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农村小说
精选ppt课件
9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 (1)人物脸谱化 ❖ (2)正中反人物冲突结构 ❖ (3)语言通俗,不加修饰
精选ppt课件
10
山药蛋派(P85-86)
❖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 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 ❖ 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 ❖ 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花》为
❖ 3.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提出了新的创作要求: 新、短、通。
精选ppt课件
22
(三)、赵树理短篇小说创作
❖ 1、建国初期的短篇,侧重于表现农村新人新 事,批判封建残余思想。以《登记》为代表。
❖ 赵树理的《登记》完全可以看作是以前《小 二黑结婚》的姊妹篇。
❖ 《登记》中的人物主要有:小飞蛾、艾艾, 张木匠、小晚、燕燕、小进。
❖ 村长范登高是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在党内的代 表,是一个正在蜕化的共产党员
❖ 马多寿是一个封建落后保守的富裕中农典型。 他的老婆绰号“常有理”
❖ 袁天成是个处于两条道路中间摇摆的人 ❖ 以党支部书记王金生为代表的先进农民集体
精选ppt课件
33
❖ 它又是一部切合时宜的小说,保持了赵树理 作品一贯的风格,不仅雅俗共赏,而且在政 治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毛主席的讲话和《关 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的发表,使小说 价值倍增。一时人们钦佩赵树理敏锐的眼光, 又竞相把它改编为别的艺术样式。
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 ❖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
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 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料,表
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叙事手 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 了共同的特点。
“十七年”农村题材的文学传统
MASTERPIECES REVIEW《名作欣赏》2019年第10期“十七年”农村题材的文学传统辽宁 孟繁华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对历史、现实、思想、情感等的表达,在继承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传统的同时,创造了全新的话语和形式。
“十七年”期间,成就最高的是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
这里主要描述的是农村题材小说。
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与农村题材并不是一回事。
所谓“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社会独特的形态决定了中国文学的基本面貌,文学的虚构性和想象力也必须在这样的范畴和基本形态中展开。
因此,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也形成了中国文学的基本形态,即乡土文学,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40年代以后,特别是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这一文学形态开始向农村题材转变。
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是同构对应关系,是对中国社会形态的反映和表达,如果说乡土文学也具有意识形态性质,那么,它背后隐含的是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和诉求;农村题材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它要反映和表达的,是中国社会开始构建的基本矛盾——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它的基本依据是阶级斗争学说。
这一学说有一个重要的承诺:推翻地主阶级,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和中国农民的出路。
依据这一学说,现代文学开始发生转变并一直延续到1978年。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家们创作了大批红色经典,比如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柳青的《创业史》、陈登科的《风雷》、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等。
这一文学现象密切配合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全员动员、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
事实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都实现了,但是,中国农民在这条道路上并没有找到他们希望找到的东西。
80年代,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率先对这条道路提出质疑:在这条道路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无论精神还是物质,依然一贫如洗,出路并没有出现在他们面前。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章节题库(7-12章)【圣才出品】
第7章农村题材小说一、选择题1.下列人物形象属于“中间人物”的是()。
(北京大学2010年研)A.梁生宝B.萧长春C.王金生D.梁三老汉【答案】D【解析】中间人物论认为,先进的、落后的群众数量始终是少数,中间群众占大多数。
创作文艺作品时要更多地反映大多数中间人物。
60年代文坛在对于柳青《创业史》中“中间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讨论中,邵荃麟提出“写中间人物”的见解。
他强调描写英雄人物是应该的,但两头小,中间大;中间人物是大多数,而反映中间状态人物的作品比较少。
2.下列不是“山药蛋派”代表作家的是()。
A.马烽B.西戎C.柳青D.孙谦【答案】C【解析】“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以赵树理为代表,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
