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头颈部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148
149
口腔颌面部-牙源性囊肿 临床与病理
含牙囊肿多发生在上颌尖牙或下颌后磨 牙区
持续生长形成面部畸形
150
口腔颌面部-牙源性囊肿 X线与CT
圆形或卵圆形囊状透光区 边缘锐利 内含牙齿
151
152
153
口腔颌面部-腮腺混合瘤
临床与病理
多形性腺瘤 病程较长,生长缓慢,常无意中发现 表面光滑,界清
120
耳部-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CT
单纯型:鼓室粘膜增厚,可出现液平 肉芽肿型:上鼓室、乳突窦入口和乳突
窦可见骨壁破坏,模糊,肉芽组织显示 为高密度软组织影
121
122
中耳炎
123
双侧乳突炎
124
中耳炎 脑脓肿
125
耳部-中耳乳突胆脂瘤
临床与病理
中耳乳突腔内的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团块, 属慢性中耳炎
位
138
139
正常CT表现
口腔颌面部
上颌骨,下颌骨 腮腺 颞颌关节
140
141
142
143
异常X线表现
口腔颌面部
下颌骨骨结构的改变 颞颌关节形态与功能的改变
144
145
146
异常CT表现
口腔颌面部
腺体形态、大小和密度的变化 骨质及关节的变化
147
上鼓室是最常见发病部位 长期持续性流脓
126
耳部-中耳乳突胆脂瘤
X线
上鼓室,乳突窦入口,乳突窦扩大,乳突部出现 骨质破坏区,边缘锐利、完整,有硬化边
CT
软组织肿块影 骨质破坏,边缘光滑并有骨质增生硬化 无强化
头皮和颅骨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影像PPT
头皮和颅骨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影像PPT前言前言:头皮和颅骨的病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能够遇到,但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经常会被忽视,并且在被发现时,由于其非特异性和对病变的不熟悉,会产生巨大的诊断难题。
放射科医生应该对头皮和颅骨的病变掌握,包括:解剖变异、先天性、创伤性、炎症、肿瘤和其他病变头皮和颅骨的正常解剖头皮由五层组成:皮肤;致密结缔组织;帽状腱膜腱膜;疏松结缔组织;骨膜红线:皮肤;淡红:皮下组织;蓝线:帽状腱膜+骨膜正常的颅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变异变异:某些解剖变异可能会被误认为是病变,比如:扩大的顶骨孔和其他类似颅骨孔、缝间骨、蛛网膜囊肿颗粒;乳突导静脉;颅骨弥漫性增厚;颅骨过度气化A:双侧顶骨孔;B:单侧顶骨孔;C:单侧枕骨孔;D:扩大的盲孔;E-F:缝间骨;蛛网膜颗粒压迹缝间骨A-C:乳突导静脉:通过乳突导静脉将硬脑膜的静脉窦与颅骨外部的静脉连接起来;D:颅骨弥漫性增厚;E:额窦过度气化;F-G:枕骨过度气化;H:颞骨过度气化颅缝过早闭合A:矢状缝过早闭合,前后生长继续,形成一个狭长的颅脑;B-C:人字缝过早闭合,颅脑呈三角形D-F:冠状缝过早闭合,注意双测顶骨继续增长;E-F:矢状缝、冠状缝和人字缝过早闭合,典型的塔状颅脑小头畸形A-B:先天性寨卡病毒感染的新生儿颅脑尺寸缩小软骨发育不全软骨发育不全:矢状位T1WI 显示相对较大的颅顶和较小的颅底;前额鼻梁凹陷,枕骨大孔狭窄(黄色箭头)脑膜膨出/脑膜脑膨出脑膜膨出/脑膜脑膨出:特征是大脑和/或脑膜组织通过颅骨和硬脑膜的先天性缺陷突出,通常位于中线或中线附近,并伴有可触及的肿块,在枕部位置更常见(75% 的病例),CT 有助于评估骨缺损的大小和边界,MRI 是评估脑膨出内内容物的最佳成像方式多种脑膜/脑膜脑膨出顶突闭锁顶突闭锁:它们是由脑膜和残留纤维组织等组成的良性畸形病变,通常位于中线,被皮肤覆盖。
MRI 是能够很好的观察内容物,静脉血管造影 MRI 可能显示偶然的原始镰状静脉持续存在,以及静脉窦的其他异常矢状位 T1WI 和矢状位 T1WI MIP 增强显示顶部皮下结节(绿箭头),增强与上矢状窦相通,与永存镰状窦共存(红箭头)枕骨孔样缺损,增强与窦汇沟通顶部皮下脑脊液信号,与永存镰状窦共存颅骨膜血窦颅骨膜血窦:由颅内和颅外静脉引流之间通过异常交通组成。
