的背景、信仰和历史经验形成的。
偏好在市场参与者作出决策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他们的选择和行为。
这种假设认为市场参与者是有标准性的,并会考虑其个人偏好来做出决策,但同时也意味着市场参与者的决策过程可能受到自己偏好的干扰和影响。
理性预期学派概述
![理性预期学派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f11e011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59.png)
理性预期学派概述理性预期学派概述学习了许多关于经济学的流派,凯恩斯主义以及货币主义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中有较多接触,而当时书中有提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这让我在厂商行为理论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观点。
在学习了这门课程后,对理性预期学派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觉得过去学习的理论都是在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却没有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消费者的行为,因此我想简述理性预期学派,以便对该学派能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一、产生背景理性预期学派也被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是在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中分离出来的。
众所周知,凯恩斯经济学在二战后的30年里是西方经济学界的正统经济学。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困境之后,凯思斯主义经济学不能给出解释,政策失灵,因此为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提供了机会。
20世纪70年代,卢卡斯连续发表论文将理性预期概念运用于稳定性经济政策的争论,从而在美国逐渐形成了理性预期学派。
到20世纪80年代,理性预期学派已经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
二、主要人物1、卢卡斯卢卡斯是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70年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得到教授职位,那里有一群杰出的经济学家预期的形成有兴趣。
他的观点集中反映在1970年完成、1972年发表的《预期和货币中性》的文章中。
这篇文章是他的代表作,货币中性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演讲主题之一。
卢卡斯在为理性预期学派寻求更加紧凑而复杂的古典经济学式的前提而做的开拓性工作及以后的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中,为理性预期学派创立宏观经济理论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其中主要包括运用新前提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分析,得出了出清劳动市场理论、是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宏观经济现象、对投资理论的贡献2、罗伯特·巴罗巴罗是当今世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在理论和经验研究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贡献是开创性的。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5b31e21dc281e53a5802ff64.png)
参考资料――经济学流派――正文4说明:正文中带下划线的内容表示有相关链接内容,链接的内容附在文后。
“经济学说史”部分已有的人物、学派用下划线表示,如凯恩斯。
四、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重要经济学流派。
由于其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故名。
理性预期学派以自己独有的理性预期理论反对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凯恩斯经济学,并使西方宏观经济学在理论结构、分析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代表人物是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
(一)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根据(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理论(四)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一)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理性预期学派是对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和政策提出挑战而兴起的。
1961年,约翰·穆思在一篇题为《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的文章中,最初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这可以看作是该学派的缘起。
之后,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人循着理性预期的思路,阐发了诸如工资、就业、失业、货币、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政府行为和经济政策的作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并猛烈批评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在西方经济学界颇为引人注目。
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被看成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突破性成果之一。
卢卡斯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995年)。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根据西方的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上,—个是个体是寻求最优化的。
换句话说,经济行为主体在他们的收入和技术的限度内力求取得最大的预期利润或最大的预期效用;另一个是市场趋向于供求平衡,就是说在每个市场上,除非有法律的限制,情报的脱节,或政府政策的阻碍,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上卖方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买方愿意买进的数量。
在这两个前提下,市场上每种产品均衡的含义,就是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企业预备出售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68fba87f31b765ce050814f5.png)
卢卡斯的理论分析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经济当事人在市
场经济活动中很难区分一般物价水平变动 和相对价格的变动。
政府在人 们没有预 期的情况 下突然增 加货币供 应量
价 生产者 相 格 误认 对 水 价 平 信息 格 提 不完全 上 升 升 增 加 投 资, 扩 大 规 模
纠 生产者 正, 经 意识 减 济 少 繁 信息 投 荣 充分 资
• 开始,P=P1,工人预期的价格Pe=P1,在 劳动力市场上,由Nd=Ns决定了均衡就业 量N1,由生产函数可以得到相应的产出Y1。 • 然后价格发生了变化,P=P2,厂商完全了 解这一情况,所以对劳动力需求函数变为 Nd(W/P2)。 • 工人的预期却仍然是原来的数值,所以对 劳动供给函数仍为Ns(W/Pe)。
不变性命题的分析
分析基础是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假设:
工人/厂商做出的理性决策是最优的; 工人/厂商的劳动/常量供给取决于相对价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理性预期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厂商与 工人所掌握的关于价格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 厂商所能掌握的真实价格:Nd=Nd(W/P) • 工人只能用预期的价格:Ns=Ns(W/Pe)
• 所以,对应新的价格P2,有了新的就业量 N2,从而有了新的产出Y2。 • 将A、B点连接起来就是“卢卡斯供给曲线”
• 问题:当预期的Pe值调整后,ES会怎么变 化?
