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
涉农法律法规及政策
1.有关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三年,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六个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2.涉及"三农问题"和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5年2月7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出《关于废止<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及有关配套文件的通知》(劳社部函[2005]18号)劳动保障部〈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建设等行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9号)1 、国家从 2005 年起,全部取消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
中国中央“一号文件”7年来连续7次锁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7个文件一脉相承,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同时,各个文件又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提出针对性措施。
下面将2004年至2010年的7个“一号文件”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以及提出的具体要求列举如下: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
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
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从而使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和农村问题依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三农问题必看大政方针
加大补贴力度促农民就业创业农民收入创新高增收面临新挑战农民收入是农民生活的基础,是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也是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增收的高度重视。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761元,比上年增加621元,扣除物价指数增长了8%,农民收入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但当前,支撑农民增收的两个主要来源都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外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我国工业产品出口受阻,一些企业关闭和停工,导致农民外出就业困难、工资水平降低;另一方面,国内粮食、棉花、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致使农民依靠务农增收的形势也趋于严峻。
在当前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形势下,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加大惠农政策增收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积极开辟外出就业增收空间,着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增收机会,内外联动,多措并举,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合力。
【延伸阅读】2004年以来,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激励下,在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发展形势持续向好。
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6%,是20多年来的第一次。
近5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加2000多元,年均增收400多元,这也是历史上的首次。
努力防止谷贱伤农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中央不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初步形成了新时期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带给农民“真金白银”的实惠。
农产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
今年将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效引导市场走势,防止谷贱伤农。
三农新政策有哪些规定
一、三农新政策有哪些规定1.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
加强合作社人员培训,各级财政给予经费支持。
将合作社纳入税务登记系统,免收税务登记工本费。
尽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条件的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的具体办法。
2.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3.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工技能培训。
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
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
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
4.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要求,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
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5.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
6.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扩大“农家店”覆盖范围,重点提高配送率和统一结算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7.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
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农新政策有哪些规定二、申请宅基地所具备的条件1、年满20周岁在本村落户的农村公民,因结婚等原因,确需新建住宅分户的;2、原住宅影响村镇规划或因国家、集体建设需要搬迁的;3、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需要新建住宅的;4、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回原籍落户定居(出具批准证明),且农村确无住宅的;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四大我们党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思想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四大我们党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思想作者:李长印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第04期[摘要]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四大,我们党认真研究解决新时期农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并在总结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思想。
这对全党正确对待和处理“三农”问题,不断改进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都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四大;“三农”问题;政策思想;江泽民[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928X(2010)04-0013-04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十四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解决新时期农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并在总结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思想。
一、立足理论创新,正确认识“三农”“三农”问题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历史阶段的“三农”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大多数无产阶级执政党能够尽快完成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命,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缺乏足够的理论认识和思想准备。
尤其在对待“三农”问题上,往往超越农村生产力水平,急于变革农村生产关系;超越农业发展水平,急于为工业化提供积累;超越农民认知水平,急于实现单一公有制。
这一方面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桎梏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淡化了工农联盟,疏远了城乡关系。
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执政党共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三农政策
一、为什么说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十八个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二、如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1跳出小农业,发展大农业。
根据中国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产品供求的现状,提高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之间的多层次综合利用水平,努力实现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牧渔结合,更加集约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要处理好国家粮食安全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要保护和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防止出现全局性的粮食供求紧张局面。
2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水平放到第一位。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3大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4大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5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应用高新技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6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
7加强农业生态建设,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8引导乡镇企业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运销业,在提高技术水平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9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10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
三、如何理解当代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1解决三农问题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
2首先要对农民“少取”,真正给农民减负。
对农民增收效果最明显、最直接的措施是减轻农民负担。
3其次,要对农业和农村“多予“。
