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下载

中国蜱虫种类

中国蜱虫种类

中国蜱虫种类
摘要:
1.蜱虫的概述
2.蜱虫的分类
3.蜱虫的传播与危害
4.蜱虫的防治方法
正文:
一、蜱虫的概述
蜱虫,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节肢动物寄生物。

蜱虫的体型较小,通常只有火柴棒头大小,但吸血后体型会明显增大。

蜱虫的背部有硬质的盾板,根据这一特征,蜱虫可分为硬蜱和软蜱两大类。

二、蜱虫的分类
1.硬蜱科:硬蜱科蜱虫背部有硬质的盾板,通称为硬蜱。

全世界已发现的硬蜱科蜱虫约700 多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蜱虫约100 种。

2.软蜱科:软蜱科蜱虫背部没有盾板,通称为软蜱。

全世界已发现的软蜱科蜱虫约150 种,我国已记录的软蜱科蜱虫约10 种。

三、蜱虫的传播与危害
蜱虫寄生于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部分种类也可侵袭人体。

蜱虫吸血习性,其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

蜱虫传播各种病原体,如森林脑炎、Q 热、莱姆病等。

四、蜱虫的防治方法
1.环境防治:清除蜱虫的孳生地,如草丛、树林等。

对家畜舍进行清洁、消毒,并保持通风干燥。

2.生物防治:利用蜱虫的天敌,如鸟类、捕食性昆虫等进行生物防治。

3.化学防治:使用杀虫剂对蜱虫进行喷洒或涂抹,以杀灭蜱虫。

4.个人防护:在蜱虫活动季节,尽量避免进入蜱虫孳生地。

蜱虫常识

蜱虫常识

较 短 ,一 般 数 分 钟 到 1小 时 。蜱 的 吸 血 量 很 大 ,各 发 育 期 饱 血 后 可 胀 大 几 倍 至 几 十 倍 , 雌硬蜱甚至可达100多倍。
宿主关系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 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 微 小 牛 蜱 多 寄 生 于 牛 的 颈部 肉 垂 和 乳 房 ,次 为 肩 胛 部 。波 斯 锐 缘 蜱 多 寄 生 在 家 禽 翅 下 和腿腋部。
知 ,由 被 动 等 待 到 活 动 等 待 ,一 旦 接 触 宿 主 即 攀 登 而 上 。如 栖 息 在 森 林 地 带 的 全 沟 硬
蜱 ,成 虫 寻 觅 宿 主 时 ,多 聚 集 在 小 路 两 旁 的 草 尖 及 灌 木 枝 叶 的 顶 端 等 候 ,当 宿 主 经 过
并 与 之 接 触 时 即 爬 附 宿 主 ;栖 息 在 荒 漠 地 带 的 亚 东 璃 眼 蜱 ,多 在 地 面 活 动 ,主 动 寻 觅
更换现象
蜱 在 生 活 史 中 有 更 换 宿 主 的 现 象 ,根 据 其 更 换 宿 主 的 次 数 可 分 为 四 种 类 型 :①单 宿 主 蜱 :发 育 各 期 都 在 一 个 宿 主 体 上 ,雌 虫 饱 血 后 落 地 产 卵 。如 微 小 牛 蜱( Boophilus m icroplus )。 ②二 宿 主 蜱 : 幼 虫 发 育 为 若 虫 在 一 个 宿 主 体 上 , 而 成 虫 在 另 一 个 宿 主 体 上寄生。如残缘璃眼蜱(Hyaloma detritum)。③三宿主蜱:幼虫、若虫、成虫分别 在3个宿主体上寄生。如全沟硬蜱、草原革蜱。90%以上的硬蜱为三宿主蜱,蜱媒疾 病 的 重 要 媒 介 大 多 是 三 宿 主 蜱 。④多 宿 主 蜱 :幼 虫 、各 龄 若 虫 和 成 虫 以 及 雌 蜱 每 次 产 卵前都需寻找宿主寄生吸血,每次饱血后离去。通常软蜱都属多宿主蜱。