政策含义
• 系统的政策无效因为它会被经济主体的理 性预期所抵消,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如果不让人们预期到政策,则需实行随机 政策,引起意外波动,是有害的,即随机 政策也是无效的 • 结论:公开的财政,货币政策不会有效, 所以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
经 济 萧 条
周期性 经济危机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f068b5895727a5e9856a61de.png)
理性预期学派在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大量失业和经济停滞的困境,战后流行了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发生了危机,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货币学派的理论和经济政策在扭转停滞膨胀局面时并无发生神效。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些比较年轻的经济学家从货币学派中分离了出来,形成了一个新经济学流派——理性预期学派(亦译“合理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F·穆思在1961年美国《经济计量学》杂志上发表的《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的,穆思从工程学文献中借用了这一概念,构造了一个假定经济主体在形成他们的预期时以最优化为目标并有效率地位用信息的经济模型。
但是,这一理论当时并末引起大多数经济学家的注意。
到了70年代初,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E·卢卡斯连续发表论文将理性预期概念应用于稳定性经济政策的争论从而在美国逐步形成了以罗伯特·E·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和尼卡·华莱士为核心的理性预期学派。
这一学派的其他著名代表人物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约翰·泰勒、明尼苏达大学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和罗彻斯丹大学的罗伯特·巴罗等人。
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是这一学派的重要据点。
理性预期理论的出沈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四方经济学界的震动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特拉瑟说:“在理论和经验宏观经济学中,新近发展的最具挑战性的概念之一,是合理预期论”1。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马克·威尔斯在《“理性预期”:反凯恩斯革命的革命》一文中指出:“虽然理性预期理论仍然处于幼年时期,它已经摧毁了通行的理论,并且看来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可供选择的理论。
”2那么,什么是“理性预期”呢?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又是什么呢?下面将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介绍和评价。
1约翰·斯特拉瑟:《合理预期是有前途的研究大纲,还是货币学派的原教旨主义理论》,载《经济学译丛》,1986年第8期,第71页(原载美国《经济问题杂志》1984年12月号)。
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e9e4513710661ed9ad51f3c9.png)
1.理性预期学派:约翰·穆斯、卢卡斯,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比货币学派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
适应性预期:所谓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
理性预期: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
这种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
正因为如此,这种预期能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
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先后给出三个假定:(1)由于信息是稀缺的;经济系统一般不会浪费信息;(2)预期的形成方式主要取决于描述经济的有关体系结构;(3)公众的预期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不产生重大影响(除非它以内部信息为基础)。
2.预期学派经济政策理论的价值取向(对传统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批判与否定,没有提出具体、系统的经济政策主张,这是推测出来的)2.1理性预期学派以追求经济发展的自然水平政策目标.反对人为地刺激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增加。
2.2崇尚自由经营,反对政府过多于预经济2.3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当事人都遵循最大化原则,工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理性的经济人都能收集到尽可能充分的信息,并据此作出理性预期,这种预期结果非常准确,可以与职业经济学家运用数学模型解出来的结果相媲美。
这样,人们能够迅速认识政策制定者意图,并对政府的政策和价格变动事先采取预防措施,结果抵销了政策的预期效果,导致政府政策无法发挥预期效应补:中性假说,或称货币中性假说,是指经济的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和自然水平间的不同的时间类型(这种时间类型形成商业周期的主要成分)同包括系统地对商业周期发展做出反应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无关非中性假说认为商业周期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依赖于货币和财政活动自然率假说认定,给定经济的微观经济结构,私人经济活动的当事者,包括企业家、消费者、工人的基于对通货膨胀率的正确的预期的经济行为,会形成唯一的总产量、就业和失业的水平,亦即其"自然水平".3.理性预期学派与经济学方法论的更新3.1.模拟经济模型在说明实际经济中的新作用.3.2时间系列分析与理性预期分析的结合,使经济分析具有动态的实感3.3.全方位、多角度的经济计量模型,使经济分析在数量上更加精确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发展演化而来的一个经济学流派,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相信市场力量的有效性;认为如果让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就可以解决失业、衰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般都接受以下四个命题:(1)私人经济是可以自身稳定的;(2)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3)货币在短期也是中性的;(4)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是有害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政策建议⏹两点建议●建议一◆只要人们一旦预见到经济政策的目的,就会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使经济政策劳而无功。