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需要的中小型基础设施投入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4再次,要放活农村经济,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
虽然农村已初步构筑起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经济体制的框架,但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四、当前为什么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可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侵犯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之上,通过农民自己的联合与合作,打破所有制和行政区域界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实现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为成员提供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效地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2通过参与农产品产后的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农副产品增值利润;3通过集体购销等交易环节的联合,低成本地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使成员获得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整体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下面将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收入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的具体内容。
一、农业发展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中重点关注农业发展,通过加大投入、改革制度、推动科技进步等多方面措施,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了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农业科技创新。
同时,政府还采取了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这些政策助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二、农村建设除了农业发展,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还致力于农村建设。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了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
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乡村旅游、民宿等项目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
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村文化保护也是政策重点,为农民提供了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三、农民收入在农民收入方面,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力求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
政府通过增加农业补贴、调整农产品价格、扶持农民就业等方式,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提高了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些政策助力了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的来说,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和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中国农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中央关于“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央关于“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2004年到2011年,连续下发了 8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确立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三农”实际的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下面,对这些“三农”政策措施,我从十一个方面做一个简单梳理,不到指出,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两减免政策所谓两减免政策,即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对农业征税的制度,这对于过去一段时期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政权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税收的作用逐步消退,反而制约了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而且征收的成本高,与国际通行的政策不相符合,目前国际上除越南等少数国家征收农业税以外,其他国家都不征收农业税。
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传统农业将受到以孟山都、先锋等为代表的西方高科技现代农业的巨大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加大了农村税费改革的力度,基本目标是彻底免征农业税,建立城乡一体化税收体制。
从2000年开始,国家首先在安徽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开始全国推开,逐步降低农业税,同时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
到2006年,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
两减免政策切实减轻了我国广大农民的负担,带来了我国的农村体制和政策的重大变化,为逐步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第一个政策,就是两减免的政策,是中央出台的发展“三农”政策措施的开端,也标志着我国几千年来交皇粮国税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二、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一直以来,我国的粮食补贴,主要是补在粮食的流通环节,也就是补贴在粮食的收购环节,补在国有粮食企业(包括粮食近出口企业),实践证明其效果并不好。
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就是把粮食补贴和流通环节脱钩,彻底改变多年来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城市消费者,补贴企业的做法。
三农政策
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
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
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
4、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
5、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
但是现在“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
中国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今日公布,为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
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要求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以及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的“一号文件”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国家对三农扶持的相关政策
国家对三农扶持的相关政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
同时,也必须看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仍在扩大的势头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
因此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十二五”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社会制度,为农村长治久安奠定基础我国农村基本经济社会制度,具体表现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基础是以“土地集体所有、农民长久使用”为特征的土地产权制度。
巩固农村基本经济社会制度,事关农民根本利益和农村长治久安,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方向。
第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土地问题是当前“三农”政策的难点、焦点所在。
在政策上,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向性问题:一是土地定权,农民定心。
明确界定土地权利是完善土地制度的一项最基础性工作,要进一步明确“长久不变”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明确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内涵和实现形式,在确权的基础上,为农民颁发具有更明确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宅基地使用权证书,加快建立全国统一、权威的农地权利登记体系。
可以先选择几个省进行试点,尽快在全国推开。
二是农地农有,农地农用。
让公司法人成为农业的经营主体,把农民变成农业工人,不是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方向。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确保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严格用途管制,防止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户承包地,防止在农业人口大批转移之前大规模土地兼并现象在全国蔓延。
三农政策宣讲简报
三农政策宣讲简报如下:
尊敬的各位同事:
为了加强对三农政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大家对农村农业及农民问题的理解和意识,特编制此次三农政策宣讲简报。
以下是简报的内容要点:
1. 三农政策背景:
- 三农政策是指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 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保障农民权益。
2. 农业发展政策:
-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机械化。
-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 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农村发展政策: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 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4. 农民权益保障政策:
- 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
-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
-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动农民参与决策和利益分享。
5. 宣传推广措施:
- 加强对三农政策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政策的知晓度和认同度。
- 利用媒体平台、社区活动等渠道开展政策宣传和培训。
- 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相关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三农政策的实施。
以上是三农政策宣讲简报的要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传达相关政策内容。
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宣讲,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谢谢大家!
