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01《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一般原理3第三节 货币及其属性
(二)货币的职能
流通手段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加快商品流通,加深商品 经济的内在矛盾。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量与待售商品价格 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铸币: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态、重量、成色并标明面 额值的金属货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 有价值。需要现实的货币(通货)。
二、市场机制
(四)风险机制
风险机制是指市场主体为谋取自身最大经济利益而参与 市场竞争时可能遭受亏损甚至破产的压力,迫使市场主体在 市场竞争中作出明智决策的机制。
三、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得 以贯彻的形式,在现实经济中,价值规律正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 用的: •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机制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 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 •价值规律通过竞争机制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提 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经济作用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社会生产是如何实 现有序发展的?
价值规律在支配 商品经济的发展。
头脑风暴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
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一、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作用
1、价值规律能够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 在各个生产部门 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 不断改进生产技术, 改善经营管 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一篇 商品经济一般原理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2、商品所包含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
芽
3、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与核心是劳动价值论、剩
余价值理论,它们都是建立在商品分析的基础之
上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最单纯的因素 ——商品开始,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结构。商品这个东西,千百 万人,天天看它,用它,但是熟视无 睹。只有马克思科学的研究了它,他 从商品的实际发展中作了巨大的研究 工作,从普遍的存在中找出完全科学 的理论来”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为什么从分析商品开 始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
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 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 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马克思
1、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甚至人和人之 间的一切联系,也采取了商品的形式 。
第一章 Political Economy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第二节 商品价值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 商品二因素 二.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三.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四.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得到了很大
⑤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的交换价值
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不能 自我表现出来,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 表现出来。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 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就是交换价值。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第1 章 商品
劳动者在一定劳动时间内的紧张程度。
30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现在生产该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 此,过去生产的商品也要由现在已 经变化了的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
3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两重涵义:
(1)在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领域,
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
它是价值决定的基础;是从社会生产条
种劳动的转化。
47
c.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d.劳动对象的状况; e.自然条件的差异等。
38
(3)研究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
基本原则。
马克思说:“不管生产力发生了
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
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39
部门劳动生产率
单位商品价值量
每小时
15
15
15
15
40
部门劳动生产率
15
1只羊
交
换
2把斧子
共同的质
劳动产品
凝结着劳动
价 值16Fra bibliotek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形式
价
值
基础
17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价 值
18
3、价值是凝结(或物化)在 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
(1)不同商品的价值:质同量异 (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19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矛盾统一体。 (1)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 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A.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 B.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 C.有使用价值,是劳动产品,自主消费 (2)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 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3.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是指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1)?“ 经济” 的涵义a. 古汉语中: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b. 在西方文献中: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又赋予此词以谋生手段的涵义。
c. 近代和现代意义上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节约、精打细算;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消费等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经济学的出现a. 色诺芬的《经济论》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即家庭管理。
b. 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c. 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是神学论着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重商主义(16-17c初)(2)古典政治经济学(17c中叶-19c初)(3)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18c末-19c30s)(4)19c70s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1)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萌芽:重商主义学派16-17世纪初,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学派。
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01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新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 表现形式。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2.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 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1只绵羊
第二节
(四) 货币形式
货币
50斤谷物 = 2把斧子 = 40尺布 = 1只绵羊 = 其他种种商品 =
5克黄金
第二节
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特殊商品。
使用价值 和价值 商品的内在矛盾 具体劳动 和抽象劳动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商品与商品的外部对立 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 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私有制 商品生产存在的基本条件
社会分工
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 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第二节
货币Βιβλιοθήκη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只绵羊 = 2把斧子 主动作用 被动作用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第二节
三、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货币
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第二节
货币
(一)价值尺度: 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 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 1.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是想 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2.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 现 3.价格标准:计量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 币单位,叫做价格标准。
现代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4.经济结构
●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总和构成 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
● 社会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 样的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 它能够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三、生产方式 1. 生产方式的含义
二、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概念
●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是其他各种社 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由生 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第一篇 生产方式与基本经济制度