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并且有意识地以赵树理为中心,培养、形成风格相近的流派。
二、简答题1.“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研)答:“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以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为代表。
赵树理小说在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
(1)在斗争的发展中来展现人物形象在人物描写上,赵树理不是在静止的状态上消极地描写人物,而是在斗争的发展中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比如《李有才板话》中的老杨的性格,就是在阎家山两个阶级激烈搏战的斗争环境中得到充分表现的。
(2)善于通过人物言行显示人物的性格赵树理总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表现他们的思想情绪。
对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位“神仙”性格的刻画,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最成功的例证。
(3)结构上继承与创新并举在结构上,赵树理小说继承古典小说、评话说书的结构方法,大多采用单线发展的写法,但又适应时代要求,摈弃了传统的章回体形式,接受了五四以来新小说的形式,并且融汇贯通,进行艺术冶炼,使小说的结构形成了鲜明而新颖的民族特色即故事完整,有头有尾;情节连贯,曲折多变;疏密相间,脉络清晰。
农村题材小说
会议场景不仅承担着情节进展的组织功能,而且担负起主导性的话语 功能,给方针政策的声音提供充分的空间,以此来提挈和统摄整个作 品。 农民语言的大量运用不仅有利于人物的塑造,而且营造出传统乡土的
“现实情景”。
体制性语言最恰当的言说者自然就是“干部”,言说体制性语言最适 当的场合自然就是会议。
Page
3
运农 动村 合 作 化
Page
4
周立波 (1908—1979),原名周绍
仪,湖南益阳人,著名作家。
周立波是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与赵树理并称为“南周北赵”的描写农 村生活的圣手。
主要作品: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以工业建设为 题材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反映农 村合作化运动的著名优秀长篇小说《山 乡巨变》,以湖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 篇小说如《山那面人家》、《禾场上》 等。
31
Page
32
Page
33
2、建国后主要创作: 50-60年代:主要有《登记》(1950)、 《三里湾》(1954)、《“锻炼锻炼”》 (1958)、《套不住的手》(1960)等 其作品是对建国后农村变革的及时反映。 《三里湾》是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长篇小说。
Page 18
茶子花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地域:湖南 人物: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 叶蔚林、彭见明等 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 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 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 情的表现。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Page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2009-03-23 23:14:14)转载分类:学术论文标签:文化————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深刻反映建国初期中国的社会现实摘要:十七年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手法。
十七年文学处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包括其特殊的政治背景以及文化背景。
决定了它在某些程度上有其局限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成为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滋生的土壤,也就是说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有其现实主义的基础,进而我们又不可忽视其现实主义成就。
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深刻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首先是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描绘了当时农村农民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状况,同时在这个特殊的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农民面对国家种种变化以及政策的变动,心理也是非常矛盾的,不知所从。
这一阶段的小说同样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精神世界。
再者它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实,与当时的历史状况相联系,如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运动。
至于今,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对于现在的文坛仍然有非常深远的现实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十七年文学农村题材小说建国初期现实主义成就正文:十七年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与创作手法。
一是反映革命的现实,二是对大众的影响教育。
文学的现实功用被摆在艺术追求之上。
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过程中,可以看出文学在“情节化”与“宗教化”上的深层次结合。
情节是反映现实的,在世俗意义上宣传政策吸引读者。
因此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深刻反映了建国初期的社会现实。
一.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基础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基础植根于当时中国国情以及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现状。
