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重难点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重难点教学内容:平面坐标系和向量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向量的相关概念,能够灵活运用平面坐标系和向量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性质;2. 向量的定义、表示与性质;3. 向量的加减法及数量积、向量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1.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的计算;2. 向量的几何解释和运用;3. 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内容安排:一、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向量,引发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和兴趣。
二、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性质;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计算方法;3.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推导及应用。
三、引入向量:1. 向量的定义、表示方法和性质;2. 向量的相等与平行性质;3.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四、深入讲解向量计算:1. 向量的加法、减法及求模运算;2.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的计算方法;3.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性质。
五、应用题解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应用题,加深学生对向量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堂练习与讨论:安排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并进行讨论和解答,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向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向量的相关概念,掌握其应用方法,并基本能独立解答相关问题。
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2020-2021学年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B版必修第四册教师用书:11.3.1平行直线与异面直线含解析
11.3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1.3.1平行直线与异面直线[课程目标] 1.掌握空间平行直线、异面直线的概念;2.理解空间中两个角相等的条件,能利用等角定理解决相关问题;3.掌握空间四边形的概念和特点.知识点一平行直线与异面直线[填一填]1.平行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直线.2.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3.异面直线(1)概念:空间中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直线.(2)判断方法:与一平面相交于一点的直线与这个平面内不经过交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答一答]1.如何理解异面直线?提示:若直线a,b是异面直线,则在空间中找不到一个平面,使其同时经过a、b两条直线.例如,如图所示的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棱AB和B1C1所在的直线既不平行又不相交,找不到一个平面同时经过这两条棱所在的直线.要注意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直线不一定是异面直线,可以平行,可以相交,也可以异面.2.已知两条直线相交,过其中任意一条直线上的一点作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这些平行线是否都共面?为什么?提示:都共面,如图所示,a∩b=A,过b上任意一点B作c∥a,则a、c可确定一个平面α,因为A∈a,所以A∈α.又因为B∈c,所以B∈α,所以AB⊂α,即b⊂α.所以a、b、c共面.同理在a上任取一点作b的平行线,都与a、b共面,所以这些平行线都共面.知识点二空间四边形[填一填]顺次连接不共面的4点所构成的图形称为空间四边形.其中4个点都是空间四边形的顶点;连接相邻顶点间的线段叫做空间四边形的边;连接不相邻顶点间线段叫做空间四边形的对角线.空间四边形用表示顶点的四个字母表示.类型一证明线线平行问题[例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E,F,G,H分别为P A,PB,PC,PD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证明]在△P AB中,∵E、F分别是P A、PB的中点,∴EF綉12AB,同理GH綉12D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綉CD,∴EF綉GH,∴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空间中证明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1)借助平面几何知识证明,如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用成比例线段证平行等.(2)利用平行的传递性,即证明两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已知E,F分别是空间四边形ABCD的边AB与BC的中点,G,H分别是边CD与AD上靠近D的三等分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梯形.证明:在△ABC中,∵E,F分别是AB,BC边上的中点,∴EF綉1 2AC.又在△ACD中,G,H分别是CD,AD边上的三等分点,DH DA =DGDC=13,∴GH綉13AC.∴EF∥GH且EF≠GH,即四边形EFGH是梯形.类型二等角定理[例2]已知E,E′分别是正方体ABCD-A′B′C′D′的棱AD,A′D′的中点.求证:∠BEC=∠B′E′C′.[证明]如图所示,连接EE′.因为E,E′分别是AD,A′D′的中点,所以AE∥A′E′,且AE=A′E′.所以四边形AEE′A′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A′∥EE′,且AA′=EE′.又因为AA′∥BB′,且AA′=BB′,所以EE′∥BB′,且EE′=BB′,所以四边形BEE′B′是平行四边形,所以BE∥B′E′,同理可证CE∥C′E′,又∠BEC与∠B′E′C′的两边方向相同,所以∠BEC=∠B′E′C′.1.空间两直线平行的证明方法证明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利用平面几何知识(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平行四边形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等)证明;二是利用平行的传递性,就是需要找到第三条直线c,使a∥c,b∥c,由平行的传递性得到a∥b.2.空间角相等的证明方法(1)等角定理是较常用的方法.(2)转化为平面图形中的三角形全等或相似来证明.[变式训练2]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G分别是AB,BB1,BC的中点.求证:△EFG∽△C1DA1.证明:如图,连接B1C.因为G,F分别为BC,BB1的中点,所以GF∥B1C且GF=12B1C.又ABCD-A1B1C1D1为正方体,所以CD∥AB且CD=AB,A1B1∥AB且A1B1=AB,所以CD∥A1B1且CD=A1B1,所以四边形A1B1C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1D∥B1C且A1D=B1C.又B1C∥FG,所以A1D∥FG.同理可证:A1C1∥EG,DC1∥EF.又∠DA1C1与∠EGF,∠A1DC1与∠EFG,∠DC1A1与∠GEF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且均为60°角,所以∠DA1C1=∠EGF,∠A1DC1=∠EFG,∠DC1A1=∠GEF.所以△EFG∽△C1DA1.类型三异面直线[例3]如图,M,N,E,F,G,H,P,Q是正方体ABCD -A1B1C1D1所在棱的中点,则PQ,EF,GH中与直线MN异面的直线是________.[分析]要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根据定义及相关知识进行判断.[解析]首先,我们不难看出PQ∥MN;其次,根据平面的基本事实的推论2,可得MN,EF交于一点,即MN与EF共面;最后,我们可直观地得到GH与MN异面.[答案]GH判断两条直线是不是异面直线,除了根据定义及平面的基本事实的推论外,直观上的感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变式训练3]如图,已知P为△ABC所在平面外的一点,求证:EF与PC是异面直线.证明:若EF与PC不是异面直线,则存在平面α使得E,F,P,C∈α,从而直线PE与CF都在平面α内,∴A,B∈α,故点A,B,C,P都在α内,与P在平面ABC外矛盾,故EF与PC是异面直线.类型四空间四边形的相关问题[例4]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1)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2)若∠HEF=60°,AC=6,BD=8,求四边形EFGH的面积;(3)若AC=BD,则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解] (1)证明:如图,在△ABD 中,E 、H 分别为AB ,AD 的中点,∴EH 綉12BD ,同理FG 綉12BD ,∴EH 綉FG ,∴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2)∵BD =8,∴EH =4,同理由AC =6得EF =3,∴S ▱EFGH =EF ·EH ·sin ∠HEF =3×4×sin60°=6 3.∴四边形EFGH 的面积为6 3.(3)∵AC =BD ,∴EF =EH ,∴四边形EFGH 为菱形.空间四边形中的计算与证明,常常转化为各个面上的平行、相交等关系,利用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加以解决.[变式训练4] 如图,四边形ABCD 为空间四边形,M ,N 分别是边AB ,CD 的中点,求证:MN <12(AC +BD ).证明:取BC的中点E,连接ME,NE,如图所示,∵M,E分别为AB,BC的中点,∴ME为△ABC的中位线,∴ME=12AC.同理EN=12BD,在△MNE中,根据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得MN<ME+EN,从而MN<12(AC+BD).1.若直线a和b异面,直线b和c异面,则直线a和c(C) A.异面或相交B.异面或平行C.异面或平行或相交D.相交或平行解析:直线a和b异面,直线b和c异面,则直线a和c可能异面,可能平行,可能相交,故选C.2.已知AB∥PQ,BC∥QR,∠ABC=30°,则∠PQR等于(B) A.30°B.30°或150°C.150°D.以上答案都不对解析:∠ABC的两边与∠PQR的两边分别平行,但方向不能确定是否相同.∴∠PQR =30°或150°,故选B.3.如图,点E ,F ,G ,H 分别为空间四边形ABCD 中AB ,BC ,CD ,AD 的中点,若AC =BD ,且AC 与BD 成90°角,则四边形EFGH 是( C )A .菱形B .梯形C .正方形D .空间四边形解析:由已知得GH 綉EF .EH 綉FG .又∵AC =BD ,AC 、BD 成90°角,故GH =EH =EF =FG .且EH ⊥HG .故四边形EFGH 是正方形.4.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 中,E 、H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F 、G 分别是CB 、CD 上的点,且CF CB =CG CD =23.若BD =6 cm ,梯形EFGH的面积为28 cm 2,则平行线EH 与FG 间的距离为8_cm.解析:FG =23BD =4 cm ,EH =12BD =3 cm ,EH ∥FG ,故设EH 与FG 间的距离为h ,则S 梯形EFGH =12(EH +FG )·h =28(cm 2),即72h =28⇒h=8 cm.。
高中数学必修四《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优秀教学设计
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教材分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人教A 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第一节课的内容。
本节主要给出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索,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通过公式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并为建立其他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2.通过课题背景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探索和简单应用。
难点 探索过程的组织和引导。
四、学情分析之前学习了三角函数的性质,以及平面向量的运算和应用,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如何利用任意角αβ,的正弦余弦值来表示cos()αβ-,牢固的掌握这个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进行下一节内容的学习。
