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的本色──名师给我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语文的本色
──名师给我的启示
曾经观摩过几位全国语文教育名师的示范课,最近又读了一些他们的课堂实录,通过对名师们的课例研究,我清楚地看到了普通教师和名师的差距。名师们对文本有个性化的解读,能从容娴熟地驾驭课堂,独具自己的教学风格。普通教师与之相比,难以望其项背。学名师,找差距,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力争在名师的引领下,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从教书匠蜕变为研究型教师。回归语文的本色,这是名师们共同的追求。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教,名师们身体力行,为我们奉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下面我就谈谈名师异于普通教师的几点教法。
一、平实的教学开端
案例1 于漪老师执教《拿来主义》,开头的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师:先看第一节,请同学们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什么主义?(指定学生回答)
师:首先是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对不对?(板书:闭关主义)请同学们考虑一下看,这一节的重点是在哪里?(学生集体回答)师:重点是批判“送去主义”。(板书:送去主义)
上课伊始,开门见山,紧扣文本,直切主题。于漪老师的开场戏质朴、自然、实用,一开始就直击拿来主义的反面“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引导学生学习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二、细品语言的味道
案例 2 黄厚江老师执教汪曾祺的散文《葡萄月令》,有一个教学片段就是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多”: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本,看看能找到写了几个“多”?(板书:多)生1:找到很多描写时间的词。
师:这些表现时间的词有何作用?
生2:成为全文的线索。
师:这个“多”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结构特点。
生3:文中写色彩的词语多,比如,“树绿了”。
生4:描写多,抒情多。
师:从句子长短来看,文中长句多还是短句多?
生(齐):短句多。
师:再从修辞的角度看,哪些修辞手法运用得多?
生(齐):拟人,比喻。
师:从整篇文章来看,用比喻的句子多还是不用的多?
生(齐):不用比喻的多。
师:总体来讲,这篇文章口语化的语言比较多,虽淡却淡得好。那什么样的语言淡得好呢?
生(齐):淡而有味的语言。
师:这篇文章的“味”体现在把口语的语言和文学的语言融合得天衣无缝,长句和短句又结合得这么好,也增加了语言的味道。当然,更重要的味道就像吃葡萄一样,我们还要慢慢地欣赏。因为语言的“味“不仅仅在语言本身。
黄厚江老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多”的教学环节,简洁高效。从词语所起的作用、长短句的不同效果,到文章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一步步引导着学生品味汪曾祺散文语言的“淡而有味”的特点,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
三、高效的精读训练
案例 3 余映潮老师执教杨绛的散文《老王》,通过“精读训练”提升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余老师的“精读训练”是通过“话题”来展开的。首先,给了学生四个话题,每位同学可以自选一个话题作为自己重点研读分析的内容:①第一段表达作用欣赏;②铺垫手法欣赏;③详写部分的语言欣赏;④最后一段的意蕴欣赏。
这四个话题,就是余映潮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明了清晰,具有可操作性。这四个话题,覆盖了全文的内容,覆盖了高层次阅读欣赏能力训练的不同侧面。不是随意设问,也不可简单作答,每个话题的研讨都带有训练的力度,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上升到了“文学欣赏”的层面。师生交流的过程就是在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欣赏能力的训练。
在给了学生8分钟思考的时间之后,余映潮老师又对学生提出了动笔写作的
要求,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写下对自己重点赏析内容的欣赏文字。
如果我们能够像余映潮老师这样,坚持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大量的“精读训练”,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名师站在高处,令人难以企及。名师的风范,让人钦佩不已。在仰慕之余,我们要反思的是在语文教学这方沃土,我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