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五言诗的发展
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
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张松多内容提要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期,五言歌谣形式在这一时期日趋酝酿成熟。
到东汉,文人们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谣形式的基础上,开始了五言诗创作,班固的《咏史》标志着这一创作的开始。
此后,经过许多作家的努力,至东汉末年,五言诗已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了这个时期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这不仅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基础,而且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到建安时期,曹植父子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树立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建安以后,阮籍是第一个全力用五言诗创作的人,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开了大规模五言组诗的先河,成为五言诗上划时代的作品。
西晋时期的藩岳在形式主义文风大盛的时代,在诗中保留了民歌的特色,推动了这一时期五言诗的发展。
和他同时代的陆机对诗的工整的讲求,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
比他们稍后些的作家左思。
以称誉文坛的“左思风力”扩充了五言诗的艺术风格。
他的《咏史》五言组诗是作家文学进入繁荣的标志。
到了东晋。
陶渊明以淳朴、自然的诗歌更进一步丰富了五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把五言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五言诗的酝酿期——西汉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它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在四言诗风靡中国诗坛的时代,五言形式已开始萌芽,如《诗经》中的《父子露》和《北山》:“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
何以穿我墉。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行露》“……或尽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劳,或楼迟偃仰……”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出现了《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虽然句句用韵,但较之前二者已完全脱离四言体,成为独立的五言诗形。
至西汉,类似的歌谣便多了起来:“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戚夫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高二语文汉魏晋诗三首(201911整理)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迢 迢 牵 牛 星
一、听录音,“音读”这 首诗 二、结合注解,“意读”这首诗:
汉魏晋诗的文学地位
诗经
汉乐府
四言 叙事
民间文学五言 叙事 Nhomakorabea离骚
汉赋
杂言 抒情
四六文 抒情
文人创作
汉末、魏、晋
文人五言诗
文人有意识向 民歌学习,创作五 言抒情诗,五言诗 走向成熟,同时出 现七言诗。
汉魏晋诗的主要诗人和作品:
汉末文人诗最成熟的作品《古诗十九首》 曹操《短歌行》《龟虽寿》(旧题乐府) 曹丕《燕歌行》(最早的文人七言诗) 曹植《白马篇》。 建安七子:嵇康《赠秀才入军》 西晋的正始诗人:左思《咏史》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饮酒》《归园田居》系列 东晋末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
汉魏晋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发展阶段,具有 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 代写演讲稿 https:/// 代写演讲稿
;
所行唯存一郡 集《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能使贪夫不取 小心畏敬 机弟推 济阳考城人也 是以耿介之士 后为中卫将军 淹称疾不往 雍州刺史 天下乐业 军吏请追 国事 "寻以庐陵王代为刺史 袁众而曹寡 喜愠未尝形于色 每一恸绝 荆州刺史 乃得出为边州 昔陛下登北顾亭以望 西华冬 月著葛帔綀裙 恭每从容谓曰 王僧虔善识字体 岁给米万斛 普通七年 吾为子御 亦当钳口吞舌 亮曰 而已行于世 ◎梁宗室下 昉闻甚以为病 招学士平原刘孝标 憺厉精为政 谘以当世之事 秀美风仪
五言古诗的兴起
汉魏晋诗的主要诗人和作品:
汉末文人诗最成熟的作品《古诗十九首》 曹操《短歌行》《龟虽寿》(旧题乐府) 曹丕《燕歌行》(最早的文人七言诗) 曹植《白马篇》。 竹林七子:嵇康《赠秀才入军》 西晋的正史诗人:左思《咏史》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饮酒》《归园田居》系列 东晋末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
纤细柔美洁白灵巧2泪水3眼神很美织女的美织女的情对牛郎的深情思念分离的痛苦哀伤情中景景中情相思怨别叠音词的作用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深切地表现了情中情情中景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
A
五言古诗的兴起
C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的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 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东汉末年无名氏《古 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 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 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 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五言诗可 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 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 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 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 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 要形式之一。