【医学课件】蜱

【医学课件】蜱
硬蜱主要寄生在哺乳动物身上,它们通常在草 地上寻找宿主。一旦找到宿主,硬蜱会附着在 上面,吸食血液,并在适当的时候脱落。
软蜱通常寄生在鸟类、哺乳动物和人类身上。 它们通常在室内或靠近人居住的地方寻找宿主 ,但也可以在草地和其他环境中找到。
蜱的分布与栖息地
蜱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从草地、森林到开阔的荒野 ,以及人类居住的环境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
【医学课件】蜱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蜱的概述 • 蜱与人类健康 • 蜱的识别与防治 • 蜱与生态平衡 • 总结与展望
01
蜱的概述
蜱的定义和分类
01
蜱是一种节肢动物,属于蛛形纲,蜱亚纲,硬蜱科。它们通常被归类为寄生性 昆虫,但与真正的昆虫存在一些生物学上的差异。根据其生活习性和宿主的不 同,蜱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别和亚类别。
04
蜱与生态平衡
蜱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食物链中的一环
蜱虫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作为食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如鸟类、哺乳 动物等。
生物控制
蜱虫在自然界中控制某些疾病的传播,如莱姆病等,它们通过吸取患病动物的血液来传播 疾病,从而帮助维持生态平衡。
生态位
蜱虫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如草地、森林等,它们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 重要的作用。
硬蜱叮咬人可引起全身不适、局部疼 痛、恶心、呕吐、疲乏无力等症状, 并可能传播多种疾病,如莱姆病、斑 疹热、Q热、鼠疫、森林脑炎、出血 热等。
防治蜱的研究成果
目前已经研发出了一些防治蜱的药物 ,如有机磷类化合物、氨基甲酸酯类 化合物、生物源杀虫剂等,同时还有 一些物理防治方法,如机械捕捉、灭 鼠、环境改造等。
蜱传疾病的危害
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发热、头痛、呕 吐、肌肉疼痛等,甚至可能引发贫血和脑炎等 严重并发症。

【医学课件】蜱

【医学课件】蜱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概述形态与分类蜱传疾病预防与控制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与预防
概述
01
蜱是节肢动物中的一种,属于寄螨目。
它们以吸取脊椎动物身体的血液为生,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
简介
蜱广泛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等地的森林、草原等自然环境中。
蜱的习性包括隐藏在树叶、草丛、石缝等阴暗处,等待宿主经过。
早期诊断
确诊后,患者应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多西环素、阿莫西林等,一般治疗时间为2~4周。
抗生素治疗
避免蜱虫叮咬是预防莱姆病的关键,应尽量减少进入蜱虫活跃的地区,穿着长袖长裤等防护措施。
预防
莱姆病治疗与预防
病毒性疾病早期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咳嗽、乏力、喉咙痛等症状,应尽早就医。
病毒性疾病治疗与预防
早期诊断
诊断标准:病毒分离培养或抗原检测阳性。
病毒性疾病临床表现与诊断
不同疾病表现差异较大,包括但不限于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等。
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史等进行综合判断。
其他蜱传疾病临床表现与诊断
治疗与预防
06
莱姆病早期可能会出现疲劳、头痛、发烧、肌肉疼痛和皮肤损伤等症状,应尽早就医。
莱姆病在美国和欧洲广泛流行,近年来我国也有不少病例报告。
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病毒性疾病
蜱虫叮咬可引起多种病毒性疾病的传播,如登革热、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这些病毒性疾病的发病症状各不相同,但都较为严重,甚至可能致命。
蜱虫叮咬是病毒性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蜱虫出没的地方长时间逗留。

什么是蜱虫

什么是蜱虫

什么是蜱虫蜱(拼音:p ,注音:ㄆㄧˊ ,音同皮),又名蜱虫、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节肢动物寄生物,仅约火柴棒头大小。

不吸血时,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

宿主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虫类和两栖类动物,大多以吸食血液为生,叮咬的同时会造成刺伤处的发炎。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

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

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和乳房,次为肩胛部。

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籽状,大者可长达30mm。

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

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个部份。

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

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

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

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

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

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第4节短小,嵌出于第3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

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

雄蜱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则仅占体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同花饰称为缘垛(festoon)。

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即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

