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及特征2. 反比例的概念及特征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特征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运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3. 运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现象。

2. 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实例,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征。

3. 讲解演示: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意义。

4.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拓展应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查漏补缺。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练习:实时监测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个人汇报:让学生汇报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3. 评价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理解。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性和逻辑性。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94页《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与实践”的第1-6题。

教材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的第二教时,教材重点引导同学沟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索方法,并要求同学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援助同学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改变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练习与实践”第7题让同学依据提供的两组数据判断相应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有利于同学巩固对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认识,掌控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以及成什么比例的基本思索方法;“练习与实践”第8题让同学结合生活阅历以及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继续练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练习与实践”第9题的第一题让同学依据表示一辆汽车在高速马路上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图象,先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再依据其中一个量的数值估量另一个量的数值。

第二题要求同学依据一辆汽车在市区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表示它们关系的图象。

通过上述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同学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使进一步体会数学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练习与实践”第10题是一个与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材先让同学量出一幅平面图上相关的图上距离,再让同学利用给出的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教材这样的安排,主要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亲密联系的。

教学目标:⑴使同学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改变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约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阅历。

⑵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亲密联系的。

⑶使同学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沟通以及猎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加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doc第一章:正比例的概念与性质1.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介绍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变量增加或减少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增加或减少,且两者的比值保持不变。

1.2 举例说明正比例的关系:如身高与脚长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1.3 探讨正比例的性质:分析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了解其经过原点、斜率为正数或负数的特点。

1.4 练习题:求解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找出正比例关系。

第二章:反比例的概念与性质2.1 引入反比例的概念:介绍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减少,且两者的乘积保持不变。

2.2 举例说明反比例的关系:如面积与边长的关系,物体的质量与密度的关系等。

2.3 探讨反比例的性质: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了解其经过原点、斜率为负数的特点。

2.4 练习题:求解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找出反比例关系。

第三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像分析3.1 分析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了解其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斜率为正数或负数。

3.2 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了解其是一条通过原点的双曲线,斜率为负数。

3.3 探讨正比例与反比例图像的交点:了解两者的交点为原点。

3.4 练习题:分析给定的正比例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找出它们的交点。

第四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应用4.1 计算正比例关系的问题:如已知两个变量的比值,求解其中一个变量的值。

4.2 计算反比例关系的问题:如已知两个变量的乘积,求解其中一个变量的值。

4.3 实际应用举例:如计算商品的售价,根据速度和时间计算路程等。

4.4 练习题:解决给定的正比例与反比例应用问题,求解未知变量的值。

第五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综合练习5.1 综合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找出变量之间的关系。

5.2 练习题:解答综合性的正比例与反比例问题,求解未知变量的值。

第六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辨别6.1 回顾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

6.2 介绍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方法。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教案标题: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目标:1. 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2. 能够识别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3. 掌握解决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2. 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特征;4.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通过展示一组相关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正比例的存在。

2. 引入反比例的概念:通过展示一组相关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反比例的存在。

知识讲解:1. 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正比例的概念,说明正比例的特点,例如当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增加。

2. 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反比例的概念,说明反比例的特点,例如当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会相应地减少。

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特征:通过绘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它们的特征,例如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反比例的图像是一个反比例函数的曲线。

4.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正比例和反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价格和数量的关系等。

示例演练: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并绘制对应的图像。

2.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求解未知变量。

巩固练习:1. 提供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提供一些拓展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拓宽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认识。

总结反思:1. 对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强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进行反思和讨论。

教学资源:1. 相关数据表格;2. 绘图工具;3. 练习题和答案。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2. 批改学生的练习题和作业。

正比例与反比例-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反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反比例的定义:如果两个量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两个量就成反比例。

2. 反比例的性质:当一个反比例关系的两个量增大时,另一个量会减小;当一个反比例关系的两个量减小时,另一个量会增大。

3.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观察两个量的乘积是否是一个常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反比例的概念,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反比例的性质。

2. 利用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的概念。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讲解反比例的定义:解释反比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内涵。

3. 分析反比例的性质: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反比例的性质。

4.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授判断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5.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反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实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如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3. 课堂演示: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或动画,直观地展示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反比例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9篇正比例和反比例 1教学内容: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课时安排: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第 1 课时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教材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3题课型新授本单元教时数: 4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备课日期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2. 能够通过计算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3. 能够使用比例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购买饼干的数量与花费、旅行的距离与时间等),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2. 讲解:给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并解释两者之间的区别: - 正比例: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增大;当
一个变量减小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减小。

