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含煤地层的分布特征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含煤地层与煤层

第三章 含煤地层与煤层

第三章含煤地层与煤层第一节含煤地层我省的聚煤时期有四期:一是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包括石炭世本溪组、早二叠世太原组、山西组及石盒子组下部地层);二是早中侏罗世淄博群的坊子组;三是古近纪的五图群和新近纪临朐群的山旺组;四是零星分布的第四纪泥炭层。

现对各时期含煤地层岩石特征和分布规律分述如下:一、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图3.1.1 山东省石炭系—三叠系露头分布及地层区划图(采用山东岩石地层)1.月门沟群;2.石盒子组;3.石千峰组;4.二马营组;5.重要断层;6.二级、三级地层分区界线;7.鲁西地层分区;8.济南—淄博地层小区;9.济宁—临沂地层小区;10.华北平原地层分区;11.鲁东地层分区我省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在沂沭断裂带以西普遍分布,沂沭断裂带中,仅有零星分布(如莒县)(图3.1.1),断裂带以东未见古生代地层发育。

在鲁西,无论是鲁中隆起区,还是鲁西南坳陷区、鲁西北坳陷区,石炭二叠系均广泛分布,只是后期由于受历次构造运动抬升,而剥蚀作用的强度不一,各地石炭二叠系的保留厚度有很大差别。

其中除淄博、章丘等煤田保留较全外,其它大部分煤田,石盒子组中、上部地层及石千峰群多被剥蚀,石盒子组以下含煤地层,一般都有所保留。

在鲁西北地区,在聊考及齐广断层的作用下,新生界喜山期盖层下陷幅度很大,石炭二叠系埋藏较深,剥蚀和保存的情况还不甚清楚,据胜利油田的钻孔资料分析,在凹陷的某些地区,可能有晚二叠世晚期的地层保留(图3.1.2)。

b)(一)石炭纪含煤地层-本溪组(Cy我省的石炭系与华北其它地区一样,缺失下石炭世地层,只发育上石炭世本溪组。

主要是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台地与泻湖、堡岛体系相交替的含煤沉积建造。

沉积厚度差别较大,一般总厚 8~60m。

在鲁西广泛分布,多被上覆地层所掩盖,仅有淄博、新汶等地有出露。

现叙述如下:主要由紫色、黄绿色泥岩、页岩为主,夹铝质页岩、铝土矿,底部常具不规则铁矿层,上部偶夹黄灰色砂岩,局部含薄煤层。

含煤地层与煤层

含煤地层与煤层

第三章含煤地层与煤层第一节含煤地层我省的聚煤时期有四期:一是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包括石炭世本溪组、早二叠世太原组、山西组及石盒子组下部地层);二是早中侏罗世淄博群的坊子组;三是古近纪的五图群和新近纪临朐群的山旺组;四是零星分布的第四纪泥炭层。

现对各时期含煤地层岩石特征和分布规律分述如下:一、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图3.1.1 山东省石炭系—三叠系露头分布及地层区划图(采用山东岩石地层)1.月门沟群;2.石盒子组;3.石千峰组;4.二马营组;5.重要断层;6.二级、三级地层分区界线;7.鲁西地层分区;8.济南—淄博地层小区;9.济宁—临沂地层小区;10.华北平原地层分区;11.鲁东地层分区我省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在沂沭断裂带以西普遍分布,沂沭断裂带中,仅有零星分布(如莒县)(图3.1.1),断裂带以东未见古生代地层发育。

在鲁西,无论是鲁中隆起区,还是鲁西南坳陷区、鲁西北坳陷区,石炭二叠系均广泛分布,只是后期由于受历次构造运动抬升,而剥蚀作用的强度不一,各地石炭二叠系的保留厚度有很大差别。

其中除淄博、章丘等煤田保留较全外,其它大部分煤田,石盒子组中、上部地层及石千峰群多被剥蚀,石盒子组以下含煤地层,一般都有所保留。

在鲁西北地区,在聊考及齐广断层的作用下,新生界喜山期盖层下陷幅度很大,石炭二叠系埋藏较深,剥蚀和保存的情况还不甚清楚,据胜利油田的钻孔资料分析,在凹陷的某些地区,可能有晚二叠世晚期的地层保留(图)。