基节上通常有距。

足Ⅰ跗节背缘近端部具哈氏器(Haller’s organ),有嗅觉功能,末端有爪1对及垫状爪间突1个。

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对足基节的水平线上。

肛门位于躯体的后部,常有肛沟。

气门一对,位于足Ⅳ基节的后外侧,气门板宽阔。

雄蜱腹面有几丁质板,其数目因蜱的属种而不同。

软蜱颚体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

颚基背面无孔区。

动物的蜱病

动物的蜱病

2、发育过程
大多数硬蜱发育过程中的幼虫期和若虫期寄生在小 型哺乳动物(兔、刺猬、野鼠等),成虫期寄生在 动物体; 有的硬蜱发育过程中需要更换宿主,根据其更换宿 主的次数,将硬蜱分成三种类型: 即一宿主蜱(不更换宿主、幼虫、若虫、成虫在一 个宿主体上发育); 二宿主蜱(幼虫、若虫在一个宿主体上发育,成虫 在另个宿主体上发育); 三宿主蜱(幼虫、若虫、成虫分别在三个宿主体上 发育)。

足由6节组成,由基部向外依次为基节、转节、股节、 胫节、后跗节,足末端有爪一对;第1对足跗节末端 背缘有哈氏器,为蜱的嗅觉器官。 硬蜱卵小,呈卵圆形,黄褐色。 软蜱属于软蜱科,与动物医学有关的有二个属,即 锐缘蜱属和钝缘蜱属。

软蜱与硬蜱的区别
体背而无盾板,呈弹性的革状外皮; 成虫假头隐于虫体前端腹面(幼虫除外),须肢为 圆柱状,末节不隐缩; 足的跗节背面生有瘤突,其数目、大小有分类意义; 雌雄形态相似,雌蜱生殖孔为半圆形,雄蜱为横沟 状。 幼虫3对足,假头突出。

五、防治

4、 常用杀蜱药物可根据季节和应用对象不同,选 用口服、注射、药浴、喷涂或粉剂涂洒等不同的用 药方法;还应随蜱种不同,优选合适的药物浓度和 使用间隔时间;各种药应交替使用,以避免抗药性 的产生。
常用杀蜱药物和使用方法
1、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 针剂,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2-0.3毫克,皮下光注射 或口服。


四、诊断

在动物身体上现硬蜱或软蜱即可确诊。Fra bibliotek五、防治
主要是消灭动物体表上的蜱和控制环境中的蜱。 1、消灭动物体表上的蜱可采用人工捕捉或药物杀 灭的方法。 人工捕捉适应于感染数量少,畜少人多的情况。

[课件]蜱虫kunklePPT

[课件]蜱虫kunklePPT

【危害】
• 病毒未现人际传播
2010年5月,卫生部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及临床等有关专家,编写印发了《发热伴血 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根据方案 要求,卫生厅进一步组织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监测。重点发现并证实可能同样引起临床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的一种布尼亚病毒。 病毒的监测、诊断、鉴别、治疗等内容,这 一病毒仍然需要按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进行监测,并且这一病毒通过蜱传播,目前未发 现人传染人的病例。 这种蜱传疾病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而且感染 多在3—11月份,在治疗上,只要对症治疗,如 果出现了细菌感染的情况,使用相应的抗生素, 都能达到不错的效果,所以公众没有必要因此恐 慌。
蜱虫
蜱虫是什么生物?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 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 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 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 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 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 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 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蜱虫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 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 化盾板。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份。
1.硬蜱 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 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 形;雌蜱 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 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 时形成口腔。口 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 组成,第4节短小,嵌出于第3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 • 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雄蜱背面的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 盾板仅占体 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同花饰称为缘垛(festoon)。 腹面有足4对,每 足6节,即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基节上通常有 距。足Ⅰ跗节背缘近端部具哈氏器(Haller‘s organ), 有嗅觉功能,末端有爪1对及垫 状爪间突1个。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对足基节的水平线上。肛门位于 躯体的后部,常有肛沟。气门一对,位于足Ⅳ基节的后外侧,气门板宽阔。雄 蜱腹面 有几丁质板,基数目因蜱的属种而不同。 2.软蜱 • 颚体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颚基背 面无孔区。躯体背面无盾板,