头颅CT影像基本知识精美PPT课件
化脓性脑膜炎
表现为脑沟、脑池密度增高,脑室变小,脑膜增厚并强化。
结核性脑膜炎
表现为基底池、鞍上池等密度增高,脑膜增厚并强化,可伴有结 核瘤。
病毒性脑炎
表现为脑实质内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可伴有占位效应和出血。
04
头颅CT影像诊断思路与方法
定位诊断
确定病变部位
根据CT影像上病变的位置、形态和密度等特征,确定病变位于颅内还是颅外, 以及具体的部位如大脑、小脑、脑干等。
感谢观看
脑室系统
侧脑室
左右各一,分别位于左、 右大脑半球内。
第三脑室
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及下丘 脑之间的一个矢状裂隙。
第四脑室
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 间。
脑血管及颅内静脉窦
脑血管
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 系统。
颅内静脉窦
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 、横窦和乙状窦等。
03
常见头颅病变CT表现
颅脑损伤
结合其他检查
如MRI、DSA、PE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病理检 查等结果,对病变进行更全面、准确的评估。
05
头颅CT影像阅片技巧与注意事项
阅片顺序与技巧
1 2
观察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由上至下,由前至后,逐层观察 。
定位技巧
利用解剖标志进行定位,如颅骨、脑室系统等。
3
对比观察
左右对比,前后对比,观察异常密度影及占位效 应。
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功能性CT成像在癫痫、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及治疗技术
穿刺活检技术
在CT引导下,精确定位 病变部位,进行穿刺活 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 病理学诊断。
微创治疗技术
头颅影像解剖ppt课件ppt课件
• 卵圆孔---下颌神经,连接翼丛和海绵窦的导血管
• 棘孔---脑膜中动脉
• 破裂孔---颈内动脉及破裂孔导血管
• 内耳门---面、位听神经
• 颈静脉孔---舌咽、迷走、副神经及颈内静脉
• 舌下神经管---舌下神经
• 枕骨大孔---延髓与脊髓在此分界,并有椎动脉和副神
经的脊髓根通过
.
17
脑部血管
.
颅脑影像解剖
.
1
一、大脑的结构 • 脑包括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
端脑
间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小脑
.
2
• 1、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大脑皮层集中 了约140亿个神经细胞。 左半球以言语机能为主,在逻辑推理、 数学计算等方面也起着主要的作用。
• 右半球以空间图像知觉机能为主,在音乐 和艺术能力等方面也起着特殊的作用。
C1 C2
C4
后交通A
C5
C3 C5
颈内动脉虹吸部分段示意图
(C2 ~ C4段,为动脉. 硬化的好发部位)
26
2、颈内动脉在颅内的分支主要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 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和眼动脉
(1)大脑前动脉
1)走行: 进入大脑纵裂,走行于
大脑半球内侧面,贴胼胝体上 方向后行。
入大脑纵裂前,与对侧的 同名A间借前交通动脉相连。
皮质支自前向后按顺序依次为:眶动脉、额极动脉、额前动脉、 额中动脉、额后动脉、旁中央动脉、楔前动脉和胼胝体后动脉。
.