第七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创作
主流小说创作主要依据左翼文学的战争 文化传统,非主流主要针对五四启蒙文 学传统。“启蒙意识”和“人道主义思 想 基础”仍是“非主流文学”的主要思想 特 征和创作心理基础。
四 创作概况:从作品体现的干预精神 和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这类作品大 致分为两个阶段(百花时代,60年代 初)和两类作品。 1 是加强作品的社会政治干预性,旨在 承担新文学的批判精神和启蒙意识。 王蒙《组织部来的青年人》
三、《创业史》分析
• 艺术特点: • 1.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 2. 善于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与哲理性议论结合 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 3. 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在矛盾冲突中突出和展示 人物性格。 • 局限:政治理念过重,有图解政治之嫌;对人物 主要采取阶级分析法,人物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展 示不够。
三、《创业史》分析
• • • 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 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青年时代参加 革 命 活 动 , 1938 年 赴 延 安 , 解 放 后 担 任 过陕西长安县委副书记。 30 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1953 年,柳青离开北京,举家迁到陕西长安县皇 甫村,安家落户达 14 年之久。在皇甫村的岁月, 柳青创作了《创业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部分 章节。 主要作品: 《创业史》 《种谷记》《铜 墙铁壁》《狠透铁》。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
现实生活题材
新的婚姻家庭观 农业合作化 工业建设 干预生活 人情人性
现实题材
新的婚姻家庭观
• 《登记》(赵树理) • 《结婚》 《一架弹花机》(马烽) • 《新事新办》 《强扭的瓜不甜》(谷峪)
农业合作化
•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写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作品,除了在《人民日报》等全 国四、五十个报刊转载外,还被改编成话剧、梆子、坠子、 连环画等,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对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 开展,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32
3、为农民的写作: 1)通俗化、大众化的风格:
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农民语言的书面化。 充满生活气息的幽默。
十七年作家的集体追求。 “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 发,学到一些窍门儿。”(老舍)
Page
33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与大众化
“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 不识字人听的,所以在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得多一些。”(赵树理) 故事体小说和口语化叙述。
Page
25
乡土习俗、方言乡音,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在他的短篇创作中,乡风民俗更是为作品提供了基本场景、 故事发端或者矛盾聚焦。 如《禾场上》、《桐花没有开》、《腊妹子》、《下放的 一夜》、《胡桂花》、《张润生夫妇》、《山那面人家》 等。
“每逢这样的时候,人们围坐在倒满茶籽的楠盘的旁边, 在梦幻般的朦胧的摇晃的煤油灯亮的光圈里,古代和现代 的智慧、幻想、悲怆和欢喜,由老人的口,一辈一辈传下 来,一直到将来,一直到永远。” (《翻古》)
Page
17
Page
18
“干部”和“游子”的双重视野:周立波《山乡巨 变》及其短篇小说
周立波的独特性
首先,周立波的小说创作生涯时间长,跨度大。 第一篇短篇小说《牛》 (1941年)——收笔之作《湘江一夜》 (1978年) 其次,他经历了从农村(湖南益阳)到城市(上海),再到农村(延安、东 北),再到城市(北京),最后又回到农村(湖南益阳)的一个漫长过程。 他既是左联作家,又是延安作家;既是最早写农村土改的作家之一(《暴风 骤雨》),又是新中国最早写大工业建设的作家之一(《铁水奔流》),最 后以写合作化运动的《山乡巨变》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位置。 再次,他除了小说创作,还是学者。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章节题库( 农村题材小说)【圣才出品】
第7章农村题材小说一、选择题1.下列人物形象属于“中间人物”的是()。
(北京大学2010年研)A.梁生宝B.萧长春C.王金生D.梁三老汉【答案】D【解析】中间人物论认为,先进的、落后的群众数量始终是少数,中间群众占大多数。
创作文艺作品时要更多地反映大多数中间人物。
60年代文坛在对于柳青《创业史》中“中间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讨论中,邵荃麟提出“写中间人物”的见解。
他强调描写英雄人物是应该的,但两头小,中间大;中间人物是大多数,而反映中间状态人物的作品比较少。
2.下列不是“山药蛋派”代表作家的是()。
A.马烽B.西戎C.柳青D.孙谦【答案】C【解析】“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以赵树理为代表,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
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并且有意识地以赵树理为中心,培养、形成风格相近的流派。
二、简答题1.“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研)答:“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以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为代表。
赵树理小说在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
(1)在斗争的发展中来展现人物形象在人物描写上,赵树理不是在静止的状态上消极地描写人物,而是在斗争的发展中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比如《李有才板话》中的老杨的性格,就是在阎家山两个阶级激烈搏战的斗争环境中得到充分表现的。
(2)善于通过人物言行显示人物的性格赵树理总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表现他们的思想情绪。