- 反比例: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会相应地减小;
当一个变量减小时,另一个变量会相应地增大。

3. 实例分析:通过计算一些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 案例讨论: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比例关系式,然后进行计算和分析。

5. 总结: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与特点,并强调建立比例关系式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所学的知识。

课堂作业:
1. 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2. 自行寻找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比例关系式计算并解决。

一课时的教学安排基于学习内容的复杂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定,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第一章:正比例概念介绍1.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能够识别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1.2 教学内容:介绍正比例的概念。

解释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实例演示正比例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提供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正比例的关系。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解释正比例的概念。

1.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第二章:反比例概念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能够识别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2 教学内容:介绍反比例的概念。

解释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实例演示反比例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提供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反比例的关系。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解释反比例的概念。

2.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第三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3.1 教学目标: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能够解释判断的依据和过程。

3.2 教学内容:讲解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方法。

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判断和解释。

3.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判断方法。

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判断和解释。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判断的过程。

3.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方法。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判断和解释。

第四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4.1 教学目标:学会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进行计算和解答问题。

4.2 教学内容: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4.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实际问题的例子。

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解题的过程。

正比例与反比例-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反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识别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3. 学会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反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两种量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2. 反比例的性质:在反比例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

3.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观察两种量是否随着对方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的乘积是否为一个常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反比例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自主探索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利用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2小时后,行驶的距离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2. 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行驶的距离和行驶的时间是成反比例关系的。

3. 讲解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解释反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性质,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4.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授学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并给出实例进行讲解。

5. 应用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例如“一个固定的速度,行驶不同的时间,求行驶的距离。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反比例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人口增长、商品销售等。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和特点2. 反比例的概念和特点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辨别4. 正比例和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5. 比例问题的解决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2. 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辨别,以及比例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思考。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发现的正比例和反比例例子,互相学习。

6.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回家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评估其应用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和评估中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比例的其他相关知识,如混合比例、比例尺等。

2.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其数学素养。

《正比例、反比例复习课》教案

《正比例、反比例复习课》教案

《正比例、反比例复习课》教案第一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1.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能够区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1.2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定义: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反比例的定义:两个变量之间的乘积保持不变1.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1.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解决问题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程度第二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2.1 教学目标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能够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解决问题2.2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性质:随着自变量的增加,因变量也按比例增加反比例的性质:随着自变量的增加,因变量按比例减少通过实例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变化规律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解决问题2.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解决问题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性质的理解程度第三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选择合适的比例关系解决问题3.2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应用:例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路程和速度的关系等反比例的应用:例如面积和边长的关系,总价和数量的关系等3.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3.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的理解程度第四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象能够绘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象能够通过图象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4.2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图象: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反比例的图象:一条双曲线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图象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图象中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绘制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图象4.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绘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象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图象的理解程度第五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综合应用5.1 教学目标能够综合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复杂问题能够选择合适的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5.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综合应用:例如在实际问题中涉及到正比例和反比例5.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解决一个涉及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杂问题5.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复杂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综合应用的理解程度第六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与测试6.1 教学目标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6.2 教学内容通过测试题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分析测试题的答案,巩固学生的理解6.3 教学活动设计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的测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题,老师进行批改和评价针对测试题中的错误,进行讲解和辅导,让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6.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复习题,让学生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掌握程度第七章: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7.3 教学活动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购物、交通、生产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际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案例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解决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7.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理解程度第八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反思8.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8.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学习过程和方法8.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讨论如何改进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教学反思报告8.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反思题,让学生反思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学习过程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方法第九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拓展与提升9.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9.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拓展知识,如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9.3 教学活动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拓展知识,如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拓展知识的理解和看法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探究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9.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拓展题,让学生运用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问题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拓展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创新能力第十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0.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总结10.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形成思维导图让学生展望正比例和反比例在未来的应用和发展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总结报告10.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总结题,让学生归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程度和总结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及区分补充说明: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强化对概念的理解。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数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两者的关系需要通过实际问题进行理解和应用。

本节课旨在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方法。

一、知识导入1. 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如速度和路程的关系、时间和任务的关系等。

2. 具体例子:以速度和路程的关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猜测速度和路程是否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二、概念讲解1. 正比例的概念:如果两个量的比例关系是一直保持不变的,那么它们之间是正比例关系。

2. 反比例的概念:如果两个量的比例关系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相应减少,或者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相应增加的,那么它们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三、性质探究1. 正比例的性质:(1)两个量成正比时,一个量的增大,另一个量也跟着增大;(2)两个量成正比时,一个量的减小,另一个量也跟着减小;(3)两个量成正比时,它们的比例关系可以用等式 y = kx 表示,其中 k 是一个常数,叫做比例常数。

