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表面解剖

合集下载

腹腔及其内容局部解剖学课件

腹腔及其内容局部解剖学课件
胃底、胃体一部分
脾、胰尾、结肠左曲 左肾一部分
脐区
左腹外侧区
胃大弯(充盈时)、横结肠、大网膜、 降结肠
两输尿管各一部分、十二指肠一部 空肠一部分
分、空回肠各一部分
左肾一部分
耻区
左腹股沟区
盲肠、阑尾 回肠末端
回肠一部分、膀胱(充盈时)、子宫 乙状结肠一部分 (妊娠期)、乙状结肠一部分、两输 回肠一部分 尿管各一部分
第四节 结肠下区
概述 • 空肠 jejunum • 回肠 ileum • 盲肠cecum • 阑尾 vermiform appendix • 结肠colon
一、空肠及回肠
空肠占近侧2/5;回肠占远 侧3/5。空肠位于左腰区和 脐区;回肠位于脐区、右腹 股沟区和盆腔内。
(1)空肠管径较粗,管壁较厚,血 管弓级数较少,呈粉红色,粘膜 皱襞高而密。
高位阑尾 腹膜外阑尾 浆膜下阑尾
临床意义:诊断阑尾炎时, 确切的体表投影位置并不十 分重要,有临床价值的症状 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并在 右下腹有一个局限性固定压 痛点则更具有诊断意义(问 号上的一点)。
阑尾动脉:多为1支(92%)
阑尾静脉:临床上要注意:
1. 化脓性阑尾炎时,细菌栓子可随 血回流入肝内。
2 5
4 3
6
肠系膜 系膜三角 左肠系膜窦 右肠系膜窦 血管
















肠切除吻合术时肠系膜应作扇形切除,且对系膜缘侧的肠壁应稍多切除一 些,以保证吻合口对系膜缘侧有充足的血供,避免术后缺血坏死或愈合不
良。
空回肠的神经
空回肠的淋巴

局部解剖学PPT课件 腹部解剖

局部解剖学PPT课件 腹部解剖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 • 左肝上前间隙 • 左肝上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 三角韧带
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
左肝下间隙
左肝下前间隙 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
结肠下间隙
右结肠旁沟
结肠旁沟
左结肠旁沟
肠系膜窦 右肠系膜窦
左肠系膜窦
右沟上下流通,左沟不畅, 右窦封闭,左窦入盆。
膈结肠韧带
胆囊静脉cystic vein
肠系膜上静脉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门静脉属支
胃左静脉left gastric vein
胃右静脉right gastric vein
脾静脉 splenic vein 肠系膜下静脉 inferior mesenteric vein
门静脉交通(门脉高压)
(二)血管与淋巴
1. 胃的动脉 (1)胃左动脉 (2)胃右动脉 (3)胃网膜右动脉 (4)胃网膜左动脉 (5)胃短动脉 (6)胃后动脉
2. 胃的静脉: 幽门前静脉
3. 胃的淋巴 (1)胃左、右淋巴结 (2)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3)幽门上、下淋巴结 (4)脾淋巴结 (5)贲门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
外口---腹股沟管皮下环 四壁: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上壁---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上壁---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斜疝
2.海氏三角
Hesselbach triangle
胃的位置与毗邻、胃周围的韧带及胃的动脉供 应
十二指肠悬肌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肝的位置、毗邻、上、下界的体表投影,肝蒂 的组成及重要结构的排列关系和临床意义