此致,
XXX部门/机构。
三农政策法规
三农政策法规1、农业法:广义的农业法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包括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地方行政机关)制定和颁布的规范农业经济主体行为和调控农业经济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按照农业法的规定: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3、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
4、农村社会发展目标: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5、政策的法律化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任何法治国家的法律基本特征之一。
这就要求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将党的政策主张,通过立法形式上升为法律,使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以法律的形式统一起来。
农业法的修订就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这方面立法实践的一个典型。
农业法的多数条文,我们都可以在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文件中找到直接的依据。
农业法的贯彻实施,必将有利于实现由主要靠政策指导农业,进一步向依靠政策和法律共同指导农业发展的转变,实现以行政手段管理农业,进一步向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管理农业的现代农业管理方式的转变。
6、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概念和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基本组织制度。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决策以及组织这些决策实施的基本组织制度和形式,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制度、生产经营主体和经营形式。
有关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规定是农业法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7、二轮承包和承包期三十年不变。
作为农村的基本经营体制,必须长期实行。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2年最新三农政策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2年最新三农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下发过四个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用了四个“不仅而且”,即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应该说,这四句话引证了整个文件的核心主题——促进农民增收。
围绕这个中心,文件出台了关于发展粮食生产、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等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因此,深入领会好、贯彻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就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就我县而言,全县32万人口中80%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增收就没有全县的富裕和小康,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县的繁荣和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来,全县上下扎实苦干、顽强拼搏、努力克服前进中的种种困难,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
但是随着宏观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深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县域农民增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农产品卖难、农业投入少、农业科技投入率亟待提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等现象相继显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结构层次有待提升。
目前县域农业在注重种植业内部品种结构调整的多,而注重大农业和战略性调整的少;注重量的增减多,而注重质的提高少;跟风走的多,而根据市场调整的少;注重生产的多,而提供服务的少,这与全方位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缺乏一批实力强、层次高的农业骨干企业带动,农业产业链条短,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只得户自为战,农业资源大多以初级产品低价进入市场,不能做到精深加工,分类开发,导致增值效益流失严重。
三是农民就业途径有待拓宽。
“三农”政策的内涵及其演变
“三农”政策的内涵及其演变学院:xxx专业:xxx年级:xxx姓名:xxx学号: xxx所谓“三农”系指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是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总称,三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也有质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矛盾。
我国的“三农”问题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城乡经济社会变革不同步造成的结构偏差问题,现已构成当今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
我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和化解的艰巨性,堪称世界之最。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积累,总的来看,“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业、农村、农民欠发达,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农民收入低,增收难,是当前全国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一、“三农”问题的实质穷不是“三农问题”的实质。
现阶阶段“三农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不公平发展问题的缩影,包含了经济、社会、权利等诸多要素的不公平。
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制约。
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增收放缓以后,90年代末期至今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与城市居民收入的高增长形成越来越大的反差。
2008年全国农民纯收入4761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酿收入15781元的25.15%;1998—2008年全国农民纯收入增加2599.02元,平均增长率不到4%,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1/3。
而且农民收入很不平衡,由于农村内部收入分化,少数高收入户掩丨盖了多数低收入户,近半数的农民收入处于零增长状态,许多农产收入下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倍,扩大到2008年的3.61倍。
二是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
由于缺乏利益保护机制,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非农化转移中,农民是被动接受土地的特低价格而不能享有其应得的利益;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而不能分享其利益。
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三农”政策
经济09/2022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上,提出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思想;在城乡关系上,提出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这些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世纪之问:“我国粮食是不是过关了呢?”并给予回答:“总体看,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
”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放松”的论断。
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从而确立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则重点部署党在近期和长期的乡村振兴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了粮食安全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位置,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多了是问题,少了也是问题,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
多了是库存压力,是财政压力;少了是社会压力,是整个大局的压力。
”“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
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自2004年以来,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从长期的贸易顺差变成逆差,基本呈逐年增大趋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和变幻莫测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相叠加,给我国的粮食供给链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
有关三农时事政治
有关农业的时事政治(一)中央有关“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应为重头戏,近年来中央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论断和新政策主要有:1.第一个重大论断: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2004年1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1号文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1号文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1号文件,发展现代农业;08年1号文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2009年1号文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010年一号文件,统筹城乡发展);2.第二个重大论断:统筹城乡发展3.第三个重大论断:多予,少取,放活方针4.第四个重大论断:工业反哺农业,xx支持农村5.第五个重大论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6.第六个重大论断:走xx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7.第七个重大论断: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新政策主要有:三个公共调整,公共财政,设施等;三个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四项补贴,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其它补贴,一个最低保护收购价。