b)(一)石炭纪含煤地层-本溪组(Cy我省的石炭系与华北其它地区一样,缺失下石炭世地层,只发育上石炭世本溪组。

主要是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台地与泻湖、堡岛体系相交替的含煤沉积建造。

沉积厚度差别较大,一般总厚 8~60m。

在鲁西广泛分布,多被上覆地层所掩盖,仅有淄博、新汶等地有出露。

现叙述如下:主要由紫色、黄绿色泥岩、页岩为主,夹铝质页岩、铝土矿,底部常具不规则铁矿层,上部偶夹黄灰色砂岩,局部含薄煤层。

以奥陶系古风化界面为界,与马家沟组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

华北地区含煤地层与特征

华北地区含煤地层与特征

2.三叠纪
晚三叠世华北聚煤区域为温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仅 在鄂尔多斯盆地发育次要陆相含煤岩系。
2.早、中侏罗世
早侏罗世:甘肃芨芨山组、阴山五当沟组、陕甘宁鄜县组和 三江河组; 中侏罗世:甘肃青土井群组、祁连地区窑街组、陕甘宁延安 组、大同组、豫西义马组、京西门头沟组等。
华北聚煤带为温带潮湿气候区 ,重要的煤 田均发育于该聚煤带,聚煤作用逐步向南、 向东扩展。
3.古近纪、新近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古近纪:古城子组、乌云组、五图组、黄县组、 沙河街组,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地区; 新近纪:仅河北等地含有少量的含煤地层。
4.华北地区煤系特征
主要受深成变质作用影响,局部叠加岩浆热变质作用。古生 代石炭二叠纪煤田煤的变质作用较高,主要为烟煤和无烟煤。 中生代煤田除宁夏汝箕沟、北京京西、山东坊子为无烟煤外, 大部分为长焰煤和气煤。新生代古近纪煤田多属褐煤,也有 少量长焰煤。
华北地区含煤地层 序列与特征
地质XX班 XX
1.二叠纪
太原组:规模大,分布广、煤层厚度稳定(成煤环境:海陆交互 相); 下石盒子组:次之(成煤环境:陆相); 上石盒子组:局部含不稳定煤层(成煤环境:陆相); 山西组:煤层厚度大、煤质好,且赋存稳定(成煤环境:陆相);
二叠纪煤层分布规律:晋北、冀中、晋南煤 层厚,煤层数多质量好;向北煤层层数及厚 度逐渐递减;往南含煤层位变高。

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特征

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特征

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特征字号:[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08-03-10 来源:中国能源网据中联公司最新一轮的全国煤层气资源预测结果显示(2002年),中国陆上烟煤煤田和无烟煤煤田中(未包括褐煤煤田),在埋深300~2000m范围内煤层气资源总量为31.46×1012m3,世界位居第三(俄罗斯17~113×1012m3、加拿大6~76×1012m3、中国31.46×101212m3、美国11~19×1012m3)。

研究表明,中国的煤层气资源不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而且还具有显著的时域性和地域富集特点。

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略图中国煤层气资源的时域分布特征从赋存地层分析,中国的煤层气资源主要赋存于南方早石炭世(C1)、北方石炭二叠纪(C-P)、南方晚二叠世(P2)、晚三叠世(T3)、早-中侏罗世(J1-2)、东北早白垩世(K1)、晚第三纪(R3)等含煤地层(图2-2),表现出突出的时域分布特征。

早中侏罗世煤系和石炭二叠纪煤系的煤层气资源量分别为14.51×1012m3、13.69×1012m3,分别占总资源量的46.13%、43.52%;其次是晚二叠世煤系,资源量为2.87×1012m3,占资源总量的9.14%;其余煤系仅为0.38×1012m3,占1.20%(早石炭世煤系0.039×1012m3、晚三叠世煤系0.068×1012m3、早白垩世煤系0.267×1012m3和晚第三纪煤系0.004×1012m3)。

中国主要含煤地层及其煤层气资源量分布直方图(单位:108m3)中国煤层气资源的地域富集特征从地域分布角度看,中国的煤层气资源虽然广泛分布于新、晋、陕、冀、豫、皖、辽、吉、黑、蒙、云、贵、川、渝、湘、赣、鄂、甘、宁、青、苏、浙、鲁、桂等24个省、市、自治区,但却表现出显著的区带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区带特征。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状况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状况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状况(原创)煤炭产量2010年03月29日1、我国煤炭资源漫衍状态为止1999年底,我国煤炭资源/储存有的数量总额为10 062.5亿t,其中漫衍于秦岭——大别山以北的为9 083.4亿t,占90.3%,漫衍于太行山——雪峰山以西的为8 747.85亿t,占87.0%。

其中晋、陕、蒙三省(区)为6 458.51亿t,占64.2%。

我国煤炭资源/储存有的数量漫衍总身子骨儿式是北富南贫,西多东少,从而形成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消费格式。

其中山西、内蒙古、陕西、贵州、云南、安徽六省(区)储存有的数量占储存有的数量总额的77.6%,六省(区)根蒂根基储存有的数量占根蒂根基储存有的数量总额的74.8%,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六省(区)资源量占资源量总额的87.80%。

二、煤炭资源的煤类煤质特征1.煤类漫衍情况。

我国煤炭资源数量大且煤类齐备。

但各煤类数量和地舆漫衍差异较大。

①炼焦用煤。

全国煤炭资源/储存有的数量中,炼焦用煤有2 645.11亿t,占资源/储存有的数量的26.3%。

其中气煤1 223.22亿t,占炼焦用煤总额的46.3%;肥煤330.34亿t,占12.5%;焦煤616.84亿t,占23.3%;瘦煤421.23亿t,占15.9%;归属炼焦用煤而未分小类的53.48亿t,占2%。

上述数值表明,我国炼焦用煤在资源/储存有的数量中比例较少,只占1/4,且其中半壁是气煤,而强粘结的肥煤、焦煤只占炼焦用煤的1/3,炼焦用煤还受灰、硫、磷等有害身分及可选性影响,炼焦用煤资源/储存有的数量中真正可作炼焦配煤的不足1/2。

在地舆漫衍上更为不均衡,炼焦用煤首要漫衍在晋陕蒙和华东区,两区占全数炼焦用煤75.6%。

其中山西、安徽、山东、贵州、黑龙江、河北、河南等七省有2 222.09亿t,占炼焦用煤总量的84%。

各大区中炼焦用配煤的煤类赋存也很不般配,如东北就缺肥煤和瘦煤,华东缺焦煤和瘦煤,中南缺气煤和肥煤,西南缺气煤和肥煤,甘、宁、青、新缺肥煤和瘦煤。

描述我国煤炭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描述我国煤炭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我国有一吨煤炭,就像一个疯狂的数量——准确的约240。