蜱的生物学特性及叮咬防治

蜱的生物学特性及叮咬防治

(2)人 工 小 时 人 体 诱 蜱 法
身穿白色防疫服,在草丛中缓慢 步行1小时,随时观察有无蜱上身, 如有则捡入玻管并计数,单位:只/ 人体小时。
(3)牲 畜 体 表 捡 蜱 法
选择同一牧场的牲畜编号,定期 (每5~15天)收集1次,每次尽可能 将牲畜体表的蜱捡干净。所收集牲畜 体表蜱的平均数即为该牧场的蜱密度, 单位:只/头。
蜱的生物学特性 及叮咬防治
蜱类俗称草爬子、八脚子、狗钉 子。分类上属于蛛形纲、寄螨目、蜱 总科(ixodoidea),下分硬蜱科(ixodidae) 和软蜱科(argasidae)。已报道的有860余 种,我国有110余种。
蜱虫,背上有硬壳的为硬蜱,没有硬壳的为软蜱, 一般藏在山岳草丛中或寄生在动物身上。蜱虫不仅在发育生 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吸血,而且要长时间大量吸血。硬蜱吸 血一次可达几天,软蜱也常常要吸血数分钟至1小时以上, 吸饱血的蜱体积可比吸血前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硬蜱甚至 可达100多倍,堪称“吸血鬼”。尽管“吸血鬼”蜱虫一生 不断吸血,但它主要吸动物的血,如鼠、牛、羊、狗、鹿等, 只有在人类进入山林草丛或接触寄生动物等偶然的情况下跳 到人身上吸血。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即“蜱虫病”,是中国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新近在我国中部地区发现的由布 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该病以发 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大多数患 者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 状和乏力等表现,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 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患者自述硬结处持续瘙痒,并有触 摸痛。但无发热、头痛呕吐等森林脑炎 的症状也无红色斑疹出现,无重度疲劳、 发热、寒颤、头痛等莱姆病的症状 。 至我中心就诊的25天前发现右侧外阴 处有硬结,14天前,曾掉下一只成虫, 击碎后内为血性不凝溶液。硬结脱落物 处有伤口,但无出血。

蜱虫

蜱虫

“草爬子”学名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蜱形态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mm。

表皮革质,背面或部份。

1.硬蜱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

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

螯肢1对,是重要的刺割器。

口下板1块,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

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

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

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

雄蜱背面的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仅占体。

2.软蜱颚体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

颚基背面无孔区。

躯体背面无盾板。

蜱虫(草爬子)蜱生活史蜱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有卵、幼虫(图片)、若虫和成虫四期。

幼虫和若虫的外形与成虫相似,但幼虫只有3对足,若虫无生殖孔。

从卵到成蜱的时间,因蜱的种类、血食情况、温度和湿度而不同,一般为几个月至1~3年.每年一进入雨季,它便开始频繁活动,尤其在小兴安岭的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两个林带,气候适宜,雨量适中,是非常适合草爬子的生长。

蜱虫(草爬子)蜱危害蜱是野生禽兽体表多见的吸血虫,虽无翅不会飞,但在草木间爬行迅速。

栖息于户外、草地、森林等,常在白天侵袭人体,没吸血前只有虱子般大小,吸饱后,虫体可胀大100倍;打个比方没吸血的蜱只有米粒般大小,蜱吸足了血,蜱的体积可以变成蚕豆那么大,吸足一次血可以让蜱活一年。

钻入人体若不及时取出,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而且它是很多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如病毒、细菌、立克次氏体和螺旋体等。

蜱的吸血部位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蜱虫(草爬子)蜱传播疾病⑴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

【医学ppt课件】蜱的预防及控制

【医学ppt课件】蜱的预防及控制

蜱预防控制
蜱叮咬后处理
✓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
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 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或是蜱 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
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北京地区蜱虫疫情
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肝肾功 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 现,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并 因多器官衰竭、救治无效死 亡。
蜱传播的疾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原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简称新布尼 亚病毒。
新布尼亚病毒显微照片
蜱预防控制 环境处理
✓ 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境卫生。 ✓ 有些蜱类通常生活在畜舍的墙壁、地面、饲槽的裂
蜱传播的疾病
✓ 在我国,蜱媒病毒性
疾病主要有森林脑炎、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等。蜱媒螺旋体病有 莱姆病、蜱传回归热 等。蜱还传播斑点热 和蜱传Q 热立克次体 等。
蜱传播的疾病
✓ 发生在河南、山东等
地多人被蜱虫叮咬致 死的疾病被定义为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
临床表现:
✓ 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
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 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 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 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
肤内。
蜱预防控制
蜱叮咬后处理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
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 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 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 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 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医学课件】蜱