五、教学方法1.自主性学习法:通过自学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分析、探索、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3.反馈练习法:以练习来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存在的差距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以文峰塔高度测量为背景素材(见课件)引入问题。
并针对问题中的0cos15用计算器或不用计算器计算求值,以激趣激疑,导入课题。
问题:(1)能不能不用计算器求值 :0cos 45 ,0cos30 ,0cos15(2)0cos(4530)cos 45cos30-=-是否成立?(3)如何用450和300求0cos15?设计意图:由给出的背景素材,使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抛出新知识引起学生的疑惑,在兴趣和疑惑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习方向。
(二)、研探新知 1.三角函数线法:问:①怎样作出角α、β、αβ-的终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学三维目标重难点
第一章三角函数1.1任意角和弧度制1.1.1任意角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360︒角和负角;(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4)掌握所有与α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α角)的表示方法;(5)树立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6)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7)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转体720︒,逆(顺)时针旋转”,角有大于360︒角、零角和旋转方向不同所形成的角等,引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角的概念得到推广以后,将角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象限角、非象限角的概念及象限角的判定方法;列出几个终边相同的角,画出终边所在的位置,找出它们的关系,探索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表示;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3、情态与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角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之分.角的概念推广以后,知道角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难点: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三、学法与教学用具之前的学习使我们知道最大的角是周角,最小的角是零角.通过回忆和观察日常生活中实际例子,把对角的理解进行了推广.把角放入坐标系环境中以后,了解象限角的概念.通过角终边的旋转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我们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弄清楚角的表示符号,以及正负角的表示.另外还有相同终边角的集合的表示等.教学用具:电脑、投影机、三角板1.1任意角和弧度制1.1.2弧度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2)领会弧度制定义的合理性;(3)掌握并运用弧度制表示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4)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5)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建立的一一对应关系.(6) 使学生通过弧度制的学习,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入弧度制度量角的大小,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领会定义的合理性.根据弧度制的定义推导并运用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以具体的实例学习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能正确使用计算器.3、情态与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角的概念推广以后,在弧度制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一个角都有唯一的一个实数(即这个角的弧度数)与它对应;反过来,每一个实数也都有唯一的一个角(即弧度数等于这个实数的角)与它对应,为下一节学习三角函数做好准备.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理解并掌握弧度制定义;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地互化换算;弧度制的运用.难点: 理解弧度制定义,弧度制的运用.三、学法与教学用具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中,知道角的度量是用角度制,但是为了以后的学习,我们引入了弧度制的概念,我们一定要准确理解弧度制的定义,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教学用具:计算器、投影机、三角板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2)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不同的定义方法;(3)了解如何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分别用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表示出来;(4)掌握并能初步运用公式一;(5)树立映射观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2、过程与方法初中学过:锐角三角函数就是以锐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引导学生把这个定义推广到任意角,通过单位圆和角的终边,探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求法,最终得到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根据角终边所在位置不同,分别探讨各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以及这三种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最后主要是借助有向线段进一步认识三角函数.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3、情态与价值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可以有不同的定义方法,而且各种定义都有自己的特点.过去习惯于用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的“比值”来定义,这种定义方法能够表现出从锐角三角函数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推广,有利于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认知基础出发学习三角函数,但它对准确把握三角函数的本质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从角的集合到比值的集合”的对应关系与学生熟悉的一般函数概念中的“数集到数集”的对应关系有冲突,而且“比值”需要通过运算才能得到,这与函数值是一个确定的实数也有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本节利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定义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这个定义清楚地表明了正弦、余弦函数中从自变量到函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也表明了这两个函数之间的关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公式一).难点: 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三角函数线的正确理解.三、学法与教学用具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可以有不同的定义方法,本节利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定义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表明了正弦、余弦函数中从自变量到函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也表明了这两个函数之间的关系.另外,这样的定义使得三角函数所反映的数与形的关系更加直接,数形结合更加紧密,这就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带来方便,也使三角函数更加好用了.教学用具:投影机、三角板、圆规、计算器第二课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二)【复习回顾】1、三角函数的定义;2、三角函数在各象限角的符号;3、三角函数在轴上角的值;4、诱导公式(一):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5、三角函数的定义域.要求:记忆.并指出,三角函数没有定义的地方一定是在轴上角,所以,凡是碰到轴上角时,要结合定义进行分析;并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探究新知】1.引入:角是一个图形概念,也是一个数量概念(弧度数).作为角的函数——三角函数是一个数量概念(比值),但它是否也是一个图形概念呢?换句话说,能否用几何方式来表示三角函数呢?2.[边描述边画]以单位长度1为半径画一个圆,这个圆就叫做单位圆(注意:这个单位长度不一定就是1厘米或1米).当角α为第一象限角时,则其终边与单位圆必有一个交点(,)⊥轴交x轴于点M,则请你观P x y,过点P作PM x察: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sin|OM xα====;|||||cos|MP yα随着α在第一象限内转动,MP、OM是否也跟着变化?3.思考:(1)为了去掉上述等式中的绝对值符号,能否给线段MP、OM规定一个适当的方向,使它们的取值与点P的坐标一致?(2)你能借助单位圆,找到一条如MP、OM一样的线段来表示角α的正切值吗?我们知道,指标坐标系内点的坐标与坐标轴的方向有关.当角α的终边不在坐标轴时,以O为始点、M为终点,规定:当线段OM与x轴同向时,OM的方向为正向,且有正值x;当线段OM与x轴反向时,OM的方向为负向,且有正值x;其中x为P点的横坐标.这样,无论那种情况都有==cosOM xα同理,当角α的终边不在x轴上时,以M为始点、P为终点,规定:当线段MP与y轴同向时,MP的方向为正向,且有正值y;当线段MP与y轴反向时,MP的方向为负向,且有正值y;其中y为P点的横坐标.这样,无论那种情况都有==MP yαsin4.像MP OM、这种被看作带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direct line segment).5.如何用有向线段来表示角α的正切呢?如上图,过点(1,0)A 作单位圆的切线,这条切线必然平行于轴,设它与α的终边交于点T ,请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与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借助有向线段OA AT 、,我们有tan y AT xα== 我们把这三条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MP OM AT 、、,分别叫做角α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统称为三角函数线.6.探究:(1)当角α的终边在第二、第三、第四象限时,你能分别作出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和正切线吗?(2)当α的终边与x 轴或y 轴重合时,又是怎样的情形呢?7.例题讲解例1.已知42ππα<<,试比较,tan ,sin ,cos αααα的大小.处理:师生共同分析解答,目的体会三角函数线的用处和实质.8.练习19P 第1,2,3,4题9学习小结(1)了解有向线段的概念.(2)了解如何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分别用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表示出来.(3)体会三角函数线的简单应用.【评价设计】1. 作业:比较下列各三角函数值的大小(不能使用计算器)(1)sin15︒、tan15︒ (2)'cos15018︒、cos121︒ (3)5π、tan 5π2.练习三角函数线的作图.