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学校三自学习教育方案
学校三自学习教育方案概述学校三自学习教育方案是指学生在学校内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评价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
本文将从学校三自学习教育方案的定义、目标、实施方式、挑战等各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学校三自学习教育方案是一种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自主选择权。
它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实践和评价,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目标学校三自学习教育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通过自主实践,学生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自主评价,学生能够主动反思和调整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效果。
三、实施方式学校三自学习教育方案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学校需要提供相关资源和环境,例如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学习社区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学生则需要主动参与学习,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并与同伴合作,分享学习成果。
四、挑战学校三自学习教育方案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学生可能缺乏对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信心,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
其次,教师需要适应新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指导者,需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此外,学校需要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保证学校三自学习教育方案的有效实施。
五、实践案例某中学采取了学校三自学习教育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设立了学生学习中心和自学图书馆,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教师则从传统的讲台教学转变为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计划和学习资源,并定期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和反馈。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评价,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小学教案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需要在教案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制定教案时,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
在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以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
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为他们设计与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身能力和知识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实际情况。
对于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做出差异化教学计划,让不同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并考虑到如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发现知识的本质和应用价值。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问题导向、情境引导、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等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进行知识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探究能力。
四、评价机制的建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形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并通过评价制度的完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评价应依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等多方面因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进步和成就,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
五、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讨论交流,并建立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并提升自我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学生增长知识、学习科学、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导学生的主要舞台,在学生的增长知识了解自然社会中占绝对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绩,同时也间接影响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角色。
我认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自动性、积极性和活泼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好与差、知识能力掌握的多少直接受课堂教学的影响。
学生认识了这种关系,就会产生极强的驱动力,激发一种自动的积极好学的学习欲望,就会由“他律”逐渐转变为“自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硬板的教条式的制度来教育学生,扼杀学生的天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传为辅、学为主”的主导思想,绝不能盲目生硬地将知识灌输于学生,应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做到讲者有神、听者有趣的环境,同时更应做到将只有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讲,即将“一言堂”变为“多方堂”,这样既听取了学生的见解,又调动了学生的自动性、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老师既传授了自己必需传授的知识,又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倾向。
这样就会使学生意识到听课是一种享受,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境,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动性、积极性,课堂气氛不由自主地活跃了。
二、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基础上,确立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
课堂教学要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将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好、运用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教与学的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不仅是在学习知识,而且是在建立自己纯洁的友谊,更应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班上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思想。
老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把老师讲的东西学会。
那么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为您解答!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的需要。
作为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为根本追求,所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如何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某某某思考的一个好方法,它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利用课件创设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然后提问,现在盘子里一共有几个桃子?从而引出0和3相乘的式子。
这样生动有趣的引入,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很快投入到学习当中。
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
”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有了疑惑,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索。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善问、会问,在疑问中去探索、去发现。
如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先让学生说出一些0除以一个数的例子,有的说0÷2=0、有的说0÷5=0……这时,有个学生说0÷0=0,马上又有学生站起来质疑“你说得不对,0÷0也可以等于1,因为,根据商某除数=被除数,0和1相乘也得0。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趁机让学生围绕0÷0=?这道题展开讨论,最后,同学们发现,当0作除数时,0除以0找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近年来,小学教育不再强调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教育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一、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因素。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活动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们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提升跟随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培养领导才能。
例如,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例如DIY手工制作课程、户外拓展课程、社区服务课程等等。
不仅可以带来生动的教学感受,同时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烈,有很大的自主探究欲望。
教师需要在综合实践教学中,通过引导探究实践,让学生们自由发现、观察和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判断,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提问,帮助他们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拓展和全面的发展。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和谐的思想品质与心态,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批判性思维培养。
三、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创新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让他们敢于尝试和创新,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表达出来。
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场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让学生自己穿插其中,根据自己的答案和说法试着否定或肯定,尝试着做更多挑战和实现。
例如,在进行手工制作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小规模的教学指导,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来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同时,鼓励学生随机综合活动并创造性地去尝试和创新。
四、建立和谐氛围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建立一个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课堂上,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学生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
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努力以教师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暗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自己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
通过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从而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要心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装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最核心的概念。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是对学生要有民主平等意识。