8亿吨。

大部分分布在该国北部和西北部。

大煤热点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地。

人们在这些地区挖煤已有很长时间,占我国煤炭生产
的大部分。

在我国,煤炭不仅在北部和西北地区冷却,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
等地,多栖息于锡金矿和炭煤矿之上。

为什么?这都是关于地球的奇特动作——构造和地质因素对煤的终点有发言权。

地面的盆地和结构在煤矿储量的形成和悬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由于这些地质学的弊端,我国的煤炭资源出现了一点不平等。

看,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有一大堆煤炭资源,每一块土地都是独特
的财富。

从北方各省涌现出炭疽石的雄伟壮观,在南北两岸,比特木煤通过山地和山谷织造,证明了土地的持久精神。

而在南部和西南地区,褐色的温柔温暖轻轻地轻轻地低声说出古代的秘密和隐藏的奇观。

这种错综复杂的煤炭资源网反映了我国古代土地的地质和构造多样性,证明了历史上勘探和开采的无休止的舞蹈。

让我们为这些煤种类的辉
煌感到惊奇让我们的灵魂被他们美丽和意义的翅膀所吞噬。

我国主要含煤地层分布

我国主要含煤地层分布

我国主要含煤地层分布2007-12-26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聚煤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赋存在华北赋煤区,含煤面积80万km2,构成了我国最主要的煤层气聚气区,即华北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的主体部分,地理分布范围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临勃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到秦岭-大别山,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南部、辽宁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部、陕西大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

在华北赋煤区内,还广泛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并见零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含煤地层分布。

晚二叠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在我国南方十分强烈,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的华南赋煤区内,构成了我国华南煤层气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理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南、华东和华南的12个省区。

华南赋煤区内除有以龙潭组为代表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外,还有上石炭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下-中侏罗统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赋煤区,在华北赋煤区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西北赋煤区由塔里木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西部天山段和秦祁昆仑褶皱带、祁连褶皱带、西秦岭褶皱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地理分布范围包括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贺兰山-六盘一线以西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

早-中侏罗世的聚煤作用在西北赋煤区广泛而强烈,所形成的煤炭资源在该区占绝对优势地位,并构成了我国西北煤层气聚气区的主体。

此外,该区局部地带尚有石炭-二叠系和上三叠统含煤地层赋存。

下早白垩统下早白垩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北赋煤区,是我国东北煤层气聚集区煤层气赋存的主要地层。

其大地构造单元为兴蒙褶皱系东段、华北地台东北缘及滨太平洋褶皱系,地理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中部和北部以及内蒙东部。

此外,本区内还有石炭-二叠系、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中国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与特征分析

中国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与特征分析

中国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与特征分析为从全国范围内对中国的主要煤矿聚集区进行水文地质类型和特征的总体认识,从宏观归纳煤矿赋存的整体规律,进而为未来中国煤炭低迷过渡期煤炭开采的水文地质调查起到指导性作用,本文总结过去十年鼎盛时期的全国煤炭开采、生产经验,着眼于全国四大主要聚煤区通过系统的统计、分析严密分析了全国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中国煤矿水文地质类型特征,并从全国范围内的煤矿分布、涌水量、类型复杂度和富水系数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归纳总结。

标签: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矿井水害防治技术归纳总结1全国矿区区域地质概况我国煤田分布极其广泛,在空间分布上可以说是遍及整个中国,并且各个成煤时期的煤炭都有赋存。

根据我国各个煤田的赋存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为便于进行我国煤田的水文地质分区,大致可分为四个主要的聚煤区,即以河北、山东、河南为主的华北煤区、以湖南、湖北、福建、江苏、安徽、江西等为主的华南煤区(包括台湾)、以新疆、宁夏、甘肃为主的西北西南煤区、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辽宁西北为主的东北煤区。

我国煤矿水文地质划分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其以指导整个矿区、矿井的灾害水防治。

矿井水文地质划分工作的对象范围偏向中小范畴,一般以矿井为主的较小范围,并时常兼顾矿井开采水平或煤矿某一煤层。

在进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时,要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我国煤矿矿井面临着巨大的矿井自然水害,因此,在全国范围内矿井进行全面的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显得尤为重要,下图为我国范围内矿井分布与已划类型矿井数。

2主要矿区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在全国范围内,矿井分布遍布全国,四大主要聚煤区占据中国八九成的面积,我国地域广泛,水文地质区域性强,因此,为科学准确的进行水文地质区域的划分显得尤为重要。

2.1华北矿区水文地质分析华北矿区时代主要为新生代-第三纪、中生代-侏罗世、古生代-二叠纪、古生代-石炭世等,含煤地层主要有山东黄县组、山西、陕西、河南、太原组等,形成了黄县、大兴、京西、大同、宣化、平顶山等为主的矿区建设,该区矿井顶板多为沙质、泥质岩性,该地区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为顶底板逾水膨胀,顶板较为难管理。

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

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

浅论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宋佳益新公司地质勘察部摘要:煤是分布十分广泛的沉积矿床,控制其分布的有各种因素,如植物演化,海陆分布,海水进退,地壳运动,构造发展,古气候的分布和变化等。

中国主要成煤时期为石炭-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本文介绍了中国主要成煤时期的地质构造总体演化历程,以煤层所含化石为直接证据,论述了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演化及主要含煤地层,分析了中国各个主要含煤地区环境的演化,并简要介绍了含煤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各主要成煤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关键词:成煤时代;成煤环境;煤盆地;聚煤期;1、中国主要的聚煤期及含煤地层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14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华北石炭-二叠纪,华南二叠纪,晚三叠纪,西北早,中侏罗世,东北晚侏罗-早白垩世,以及东北,西南及沿海第三纪,共7个主要的聚煤期。