31
额后内侧A 胼周A 中央旁A 楔前A
额中间内侧A 胼胝体缘A 额前内侧A 额底内侧A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A
大脑后A
大脑前动. 脉皮质支
《诊断学》第二版PPT第七章 头部
头部运动异常 头部运动受限:见于颈椎疾患 头部不随意颤动:见于Parkinson病 与 颈 动 脉 搏 动 一 致 的 点 头 运 动
(Musset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第三节 颜面及其器官
眼 耳 鼻 口
一、眼
(一)眼睑(eyelids) 眼睑皮肤:有无皮下淤血及水肿 眼睑位置:有无睑内翻及上睑下垂 眼睑运动:注意有无闭合障碍
第七章 头部
第一节 头发和头皮
头发与许多疾病相关 头皮检查需要分开头发,观察头皮颜色、头皮
屑等
第二节 头颅
大小: 正常: 新生儿头围34cm,18岁达53cm 异常: 小颅,巨颅
2.形态:方颅,尖颅
3.运动: 正常:运动自如 异常:见于颈椎病、震颤麻痹、Musse征
头颅大小、形态异常
(六)咽部及扁桃体
扁桃体增大分三度: I度:增大未超过咽腭弓者 Ⅱ度:超过咽腭弓但未达咽后壁中线者 Ⅲ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
四、口
喉(1arynx) 注意有无声嘶或失声。 口腔气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烂苹果味 尿毒症:尿味 肝昏迷:肝臭 有机磷中毒:大蒜味
腮腺
注意腮腺有无肿大、腮腺开口有无溢脓 腮腺肿大见于 急性流行性腮腺炎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腮腺肿瘤
眼球震颤
双侧眼球发生有规律、快速来回运动 检查方法:
嘱病人眼球随医师手指所示方向(水 平和垂直)运动数次,观察是否出现震颤。
(四)巩膜
黄染 黄斑
(五)角膜
角膜炎症
上方角膜新生血管 角膜溃疡
(五)角膜 老年环(arcus senilis) Kayser-Fleischer环:
见于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六)瞳孔
大小及形状 对光反射 集合反射 (Convergence reflex)
颅脑CT像学PPT课件
28
脑裂畸形
• 脑裂畸形属先天性神经元移行异常疾病, 表现脑半球的横行裂隙,边缘内衬灰质, 以往被认为是罕见畸形。
29
30
31
巨脑回畸形的影像学表现
CT及MRI:可以清楚显示巨脑回的病 理解剖学特征,侧裂变浅,增宽,脑 回增宽,脑皮层增厚,脑皮层内表面 光滑,脑白质减少。此外侧脑室可中 度扩大。
8
9
第六层侧脑室体部层面
连合纤维:是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连合
10
第七层侧脑室上部层面
11
第八层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脑实质
12
第九层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13
CT值
• 水的吸收系数为10,CT值定为0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 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CT值定为+1000Hu,而空气密度 最低,定为-1000Hu。人体中密度不同和各种组织的CT 值则居于-1000Hu到+1000Hu的2000个分度之间。
14
①头颅基本病变的CT表现
①脑实质密度改变:高密度(钙化、出血) 等密度 低密度(脂肪、水肿) 混杂密度
15
• 肿块 • 坏死囊变 • 水肿 • 出血
②基本征象
16
高密度/出血
17
等密度/出血
18
等密度/脑膜瘤
19
低密度/脑梗塞
20
低密度/囊变
21
混杂密度/肿块
22
先天性颅脑发育畸形的分类
MRI片表现如下
37Leabharlann 胼胝体缺如 患者男10岁,至今走路不稳言语不清。
医学影像诊断学头颈部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头颈部解剖与生理基础 • 常见头颈部疾病影像表现 • 头颈部特殊检查技术与应用 • 头颈部影像诊断思路与方法 • 典型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演示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头颈部解剖与生理基础
