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门阀制度的衰落与良贱体系的瓦解
门阀政治的“衰落”新解
的能力平均值就 可能上升 , 一旦非执政阶层 中精英人 物积 累 到 一定程度 , 就会 联合 起来革命 , 夺取 政权。革命的 意义 因 而在于 以一种 特殊 的方 式实现 精英 循环 J 一 。精英 循 ( 蹦
环不 同于一般 的社会流动 , 管它也表 现为 向上或 向下 的流 尽 动 , 它关 注的是特殊人物即精英 的流动 。 但
执政的精英 两部 分。一个 社会要保 持稳定 , 统治 阶层 就要不 断地从 不执政 的精英 中吸收成员 , 同时不 断地淘汰不合 格 的 统治者 , 亦即把统治 阶层 中算不上精英 的成员清 除出去 。 因而社会平衡 的基本 条件 就是保 持精 英循 环路线 的 畅 通, 以使执政阶层 中总能保持一定 的精英 。一个社会 中只有
帕累托提 出的精 英循环理 论试 图说 明社 会政治 系统 维 系平衡和稳定 的基本 机制 , 这一 理论认 为 , 社会 的冲突 和动 荡是 由于精英循 环路线 不畅所 引起 的。精 英循环 理论不 同
于 阶级理论 , 它淡化 了人们在社 会所 有制 中的地位 , 即社会
结构上的不平等 , 否认社会 冲突的根 源是 阶级对立 。精英 循
NO 2 0 V, 0 6
门 阀政 的“ 落 " 治 衰 新解
李风华
( 河南 师范大学 公共 事务 学院 , 河南 新 乡 43 3) 5(7  ̄
摘
要: 有效的精英 循坪是 一个社会政治稳 定的必要条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 门阀士族势力得 以平行于
皇权 , 甚至超越皇权 , 因之皇权政治演化 为门阀政治 。这种 现象是 皇权政治在 东晋百年 间 的变态 , 其存 在只是 暂时的、 过渡性的 , 由盛 而衰 , 其 有其历史必然 , 由于它违背 了社会协调发 展所 必需 的精英循环 。
试析中国门阀制度的兴衰
试析中国门阀制度的兴衰作者:王瑜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3期【摘要】在由群众推动发展的漫长中国千年文明中,门阀制度被历史当做一种大胆尝试存在于汉王朝末期至隋唐时期五六百年左右的时间里。
从东汉末期到隋唐初期中国经历着第二个大的动乱时期,门阀制度则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政治特征。
因此了解门阀制度有助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
【关键词】汉末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制度士族世族兴衰地主阶级在我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主阶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每个时期的地主阶级也并不相同。
所谓门阀,在史书中又称“士族”或“世族”。
称“士族”是指他们掌握知识文化。
称“世族”是强调他们世袭做官。
而这个有文化又有世代为官的门阀阶层掌握了从魏晋到唐前期的国家大权。
士族门阀由最初的豪强地主逐渐演变成掌握国家大权的世家大族到最后被王权与寒门碾压与其自身的腐败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就门阀地主的发展开叙述,有不足和错误之处敬请补充和指正。
一、萌芽和形成西汉汉武帝以后,出现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一是封建的大土地所有制开始成熟,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田连阡陌的大地主;另一个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政府以儒家经典的经籍、礼法为标准,逐渐成为取士的定制。
人们以经籍为家学世代研讨,礼法也成为某些人家不变门风。
这样,一部分地主富室与礼法结合起来,“经明行修”,就可以累世为官,从而形成了门阀地主。
世袭为官的门阀在西汉晚期已见端倪,但到东汉中叶以后才普遍。
其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门阀势族依靠自己几代家族做官的资本累积了一定的威望,对乡举里选有了一定的控制权利,造成选拔官员首先要看族姓阀阅,就是注重门第家室。
尤其是祖先有功业的世家巨室,会受到特别的重视。
世家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可优先。
二是选举的官员并非都是出自世家大族本族子弟,而是控制更多所选官员作为自己的心腹死党。
于是出现了以自身为中心,以众多门生故吏作为维护的政治格局。
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衰败的原因
青春岁月东汉时期的世家大族,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
起初世家大族通过察举制,依靠乡举里选,熟读经书入士升迁。
随着其自身在政治、经济上的发展,选拔官吏开始与世家大族紧密联系,如东汉思想家仲长统说:“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门阀,一俗”。
所谓“族姓”,便是指世家大族。
三国时期魏国建制的选官制度——“九品官人法”以及西晋时期对此选官制度的沿用,维护了门阀士族政治层面的“权益”。
九品官人法起初主要以德识才学和门第高低为标准。
但到曹魏后期,政权旁落于世家大族司马氏集团手中,选才标准不再是德才和门第并重,而是门第标准远远超过了德才标准。
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官人法变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工具,为门阀士族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永嘉之乱后,西晋王室渐为灭亡。
琅邪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帮衬下,建立了东晋。
在朝中,除皇帝之外,王氏兄弟掌握内外大权。
因此,就有了“王与马,共天下”之语。
至此门阀士族之势达为鼎盛。
门阀士族的势力如此雄厚,以至于东晋时期,可以与皇帝“共天下”,那么为什么之后走向衰落的残局呢?一、政治因素造成门阀士族崩溃的政治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士族之间关于争夺权力的政治内斗;另一种是士族自身的堕落腐化,昏庸无能。
1、士族间的政治斗争士族集团内部的权利斗争,是造成本身崩败的一个政治因素。
这种用阴谋或武力来相互摧残的政治斗争,是某一世族势力遭到另一世族势力排挤,甚至是被杀的一种政治手段。
虽然说,通过政治斗争,某一世族势力在朝内获得了极为强大的权力,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世族集团的整体势力在被削弱。
最终使整个世族集团走向崩败。
从晋初的司马懿和曹爽的斗争,到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都是大规模的世族斗争。
至南北朝后,这种世族间的争斗显得尤为频繁。
刘裕代晋,徐献之、傅亮二人有辅佐之功,后掌握朝权。