【医学课件】蜱
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在草地、树林等处长时间停留,定期清理居住环境等是预 防蜱虫叮咬的重要措施。
THANK YOU.
皮肤损害
蜱咬伤后可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瘙 痒等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引起休克 。
血液系统异常
部分蜱传播的疾病可引起贫血、血 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异常表现。
其他表现
此外还可以出现肝损伤、肾损伤等 其他器官损伤表现,需要根据具体 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05
治疗与预防
莱姆病治疗与预防
早期诊断和治疗
莱姆病早期症状包括疲劳、头痛和发烧等,应尽 早就医确诊并积极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森林脑炎的诊断需要进行脑脊液检查和血清学检查,治 疗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
其他疾病
蜱叮咬还可能导致其他一些疾病,如巴贝虫病、 回归热等。
回归热是一种由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疾病,患者 可能出现周期性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等症 状。
巴贝虫病是一种由巴贝虫属的寄生虫引起的血液 系统疾病,患者可能出现贫血、消瘦、消化不良 、食欲减退等症状。
莱姆病的症状包括乏力、关节疼痛、发烧、皮疹等 ,严重时可导致神经系统病变、心脏损伤等。
莱姆病的诊断需要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和PCR检 测,早期治疗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 蜱是其主要传播媒介。
森林脑炎的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意识障碍等,严重时 可导致瘫痪、昏迷等。
幼虫期约1-2周,幼虫有3对足,不 叮咬宿主。
蛹期
蛹期约1-2周,蛹不叮咬宿主,不取 食。
成虫期
成虫期开始叮咬宿主吸血,繁殖后 代。
感官与运动
触觉
蜱依靠触觉感受周围环境,识 别宿主。

01 蜱医学寄生虫学

01 蜱医学寄生虫学

蜱(tick)俗称草爬子、草虱子、八脚子、牛蹩子、狗豆子、壁虱。

属于寄螨目(Parasitiformes),后气门亚目(Metastigmata),蜱总科(Ixodoidea),包括硬蜱科(Ixodidae)、软蜱科(Argasidae)和纳蜱科(Nuttalliellidae)。

世界已知约870余种,我国记录硬蜱科有100余种,软蜱科10种。

蜱的致病作用包括 毒素、机械损伤与传播疾病。

我们先看一个病例:患儿,男,8岁。

因发音不清、吞咽困难、下肢瘫痪而入院。

患儿平素体健,发病前一天随家长到林区游玩。

发病初,患儿易激怒,下肢疼痛,步态蹒跚,随后出现发音不清、吞咽困难及下肢瘫痪。

查体 患儿发育、营养良好,神志尚清楚,各种反射消失。

在颈后发际处发现硬蜱1只,细心摘除后,经鉴定为安氏革蜱,雌性。

常规化验检查均正常。

病程 明确诊断后,经及时治疗,两天后全部症状消失,患儿痊愈出院。

这个病例是由硬蜱叮咬造成的蜱瘫痪。

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

一、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蜱的形态结构。

1. 硬蜱虫体呈圆形或长圆形,体长2~10 mm,雌蜱饱食后胀大可至20~30 mm。

颚体位于躯体前端,向前突出,从背面可见,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

雄蜱背面的盾板几乎覆盖整个躯体,雌蜱盾板小。

2. 软蜱•软蜱颚体较小,位于躯体腹面的前部,从背面不可见。

•颚基背面无孔区,须肢长杆状,各节均可活动。

•躯体体壁柔韧,体型似扁囊;•躯体背面无盾板。

以下是硬蜱和软蜱形态上的差别二、生活史:发育过程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

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树根、畜舍等处,在表层缝隙中产卵。

产卵后雌蜱即干死,雄蜱一生可交配数次。

卵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约0.5~1mm,色淡黄至褐色,常堆集成团。

在适宜条件下卵可在2~4周内孵出幼虫。

蜱名词解释

蜱名词解释

蜱名词解释蜱是一种节肢动物,属于蜱目。

它的头胸部和腹部没有明显的分界,身体略呈椭圆形。

蜱有四对足,足上有爪子,能够牢固地附着在宿主的皮肤上。

蜱是一种寄生虫,主要寄生在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等各种宿主身上,以宿主的血液为食。