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2)已知某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其余各三角函数值;(3)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化简三角函数式;(4)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证明三角恒等式;(5)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三个关系式并能灵活运用于解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三角问题的能力;(6)灵活运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不同变形,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化归思想方法;(7)掌握恒等式证明的一般方法.2、过程与方法由圆的几何性质出发,利用三角函数线,探究同一个角的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学习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其余各三角函数值;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化简三角函数式;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通过例题讲解,总结方法.通过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情态与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三个关系式并能灵活运用于解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三角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化归思想方法和证明三角恒等式的一般方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公式1cos sin 22=+αα及αααtan cos sin =的推导及运用:(1)已知某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中的一个,求其余两个;(2)化简三角函数式;(3)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难点: 根据角α终边所在象限求出其三角函数值;选择适当的方法证明三角恒等式.三、学法与教学用具利用三角函数线的定义, 推导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cos sin 22=+αα及αααtan cos sin =,并灵活应用求三角函数值,化减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教学用具:圆规、三角板、投影第二章 平面向量第1课时§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掌握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概念;并会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2.通过对向量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向量和数量的本质区别.3.通过学生对向量与数量的识别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数学本质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概念,会表示向量.教学难点: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的区别和联系.学法:本节是本章的入门课,概念较多,但难度不大.学生可根据在原有的位移、力等物理概念来学习向量的概念,结合图形实物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概念.教具:多媒体或实物投影仪,尺规授课类型:新授课第2课时§2.2.1 向量的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目标:1、掌握向量的加法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2、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培养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将向量运算与熟悉的数的运算进行类比,使学生掌握向量加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计算,渗透类比的数学方法;教学重点: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教学难点:理解向量加法的定义.学法:数能进行运算,向量是否也能进行运算呢?数的加法启发我们,从运算的角度看,位移的合成、力的合成可看作向量的加法.借助于物理中位移的合成、力的合成来理解向量的加法,让学生顺理成章接受向量的加法定义.结合图形掌握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联系数的运算律理解和掌握向量加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多媒体或实物投影仪,尺规第3课时§2.2.2 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目标:1.了解相反向量的概念;2.掌握向量的减法,会作两个向量的减向量,并理解其几何意义;3.通过阐述向量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向量的加法运算,使学生理解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教学重点:向量减法的概念和向量减法的作图法.教学难点:减法运算时方向的确定.学法:减法运算是加法运算的逆运算,学生在理解相反向量的基础上结合向量的加法运算掌握向量的减法运算;并利用三角形做出减向量.教具:多媒体或实物投影仪,尺规授课类型:新授课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第4课时§2.3.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目的:(1)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理解平面里的任何一个向量都可以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初步掌握应用向量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3)能够在具体问题中适当地选取基底,使其他向量都能够用基底来表达.教学重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难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第5课时§2.3.2—§2.3.3 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和坐标表示及运算教学目的:(1)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2)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3)会根据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表示的理解及运算的准确性.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第6课时§2.3.4 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教学目的:(1)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2)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3)会根据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表示的理解及运算的准确性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第7课时一、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教学目的: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第8课时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教学目的:1.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规律;2.能利用数量积的5个重要性质及数量积运算规律解决有关问题;3.掌握两个向量共线、垂直的几何判断,会证明两向量垂直,以及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及运算规律.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启发学生在理解数量积的运算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把握数量积的运算律,引导学生注意数量积性质的相关问题的特点,以熟练地应用数量积的性质.教学过程:第9课时三、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夹角教学目的:⑴要求学生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⑵掌握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的综合运用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教学目标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 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 学法:启发式教学2. 教学用具:多媒体§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一、教学目标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2.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三、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研讨式教学§3.1.3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一、教学目标以两角和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以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学难点:二倍角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三、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研讨式教学四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3个课时)一、课标要求:本节主要包括利用已有的十一个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的应用.二、编写意图与特色本节内容都是用例题来展现的.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三、教学目标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以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推导作为基本训练,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五、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讲授式教学《三角恒等变换》复习课(2个课时)一、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方法,如何利用正、余弦、正切的和差公式与二倍角公式,对三角函数式进行化简、求值和证明:二、知识与方法:1. 11个三角恒等变换公式中,余弦的差角公式是其它公式的基础,由它出发,用-β代替±ββ、2π代替β、α=β等换元法可以推导出其它公式。
2022年高中人教B版数学必修四优课教案:1.2.4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数学是一门培育人的思维,进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同学“知其然”而且要使同学“知其所以然”。
所以在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猎取学问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接受观看、启发、类比、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则接受多媒体帮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善。