而文帝时,徐、傅则被诛杀。
构成其事者,则为王华、王昙首两世族。
孝武帝时,王僧达与颜竣的先后被诛,也是由于他们彼此间的互相攻讦与陷害。
唐宋时期社会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西安710062)唐宋时期社会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唐史可以为分前后两期,其分野在唐朝中叶,"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①所谓唐朝中叶,即指安史之乱以来,中国社会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陈先生没有使用"唐宋变革"这样的提法,但对自唐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不否认。
我国史学界老一辈的学者中有不少人也都极少使用这一提法,但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开始直面"唐宋变革"这一学术命题,并且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唐宋时期中国的社会阶层细分起来虽然比较复杂,但就其大的方面来说,无非是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其中统治阶层又可分为皇室与官员,被统宋代已基本改变了没战俘为奴婢的传统做法。
此外,犯罪者的私有奴婢,也不像过去那样完全作为财产没官了。
南宋开禧三年,吴曦以谋反获罪,其妻妾等按律应没官为奴婢,但众官集议后认为,没官系"贷而不死,世为奴婢,律比畜产",但"此法虽存,而不见于用,其母女妻妾……合于流罪"。
④南宋末年方回亦曰:"近代无从坐没入官为奴婢之法。
"不仅官奴婢很少来自战俘和罪没,而且宫廷中奴婢的构成亦产生了变化。
宋英宗时,司马光曾上书反对宫中从巿井雇佣市井下俚妇女,认为"此等置之宫掖,岂得为便。
"可见雇佣制已渗入到宫廷服侍阶层,对传统的官奴婢制度形成了一个冲击。
宋代官奴婢制度的衰落在职官制度上亦有反映。
唐代主管"簿录俘囚、配没奴隶、掌奴婢簿籍"的刑部都官曹,在宋代,据《宋史·职官志》载,其职能已变为掌天下役人及雇工人了。
(4)奴婢阶层的雇佣化,使奴婢的身份地位,比之唐代有了进一步提高。
奴婢能与雇主订立契约本身,就已标志着奴婢身份地位的提高。
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衰败的原因
青春岁月东汉时期的世家大族,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
起初世家大族通过察举制,依靠乡举里选,熟读经书入士升迁。
随着其自身在政治、经济上的发展,选拔官吏开始与世家大族紧密联系,如东汉思想家仲长统说:“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门阀,一俗”。
所谓“族姓”,便是指世家大族。
三国时期魏国建制的选官制度——“九品官人法”以及西晋时期对此选官制度的沿用,维护了门阀士族政治层面的“权益”。
九品官人法起初主要以德识才学和门第高低为标准。
但到曹魏后期,政权旁落于世家大族司马氏集团手中,选才标准不再是德才和门第并重,而是门第标准远远超过了德才标准。
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官人法变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工具,为门阀士族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永嘉之乱后,西晋王室渐为灭亡。
琅邪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帮衬下,建立了东晋。
在朝中,除皇帝之外,王氏兄弟掌握内外大权。
因此,就有了“王与马,共天下”之语。
至此门阀士族之势达为鼎盛。
门阀士族的势力如此雄厚,以至于东晋时期,可以与皇帝“共天下”,那么为什么之后走向衰落的残局呢?一、政治因素造成门阀士族崩溃的政治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士族之间关于争夺权力的政治内斗;另一种是士族自身的堕落腐化,昏庸无能。
1、士族间的政治斗争士族集团内部的权利斗争,是造成本身崩败的一个政治因素。
这种用阴谋或武力来相互摧残的政治斗争,是某一世族势力遭到另一世族势力排挤,甚至是被杀的一种政治手段。
虽然说,通过政治斗争,某一世族势力在朝内获得了极为强大的权力,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世族集团的整体势力在被削弱。
最终使整个世族集团走向崩败。
从晋初的司马懿和曹爽的斗争,到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都是大规模的世族斗争。
至南北朝后,这种世族间的争斗显得尤为频繁。
刘裕代晋,徐献之、傅亮二人有辅佐之功,后掌握朝权。
而文帝时,徐、傅则被诛杀。
构成其事者,则为王华、王昙首两世族。
孝武帝时,王僧达与颜竣的先后被诛,也是由于他们彼此间的互相攻讦与陷害。
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篇一: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的衰落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的衰落南北朝后期是门阀制度的衰落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自南北朝后期起,门阀制度走向衰落。
最主要标志便是:士族在官吏选拔与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权逐渐削弱,寒人或庶人比重在各级政权之品官中进一步增加。
其结果首先是官吏铨选上的士庶界限难以坚持,长期存在的清浊之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
随后,门品失去了意义,至隋,九品中正制亦被废除。
最后,在唐代,由原来士族演变而成的郡望、氏族,特别是一些旧有的高门,社会地位虽高,选官特权和免役特权则已丧失,剩下在婚姻上的高自标置,与人际关系上对非旧有高门、士族的歧视,因为已失去经济和政治基础,成为无本之未,延续至唐末,终于在社会上基本消失。
门阀制度也就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下面对以上观点略加申述。
南朝后期在南朝后期,如前所述,梁武帝在位期间信用一批原来的低级士族进入秘书咨询机构,以至宰相机构。
梁武帝的主要着眼点在于这批低级士族儒学修养、文化素质和统治经验已经或正在超过原来的高级士族,必须越来越多地依靠他们巩固统治。
因此,他虽然没有象宋、齐君主那样信用寒人掌机要,但其政策精神从一开始可以说就在鼓励寒微士人和寒人提高儒学修养、文化素质,并把达到标准的吸收入各级政权。
试看下例。
《隋书·百官志上》:天监四年,梁武帝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开馆招生。
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
《梁书·武帝纪》天监八年诏:凡五馆生,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