理性预期学派讲解
![理性预期学派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ba3a33b1ba0d4a7303763a1e.png)
• 理性预期学派:从理性而不是适应性预期出发,曲线无论 是短期还是长期均不存在。
–关于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关系
• 凯主义:在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利率下降,从而刺激 投资,增加就业。
• 货币主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短期内有降低利率的作 用,但在长期中无效。
• 理性预期学派:批评货币主义的分析建立在适应性预期基 础上。如从理性预期出发,当央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 公众马上会预期到未来的通胀,并采取防范性措施,要求 更高的名义利率。其降息效应,在短期内也不存在。
定函数,暗含着货币流通速度也是一个高度稳定的函数。
据此按照增长速度实施固定不变的货币规则可以 稳定价格总水平从而稳定名义GDP水平。
但卢氏认为,当货币政策从相机抉择转向单一规 则时,人们也会改变其行为,货币流通速度随之变化。
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货币政策变化支持了卢氏 的观点。当美联储实施这一政策后,货币流通速度变得 相当不稳定,最终使其放弃控制货币总量的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埃德 沃德·普里斯科特、F.基德兰德、罗伯特·巴罗等。#
第二节 理论的基本假设
一、理性预期
1. 经济学中的4种预期
预期指经济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前对未来经济走势 的估计。预期概念在经济学中由来已久,穆斯以前没有 人规范过它。他认为经济学中的预期共有4种类型:
– 静态预期 指经济主体完全依据以前情况来判断未来的经济走
•如果实际价格水平等于预期价格水平,
即 P P ,全体厂商愿意提供的产量就
Pt
AS 是 yn ;
Pt Pt
•如果价格意外提高,即 P > P ,实际工
资将降低,那么,厂商愿意提供的产量将
合理预期学派分析
![合理预期学派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8bbdd86529647d272852d7.png)
合理预期学派概述一、合理预期学派的特点我们要知道,理性预期学派就是假设任何的经济主体其对将来要发生的事情的预期都是符合常理的。
这包括两个点,带一个点是假设买家的行为准则是以商品效用最大化换取商品,商家的行为准则是以利润最大化换取商品效用最大化;二是假设预期是“完整的”,即经济主体利用过去和现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合理地将其组织成预期。
第二个点是“市场持续清洁假说”。
市场清洁是指当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在供求之间达到平衡时,其供给正好等于需求,该商品或生产要素不再存在于市场上。
最后,合理预期学派认定相关的政策是不会起好的效果的,理性预期学派则把自由主义立场放在第一位,并且相信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难以避免的是在合理预期学派建立之后,也引起了各方的批评。
二、合理预期学派的观点、看法与主张其实,理性的预期理论的理论体系是站在J.M.凯恩斯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一般均衡模型的肩膀上的。
我们假设每个经济行为者对未来事件都有合理的预期。
这种“合理预期假说”作为理论前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假定买方以收入为最大效用,而商人以利润最大化为行动标准;二是所谓的“完全预期”假说,它假定任何经济行为者所期望的未来情况。
当做出当前的决策时,总是完全准确的符合未来的实际情况。
由此可见,“合理期望假说”与新古典主义综合与货币主义所采用的“自适应期望假说”是相反的。
因为后者假设经济行为者对未来形势的预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调整,以适应现有形势。
但在任何特定时期,它们对任何经济变量未来的预期完全取决于过去和现在价值的加权平均值。
合理预期的第二个前提是,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即各类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根据供求情况相应变化,在每种产品和每一种生产要素中,最终都会有一个价格在市场上实现各自的供求平衡,包括劳动力的供求始终是均衡的,充分就业,但事实上,存在着失业,只限于摩擦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以及所谓的自愿失业。
合理预期理论家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他们将"合理预期假设"与货币主义者"自然率假设"结合起来,从而断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和短期都不存在。
浅析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假定前提
![浅析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假定前提](https://img.taocdn.com/s3/m/499ed52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0.png)
浅析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假定前提
理性预期学派是经济学的一种理论方法,主要假定个体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具有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学派的假定前提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理性行为假设:理性预期学派假设个体在决策过程中是理性的,即个体会根据自身信息以及以往的经验来做出最优决策。
个体会根据自己对未来经济情况的预期来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以最大化自身利益。
2. 信息对称假设:理性预期学派假设个体在决策过程中有完全的信息对称,即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相同的信息,并且没有信息的滞后或失真。
个体在做决策时可以准确地了解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以及政府的政策措施等。
4. 稳定性假设:理性预期学派假设个体的行为是稳定的,即个体不会频繁改变自己的决策行为。