二.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同学在已经把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觉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觉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觉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觉、把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育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同学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同学具有擅长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接受发觉的教学方法应当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四.教学目标(1).基础学问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觉过程,把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2).力量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洁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3).创新素养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力量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4).共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一般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育同学的唯物史观.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把握诱导公式.2.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同学数学学问,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同学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1.教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学问,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同学为主题,以发觉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接受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同学“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同学体会学习的欢快和成功的喜悦.2.学法“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把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经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动的做法,以便教给同学更多的学问点,却忽视了同学接受学问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同学学习的爱好与热忱.如何能让同学最大程度的消化学问,提高学习热忱是教者必需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同学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洁应用重现探究过程练习巩固.让同学参与探究的全部过程,让同学在猎取新学问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沟通、共同探究,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3.预期效果本节课预期让同学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觉、证明过程,把握诱导公式,并能娴熟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洁的化简问题.七.教学流程设计(一)创设情景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3.问题:由sin300,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设计意图自信的鼓舞是增加同学学习数学的自信,简洁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同学学习的热忱,具体数据问题的消灭,让同学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盼查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方法.(二)新知探究1. 让同学发觉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2.让同学发觉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x,y) 、(-x,-y) 的坐标有什么关系;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同学简洁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觉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三)问题一般化探究一1.探究发觉任意角α的终边与πα+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2.探究发觉任意角α的终边和角π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3.探究发觉任意角α与πα+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设计意图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同学将要自主发觉、探究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生疏公式一,让同学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四)练习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1)sin2250. ;(2)sin2400. ;(3)sin2700.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五)问题变形由sin300=0.5 动身,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同学求出 sin(-300),Sin1500值,让同学联想若已知sin300= 0.5,能否求出sin(-300 ),sin(-1500 )的值.同学自主探究1.探究任意角α与 -α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2.探究任意角α与πα-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受思考问题-观看发觉-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究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同学对学问的理解与把握以深化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同学分组争辩,重现了探究的整个过程,加深了学问的深刻记忆,对同学无形中鼓舞了气概,增加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学问点的自主探讨,对老师驾驭课堂的力量也布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信任,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呈现同学自主探究的结果诱导公式(三)、(四)给出本节课的课题三角函数诱导公式设计意图标题的后出,让同学在经受整个探究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究,发觉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学问点已经轻松把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
高中新课标数学必修四
高中新课标数学必修四
高中新课标数学必修四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涵盖了
几何、代数、概率统计等多个数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
本课
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在几何部分,学生将学习到平面几何的基本定理和性质,如三角形的
内角和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圆的性质等。
此外,还会涉及到空
间几何的初步知识,包括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代数部分则包括了多项式、方程和不等式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如何解
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解法,以及如何使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还会介绍函数的概念,包括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和
对数函数等,以及它们的图像和性质。
概率统计部分则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学生
将学习如何使用样本数据来估计总体参数,如何计算事件的概率,以
及如何使用统计图表来展示数据。
除了这些核心内容,高中新课标数学必修四还强调了数学思维的培养
和数学应用的实践。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学习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
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合作交流,以提高
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6篇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6篇教学目标1、把握平面对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2、把握平面对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3、了解用平面对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4、把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面对量的数量积定义教学难点:平面对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对量数量积的应用教学工具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五,课堂小结(1)请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过的学问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教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六、课后作业P107习题2.4A组2、7题课后小结(1)请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过的学问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教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课后习题作业P107习题2.4A组2、7题高中数学必修4优秀教案篇二教学预备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理解并把握弧度制的定义;(2)领悟弧度制定义的合理性;(3)把握并运用弧度制表示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4)娴熟地进展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5)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建立的一一对应关系。
(6) 使学生通过弧度制的学习,理解并熟悉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入弧度制度量角的大小,通过探究理解并把握弧度制的定义,领悟定义的合理性。
依据弧度制的定义推导并运用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
以详细的实例学习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能正确使用计算器。
三、情态与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把握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理解并熟悉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
高中数学必修四《任意角》教学设计