对牛郎的深情思念
织 女
分离的痛苦哀伤
的 情
品味叠字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
情 皎皎: 写星辰的光辉(亮)
中
相
景 纤纤: 写双手的形状(美) 思
景 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忙) 怨
中 情
盈盈: 写水流的形态(清)
别
脉脉: 写人物的神态(情)
叠音词的作用
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 分和谐,深切地表现了情中情,情中景, 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 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增添了 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_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1、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所写的《咏史》。
此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蔡邕的《翠鸟》等都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
2、《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3、《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编的《文选》4、《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的桓帝、灵帝之世,当是这一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所写。
5、先秦两汉时期,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依次是《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基础: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逐渐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2、西晋末年,在世族清淡玄理风气的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其内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过徒具诗的形式而已。
3、梁陈两代,帝王和世族的生产更加腐朽,精神也更为空虚,他们不再满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要寻求强烈的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宫体诗。
4、“宫体诗”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其中也有一些类似文字游戏的咏物诗。
宫体诗产生并盛行于梁、陈时期。
5、东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6、南北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山水诗的兴起,拓展了诗歌题材;新体诗对古代诗歌的格律化奠定了基础;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在题材和诗歌形式上都有开创;文学理论多有建树,出现了《文心雕龙》《诗品》这样的理论著作;骈文及小说都是新的开创;萧统编选了我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文选》等。
7、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一、建安文学基础: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
他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在我们上学期间,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文介绍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第五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5、西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
已经形成。 《汉书·五行志》中,载有一首汉成帝 时的民间歌谣。
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
不实,黄雀巢其巅。故为人所羡, 今为人所怜。 隔句用韵的形式,音节比较舒缓协调, 是五言歌谣的进一步发展。
自汉武帝以后,五言歌谣大量被采入乐
府,逐渐引起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他 们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开始模仿,于是 就有了文人五言诗。
班固《西都赋》: 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
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
襟楼,俱以习之。 ——《西京杂记》
《淮南子》曰:“乌鹊填河而渡织
女。” 《风俗记》云: “织女七 夕渡河,使鹊为桥。” ——《说略·时序》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
挚情与阴影,激起酣畅饱满的
情思,形成一种紧张而震荡人 心的情感张力。
3、客游与愁绪
“游子”
乡土及故人,成为美丽的诱惑。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元】刘履:“客居远方,思亲友而
上卫风霜。洒扫清枕席,鞮芬以狄香。
重户结金扃,高下华镫光。衣解巾粉御, 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 没齿焉可忘。
乐府解题曰:“言妇人自谓幸得充闺房,
愿勉供妇职,不离君子,……以喻臣子 之事君也。” 感情真挚,词采绮丽,颇有乐府民歌情 调,表达技巧已有一定进步。
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 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四言、五言和七言—谈古诗的体裁
四⾔、五⾔和七⾔—谈古诗的体裁 在这个题⽬下⾯,说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体裁问题。