颅骨结构与特点
01
02
03
颅骨组成
由23块形状、大小不同的 骨块组成,分为脑颅骨和 面颅骨两部分。
史和临床表现,诊断为脑梗死。
案例三:颅内肿瘤患者影像诊断思路分享
患者情况介绍
影像检查过程
中年女性,因头痛、呕吐、视力下降就诊 。
患者先后进行CT和MRI检查。CT平扫可见 颅内占位性病变,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进一 步明确病变性质。
影像检查结果
诊断思路分享
CT平扫可见右侧颞叶类圆形高密度影,边 界清晰。MRI平扫病变呈等T1、稍长T2信 号影,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
分子影像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前沿领域,通过探测和成像生 物体内的分子变化,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应用
01
持续学习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关
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指南。
02
实践经验的积累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对头颈部疾病的诊断和鉴
医学影像诊断学在头颈部领域发展趋势预测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医学影像诊断将更加智能 化,通过算法自动识别和分析影像特征,提高诊断效率和 准确性。
多模态影像融合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将不同影像检查方法获得的图像进行 融合,提供更全面、准确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复杂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
颅脑CT影像ppt课件
(二) 脑血管疾病
1、 脑出血 常见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血 液病。 高血压为例,由于脑动脉硬化,血压 升小动脉破裂。 常发生部位为基底节、丘脑。可破入 侧脑室、蛛网膜下腔。 分急性期、吸收期、囊变期。
急性期(1W、血肿、水肿、占位):
CT表现: 脑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的高密度影。 基底节区血肿呈肾形。 可破入侧脑室和蛛网膜下腔。
病变多。
点状高密度灶。病变广泛有占位效应。
6、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室出血 CT 表现:脑室内有斑片状高密 度影,量多者呈高密度铸型。
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 脑沟、脑裂、
脑池内高密度影,量多者呈脑池铸型。
7、骨折
CT发现率为颅骨平片的1/5。 8、颅内积气和异物
• 开放性脑损伤 左额骨粉碎性 骨折,硬膜下 积血、积气。
5cm 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大 脑大静脉池、小脑上池、侧脑室三角区及 后角、外侧裂池。 • 。
四脑室
2cm
鞍上池环池3cm源自三脑室四叠体池4cm
5cm
侧脑室体部
6cm
(三) 正常颅内生理钙化
尾状核、豆状核、松果体、僵联合、 大脑镰、脉络膜丛、齿状核。
尾状核钙化
豆状核钙化
大脑镰钙化
二 颅脑CT检查
(一) 检查方法:
层厚10mm 层距10mm. 平扫:基线为外眦——外耳孔连线。
增强检查:离子型造影剂:60%泛影葡胺
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碘海醇等
目的:提高病变显示率。
鉴别诊断。
(二) 正常颅脑轴位CT表现
基线上:2cm
3cm 4cm
第四脑室。
鞍上池、环池。 第三脑室、四叠体池。
水肿:2天——2周——1月
颅脑影像解剖学PPT课件
头皮下血肿
帽状腱膜下血肿
骨膜下血肿
颅骨
