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201503)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含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
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
据此可知,均田制A.加速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B.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C.导致了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盛行D.限制了官僚贵族利益2.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②冯太后掌握实权,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③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3.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D.限制地主土地兼并、保证农民和政府用地4.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
“他”是A.拓跋宏B.苻坚C.李世民D.忽必烈5.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九年(485年)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种栗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
奴婢同样授田。
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
这一规定A.限制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前提是国家控制大量荒地 D.土地所有制形式为私有制6.北魏孝文帝亲政后,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反映了A.提高鲜卑民族自身素质的需要B.满足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的需要1/ 5C.出于笼络利用汉族地主的目的D.北方少数民族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7.《资治通鉴》记载:“(西晋)永嘉之乱,中州人士避地河西(今河西走廊),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
”该现象体现了A.中原文化的拓展 B.中西部经济融为一体C.社会分化的加深 D.河西文化圈正式形成8.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附答案)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材料题(共33分)1、阅读下列材料2、3、汉人胡食画像砖4、请回答:5、⑴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能体现民族融合?(2+2分)⑵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2分)⑶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10分)2、(15分)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分)答案详解1、⑴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
汉人使用叉子吃肉。
(金世宗大定)⑵没有。
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
⑶盖世英雄。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使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改革者应当勇于与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
高二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阐讲】1、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条件A.民族大交融趋向的出现:北魏一致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交融加快发展,西晋与十六国期间那样强烈的民族矛盾已逐渐跟着民族交融而除去(北方民族学会农耕,走向农业定居生活,出现封建化趋向;汉人学习少量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了生产知识;在共同反对各族统治者的压迫中亲密了联系。
B.北魏内部的问题——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加深北魏强盛与一致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北魏政权面对的问题。
如吏治败坏,赋税杂乱,政府财政困难,北方草原的柔然对北魏的威迫很大,鲜卑贵族中守旧权力还很强,皇权与旧贵族的矛盾加剧。
这些都表示,北魏仍用原有方法很难再统治下去了,一定实行改革;C.北方长久以来兵革不息,土地大量抛荒,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需又具可能;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伍,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域此后,他们接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定。
跟着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与原有的落伍国家制度产生矛盾。
于是,在一些有为、有志的统治者中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2)、目的:面对民族交融的大趋向,为增强对各族的统治,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汉化改革。
(3)、性质: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2、怎样评论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向,突破守旧权力、习惯权力的阻止,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鼎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优异的政治家、改革者。
认识:(这是规律性的认识需要同学们会应用)(1)、先进必定战胜落伍;(2)、民族交融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3)、改革一定切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切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民心;(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拥有波折性。
3.对于民族交融的基本理论民族交融是指不一样民族之间在民族迁移、混居相处、长久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一样生产方式、民俗习惯、文化心理特点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浸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交融,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亲密联系的结果。
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单元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
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
”材料反映了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 )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B.如何统治汉人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解析:选C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根据“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可知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A、B、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故答案选C项。
2.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 )解析:选C 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地方管理和国家赋役征收,故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C项正确。
3.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解析:选B 从“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均田制的作用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
4.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解析:选D 结合史实可知,为解决吏治混乱、贪污成风的现象,采取了俸禄制,官员俸禄统一由国家发放,故D正确。
5.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析:选D 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农民担负固定的赋税和徭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项。
历史选修1单元测试: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含答案 精品
第三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宋书·谢灵运传》中记载:“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材料中无法体现()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B.民族矛盾尖锐C.人民负担沉重D.阶级矛盾尖锐2.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的局面,这种局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北魏实行了()A.编户制度B.汉化政策C.宗主督护制度D.民族歧视政策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D.实行汉制,移风易俗4.485年,孝文帝在冯太后的辅佐下颁布了均田令。
促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5.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今河北张家口一带),计口授田”。
这实际上是()A.废除土地私有制B.均田制的雏形C.实行方田均税法D.均田制已大规模推行6.(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