早,中侏罗世聚煤期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60%,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期资源量占全国资源总量的26%。

1.1 古生代主要聚煤期我国早古生代聚煤主要是浅海,滨海藻菌类形成的腐泥无烟煤,以下寒武统煤层的煤层的煤质较好,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

真正的腐泥植煤是从晚古生代植物登陆成林才形成的。

泥盆纪原始陆生植物形成的煤层零星分布于新疆、、广西和等地。

其中,封开煤厚1m左右,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

石炭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聚煤期之一。

早石炭世晚期以鳞木、古芦木和种子蕨类为主的植物群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森林,华南早石炭世大圹阶自下而上可分为:旧司组、上司组和摆左组,、的旧司组及其相当的地层中含有煤层。

测水组大致相当于旧司组的上段,以湘中地区煤层发育最好。

叶家圹组为陆生相含煤地层,依据植物化石,自下而上可分为A,B,C,D四段。

其中,A段为主要含煤层段,可与韦宪阶对比:B段已相当于纳缪尔阶。

由此可见,早石炭世含煤地层自西面向东北显示层位抬高的时迁现象。

晚石炭世地球上出现了明显的植物地理分区,我国主要属于华夏植物地理区,称大羽羊齿植物群,由石松纲、楔叶纲、真蕨纲和裸子纲等组成茂密的沼泽森林。

地质特征

地质特征

地质特征一、地质构造(一)地层塔甸矿区含煤地层为三迭一平浪煤系。

地层从老到新为前震旦系昆阳群大龙口组(Pt1d)、三迭系上统普家村组(T3p)、三迭系上统干资组(T3p)、三迭系上统舍资组(T3sh)、侏罗系下统冯家河组(j1f)、第四系。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以三迭系上统碎屑岩类为主;前震旦系昆阳群灰岩、板岩分布于矿区的东部边缘;侏罗系下统为一套陆相红层分布于矿区的西南部外围。

主要含煤段为三迭系上统一平浪群干海资组第二段(T3g2),含1、2、3、号煤层。

其次xx村组第二段(T3p2),含4、5号煤层。

干海资组为黄灰~深灰色页岩、砾岩;普家村组为灰、黄色粉砂岩、页岩、砂砾岩。

(二)构造矿区位于滇中断拗盆地复式向斜东翼,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310°~340°,倾向南西,地层倾角20°~40°,一般20°~30°,2线以北教陡,一般30°~40°,构造以断裂为主,褶曲不发育,褶皱出现于普家村组地层中,构造线的展布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其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

分述如下:(一)褶曲:主要位于普家村组地层中,其轴向大多与地层走向一致,延伸长120~1500米,两翼倾角20°~30°,这些褶曲大部分位于矿区东部边缘的普家村组接近大龙口组附近,对煤层无甚影响;此外,1#煤层有小的波状起伏。

(二)断层:区内勘探时共发现对煤层有影响的断层20条,在开采过程中新揭露较大的断层2条,即塔甸井F5-8和科拉池井揭露的f205。

断层密度为2.65条/km2,其中F1和F18可为矿区南、北边界断层。

区内断层的规律性,可分为两组:1、第一组:北西~南东向及南北的断层共12条,为走向断层。

其中,9条为正断层,3条为逆断层(F3、F5、F12),为先期断裂,多被后期断层所切割,错开。

2、第二组:北北东~南南西向煤层,共8条,除F18为平推逆断层外,其余为平推正断层。

煤矿分布

煤矿分布

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由神东、陕北、黄陇、晋北、晋中、晋东、鲁西、两淮、冀中、河南、云贵、蒙东(东北)、宁东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组成,包含98个矿区。

这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神东、晋北、晋中、晋东、陕北大型煤炭基地主要负担向华东、华北、东北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北通道电煤基地。

冀中、河南、鲁西、两淮基地负担向京津冀、中南、华东供给煤炭。

蒙东(东北)基地负担向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供给煤炭。

云贵基地负担向西南、中南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南通道电煤基地。

黄陇(华亭)、宁东基地负担向西北、华东、中南供给煤炭。

该规划涉及14个省、区,总面积10.34万平方公里,拥有40多个主要矿区(煤田),保有储量高达6908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七成。

在13个煤炭基地之一的神东矿区,去年生产原煤就已超过1亿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亿吨级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

其远景规划是,到2010年、2020年生产规模分别达到1.5亿和2亿吨。

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合力”就更加强大。

它们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煤炭产量要达到17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21.7亿吨的78%,形成5-6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和5-6个5000万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外加近年来的新疆煤炭基地。

神东矿区神东煤炭集团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上湾镇相邻。

2009年5月20日,神东煤炭公司、神东煤炭分公司、金峰分公司、万利分公司合并后成立神东煤炭集团。

神东矿区是神府东胜矿区的简称,具体含义指陕西省神木县、府谷县、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现鄂尔多斯市)。

现为我国最大的井工煤矿开采地,其中神东煤炭集团布尔台煤矿年产2000万吨,是世界第一大井工煤矿。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2009年5月20日在神东矿区四公司的基础上整合成立。

地跨陕、蒙、晋三省区,有17个煤矿,今年计划生产原煤1.7亿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全国重点煤矿产量的12%。

我国主要煤田介绍

我国主要煤田介绍

我国主要煤田介绍神府-东胜煤田该煤田是我国已探明的最大优质的煤田、世界大型的煤田之一。

位于陕西省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南部,面积22860km2,含煤地层属侏罗系。