腹部大体解剖与分区

腹部大体解剖与分区

上腹部图
下腹部图
肝脏解剖图
腹部肿块与假性肿块的鉴别(1)
腹部肿块 定向扫查 有较清晰轮廓的 肿块断面图像 内径大小无改变 肿块回声不消失多消失 有立体球体感 可见肿块各方向断面的 假性肿块 不一定有边缘清晰 完整的断面图像 有改变 无立体球体感
加压扫查 扇形扫查
十字交叉
多消失扫查连续变化
腹部肿块与假性肿块的鉴别(2)
大量腹水与巨大囊肿的鉴别(3)
大量腹水 回声 可有活跃的肠拌图像 巨大囊肿 可见固定的光带或自壁向腔内 突入的高回声光团在无回声区 内呈被动性摆动 其它征象 可有心肝肾腹膜等疾病 多无 或有肿块 侧腹部 无回声区 某侧可见肠道其它强回声 胃肠被占位病变挤压一方 但功能正常
X线胃肠检查 肠管漂浮,活动 度大无占位病变
腹腔主要器官在腹前壁的投影 表(2)
右外侧 1.升结肠 2.部分回肠 3.右肾下部 脐区 1.胃大弯(充盈时) 2.横结肠 3.大网膜 4.左右输尿管 5.十二指肠小部分 6.空回肠各一部分 左外侧区 1.降结肠 2.部分空肠 3.左肾下部
腹腔主要器官在腹前壁的投影 表(3)
右髂区 1.盲肠 2.阑尾 3.回肠末端 腹下区 左髂区 1.回肠袢 1.大部分乙状结肠 2.膀胱(充盈时) 2.回肠袢 3.子宫(妊娠后期) 4.部分乙状结肠 5.左右输尿管
大量腹水 病史 可有肝病史,有肝脾肿块 但下腹未扪块影 扪诊 未扪及肿块 视诊 腹部两侧突出如蛙腹 叩诊 腹部两侧为浊音,中间鼓音 中间有移动性浊音,巨量 腹水腰肋角部为鼓音 巨大囊肿 可能扪及由上而下逐 渐长大的腹块 可扪及边界清楚的囊 性块影 平卧腹部中间隆起 如妊娠 平卧位,腹部两侧鼓 音,中间浊音,无移动 性浊音,巨大者肋角部
盆腔实例(图1)

腹部的专业知识点总结

腹部的专业知识点总结

腹部的专业知识点总结一、腹部的解剖结构1. 腹部的区域划分腹部是指从胸廓下缘到髂前上棘、髂后上棘的区域。

按其解剖学特点,腹部可分为上腹部、中腹部和下腹部三大区域。

2. 腹部的表面解剖学腹部的表面有许多骨性突出物和肌肉轮廓名,如胸骨、乳突、腹肌腱膜轮廓名、腹横肌轮廓名等,这些结构对于定位腹部内脏器官具有重要意义。

3. 腹部的内脏器官腹部内脏包括胃、肝、胆囊、脾脏、胰腺、小肠、大肠等。

这些器官在腹腔内的位置和结构对于理解腹部解剖学非常重要。

4. 腹部的血管和神经腹部内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网络,如腹主动脉、门静脉、腹腔神经 plexus 等,这些血管和神经不仅在生理学上发挥重要作用,还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腹部的生理学1. 消化系统腹部内的大部分器官都属于消化系统,如胃、肝、胆囊、胰腺、小肠、大肠等。

这些器官分别在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生理功能的理解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循环系统腹部内有丰富的血管网,如腹主动脉、门静脉等,这些血管在血液循环和营养物质输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生理功能的了解对于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3. 泌尿系统腹部还包括泌尿系统的一部分,如肾脏和输尿道。

这些器官在体内的代谢和废物排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生理功能的了解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腹部的常见疾病1. 消化系统疾病腹部内的消化器官是常见的疾病部位,如胃溃疡、胰腺炎、肝硬化、肝癌等,这些疾病常常需要进行内窥镜检查、超声检查等诊断方法。

2. 循环系统疾病腹部的血管系统也容易受到一些疾病的侵扰,如腹主动脉瘤、门静脉血栓等,这些疾病常常需要进行 CT、核磁共振等诊断方法。

3. 泌尿系统疾病腹部的泌尿系统也容易发生一些疾病,如肾结石、泌尿系感染等,这些疾病常常需要进行B 超、CT、MRI 等诊断方法。

四、腹部的临床实践1. 腹部体格检查医学工作者在临床上常常需要进行腹部的体格检查,通过触诊、听诊等方法来初步了解患者的腹部状况,对腹部解剖结构的了解对于正确操作体格检查非常重要。

