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组成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成分;2.掌握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3.理解溶解的条件;4.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1.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2.溶解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1.溶解度的意义;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水中加入糖、盐,糖、盐消失在水中,有什么变化吗?2.知识讲解(15分钟)2.1溶解的概念和组成成分教师简要讲解溶解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2溶解的条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或动画呈现,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条件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
同时,教师也指出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也会影响溶解速度。
3.搭建实验(30分钟)3.1材料准备教师准备糖、水和玻璃杯。
3.2实验过程教师向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逐渐加入糖并搅拌,直到糖完全溶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述和讨论实验过程的现象和变化。
4.实验整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糖的溶解是一个物质变化还是物理变化?这个变化符合溶解的条件吗?5.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理论讲解,指出溶解是一种物质的物理变化,溶解的条件包括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以及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6.拓展学习(20分钟)6.1溶解度的意义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意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的质量。
了解溶解度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合理使用溶液。
6.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浓度等。
教师通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
7.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中总结归纳溶解的概念、组成成分、条件和影响因素。
北京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
4.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遇到问题及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质量分数时,可以举例:“为什么我们在购买饮料时,要关注其含糖量?”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分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验操作和问题讨论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强化实验教学,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操作规范性,提醒他们注意实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培养他们尊重实验事实、遵循实验规律的习惯。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明白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尊重实验事实,遵循实验规律。
二、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讲解:
(1)介绍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包括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等概念。
3.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4.情感态度培养:强调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及溶液配制的相关知识点,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习题第9章第2节中的计算题和实验操作题,特别是涉及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计算的题目,要求准确理解题意,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解答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解答和反馈,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提高解题能力。
溶液的配置教学设计方案
溶解过程
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 均匀的混合物。
溶解度
溶解度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 溶剂中能够溶解溶质的最大量。
溶液的配置方法
01
02
03
04
计算
根据所需的溶液浓度和体积, 计算出需要添加的溶质的质量
和溶剂的体积。
称量
使用天平或其他称量工具,准 确称量所需质量的溶质。
溶解
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搅拌均 匀。
需要添加的溶剂的体积。
PART 0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
定义和概念
解释溶液、溶质、溶剂等基本概 念,以及溶液浓度的定义和表示
方法。
溶解原理
介绍溶解平衡和溶解度曲线,以 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溶液的配制方法
详细描述溶液的配制步骤和注意 事项,包括使用溶剂和溶质的质 量或体积比例,以及搅拌和溶解
时间等。
实验教学
学会配置一定浓度的 溶液,掌握溶液浓度 的计算方法。
课程大纲
2. 溶液的分类和表 示方法
4. 溶液配置过程中 的注意事项和安全 要求
1. 溶液的基本概念 和性质
3. 溶液的配置方法 和计算
5. 实验操作和实践 经验分享
PART 02
教学内容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液的定义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 混合物,其中溶质在溶剂中溶解
PART 01
课程介绍
课程生产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溶液的配置 技能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技能之一 。
02
在日常生活和实际生产中,溶液 的配置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医 疗、化工、食品等。
课程目标
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 、性质和分类。
理解溶液配置过程中 的注意事项和安全要 求。
初中化学溶液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集体备课教案
学科:化学
年级:初中
课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区分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能够理解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的区别。
3.能够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4.能够利用实验方法进行溶液的制备和性质观察。
二、教学内容:
1. 溶液的概念及组成要素
2.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 溶液的饱和、稀、浓
4. 溶液的制备与性质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概念的理解、影响因素的掌握、实验方法的运用
难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试管、试剂、滤纸、玻璃棒等
2. 实验器材:滴管、烧杯、量筒等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溶液的概念及组成要素,引导学生对溶液的认识和理解。