预测储量669Gt(109t),探明储量223.6Gt。

该煤田的煤质优良,为世界少见的优质动力煤。

尤其以煤田南部为最佳,硫分小于0.5%,灰分小于8%,发热量达30MJ/Kg.煤类以不黏煤、长焰煤为主,其次为弱黏结煤、气煤。

同时,由于开采优越,煤炭生产成本比较低、1984年开始开发。

鄂尔多斯煤田该煤田是世界特大型煤田之一。

跨越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五个行政区,东西宽400km,南北长600km。

该煤田成煤期有石炭二叠纪、晚三叠纪、中侏罗世。

按含煤岩系统分布,该煤田可划分为三个含煤带:1东带。

石炭二叠纪煤产地,包括准格尔、河北、渭北等。

2西带。

石炭二叠纪煤产地为主,包括桌子山、贺兰山、韦洲等,另有汝箕沟等零星中侏罗世煤产地。

3中带。

其东侧有东胜、神木等中侏罗世及子长、牛武晚三叠世煤产地;西侧灵武、固原中件罗世煤产地;南部有黄陵、彬县、陇县、华亭等中侏罗世煤产地。

大同煤田大同煤田是我国最古老的煤炭矿区之一。

位于山西省北部,跨大同、怀仁、山阴、左云、右玉等五市县,平面呈椭圆形,面积1826km2,主要产优质动力煤。

该煤田中包含石炭二叠纪和早侏罗世两套煤系,其煤炭资源量约42GT,煤炭探明储量达35GT,其中,早侏罗世煤炭探明储量约7GT,煤种为弱粘煤,灰分、硫分含量低,系我国著名的优质动力用煤,石炭二叠纪煤炭探明储量约28GT,在煤田深部尚有近7GT的预测资源量。

煤种为气煤和气肥煤,中一高灰分,代一高硫分,为动力用煤。

沁水煤田沁水煤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面积接近30000km2,是我国无烟煤、化工用煤和炼焦煤的最大供应基地。

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煤炭资源量约300GT,探明储量86GT,煤种以无烟煤为主,有少量焦煤、瘦煤和贫煤,煤质优良。

含煤地层[攻略]

含煤地层[攻略]

平朔矿区含煤地层——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厚69.35~105.85m,含煤6层,煤层平均厚度30m左右,含煤系数为30%,稳定可采煤层为4号和9号煤层,6号、8号、10号、11号和12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为本矿区主要含煤地层,连续沉积于本溪组地层之上,由K2砂岩(照片3-2-1)底至4号煤层顶板泥岩,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泥灰岩和4~6层煤组成。

其中4、9、11号煤为稳定可采煤层,6号煤为绝大部分可采的较为定煤层,8、10号煤为零星可采或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见图3-2-1)。

8号和9号煤层之间以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局部发育中细粒砂岩,该砂岩呈灰色及浅灰色,为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或中粗粒长石岩屑石英砂岩,石英含量65~90%。

长石2~13%,岩屑8~22%,胶结物以硅泥质为主,孔隙式胶结,局部杂乱粒状胶结。

砂体厚度变化较大,有时以细砂岩构成8号煤层直接底板,主要为呈过度接触的中细粒砂岩,正粒序。

泥岩以9号和10号煤层之间的黑色泥岩或砂质泥岩发育较好,层位稳定,仅个别地段相变为粉砂岩,厚度2~4m。

11号煤层顶板泥灰岩(照片3-2-2),呈暗灰色,含大量生物碎屑,主要有瓣鳃、腕足、有孔虫等碎片,局部为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大于50%,并含大量分散状黄铁矿颗粒,有时相变为钙质泥岩或泥岩,为本区标志层之一。

本组含煤4~6层(4、6、9、11),是本矿井主要可采煤层。

本组泥岩以6号煤层顶板泥岩发育较好,黑色,以含大量同生菱铁质结核,岩性细腻,俗称海相泥岩,含舌形贝化石,局部相变为粉砂岩,是本区良好岩性标志层。

太原组地层,最大厚度为108.47m,最小厚度为83.20m,平均96.48m。

总体来讲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厚(见图3-2-2)。

在6号煤顶板及4~6号煤间,本组产植物化石(据安太堡露天矿区扩界区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Pecopteris arborescens(小羽栉羊齿)S.oblongifoliam(椭圆楔叶)S.verticillatum(轮生楔叶)Sphenophyllum speciosum(美楔叶)Neuropteris ovate(卵脉羊齿)Calamites sp.(芦木)Stigomaria ficoides(脉根座)11号煤顶板产动物化石(据安太堡露天矿区扩界区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Aviculopecten alternatoplicatus(交褶燕海扇)Dictyoclosodus taiyuanfulnsis(太原网格长身贝)Lingulella sp.(小舌形贝)以及海百合茎,腹足类,苔藓虫化石。

含煤地层

含煤地层

二、地层单位霍西煤田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发育完好,出露齐全。

自下而上为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河子组。

其中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地层,中石炭统本溪组和下二叠统下石河子组仅含薄煤线,一般不具可采价值。

(一)本溪组(C2b)本溪组平行不整合于中奥陶统之上,并以奥陶系侵蚀面为底。

顶界置于太原组K1砂岩(或相当层位岩层)之底。

厚3.39~43m,总的变化趋势是,北、中部厚,南部薄。

北部汾孝矿区、中部蒲县矿区最厚,一般20m左右,其次为灵石矿区和霍州矿区,厚15m左右,南部襄汾矿区最薄,厚约10m以下。

厚度变化大的原因主要是和奥陶系侵蚀面凹凸不平及沉积当时北低南高的地形有关。

本溪组下部为鸡窝状黄铁矿或灰、灰白色铝质岩、铝质泥岩;中上部为黑、灰色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夹薄煤及1~2层灰岩。