腹腔解剖图谱_图文

腹腔解剖图谱_图文

胆囊动脉
胆囊动脉 起自肝右A,位于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 常有变异.
胆总管 common bile duct
分为4段
1.十二指肠上段 位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切开探查引流术在该段进行.
2.十二指肠后段 位十二指肠上部后面, 行于下腔V前方,肝门V右側. 经网膜孔可探查此段结石.
3.胰腺段 胰头后方.胰头癌常压迫该段, 导致阻塞性黄疸.
腹腔解剖图谱_图文.ppt
成人腹腔主要器官的投影
右季肋区
①右半肝大部分 ②部分胆囊 ③部分右肾 ④结肠右曲
右外側区
①升结肠 ②部分回肠 ③右肾下部
右髂区
①盲肠 ②阑尾 ③回肠末端
腹上区
①右半肝小部分和左半肝大部分 ②胆囊③胃幽门部和部分胃体 ④十二指肠大部分⑤胰的大部分 ⑥两肾(部分)和肾上腺 ⑦胆总管,肝A和门V ⑧腹主A和下腔V
右三角韧带 冠状韧带右端,连于肝右叶 外后面和膈.
左三角韧带 位肝左叶上面和膈之间.变 异较多,常含肝纤维附件(新生儿特 有的肝残留物,可出现血管和胆管等 结构)
下面
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
胃的韧带
胃脾韧带 胃大弯左侧到脾门的双层腹膜.上份内有胃短血 管,下份有胃网膜左血管.
胃膈韧带 自胃底后面连至膈的双层腹膜.全胃切除时应将 之切断,才能分离贲门和食管.
脐区
①胃大弯②横结肠③大网膜 ④左右输尿管⑤十二指肠小部分 ⑥部分空回肠⑦腹主A和下腔V
腹下区
①回肠②膀胱(充盈) ③子宫(妊娠)④左右输尿管 ⑤部分乙状结肠
左季肋区
①左半肝小部分 ②胃贲门,胃底,部分胃体 ③胰尾④脾 ⑤结肠左曲 ⑥部分左肾
左外側区
①降结肠 ②部分空肠 ③左肾下部

解剖(腹壁)

解剖(腹壁)

Paraumbilical v.
Superficia epigastric v.
Great saphenous v.
腹壁的肌层
腹前外侧的扁肌:
腹外斜肌(external oblique abdominis):
——肌纤维从外上斜向内下。 腹内斜肌(internal oblique abdominis): ——肌纤维从外下斜向内上。 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 ——肌纤维自后向前。 三层肌纤维互成角度,进一步增强腹壁。
中线处——附着于白线(linea alba) 两侧——向下附着于股部深筋膜 耻骨联合及耻骨结节间——与浅会阴筋膜相连
Linea alba
Camper’s fascia
Scarpa’s fascia
筋膜(fascia)
筋膜:是皮下组织深部的坚固的结 缔组织层,在内外两层覆盖腹部 的肌肉。
筋膜愈合在术后腹壁重建中起 非常重要的作用。
QUESTIONS?
THANK YOU!
Rectus sheath
内口:即深环(deep inguinal ring) ,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 一横指处,是腹横筋膜的一个 卵圆形孔。孔的内侧为腹壁下 A.(inferior epigastric a.),浅层 有腹内斜肌,深层为腹膜所覆 盖。
Arcuate line
External iliac a.
Superficial inguinal lig.
Spermatic cord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
两口:
Inferior epigastric a. Deep inguinal ring Transversalis fascia Inguinal lig.

腹腔解剖图谱

腹腔解剖图谱

第二、三肝门
第二肝门:
腔静脉沟上部,肝左、中、右V 出肝处.
其肝外标志是沿镰状韧带向后上方的 延长线.
第三肝门:
腔静脉沟下部,肝右后下V和尾状叶 V出肝处.
肝的分叶
按表面形态分 右叶 膈面 左叶 右叶 尾叶 脏面 方叶 左叶
肝的分叶和分段
肝内两套管道系统: 1.肝静脉系统 肝左、中、右V、肝右后V 和尾状叶V 2.Glisson系统 肝门V、肝A和肝管在肝内的 分支和分布基本一致,由血管 周围纤维囊包绕. 1954’Couinaud按肝内管道分: 肝段按Glisson系统划分 肝V走行于肝段间.
下面
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
胃的韧带
胃脾韧带 胃大弯左侧到脾门的双层腹膜.上份内有胃短血 管,下份有胃网膜左血管. 胃膈韧带 自胃底后面连至膈的双层腹膜.全胃切除时应将 之切断,才能分离贲门和食管. 肝胃韧带 胃结肠韧带
脾的韧带
脾肾韧带 由脾门连到左肾前面的双层腹膜.内有胰尾 和脾血管.脾切除时要切断此其后层,方可游离脾. 膈脾韧带 由脾肾韧带延伸到膈.短,有时不明显. 脾结肠韧带 位脾前端和结肠左曲间.短. 胃脾韧带
( 结肝 肠为 上界 区)
肝下间隙 (肝圆韧带分) 左肝下间隙
(小网膜和胃分) 左肝下前间隙
网膜囊 (小腹膜腔)
上壁—肝尾状叶、膈下面的腹膜.
下壁—大网膜2、3层愈着部。
前壁—小网膜、胃后壁、大网膜前2层。 后壁—大网膜后2层、横结肠及其系膜、
覆盖胰、左肾和左肾上腺的腹膜。
左界—脾、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 右方—网膜孔
肝的韧带
上面
镰状韧带 连于腹前壁上部、膈和肝上 面的双层腹膜,矢状位.游离缘含肝 圆韧带. 冠状韧带 位肝上面、后面与膈之间,由 上(前)、下(后)两层腹膜构成,其间 的肝后面无腹膜覆盖,为肝裸区. 右三角韧带 冠状韧带右端,连于肝右叶 外后面和膈. 左三角韧带 位肝左叶上面和膈之间.变 异较多,常含肝纤维附件(新生儿特 有的肝残留物,可出现血管和胆管等 结构)