2. 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
讲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区分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3. 实验操作(3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并观察其性质变化。
4. 复习与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与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六、课后反思:
通过此次集体备课,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化学溶液的知识,同时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初中化学溶液配置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配置讲解教案主题:初中化学实验——溶液配置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掌握溶液配置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 能够根据实验要求正确配置出指定浓度的溶液;教学内容:1. 溶液的定义和分类;2. 溶液配置的原理和方法;3. 实验器材和试剂的准备;4. 溶液配置实验步骤;5. 溶液配置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溶液的概念,引起学生思考和探讨;2. 介绍溶液配置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二、讲解1. 讲解溶液的定义和分类;2. 介绍溶液配置的原理和方法;3. 讲解实验器材和试剂的准备;4. 详细讲解溶液配置实验步骤;5. 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三、实验操作1. 学生按照教师指导进行实验操作;2. 老师巡视和指导学生实验过程;3. 学生互相合作,配合完成实验;四、实验总结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记录和总结;2. 学生讨论和交流实验中的问题和经验;3. 教师进行实验结果的讲解和点评;五、扩展1.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方法和技巧的探究和实践;2.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六、作业1. 思考:浓度为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方法;2. 实践:根据实验要求,自主完成一次溶液配置实验;七、评价1. 对学生实验操作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2.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导和辅导;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溶液配置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化学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创新能力。
希望学生在实验中能够认真、细心地操作,获得更好的实验成果和体验。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能说出缓冲作用、缓冲溶液的概念;2、知道3种类型缓冲溶液;3、学会判断构成缓冲溶液的条件;4、试讲解缓冲原理。
二、学习重点:缓冲溶液及其组成学习难点: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
三、教法、学法指导:通过阅读课本再结合学案的导学问题进行知识梳理,小组探究最后完成课内探究部分题目及相关问题。
四、导学过程:〖激趣导入: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7.35 ~ 7.45,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
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7.35 ~7.45?〖出示目标:投影出示目标,学生齐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问题导学1:(自主学习独立完成)1、什么是缓冲作用?2、什么是缓冲溶液?缓冲溶液有那两部分组成?3、根据缓冲溶液的组成,常见的缓冲溶液有哪三种类型?〖深入探究:1、强酸及其对应的盐(如HCL和NaCL)溶液是否具有缓冲能力?2、在CH3COOH和CH3COONa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 ;NH3.H2O和NH4CL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NaH2PO3 和Na2HPO3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
〖精讲点拨:(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教师精讲点拨,建构知识) 缓冲溶液类型:弱酸及其对应盐中要注意多元弱酸如H2CO3 和NaHCO3可构成缓冲对,但H2CO3 和Na2CO3是不能构成缓冲对的,也就是说要构成缓冲对其抗碱成分在抗碱的过程中必须转化出抗酸的`成分,抗酸的成分在抗酸的过程中也必须转化为抗碱的成分。
〖范例剖析:(学生自主完成)1、对于缓冲作用的叙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能够对抗外来酸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B 能够对抗外来碱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C 能够对抗外来大量的酸或碱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D能够对抗外来少量的酸、碱或适量的稀释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2、下列化合物中,不可构成缓冲对的一组是()A.CH3COOH和CH3COONaB.NH3.H2O和NH4CLC.NaH2PO3 和 Na2HPO3D.HCL和NaCL〖问题导学2:1.试说明缓冲原理〖学习札记:(总结学习过程与收获)〖板书设计:缓冲溶液1、缓冲作用。
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
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篇一:溶液的配制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教案贺德志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102实验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基本技能,为生物组培室培养母液的配制奠定操作基础。
过程与方法:掌握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实验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定量分析及相应的简单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难点计算方法的掌握;各操作环节的精度配制把握。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展示图片:这是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常常用到的溶液(复方甘草口服溶液:祛痰止咳剂?),我们使用到的这些溶液都是配制出来的。
展示图片:这是初中我们学过的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流程。
这里以10%NaCl溶液100g的配制为例,复习一下其配制步骤。
(有3步,第一步是??)展示图片:要把这些瓶里的药品取出一些量来,是称取方便,还是量取方便?生:量取方便(所以厂家已经把刻度在这些瓶子上刻上去了,我们用时只要量取几小格就可,挺方便)师:既然量取溶液更方便,所以我们就需要一种跟溶液体积有关的浓度表示方式——物质的量浓度。
师:请同学们回忆写出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
今天就由同学们亲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想不想?二、新课【任务布置】现组织培养室急需100mL 1.0 mol/L的Na2CO3(相对质量:106)溶液。
【知识准备】PPT展示“配制程序图例”1.(师黑板上演示)需称量多少克Na2CO3固体?n = cV = 1.0 mol/L × 0.1 L = 0.1 molm = nM = 0.1 mol × 106 g/mol = 10.6 g2. (提示问)称好后在什么容器中溶解Na2CO3固体?(烧杯?量筒?容量瓶?)3. 如何尽可能转移溶质?(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4. 选用什么样的仪器来定容该溶液(烧杯?量筒?容量瓶?)5. 如何确保溶液的最终体积为100mL?(平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容量瓶的构造、特点。
配制溶液教案初中化学