1.1.1 任意角(教学设计)内容: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④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适合对象:高一学生【教材分析】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也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研究度量几何的基础,又是研究自然界周期变化规律的最强有力的数学工具.因此,本节课作为高中三角函数的起始课,有着衔接初高中学习,承前启后的作用,也为今后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本节课主要介绍推广角的概念,引入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介绍象限角的概念;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并由此深刻理解推广后角的概念.【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理解用“旋转”定义角;(2)理解“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含义;(3)掌握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α)的表示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完成角的概念的推广这一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指导学生通过各种角表示法的训练,提高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角的定义的推广过程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性和知识的力量,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同时体会到创新的乐趣;(3)通过对角的集合表示的严密化,培养学生形成扎实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及象限角的定义,会表示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2.教学难点:把终边相同的角用集合的符号语言表示出来.【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过0360范围内的角,这可能对角的概念的推广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可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以学生熟悉的背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体会角的概念有推广的必要.接着给出有关角的概念,在已有的认知条件下,学生是可以接受的.值得注意的是,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并不难理解,但用集合表示终边相同的角时,部分学生还是会有一些障碍,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时应多举实例将特殊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况,最好能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学方法分析】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可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自主探究及教师启发的教学方法.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为若干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解决问题.【信息技术分析】多媒体教室及PowerPoint200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今天这节课,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个话题:角(教师板书)师:对于角,我们并不陌生,初中就学过角的概念.问题1:初中我们是如何定义一个角的?所学的角的范围是什么?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设计意图:回忆初中所学角的概念,为接下来角的推广作准备.新课讲解内容一:角的定义问题2:体操名词“程菲跳”是“踺子后手翻转体180度接前直转体空翻540度”的动作命名.这里的540度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能描述它吗?设计意图:用体操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由此引出用“旋转”来定义角.师生活动:师:540度角初中学过吗?怎么描述呢?生:初中没学过,我认为540度实际上就是旋转了一周半.师:那540度角能画出来吗?生:我目前画不出来.师:现在540度角还画不出来,说明初中角的概念不能满足我们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所以本节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将角推广到任意角.(教师板书:1.1.1任意角,同时PPT给出角的定义)角的定义: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的图形.(接着用PPT演示角的形成过程并给出角的表示方法以及角的顶点、始边和终边的概念)内容二:正角、负角和零角师:好,我们接着看下一个问题.问题3:跳水运动员向内、向外转体两周半,这是多大角度?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角的推广不仅考虑要用旋转量,还应考虑旋转方向,为接下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做好准备.师生活动:生:这是900度的角(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学生继续作答)师:那向内旋转和向外旋转完全一样吗?生:不完全一样,空中旋转过程不一样(因为方向不同)师: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从数量的角度将角推广,还需要根据旋转方向不同将角加以区分.在新的定义下,我们继续探讨与角有关的概念.(教师板书,同时PPT给出概念)1.正角、负角和零角我们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负角.如果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师:这样,我们就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了任意角,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内容三:象限角师:前面我们讲了这么多,现在请大家动手画出120的角.设计意图:利用新概念重新认识角的问题,通过画120角发现位置可能不同,让学生感受没有统一标准时,角的表示不方便. 通过画图探究、交流,不难给出合理的规定,让学生感知把角放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好处.师生活动:教师让学生把所画的图形在黑板上展示,最好有位置不同的图形作对比.如果没有的话,教师自己画一个和学生所画位置不同的角.师:可以看出,由于选取始边的位置不同,可能同样大小的角画出来的位置不同,我们更好的管理任意角,我们要给任意角加以规定.为了后续学习的需要,我们常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讨论角,那么怎么呢把角放到坐标系中比较合理?生:把角的顶点放在坐标原点,始边放在x 轴的正半轴.(教师纠正为x 轴非负半轴) 教师在总结分析角的始边和顶点规定的基础上,给出象限角的概念.(教师板书:象限角.同时PPT 上给出象限角的概念)2.象限角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我们使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如果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内容四:终边相同的角师:学习了这些概念,我们再画几个角.问题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32-,328,392-的角,观察这些角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设计意图:从具体问题入手,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关系.师生活动: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后,学生回答.生:这些角的终边相同.(教师追问:为什么?能解释一下吗?)师:与32-角终边相同的角有多少个?(学生回答:无数个)师:这些与32-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32-的角在内,能用集合表示出来吗?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作图,教师巡视后请学生(可找多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教师板书,PPT 展示下面文字)3.终边相同的角一般地,我们有: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360,k k Z ββα+⋅∈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数 个周角的和.例题分析例 1 在0360(即0360α≤<)范围内,找出与95012'-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定它是第几象限角.解:95012129483360''-=-⨯,所以在0360范围内,与95012'-角终边相同的角是12948',它是第二象限角.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任意角的概念以及象限角和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回答,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DA .第一象限的角小于第二象限的角B .若90180α≤≤,则α是第二象限的角C .小于90的角都是锐角D .有些角不是任何象限的角2.与460-角终边相同的角可以表示成( )参考答案:CA .460360,k k Z +⋅∈B .100360,k k Z +⋅∈C .260360,k k Z +⋅∈D .260360,k k Z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验是否掌握的任意角的概念.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后请学生回答,教师再点评.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同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疑惑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第9页 习题1.1 A 组 1、2、3选做题:已知α是第一象限角,那么2α和2α是第几象限角? 板书设计。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4-必修4第三章教材分析优秀名师资料
高中数学必修4-必修4第三章教材分析必修4第三章教材分析(一) 编写特色1( 用向量证明和角公式,引导学生用向量研究和差化积公式。
2( 建立和角公式与旋转变换之间的联系。
3( 融入算法,引导学生找出求正弦函数值的算法。
4( 引导学生独立的由和角公式推导出倍角公式与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
5( 和角公式在三角恒等变换及三角计算中的应用。
(二) 内容结构1(内容编排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和角公式、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与和差化积公式,为了引起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为了加强三角变换的实际应用,本章的开篇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数学化,得到一个必须通过三角变换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全章共分三大节。
第一大节,首先利用向量的方法证明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接着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再利用诱导公式推出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又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推出两角和、差的正切公式;第二大节,推导出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
第三大节,推导出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并通过例题讲解以上各公式的应用。
2,地位与作用变换是数学的重要工具,也是数学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
代数变换是学生熟悉的,与代数变换一样,三角变换也是只变其形不变其质,它可以揭示那些外形不同但实质相同的三角函数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本册第一章,学生接触了同角三角函数式的变换。
在本章,学生将运用向量方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由此出发导出其他的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并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通过本章学习,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及应用科学中应用广泛,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本章将通过三角恒等变形揭示一些问题的数学本质。
3(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是掌握和角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和角公式的几何意义。
