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课前谈话的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课前谈话的艺术

课前谈话,彰显智慧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3月17日----18日我有幸去参加了“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堂展示省专场研讨会”的培训,在短短两天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在这次研讨会中,我聆听了四位名师的八节语文课以及二位教授精彩的点评。名师的课总体给我留下的印象可用两个词概括:朴实而扎实。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听他们的课,我深深地被他们幽默睿智的课前谈话所折服,寥寥几句看似随意的聊天,由于教师的巧妙定位,一下子缩短了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他们那亲切地调侃,消除学生紧的心情;那睿智地启发,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那巧妙地引导,不着痕迹地铺垫课文;那精当地点拨,更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我觉得并不是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水平,这样的形式也不适合普通老师的公开课,因为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东西让学生与听课老师钦佩,况且,一般教师也无法达到名师的豁达与从容。但课前不谈话就有些说不过去,一是让听课老师与学生干等,二是场面也尴尬。下面我就讲讲课前谈话方面的感受吧。

一、课前谈话的方式

在两天所听的八节展示课中,我处处感受到了“智慧”的魅力。无论是教材的安排,句子的学习还是板书的设计,教师的导语,处处闪现着“智

慧”的身影,课前谈话同样呈现出大“智慧”:营造情感氛围,创设审美空间,调动学生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领略文本的艺术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位。八节课的课前谈话形式多样、各有千秋,纵观名师八节课,我把他们充满“智慧”的课前谈话归纳为四大方式。

1.稳定情绪式

那天上课是在政法学院的大礼堂,学生的教室布置在舞台上,台下有将近二三千名老师在听课。学生哪见过这样的阵势,心自然“砰、砰”直跳。而且舞台在学生心目中是表演节目的地方,我想对于在这里上第一堂课的学生来讲,可能一下子难以适应吧,甚至会出现类似表演节目时的“怯场”心理。

在聆听军晶老师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时,老师巧妙采用课前谈话为课堂教学进行预热。

师:待会上来的时候,这里有很多电线,走的时候千万小心,不要绊倒了。

师:待会上来写字时用的粉笔在粉笔盒里拿,写完之后请你把粉笔放到粉笔盒之间。

师:待会要有好几位同学被叫到,大家要给个面子,踊跃举手,好吗?

生:好。

师:待会好多同学若叫不到你的名字,你就等待,叫到的同学,能

写下的就在旁边写,一下子轮不到你,你就等一下,要耐心,好不好?

生:好。

师:都听好了?(生高兴地齐答:“听好了!”)上课!

这样的课前谈话无疑让学生消除了紧的心情,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在说和做之间找到了自信心,为这堂课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2.前后呼应式

龙老师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在课前谈话时,他引用了作者的一句名言开头,让学生谈理解,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课堂里的学习起到相当关键的辅助作用,然后课文结束时,再回归到这句名言,让学生再来谈理解,这样加深学生对本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3.引出课文式

龙老师教学《老人与海欧》时,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幻灯片上的教师简介,师生进行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我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你有什么文学成就?

师:你提的问题有点大了,我没有什么文学成就。

生:我想知道你们学校好不好?

师:你猜一猜?

生:很漂亮。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因为你们学校名叫“芳草地国际学校”。看到芳草地,我就知道那一定是个美丽的地方。

师:你真聪明。还有谁想了解?

生:你们学校有多少学生?

师:你觉得呢?

生:二万。国际说明你们学校很大,学生也肯定很多。

师:你真会观察。但是太夸了。我们学校有二十多个国家的孩子。有四千多学生。你们还想了解我什么?

生:你有什么爱好?

师:我的爱好很广泛。你们猜一猜。

生:你喜欢小动物。

师:那我喜欢什么小动物?

生:小猫小狗。

师:是呀,我不但喜欢小动物,我还喜欢养小动物,因为小动物是通人性的。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种通人性的小动物海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人与海鸥》。

从学生对教师好奇心聊起,聊到小动物,自然地导入了新课。既消除了紧,又建立了比较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又水到渠成地导入了新课。妙哉!

4.轻松自然式

借班上课,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像一道屏风树立在师生之间。轻松自然式的课前谈话是减轻学生的紧心情的一贴良药,也是拉近师生距离的一颗蜜糖。汪秀梅老师在教学《秋思》一文时,进行了如下谈话:师:你觉得从到需要多少时间?

生:走路大概一个月吧。

生:我觉得骑马也得一周吧。

师:至少吗?

生:至少。

师:你来再说说。

生:我觉得走路的话也得好几个月吧。

师:我估计也差不多,你看看,咱们知道在唐朝时候,当年贵妃特别喜欢吃荔枝,但是荔枝为岭南所产,距离长安路途遥远,于是唐明皇命令人快马加鞭,昼夜不停从岭南往长安运送新鲜荔枝都得好几天。更何况我们老百姓家,不可能一个马接一个马,快马加鞭的赶过来,那么我们想一想,如果是步行,也要走上可能是好几个月。在这几个月的路程中可能要历尽千辛万苦。所以我们非常幸运,是不是?现代的交通工具让我们有幸聚到一起,并且有幸在一起学习。”这样的课前谈话,谈出了汪老师的智慧,谈出了学生发展的智慧。不露痕迹地由谈话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做好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的准备,上课时教学达到最大优化,因此,课前谈话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催化剂”。这种谈话几乎分不清哪是谈话,哪是导入,真正做到“踏雪无痕

我们平常的公开课,课前往往和学生无目的地聊几句,要么唱唱歌,要么背背古诗,都是为了等待时间,等待上课铃声响起,等待着可以正式开始上课。可是这几位老师,她经过精心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到需走多长时间?”聊起,看似随意,又是有意地向学生渗透“古时候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