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 方式和交往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
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 精神的历史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 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8年德文版序言
第一章 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1 生产方式理论 §2 经济制度理论
生产方式即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具体是指社生活 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 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 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 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第一、在生产的条件中生产技术条件是生产组织条件 的基础。
第二、在生产的形式中社会生产形式是指社会生产的 运 行方式,生产的社会形式则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特殊结 合方式。
第三、生产条件与生产形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2.使用价值: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都是商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3.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入市场交换。
表现:两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统一性: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B.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因素。
交换才能成为社会劳动。
不好。
对立性:A.一切商品对由购买者,才具有使用价值.B.对于生产者,就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C.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D.只有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内在矛盾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活动)1.具体劳动: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的社会属性)(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的交换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统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4.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私人劳动: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本章重点: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价值、价值形式、货币等概念;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劳动二重性原理和价值规律。
本章难点: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简单价值形式。
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物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3、商品的使用价值总是构成一定经济制度下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的特征1、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3、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的特征1、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2、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3、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社会形态无关;4、是社会分工的基础。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特征1、形成商品的价值;2、反映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劳动二重性的意义1、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基础。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
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经济调节。
(5) 20世纪50、60年代 货币学派 (6)60年代的斯拉法革命 (7)理性预期派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它与其他的经济学有什么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条件(1)客观条件: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 产业革命---三大工人运动。 (2)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重 点从流通→生产,劳动价值论) 空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2、经济学的萌芽
奴隶社会 标志: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
-家庭管理
进步:①家庭管理应该是一门学问②劳动分工有利于产品的数量和质量③白银作为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的职能 不足:①完全没有注意到分工会使商品便宜的问题②重视农业,鄙视商业和手工业③ 过分强调商品的使用价值,货币也主要是为奴隶主消费需要服务的手段.
的简单三要素 :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2)物资资料生产从动态上分为:生产、交换、 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
(3)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又必然是一个社会 生产过程,它包括: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人的劳动+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所有制是核心)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 生产力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3、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和剩余价值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剩余价值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 系,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以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时,必须密 切结合生产力状况。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包括研究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第⼀章政治经济学第⼀章第⼀节1.“政治经济学”⼀词最早的提出者是:蒙克莱⽥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的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创⽴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最终建⽴,是以马克思的伟⼤著作《资本论》的完成的标志。
4.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产。
5.⼈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产。
6.在社会⽣产关系中,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
7.社会⽣产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是⽣产。
8.社会⽣产关系的基础是⽣产资料所有制。
9.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产关系⼀定要适应⽣产⼒发展要求的规律。
10.社会⽣产⽅式是⽣产关系和⽣产⼒的有机结合和统⼀。
11.经济规律产⽣的经济条件是指⼀定的⽣产关系。
1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客观经济规律。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是劳动价值论。
14.⽣产⼒三要素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15.社会⽣产包括⽣产⼒和⽣产关系两个不可分割的⽅⾯。
16.16.⼴义的社会⽣产关系是指狭义⽣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四个⽅⾯经济关系的总和。
17.⽣产⼒和⽣产关系的关系可概括为⽣产⼒对⽣产关系起决定作⽤,⽣产关系对⽣产⼒起反作⽤。
18.⽣产⼒是⼈们征服改造⾃然的能⼒、社会⽣产⽅式的⼀个⽅⾯、体现⼈与⾃然的关系。
19.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们不能改变经济规律,⼈们可以认识经济规律,⼈们可以运⽤经济规律。
20.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关系。
21.劳动者是⽣产⼒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22.⽣产⼯具是⽣产⼒发展⽔平的重要标志。
23.⽣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
24.⽣⽣产和⽣产关系的统⼀,构成物质资料的⽣产⽅式。
⽣产⼒是⽣产⽅式的物质内容,⽣产关系是⽣产⽅式的社会形式。
名词解释1.⽣产⼒:即⼈们征服⾃然、改造⾃然的能⼒,⽣产⼒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商品
个别劳动时间是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 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正产的生产条件 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 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时间决定, 与其成正比。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方面决定:
– 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生产资料的条件
使用价值随着人们 的认知而不断丰富。
• 商品的使用价值构成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 或精神内容,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
•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 人与自然的关系。
• 商品使用价值不随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 变化
• 作为交换的物质承担者。要从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价值中揭示商品及其运动规律。
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专 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 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 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 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 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会 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 用程度决定的,是因时、因地而变化的,因而 它们的衡量标准是相对的。
劳动表现为价值,人们以价值来 交换商品,实际上就是交换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是 一种绝对的量,不能自己表现出来, 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交换才能获 得表现。
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或两种 属性。
2.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实际上就是经 过具有私人劳动性质的商品生产过程生产 出来的商品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其价值 转化为社会劳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经济学 物质资料的生产
生产要素 成本
稀缺性
成果
节约
技 术
经济学