个体会根据自己对未来经济情况的预期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但是不会频繁地改变自己的预期。
个体的经济行为是相对稳定的,个体的预期也是相对稳定的。
理性预期学派的假定前提包括个体的理性行为假设、信息对称假设、预期一致性假设和稳定性假设。
这些假设为经济学家研究个体在经济决策过程中的行为和预期提供了理论基础。
实际经济活动中,这些假设可能并不完全成立,个体的行为和预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结果需要经过实证分析来验证其有效性。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f706ac6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6a.png)
理性预期学派是70年代从货币主义中分离出来的, 其立场比货币学派更激进,因而有“比弗里德曼还要弗 里德曼”之说。在当时自由主义浪潮中,被称为两大 “新经济学”之一。
理性预期概念可追溯到约翰·穆斯的《理性预期和 价格变动》(1961)一文。
1970年代初,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卢卡斯把这个 概念用于讨论经济政策稳定性,创立了新古典宏观经济 学(第一代),因此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95)。其代 表者还有托马斯·萨金特和尼尔·华莱士等。
为西方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
从供给方而不是需求方探寻经济波动的成因,使宏观 经济学的注意力从需求转向供给;
淡化了增长趋势与波动的区别,动摇了宏观经济学短 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的二分法;
采用跨时期研究(闲暇跨时替代)方法,突出了宏观 经济学的动态特征,使完全静态的IS-LM模型受到进 一步责难;
握不完全,需从信息噪音中筛选有用信号,这是波动 的原因,但其筛选信息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因此,
都把波动视为竞争性均衡过程,随机冲击虽会使产出 和就业偏离其自然率,却不会累积,而是趋于收敛。
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货币经济周期是新古典主义的标 准理论,1982年后它受到质疑:
在理论上,奥肯、托宾等批评模型假定价格弹性充分, 而在信息不完全或存在噪音信号条件下,价格无充分 弹性;
第三节 主要理论观点
一、卢卡斯批评 1. 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
战后凯主义的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参数,都是根据经 验数据估计出来,要么忽视预期,要么只是适应性预期。
如AD—AS 模型可简写为:Ye = a G + b M Ye : 均衡的国民收入;G :政府支出;M :货币供应
量
通过给定G 和M ,便可预测出国民收入Ye,但模 型中的参数a、b却不可信。
浅析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假定前提
![浅析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假定前提](https://img.taocdn.com/s3/m/0d9ca14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8.png)
浅析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假定前提理性预期学派是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强调经济主体在作出决策时会基于理性判断和对信息的准确预期。
该学派的理论假设有以下几个前提。
理性预期学派假设个体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具有理性。
理性行为是指个体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标作出决策,而不受情绪、偏见或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个体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对现实环境中的经济变量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预期,并基于预期作出决策。
理性预期学派假设个体具有完全信息。
个体可以获得和处理市场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并准确理解这些信息的含义和影响。
这意味着个体能够充分理解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变动以及其他相关经济变量的变化趋势,并据此做出理性的决策。
理性预期学派假设个体具有一致的预期。
个体的预期在理性的基础上是一致的,即相同的信息可以导致相同的预期。
个体之间基于共享的信息和类似的分析方法,对于未来的经济变量的走势具有相似的预期。
第四,理性预期学派假设个体能够灵活调整预期。
个体能够根据新的信息和观察到的现象,对原有的预期进行修正和调整。
个体可以及时获取新的信息,并灵活地调整自己的预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理性预期学派假设市场是处于均衡状态的。
个体的理性行为会推动市场向均衡状态发展,即供求关系的平衡状态。
在均衡状态下,个体的预期和实际结果一致,市场价格和数量达到最优解。
需要指出的是,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假设在现实中并不完全适用。
个体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可能受到情绪、偏见和限制性信息的影响,导致他们的决策并非完全理性。
市场往往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中,不容易达到均衡状态。
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假设只是对经济现象的部分解释,而现实经济中还存在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浅析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假定前提
![浅析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假定前提](https://img.taocdn.com/s3/m/bb291ed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74.png)
浅析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假定前提1. 引言1.1 理性预期学派的定义理性预期学派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强调个体的决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理性和信息完备的假设。
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合理地利用手头的信息和预期未来的事件,以最大化自身效用为目标。
这种理论认为市场参与者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和信息来做出最优选择,从而推动市场的价格和资源配置达到最有效的状态。