当然,古诗体裁不⽌这三种,尚有三⾔、六⾔、杂⾔以及某些特殊诗体如楚辞等,不过这⾥的三种却是数千年诗歌史上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
^^⼀ 我国诗歌的最早形态是怎样的?这要根据最早的诗歌作品来加以归纳总结。
从现今能够看到的⽂字资料来说,最早的诗歌作品有两部分。
⼀部分是先秦两汉典籍中所记载或引⽤的西周以前的古歌。
如《礼记》所载的《蜡辞》,据说是神农时的作品,《论衡》所载《击壤歌》,据说是尧时的作品,此外还有所谓“尧有⼤唐之歌,舜造南风之诗”等等。
不过这些作品的被记载,都是与所称时代相隔数百年甚⾄千余年之后的事,其可靠程度很难说。
另⼀部分是出⼟的商代⼘辞和钟⿍铭⽂中的材料。
它们的可靠性是⽆可置疑的,但其中可以称得上是诗歌的东西⼜实在太少。
曾有⼈努⼒寻找并提出⼀些作品来,如《⼘辞通纂》375,《国语》所载《商铭》,《礼记》所载《盥盘铭》等,不过这些作品只能说是接近于歌谣罢了,还不能算真正的诗歌。
我国现存最早的既可靠⼜成熟的诗歌,还应推“诗三百”,这是⽂学史上公认的第⼀部诗歌总集。
“诗三百”中产⽣时代最早的篇章,要算《⼤雅》中的《⽣民》、《公刘》、《繇》、《皇矣》、《⼤明》等,⼀般认为,这些作品是周民族的史诗,在西周即已写定,⽽它们作为⼝头⽂学流传的时间当更早。
从“诗三百”的体裁来看,尽管不那么单纯划⼀,但很分明地就是以四⾔为主,这是⼀部四⾔诗的总集。
尤其应注意的是,其中的民歌(《国风》⼤部、《⼩雅》部分)、贵族诗歌(《雅》、《南》⼤部)、庙堂诗歌(三《颂》),都以四⾔为基本体裁。
“诗三百”之外,尚有两周时期的⼀些佚诗,它们也被记载在先秦两汉的某些典籍⾥,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者讴》、《⼦产诵》、《鸜鹆歌》等。
这些也基本上都是四⾔体。
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论是社会下层还是上层,是娱乐场合还是祭把场合,所使⽤的诗歌都以四⾔为主,四⾔就是当时最流⾏发达的诗体。
浅谈中国古代诗体的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诗体的发展演变”摘要:诗体就是诗歌的形式,肇始于四言,定型于五言、七言,又从古体发展为近体,包括律师与绝句,再加上乐府、词、曲等,一向被视为传统体式。
中国诗体经历了由无到有、由松散到严谨,再由严谨到松散的自由与法则对抗和解的演变历史。
中国古代诗体的发展演变按其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的特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诗体的萌芽期,主要包括原始型二言体、三言体及四言体等。
第二时期:诗体的发展期,主要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体诗和楚辞为代表的骚体。
第三时期:诗体的成熟期,主要指乐府诗、五七言古体诗、体。
第四时期:诗体的繁荣期,主要指近体格律诗、词、曲。
本文旨在对中国古代诗体做一个大致的梳理,阐述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体关键词:古代诗体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繁荣期前言: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发端于上古,发育于夏商周三代,拓展于汉,蔓延于六朝,繁荣于唐、宋,衰落于元、明清。
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在以后的发展中,诗与音乐、舞蹈逐渐分离,成为单纯的艺术形式。
诗体就是诗歌的形式,肇始于四言,定型于五言、七言,又从古体发展为近体(律、绝),再加上乐府、词、曲等,一向被视为传统体式。
中国诗体经历了由无到有、由松散到严谨,再由严谨到松散的自由与法则对抗和解的演变历史。
古代诗体的不断演变,反映了时代对诗歌形式的影响,也反映了历代诗人对理想的诗歌形式的追求。
中国古代诗体的发展演变按其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的特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诗体的萌芽期,主要包括原始型二言体、三言体及四言体等。
第二阶段:诗体的发展期,主要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体诗和“楚辞”为代表的骚体。
第三阶段成熟期:诗体的,主要指乐府诗、五七言古体诗、体。
第四阶段:诗体的繁荣期,主要指近体格律诗、词、曲。
本文旨在对中国古代诗体做一个大致的梳理,阐述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体。
一、诗体的萌芽期(上古时期)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是上古歌谣,它是原始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集体的口头创作。
诗歌的起源发展
诗歌的起源发展中国古代诗歌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现实主义的《诗经》,一个是浪漫主义的《离骚》。
诗歌从最初的 4 言发展到汉末出现五言诗歌,曹操是四言到五言过度期的著名诗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歌长足发展,出现了建安七子、陶渊明等诗人群体。
隋唐时期,国家安定,实行科举考试,人民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诗歌创作迎来了一个巅峰级高潮,出现了一大批杰出诗人,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诗歌创作也进一步发展,七言诗歌成为主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思想更加深刻,感情更加细腻。
五代时期,国家混乱,诗歌进入低潮,宋朝安逸富庶,文人地位提升,诗歌发展又步入一个高峰,宋诗之外,宋词的创作成为诗歌领域里面的新秀。
元明清诗歌创作虽也丰富,但是没有突破唐诗宋词的境界水平。
后来文化改革,提倡白话,产生了新诗,如今诗歌处于一个低潮。
我国古典诗歌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分别有何特点?我国的古典诗歌的分期大致与我国的历史分期一致,即:先秦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元朝时期,明清时期。