配制溶液教案初中化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配制溶液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能够计算配制溶液所需的溶质质量和溶剂体积;
4.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
1. 溶液的定义和性质;
2. 配制溶液的方法和步骤;
3. 计算配制溶液所需的溶质质量和溶剂体积;
4. 浓度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配制溶液的方法和步骤;
2. 计算配制溶液所需的溶质质量和溶剂体积。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室器材:烧杯、量筒、试管等;
2. 实验材料: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
3. 实验操作指导书。
五、教学步骤:
1. 引入溶液的概念和性质,引出配制溶液的方法和目的;
2. 讲解配制溶液的方法和步骤,包括称取溶质、加入溶剂、搅拌溶解等;
3. 示范操作配制盐酸溶液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操作;
4. 讲解浓度的计算方法,包括溶质质量与溶剂体积的关系;
5. 练习计算不同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和思考。
六、教学反馈:
1. 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和计算结果;
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
3. 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七、拓展延伸:
1. 继续做更复杂的溶液的配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溶液的配置教学设计
溶液的配置教学设计溶液的配置是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实验技能,也是学生掌握的基本实验操作之一。
如何进行溶液的配置,是一项需要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技能。
本文将针对溶液的配置进行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实验技能。
1. 引言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物质状态。
溶液的配置是指根据实验需求,准确地将溶质溶解于溶剂中,并调整溶液的浓度和体积的过程。
溶液的配置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操作的安全性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生需要掌握溶液的配置技巧和注意事项。
2. 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2.1 溶质与溶剂的选择在进行溶液的配置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溶质和溶剂。
溶质应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溶剂则应根据溶质的性质选择。
常见的溶剂有水、醇类、醚类等,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2.2 溶液的浓度计算在配置溶液时,需要根据实验要求计算所需的溶质质量或体积。
浓度的计算公式为C= n/V,其中C为溶液的浓度,n为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2.3 溶质的溶解溶质的溶解是溶液配置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溶质溶解过程中,应注意溶质的溶解度和溶解热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也有例外情况。
2.4 溶液的稀释在实际操作中,经常需要根据实验要求对溶液进行稀释。
溶液的稀释是指在已有溶液的基础上加入适量的溶剂,使溶质的浓度降低。
稀释的计算公式为C1V1=C2V2,其中C1和V1为初始溶液的浓度和体积,C2和V2为稀释后溶液的浓度和体积。
3. 教学设计3.1 理论讲解首先,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溶液的配置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知识。
包括溶质与溶剂的选择、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溶质的溶解度和溶解热等知识点。
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数据的引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2 实验操作演示在理论讲解后,进行实验操作演示。
通过实验教师详细演示溶液的配置过程,包括溶液的浓度计算、溶质的溶解、溶液的稀释等步骤。
初中化学_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本单元第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对溶液有一定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汤中加入的盐多了就咸,加少了就淡,而汤的咸和淡是由于一定量的汤中含食盐的量的多少决定的。
也就是说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溶液“定量”的认识,但是这些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还是模糊的和不规范的。
因此如何表示溶液组成以及如何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便很自然能引出。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感到太难,关键是有一个好的导入,知道本节重点学会用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组成,从学生生活中的场景入手去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学生较熟悉、亲切,也能应用于生活,兴趣更大,便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从而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要努力学好化学应用于生产生活中效果分析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主要运用了一下几种方法: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
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愿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
在教学中,我从危害人类切身利益的长生假疫苗事件导入,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会影响溶液的性质及作用。
让学生产生迫切的需求,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获取新知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高效课堂的主渠道,必须着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本节课通过设计的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入。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活动的自主性、使学生主体处于兴奋活跃状态。
通过学生的探究,本节课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接受。
三、目标明确,提高学生知识的吸收率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理解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巩固溶液的概念、特点及组成。
2.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表示及计算。
3. 了解溶液的性质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2. 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分散剂。
3. 溶液的制备方法:溶解、稀释、蒸馏。
4. 溶液的浓度表示: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物质的量浓度。
5. 溶液的性质:扩散现象、沸点、凝固点。
6. 溶液的应用:生活中的应用、工业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特点及组成;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表示及计算;溶液的性质和应用。
2. 教学难点: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溶液浓度的计算;溶液性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溶液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制备过程和性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溶液在实际中的应用。