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主要当指招纳寒微士人子弟。
按西晋国子学生只收官品五品以上子弟。
至南齐,已经下降到官品六、七品的子弟。
据《南齐书·礼志上》,齐高帝时规定入国子学的资格,自王公已下,最低包括太子舍人、领军与护军诸府的司马和咨议参军等官(均七品)子弟。
门阀士族的衰落名词解释
门阀士族的衰落名词解释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门阀士族曾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阶层。
他们以世袭的权势和财富统治一方,掌握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然而,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演进和社会变迁的浪潮,门阀士族逐渐走向衰落,他们的影响力和地位逐渐被削弱。
首先,门阀士族的衰落可以追溯到近代以来的政治变革。
在近代化进程中,以西方列强为代表的现代国家体系与封建社会产生了冲突。
这种冲突导致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崩溃,统治者被推翻,门阀士族的特权地位渐渐消失。
西方现代思想的传入,推动了社会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废除了门阀审判权和徭役制度,使门阀士族缺乏了继续维持特权的手段。
其次,经济的变革也对门阀士族的衰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从封建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商业和工业阶层逐渐崛起。
这些由于拥有财富和技术优势的阶层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门阀士族,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
门阀士族所依仗的土地特权和赋税收入不再是唯一的经济来源,他们逐渐被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所边缘化。
此外,门阀士族所特有的世袭制度也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门阀士族靠着家族世代相传的地位和财富来维持自身的统治。
然而,这种世袭制度是不公平的,它不仅剥夺了其他社会成员的机会,也束缚了自身家族成员的发展潜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平等和公正,反对门阀士族的特权。
这种压力最终导致了门阀士族的衰落。
最后,文化的变迁也对门阀士族的衰落产生了推动作用。
随着新文化的兴起和传播,人们开始追求知识和理性思维。
相比之下,传统的门阀士族更多地追求地位和血统,缺乏对新思想的接纳和理解。
这种文化差异使门阀士族的影响力在社会中逐渐衰退。
综上所述,门阀士族的衰落源于社会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世袭制度的局限和文化的变革。
这一现象的发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必然的结果。
门阀士族的衰落也为社会的多样性、平等和进步提供了条件,为新的社会力量蓬勃发展创造了机会。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封建社会的某些问题和特征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存在,对于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和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我们持续努力和探索。
uc头条:“天街踏尽公卿骨”中国的门阀大族为何在唐朝彻底消亡
UC头条:“天街踏尽公卿骨”中国的门阀大族为何在唐朝彻底消亡在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中,安禄山的叛军一路疯狂劫掠,动不动就大肆屠杀,从洛阳抢到长安。
唐军也好不到哪去,唐军打仗要吃要穿,要拉壮丁,百姓同样苦不堪言。
唐军打不过叛军,于是向游牧民族回纥求救。
回纥当然不是白来帮忙的,进入洛阳一样是大肆屠城抢劫。
为了抵挡叛军,朝廷只能调用西线的防守部队,造成西部边境不稳,吐蕃接二连三的入侵,甚至一度攻入长安,长安再次被洗劫一空。
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三吏三别》就曾集中描写了当时百姓的凄惨生活。
其中有好几首诗描写的是唐军强征百姓入伍的场面:《新安吏》写的是征调孩童;《新婚别》写的是征调新郎;《垂老别》写的是征调老翁;《石壕吏》写的是征调老妪;《无家别》写的是征调家破人亡的老兵。
连绵的战争把唐朝国力用到了极限,官兵也就把百姓压榨到了极限。
安史之乱过后,整个中国北方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所谓“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萧条凄惨,兽游鬼哭”,如烈火烹油一般的开元盛世一下子给打没了,奋斗事业的男人,精力消耗过渡,晚上激情表现不给力,科学调节关键部位硬度长度,来这个薇:先是三个a、接着一个h、最后是86 。
在我们的印象里,虽然经过惨痛的代价,但唐朝最终剿灭了叛军。
实际上这个印象不完全正确,需要打个折扣。
因为在平叛战争中,一些叛军将领见风使舵,虽然投降了朝廷,但这种投降只是名义上的臣服,军队、地盘都不上交,只是要朝廷任命他们为节度使。
这些人掌管辖区内一切军政大权,不交赋税,权力还可以由子孙继承。
实际上,他们完全就是割据一方的军阀。
“藩”的本意是“篱笆”,现在还有个词叫“藩篱”。
篱笆是用来保护家园的,因此“藩”还引申为“保护”的意思。
周朝时,周王分封诸侯的一大目的是让诸侯帮助王室抵御外敌。
所以在古代,“藩”还可以用来指由朝廷分封的诸侯国。
“镇”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单位,比如前面说过的“六镇”。
在安史之乱之后,那些由中央朝廷任命的,独立性很强的地方军阀,就被称为“藩镇”。
门阀士族的衰落与衰亡原因
等 劳 动 人手 。 第二 , 北朝 后 期及 隋唐 时期 商 品 经济 的 发展 , 南 使土地 买 卖频 繁 , 宗族 血缘 纽 带关 系松 弛 , 经 济强 超 制减 弱 , 聚族 而 居走 向分 户析 产 , 而 使 门阀士族 的 从
事物 由盛 而衰 。“ 亡 ” 为 衰 微 灭 亡 , 指 事物 衰 衰 意 是
第 四 , 晋 隋唐 时期 发生 的历 次农 民起 义( 孙 魏 如
恩 、 循 起 义 , 魏 末 年 农 民起 义 , 末 农 民起 义 卢 北 隋
等 ) 以及 侯景 之乱 、 , 安史 之乱 等社 会大 动荡 , 不 同 都
济特 权 , 即不 能保 证士 族 占有着 其 他 原 因 。关 于 这 个 主 要 原 它 因, 唐长 孺 认 为 : 门阀 的盛 衰 和 封 建 国家 土 地 所 有 “ 制 的盛 衰有 密 切 的联 系” “ 建 国家 土 地 所 有 制 的 ,封 统 治地 位还 没 有 动摇 , 之相 联 系 的贵族 、 僚 土地 与 官