生产关系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生产 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 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包括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在人 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 本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 基础。
:第一,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并存,简 称并存性。第二、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即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时间上 继起,简称继起性。 第二节、资本周转 一、资本周转的含义。资本周转是指不断
第三节、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一、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1、简单的价值形式。即一个商品的价值在交 换中简单的或偶然的表现在另一个商品上。例 如: 一只绵羊=两把石斧
相对 价值 形式 等价 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把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矛盾外化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对立。
2、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个商品的价值 在交换中表现一系列商品上。例如:
1、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从物质形态上
看,分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一比例 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因此,把生产资 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资本技术构成。
2、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 资本又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因此 ,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资本 的价值构成。 3、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决 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反 映资本的技术构成,因此,把由资本的
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 要的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是指超过必 要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时间。 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用m表示。 三、资本及其本质。资本是指能够为资本 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划分标准:马克思把资本家的预付资本 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依据是预付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不同 作用。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第三节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 的不可逾越性 一、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
2、历史进步性
第二,自然经济中各经济单位分散生产、互不往 来,具有因循守旧、自我封闭的特性,束缚技术 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中各经济单位互相 依赖、密切联系,具有开放性,竞争性的特征。 各个商品生产经营者在经济交往中发展自己,在 互相竞争中改进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第一节 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三、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3、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 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第一节 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是商品生产者按着自己的打算和自己的利益进 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社会性 质,是为生产他人或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而进 行的劳动。 商品交换过程的完成意味着私人劳动转化为社 会劳动。
第一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第一节 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第二节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第三节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的不可逾越性
第一节 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一、自然分工
1、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需 要也表现为多样化的特征,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内容: 需要的无限 一是生存资料的需要; 性与多样性 二是享受资料的需要; 产生了分工 三是发展资料的需要。
第二节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1、商品经济的定义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 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与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 联系
第二节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1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①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
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②生产与消费有相互决定关系。
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
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另一方面,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生产和交换的关系①生产决定交换。
表现在: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的需求会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3)生产和分配的关系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
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节 商品价值 第二节 商品价值量
2课时 2课时
3
第一章 商品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
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
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
❖ 具有永久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永久性条件 )
14
❖ 具体劳动看得见,我们所能想到的每种劳动 (干活,动脑子等等)都是具体劳动,也就 是实际上发生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 当然,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劳动还是指生 产商品的劳动。在家政公司中进行的家务劳 动就是具体劳动,而妈妈(或你自己)在家 中做家务,就不算是劳动。
❖ 基本特征:以家庭(其他时期也包括氏族公社、封建庄园 等)为主要基本生产单位,生产规模相当小。大多数情况下 产品的原料采集、生产乃至消费都是为了满足劳动者自身需 要(而不是为了进行资本积累并扩大再生产),只有在生产 产品过剩的情况下才会将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并且自然经 济中农业生产同家庭手工业制造相结合,即农产品以及一部 分手工业品都是自主生产并使用的,也就是所谓的「男耕女 织」现象。
❖ 1斗小麦交换15尺布, 或1斗小麦=15尺布 ❖ 交换价值的现代形式: X量商品A=Y单位货币
9
10
❖ 3、价值 ❖ 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
动 ❖ 特征: ❖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
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 是抽象的 ❖ 是一个历史范畴
11
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
24
❖ 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 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 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 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 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由于其自给自足的经济本 质,使其生产仍然处于规模狭小、生产分散、因循守旧、停 滞不前的境地,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前社会生产力发展 相对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26
❖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要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只能在流通过程中通
过把产品当作商品来交换的途径而实现,这就是私人劳动和 社会劳动的矛盾。 ❖ 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按照自己的个人打算进行的劳动。 ❖ 社会劳动:社会分工体系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构成社会 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 矛盾产生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 矛盾的解决:市场交换
❖ 1、使用价值 ❖ 概念: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 特征: ❖ 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 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 同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 是具体的、生动的 ❖ 是永恒的范畴
8
❖ 2、交换价值 ❖ 概念:商品能够交换的属性,表现为一种使
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 或比例
19
(四)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
❖ 1.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 2.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 3.为其它一系列理论奠定了基础
20
1.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 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虽然也提出了商品的价 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创造的论点,但是,由于这一学派的 代表人物根本不懂得劳动的二重性,因而也就不了解什么样 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理解价值实体,不能解释价值是如何确 定。总之,他们无法解释价值理论中的一系列问题。马克思 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分、批判它的 庸俗成分的基础上,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建立了科 学的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是:(1)论述了什么劳 动形成价值,怎样形成价值.从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 题;(2)指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商 品所花费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3)分析了价值与交换价值 的内在联系;(4)指出价值是社会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 正是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创立,才使劳动价值理论的建立有了 科学的基础.