腹膜与腹膜腔的解剖

腹膜与腹膜腔的解剖

腹前外侧壁、腹膜与腹膜腔的解剖第一节腹前外侧壁一、目的要求(一)掌握内容1.腹前壁浅筋膜的特点。

2.腹前外侧壁的血管和神经分布。

3.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通过内容。

4.腹股沟三角的层次及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区别。

(二)了解内容1.腹壁肌的起止、作用及形成的结构。

2.腹部外科切口与腹壁层次的关系。

3.腹股沟区的境界与层次。

二、解剖操作(一)皮肤切口1.从剑突沿正中线向下环绕脐至耻骨联合上缘沿正中线作纵切口。

2.从剑突沿肋弓下缘至腋中线作一斜切口。

3.从耻骨联合中点向外至髂前上棘作一斜切口,再沿髂嵴到腋中线作一横切口。

(二)解剖浅筋膜、皮神经和浅血管1.辨认浅筋膜的浅、深两层将皮肤翻向外侧,自髂前上棘向正中线作横切口,切开浅筋膜,观察浅筋膜分为浅、深两层。

浅层较厚,富含脂肪,为Camper筋膜,深层致密较薄,为Scarpa筋膜。

将手指伸入Scarpa筋膜深面,向内侧轻轻推进至白线附近,探明其内侧的附着处。

向下探查,证实Scarpa筋膜越过腹股沟韧带表面,在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附于大腿阔筋膜。

用手指从耻骨嵴前方向下伸入阴囊肉膜深面,体会浅筋膜与阴囊肉膜相延续的情况。

2.解剖浅血管在浅筋膜的浅、深两层之间,腹股沟韧带中上部上方,辨认在解剖下肢时已经解剖出来的腹壁浅动、静脉以及向髂前上棘方向走行的旋髂浅动、静脉。

沿腹壁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追踪至其发自股动脉处。

沿腹壁浅静脉追踪至其汇入大隐静脉处,并沿该静脉追至脐周静脉网,向外上方汇合成胸腹壁静脉。

3.解剖皮神经在离前正中线2~3厘米处, 解剖出2~3支胸神经前皮支及伴行的动脉和静脉。

在腋前线附近解剖出2~3支胸神经外侧皮支以及伴行的血管。

在腹股沟管皮下环上方2~3cm处,找出髂腹下神经和穿出皮下环的髂腹股沟神经终支。

4.除去腹壁浅筋膜,显露腹前外侧壁肌层。

(三)解剖深层结构1.解剖腹直肌鞘及其内容(1)打开腹直肌鞘前层:沿腹直肌鞘中央作’I”形切口切开腹直肌鞘前层,将其翻向两侧,暴露腹直肌。

腹部皮肤解剖分层

腹部皮肤解剖分层

腹部皮肤解剖分层腹部皮肤是人体重要的外层保护层,具有多层结构。

深入了解腹部皮肤的解剖分层有助于我们理解其结构和功能,并可能对相关医学领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1. 表皮层腹部皮肤的最外层是表皮层,它由多层角质化的鳞状上皮细胞组成。

表皮层主要起到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和感染。

它还具有调节体温和水分的功能。

腹部表皮层的厚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通常情况下,腹部皮肤比其他部位的皮肤要薄一些。

2. 真皮层在表皮下面是真皮层,它由结缔组织和弹力纤维构成。

真皮层承担着支持和连接皮肤组织的作用,并提供营养和氧气供应。

真皮层还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和皮脂腺。

血管提供养分和氧气,淋巴管负责排除废物,而神经末梢负责传递感觉和控制肌肉的运动。

3. 皮下组织层腹部皮下组织层位于真皮层下方,主要由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

这一层次对于储存能量、保护内部器官、提供绝缘和支撑作用至关重要。

女性的腹部皮下组织层通常比男性厚,这与性激素的影响有关。

腹部皮下脂肪层的厚度在不同的个体和不同时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饮食和运动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导致腹部皮下脂肪堆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风险。