对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位“神仙”性格的刻画,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最成功的例证。
(3)结构上继承与创新并举在结构上,赵树理小说继承古典小说、评话说书的结构方法,大多采用单线发展的写法,但又适应时代要求,摈弃了传统的章回体形式,接受了五四以来新小说的形式,并且融汇贯通,进行艺术冶炼,使小说的结构形成了鲜明而新颖的民族特色即故事完整,有头有尾;情节连贯,曲折多变;疏密相间,脉络清晰。
第七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创作
后期致力研究,创作较少。仅完成 《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发 表后影响广泛。在“文革”中被迫害, 于 1969年去世。
三、孙犁、周立波、柳青的小说
• 孙犁《铁木前传》: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 动的优秀作品。
– 木匠黎老东、铁匠傅老刚;六儿、九儿;小满儿
三、孙犁、周立波、柳青的小说
• 周立波《山乡巨变》:反映湖南农村的农业 合作化运动的佳作。
– 党支书李月辉,合作社社长刘雨生。中间人物亭 面糊(盛佑亭)、陈先晋;落后人物菊咬筋(王 菊生)
农村题材小说
• 分类
• (一)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 • (二)以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 • (三)以柳青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 (四)以周立波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
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
赵树理创作影响一批山西作家,如马烽、西戎、 孙谦、束为等人,形成具有近似风格的地域性作家 群,称之“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 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特征。 •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
三、《创业史》分析
• 艺术特点: • 1.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 2. 善于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与哲理性议论结合 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 3. 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在矛盾冲突中突出和展示 人物性格。 • 局限:政治理念过重,有图解政治之嫌;对人物 主要采取阶级分析法,人物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展 示不够。
茶子花派
•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 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 史传统的表现。特别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 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努力追求 一种风俗画和田园诗的风格。 •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 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周立波《山乡巨变》、周健明 《柳林前传》
十七年农村小说
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创作从内容上几乎都 是以拥护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 化运动、大跃进)的国家意志为时代主 题,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政治功利性, 这种作品之所以存在文学史的价值是因 为它在民间文化形态上体现出历史、美 学的价值。
农村题材小说的民间化特色
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民间社会生活面
貌以及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 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年代初)
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最 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代表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 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赵树理小说
“赵树理方向”、“褒贬毁誉之间” 创作概况:《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 创作特点:自觉的农民立场形成了特有的叙事美学 和艺术风格;极具个性的细节现实主义;语言亦土 亦新。 局限与贡献:艺术视野的逼仄,创作方法上对事件 的倚重;真正的农民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 说话。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 道路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 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 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3、歌颂劳动,歌颂实干精神,反对虚 假浮夸,批判轻视劳动、不安心农业生 产的人,是赵树理短篇小说的又一主要 内容。以《套不住的手》和《实干家潘 永福》为代表。 一九六零年发表的《套不住的手》通过 老农民陈秉正一双劳苦功高的手,一双 套不住的手,歌颂了社会主义时期新型 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评“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轨迹
。
小说在河
开 了 合作 化 的 路 于 是转 变 以 后 的宋 老定 一 直 朝东 一 步 一 步地 迎 着 太 阳 走 去
,
“
南 日 报 发表 后 很 短 时 间 内 全 国 三 十几 家 报 纸 和 十几家 刊 物 转 载 人 民 日 报 转载 时 还 加
了 编 者按语 予 以 高度 评价
义 初 级 阶段 都 毫无 疑 问 地 是 国 家 要 求 富强
、
。
贫农 宋老定 打 算 买 进 这 块 地 因 为 一 辈 子 的 生 活 经 历告 诉他 地是根 本 十 亩八亩