丧 失。 衰亡 的 主要 原 因 是 由于 文化 优 势 的 丧 失 。 大 兴 科 举 , 展 学校 教 育 , 导 致 门 阀 士 族 文 化 优 势丧 失 的 基 本 原 因 。 发 是 【 键 词 ]1 士族 ; 落 ; 亡 ; 因 关 『阀 衰 衰 原
【 图 分 类 号 ] 2 5—2 中 K3 4
【 献标识码 ] 文 A
【 章 编 号 ]0 3—7 7 (0 2 0 文 10 0 1 2 0 )5—0 2 16—0 5
中国 中古 时 期 的门 阀士族 经 历 了一个 由不断 衰 落直 至衰 亡 的历 史发 展过 程 。学 术界 同仁 在讨 论 这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作者: 秋叶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国际汉学
页码: 103-103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 伯克利 历史系 燕京学社 美国加洲 数字化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 网络分析方法 政治影响力 强得多 动荡期
摘要:�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The Destruction of the Medieval Chinese Aristocracy)于2016年8月作为哈佛燕京学社专著系列第93种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谭凯(Nicolas Tackett)是美国加洲大学伯克利校区历史系副教授。
历史学家们长期以来对于10世纪(唐宋时期)中国的贵族——数个世纪以来曾统领中国的“门阀大族”的完全消亡迷惑不解。
门阀制度是如何发展壮大并消亡的
门阀制度是如何发展壮大并消亡的门阀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所特有的政治制度,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文化上按门第等级分享特权。
门阀制度的产生是当时王朝统治的需要,而其消亡,也具有历史必然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并不是中国历史上能够拿得出手的一个朝代,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没有提到过晋代如何如何,其知名度可能还不及魏武挥鞭那样响当当,晋与汉唐一样都是大一统王朝,怎么沦落到了一个二流王朝的地步。
西晋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仅仅存在了五十二年,其中充斥着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等内忧外患,不但对外没有一点点帝国雄风,对内更是地方尾大不掉,内战连连。
所以很快在西晋皇帝各种非正常死亡下,国家走向毁灭,内乱消耗了太多本就剩的不多的国家资源,而外部的胡、羯、鲜卑、氐、羌更是虎视眈眈,都想入主中原。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帝国中心南移,原来只是南蛮之地的江左一跃成为了富庶之地,而作为经济中心的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则是几易其手,却一直不能回到晋王朝的统治下,政治中心的迁移导致权利的重组,东晋门阀贵族也应运而生。
东汉时期是门阀形成的基础门阀政治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常态,但其萌芽却是在东汉时期出现的。
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就是在河北和颍川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但此时门阀制度只是一种风气,尚未形成。
士族地主即门阀地主,在东汉时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魏晋的初步形成时期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西晋的"二品系资"。
所谓"二品",乃中正品第,其衡量标准,本为德、才,可是正式增加一个标准:资。
门阀士族的前世今生,侯景之乱为什么成为门阀士族衰落的标志
门阀士族的前世今生,侯景之乱为什么成为门阀士族衰落的标志序言侯景之乱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羯族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这场叛乱从公元548年侯景以清君侧的名义在寿阳起兵开始,至552年驻守岭南的陈霸先北上与王僧辩会师收复建康,总共持续近四年。
侯景之乱不仅使富庶的江南遭到秦汉以来的第一次严重破坏,江南百姓惨遭杀戮,生灵涂炭,更重要的是主导社会经济政治三个半世纪的门阀士族在经历这次动荡后元气大伤,走向衰落。
门阀士族的演变历程:从萌芽、发育到壮大关于士族集团,最早要追溯到西汉末年,当时土地兼并问题十分严重,大部分自耕农的土地不是被购买就是被巧取豪夺,致使农民沦为为地主打工的佃农。
地主逐渐演变为豪强,成为实力雄厚的地方一霸,在掌控经济的同时,通过察举的选官制度,涉足政治,朝堂之上出现一大批代表地主豪强的代言人。
王莽代汉后正是看到这一问题,才大搞土地国有化,力图改变现状,可是其改革内容不切实际,再加上灾荒严重、徭役苛税,使农民苦不堪言,最后在地主豪强的武装造反和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王莽集团宣告覆灭。
公元25年刘秀扛起复兴汉室的大旗在洛阳建立东汉,经过十余年的征战得以统一全国,天下虽然太平,但地主豪强势力却得到加强。
因为刘秀作为皇族后裔,本身就是南阳当地的豪强代表,刘秀正是在宗族和豪强集团的支持下才揭竿而起,此后又与新野阴氏、河北郭氏等显赫名门联姻。
刘秀统一后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他通过提高待遇、不放权、不封官,一手安抚一手打压,极力打遏制功臣豪强,但刘秀本人作为地主豪强集团的一环,根本无法根除豪强势力。
虽然豪强集团在东汉初年被有力限制,但到他的孙子汉章帝刘炟时期,这一现状有所改变,最明显的就是豪强集团以外戚的身份参与朝政。
从公元88年至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前,豪强势力不断膨胀,窦氏、邓氏、阎氏、梁氏等外戚轮番掌控朝政,国家政权已被其严重绑架。
在地方,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比西汉更甚,已达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地步。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阅读整理(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书评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阅读整理(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书评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作者的研究方法,作者以出土墓碑为载体,整理制作了大量的图表,以大数据、统计学的方式来还原唐代门阀大族。