蜱寄生在宿主身上,通过刺入宿主的皮肤,在皮下吸取血液进行滋养和繁殖。

蜱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以找到各种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的身上。

蜱具有一对颚,颚上有锐利的齿刺,可以在刺入宿主的皮肤后固定住,从而实现吸血和寄生的目的。

蜱吸食宿主的血液时,一般会分泌一种引起宿主皮肤瘙痒和溃疡的唾液。

蜱吸满血液后,会脱离宿主,落地或爬到其他地方,进入准备繁殖的阶段。

蜱寄生在宿主体内的时间一般较长,可以达到几天到几个月不等。

蜱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叫做蜱传输性疾病。

蜱传输性疾病是指通过蜱传播给人或其他动物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脑膜炎、疟疾、血吸虫病等。

蜱传输性疾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预防蜱传输性疾病的方法包括:1. 减少来往草地、林地、山区等蜱密集地的次数,尤其是暴露皮肤部位。

2. 外出时穿长袖长裤,穿袜子并把裤脚塞进袜子里,减少蜱接触皮肤的机会。

3. 使用防蜱喷剂,在出门前喷在衣物上,减少蜱的侵袭。

4. 每天自觉检查身体,尤其是腋窝、腹股沟、隐私处、背部等部位是否有蜱的存在。

5. 拔除蜱时,使用细长的钳子将蜱整体拔出,不要用手直接抓住蜱,以免造成蜱的破碎和感染。

6. 如果被蜱叮咬后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相应的治疗。

总之,蜱是一种寄生虫,通过吸食宿主的血液进行滋养和繁殖。

蜱寄生在宿主身上的时间较长,有可能传播蜱传输性疾病。

为了预防蜱传输性疾病的发生,我们要注意保护自己,减少蜱的接触和侵袭。

蜱虫小百科

蜱虫小百科

蜱虫小百科蜱(pí)也叫壁虱,俗称草扒子、狗鳖、草别子、牛虱、草蜱虫、牛鳖子在四川方言中有叫逼煞 (读音 )等。

形态上,硬蜱虫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

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个部份。

蜱虫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

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30mm。

)。

蜱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感染。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仅存于非洲)。

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

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该寄生虫极其喜欢皮毛丛密的动物,尤其喜欢黄牛,经常可以在黄牛的脖子下方、四腿内侧发现其身影,多时会聚集成群,并且非常不容易剔除。