“
。
“
”
,
要 为儿子 们 买
:
,
“
” 。
共 产党员 宋东 山 反对 父亲 买地
一 一 篇领 风气 之 先 的 小 说
新 中 国 成立 翻 身 农 民 充满 着幸 福 生 活 的喜 悦
。 ,
第
卷第 年
期
月
吉安师 专学 报 哲学社 会 科 学
’
】
目
o
99 山
伪
I
瓦甘
俐
段
o
评
“
七 年
”
农 业 合 作 化 题 材 小 说 轨 迹
彭礼 贤
〔 摘
,
要 〕 以 反 映 农 业 合 作 化 中知 名 的
、 、 ,
部 长 篇 小说
、
部 中 篇小 说
。
和
篇短 篇 小 说 为
,
样 按照 文 学 中 的 互 助 组 阶 段 初 级 私 阶 段 高 级 社 阶 段 和人 民 公 社 阶 段 的 线 索 具 体 分 析 十
七 年 中农 业 合 作化 题 材 小 说 的 执 迹 并从 文 学与 政 治 关 系方 面 发 表 看 法
十七年小说概观+农村题材小说
《团圆》—《英雄儿女》
巴金原本还想创作一部中篇小说,一直未落笔。 1961年,经过3年酝酿与创作,巴金的中篇小说 《团圆》在8月号上问世。小说在《上海文学》发 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 立即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 长春电影制片厂立即组成《团圆》创作班子,由 武兆堤任导演,毛烽负责剧本的改编。武兆堤在 此之前已经和苏里联合导演了著名影片《平原游 击队》。毛烽曾在朝鲜战场上战斗3年,对志愿军 生活很熟悉,时任总政文化部处长。他俩决定将 人物感情戏作为整个剧本的灵魂。
十七年小说
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困境
小说家的分化: 1、流失的作家 茅盾 沈从文 张恨水 张爱玲 废名 2、转变自身的作家 巴金 张天翼 艾芜 3、中心作家 欧阳山 周立波 周而复 赵树理 柳青
进入 50 年代之后,“现代 ” 的小说作家在 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 茅盾虽有过撰写长篇的计划,却可能意识到在 这一文学环境中实现的困难,而终于没有试图 去实现。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 据。 对于长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规模和容量,是受 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史 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小说是实 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
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为它 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篇创 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以敏捷、迅速反映生活见长的短篇小说,也有 对社会生活“整体”和历史“本质”揭示的可 能: 它是“可以证明地层结构的悬崖峭壁,可以泄 露春意的梅萼柳芽,可以暗示秋讯的最先飘落 的梧桐一叶,可以说明太古生活的北京人的一 颗臼齿……”
第七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创作
现实生活题材
现实生活题材
新的婚姻家庭观 农业合作化 工业建设 干预生活 人情人性
现实题材
新的婚姻家庭观
• 《登记》(赵树理) • 《结婚》 《一架弹花机》(马烽) • 《新事新办》 《强扭的瓜不甜》(谷峪)
农业合作化
•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写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作品,除了在《人民日报》等全 国四、五十个报刊转载外,还被改编成话剧、梆子、坠子、 连环画等,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对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 开展,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 柳青的《创业史》:一部试图全面深刻表 现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史诗性作品。
– 梁生宝——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 梁三老汉:是小生产者的典型代表
பைடு நூலகம்
•
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 小生产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 仇深,思想保守,狭隘自私,但又勤劳善 良,热爱土地,体现出农民精神世界的复 杂性,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代表。粱三老 汉形象表现了“几千年来个体农民的精神 负担”在新的时代如何得到升华的深刻主 题。
主流小说创作主要依据左翼文学的战争 文化传统,非主流主要针对五四启蒙文 学传统。“启蒙意识”和“人道主义思 想 基础”仍是“非主流文学”的主要思想 特 征和创作心理基础。
四 创作概况:从作品体现的干预精神 和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这类作品大 致分为两个阶段(百花时代,60年代 初)和两类作品。 1 是加强作品的社会政治干预性,旨在 承担新文学的批判精神和启蒙意识。 王蒙《组织部来的青年人》
• 《三里湾》(1955)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 《山乡巨变》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 《创业史》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阶级。
十七年小说概观+农村题材小说
历史题材也有大的收获。代表作是峻青的《黎 明的河边》、茹志鹃的《百合花》、朱定《关 连长》
本时期创作的作品可用八个字概括: ——“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红日》《红岩》《红旗谱》 《创业史》 《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 安》《林海雪原》
三、当代小说的样式
在小说体裁上,这一时期趋向于关注它的“两 极”,即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中篇则可能被看作是一种不稳定的体裁,不管 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都没有受到重视。
经过20多天努力,《团圆》剧本完成,名字改为 《英雄儿女》。 《英雄赞歌》由公木(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 。时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曾创作《中国人民 解放军军歌》歌词)作词,刘炽作曲。 刘炽以自己当年采风时采到的一首内蒙古民歌《 巴特尔陶陶呼》为种子,加以发展完成的。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 敲金鼓,大海扬波做和声……”