但在翻译、讲述的切入点和对中国传统的认知上面存在诸多问题,使其有相当多的内容丧失了可读性。
我在阅读这本《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期间,恰逢探亲,在杜桥蟾洋村的老房子里无意中看到了木梯上陇西李、水桶上彭城金的字样,后询问女友外公,得知该村是陇西李氏、彭城金氏的后裔,凭借这一点点现实的联结,最终我坚持把这本书看完。
回到门阀消亡这一议题上,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唐、宋篇也提及一二:科技上,造纸印刷打破知识垄断;制度上,科举制度让政权不断开放,面向全体读书人,给布衣寒族提供了上升通道。
但因篇幅所限,钱穆并没有展开,而且钱穆对以门阀大族为主体的古代精英政治表达了高度的好感,认为宋代开国文臣群体是小家样的读书人,没有门阀大族所拥有的门第家训和政治传统。
自宋朝开始,文武百官上朝逊让不坐,更不用说会再出现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高等教育的气质、礼仪行为和道德准则...门阀大族群体在当时确实具备了诸多贵族特质,东晋王导、谢安、王羲之,唐代白居易、柳宗元、韩愈都是门阀中杰出的代表。
作者先从门阀大族的定义和特征展开。
首先切入的是,郡望——门阀大族的首要特征。
郡望,即用地名冠家族之姓,比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陇西李氏、清河崔氏。
家族的郡望是当时上层社会普遍认可的非物质财富。
郡望高级到何种程度?一、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汉人世族,“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在地方上造成一种超过政治威权的社会力量,至唐初仍未收声敛迹。
太宗令人作《世族志》,以他所授官爵压倒这些骄矜作态的世族,但他手下的重臣如魏征、房玄龄、李勋却与世族联姻。
二、唐高宗将七个顶级望姓家族列为“禁婚家”(赵郡李、陇西李、太原王、荥阳郑、范阳卢、清河崔、博陵崔),但这样反而抬高了他们的身价。
中国历史政治格局的变异:门阀制度从辉煌走向衰败
中国历史政治格局的变异:门阀制度从辉煌走向衰败门阀地主阶级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它曾经创造了一个属于门阀政治的辉煌时期,其门阀观念影响了长达六、七世纪的中国历史,对于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门阀制度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权产物,主要分为了东汉末年、曹魏与西晋、东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个阶段,这些时期门阀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政治内涵的演变过程也被后世所探究。
一、门阀制度的观念及具体表现'门阀制度'是从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显著的时代特征,'门阀制度'包括门阀士族、门阀势族、士族与势族、豪强等具体概念,中国古代中的'门阀制度'主要表现为:按门第的高低选拔官员;士族免役;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特征是'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门阀制度的观念门阀观念是门阀政治的产物,但比起门阀政治,其延续性更强,即使阀门政治灭亡后,其残留的门阀观念依旧遗留了很长时间,对中国古代造成了长期的影响。
很多门阀士族出身的文人以自己的门第为荣,虽然门阀最后走向了落魄,但还是有很多门阀士族的后人仍对祖先时期的盛况感到怀念,这种怀念既是为过往的辉煌业绩而骄傲,也是为自己落魄的当下而唏嘘。
门阀观念之所以受到统治阶级的排斥,主要是门阀观念中又针对中央集权的离心倾向,这种思想不利于统治的稳定,所以被当权者视为门阀士族的对抗。
唐太宗曾下令:'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还有高宗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唐朝时期的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改变社会风气,铲除门阀的残余观念,以当世为官进爵为荣誉而非往日的士族身份为荣誉。
•士族为什么重视门阀观念?(1)保证社会地位的优越性门阀士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特权阶层,在政治上出现了'累世公卿''四世三公'的现象,这也是士族显赫的象征。
中国历史上的门阀怎样衰落的
中国历史上的门阀怎样衰落的中国的历史上所谓的门阀,士族到底在当时是怎么的一个盛况?是怎样兴起?又是怎样衰落的?因为经常看到所谓的汉朝,三国,魏晋什么的讲门阀势力,士族势力,甚至说很多时候皇帝都需要屈服于这种势力,那么有人能详细的讲述这种看似很玄幻小说的存在么?1 条评论分享张益德、林文楷、其文蔚等人赞同第一次旗帜鲜明的反对前面的「士族亡于唐宋」的说法!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门阀则是其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回到问题本身,简单粗暴来说,「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
」就是门阀士族,OK,下面就不简单粗暴地说说。
萌芽:王莽篡位,为此制造舆论,说王氏出于帝舜,意思是说老子家里也是王孙贵族,并用法律手段公开宣称他们的王姓是天下最高的望族大姓。
于是,门阀士族的玄幻传说就这么开头啦。
确立: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势力。
东汉政权也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于是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在东汉时期,当官主要通过察举制和征辟制,被举荐的才能做官,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得到优先。
然后官僚与自己的门生结成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
所以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
这些人都是当地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门生遍于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所以门阀的两个特点我们就很明白了,「世」和「大」!也就是世代承籍和聚族而居。