4. 腹壁肌肉层腹壁肌肉层位于皮下组织层下面,由多个肌肉组成。

这些肌肉包括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等。

腹壁肌肉层在维持腹部结构稳定性、支撑内脏器官、维持腹腔内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腹壁肌肉层的强度和功能对于支持腹部内脏器官、防止腹肌疝气等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适当的锻炼和神经控制可以增强腹壁肌肉的力量和功能,减少腹部肌肉松弛和腹肌疝气的风险。

5. 腹膜层腹膜是腹部内脏器官的最外层包膜,由两层膜组成:壁层和脏层。

壁层附着在腹壁上,脏层紧贴着腹腔内脏器官的表面。

腹膜层起到保护腹腔内脏器官的作用,并提供润滑作用,减少器官之间的摩擦。

腹膜层也参与消化、排泄和腹腔内压力的调节。

结论腹部皮肤的解剖分层是复杂而密集的,包括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层、腹壁肌肉层和腹膜层。

腹部超声解剖图片

腹部超声解剖图片

胰腺概述胰腺是体内与消化道相连的较大腺体之一,具有内、外分泌功能,其外分泌部产生的胰液,经胰管排入到十二指肠。

1、形态胰腺呈长棱柱形,长度差异较大,约为12~25cm,宽约3~9cm,厚约1.5~3cm,重约70~100克。

2、位置胰腺位于上腹部左季肋区的腹膜后间隙内,紧贴腹后壁,属于腹膜后器官。

其平一、二腰椎高度,横跨脊柱。

一般(几乎一半)胰头低于胰尾部。

因此,我们在做胰腺长轴切面扫查时,应注意将探头向左上适当倾斜,与水平线略呈15~30°角。

3、毗邻胰腺大体上可分为胰头、胰颈、胰体、胰尾四部分。

胰头是胰腺右侧端最大的部分,位于腹部中线偏右侧的十二指肠环内。

胰头下部向左下方凸出成钩状,称为钩突。

胆总管走行于胰头的背侧沟内,或穿行于胰头实质走向下方。

肝固有动脉位于胰腺的上缘,胃十二指肠动脉走行于胰头的前部。

颈部为胰头和胰体间的移行部,较为短而窄。

其位于腹部中线偏右侧,前方与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上部相邻。

肠系膜上静脉走行于胰颈后面的浅沟内,与脾静脉汇合,形成门静脉主干。

胰体部位于腹部正中线偏左侧,腹主动脉位于其后方,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其下方。

胰体后方无腹膜覆盖,从右到左直接与腹主动脉(AO)、肠系膜上动脉(SMA)起始部、左侧肾上腺(AG)、左肾血管和左肾上极等相邻。

脾静脉位于胰腺后方、腹主动脉前方,而肠系膜上动脉位于二者之间。

脾静脉在声像图上的清晰显示,对于胰腺的定位和分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胰尾部为胰体向左侧延伸而形成,位于脾肾韧带内。

因此,其解剖位置变异较大。

胰尾一般可达脾门处,其后方与左肾上极和肾上腺相邻。

脾静脉起自脾门,沿胰尾后方向右走行。

脾动脉由胰体上缘斜行于胰尾前方,直达脾门处。

4、胰腺的解剖变异:(1)异位胰腺胰腺组织可异位于任何内脏,如肠、胃、胆囊等。

(2)环状胰腺多见于出生后第一年,胰腺环绕十二指肠第二段,并使其狭窄,从而出现消化道梗阻的临床症状。

(3)胰腺分隔由于胰腺在胚胎发育时出现异常,即腹胰和背胰原基未融合。

腹部解剖

腹部解剖

(4)背裂 上起三大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处, 下至肝门的弧形线,为尾状叶周界。 (5)右叶间裂(右门裂)为下腔静脉右壁至 肝下缘胆囊中份与肝右下角中、右1/3交点 的连线。分右半肝为右前、后叶。 (6)右段间裂 肝门静脉右支的延长线,将 右后叶分为上、下段。 (7)横裂 为肝门横沟,将4部分为8段。
四、肝静脉
腹部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分泌胆汁、参与营养物质 的合成、转化与分解,参与激素、药物等物质的转化与 解毒,具有造血、吞噬、防御等功能。
一、肝的形态 膈面 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 三角韧带 肝左叶 肝右叶 裸区
肝右叶 肝左叶 下腔静脉 裸区
镰状韧带 肝圆韧带 胆囊
脏面 借“H”形沟—右叶、左叶、方叶 、尾状叶
1、平第10胸椎体上部
2、平第10胸椎体下方椎间盘
3、平第11胸椎体
4、平第12胸椎体,正好通过肝门
5、平第12胸椎体下方椎间盘
6、平第1腰椎体
7、平第2腰椎体
8、平第2腰椎体下方椎间盘
9、平第3腰椎体
10、平第3腰椎体下方椎间盘
11、平第4腰椎体
12、平第4腰椎体下方椎间盘
下腔静脉 竖脊肌 肾后筋膜
肾前筋膜 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脂肪囊
四、腹膜后间隙
1.肾前间隙 位于壁层腹膜与肾前 筋膜之间,内有十二 指肠、胰腺、升结肠、 降结肠、肠系膜血管、 淋巴结及脂肪组织。 2.肾周间隙 位于肾前后筋膜之间。 3.肾后间隙 位于肾后筋膜侧锥筋 膜和腹横筋膜之间。
膈 肝 肾上腺
纤维囊 肾
脂肪囊 肾筋膜
13、平第5腰椎体
13、平第5腰椎体
13、平第5腰椎体下方椎间盘
腹横肌 腰方肌
三、肾的被膜