我国先秦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1)语言简洁朴素;(2)大多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内容;(3)赋、比、兴等各种修辞手法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诗风均已出现;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1)大多辞藻华丽、铺排讲究;(2)形式更加多样,且部分朝形式主义方向发展,近体诗出现;(3)清新的玄言、山水、田园诗得到发展;唐朝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1)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之高妙,达到我国诗歌的最高峰;(2)诗歌反映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3)诗人众多,群星灿烂;宋朝诗歌的主要特点:(1)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词,逐渐取代了原来古体诗、近体诗的正统地位;(2)词的发展比诗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元代诗歌的主要特点:(1)诗词等传统诗歌逐渐开始走向衰落,又一种新的与戏剧相关联的诗歌形式--- 元曲出现并得到空前发展;(2)元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比之唐宋都相去甚远;我国明清诗歌的主要特点:(1)应制、应酬之作空前繁盛;(2)整体来说,古典诗歌发展走向衰落;汉乐府诗代表作是什么?《木兰辞》唧(j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汉乐府及文人五言诗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 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完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思考题:对比《诗经·氓》与《上山采蘼芜》
(四)讽刺政治黑暗、揭露权贵荒淫。汉代谣谚多 为史书所录,旨在反映社会、政治问题。
• 汉乐府一经文人的改造,就从里到外发生了变化, 从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就与民歌大相径庭。文人 们自不必“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而是更 多地体现自我,表现自我,多抒发羁旅他乡的哀 愁,人生苦闷,及时行乐的情感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
萌芽于《诗经》五言句式 • 五言诗的萌芽可上溯到《诗经》中的一些五言句式,如《召
辩女者,陈国采桑之女也。晋大夫解居甫使于宋,道过陈, 遇采桑之女,止而戏之,曰:“汝为我歌,我将舍汝”。采 桑女乃为之歌曰:“……”大夫曰:“为我歌其二。”女曰: “墓门有梅,有鹗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 颠倒思予!”大夫曰:“其梅则有,其鹗安在?”女曰:“陈, 小国也,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饿,加之以师旅,其人且 亡,而况鹗乎!”大夫乃服而释之。(《陈辩女传》)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楚辞·国殇》)
五言诗的起源
10、谢朓的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诗,带有南朝民歌气息,语言精练,情味隽永,如《玉阶怨》(夕殿下珠帘)和《王孙游》(绿草蔓如丝)等。
11、继玄言诗、山水诗后南朝一度盛行的诗歌是宫体诗。
12、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说:“颇学阴何苦用心”反映的是阴铿、何逮两位诗人。他们的名篇分别是阴铿的《江津送刘光禄不及》(依然临江渚)何逊的《相送》(客心已百念)等
8、左思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有“左思风力”之称。
9、左思的代表作有《咏史》八首,作品采用了典故,运用了对比等手法,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对比,“涧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门知识分子和士族子弟,又是用对比反映寒门知识分子与世族门阀的矛盾。此外,《招隐》《娇女诗》《三都赋》都是他的名作。
7、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出现打破了了玄言诗的统治,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左思的传统,发扬了建安的精神,田园诗是他的独创。“田园诗”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8、陶诗的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代学习田园诗的有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基础:
一、建安文学基础:
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他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五言诗取代四言诗,古体诗发展的必然
五⾔诗取代四⾔诗,古体诗发展的必然中国古代诗歌从上古歌谣、甲⾻⼘辞、《周易》卦⽘辞中的韵语逐渐发展到《诗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四⾔诗歌形式。
然⽽《诗经》所确⽴的四⾔诗体,到了汉代逐渐被五⾔体所取代。
再往后,⾃魏⾄晋,虽然有诗⼈创作四⾔诗且颇有成就,如曹操、嵇康、陶潜等,但终究不是主流。
晋之后,四⾔诗就更加少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五⾔诗取代了四⾔诗呢?⾸先,从诗歌内部的发展规律来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那么,诗歌的发展也不例外。
从四⾔诗到五⾔诗,正是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般规律。
更具体地说,四⾔诗主要由两字⼀拍,四字⼀句构成。
这种诗体句式短⼩,但也拍节单调,两字⼀顿,节奏⽆变化,也便于单⾳词与双⾳词的灵活搭配。
这样既缺乏抑扬顿挫之美,⼜影响内容的充分表达。
在《诗经》中的不少四⾔句,上下两句构成整齐的四⾔对应关系,⼜⼀定要有重复的词汇或者虚字加⼊,这样的两句才能表达⼀个完整的意思。
加上《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写作⼿法,所以不少诗看起来很长,但是内容其实并没有很多,如《蒹葭》《芣苢》等篇。
⽽五⾔诗,由五个字构成,既可以⽅便地容纳双⾳节词,也可以容纳单⾳节词,甚⾄是三⾳节词,构句形式是“⼆三结构”,即“上⼆下三”。
不要⼩看五⾔诗仅仅⽐四⾔诗每⼀句多了⼀个字,实词与虚词搭配,在表达上就能容纳更多内容。
这种“⼆三结构”,即⼆字头,三字尾,在⼀句诗的拍节上起到了有偶有奇,奇偶相配,有变化、不呆板,诵读节奏是按“⼆、⼀、⼆”、“⼆、⼆、⼀”或“⼆、三”停顿的,顺应了语⾔发展过程中单⾳节词逐渐变为双⾳节词的趋势,这样的诗句更符合⼈们的⼝语表达习惯。
其次,汉代乐府的设⽴与古乐的消亡。
我们知道,诗歌的产⽣和⾳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所谓“饥者歌其⾷,劳者歌其事”,诗歌本就是可以唱出来的。
⽽到了汉代,乐府中所⽤声调有雅声、楚声、秦声、新声(北狄西域之声)。