在这个基础上,为了拉拢士族门阀,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为选官制度,就是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了。
代表:四世三公袁氏杨氏袁绍袁术的高祖袁安通过察举进入官场,官拜司徒;袁安的的儿子袁京官拜司空;袁京的儿子袁汤更牛逼,司空、司徒、太尉都干过;袁汤的儿子袁逢亦至司空,甚至袁逢的弟弟袁隗亦至司徒、太傅。
是为四世三公。
以袁安为起点,袁氏就此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门阀制度的衰落
门阀制度的衰落门阀制度是一种动态的社会阶层结构,它由一小部分人统治、控制并传承社会资源和权力,严重限制了其他人的社会流动性。
这种制度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存在,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门阀制度开始逐渐衰落。
门阀制度的衰落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
首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更加开放和平等。
人们越来越强调个人的能力和才华,而不是出身和血统。
这种价值观念的变化导致了社会对于门阀制度的不满和反对。
人们开始要求公正和机会均等,不再接受由少数人掌握资源的现象。
其次,经济的发展也是门阀制度衰落的重要驱动因素。
在传统的门阀制度中,资源和权力主要由少数人掌握,这阻碍了社会的公平竞争和经济的发展。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进入到一个更加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中。
这种开放的市场经济,为每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使得门阀制度逐渐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力。
此外,教育的普及也对门阀制度的衰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它使得每个人都有了获取知识和机会的平等权利。
在传统的门阀制度中,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特权阶层手中,其他人无法享受到公正的教育机会。
然而,随着教育的普及,每个人都有了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这使得门阀制度的基础逐渐动摇。
此外,政府的干预和改革也对门阀制度的衰落起到一定的正面推动作用。
政府在制定公平法律和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改革和调整,有力地遏制了门阀制度的蔓延。
政府还加大对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的宣传和推动力度,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平等、公正的发展环境。
然而,门阀制度的衰落并非一蹴而就。
在某些地区和领域,门阀制度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家族企业、政治权力和特权领域。
这些门阀制度的存在仍然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挑战着社会的公平和平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改革。
总之,门阀制度的衰落是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志。
社会价值观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和政府的改革都是促使门阀制度衰落的重要因素。
门阀制度衰弱
门阀制度衰弱门阀制度是指一种社会制度,其中权力、权威和特权由少数特定的家族或集团掌握和继承。
在这种制度下,权力和资源的分配主要是通过血缘关系和家族背景来决定的,而不是通过个人能力和价值来评估。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门阀制度正逐渐衰弱。
这种衰弱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和社会变化等。
首先,经济发展是门阀制度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传统的门阀制度下,少数家族或集团垄断了大部分的资源和财富,而其他人则往往只能依靠自己的血缘关系来获取一定的利益。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放,个人能力和竞争力逐渐成为评估和分配资源的主要标准。
这导致了门阀制度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逐渐衰弱。
其次,政治改革也在推动门阀制度的衰弱。
过去,政治权力往往与家族背景和血缘关系密切相关,导致了权力的私有化和滥用。
然而,现代社会普遍倡导民主、公平和透明的政治体制。
政治改革的推动使得政治权力逐渐转变为公共权力,不再局限于少数家族或集团。
这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制度的基础,使得权力更加平等和公正。
此外,社会变化也为门阀制度带来了挑战。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交往的增加,人们对于个人能力和价值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相比于依靠血缘关系和家族背景来获取机会和资源,个人能力和付出更被社会认可和重视。
这使得门阀制度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压力和质疑。
虽然门阀制度正在衰弱,但其影响依然存在。
在一些地区,特定的家族或集团仍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原则的普及,门阀制度将逐渐被更加公正和平等的制度所取代。
总之,门阀制度的衰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和社会变化都在推动门阀制度的边缘化。
然而,门阀制度的消亡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推动。
只有通过公平、平等和透明的制度来确保资源和权力的分配,我们才能实现一个更加公正和繁荣的社会。
门阀制度的覆灭
门阀制度的覆灭门阀制度是指一种基于家族血统和财富之间严格的门槛和限制,使得少数寡头家族能够长期掌握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制度。
这种制度在历史的某些时期和地区非常普遍,如古代中国的官僚集团、欧洲中世纪的封建贵族等。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门阀制度逐渐面临覆灭的挑战。
门阀制度的覆灭可以追溯到现代民主主义和平等价值观的兴起。
对于门阀制度来说,血统和家族成员的身份地位远比个人的能力和才华重要。