底部黄铁矿在全区均有分布,局部地区厚度较大,有时呈结核状,星散状分布,南部襄汾矿区发育较差。

铝质岩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中部,南部襄汾矿区常为铝质泥岩。

本组中上部有1~2层石灰岩,分布不稳定。

煤层多为煤线,其发育程度与石灰岩发育呈正相关相拟合,南部襄汾矿区灰岩不发育,煤层也相应尖灭。

本组动、植化石丰富。

(二)太原组(C3t)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顶界置于山西组底部的K7砂岩(或相当层位岩层)之底,厚50-120m,一般在90m左右。

总的变化趋势是北、中部厚,南部薄。

南部襄汾矿区在53米左右。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由老至新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段:第一段:自K1砂岩至K2灰岩之底。

底部为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K1),下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夹不稳定薄煤层石灰岩,中上部为下煤组9、10、11号煤层。

灰岩层一般为一层,往南泥质含量增高,多为一层泥质灰岩或泥灰岩,最南部襄汾矿区缺失灰岩沉积,主要由于南部中条古隆起的影响所致。

本段所含下煤组为霍西煤田主要可采煤区,全区稳定,其中以10、11号煤层为主。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1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一、地域分布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成煤期多,储量大,分布广,煤种齐全,开发条件较好。

各省区按煤炭资源总储量排序依次为: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区,均拥有全国资源总量的2%以上。

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3省区约占70%。

二、煤类我国的煤种从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均有广泛分布,不同煤种在资源总量中所占比例为:烟煤83%、无烟煤9%、褐煤8%,其中炼焦用煤约占资源总量的1/5。

三、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特点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具不均衡性:1.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2.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点;3.可以露天开采的矿区(或煤田)只有13个,煤炭资源量仅占全国煤炭保有资源量的4% ,并多是褐煤;4.煤田构造普遍比较复杂;5.煤矿高沼气井和瓦斯突出矿井多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一、主要聚煤期及沉积环境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14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①南方早石炭世,②华北石炭-二叠纪,③华南二叠纪,④华南晚三叠世,⑤西北早、中侏罗世,⑥东北晚侏罗一早白垩世,⑦东北、西南和沿海第三纪,共7个主要聚煤期。

中国各主要聚煤期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可以按5个时期加以概括:(1)在石炭纪、二叠纪时期,华北和华南大型陆表海坳陷盆地的总体古地理格局是:从陆到海依次出现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湖泊、碎屑滨岸带(包括三角洲、有障壁海岸,无障壁海岸)、滨浅海沉积、浅海碳酸盐沉积。

2)晚三叠世华南聚煤古地理环境,在西部川滇前陆坳陷的四川盆地,主要是滨海平原、滨海—湖泊三角洲平原、滨海冲积平原和滨海山间平原。

(3)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类型与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及基底性质密切相关。

(4)中国北方晚侏罗—早白垩世内陆断陷盆地、山间坳陷盆地和近海坳陷盆地的沉积环境又别具一格。

(5)古近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东和秦岭以北,以及广西西南部。

我国主要聚煤区分布

我国主要聚煤区分布

华南赋煤区二叠系含煤地层在杭州-鹰潭-赣州-韶关-北海一线以南的东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在闽西南、粤东、粤中称童子岩组,在浙西称礼贤组,在赣东一带称上绕组。

在连云港-合肥-九江-株州-百色一线以南的江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龙潭组,其次是以碳酸盐为主的合山组。

在龙门山-洱海-哀牢山一线以东、秦岭-大别山以南的扬子地层分区,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称吴家坪组,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称龙潭组和汪家寨组,以玄武岩屑为主的陆相沉积称宣威组。

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存在明显的穿时现象,含煤层位由东向西抬高,在东南分区为下二叠统,在江南分区为下二叠统上部的茅口阶(龙潭组下部),在扬子分区为上二叠统龙潭阶和长兴阶(均为龙潭组)。

华北赋煤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属典型的地台沉积,按沉积特征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在北纬41°以北的阴山、大青山、燕山、辽西的阴山-燕辽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属陆缘山间盆地沉积,在阴山、大青山称为拴马桩组,在辽西地区称为红螺岘组。

在北纬35°~41°之间的华北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由老至新划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

在北纬35°以南(豫西及两淮)的南华北地层分区,含煤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

在鄂尔多斯西缘的贺兰山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从下至上划分为红土洼组、羊虎沟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其次为羊虎沟组。

在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第三次煤田预测工作中(1997年),石炭系和二叠系均采用二分方法,上石炭统与下二叠统之间的分界位于太原组内马平阶与龙呤阶之间。

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存在东西分异、南北分带现象,含煤层位由北向南逐渐抬高。

中国煤田水文地质基本特征及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中国煤田水文地质基本特征及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中国煤田水文地质基本特征及主要水文地质问题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从寒武纪石煤至第四纪泥炭沉积,共有十个聚煤期,其中,以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为主要的聚煤期。

大地构造控制了煤田的分布、成煤时期、沉积环境、构造特征,也形成了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