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保守势力反对迁都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D.改革面临层层阻力7.《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 含答 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45分钟课堂练习题含答案选择题48分,材料题52分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3、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的封建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6、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贫苦农民 B.鲜卑贵族 C.汉族地主D.封建国家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起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作用的措施有①整顿史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文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②④ D.④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10、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2、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13、3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含答案解析)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高中联考期中试卷期末考试月考试卷学业水平同步练习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含答案解析)1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的都城在A、平城B、长安C、洛阳D、咸阳【答案解析】 A2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基层政权组织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宗主督护制D、行省制【答案解析】 C3 北魏政权采用汉化政策开始于A、拓跋珪B、拓跋焘C、冯太后D、拓跋宏【答案解析】 A4 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就是A、拓跋珪B、拓跋焘C、冯太后D、拓跋宏【答案解析】 D5 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答案解析】 D6 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 A7 下列人物中,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是A、道武帝B、太武帝C、冯太后D、孝文帝【答案解析】 B8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答案解析】 D9 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局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答案解析】 B10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B、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C、直接推动于商品经济发展D、一直延续到北宋【答案解析】 B11 下列评论中,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A、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B、农民未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C、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D、土地占有不均情况仍然存在【答案解析】 B12 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最基层行政组织的长官是A、县长B、邻长C、里长D、党长【答案解析】 B13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促进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答案解析】 B1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
参考答案1.B 2.C3.A 4.D 5.B 6.C 7.A8.A9.B10.D11.B12.C13.D15.D16.C17.B 【名师点睛】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18.B19.A【名师点睛】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20.D21.A22.A23.D24.C【名师点睛】民族融合概述:1、含义:指民族间的自然融汇合一,民族差别和民族界限逐步消失的过程。
2、高潮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元。
3、出现原因:①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相互影响;②具体原因: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等。
25.B26.B2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可知,A项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和B项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是正确的;由“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可知,C项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这一说法也是正确的。
由材料可知30岁以上和30岁以下是区别对待的,因此,D项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说法错误。
所以答案选D。
考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28.C29.C【名师点睛】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并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共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
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A郡县制 B.县制C.宗主督护制D.三长制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A.奴隶制经济形式B.封建制经济形式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D.半畜牧半农业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A.拓跋硅B.道武帝C.冯太后D.拓跋宏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A.汉族地主的建议B.南北对峙的形势C.民族矛盾的激化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C.封建土地国有制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10.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B.迁都洛阳C.移风易俗D.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重要体现。
请回答11~13题。
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2.下图是《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主要原因是()A.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以巩固统治C.实行移风易俗的改革D.以洛阳为中心进而统一全国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B.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C.鲜卑贵族D.汉族地主阶级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历史的发展。
历史选修1单元整合: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含答案 精品
单元整合知识网络特征归纳一、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汉化的区别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有相同之处,但不能说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是少数民族的汉化。
它们都属于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都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其实质都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同化。
但两者又不能等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两者的含义来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
而少数民族的汉化是一般指少数民族汉族化,即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某一民族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自然地、逐渐地改变本民族某一部分或全部而与汉族相似或被汉族同化的现象。
2.从两者存在的时间来看: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起源于战国,结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而少数民族的汉化早在汉族形成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应追溯到奴隶社会,而且到现在仍在进行着,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仍然会继续下去。
3.从两者学习的对象来看: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对象既可能是汉族,也可能是当时已经处于封建统治下的其他少数民族。
如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和满族统治下的清朝这两个时期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属于后者。
4.从两者的结果来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少数民族不断汲取以汉族为主体的先进的封建文化,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的汉化,则在汲取汉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自身的民族特点逐渐改变或者消失,有的变得与汉族接近,但仍保留本民族的一些特征;而有的则为汉族所同化,最终融入汉族当中。
二、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原因、表现和实质1.原因(1)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接触。
(2)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推动了民族融合。