受到质疑的小说类型
“通俗小说”(言情、狭义、市民) (消费性、娱乐性特征、小资情调) “讽刺小说” “诗化”、“散文化”小说 “心理”、“意识流小说” 冷静的、观照式的小说 (要求奔放、雄伟、刚健、热烈)
农村题材小说
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农村小说的比较 1、现代乡土小说以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为 代表,多取回顾、回忆的姿态。 当代农村小说,作家深入农村生活,活在其中, 多写当下。 2、现代乡土小说多取静止的生活描写。 当代农村小说多写动荡的阶级斗争、政治运动。
二、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1、题材的确认依据:
(1)在“当代”,小说题材(文学的其它样式 ,如诗、戏剧等也一样)的选取,具有特殊的 重要性。 (2)毛泽东在《讲话》中就提出革命文学在题 材上必须转移到对“新的世界,新的人物”的 表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1)人物脸谱化 (2)正中反人物冲突结构 (3)语言通俗,不加修饰
山药蛋派(P85-86)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 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 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花》为 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 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料,表 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叙事手 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 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 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 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锻炼锻炼》
这篇小说是全国都大跃进,文坛也要放卫星, 人人是诗人,每县一个郭沫若的形势下对农村 情况的反映。 在举国狂热的年头,虽凭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挽 回既倒之狂澜,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心 和忧国忧民的责任心,迫使他知其不可为而为 之。他不愿独善其身,袖手旁观。 但小说发表后,批评却来势汹汹。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 道路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 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 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1.建国之初:历史的转折和美学的断裂。(1949
-1952)
创作成就:总体水平不高。(1):表现婚姻、家庭、 爱情的小说,如马烽《结婚》、赵树理《登记》; (2):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如孙犁《风云初记》; (3):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千里江 山》。 创作成就不高的原因:(1):作家没有找到表现辉煌 的方法,不能深入生活,功力浅、层次低;(2):当 时的指导思想是赶任务、写中心,这一指导思想是错 误的。(3):政治运动的阴影笼罩,造成了作家思 想的不开放。
2.创作背景:
赵树理于一九五一年春天,回到了他熟悉的 根据地太行山长治专区,先后参加了试办农 业生产合作社及老社的扩建工作,在群众工 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三里湾》就 是从山西长治地区试办、扩建农业生产合作 社的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的。
3.《三里湾》中的典型人物。 村长范登高是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在党内的代 表,是一个正在蜕化的共产党员 马多寿是一个封建落后保守的富裕中农典型。 他的老婆绰号“常有理” 袁天成是个处于两条道路中间摇摆的人 以党支部书记王金生为代表的先进农民集体
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创作从内容上几乎都 是以拥护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 化运动、大跃进)的国家意志为时代主 题,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政治功利性, 这种作品之所以存在文学史的价值是因 为它在民间文化形态上体现出历史、美 学的价值。
农村题材小说的民间化特色
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民间社会生活面
貌以及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 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赵树理对语言的主要追求就是使它能‚说‛,说起 来要琅琅上口,甚至注意音韵的和谐。例如《登记》开 头第一段就是: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 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 叫艾艾,算到一九五0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 周岁十九。
《登记》
是为配合《婚姻法》的颁布 而写的一部作品。可以看作 《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 敏感的作家意识到在共产党 的政权中尤其是在具体执行 婚姻法的区村干部中,正在 出现一种新型的官僚。他们 脑筋陈旧,而且主观武断, 甚至以权谋私,简直成了当 年男女幸福道路上的难以逾 越的障碍。倘若不揭露,婚 姻法将变成一纸空文。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小说概述
17年小说从题材角度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 农村小说、历史小说、都市小说和工业题材 小说以及非主流小说等多种题材。其中农村 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无论是在数量 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这主 要是由于当时的官方文艺的需要:一方面需 要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 的合法性叙述,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 说为官方提供现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