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以北的东北和内蒙东部沉积早侏罗纪——晚白垩纪含煤地层;以南至昆仑山——祁连山纬向构造带以北,贺兰山经向构造带以东的广阔地区,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昆仑山——祁连山纬向构造带以南,康黔古陆以东则沉积了晚二叠纪含煤地层;西北地区则在侏罗纪形成了一些大型陆相煤盆地;此外,云南——西藏及台湾地区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分别沉积了含煤地层。

以上聚煤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结合矿井防治水的需要,可以将中国煤田划分为六个水文地质类型区,即东北侏罗纪孔隙——裂隙水类型区,华北石炭二叠纪孔隙——岩溶水类型区,西北侏罗纪裂隙水类型区,华南晚二叠纪岩溶水类型区,云南——西藏中生代裂隙水类型区及台湾第三纪裂隙——孔隙水类型区(图1)。

其中,以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和华南晚二叠纪煤田的水文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矿井水害严重。

主要的水文地质问题有三个。

即:华北煤系底盘中奥陶统马家沟灰岩水害问题;黄淮平原新生界松散层水害问题;华南煤系底盘下二叠统茅口灰岩水害问题及顶板上二叠统长兴灰岩水害问题。

西北侏罗纪裂隙水类型区纬向构造带华南晚二迭纪岩溶水类型区昆仑山—祁连山云南—西藏中生代裂隙水类型区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东北侏罗纪孔隙—裂隙水类型区华北石炭二迭纪孔隙—岩溶水类型区贺兰山经向构造带康 滇 古 陆台湾第三纪裂隙—孔隙水类型区图1 中国煤田水文地质类型区划分图图1 中国煤田水文地质类型区划分图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主要可采煤层赋存于海陆交互相的太原统和陆相的山西统中,其底盘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灰岩。

太原统中的夹层灰岩在华北煤田有广泛的分布(图2),总的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海水逐渐加深,灰岩层数由2~3层,增加到14层以上,灰岩总厚度由5m 以下,增加到60m 以上,皖北可达70m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主要含煤地层的分布特征Brief Analysis on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 of ChinaCoal-bearing Stratum(益新公司地质勘察部宋佳)摘要:中国主要成煤时代为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而各个含煤地层在中国的南北方却又有许多差别,如含煤层厚度,煤系的岩性组成,以及煤层的可采性等;在一个大含煤地区可以分出许多组,不同的组在岩性,厚度以及可采性等也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研究中国的主要含煤地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bstract:In China,main coal forming periods are Carboniferous,Permian,Jurassic period,Cretaceous period and Tertiary,and differences exist on each coal-bearing stratums in North and South of China,such as the thickness of the coal layer,the lithological character composition of the coal serious,and the workability of coal layers,etc.A large coal bearing district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and great differences exist among the lithological character,thickness,and workability.Therefore,great significant exists on the study of China coal-bearing stratum.关键词:中国含煤地层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Key words:China,Coal-bearing stratums,Carboniferous,Permian,Jurassic period,Cretaceous period, Tertiary.由于煤是由植物遗体形成的沉积矿床,因此其分布与地史时期植物演化密切相关。

早古生代植物演化处于低级阶段,只有水生菌藻类植物,因此只形成高灰分、低热值的“石煤”。

泥盆纪开始,植物在陆地繁衍,才产生具真正意义的腐植煤,中国云南禄劝中泥盆世地层中即夹有薄煤层,但经济价值不高。

中国主要成煤时代为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

The distribution of coal is closely related to plant evolution in geological times,because the coal is formed by the sedimentary deposit of the plant remains.The plant evolution of Early Palaeozoic Era is in low level,and only stone coal with high ash and low heating value is formed.From Devonian on,plant starts its propagation on land,and humolite is generated in real sense.Thin seam is formed in the Middle Devonian layer in Luquan,Yunnan of China,but its economical value is not high.In China,the mainly coal forming periods are Carboniferous,Permian,Jurassic period,Cretaceous period,and Tertiary.1.1中国石炭纪含煤地层早石炭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含煤系位于大光阶中下部,在不同地区其层位上下略有差异。

湘粤一带称为测水组,位于大广阶中部,贵州南部的旧可组比测水组稍低,云南东部万寿山组的层位更低。

测水煤系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含煤段,一般厚度60~80m,以泥岩和粉砂岩为主,夹菱铁矿结核,常含两层可采煤层,分别称3号煤及5号煤,煤厚一般2m左右。

上段不含煤或仅含煤线,一般厚度70~90m,由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及泥灰岩组成,底部以一套厚层状石英砂岩或含砾石英砂岩与下段为界。

粤北的芙蓉山组及桂北的寺门组与测水组完全相当,均含可采煤层,但经济价值略逊于湘中。

在华北沉积区,早石炭世的中朝地台仍处于隆升状态,其南缘濒临秦岭海槽,在陆缘区有下石炭统发育,但经过多次的俯冲、对接和碰撞之后,现仅于豫南固始、商城及陕南山阳、凤县有局部残留。

固始的杨山组在多层砾岩中夹有多层极不稳定的薄煤层,是活动区含煤沉积的特点。

1.2中国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晚石炭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并且和以上的二叠纪含煤地层形成一套连续的、密不可分的含煤沉积,因此常统称为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

华北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以山西太原为代表,自下而上的岩石地层单位为本溪组(或铁铝岩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

其中太原组和山西组是主要含煤层位。

太原组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层数不等的灰岩及煤层组成,厚90~100m。

愈向北灰岩层数愈少以至缺失,向南则层数逐渐增多。

山西组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厚50~60m,不含石灰岩。

华北南部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以河南平顶山为代表,自下而上的岩石地层单位为铁铝岩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大风口组和石千峰组。