有了民主平等意识,师生间才会有零距离的对话,才会有自由的言语空间。
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上课中可以把一些多音字、难字故意抛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查找答案,同时在介绍作家时故意说一些他们写的名著,带动学生去看书,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
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尤为如此。
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
课堂生态环境是指师生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景。
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是教师根据师生对话的具体情况把难以预设或没有预设到的课堂活动细节在学生不知不觉的情境中作出巧妙变动而形成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随着师生心灵的和谐碰撞与精神的自由交往中形成的。
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是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对话的根本保证。
创设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坚实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还需要教师学会高超的教学调控艺术。
要达到这些“需要”,教师就要多读书,多探索,用书香去感染自己热爱学生、献身教育的情感与精神;用探索来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教育
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教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应该深刻理解学生主体教育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师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还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优势,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认知和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关怀,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是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教师应该通过设立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实践中发挥创造性。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空间和自主权,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知识,还需要培养各种综合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情感素养、社会适应能力等。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空间。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人生观念。
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树立起学生的榜样形象,塑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成长为品德高尚、知识丰富、个性独特的人才。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话题供学生讨论 。如七年级《 历史与社会》 下册 中关于 对未来社会角色 的畅想 , 家庭教育 中谁的影 响最 大 , 有
词语来描绘 良好家庭 的特 征等等 。历史 与社 会课 中还
师指导复习应 注 意① 复 习要 及 时 ; 整理 课 堂 笔记 。 ②
复习的方式应多样化 。
总之 , 我们在化 学教 学 中要 出思想 , 出思路 , 出措
接触外界 事物 的先 后 顺序 , 家 庭 到学 校 、 区及 传 从 社 媒, 依次展开 , 每一部分无 不情意融融 。学生对 它们既 熟悉 , 又有许 多 的困 惑。这是我们 培养学 生健 康 的情 感意识 的好 素材 , 也是 教师 让学生们 情感 动起来 的好 机会 。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兴趣 , 提高学生 的能力 。
显然教师在教学中能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实现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对接促进学生运用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去同化新经验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项枯燥乏味的任务而是一桩乐在其中的美事了
它只有通过学生 的“ 活动” 通过学 生的种种操作 , , 才能 内化 为学 生头 脑中的经验 系统 。在新 教材 内容 中我 们
念, 在课 程 内容 的整 合 、 达 方 式 上 有 很 大 的 创 新。 表 《 历史与社 会》 门崭新 的学科 既无可供 借鉴 的经验 , 这
可 以发现课文的主体都是基于有 意义 的案例或 问题 展 开, 并力求 有机 的融 入各 种 动脑 或动 手 的活 动设 计 。
也足够多 E 费了许 多时间。不可否认 , 这种做 法在应
试教育 中对提 高学 生 的成 绩相 当有 效 , 它只 有利 于 但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烈;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于创造性,学习效果也就愈佳。
但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般不是自发产生的,而主要是由教师培养出来的。
因此,教师要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研究,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很少有提出疑问或异议的。
长此下去,学生不敢想,不敢说,只会随声附和,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和自主能力的培养。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教师要从自我做起,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人格,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在课堂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激励的话语不断地传送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声中愉快、轻松的学习。
对学生理解不正确的地方用婉转的语言指出,特别是不讽刺、挖苦后进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产生兴趣,发展个性。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需要在学习中,学生只有自觉自愿地渴求知识才能主动地探索求知。
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当教学任务成为师生共同的愿望时,学生将会产生一种自主学习的责任感和愉快感,在学习中将会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设计导入、提问、评价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产生任务需要。
例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描述一下看到大海的景色,在学生发言后,我说:“你们所说的都是海面上的景色,那么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呢?你想知道吗?”学生们个个迫不及待地说:“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潜水员一起到海底去游览一番。
”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去学习课文,将会感到学习的快乐,所学的知识也就会深深地留在他的脑海里。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要求数学教学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重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成为知识的接收器,不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养成被动接受和依赖教师的习惯与惰性,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自由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养成积极主动的参与习惯,为今后终身学习,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奠定扎实的学力基础,同时形成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原则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浅见。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意识和主体思维方式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
现代教学不再是以往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
而应该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
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而不是教学时只要把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或者作反复的练习就行了,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诸多方面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折圆纸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在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这样的教学,不但看到了知识的“静态”存在,更用“动态”的观点引导学生考察了知识,即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
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可以更巩固,也便于灵活运用。
谈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谈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者:宋雷艳来源:《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14期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辩证统一体。
所谓学生为主体,主要是指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一种传统的模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师讲授以知识为中心,讲授知识又以应付考试为中心。
这种模式,多伴侧重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片面强调教师传授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抹杀了学生的能动作用,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窒息和摧残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现代教学法要求从“学”出发,把教师进行必要的讲授、示范、引导、点拔,同学生阅读、观察、探究、讨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对学生的开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不宜以讲课本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
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
目前,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讲得口焦唇燥,学生却感到索然无味,昏昏欲睡。
这种“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种误解。
我们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其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自己探讨、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探讨和创造能力。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激发学生思维其基本做法是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要让学生“多思”,用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这里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师的问题必须提得准,有一定难度,又使学生有兴趣。
比如讲“挫折观”《思想政治》第三课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课文提出挫折是指人遇到了无法克服的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与干扰,从而无法达到自己的努力目标,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无法实现自己的动机。
教学改革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学改革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改革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一环,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而发挥学生主体性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及提倡学生探究精神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内因,对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鲜活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实用性。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他们的内在需求和外在激励。