(3)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提倡学习中原文化,对民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2.表现(1)从少数民族来看,不仅在生产方式上,还在生活方式上趋向于汉化,个别少数民族甚至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征。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北魏孝文帝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当时有人对他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称赞“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该措施是()A. 均田制B. 租调制C. 俸禄制D. 三长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可知这是北魏推行的均田制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不符合题意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3.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 贫苦农民B. 鲜卑贵族C. 汉族地主D. 封建国家【答案】D【解析】4.下图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休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习俗的演变这说明A. 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全面渗透B. 汉胡文化交流有利隋唐文化包容性发展C. 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 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濒临消失【答案】B【解析】图片显示的是胡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一定程度上为隋唐文化兼容并包奠定基础B正确胡汉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排除A 文字和图片内容均不涉及国家分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排除C D项“消失”绝对化排除5.“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A. 商鞅变法B. 1861年改革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森林民族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指的是孝文帝改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6.如表所示为北魏汉族大臣所占比重变化情况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 民族矛盾逐渐消失B. 汉化改革是发展主流C. 鲜卑族完成封建化D. 汉文化的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7.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A. 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B. 迁都洛阳C. 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D. 改革鲜卑旧俗【答案】A【解析】8.孝文帝太和二年(478年)诏“皇族亲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高下与非类婚偶先帝亲发明诏为之科禁而百姓习常仍不肃改朕今宪章旧典祗案先制著之律令永为定准犯者以违制论”这说明北魏孝文帝A. 废除了拓跋贵族的特权B. 注重运用法律管理国家C. 确立了法治的管理模式D. 注重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高下与非类婚偶先帝亲发明诏为之科禁”明显可以看出是反对打破高低贵贱门户偏见随意的婚配这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防止上下尊卑关系的错乱故选D 材料的意思是要阻止上下尊卑的自由分配是要维护贵族特权而不是废除贵族特权排除A 材料并不是强调运用法律对国家管理排除B 材料措施并没有确立国家管理的法治模式排除C9.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A. 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B. 鲜卑族逐渐灭亡C. 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D. 服饰礼仪互相吸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区域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与汉族趋同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 故A、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民族融合不是鲜卑族逐渐灭亡 B 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10.某校高一某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几本书籍据此推断其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B. 希腊文化的传播与发展C. 海外殖民的兴起与衰落D. 文明交流的途径与扩大【答案】A【解析】略11.如图根据所学判断下列言论出自①处的是A. 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B.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C.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D.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答案】A【解析】12.北魏孝文帝依照汉人李安世之议诏令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按现有丁口计算若全家都是老小残疾的 11岁以上及残废者各受丁男一半之田此制度的实施A. 改变了地主土地私有制B.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C. 限制了官僚贵族的利益D. 完善了北魏的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推行的均田制在均田制之下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B项正确均田制并改变土地私有制的实质排除A 均田制是把无人的荒地分给农民并不会影响官僚的利益排除C 材料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D13.孝文帝迁都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其中“塞下”应是()A. 洛阳B. 长安C. 平城D. 建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时期把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故“塞下”应是洛阳 A 项正确B项是西安排除 C项是北魏原来的都城山西大同排除 D项是南京排除故选A.14.“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A. 改鲜卑姓为汉姓B.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C.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D.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规定三十岁以下的朝中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止用鲜卑语如故意不使用汉语将给予降职或罢黜处分据此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中“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的内容故B项正确材料与“改鲜卑姓为汉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故C项错误“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15.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 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 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子弟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 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A. 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B. 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C. 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D. 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贵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选择汉人为主的高官子弟进入中书学为中书博士和学生意在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A项正确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与中书博士的学生多为汉人不符 B项错误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是表现不是本质目的 C项错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设置中书学团结的是汉族人不是鲜卑贵族 D项错误故选A16.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的均田制的性质是A.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C. 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D. 集体土地所有制【答案】B【解析】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7.(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前北魏面临哪些主要问题17.(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改革时解决土地问题的相关规定并指出其积极作用17.(3)从文明史的视角指出孝文帝上述改革的历史价值【答案】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解析】依据材料一“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可知孝文帝改革前北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答案】规定受田数量男女有别鼓励垦荒按级别给官僚分配公田允许人民有条件迁移作用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解析】依据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得出规定一是受田数量男女有别依据材料二“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即种植”得出规定二鼓励垦荒依据材料二“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艰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得出规定三是允许人民有条件迁移依据材料二“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得出规定四是按级别给官僚分配公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积极作用是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答案】价值促进了北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文明史的视角孝文帝上述改革的历史价值是促进了北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18.