4(本章知识结构SS2a a-bSTa+bTa-ba+b向量的数量积Ca-b及其坐标运算Ca+b积化和差C2a T2aaT,aa和差化积CS222(三)课时分配本章教学时间约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3(1 和角公式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2课时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1课时3(1(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 1课时 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2(1 倍角公式 1课时3(2(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1课时 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1课时本章小结 1课时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一) 课题(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两角和、差的余弦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使用条件;会用公式求值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能力;推理能力及交流探讨能力。
高中数学必修4教资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4教资教案
课程名称:高中数学必修4
课时安排:共40课时,每周3课时,共13周完成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材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高中数学必修4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集合与常用逻辑符号
教学内容:
1. 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常用符号。
3. 学习常用的逻辑符号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和常用逻辑符号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用常用逻辑符号表示命题、复合命题的判断。
教学方法:示例分析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1. 引入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定义和性质。
2. 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常用符号,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学习常用的逻辑符号及其含义,讲解逻辑符号的运用。
4. 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集合和逻辑符号的理解。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熟练掌握集合和逻辑符号的用法。
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介绍集合的概念和常用逻辑符号,学生在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
备注:本教案为高中数学必修4教材第一章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必修四数学教案
高中必修四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高中必修四数学课程
目标:帮助学生掌握高中必修四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教学难点:数学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提升
教学方法:综合应用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
教学步骤:
一、引入(5分钟)
1.和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和目标
二、讲解(30分钟)
1.讲解高中必修四数学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包括整数、有理数、无理数、代数运算等内容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演练,让学生掌握数学运算规则和方法
三、练习(20分钟)
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
2.辅导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解答疑惑和困惑
4.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四、总结(5分钟)
1.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鼓励学生勤勉学习,提高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
高中数学 第一章《三角函数》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数学教案
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教案一、教材分析:《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第一章第四节第二节课,其主要内容是周期函数的概念及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诱导公式和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之后,对三角函数知识的又一深入探讨.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是三角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研究三角函数其它性质的基础,是函数性质的重要补充.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把这些认识迁移到后续的知识学习中去,为以后研究三角函数的其它性质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既是前期知识的发展,又是后续有关知识研究的前驱,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二、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学生在知识上已经掌握了诱导公式、正弦、余弦函数图象及五点作图的方法;在能力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在思想方法上已经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类比、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本课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及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2.会求一些简单三角函数的周期.(二)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生活实际的周期现象出发,提供丰富的实际背景,通过对实际背景的分析与y=sin x图形的比较、概括抽象出周期函数的概念.运用数形结合方法研究正弦函数y=sin x 的周期性,通过类比研究余弦函数y=cosx的周期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魅力.三、教学重点:周期函数的定义和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四、教学难点:周期函数定义及运用定义求函数的周期.五、教学准备:三角板、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流程: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3sin4x y =,x R ∈;(2)sin()10y x π=+,x R ∈;(3)cos(2)3y x π=+,x R ∈(4)1sin()24y x π=-,x R ∈ 课外思考:1. 求函数()sin()f x A x ωϕ=+和()cos()f x A x ωϕ=+(其中,,A ωϕ为常数,且0,0A ω≠>)的周期.2.求下列函数的周期:(1)|sin |x y =,x R ∈;(2)|2cos |x y =,x R ∈ 附:板书设计附:1.本节课预计学生建构周期函数概念时有困难,特别是“正弦函数图象的周而复始变化实际上是函数值的周而复始变化” 的本质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借助了几何画板来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2.预计部分学生对周期函数定义的自变量的任意性的理解有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设计了三道判断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学生思维碰撞来体会数学概念的严谨,通过学生互动建构自己对周期函数概念的认识.3.预计部分学生运用周期函数定义求函数周期有一定困难,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在设计中,例1第1问由师生共同完成,完成后小结解题的思路方法.再由学生完成第2问和第3问,再由师生共同点评.教案设计说明 《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第一章第四节第二节课,其主要内容是周期函数的概念及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是三角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研究三角函数其它性质的基础,是函数性质的重要补充.本课的重点为周期函数的定义和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难点为周期函数定义及运用定义求函数的周期.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六个部分,包括:教材分析,目标分析(含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学过程.设计反映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的周期现象出发,通过概括、抽象,并结合正弦函数的图象引导学生感受周期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是设计的数学本质基础;设计中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情况,从而确定了教学活动的环节.以这些分析为基础从而确定教学目标,而过程设计则针对目标从九个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自始至终贯穿数形结合思想.下面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一、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及教学目标定位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周期函数的概念及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通过对正弦函数图象“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特征的感知,使学生建立比较牢固的理解周期性的认知基础,然后再引导学生了解用代数表达式刻画图象“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本节课要探究的周期函数的概念的数学本质是从形和数两个方面去刻画“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学生在知识上已经学习了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等知识,已经掌握了三角函数图象的画法及五点法作图;在能力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在思想方法上已经接触过数形结合、类比、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另外,我还对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了如下分析:我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较活跃,学生层次差异不大,能够很好的掌握教材上的内容,能较好地做到数形结合,善于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但是部分学生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于是,结合以上的学情分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定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为: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及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会求一些简单三角函数的周期.过程与方法则是:从学生实际中的周期现象出发,提供丰富的实际背景,通过对实际背景的分析与y=sin x图形的比较、概括抽象出周期函数的概念. 运用数形结合方法研究正弦函数y=sin x的周期性,通过类比研究余弦函数y=cosx的周期性.并且在过程中渗透了本课的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魅力.以上是对教学目标定位的说明.二、教学流程入探讨.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是三角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研究三角函数其它性质的基础,是函数性质的重要补充.