一、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赵树理(1906年—1970年),原名赵树 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在文革中成 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长期的 批斗。1970年9月23日凌晨去世。
43年5月写作《小二黑结婚》10月写《李有才 板话》45年写作长篇小说《李家庄变迁》 建国后 长篇小说有:1955年的《三里湾》 1958年的《灵泉洞》
短篇小说有: 1950 年的《登记(建国后第一 篇小说,后被改编为戏剧《罗汉钱》) 1958年的《锻炼锻炼》 1959年的《老定额》 1960年的《套不住的手》 1961年的《实干家潘永福》 1962年的《互相鉴定》 1964年的《卖烟叶》
(二)、赵树理的一些文学思想
(五)、赵树理的创作特色 1.擅长以人物的外号来突出人物的个性 2. 作品语言的口语化明显,从而使作品明了 易懂 3.强调故事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4.浓郁的生活气息,健康、幽默的情趣,是 作品的另一特色
口头性。口头性是劳动人民传统的欣赏 习惯和审美要求之一,也是作家文学语 言与民间文学语言的主要区别之一。好 的谈吐是叫人爱听易懂的艺术。
4.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收获。(1958-1960)
长篇小说大量涌现:如《创业史》、《苦菜花》、 《红日》、《红岩》、《红旗谱》等。 原因:(1):长篇小说有相对长的周期,在58年 到60年发表的作品大致仍是56年到57年开始创作的, 是思想解放的结果。(2):经过十年的积累,作 家的思想成熟。
1.关于“文摊文学” 赵树理认为“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 下来铺成小摊子。”他还说:“我不想上文坛,不 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 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 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 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这是我的志愿。”
具有鲜明的自觉民间立场,他希望自己“写 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 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力求写 出“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作品, 用通俗的方式宣传国家意志,同时又通过小 说创作向官方传递民间的声音。
(四)、长篇小说《三里湾》
这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业合作 化的长篇小说。1955年1月在 《人民文学》上连载。它以三 户典型的农家为基本核心, (全心全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 支书王金生一家,三心二意想 发展资本主义的村长范登高一 家,和一心一意做新富农美梦 的中农马多寿一家),以发展 生产、兴修水利为冲突焦点, 从农民的家庭生活、劳动生活、 经济文化生活和党内生活等相 当广泛的范围内来反映合作化。
赵树理小说
“赵树理方向”、“褒贬毁誉之间” 创作概况:《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 创作特点:自觉的农民立场形成了特有的叙事美学 和艺术风格;极具个性的细节现实主义;语言亦土 亦新。 局限与贡献:艺术视野的逼仄,创作方法上对事件 的倚重;真正的农民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 说话。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3、歌颂劳动,歌颂实干精神,反对虚 假浮夸,批判轻视劳动、不安心农业生 产的人,是赵树理短篇小说的又一主要 内容。以《套不住的手》和《实干家潘 永福》为代表。 一九六零年发表的《套不住的手》通过 老农民陈秉正一双劳苦功高的手,一双 套不住的手,歌颂了社会主义时期新型 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是赵树理建国后的第一篇杰作。因反响巨大,被改 编成各种形式,搬上舞台和银幕。如沪剧《罗汉钱》。 戴光中:实际上,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写中 心”、“赶任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就是为 政治服务。只是由于他和农民的经济生活传统心理, 风俗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由于他自始至终保持坚定 的现实主义精神,才使他能够把对社会问题的敏感与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使他所揭示的问 题的客观意义大于他的主观思想,使故事的小足以暗 示出社会整体性内容的大。
它又是一部切合时宜的小说,保持了赵树理 作品一贯的风格,不仅雅俗共赏,而且在政 治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毛主席的讲话和《关 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的发表,使小说 价值倍增。一时人们钦佩赵树理敏锐的眼光, 又竞相把它改编为别的艺术样式。 周扬把它推崇为同类题材中的最佳成果,并 把赵树理与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放在一 起,称他们为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刘少 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赵树理的缺陷,认为光 知道一点老百姓的东西不够,还要学习一些 外国的东西。)
2、 批判农村中落后社员的资本主义思 想与行为,批判农村基层干部的小农思 想与不良作风,在他后期作品中占有显 著地位。以《锻炼锻炼》为代表。 《锻炼锻炼》主要人物:小腿疼、吃不 饱、杨小四、王聚海
《“锻炼锻炼”》
叙述了农业合作社的副主任杨小四如何整治两个落 后农民:“小腿疼”和“吃不饱” (“中间人物” 的典型 )。赵树理没有粉饰当时的社会现实,写 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农民生活待遇低下,消 极怠工,自私自利。“大跃进”没有提高农民积极 性,干部反而用强制手段对待农民。虽然只能站在 杨小四新生力量一边,作家却努力想站在农民的立 场反映农民真实愿望以及对基层干部官僚作风的批 判、不满。
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年代初)
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