O 脑颅骨
X 脑颅骨:成对的:顶骨,颞骨,不成对的:额骨 ,筛骨,蝶骨,枕骨。
X 记忆口诀:蝴蝶展翅底中坐,后枕前筛前上额, 一对顶骨顶中央,两块颞骨嵌两侧。
。 • 其他潜在腔隙:第五脑室(透明隔腔)、
第六脑室(中间帆腔)。在部分正常人第 五、六脑室可出现。
脑室系统铸型
脑池
• 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 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 成对脑池:大脑纵裂池、大脑外侧裂池、 大脑脚池、环池、脑桥小脑脚池
• 背侧不成对:胼胝体周缘池、帆间池、大 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小脑上不成对脑 池、小脑延髓池、小脑溪
X 硬脑膜是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外层 是颅骨内面的骨膜,称为骨膜层;内 层较外层厚而坚韧,与硬脊膜在枕骨 大孔处续连,称为脑膜层。
X 蛛网膜是一层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脑 膜深部,其与硬脑膜间有潜在性腔隙 为硬脑膜下隙。
X 软脑膜是紧贴于脑表面的一层透明薄 膜,并伸入沟裂。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 脑膜之间的血肿
1.背侧丘脑
背侧 丘脑
丘脑出血
(一)间脑的外形
2.上丘脑
上 丘脑髓纹
放
丘
大
脑 缰三角
松果体
(一)间脑的外形
3.后丘脑
放 大
后 内侧膝状体 丘 脑 内侧膝状体
(一)间脑的外形
4.下丘脑
视交叉
视束 灰结节 垂体 乳头体 漏斗
(一)间脑的外形
5.底丘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颅脑正常CT解剖
鞍上池层面 5
颅脑正常CT解剖
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6
颅脑正常CT解剖
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7
颅脑正常CT解剖
侧脑室体部层面
8
颅脑正常CT解剖
侧脑室上部层面
9
颅脑正常CT解剖
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10
颅脑正常CT解剖
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11
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12
颅脑外伤
13
颅脑创伤影像学检查方法
NECT
↗
↗
21
形成机制
血液聚集在硬膜下间隙形成较广泛血肿 可覆盖整个大脑半球表面,亦可扩展至
半球间裂沿大脑镰分布 血肿不可越过硬膜附着点(中线)至对
侧,但可跨越颅缝,此点有别于EDH 可为迟发性SDH,慢性期可为多房血肿
23
血肿分期
根据伤后血肿形成时间/临床表现分期 急性(<3天):主因挫裂伤皮层动\静脉
40
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同一病人)
NECT
41
五 脑挫裂伤
形成机制
脑挫伤:创伤引起脑皮层和深层散在充血、 静脉淤血和水肿,如伴有脑、软脑膜和血 管撕裂则为裂伤
脑挫裂伤:指挫伤和裂伤同时发生在着力点 (穿入\凹陷骨折)附近,或对冲部位
挫裂伤可伴有(广泛)脑水肿\占位效应,出 血灶融合迟发性脑内血肿,常并发SAH
33
混合性血肿是指同一部位兼有EDH、 SDH或脑内血肿
多发性血肿是指一侧或两侧同时有二 个以上血肿
34
NECT
创 伤 性 脑 内 血 肿
35
混合性血肿(EDH、脑内血肿)
NECT
36
四 脑室\蛛网膜下隙出血
形成机制-创伤性脑室内出血
可源于脉络丛挫伤、脑内血肿溢入脑室 (少见) 或脑室穿通伤
• 大量SDH引起弥漫性占位效应,致灰\白质界 面内移、中线结构对侧移位,甚者出现脑疝
• 严重者合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
25
影像学表现
• CT – NECT 可为高、等、低密度,或为混杂密度 注意单侧、双侧等密度血肿征象 1/3患者伴颅骨骨折,常位于血肿对侧 数月、数年后,慢性SDH可出现钙化 – CECT
迟发性硬膜下血肿
31
硬膜下血肿演变 NECT
32
三、脑内血肿