1.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食盐、糖、酒精、水等。
3. 教学课件:溶液的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
4. 练习题:针对教学内容的练习题和实际应用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溶液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讲解溶液的组成、特点及分类,介绍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表示及计算。
3. 实验演示:展示溶液的制备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制备方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溶液的制备方法选择和浓度计算问题,分享讨论成果。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七、课堂小结2. 强调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及其应用,下节课分享。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溶液的概念与组成1.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透明的混合物。
1.2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溶剂是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溶质是溶解度较小的物质。
1.3 溶液的表示方法:溶液的浓度可以用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表示。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与纯化2.1 溶液的制备:溶液可以通过溶解、稀释、混合等方法制备。
2.2 溶液的纯化:溶液可以通过过滤、蒸馏、结晶等方法进行纯化。
2.3 溶液的储存与保存:溶液应该储存在密封的容器中,避免光照和空气接触。
第三章:溶液的浓度与稀释3.1 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是溶质在溶剂中的质量或摩尔比例。
3.2 溶液的稀释:溶液可以通过加入适量的溶剂进行稀释。
3.3 溶液的浓度计算:可以通过C1V1=C2V2等公式计算溶液的浓度。
第四章: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4.1 溶液的酸碱性:溶液可以根据其酸碱度分为酸性、中性、碱性。
4.2 pH值的定义:pH值是表示溶液酸碱程度的数值,其范围为0-14。
4.3 pH值的测定与调节:可以通过pH试纸、pH计等工具测定溶液的pH值,并通过添加酸或碱进行调节。
第五章:溶液的渗透压与离子强度5.1 溶液的渗透压: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对水分子的吸引力。
5.2 离子强度的定义:离子强度是指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电荷数的乘积。
5.3 溶液的渗透压与离子强度的关系:溶液的渗透压与离子强度成正比。
第六章:溶液的沸点与凝固点下降6.1 溶液的沸点:溶液的沸点比纯溶剂的沸点低,因为溶质的加入会干扰溶剂的分子间作用力。
6.2 沸点下降的计算:沸点下降可以通过公式ΔTb = i Kb m b 计算,其中i 为离子强度,Kb 为沸点下降常数,m 为摩尔质量,b 为1摩尔溶质的沸点下降。
6.3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溶剂的凝固点低,凝固点下降的计算方法类似于沸点下降的计算。
第七章:溶液的扩散与渗透7.1 溶液的扩散:扩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自发性运动,其速率与温度、溶质浓度有关。
初中化学_【课堂实录】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溶液的配制”是初中化学一个重要的定量实验,也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做的基本实验之一。
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此实验用到的称量仪器是托盘天平和量筒,能否正确使用托盘天平和量筒,对减少实验误差,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对之前所学过的溶质质量分数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学会将配置溶液的实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让化学知识为人类服务。
(2)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对溶质质量分数已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能够利用的是学生对配制溶液的实验方法仍然有强烈的兴趣。
调查表明,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了憧憬,他们对化学仪器、药品、可能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充满了好奇。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主动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等技能。
另外,通过一系列定量实验,使学生体会到定量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
2、通过溶液配制的具体操作,达到熟练取用药品、正确使用托盘天平和量筒等仪器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3、以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为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4、通过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医疗上的应用,感受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溶液的配制,体会定量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的实验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4)教学流程注:【学生课前活动】1、查阅资料,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复习托盘天平和量筒的正确操作。
学情分析初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对溶液的组成已经有了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有配制溶液的体验,但还没有根据需要定量配制溶液的意识;初步掌握了固体的称量、液体的量取等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对化学仪器、药品以及可能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充满了好奇,但是动手能力仍然很差。
gkh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gkh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溶液的组成和特点”,详细内容包括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及其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了解溶液的制备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溶液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浓度的计算。
2.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如食盐水、糖水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溶液的组成和特点。
2. 知识讲解:讲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介绍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及其计算。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溶液浓度计算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有关溶液浓度计算的练习题,及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溶液制备和浓度测定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溶液的概念2. 溶液的组成及其特点3. 溶液的制备方法4. 溶液浓度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溶液的浓度。