腹部手术解剖层次

腹部手术解剖层次

腹部手术解剖层次
1.皮肤和皮下组织层:腹部手术首先会穿过皮肤和皮下组织,这是手术入口处。

在这一层次,需要注意清洁皮肤,并用合适
的切口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分层切开。

2.腹壁肌肉层:在穿过皮肤和皮下组织之后,手术进入腹壁
肌肉层。

这一层次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等。

根据手术的需要,可以选择适当的切口和方法来暴露腹壁
肌肉。

3.腹膜层:腹膜是覆盖在腹腔内脏器上的一层薄膜,分为壁
腹膜和脏腹膜。

腹膜层次是腹部手术的重要步骤之一,手术进
入腹膜层后,需要小心剥离腹壁腹膜以及将其缝合,以免损伤
腹腔内的器官。

4.腹腔内脏器层:在通过腹膜层之后,手术进入腹腔内。


腔内包含多个脏器,如胃、肝脏、胆囊、肠道、脾脏和肾脏等。

根据手术的需要,可以选择适当的器官暴露或切除。

5.血管和神经层:在进行腹部手术时,血管和神经是需要特
别注意的结构。

手术操作需要小心处理和保护腹部的主要血管,以及避免损伤附近的神经。

腹部正常解剖

腹部正常解剖

腹腔分区
九区分法
将腹腔分为九个区,每个区代表一个器官或组织,如左肝区 、右肝区、脾区等。
四区分法
将腹腔分为四个区,即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和右下腹, 每个区内有多个器官或组织。
腹腔内器官
消化系统
包括胃、肝、胆、胰、脾等器官,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 食物。
泌尿系统
包括肾、输尿管、膀胱等器官,泌 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和调 节水盐平衡。
直肠
直肠是大便的出口,它连接着肛门,将大便排出体外。
肛门
肛门是消化系统的出口,它控制大便的排出。
03
泌尿系统