然而,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平等权利和公正机会,人们的社会地位应该基于个人的能力和贡献,而非出生的偶然性。
这种价值观的崛起使得门阀制度越来越不受人们的认同和接受。
另外,门阀制度的覆灭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密切相关。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结构逐渐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
这种转变使得社会的财富和资源逐渐从少数士绅和贵族的手中转移到了工业资本家和商业精英的手中。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崛起使得门阀制度的权力和地位逐渐被削弱,因为它没有适应新的经济模式和伦理观念。
在政治领域,民主制度的兴起也对门阀制度造成了重大冲击。
门阀制度往往会凭借家族网络的支持来维持政治上的优势。
然而,民主制度注重公平竞争和民意表达,不再容忍家族拥有特权。
通过选举和政治参与的机制,每个公民都有了进入政治舞台的机会,而不再受制于家族背景或权贵集团的控制。
这使得门阀制度在民主政治的包容性和平等原则下变得不可持续。
此外,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对门阀制度的覆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过去,门阀制度倾向于控制教育资源,并通过家族传承来确保权贵家族的继承和统治。
然而,现代教育体制更加注重公平机会和全民教育,通过普及教育和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为每个人提供了发展才能和实现目标的平台。
这种教育改革削弱了门阀制度对人才选拔和社会流动性的垄断,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尽管门阀制度在现代社会中大部分被削弱或废除,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些特权阶层仍然试图通过利用财富、势力和政治资源来继续维护家族的统治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古门阀世族贵族体系与中古良贱体系形成过程中的同步性我认为,魏晋时期,世族地主的兴起及地主阶级内部士庶等级身份的划分与该时期各类劳动者、依附者身份的多层次化、凝固化,共同构成了中古身份等级制度的完整系统。
自东汉以来,随着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势力的发展,社会已出现了由古代社会向中古社会转变的征兆。
作为秦汉时期等级身份高低主要标志的二十等爵位制,已经瓦解。
布衣之士,包括一般地主在内,已经很难通过事功进入政治舞台。
世家豪族地主阶层,因其对经学的传习,逐渐垄断了政治上的各种特权,形成了门阀贵族。
而“编户齐民”,此时也由于对地主依附关系强弱的不同,而不再平“齐”,出现了多层次的分化。
一个新的有别于秦汉的身份等级系统逐步形成。
世族的兴起与其世代传习儒家经典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儒家礼教的核心则是强调等级名分,因而以经学起家的世族只要有可能,总是企图建立起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身份制度及财产占有制度。
汉代董仲舒以来,面对土地兼并的严重及小农的大量破产,众多儒生们一再提出重建等级秩序的主张甚至付诸实践,无不以失败告终。
三国时期,曹操以社会上世族豪强控制部曲奴婢的方法建立起屯田制、士家制,及至其子曹丕执政时,“赐公卿客户耕牛”,公开承认了世族地主占有依附民的合法性。
在孙吴政权和蜀汉政权中,也出现了承认权贵地主占有依附者合法化的倾向。
西晋时期更出现了系统的占田荫客制度,将世族地主占有土地与劳动者合法化。
政府对世族地主土地占有及劳动人口分割的承认,是以现实生活中世族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及其对劳动人口控制的强化及依附人口身份的降低为基础的。
世族地主在取得政治、经济各种特权的过程中,为巩固自己的特权地位,一方面要严格地主内部的士庶之分、保证世族自身对政治经济特权的垄断,另一方面,则努力扩大自己的依附队伍并将其身份固化,以确保对劳动人手的占有。
总的来说,东汉至魏晋时期世族地主的形成、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依附关系的强化以及人口的锐减,使对劳动人手的争夺空前激烈,而一般民户为保全性命,亦主动投附豪家大族。
这些原因都促成了依附关系的急速发展及依据依附关系强弱不同而形成的身份等级的多层次化与复杂化。
这中间,以身份世袭为特征的世家大族的形成,与同样以身份逐渐世袭为特征的各类依附民、贱民身份的形成大体是同步的,绝非偶然。
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北魏时期,在统治者利用汉人世族进行的汉化过程中,一方面明确了包括少数民族贵族在内的门阀贵族体系,同时也确定了良贱身份体系,特别是通过均田制度,强化了良奴之分,其门阀贵族系统与良贱身份制度的许多内容,大多为隋唐统治者所承袭。
①二、中古门阀世族贵族体系与中古良贱体系在唐前期的情况中古门阀制度在南北朝时期已出现衰微迹象,经隋末农民战争,更进一步走向式微,但不可否认的是,唐中叶以前的社会经济大体仍是南北朝隋朝社会经济的延续,唐初的社会性质与魏晋南北朝隋朝的社会性质相比,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唐前期社会仍是以关陇贵族、关东世族及江南世族占主导地位的门阀贵族土地所有制,部曲佃客奴婢仍是地主土地上重要的劳动者。
同时,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至隋唐时期也臻于完备,这集中体现在隋唐法律中关于良贱身份制度全面、系统、严密的规定。
唐初基本的土地制度没有变,自然经济的现状没有变,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层没有变,商品经济依然落后,唐初制定的律令,在经济方面,以维护大土地所有制及均田制下的等级土地占有为主要目的。
均田制的作用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它承认与维护现有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及部曲佃客制,另一方面它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小农的稳定性。
其基本目标则是保持现有经济体系的稳定性、保证中央的赋税收人。
总的来看,唐初均田制及身份等级制等生产关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由于唐初社会的相对稳定、均田自耕小农的增加,由于统治者政策的调整及对生产的重视等多种原因,经过唐初至武周近百余年的发展,至唐中叶,社会经济开始有重大转变,开元天宝年间,唐代社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一方面是世族地主的衰落及庶族地主政治经济势力的壮大,一方面是部曲奴婢劳动制的衰落及客户即契约租佃农民的大量增加,这导致了中古良贱身份等级系统的彻底紊乱,其最终结果必然是良贱身份等级制的瓦解。