(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次改革改革方式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18.(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少数民族传统这一问题的认识【答案】方式通过接受汉族社会制度完成政权的汉化原因中原农耕文明的程度较高形成较为系统的典章制度北魏和元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社会发展程度较汉族落后希望通过政权的汉化维护统治【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从宏观上把握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解读和归因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的“相同之处”比较简单根据两则材料相关信息即可直接分析、认知得出即把握住“接受汉族文化”立意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 难度较大在审题和作答时候重点注意从三个层面展开认识A.中原汉族文化的先进性 B.少数民族政权文化的落后性 C.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开明开放”驱动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汉化政策不是要全盘改变少数民族传统是借鉴吸收汉族制度文化的合理部分是否改变传统要看少数民族传统是否符合民族发展需要及社会发展趋势如果不符合就一定要调整【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容易入手不过根据题干材料总体立意来看应该注意把握到以下维度 A.汉化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统治者要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B.汉化政策要讲究策略不能够全盘吸收等。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达标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故D项错误。
答案:A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可用排除法。
从地位置上看,北魏是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民族的关系,所以排除②。
答案:B3.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北魏习汉文,促进其繁荣昌盛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解析:《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佛教、文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结合所,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习汉文,使洛阳重新繁华起。
答案:4.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B.摒弃鲜卑族的陋习.习汉族的先进文D.借汉巩固统治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加速民族融合,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孝文帝改革答案
永远不要以大意为借口原谅本人。
无须自卑,不要自傲,坚持自信。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根本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2、(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
(举一例
说明即可)
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3、(1)作者认为孝文帝改革加深了北魏统治危机,导致北魏政权的灭亡和鲜卑民族的消失。
(2分)
认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进程,北魏政权的灭亡是孝文帝改革后统治腐朽的结果,鲜卑民族的消失正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2分)
1。
单元综合测评3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元综合测评(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5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10分)【解析】第(1)问,要仔细阅读材料,将其主张分类归纳。
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来分析其作用。
对民族关系的认识,要建立在肯定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基础之上。
【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
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练习及答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强化训练强化训练达标(36分)1.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 )。
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B.迁都洛阳.移风易俗D.汉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前期改革内容,注意孝文帝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支持下进行的,主要是建立新制度,以取代旧制度。
答案 A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三长制。
三长的职责不包括( )。
A.检查户口B.征收租赋.监察官员D.推行均田制答案3.下列对于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的解不正确的是( )。
A.是改革前期建立的新制度B.对北方所有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提高了生产积极性D.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解能力。
均田令分配的是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并不是所有土地。
答案 B4.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 )。
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生分析解问题的能力。
应从其目的、内容和结果上解其作用。
所以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答案 D5.观察右图,与图中内容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颁布均田令B.整顿吏治.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答案6.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 )。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①④⑤D.②③答案 A7.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防止北方少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强调洛阳地位置“均天下所据”“制御华夏”。
答案 D8.某班同在对右图中文官俑研究后得出了如下四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鲜卑族是一个善于骑马作战的民族B.北魏确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文官俑体现了北方民族融合的特点D.孝文帝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鲜卑风俗解析图中文官俑身披长袍,与汉族服饰无异,这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练习-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4分)1.拓跋部建立代国时,我国南方正处于A.西晋 B.东晋 C.曹魏 D.南朝2.北魏开国帝王是A.道武帝 B.太武帝 C.冯太后 D.孝文帝3.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标志是A.变游牧生活为定居生活 B.劝课农桑 C.仿汉制设官 D.拓跋珪迁都平城,后称帝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作用在于:①形成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②有利于生产事业的发展③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加强④民族矛盾相对缓和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①放弃武力兼并战争②仿照汉族的一些统治方式,按人口分配土地,发展农业生产③重用汉族儒生,完善国家机构④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前后,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中,相同之处有①重视农业,从游牧转向定居生活②继续强化对外战争③重视汉人汉制④强化编户制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北魏统一北方的主要方式是A.民族融合 B.征伐战争 C.经济交流 D.采用汉制8.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实质是A.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不断交往的过程 B.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D.中原先进文化向边疆扩展的过程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观目的是A恢复北方经济 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 C改革鲜卑旧俗 D巩固鲜卑贵族统治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①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产,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②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阶级建议③为加强对各族人民控制④北魏统治面临全面危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1.北魏政权最早崛起于今天的A东北 B北方 C西北 D西部12.北魏建立代国后,曾经被哪个少数民族政权吞并?A东晋 B前秦 C西晋 D南朝13.拓跋珪在位期间:①改变原有部落组织,实行编户制度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③采用汉制汉官④重新统一黄河流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采取的一些措施包含了封建化的色彩,具体表现在①继续坚持武力征服②提倡农耕,发展农业生产③任用汉人汉制④吸收汉族先进文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5.