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市场领域。
通过对理性预期学派的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市场参与者的决策行为和市场的运行机制,为实现经济的稳健增长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了理论支持。
1.2 理性预期学派的起源理性预期学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学家之间的学术讨论。
这一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新古典经济学和随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代表性的学者有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桑帕特、约翰·库克和罗伯特·巴罗等。
这些学者通过对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假设。
理性预期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经济学家们开始怀疑传统的宏观经济模型在解释现实经济现象时的有效性。
他们认为,传统模型过于简化和理想化了经济主体的行为,忽视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所具有的理性和信息获取能力。
他们试图建立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以更好地解释经济中的种种现象。
理性预期学派的起源标志着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将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力从传统的宏观经济模型转向了更加注重微观基础和个体决策的模型。
这一学派的理论贡献和实证研究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经济行为与经济结果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为后续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 正文2.1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假定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假定是指在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中,人们的行为是基于理性的假设。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在做出决策时,人们会根据自己对未来的合理预期来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
经济学说史第十八章理性预期学派
![经济学说史第十八章理性预期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d157b7e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7.png)
2. 市场出清
该学派主张市场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能够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达
到均衡状态。
1. 强调预期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主体会根据 已有的信息对未来做出预期,这些预 期是理性的,能够反映经济活动的内 在规律。
3. 政策无效性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经济主体能 够理性预期到政策的变化,政策的有 效性会受到影响。
在市场出清状态下,市场上的商 品和劳务的供给和需求相等,市 场处于均衡状态。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经济主 体能够做出理性预期,市场出清 原理能够实现,即使存在外部冲 击或政策干预。
自然率假说
01 自然率假说认为,经济中存在一个自然增长率, 这个增长率是由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 素决定的。
02 自然率假说认为,政府政策无法改变这个自然增 长率,因为经济主体能够做出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及
03
其贡献
卢卡斯及其经济计量模型
卢卡斯是理性预期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卢卡斯经济计量 模型,该模型将理性预期假说引入到宏观经济模型中,以解释和预测经 济行为。
卢卡斯的经济计量模型强调了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状况的理性预期,认 为经济主体会根据可获得的信息形成对未来的预期,并据此做出最优决 策。
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挑战与影响
理性预期学派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挑战主要在于对不完全信息和非理性行为的看法。新凯恩斯主 义强调政府干预和稳定经济的必要性,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市场能够自我调节,政府干预可能引发 副作用。
理性预期学派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挑战促使后者重新审视其理论假设和政策主张,促进经济学界 对政府和市场作用的深入探讨。同时,理性预期学派也吸收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些观点和方 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1.1 穆斯的例子 穆斯举的是一个农产品市场的例子。这种农产品面对的是一个向下倾斜 的需求曲线。
Qd P t
另一方面,农产品的供给由于受前一期的播种面积决定,因此是刚性 的。在前一期,预期当期农产品的价格越高,前一期的播种面就越大,
今年的供给也就越多。所以,农产品的供给可以写为:
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
1) 确定条件下的理性预期 假设经济中没有不确定性。这时我们要求预期是正确的,即,
e Pt Pt Pt
e
2) 不确定性下的理性预期
在一个确定性的模型中,人们准确的预见到未来的状况,所以理
性预期成了“完美预见”(Perfect Foresight),但这并不现实,下面将在 模型中引入不确定性。
Q P t
s
e
由市场出清条件 Q Q
d
s
可以得到
e Pt Pt
14.1.2 静态预期
在(t-1)时期预测t时期的价格等于(t-1)时期实际成交的价格,这种预 期称为“静态预期”,数学表达式为:
P t P t 1
代入上式可以解出
e
Pt Pt 1
第14章 理性预期学派
14.1 理性预期
所谓“预期”就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如个人、企业等)在 决定其当前的行动以前,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动所作的
一种估计。例如,厂商在进行生产决策时,要对未来的商品生