两个重点转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六小工程等)和社会事业(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农民培训等)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两个主要用于,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
一号文件对今年农村工作安排:提出“一个首要任务”、“四项工作要求”、“五大有力举措”,体现了‘扩大内需,保增长,保稳定’的总要求。
(二)时事政治主要考核考生是否关注民生国情,是否关注社会的发展等。
而考核内容应为近几年的时政热点问题,特别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时政新闻要关注,也要关注陕西省的时政要闻。
二、学习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学习时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短时备考,要注意学习中要有主线,主要的知识要常梳理,然后再补充内容进行细化,并不需要死记硬背,很多题目都是客观的选择题,只要看过知识点便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适时模拟、自我考核临近考试时,要对自己进行2到3次的模拟考试,来验证自己复习的效果,又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效果,最后将会以最佳的状态迎接考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20.01.02•【文号】•【施行日期】2020.01.02•【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2020年1月2日)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贯彻执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
党中央认为,完成上述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脱贫攻坚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
全党务必深刻认识做好2020年“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毫不松懈,持续加力,坚决夺取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胜利。
做好2020年“三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强化举措、狠抓落实,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现在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
要坚持精准扶贫,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在普遍实现“两不愁”基础上,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三农”问题__“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木,百年树人。
有关三农时事政治
有关农业的时事政治(一)中央有关“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应为重头戏,近年来中央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论断和新政策主要有:1.第一个重大论断: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2004年1 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1号文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1号文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1号文件,发展现代农业;08年1号文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2009年1 号文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010 年一号文件,统筹城乡发展);2.第二个重大论断:统筹城乡发展3.第三个重大论断:多予,少取,放活方针4.第四个重大论断:工业反哺农业,xx 支持农村5.第五个重大论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6.第六个重大论断:走xx 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7.第七个重大论断: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新政策主要有:三个公共调整,公共财政,设施等;三个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四项补贴,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其它补贴,一个最低保护收购价。
两个重点转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六小工程等)和社会事业(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农民培训等)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两个主要用于,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
一号文件对今年农村工作安排:提出“一个首要任务”、“四项工作要求”、“五大有力举措”,体现了‘扩大内需,保增长,保稳定 '的总要求。
(二)时事政治主要考核考生是否关注民生国情,是否关注社会的发展等。
而考核内容应为近几年的时政热点问题,特别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时政新闻要关注,也要关注陕西省的时政要闻。
二、学习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学习时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短时备考,要注意学习中要有主线,主要的知识要常梳理,然后再补充内容进行细化,并不需要死记硬背,很多题目都是客观的选择题,只要看过知识点便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中国中央“一号文件”7年来连续7次锁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7个文件一脉相承,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同时,各个文件又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提出针对性措施。
下面将2004年至2010年的7个“一号文件”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以及提出的具体要求列举如下: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
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
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从而使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和农村问题依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
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
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紧绷,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始终坚持。
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01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对目前三农问题的判断:中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
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
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连续11年聚焦"三农"(全新华网北京1月19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全文如下: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
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要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
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1.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
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大力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责任与分工,主销区也要确立粮食面积底线、保证一定的口粮自给率。
增强全社会节粮意识,在生产流通消费全程推广节粮减损设施和技术。
2.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
2014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
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3.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
综合运用储备吞吐、进出口调节等手段,合理确定不同农产品价格波动调控区间,保障重要农产品市场基本稳定。
科学确定重要农产品储备功能和规模,强化地方尤其是主销区的储备责任,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
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大宗农产品政策性收储。
健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激励机制,完善生猪市场价格调控体系,抓好牛羊肉生产供应。
进一步开展国家对农业大县的直接统计调查。
编制发布权威性的农产品价格指数。
4.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
抓紧制定重要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加强进口农产品规划指导,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建立稳定可靠的贸易关系。
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打击农产品进出口走私行为,保障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国内产业安全。
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
支持到境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
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农业走出去服务的金融品种和方式。
探索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和海外农业发展基金。
5.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
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
支持标准化生产、重点产品风险监测预警、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大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力度。
加快推进县乡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
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化养殖、水产健康养殖等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