2. 反比例的性质:(1)两个量成反比时,一个量的增大,另一个量相应减小;(2)两个量成反比时,一个量的减小,另一个量相应增大;(3)两个量成反比时,它们的比例关系可以用等式 y = k/x表示,其中 k 是一个常数,叫做比例常数。

四、应用方法1. 正比例的应用: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应用,如通过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解路程的问题。

2. 反比例的应用: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应用,如通过已知每人每天完成一项任务所需时间和人数的关系,推导出完成任务所需的总时间。

五、例题练习1. 正比例例题练习,如已知 y = 2x,当 x = 3 时,求解 y 的值。

2. 反比例例题练习,如已知 y = 6/x,当 x = 4 时,求解 y 的值。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方法。

正比例表示两个量之间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反比例表示两个量之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

六年级数学上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应用型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简单说明比例的作用。

2. 讲授(25分钟)
介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并讲解比例的基本运算。

3. 练(20分钟)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练题的部分题目。

4. 引导(20分钟)
设计少量的探究性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方法。

5. 拓展(10分钟)
介绍如何利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更多实际问题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
针对学生解决的练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上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课后题。

六、板书设计
- 正比例
- 反比例
- 比例的基本性质
-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运算方法。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第一章: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1.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介绍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变量的值增加或减少时,另一个变量的值也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加或减少。

1.2 讲解正比例的表示方法:用比例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y=kx(k 为比例常数)。

1.3 分析正比例的性质:当x增加m倍时,y也增加m倍;当x减少m倍时,y也减少m倍。

第二章: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2.1 引入反比例的概念:介绍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变量的值增加时,另一个变量的值减少,它们的乘积保持不变。

2.2 讲解反比例的表示方法:用反比例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y=k/x (k为比例常数)。

2.3 分析反比例的性质:当x增加m倍时,y减少m倍;当x减少m倍时,y 增加m倍。

第三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表示3.1 讲解正比例的图像表示:通过绘制y=kx的图像,展示正比例关系,图像为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3.2 讲解反比例的图像表示:通过绘制y=k/x的图像,展示反比例关系,图像为一条双曲线。

第四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4.1 介绍正比例的应用:解决与比例有关的问题,如计算比例尺、利润率等。

4.2 介绍反比例的应用:解决与反比例有关的问题,如计算速度、电阻等。

第五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鉴别5.1 介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鉴别方法:通过观察两个变量的变化关系,判断它们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5.2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鉴别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第六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运算6.1 复习正比例的运算规则:介绍如何进行正比例的加、减、乘、除运算。

6.2 复习反比例的运算规则:介绍如何进行反比例的加、减、乘、除运算。

6.3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运算。

第七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解决实际问题7.1 介绍如何使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比例关系来计算成本、价格、距离等。

7.2 介绍如何使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反比例关系来计算速度、面积、浓度等。

正比例与反比例-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正比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2. 能够识别和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3. 能够运用正比例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2.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正比例的概念;2. 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教学素材(如图片、故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如身高与鞋子号码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二、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 介绍正比例的定义:当两个量的比值保持不变时,我们称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2. 强调正比例的特点: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且比值始终保持不变。

3. 举例说明正比例的特点,如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10分钟)1. 介绍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观察两个量的比值是否始终保持不变。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3. 练习题: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四、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介绍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先确定成正比例的量,根据已知量求解未知量。

2. 举例讲解如何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买物品的总价。

3. 练习题: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正比例的定义、特点和运用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反比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2.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探讨正比例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掌握正比例的定义、特点和运用方法。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doc第一章:正比例的概念与性质1.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

1.2 讲解正比例的性质:当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增加;当一个变量减少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减少。

1.3 举例说明正比例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路程与速度的关系等。

第二章:反比例的概念与性质2.1 引入反比例的概念:两个变量之间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

2.2 讲解反比例的性质:当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减少;当一个变量减少时,另一个变量增加。

2.3 举例说明反比例关系:速度与路程的关系,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等。

第三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象表示3.1 讲解正比例的图象表示: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3.2 讲解反比例的图象表示:一条双曲线。

3.3 举例说明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象表示:绘制速度与时间、路程与速度的图象。

3.4 练习题:根据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象,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计算4.1 讲解正比例的计算方法:通过比例关系式解决问题。

4.2 讲解反比例的计算方法:通过乘积关系式解决问题。

4.3 举例说明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计算方法:解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问题。