此间之大风口组可以与太原的上石盒子组相当,但由于其中含可采煤层而且岩层颜色明显不同而另有组名。

和华北北部不同,这里的太原组一般只含局部可采的薄煤层,其主要含煤层位为山西组和大风口组。

山西组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厚约70m。

大风口组由砂岩、粉砂岩、紫斑泥岩和煤层组成,厚500m 左右。

1.3中国南方在二叠纪形成主要含煤地层与中国北方比较,华南地区相对活动,又可区分为西部相对稳定(扬子地台)和东部相对活动(东南加里东褶皱带)的两部分,因此其内部存在基底分异、古地形分异及沉积相分异,使二叠纪含煤地层呈现多时期、多特征的面貌。

整个二叠纪华南均有含煤沉积发育。

早二叠世晚期含煤地层称梁山组,又称栖霞底部煤系,它是栖霞阶(相当空谷阶)早期在局部范围发育的一个岩段,分布于扬子区的大部以及东南区毗邻扬子区相对隆起的部位。

梁山组由细砂岩、粉砂岩、铝土质泥岩等组成,夹1~3层碳质泥岩或薄煤层,煤厚很不稳定。

地层厚度一般为10~30m,薄者仅数米,厚者可超过200m。

本组地层常超覆于各老地层之上,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所含植物化石为三角织羊齿-多脉带羊齿组合,大致可以和华北之山西组相当,属中期华夏植物群A期,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或萨克马尔阶。

华南中、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是中国南方最重要含煤层位,但它的变化很大,不能像华北一样可以用1~2个剖面便可以代表。

总括地看,它们在空间上是递进的、渐变的,同时穿插复杂的岩相变化;在时间上是连续的,但又有所迁移。

在岩石地层意义上,它们是夹在下部茅口期海相层位(灰岩、硅质岩)和上部长兴期海相层位(灰岩、硅质岩)之间的一套碎屑岩含煤沉积,一部分是海陆交互相的,一部分是陆相的;在年代地层意义上,它们则贯穿了茅口阶(卡赞阶)、龙潭阶及长兴阶。

我们可以大体地按东、中、西的地域并兼及不同时序,分别由3个剖面为代表来描述其地层特征。

东部以闽西南的龙岩、永定为代表,含煤地层称童子岩组,岩性可分为三段,下段为细砂岩、粉砂岩及煤层,厚240m,含可采煤层6层;中段为海相段,由粉砂岩及黑色泥岩组成,厚130m,不含煤;上段由砂岩、粉砂岩及煤层组成,厚400m,含可采煤层6层。

和闽西南同期的含煤沉积除福建各地外还可以包括粤东、粤中、浙西和赣东,在东南沿海形成一个沉积区,只是向东陆相成分增多。

在含煤性方面也以闽西南为优,其他则均较差。

中部以赣中的乐平、丰城为代表,称龙潭组。

在自浙北至赣西的多数范围内,按岩石地层特征可分为4段:下部官山段,由砂岩、粉砂岩、泥岩以及碳质泥岩和薄煤层组成,亦称A煤组,其上部为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

中部老山段是主要含煤段,下部以页状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含主要煤层,层数少但有一层稳定可采,称B煤组;其中部和上部为海相碎屑岩,中部以富含菊石化石为特征,上部以富含小个体腕足类化石为特征。

龙潭组的中上段为狮子山段,是一个以细砂岩为主的岩段;龙潭组上段称王潘里段,是又一个含煤段,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含煤层数多但煤层薄,称C煤组。

龙潭组的正常厚度约为400m左右。

赣中的地层剖面虽可代表华南中部的一般面貌,但各地的差别仍十分明显,无论是地层厚度、岩性还是岩相、含煤性等等,甚至包括下伏及上覆地层岩性特征均有显著不同。

研究和解释这些差别是华南含煤地层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在多数情况下,老山段B组煤的沉积代表了本区一个基盘相对稳定阶段,其上的海相层也具有开阔的陆表海沉积面貌,有条件成为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尺。

差别的实质主要反映在老山段以下和以上两个方面,以下(官山段及相应沉积)由于底盘凹凸不平的地形反差,而导致地层厚度的巨大差异;以上(狮子山段、王潘里段及相应沉积)则因稳定期后的相对活动,而导致地层缺失或岩相变化。

部以黔西的六盘水地区为代表,这是华南最重要的含煤区。

这里的龙潭组可以分为三段,下段以粉砂岩、泥岩为主,其中细砂岩由玄武岩岩屑和凝灰岩岩屑组成,并有生物灰岩夹层,含煤多层,但厚度不大。

中段以砂岩、粉砂岩为主,是主要含煤段,含煤几十层,包括1~2层厚煤层,在泥岩及泥灰岩夹层中含小个体海相动物化石。

上段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夹薄层灰岩及黑色泥岩,含煤几十层,薄及中厚煤层均有,一般较稳定。

黔西龙由六盘水向西,沿盐津、宣威、个旧一线西侧,二叠纪含煤地层称宣威组,为陆相含煤地层,由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夹菱铁矿,局部发育有砾岩及砂砾岩,厚度变化大,由10m至300m,一般100m,东厚西薄,含煤1~数十层不等。

由黔中向东,在黔东、川东南、鄂西北一带,晚二叠世地层称吴家坪组,以灰岩为主,仅在底部有10m左右的砂泥岩段,含不稳定薄煤层。

桂中、桂西晚二叠世地层称合山组,也是以灰岩及硅质岩为主,底部含煤,与前者不同的是上部还增加一个含煤组,均为薄煤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