教师可以通过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鼓励他们不断尝试和进步。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制定,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标,激发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三、提倡学生探究精神学生探究精神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导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现代的教学改革则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索和发现。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问、进行实验和开展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经验。
结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提倡学生的探究精神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在主体性的学习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
通过教学改革,我们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未来能够成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教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角色,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是教师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与积极性的方法。
一、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1. 提供支持和鼓励:教师可以表扬学生的成功,鼓励他们面对挑战并相信他们能够克服困难。
通过正面的反馈和激励,教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保持积极的学习动力。
2. 创设合作学习环境: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
3.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课件、实例、教学视频等。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引导性提问: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引导性提问,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参与学习过程。
2. 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活动,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主动获取和分享知识。
3. 提供实践机会: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
三、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性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性,促进他们的积极性:1. 自我评价和互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那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我有以下体会: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
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与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
2、创设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中创设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3组织评议激励学生人人参与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让后进生也能回答问题,课堂上我采取小组评议的方法,学生前后两桌分为一组,选一个优生为评议组长。
训练中要求组长做到:发言有序,尽量让后进生多发言。
在综合形成小组意见,参与到全班的范围的过程中去,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提高。
这样也更好做到人人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己学习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己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的学习动力和自主的学习能力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关键。
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己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就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己学习做一些探讨。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
这种教学理念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有能力并愿意独立的、自觉的、批判性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自主进行学习实践和自主评价学习成果。
这种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对学习的责任心和担当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己学习呢?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从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
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方式,如问题导向式教学、项目制学习等。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他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学生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他们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不同的需求和兴趣。
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满足和愉悦,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个体差异化的个体发展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自由和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发挥学习者主体性的方法
发挥学习者主体性的方法学习者主体性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创造性、自主性以及主动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质。
如何发挥学习者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面分享一些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发挥学习者主体性的一项重要因素。
自信心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敢于提出问题和思考方案。
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同时,也要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二、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项重要因素。
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更加主动地去探寻和学习。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同时,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上网查找更多的学习资料、外出实地考察和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动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状态,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加愉悦地进行学习。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理舒适的课堂布置、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开放性的学习空间等方式来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
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创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开展实践性活动实践是学习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需求,精心设计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强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鼓励自主思考自主思考是发挥学习者主体性的核心之一。
只有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方案,尊重和引导学生的思考。
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几点做法
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几点做法现代的教育思想认为:在班集体中,班主任是导演,而学生是主角。
班级管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班级建设的成效如何,关键还看班主任导演得法与否,若不得法,学生就不能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班级也就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形成。
班级管理也就不可能达到优质高效。
那么,如何通过班主任的导演,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呢?通过本人几年的带班经验来看,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具体的做法:一、放手让学生制定班级规章制度,要求自己管自己。
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学生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前一种能力是工作能力,而后一种能力是自我约束能力。
管理班级要有一定之规,管理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让学生自己定班规也正是体现学生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
班规内容主要是“应该怎样”而“不应该怎样”,尽可能少一些“不怎样”就“会怎样”。
制定班规时还要尽量引导学生制定涵盖的范围要涉及学习生活各个方面。
但也不宜过于繁杂和严格。
否则就不好操作,最终导致班规名存实亡。
大家定班规,比起服从别人制定的班规更容易接受和认同,同时也更能适合本班的实际情况。
有了一定之规,然后就是学生依规章制度自己管理自己。
要让每个学生都制定出自我管理的计划,并要求他们按计划实施。
只要这样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形成自觉意识,达到自己管理自己的效果。
二、构建班级监督网络,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
许多人说班级难于管理,其原因就是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管理,使得学生缺乏主人翁意识。
若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我的作法就是在制定班级管理方案时,将班级管理的责任分解到每一个人头上,组织纪律、学风守纪、清洁卫生、文艺体育的管理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
”管理与被管理相结合,提高了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使他们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和责任。
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他们不仅能管别人,而且能自觉地管理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通过几天的学习,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应如何上好数学课,首先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
积极源于爱好,我认为,在新课改条件下,要上好小学数学课需要留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智慧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对于教学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索、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
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
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四周,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认识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
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