雅声是周代之遗声,在汉代已经极少使⽤,到西汉末已经全然⽆存。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北京大学中文系杜晓勤概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宝库中,诗歌是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了。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
古代祭神、节庆的时候,要唱诗祈福、祝愿;朋友聚会或离别时,要作诗言欢、赠诗惜别;青年男女谈恋爱时,也常以诗歌相与赠答、互诉衷曲;外出旅行看到名胜古迹,人们往往要题诗赞美。
唐宋以后,科举考试也要考做诗,诗做得好,还可以得到功名,获得做官的资格。
而且,自先秦开始,就有“诗缘情”、“诗言志”的传统,历代诗人都喜欢用诗歌来述怀、抒情,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感受和看法。
三千多年来,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先秦两汉诗歌诗歌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唱的歌谣。
这些歌谣往往和先民的劳动生活、宗教祭祀密切相关,是配合着音乐舞蹈的。
但是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面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
《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称之为《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
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郑、齐、魏、唐、王、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
“雅”有“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
论汉末文人五言诗的形成及影响
论汉末文人五言诗的形成及影响
韩末文人五言诗的形成与影响
韩末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乱象、文化昌盛与紧张共存的特殊时期,其中文人的文学活动也较为活跃。
由于陆羽“洞房”的兴起,丰富了宋代五言古诗形式。
文人以五言诗为主,表达了他们心中的革命思想,也得到了人们的赞同。
之前的五言诗主要写抒发病情、情爱、国士诉聩,在韩末时期则出现了“民诗”,其中包括写抗阻强暴、纪念群雄们英勇事迹等内容,用以宣扬建立新社会民主理想,激发人们爱国主义精神,并为后世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
再加上道士张骞“神宗五教”、贾谊“新义”等等,文人五言诗形式的演变也得到了大力的支持,更加注重诗句的表达力、节奏的连贯性和形式的鲜明。
这也给中国文人五言古诗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新兴的五言古诗成为当时文人创作的良好形式。
此外,文人五言古诗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其一,诗文传播了爱国本色,抗击暴政、宣扬民主,也激励了许多普通民众去斗争一个自由、民主的新社会;其二,其影响力也超越了时代,被广大老百姓爱戴,从而使古风文化得到保留及传承,被更多的中国后代所熟悉;最后,该书内容多义得山水有灵、苍穹有怀,让人能够得到无穷的感受。
可以说,文人五言古诗的形成与影响都是无可掩盖的,它不单改变了当时文人文学创作的形式,同时也影响了后人数百年来文学传统的发展,使该作品仍被广大民众传颂至今。
汉末魏晋文人五言诗人文意蕴探析
汉末魏晋文人五言诗人文意蕴探析汉末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诗歌风格较为清新自然,充满了隐逸之气、感人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五言诗作为汉末魏晋时期的主要诗体之一,更是具有文化和文学价值,本文将从文意蕴方面对汉末魏晋文人五言诗进行探析。
一、魏晋五言诗的文意蕴1、寄情于自然汉末魏晋时期文人诗歌表现出一种崇尚自然的情感,对自然的景色、事物和意境进行了深入的感悟和描绘。
诗人们在对自然的描绘中,不仅仅是呈现一种形式美,更多的是表达出心灵的感受和情感的抒发。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诗中写到:“客有故人,故人远游,一岁不至,已奄然老矣。
乃夙夜匪懈,所至未有不兴,所居未有不雅。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王羲之通过对江山自然之美的描写,表现了对故人深沉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2、思想意蕴深邃汉末魏晋时期文人诗歌不仅仅是形式美的表现,更具有思想意蕴深邃,蕴含着哲理性的思考。
诗人们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借助诗歌表现出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嵇康的《山行》诗中有一句“大道朝天,数息奄然”,表现出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中肯思考。
3、寄情于人文汉末魏晋时期文人诗歌还对人文事物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和表现,其中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例如,曹操的《龟虽寿》诗中,“祇园新柳间春色,暂凭杯子坐来频。
”表现出对春天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二、对魏晋五言诗的文意蕴的认识1、寄情于自然的文意蕴汉末魏晋时期,由于政治上的混乱和文化出现新变化,文人们渐渐地开始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空间和生活形态。
五言诗的表现形式比较简洁明快,适合表现诗人们内心的情感。
文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和追求,不仅是一种对自然美的欣赏,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寄情于自然的五言诗,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现了人们在追求现实的快感中,对自然本性的敬畏与思考。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1。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2.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3、两晋文学:西晋:左思?????????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诗境诡谲)????????????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哀艳宋代——宋诗重理趣???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具体介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中国浪漫主义——楚辞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奠基人:爱国诗人——屈原。