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把这些认识迁移到后续的知识学习中去,为以后研究三角函数的其它性质打下基础.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周期性,与后面高中物理研究的《单摆运动》、《简谐运动》、《机械波》等知识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在数学和其它领域(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该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连接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的一个桥梁.四、教学诊断分析1.学习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时,用图象法求周期学生容易理解;建构周期函数概念时学生有困难,特别是“正弦函数图象的周而复始的变化实际上是函数值的周而复始的变化”的本质学生感到有一定困难. 我首先让学生回顾如何利用正弦线画正弦函数y=sin x图象(动画演示),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感知正弦函数图象“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再引导学生用代数表达式刻画图象“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2.部分学生对周期函数定义中的任意性理解容易出现错误,需要在教学中反复强调.3.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五、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启发引导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在知识构建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经历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提倡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索和发现.本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典型具体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地观察、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周期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把数学的学术形态通过适当的方式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教学内容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和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不仅贴近生活,并且来源于旧知识,设计内容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对周期函数的概念理解和应用步步深入.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多种方法,如观察、分析、归纳、讨论;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概括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方法,注意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和黑板重点板书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本节课学习,我力求达到:1 、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2、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周期函数和周期的定义.3、让学生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领悟问题探究的学习方法.由于本课内容不多,难度不大,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本课知识,实现预期的目标.。
最新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1)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的理论本文分析的内容为新人A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运用系统理论进行研究,其出发点就是将教材看成是一个系统。
分析系统的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以及形成的不同质态的分系统及其排列次序。
进行教材分析,首先从整个数学教育发展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再到课堂教学等方面研究教材分析的意义;然后,按照树立正确教材观、深刻理解课标、分析教材特点、分析教材内容结构、处理教材等步骤研究如何科学分析高中数学教材,其中的案例均来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最后,结合典例分析的感悟,提出了高中数学教材分析时应坚持的思想性、实践性、整体性及发展性原则,以提升教材分析的效果。
二、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的教材分析从系统上看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非常重要的必修四,它是由“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二章平面向量、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三部分内容组成。
内容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和推理能力都有好处。
本章内容以三角恒等变换重点,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并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等建立的正弦、余弦值的等量关系。
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中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以及向量方法的应用;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体会化归思想;在应用公式进行恒等变换的过程中,渗透了观察、类比、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
特别是充分发挥了“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的作用,对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进行引导。
教材还对三角变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了明确的总结。
本章还强调了用向量方法推导差角的余弦公式,并用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推导和(差)角公式、二倍角公式。
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上,降低变换的技巧性要求。
教学时应当把握好这种“度”,遵循“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不要随意补充知识点(如半角公式、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这些公式只是作为基本训练的素材,结果不要求记忆,更不要求运用)。
高中数学新北师大版精品教案《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4 课题学习 摩天轮中的数学问题》
《摩天轮中的数学问题》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必修)(北师大版).本节通过三角函数与三角函数恒等变形学习完成后的一节课题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的周期现象,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通过数学建模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尝试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使其养成用数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的思维习惯。
2 对课题学习的解读: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行是知之始”、“重知必重行”。
数学课题学习,即数学研究性学习,就是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科研或微科研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参与体验研究性学习过程,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感悟和体验,获得丰富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3 课题学习的特点和教法的选择:数学课题学习强调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并且过程具有开放性,同时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
因此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所以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借助对实际模型的分析与解决,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三角函数=Ain(ωφ)b的图像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利用陶行知思想,通过对实际背景的研究过程,体会函数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三角函数是刻画与描述现实世界中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重要函数;经历观察、猜测、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这一过程,初步掌握数学建模的一般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数学知识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推动学生联系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体验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在自主、合作、民主的氛围中,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并间接的了解到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
高中数学_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教学设计本节课的内容是数学必修4,第二章《平面向量》的引言和第一节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两部分,所需课时为1课时。
一教材分析向量是近代数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一,它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桥梁,对更新和完善中学数学知识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向量集数与形于一身,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位移、速度、力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是它的物理背景,有向线段是它的几何背景。
向量就是从这些实际对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数学概念,经过研究,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之后,向量又作为数学模型,广泛地应用于解决数学、物理学科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它在整个高中数学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本课是“平面向量”的起始课,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本节概念课,重要的不是向量的形式化定义及几个相关概念,而是能让学生去体会认识与研究数学新对象的方法和基本思路,进而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二学情分析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有:数的抽象过程、实数的绝对值(线段的长度)、数的相等、单位长度、0和1的特殊性、线段的平行与共线等。