肾是一个重要的排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中的废物 和多余的水分,并维持身体内的水平衡。
肾还能产生一些激素,如肾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参与调节 血压和红细胞生成。
输尿管
输尿管是连接肾和膀胱的管道,其主要功能是输送尿液到 膀胱。
调节水盐平衡
肾上腺还分泌醛固酮,该激素能够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维持血容量稳定。
垂体腺
调节内分泌
垂体腺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之一,它分泌多种激素,包括生长激素、催乳 素、促甲状腺激素等,对机体各个系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控制生殖功能
垂体腺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功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能够促进 卵泡发育、排卵和精子生成。
甲状腺
分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甲状腺激 素,对全身代谢、器官功能和神经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调节机体发育
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尤其对骨骼和神经系统 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肾上腺
分泌肾上腺素
肾上腺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肾上腺素是人体应急反应的重要物质 ,能够提高心率、增加血压、扩张气管等,以应对紧急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结肠下区 横结肠体表投影在从右侧第十肋 软骨前端画一条向左侧第9肋的 前端的弧线
4分法 左上腹 左下腹 右上腹 右下腹
9分法 腹上区 左、右季肋区 脐区 左、右腹外侧区 耻区 左、右腹股沟区
三、腹部的骨性标志
耻骨联合
左右髋骨在前 方的连结处, 由纤维软骨构 成。
立正姿势,骨 盆倾斜度正常 者,左右髂前 上棘和耻骨联 合三点所成的 平面,与人体 额状面平行
腹白线
当躯干屈曲腹 肌紧张时可以 看到腹白线表 面的正中沟, 在脐以上宽而 明显,脐以下 几乎呈线状
半月线 沿腹直肌外侧缘的画线 下方起于耻骨结节。上 方到达肋缘,在第9肋 软骨尖与肋缘相交,距 离前正中线三至四横指 ,向下逐渐靠近正中线 ,经肚脐与髂前上棘的 连线中点,下达耻骨结 节。 由平躺姿势转站立姿势 腹肌紧张时可见到一条 弯弯的浅沟。
1、在分娩过程中, 耻骨联合的软骨变松 软,耻骨联合可出现 轻度的分离,使骨盆 发生短暂的分离,使 骨盆发生短暂性的扩 大。 2、耻骨联合上缘是 骨盆入口的界标之一 ,空虚膀胱在该缘以 下,充盈膀胱在此缘 上
髂嵴
髂嵴:
髂前
髂骨翼的上缘,
上棘
全长可触及,髂嵴
的前端为髂前上棘,
髂嵴骨质肥厚可做
骨髓穿刺,两侧髂嵴
Murp hy 征阳性
胰腺
位于腹后壁,横过 第一至第二腰椎, 右端被十二指肠环 抱,体表投影:下 缘平脐上5cm,上 缘平肚脐上10cm 胰腺疼痛位于上腹 部,典型者位于剑 突与脐连线的中点 附近形成以条束状 区域
脾脏
位于左季肋区深处,第九 、十、十一肋的深面,长 轴与第十肋一致,正常时 脾脏后上级相当于第九肋 高度,距离正中线左侧约 4-5cm,前下极在左腋前 线第十一肋处,不超出腋 前线,下缘不路出肋弓。
直疝
腹前外侧壁穿刺点 1、脐与耻骨联合上缘连 线的上1/3段穿刺 2、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 的中外1/3交点 3、肝穿刺在右腋中线第 七第八或第九肋上缘 4、经皮脾穿刺,在左腋 中线第八或第九肋间隙肋 骨上缘
五、腹部血管神经投影
腹主动脉 第4腰椎水平分叉 ,分叉点在脐左下 1.5cm,仰卧时在中 线上用力向后压向 脊柱可以摸到它的 搏动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38
六、腹腔内脏器的投影
肝脏
上界和膈肌一致
锁骨中线与第五肋的交点
下界右侧与肋弓一致,检
查时不能触及,正中-在
腹上区低于尖突3cm

3岁以下小孩:
右侧肋弓下1.5—2cm;
7岁不能触及
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点: 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附近。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40
最高点连线平对第4
腰椎,是腰椎穿刺的
重要标志。
在腹侧壁,它距离第十肋
最低点仅3-4cm
耻骨结节
位于耻骨联合外侧
约2-3cm处,腹
股沟韧带附着点,
其外上方1-2cm
处即为腹股沟管皮
耻骨
下环的位置
结节
髂结节
距离髂前上棘后 上方5-7cm处 可摸到髂结节, 通过左右髂结节 的平面称结节平 面,该平面与第 五腰椎棘突处于 同一平面,回盲 瓣约位于这一平 面。
通过胸骨柄上缘与耻 骨联合上缘的中点所 做的平面 ,在剑胸结 合下一横掌在幽门平 面处,此平面后对第1 腰椎体下缘,两侧与 第九肋缘相交。
1、幽门在此平面距腹前 正中线右侧4cm 2、这一平面向后通过第 一腰椎下缘或第一、二腰 椎之间的椎间盘 3、通过该平面的结构有: 幽门和胆囊底、肾门(前 正中线6cm)、十二指肠 空肠曲、结肠左曲和脊髓 下端等。
肠系膜下动脉 自脐上2.5cm与中线左侧 1CM的交点处开始,向下 至脐部以下4cm处偏左侧 ,为肠系膜下动脉体表投 影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37
腹壁浅静脉 腹前壁浅静脉较为丰富,彼此 吻合成网,尤其在肚脐周围更 丰富,成为脐周静脉网。 常见门静脉高压出现脐周静脉 曲张
第四章 腹部表面解剖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聂政 QQ: 576261169
主诉:右上腹反复阵发性疼痛1年加重2小时。
现病史: 患者约1年前始饱食后出现右上腹疼痛,为阵发性 绞痛,无向他出放射,伴腹胀,无恶心、呕吐,无 畏寒、发热,自行口服消炎药后症状可缓解(具体 用药不详),反复发作多次,未做进一步治疗,2 小时前始饱食后出现右上腹疼痛,为阵发性绞痛, 无向他出放射,伴腹胀,无恶心、呕吐,无畏寒、 发热,到我院门诊就诊
腹股沟韧带
腹外斜肌腱膜在髂 前上棘与耻骨结节 之间向上反折形成 。它是腹部和股前 内侧区的表面分界 线,区分股疝和腹 股沟疝的一个标志
腹股沟管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 半上方,长约4-5cm, 它是肌肉筋膜形成的 裂隙,并非真正的管 道,男性有精索女性 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三角
又称海氏三角。由 腹直肌外侧缘,腹 股沟韧带内侧半, 腹壁下动脉围成 判断直疝和斜疝
髂结节
髂后上棘
相当于第二骶椎 平面,两侧髂后 上棘连线在后正 中线上正对第二 骶椎棘突,这个 平面相当于蛛网 膜下腔的终末处 。
髂后上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腹部的软组织标志