4.4 练习题: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正比例与反比例在实际应用中的举例5.1 举例说明正比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计算某商品的售价。

5.2 举例说明反比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计算某设备的效率。

5.3 分析正比例与反比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比例关系。

5.4 练习题: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第六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鉴别6.1 介绍正比例与反比例的鉴别方法:观察两个变量是随着第三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还是互为倒数变化。

6.2 讲解如何通过实际问题判断正比例与反比例关系:分析变化规律,确定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6.3 举例说明如何鉴别正比例与反比例关系:通过具体问题,分析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正比例、反比例复习课》教案

《正比例、反比例复习课》教案

《正比例、反比例复习课》教案章节一:正比例的概念与特征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2) 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达。

(3) 掌握正比例的图像特征。

2. 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定义。

(2) 正比例的判定方法。

(3) 正比例的图像特征。

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正比例的概念和判定方法。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正比例实例。

(3) 利用数形结合法讲解正比例的图像特征。

4. 教学步骤(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讲解正比例的定义。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判定方法。

(3) 利用图像,讲解正比例的图像特征。

章节二:反比例的概念与特征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

(2) 能够识别反比例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达。

(3) 掌握反比例的图像特征。

2. 教学内容(1) 反比例的定义。

(2) 反比例的判定方法。

(3) 反比例的图像特征。

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反比例的概念和判定方法。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反比例实例。

(3) 利用数形结合法讲解反比例的图像特征。

4. 教学步骤(1) 引入反比例的概念,讲解反比例的定义。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反比例的判定方法。

(3) 利用图像,讲解反比例的图像特征。

章节三: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应用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应用。

(2) 反比例的应用。

3.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使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步骤(1) 通过实例,讲解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通过实例,讲解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章节四: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综合练习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3. 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2. 学生通过实例探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学生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难点:1. 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2. 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性质和实例。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实例引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小明每小时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公里,他骑了3小时,总共骑了多远?2. 探究正比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正比例的性质。

例如:正比例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

如小明每小时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公里,他骑了3小时,总共骑了45公里。

3. 探究反比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比例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性质。

例如:反比例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乘积保持不变。

如一本书的单价是10元,买了3本,总共花费了30元。

4. 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正比例: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

反比例:两个变量之间的乘积保持不变。

5. 应用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了2小时,总共行驶了多远?五、教学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和运用。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主备:张龙珠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会利用正、反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4、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5、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对变化的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因为变化的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般要借助与其所对应的数值来理解。

其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区分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在同一种数量关系中对定量和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如:路程、时间和速度,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而当路程一定时,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

变化的量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正比例第一课时:正比例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19---21。

教学目标:1、结合丰富的事例,进一步认识正比例。

2、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图象的特征。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a.反比例的定义及表达式;
b.反比例图像的特点;
c.反比例的应用。
本章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使其能够理解并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学符号表示,形成对数量关系的直观感知。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系的特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d.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举例:
-正比例:通过实例“小明骑自行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速度与时间成反比的概念,掌握正比例表达式y=kx(k为常数);
-反比例:通过实例“两个数的乘积为定值,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反比例表达式y=k/x(k为常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本概念。正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反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单价和数量的关系等。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核心素养目标将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
西门小学陈声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回顾与交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整理知识,形成系统。

(2)通过具体问题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3)通过复习与整理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并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函数打下基础。

(二)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和人分享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交流分享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观察判断
(一)出示课题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前一段时间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

谁来说一说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课件演示:正比例、反比例),(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

(二)交流思想
⑴出示两个表,学生自学,并回答相关问题。

师:为什么左表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右表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⑵小结。

⑶师:我们已经知道,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存在相依关系,根据这两个表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关系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依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
书 )
⑷师:在这里,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请你推想一下,如果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呢?为什么? 你能用关系式来表示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表1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路程成()关系.
表2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速度成()关系.
(三)小结。

总结判断策略
①师:同学们,学到这儿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不少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的经验了,接下来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经验,再听听别人的经验好吗?
②小组活动讨论交流
③各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④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⑤师:谁能再来说一说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时怎么办?
⑥小结:当我们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时候关键是看?
练习:判断下面两个量成什么比例.
(1)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
(2)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
(3)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
(四)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正反比例的比较)
讨论填表:正、反比例异同点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反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反,一种
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不仅进一步认识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对它们进行了比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
3.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成().
(二)从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五、课后作业
一个单位食堂每天用大米的数量、用的天数和大米的总量如下表.
表1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大米的总量和用的天数成()关系.
表2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每天用的数量和用的天数成()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