形成机制
创伤性脑内血肿多发生在着力点(如凹入 或穿入性骨折)附近,或其对冲部位
可伴有脑挫裂伤,血液还可溢入脑室或破 入SAS;亦可伴有脑外血肿
迟发性创伤性脑内血肿为脑裂伤的延续 CT/MRI:与高血压脑出血密度/信号变化
相同,MRI信号变化与病程有关
• 在颅脑创伤的超急期和急性期CT为首选检查方法 • 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应以MRI成像为主 • 血肿信号强度变化,与血肿期龄、MRI设备磁场强
度相关
14
一、硬膜外血肿(EDH)
形成机制
颅骨骨折(90%)或局部变形,致脑膜中 动脉(middle meningeal artery,MMA) 或脑膜前动脉(AMA)破裂出血,前者约 占71%~80%。 少数系静脉窦或板障静脉破裂出血—静脉 性EDH ,可横跨半球,压迫大脑镰向下移位
近或其对冲部位,内侧缘整齐、锐利 • 呈高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系快速或
再出血(未凝固)、CSF或气体进入所致 • 静脉性EDH形成晚,血肿可能有溶解 • 可并发脑挫裂伤或脑水肿
17
EDH,骨折、脑膜中动脉撕裂 (示图)
18
大
量
硬
膜
外
继 发
血 肿
改
变
(
示
图
)
19
硬
膜
外
血
H
肿
(
NECT
)
20
右枕部硬膜外血肿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室间孔附近室管 膜下出血破入脑室
出血量较少时在脑室内可形成液体界面
37
形成机制-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
多数发生于中度→重度脑组织原发性 损伤患者,常与SDH、脑室内出血、 脑挫裂伤并存
创伤性脑内血肿直接破入蛛网膜下 隙或溢入脑室
交通性脑积水(蛛网膜颗粒纤维化所致)
38
影像学表现
损伤;桥静脉或静脉窦损伤 亚急性(3天~3周):血肿成因同急性者,原
发性出血缓慢、较轻,单侧或双侧 慢性(>3周):轻微创伤桥静脉撕裂血
液缓慢注入SDS
24
影像学表现
• 典型血肿呈新月形、厚度较薄,或为带状; 亚急性、慢性期血肿可为过渡形(血肿内缘 部分性凹陷、平直或凸出)、双凸形或梭形
• 可因贫血(Hb<8~10g/dl) 、CSF进入、再 出血或反复出血,致血肿密度/信号不均匀
血肿假包膜延迟强化、脑表面血管强化
显示等密度血肿,尤其双侧等密度SDH
26
SDH,半球间裂、中线 (示图)
27
急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NECT
28
急性硬膜下血肿
CT平扫示 双侧额颞枕骨 内板下呈新月 状高密影。
29
NECT
亚
急
↗
性
SDH
弥
→
漫
性
→
占
位
效
应
30
↗↙ →←
→
→
NECT CECT
42
形成机制
弥漫性神经轴索损伤(DAI)或剪切伤: 重力加速度突然终止,加速\减速\旋转力 共同形成一种作用力 在皮\髓质交界处引起皮、髓相对运动→ 髓质剪力性损伤→弥漫性神经轴索断裂 常见于灰\白质交界处,尤其额\颞叶、胼
胝体压部、脑干上部背侧、基底节\内囊
于血肿同侧,血肿发生部 位与出血来源(撕裂血管)密切相关
血液聚集在EDS形成局限性血肿,>90% 单侧、>90%位于幕上,以颞、顶叶多见
血肿不跨越颅缝,可越过硬膜附着点(前 方鸡冠、后部枕内隆凸及小脑幕)至对侧
16
影像学表现
• CT显示脑外肿块特征,显示骨折征尤佳 • 典型者双凸透镜形\梭形,多位于骨折附
头部影像诊断学
1
检查方法
• 平扫:眦耳线、层厚10毫米 • 增强扫描
非离子碘造影剂80-100毫升 肘静脉团注 • 脑血管CTA
静脉团注碘造影剂80-100毫升,扫描后三维重组脑血 管图像 • CT脑灌注成像
增强后选定层面动态扫描计算灌注值
2
颅脑正常CT解剖
颅底蝶鞍层面
3
颅脑正常CT解剖
鞍上池层面
• CT//SAH – 创伤性SAH与其它原因引起者表现相同 – 脑沟、裂、池内出现高密度影(蛋白含量高) – 纵裂池内蛛网膜下隙出血,以形成羽毛状高密度影为 特征 – 约出血一周后(亚急性或慢性)CT很难显示 (蛋白量 低或被稀释),此时MRI效果较佳 – 交通性脑积水
39
影像学表现
• CT/MRI//脑室内出血 – 原发性脑室内出血罕见,常为室管膜下静脉 剪切伤所致,继发性出血相对多见 – CT显示急性出血为高密度,少量出血可形 成液体界面,部分患者可伴有S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