三目标定位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1)、知识目标⑴通过对位移、速度、力等实例的分析,形成平面向量的概念;⑵学会平面向量的表示方法,理解向量集形与数于一身的基本特征;⑶理解零向量、单位向量、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用联系的观点,类比的方法研究向量;获得研究数学新问题的基本思路,学会概念思维;3)、情感目标使学生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实现“概念的形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概念本质特征的概括活动中,享受寓教于乐。
重点:向量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以及相等向量概念;难点:让学生感受向量、平行或共线向量等概念形成过程;四、教学过程概述:4.1 向量概念的形成4.1.1 让学生感受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引子:章节引言意图:向量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
用这一简单直观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的客观存在,自然引出学习内容,学生会有亲切感,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期末研究报告学 期: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学 号: 1443201000046 姓 名: 李秋霖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以三角函数为主摘要:三角函数在高中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此教材分析主要针对必修四的三角函数和三角恒等变换。
从任意三角形推广到周期函数,特殊化到锐角三角形,然后又联系到解三角形,类比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联系了物理生物,自然界中的周期现象。
第三章从差角余弦公式到和角公式再到倍角公式,最后掌握简单三角恒等变换。
关键词: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一:内容简括(一)三角函数1:任意角,弧度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2:三角函数(1)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2)借助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诱导公式,能画出y=sinx,y=cosx,y=tanx 的图像,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3)借助图像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和最小值,图像与x轴交点等)。
(4)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eg: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5)结合实例,了解y=Asin(ωx+ψ)的实际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y=Asin(ωx+ψ)的图像,观察参数A,ω,ψ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
(6)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三角函数的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3:三角恒等变换(1)经历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
(2)能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3) 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包括引导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
二:三角函数分析 (一)任意角和弧度制课本从体操转体以及齿轮转动引出正角和负角的概念,加上零角就构成了任意角。
因为同一个角度位置可以用不同角的大小来表示,所以就给出了下列几何定义:一般的,我们有: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 S={β|β=α+K ·360º,K ∈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为角α与整数个周期的和。
因为角可以用单位进行度量,1度=周角的1/360,这叫角度制,为了方便,数学上还引用了弧度制。
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rad 表示。
一般,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负角的弧度制是一个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0,如果半径为r 的圆的圆心角α所对弧的长为l ,那么,角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是|α|=l/r分析:通过了解任意角和弧度制来引出三角函数概念,这是最基本的内容。
接下来 就进入更深一步的学习。
(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以及其诱导公式引进弧度制时我们看到,在半径长为单位长的圆中,角α的弧度制的绝对值等于圆心角α所对的弧长,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称以原点Ο为圆心,以单位长度为半径的圆为单位圆,这样我们锐角三角形可以用单位圆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如图是对于单位圆的认识sin α=y cos α=x tan α=xy分析:通过单位圆可以将很抽象的角度转换到直角坐标系中,用坐标来表示。
而三角函数的正负取决于坐标正负。
图一这里给一个例题:选择①sin θ>0,②sin θ<0,③cos θ>0,④cos θ<0,⑤tan θ>0,⑥tan θ<0中适应的关系式的序号填空:(1) 当角θ为第一象限角时,①③⑤是对的 (2) 当角θ为第二象限角时,①④⑥是对的 (3) 当角θ为第三象限角时,②④⑤是对的 (4) 当角θ为第四象限角时,②③⑥是对的通过对单位圆的认识,课本又引入了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分析: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一般可按下面步骤进行:上述步骤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这也是接下来要掌握的内容的基础。
接下来给出一个关于诱导公式的例题: 已知sin (α-3π)=2cos (α-4π),求52322sin cos sin sin παπαπαα⎛⎫⎪⎝⎭(-)+(-)--(-)的值.【解析】∵sin (α-3π)=2cos (α-4π),∴-sin(3π-α)=2cos(4π-α),∴sin α=-2cos α,且cos α≠0.∴原式=5253322244sin cos cos cos cos cos sin cos cos cos αααααααααα+-+===--+---sin(-α) = -sinα cos(-α) = cosα tan (-α)=-tanα sin(π/2-α) = cosα cos(π/2-α) = sinα sin(π/2+α) = cosαsin(π-α) = sinα cos(π-α) = -cosα sin(π+α) = -sinα cos(π+α) = -cosα tanA= sinA/cosAtan (π/2+α)=-cotα tan (π/2-α)=cotα tan (π-α)=-tanα tan (π+α)=tanα任意负角的三角函数任意正角的三角函数 0~2的角的三角函数 锐角三角函数分析:诱导公式的运用很灵活,学生需要多做题,练题,举一反三(三)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以及y=Asin(ωx+ψ)的图象课本通过抽象的了解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等,再给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使学生更形象的了解三角函数。
下面是函数的图象:图二要求:1、能正确画出sin y x =,cos y x =,tan y x =的图象2、给定条件,能够求sin y x =,cos y x =,tan y x =的定义域、值域、单调区间;3、给定条件,能够求sin()y A x ωϕ=+中的,,A ωϕ。
4、掌握正弦余弦函数图象平移法则,区分先平移后伸缩与先伸缩后平移之间的差别。
5、结合图象,会求诸如13sin 22x -≤≤的取值范围。
6、会作出含有绝对值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图象。
如sin y x =,sin y x = 分析:此两章节详细的叙述出三角函数的具体性质,这是高中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点。
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问题中的作用。
三:三角恒等变换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上说明要求学生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
下面是三角函数的推导公式分析:推导公式的运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需要学生灵活运用,且要能自己推导,这一章不仅给出二倍角公式,半角公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点就是辅助角公式的运用。
掌握推导公式和辅助角公式,对于高考题型也就掌握了大部分了。
下面是辅助角公式的具体内容:asinα+bcosα= sin(a+φ),其中tanφ=b/a ,其终边过点(a, b ) asinα+bcosα= cos(a -φ),其中tanφ=a/b ,其终边过点(b,a )这个公式通常用于特殊角,下列是一些具体事例,让我们从中体会辅助角公式。
化简(1)13cos sin 22x x -(2)3sin cos x x + =sin (/6-x )=cos(/3+x) =2sin(x+ /3)=2cos(/6-x)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tan(α+β)=(tan β+tan α)/(1-tan αtan β) sin2α=2sinαcosαcos2α=(cosα)^2-(sina)^2=2(cos α)^2-1=1-(sin α)^2 tan2α=(2tanα)/(1-(tanα)^2)分析:这两个题都是利用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值以及推导公式化简的,很灵活,而且都可以化为两种形式。
四:平面向量平面向量中包含其线性运算河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还有数量积,因以三角函数为主,这里就不详细叙述。
五:总结高中必修四的内容里主要就是叙述了三角函数以及平面向量的知识,我以三角函数为主展开分析它其中的深意以及内容要求。
课本主要先说明各种新有名词,比如任意角弧度制,单位圆等这些都不难,学生也能接受,然后先进入诱导公式的学习,先在代数上使学生熟知如何将任意角转换为锐角三角形:;再来就进入图像的学习,使学生更形象的了解三角函数;后面进入三角恒等变换,要求学生更灵活掌握其运用。
但是总体来说,必修四的三角函数内容虽是高考的必考点,但只要熟练掌握它的公式运用,和每一种常考方法,多加练习,对于学生来说,高三后期不作为一个难点。
参考文献[1]章建越.数学必修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附录:三角函数高考真题一.选择题1、(2009)函数22cos 14y x π⎛⎫=-- ⎪⎝⎭是 A .最小正周期为π的奇函数 B .最小正周期为π的偶函数 C .最小正周期为2π的奇函数 D .最小正周期为2π的偶函数 2、(2008)已知函数2()(1cos 2)sin ,f x x x x R =+∈,则()f x 是( )A 、最小正周期为π的奇函数B 、最小正周期为2π的奇函数 C 、最小正周期为π的偶函数 D 、最小正周期为2π的偶函数3.(2009浙江文)已知是实数,则函数的图象不可能...是( )4.(2009山东卷文)将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 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所得图象的函数解析式是( ).A. B. C. D.5.(2009江西卷文)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a ()1sin f x a ax =+sin 2y x =4π22cos y x =22sin y x =)42sin(1π++=x y cos 2y x =()(13tan )cos f x x x =+A .B .C .D . 6.(2009全国卷Ⅰ文)如果函数的图像关于点中心对称,那么的最小值为 A.B. C. D.7.(2008海南、宁夏文科卷)函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 ) A. -3,1B. -2,2C. -3,D. -2,8.(2007海南、宁夏)函数在区间的简图是( )二.填空题1.(2009宁夏海南卷文)已知函数的图像如图所示,则。
2π32ππ2π3cos(2)y x φ=+4(,0)3πφ6π4π3π2π()cos 22sin f x x x =+3232πsin 23y x ⎛⎫=-⎪⎝⎭ππ2⎡⎤-⎢⎥⎣⎦,()2sin()f x x ωφ=+712f π⎛⎫= ⎪⎝⎭2.(2009年上海卷)函数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9辽宁卷文)已知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三.解答题1、(2008)已知函数()sin()(0,0),f x A x a x R ϕϕπ=+><<∈的最大值是1,其图像经过点1(,)32M 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