产价格和市场需求进行预测,然后才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以及如何生产;农民必须对各种农产品的未来价格进行预测来 决定当前应种植哪些农作物;居民要预测未来货币价格(即利 率)以及通货膨胀率等,以决定当期应更多的储蓄还是更多的 消费。
如果
/ 1
价格会收敛于常数
如果 / 1 价格会发散 这就是著名的蛛网模型。
14.1.3 外推型预期 为了克服静态预期过于简单的缺点,经济学家梅茨勒(L.Metzler, 1941)提出了外推法预期的观点。他认为对未来的预期不仅应以经 济变量的过去水平为基础,而且还要考虑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化趋势。
14.2.2 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批评
理性预期学派从分析方法入手,批判了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方法, 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用自己的心里预期方法取代或补充了凯恩 斯主义的分析方法。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得分析前提 是不现实的,分析方法是有缺陷的:
1)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2)凯恩斯主义是无理性预期
2) 避免政策的多变性
“反周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具有规律性的,如果出现衰退, 人们就会预期政府将实行扩张性的政策;如果过分繁荣引发了通货膨胀, 人们就会预期政府将实行紧缩性的政策。这种规律性很容易被经济主体 所掌握,理性的经济主体会作出相应的反应来守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从 而抵消制定政策的作用。而突然出台的政策除了对经济产生冲击之外, 也只在短期有效,还会加强人们的防范心理。 如果政策多变,由于公众有能力掌握一切信息,能够做出理性的预 期,政府的干预政策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干扰经济的正常运行。
币政策,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政策主张。 1)政府的政策目标只能是维持一定的物价水平 由于理性预期的出水平不会相应增长;而降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能缓解通 货膨胀,但却不一定降低就业和产出,因而货币是中性的。另一方面, 在他们看来,所有的失业都是“自然的”,所以政府没有必要把控制失 业率作为政策目标之一。政府政策的唯一目标是确定理想的一般物价水 平。
P t P t 1 ( P t 1 P t 2 )
e
任何时期的外推法预期都等于前一期的价格水平加上(或减去)一 定比例的前两个时期的价格水平之差。如果 0 ,则以前的趋势 将保持下去;如果 0 ,则以前的趋势将向反方向发展。如 果 0 ,则
Pt Pt 1 ,即为静态预期。
14.3.1 理性预期学派的分析特点
理性预期学派在分析方法上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预期的形成本身成为经济分析的对象 2)把经济活动当事者基于理性预期所可能采取的对策作为研究的对象 3)坚持新古典的信条
14.3.2 对理性预期学派的批评
1)理性预期的假定缺乏现实性 2)理性预期理论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无所不能 3)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无效论不符合实际
e
14.1.4 适应性预期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卡根(Cagen)提出了适应性预期理论。所谓适
应性预期是指各个主体能够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的误差程度来修正每 一时期的预期。其代数表达式为:
P t P t 1 ( P t 1 P t 1 )
e e e
实际应用中可以变为 Pt (1 ) Pt 1
上述三种预期各有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三种预期没有建立在 对经济行为理论深入考虑的基础之上。即使是较先进的适应性预期也只 是依据对被预期的变量的过去数值来进行预测,不能充分利用与预期变
量相关的其他变量提供的有用信息。1961年,约翰· 穆斯在《理性预期与
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理性预期假说。理性预期是指经济 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
3) 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自相矛盾
14.2.3 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既然任何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干预都是无效
们,都不能改变就业、产量等实际变量,那么政府还不如放弃这些政策, 让市场机制去调节经济活动。然而,从另一方面看,理性预期学派并非
是主张绝对经济自由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反对实行相机抉择的财政货
现在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需求曲线还会受到一个零均值且每期都
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干扰项的影响,即需求曲线(1)中多了一项随机项
Pt
ut
1
14.2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理论
14.2.1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论点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人们不仅考虑现实的、客观的 经济情况,而且用最大可能获得的信息对社会经济行为以及政府的未来行为 进行预测,这样形成的预期一般较符合实际上即将发生的事实,即“理性的 预期”。人们偶尔会犯认识上的错误,但决不会犯系统性的、持续性的错误。 同时,由于政府对经济信息的反应不如公众那样灵活及时,所以政府的 决策不可能如个人决策那样灵活,因此政府任何一项稳定经济的措施,都会 被公众的理性预期所抵消,成为无效措施。甚至政府拟要实行的政策,其意 向很快被公众猜透而采取防卫措施,迫使政府放弃实行。 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效的。要保 持经济稳定,就应听任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所 以,一般认为理性预期学派是比货币主义更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
这种预期形式概念简洁,且在经验性运用上较为便利 。但是 的取值 却是一个难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证上都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估计。
其次,适应性预期只是汇集了被预测变量的过去值,完全忽略了可能获
得的与所测变量高度相关的同一时期的信息,因而当前可得的新信息无 法在预期形成过程中发挥任何作用。
14.1.5 理性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