为一纽扣大小 的圆凹陷明显 而位置不恒定 ,成年人平躺 时肚脐位于第3 、4腰椎椎间盘 水平。
脐平面的皮肤由第 十胸神经前置的皮 支支配。
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
从脐左下方1.5cm斜向外下 方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 ,此线的上1/3段代表髂总 动脉的投影,下2/3段代表 髂外动脉的投影
肾动脉 在幽门平面的下方,自腹 主动脉两侧向外划一条长 约4cm的直线
肠系膜上动脉
自幽门平面的稍上方开始,以突 向左侧弯弓,向右下方倾斜,直 至髂嵴平面与右外侧面的交点处 ,即为肠系膜上动脉体表投影
脾肿大
(1)轻度脾大 深 吸气时脾下缘在肋 缘下2~3cm为轻 度脾大 (2)中等度脾大 下缘超出肋缘下 3cm至平脐为中等 度肿大。 (3)极度脾大 下 缘超出脐水平以下 为极度脾大或称巨 脾。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McBurney点 脐与右髂前上棘 连线的中外1/3交点, 是阑尾根部在体表 的投影 临床意义与应用 阑尾出现炎症,此处有压痛
弓状线 旧称半环线,位于腹直肌鞘后壁 ,在脐平面以下4-5cm,或脐与 耻骨联合的中、上l/3交点处,左 、右完全转至腋直肌前面与其前 壁结合、而中断的腱纤维形成一 个突向上的弧形线。临床上,可 以用脐-髂前上棘线与半月线的交 点,或髂前上棘间线,标示弓状 线的所在平面。
幽门平面
Addison平面
腹上窝
俗称心窝、心口 系腹部前正中线最高处的小凹 陷,仰卧时更易见到。腹上窝 位于剑胸结合的直接下方,其 两侧是肋弓。左、右侧肋弓的 夹角名胸骨下角或称肋下角或 腹上角,正常人为直角。此角 可随腹部膨隆和腹内压增高而 增大,角内有剑突。一侧肋弓 与剑突侧缘之间,为剑肋角。 经左剑肋角向左后上方刺入, 可进至心包腔,行心包腔穿刺 术。
根据人不同体形可分为钩型、角型、袜型等。
空 回 肠 在 腹 腔 的 分 部
左右半月线与左右肋弓的 夹角,名为前肾点,是肾 盂在腹前壁的体表投影, 而右侧前肾点又是胆囊底 的体表投影。 半月线平脐处为上输尿管 点,平髂前上棘处为中输 尿管点。
腹直肌
腹前壁正中,内侧是白线 ,外侧是半月线 从耻骨 联合延伸到剑突和第5肋 软骨的水平线上,在该肌 上可见到3-4条腱划,分 别位于脐平面,剑突平面 以及脐与剑突之间的平面 。
脐至耻骨联合和脐 至剑突下端的距离 相等。
脐与左右髂前上棘 的距离,左右侧相 等
位于腹部的中心
脐疝
腹腔内容 物由脐部 薄弱区突 出的腹外 疝。
1919年Grey-Turne 报道的一例急性胰腺 炎患者出现了脐周及 双侧腰部皮肤的改变 ,目前Grey-Turner 征的定义仅限于任一 侧腰部的皮肤颜色的 改变。Grey-Turner 征以发生在左侧者居 多,最初为青紫色渐 变为青色再浅至暗灰 蓝色。它多出现于急 性胰腺炎症状出现后 的3天到一周内。
考虑为神马疾病?依据?
一、腹部的境界
上界为剑突、两侧肋弓 下缘、经11、12肋游离 缘至12胸椎棘突
下界为耻骨联合上缘、 两侧的耻骨棘、耻骨结 节、腹股沟襞、髂前上 棘、至第5腰椎棘突
二、腹部的分区
腹部以 两侧腋 后线延 长线为 界,分 为前方 的腹前 外侧壁 和后方 的腹后 壁。
2分法
横结肠上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