总之,世族土地所有制的瓦解及世族地主退出历史舞台,并非出于某些人物、某些阶层的主观愿望,暴力的作用从来代替不了经济规律的作用。
根据马克思“社会变化的终极原因归根到底应当从经济关系中去寻找”的原理,世族土地所有制的瓦解,归根到底应是生产力发展、特别是唐初百余年生产力发展引起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又导致世族土地所有制凝固性丧失、部曲奴婢世袭身份改变的结果。
这一变化严格说自南北朝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世族逐渐的衰落即已开始,而随着唐代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土地私有权的深化及土地转移频率的加快而加速,至唐中叶均田制的瓦解则是一个转折点,至宋代这一转变方告结束。
概言之,唐中叶土地所有制由中古等级占田制到宋代“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地主阶级由身份性世族地主向非身份庶族地主转变,农民阶级主体由依附性极强的中古部曲奴婢佃客向契约租佃农民的转变,这一过程,也就是中古良贱身份等级制度走向衰落的过程。
三、中古门阀世族贵族体系与中古良贱体系在唐宋之际的瓦解关于唐代门阀贵族的衰落,学者们已多有探讨。
尽管意见不完全一致,但大多认为至少在唐代中期以后,士族已失去往日的光辉,走向衰亡。
特别是经唐末农民战争后,在宋代,婚姻不问阀阅,仕宦不尚门第已成风气。
同样,在唐初仍十分严密的中古良贱身份体系,在唐中叶以后,也开始趋于瓦解。
我认为这两者基本是同步的。
这集中反映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唐中叶以来,代表贵族特权体制的均田制瓦解,同时在地主土地上劳动的主体,已由部曲奴婢等向契约租佃客转变。
唐中叶均田制度的破坏,不仅是均田小农的破产,土地流动转移的加快,也使世家大族土地所有权的稳定性丧失。
《新唐书》卷95《高俭传》史臣赞提到,古者“人皆土著,故名宗望姓,举郡国自表,而谱系兴焉”,而至唐中叶,“谱录都废,公靡常产之拘,士亡旧德之传,……悠悠世祚,讫无考按,冠冕皂隶,混为一区,可太息哉!”这里作者把古代的“名宗望姓”及“谱系之兴”归之于“人皆土著”,把唐中叶以后的“冠冕皂隶,混为一区”同“公靡常产之拘”联系起来,可以说是独具慧眼,即从土地关系的角度解释等级制的存废。
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人皆土著”实际反映了二层含义,一层为土地系“常产”,土地所有权稳固;一层为土地上的人“土著”,即地主拥有常产、劳动者附着于土地。
这正是世族土地所有制及其占有的劳动者身份都具有凝固性、世袭性的表现。
而唐中叶“冠冕皂隶,混为一区”,则反映了旧的身份等级制的破坏。
而旧的身份等级制的破坏,原因在于商品经济流动性导改了土地流动性的增加,进而导致世族土地所有制的瓦解。
也就是说,唐中叶商品货币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对世族土地所有制产生了强大的侵蚀作用,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瓦解宗族的血缘纽带,使大族趋于分化,由“人皆土著”走向离乡徙居。
其传统的土地占有方式必然发生变化。
均田制的瓦解,也使唐政府无法再保证身份性地主稳固的土地所有权,因而世族世代相承的土地所有制在庶族地主的竞争下,迅速分化崩溃。
土地“从一个人手里流到另一个人手里,并且任何规律都不能把它再保持在少数特定的人们手里”。
那种具有世袭贵族色彩的世族土地所有制的“安定的垄断”再也保持不下去了。
因而时至唐中叶以后,“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
至于具体事例,史载更多,此处不赘。
唐代有人概括一些世族达官子弟的衰败说:“不肖子弟有三变,第一变为蝗虫,谓鬻庄而食也;第二变为蠹鱼,谓鬻书而食也;第三变为大虫,谓卖奴婢而食也。
三食之辈,何代无之?”②唐朝地主阶级内部“贫富升降”与“田亩移换”速度的加快,反映了世族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衰败及庶族地主势力的壮大。
亦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有社会各阶层政治、经济身份地位的稳固性:世族土地所有制的瓦解,必然使部曲佃客、奴婢随着世族土地凝固性的丧失而减轻依附关系,许多佃客、部曲、奴婢随着世族土地的丧失,转复成为庶族地主土地上身份相对自由的契约租佃制农民。
唐中叶以后,由于庶族地主所有制的迅速发展壮大,封建地权的私有性日益深化,土地转换的频率大大加快,土地易主之日,往往即是部曲、奴婢身份改变之时,正如前引史料中的“不肖子弟”一样,既然连庄田都已卖掉,保留过多部曲、奴婢岂非徒增消费人口。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地主很难再像世族地主那样世代保有其土地了,因而除了少量用于家内使役的奴婢外,长期占有大量的从事生产的部曲奴婢,既无可能亦无必要了。
其次,唐中叶以后,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化,唐律中关于良贱身份制度的许多法律规定已徒具行文了。
我们知道,在唐前期制定的《唐律疏议》502条中,涉及良贱身份的多达一百余条,这些律文在唐初大体是有效的,但是唐中叶以后,由于现实的改变,这些律文包括良贱制度的许多律文不少已失去效力。
再次,唐宋时期,部曲、奴婢等贱民,大量向租佃农民及雇佣劳动者转变,一个稳定的贱民阶层已不复存在。
关于唐宋农民阶级的契约租佃化趋势这儿不拟多讲,只谈谈贱民阶层的主体奴婢的雇佣化趋势。
这表现在几个方面:(1)奴婢法定的“财产”属性日趋消失,奴婢已向良人转变。
在唐代法律中,奴婢具有财产的属性。
但是唐宋时期奴婢的大量雇佣化,使奴婢实际上已非主人所能永久占有、任意处置的财产了,奴婢已有了服务期满脱离主人的可能。
这种变化已反映在宋代法律中。
宋人赵彦卫曾说:“《刑统》皆汉唐旧文,法家之五经也。
国初尝修之,颇存南北朝之法及五代一时指挥,如奴婢不得与齐民伍,有奴婢贱人类同畜产之语及五代私酒犯者处死之类。
不可为训,皆当删去。
”③这里赵彦卫认为,奴婢是不能当作畜产对待的。
宋真宗也曾说:“今之僮使,本雇佣良民。
”咸平时,“诏川陕路逋欠官物,不得估其家奴婢价以偿”。
这反映官府已不允许将奴婢作为财产处理了,奴婢由“物”变成了“人”,这不能不说是唐宋奴婢制度的重要变化。
(2)奴婢的雇佣化使中古森严的良贱界限趋于模糊、消失。
良贱身份制度存在的前提,是贱民阶层的存在,而贱民阶层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奴婢。
奴婢的雇佣化使奴婢很难再像唐代那样长期保持世袭的贱籍身份了。
一个奴婢在计佣折值以后,可能就不再是奴婢,许多不是奴婢者,因生活需要,也可能雇身为奴,而身份仍为良人。
因此要保持一个有着稳定贱籍身份的奴婢阶层已不可能,唐代奴婢“过贱”及奴婢有固定“贱籍”那一套制度,在宋代已不存在。
宋代雇佣奴婢立契的目的主要是言明雇价与年限,至多也只是像袁采所讲那样,证明“或果穷乏,无所依倚”而已,与确认典雇者是否有贱民身份没有关系。
既然奴婢已不是相对稳定的贱人阶层,与良人之间已无明显界限,唐代那种杂户、官户、番户也不复存在,那么良贱之分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