例题1:已知某溶液中含有5g食盐,密度为1.2g/cm³,体积为100cm³,求该溶液的浓度。
答案:该溶液的浓度为5%。
例题2:某溶液中含有10g糖,密度为1.0g/cm³,体积为200cm³,求该溶液的浓度。
答案:该溶液的浓度为5%。
2. 题目:某溶液中含有8g食盐,密度为1.0g/cm³,体积为150cm³,求该溶液的浓度。
答案:该溶液的浓度为6.7%。
初中化学_溶液配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溶液配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九年级第三单元溶液第二节第二课时溶液的配制学习目标】(1)学会配制肯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2)稳固药品的取用,量筒及托盘天平的使用,并会分析错误操作对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影响。
(3) 学会与伙伴沟通合作,反思商量,养成良好的科学严谨的试验看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溶液配制的步骤及留意事项;难点:配制溶液的误差分析。
学习过程】新课导入】在很多状况下,我们需要使用溶质质量分数肯定的溶液。
例如,医疗用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假如太稀就起不到向体内补充盐分的作用,太浓则会带来生命危险。
如何配制肯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引导阅读】P67“活动天地〞配制肯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㈠溶质是固体1、欲配制50g质量分数是16%的NCl溶液,请你将操作步骤整理完好。
⑴计算:计算所需的溶质的质量是______,需水_________mL 〔水的密度当成1g/mL〕;⑵称量和量取:称量所需的溶质,量取溶剂水,需要的仪器;⑶溶解:将所称的NCl放在_________里,加入所量取的水,用玻璃棒搅拌直至固体全部溶解。
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装瓶保存: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贴上标签备用。
商量】在上述两例配制溶液中,如下的操作,对所配制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有何影响?1、称量氯化钠时将药品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所得溶液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2、将所称量的氯化钠放入烧杯时有少量洒出,所得溶液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3、用潮湿的烧杯来溶解氯化钠,所得溶液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4、将所量取的水注入烧杯时有少量水洒出,所得溶液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5、量取所需水时仰视凹液面最低处,所得溶液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6、量取所需水时俯视凹液面最低处,所得溶液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7、将所配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所得溶液质量分数____________当堂达标】1、现欲配制肯定质量分数的NCl溶液,以下操作会引起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降低的是〔〕、用托盘天平称量3.2克NCl时,误将砝码放在左盘,并使用游码B、用量筒量取水时,面对刻度,俯视凹液面最低处C、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盛有NCl的烧杯时,有水溅出D、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中时,不慎洒落2、某医院需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2000g,需将g医用氯化钠溶解在mL的蒸馏水中?〔蒸馏水的密度为1g/mL〕简述配制步骤。
溶液的配制实验教学设计
溶液的配制实验教学设计实验名称: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实验目的:1、掌握溶液的配制及步骤。
2、熟悉仪器的使用。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砝码)、药匙、量筒(100ml)、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大小相同的同种(质量相同)的纸片药品:氯化钠粉末一瓶、蒸馏水一瓶教学过程:一、让各小组将相关溶液配制的实验方案上交并说出方案的可行性及优缺点。
二、让大家相互交流得出配制溶液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让学生指出实验室所需仪器。
对实验所需仪器、药品逐一检查,并向实验监督员报告四、实行实验,教师实行指导,记录各组的试验不足。
第一步:计算。
(确定配制溶液浓度5%,计算并填写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氯化钠5克,水95克)第二步:称取氯化钠质量。
(托盘天平归零并调节平衡,在托盘天平两端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片。
取下氯化钠瓶塞、倒放瓶塞,用药匙取出氯化钠、即时盖塞。
用镊子把砝码或游码固定质量5克、称量、读数、倒入待测烧杯待溶。
砝码游码分别归位。
)第三步:量取水的体积。
(取盛水瓶塞并倒放瓶塞,标签贴手心,向量筒内倾倒水,并倾斜量筒,倒到快到95的刻度线,立即停这时候要用胶头滴管,因为胶头滴管和量筒是配套使用的。
先捏瘪胶头滴管的胶头,然后放入水中,松开后拿出水面,逐量滴加水至定量。
为了防止拿胶头滴管的手抖动,采用拿毛笔的方法拿滴管:中指和无名之夹住滴管,大拇指和和食指挤压胶头。
水平放置量筒,平视量筒读数。
倒入装有氯化钠的烧杯。
)第四步:溶解(用玻璃棒轻轻搅拌氯化钠与水的混合物至完全溶解,防止溶液溅出,或搅拌用力过猛损坏仪器。
)第五步:保存(将配置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存放、贴上标签。
)第六步:清洗仪器、整理、复位(清洗烧杯、玻璃棒)第七步:填写实验记录(配制的质量分数为5% 氯化钠的质量5克水的体积95毫升)五、实行讨论,让同学们指出不准确的实验操作导致的后果。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通用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能够识别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试剂:食盐、糖、水、酒精、高锰酸钾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盐水、糖水、汽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液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液体为什么叫做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溶液的概念●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溶液:形成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
●溶剂:分散溶质的物质。
●举例说明,如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是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将食盐或糖逐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导致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
六、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液形成的规律。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方法。
2. 强调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认识乳浊液,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溶液的微观认识。
溶质、溶剂辩证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1、对学生进行分组:五人为一个小组。
2、实验准备:
一二组:蔗糖、硫酸铜晶体、水、粉笔灰
玻璃棒、100ml小烧杯4个、药匙
三四组: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玻璃棒、100ml小烧杯4个、药匙
五六组:酒精、高锰酸钾溶液、试管
七八组: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
3、制作蔗糖溶解的微观示意动画和乳化现象的示意动画。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