孝文帝改革前期,吏治的主要问题是A官吏世袭,威胁中央政权 B官吏自筹俸禄,任意奴役百姓,吏治黑暗C国家没有明确法令规范官吏行为 D官吏由鲜卑族人担任16.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目的是①缓和社会矛盾②发展农业生产③增加国家赋税收入④平均分配土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7.下列观点与北魏均田制不一致的一项是A均田制有利于荒地的开垦 B实行土地占有不均现象依然存在C官僚地主利益并未受到触动 D农民从中并未得到好处18.北魏均田制实行的必要条件是A汉族地主阶级的建议 B政府手中掌握一定土地C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D广大农民辛勤劳动19.北魏均田制的作用在于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稳定社会②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③有利于租庸调制实行④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0.有关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是在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占有利益的前提下实行的土地制度B它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C它不是平均分配土地 D它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1.下列改革措施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是A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 B设立三长制、实行租庸调制C实行租庸调制、制定官吏俸禄制 D实行租庸调制、迁都洛阳22.孝文帝前期改革措施的影响在于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展②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④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3.租调制实行的结果是①政府财政收入增加②农业人口增多③农民负担大为减轻④赋税混乱现象有所抑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4.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基本条件是A汉族地主阶级的建议 B政府手中掌握大量的荒芜土地C限制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 D冯太后的支持25.改革后,北方许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
课时作业13: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元检测(三)一、选择题1.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的局面。
这种局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北魏实行了()A.编户制度B.汉化政策C.宗主督护制度D.民族歧视政策答案C解析在北魏完成统一后,统治者在地方上建立了宗主督护制,出任宗主的多是地方豪强。
这样,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使人民的负担空前沉重,苦不堪言。
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
3.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安世的意见,“始议均田”。
这两项措施的共同作用是()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答案D解析材料涉及了孝文帝的两项改革措施:俸禄制和均田制。
A项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两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
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不仅使农民获得一定量的土地,而且明确了农民的赋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
4.(2019·广西南宁二模)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材料说明孝文帝()A.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B.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D.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即改汉姓,强调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意在为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寻找历史依据,故选B项;“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为其客观作用,而非主观目的,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改汉姓的汉化措施,未涉及神化封建皇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孝文帝与鲜卑贵族的关系,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目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及特点
2、本课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归纳】
一、时间:公元五世纪末(公元471——499年),南北朝时期的北朝
二、背景(原因):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①统一: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改革的前提条件
②融合: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人物: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2、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前北魏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三、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四、主要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目的:为了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措施: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同时制定严惩贪污的办法。
(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作用:使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
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措施: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不种则由政府收回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
目的:为了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措施: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作用: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推行新的租调制:
目的: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措施: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租调”)
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5、迁都洛阳: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
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
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6、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
内容:①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②讲汉话——官员上朝改说汉话,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讲汉话,否则降职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改拓跋氏为元氏
④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⑤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影响:加强了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有利地推动了鲜卑族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意义):
①加速封建化:鲜卑族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②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③经济繁荣: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经济复苏和繁荣。
六、性质(实质):是属于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封建化的改革
七、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八、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封建化的历史潮流,特别是受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改革措施切实可行,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九、民族融合的实质:
1、从经济角度讲: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的过程;
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社会性质角度讲: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重点问题探究】
(2013年江苏卷)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 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 分)
材料解析题2:(10分)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
(2013年江苏卷)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
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
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材料解析题2:(10分)
(1)问题: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措施:推行了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
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说明:改革面临着阻力;
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