❖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 二、劳动的两重性 ❖ 三、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 四、商品拜物教
6
❖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 (一)商品的概念与特征 ❖ 概念: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 特征: ❖ 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 ❖ 是劳动产品,凝结了人的劳动 ❖ 必须经过交换
7
(二)商品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第一章 商品
1
❖ 学习目的与要求: ❖ 理解、掌握和运用以下知识: ❖ 1.商品概念与属性 ❖ 2.商品的二因素 ❖ 3.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1.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 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
❖ 地位与课时:
❖ 1.本章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发点
30
❖ 一、价值量的决定 ❖ 1、商品价值量的概念 ❖ 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时间 ❖ 2、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个别劳动时间:生产某种个别使用价值所需
要的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
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5
❖ (二)抽象劳动
❖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 2、特点:
❖ 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
关系。 ❖ 是抽象的。 ❖ 是一个历史范畴。
大概的意思是,无论从事何种 行业,何种工作,劳动本身是 没有区别的,生产的产品按照 价值来计算,凝结劳动多者价 值高,凝结劳动少者价值低.
17
❖ 抽象劳动的定义说: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这是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你不妨想一下,各种各样的劳动 林林总总,从他们中找出劳动的共同点,就是耗费了人的智 力、体力,于是我们就试图用这些给劳动定个量,定个性, 以耗费的智力体力来把劳动统一起来,成为所谓的无差别人 类劳动。 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有“工”的概念,或者叫“工分”。 就是一个人干多少活,然后记多少分(妇女做一天工就比男 人记的分少),然后再按工分多少分配产品。这里的工分在 思维上能大概反映这一点。所以说以前人们说“你做了多少 工啊?”就是再说你创造了多少“无差别人类劳动”,也就 是价值! 当然,用工分来衡量劳动的事件最终失败了,人类也很难真 正在实践中衡量“无差别人类劳动”,但是在哲学上我们可 以想象得到“抽象劳动”的存在。
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马克思
4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分析商品开始
❖ 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现象 ❖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最简单、最基本的元素形式 ❖ 商品内部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 从商品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历史与逻辑
统一
5
第一节 商品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 153页
28
❖ 2、商品拜物教的根源 ❖ 不是产生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 而是由商品形式本身引起的 ❖ 根源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3.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 ❖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 商品拜物教
29
第二节 商品价值量
❖ 一、价值量的决定 ❖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 三、价值量变化规律
❖ 价值虽然具有客观性,但它又与人们受一定 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需要、利益、兴趣、 愿望密切相关,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化了、发展了,人们 的价值标准或所追求的价值及其构成迟早也 要发生变化,而且,作为客观事物根本属性 的社会属性也会随之变化,同样也造成价值 的历史变化。所以,价值还是一个历史范畴, 不存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之间生产
关系的物化以及人的力量表现为物的力量, 支配人这种社会现象的一种观念反映。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 一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 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 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 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离;它可以使受诅 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疾病的人为众 人所尊敬 ;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 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 重做新娘。
23
❖ 三、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 1.商品经济的概念 ❖ 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
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最明显的特点:直接为交换而 生产,生产借助交换而进行。 ❖ 2、商品经济对应的经济形式 ❖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产品经济 ❖ 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 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 ❖ 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属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 件)
25
产品经济
❖ 产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说的一 种经济形式,也是马克思设想的在商品经济消亡以后 的未来社会的交换方式.这种交换与商品交换的最大 区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 等价交换来表现,而是通过直接的产品交换来体现. 由于我们还处在商品经济的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离商品经济发达阶段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至 于商品经济何时消亡和怎样消亡,还是一个需要探讨 的理论问题.马政教材用后商品经济的提法,就是一 种新的观点.
❖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
劳动是价值实体。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劳动
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可见,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
16
❖ 马克思是德国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应该是从德语翻译 过来的。
❖ 马克思在分析简单劳动形态中,指出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是 等一的、同质的人类劳动。他说:“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 质的消失,体现的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 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 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