古诗十九首标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古诗”,是魏晋以后人们对汉末流传下来的一批无主名五言诗的总称。
据梁朝钟嵘言,他所见者犹有五十九首。
梁昭明太子萧统纂集《文选》,从流传的古诗中选出十九首载入书中,而冠以《古诗十九首》,后人沿之,遂成为这十九首诗的专名。
原诗亦无题目。
后人为区别之,采用《诗经》等习用的标题方法,取每篇的首句为目。
这十九首诗均出于汉末文人之手,抒写着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时光无情而人生多艰的感愤喟叹,以及纵情肆欲、及时行乐的旷放与悲哀,情调抑郁而伤感,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在黑暗而动荡的社会中的士人心态。
这批抒情诗,语言朴实而生动传神,写景言情,映发相融,形式精炼而情蕴深厚,标志着五言诗体的成熟,也代表了汉末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
五言腾踊,重整乾坤-精品文档
五言腾踊,重整乾坤建安文学之所以备受人们的青睐,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当时的文坛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局面。
从政治上说这是汉王朝岌岌可危,天下即将分崩离析的动乱年代,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却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新阶段。
一时间作家辈出,文人荟萃;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文体多样,五彩缤纷。
尤其是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由民间正式走入文人的世界,由不自觉、半自觉地创作进入完全的自觉时代,打开了中国成为“诗的国度”的大门,之后的中国古典诗歌如雨后春笋,蒸蒸日上。
显然,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凭空创造出奇迹般的文学繁荣局面是不可能的。
我们说,任何时代,任何一种文学形式、文学流派、文学盛况的出现,都是在前代文学遗产的土壤中滋生、发展、壮大起来的。
建安文学也同样如此。
一、社会环境刺激建安文学繁荣发展1.建安初期,动乱的社会现实推进文学的发展。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可见动乱的社会现实对建安文学的积极作用。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这一时期,“天下乱离,民弃农业,诸军并起,率乏粮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掠,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民多相食,州里萧条。
”(《资治通鉴》)社会大动乱,社会生产力被极大破坏。
建安文人生活于这个巨变的年代,面对惨淡社会现实的切身感受,他们的创作激情被激起,于是反映现实、描写战乱、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大量产生。
形成了建安文学关心民生疾苦、表达建功立业的抱负等社会内容和慷慨悲凉、生机勃发的艺术风格。
也成就了建安文人与以前文人之间显著的区别,就是他们都以天下为己任,以拯救天下之危亡为终身奋斗之目标。
如曹操一生奋战,看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便渴望天下太平;王粲有感于百姓的悲惨而“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曹植更是希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等,都表现了建安作家在动乱的社会现实中关心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的真实思想。
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常见的体裁。
其中的“言”,指字。
比如,从形式上说,四言诗也就是四个字为一句的古诗。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
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
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是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
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
如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
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五言诗起源很早,《诗经》里就有一些五言诗句。
但它的正式兴起,还是在汉代。
汉初的《戚夫人歌》后四句是五言,西汉中后期的乐府民歌,如《汉书·五行志》所载的童谣“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
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
昔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也是一篇完整的五言作品。
相对于四言诗,五言诗虽然只是增加了一个字,但它增加的是整整一个节奏,因此,句中的容量就大不少,表现功能也强得多,并且给诗句的变化提供了更多余地。
在东汉,无论民间歌谣还是文人创作,都有了长足发展。
《饮马长城窟行》、《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等乐府民歌,都是一些令人注目的作品。
班固则是最早从事五言诗写作的文人,他的《咏史》,五言十六句,显示了文人学习民间新诗体之初的现象。
后来,又有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郦炎《见志诗》等产生。
到汉末,随着“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五言诗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从建安时期开始,五言诗压倒了四言诗,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
七言诗的起源也很早,在《诗经》中也有一些七言句,如“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等。
到战国晚期,就有以七言为主的劳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