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农村极为常见。

蜱虫发育过程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

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树根、畜舍等处,在表层缝隙中产卵。

产卵后雌蜱即干死,雄蜱一生可交配数次。

雌蜱受精吸血后产卵,硬蜱一生产卵一次,饱血后在4~40天内全部产出,可产数百至数千个,因种而异。

软蜱一生可产卵多次,一次产卵50~200个,总数可达千个。

卵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约0.5~1mm,色淡黄至褐色,常堆集成团。

在适宜条件下卵可在2~4周内孵出幼虫。

幼虫形似若虫,但体小,有足3对,幼虫经1~4周蜕皮为若虫。

硬蜱若虫只一期,软蜱若虫经过1~6期不等。

若虫有足4对,无生殖孔。

再到宿主身上吸血,落地后再经1~4周蜕皮而为成虫。

蜱分类简述

蜱分类简述

常见重要及容易混淆蜱种的鉴别
中华硬蜱 卵形硬蜱 粒形硬蜱 锐跗硬蜱 长角血蜱 龟形花蜱 金泽革蜱 镰形扇头蜱
中华硬蜱
• 肛沟在肛门之前, 盾板无眼,足黑色, 基节无半透明膜。 基节1具一细长内距, 同全沟硬蜱类似, 但其耳状突较短, 圆钝;足Ⅰ基节内 距稍短,末端略超 过基节2前缘
卵形硬蜱
• 肛沟在肛门之 前,盾板无眼, 足基节1-4无外 距,基节1、2 后部有半透明 附膜,
单宿主蜱:微小牛蜱 二宿主蜱:囊形扇头蜱 三宿主蜱:草原革蜱、 森林革蜱、金泽革蜱等
浙江省已发现的蜱种: 浙江省已发现的蜱种:
• • • • • 中华硬蜱 卵形硬蜱 长角血蜱 龟形花蜱 镰形扇头蜱 1973 1899 1901 1844 1897 粒形硬蜱 青羊血蜱 金泽革蜱 伪盾盲花蜱 微小牛蜱 1897 1970 1897 1935 1887
• (4)口下板(hypostome):从背面定位 ,它在螫肢的下方,沿假头基腹侧,由其 前缘正中向前直伸而出。
2.躯体 指蝉体连接在假头基后缘的椭圆形或呈束状的扁 平体部分。 • (1)背面(dorsum):硬蝉科雄坤的整个背面,几乎全 部为几了质坚厚的盾板(scutum)覆盖着,而在雌蝉以及 若蜱和幼蜱仅背面前部覆盖几丁质盾板。珐琅样花斑、肩 突、眼、刻点、颈沟、缘垛 等 • (2)腹面(venter):腹面正中,通常在足基节II~IV的 水平位上有一横开口的生殖孔(genital opening),有的 种类,沿雌蜱的生殖孔两边,有由两叶构成的翼状突,两 叶底部相联,有如 V形;生殖孔表面有的为淡色膜质所掩 覆,此即生殖帷(genital apron,operculum)。生殖沟 、气门斑、气门、生殖前板、肛侧板、肛下板 等 •
距稍短末端略超过基节2前缘肛沟在肛门之前盾板无眼足基节14无外肛沟在肛门之前盾板无眼基节14外距明显基节12后部具半透明膜肛沟在肛门之后盾板无眼须肢1内距明显长于基节2

蜱虫形态和分类

蜱虫形态和分类

蜱虫形态和分类蜱虫是一类寄生于动物体表的节肢动物,属于蛛形纲下的蜱目。

它们的形态特征独特,分类较为复杂。

本文将以蜱虫的形态特征和分类为主题,对蜱虫进行详细介绍。

一、蜱虫的形态特征蜱虫的体型较小,多为椭圆形或圆形。

它们的体长一般在1-10毫米之间,形态呈扁平状。

蜱虫的身体由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组成。

1. 头部:蜱虫的头部较小,前端呈圆形或半圆形。

头部具有一对复眼和一对口器,口器由刺吻和颚组成。

蜱虫的口器特化为穿刺式,可以插入宿主体内吸取血液。

2. 胸部:蜱虫的胸部较宽大,呈卵圆形。

胸部上有四对足,足的形态和结构各异,用于爬行和附着在宿主体表。

3. 腹部:蜱虫的腹部较大,背部呈扁平状。

腹部上有许多细长的刚毛,用于固定在宿主体表。

蜱虫的腹部还有生殖器官和呼吸器官。

二、蜱虫的分类蜱虫是一类多样性较高的寄生虫,目前已知约有9000多种蜱虫。

根据形态特征、寄主种类和生活史等方面的差异,蜱虫可以分为多个科、属和种。

1. 科别分类:蜱虫目前被划分为17个科,包括蜱科、螨蜱科、软蜱科等。

其中,蜱科是蜱虫中最大的科,包括了许多重要的蜱虫种类。

2. 属别分类:蜱科下又分为多个属,每个属下有若干种蜱虫。

例如,蜱科中的蜱属包括了一些常见的蜱虫种类,如犬蜱(Ixodes)、人蜱(Dermacentor)等。

3. 种别分类:每个属下的蜱虫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成多个种。

以犬蜱为例,它下面有许多种类,如森林犬蜱(Ixodes ricinus)、牛蜱(Ixodes scapularis)等。

蜱虫的分类主要依据于形态特征、生活史和寄主种类等方面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发展,蜱虫的分类也逐渐趋于准确和细致。

三、蜱虫的生态和重要性蜱虫是一类重要的寄生虫,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森林、草原和农田等环境中。

蜱虫寄生在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等宿主身上,通过吸食宿主的血液获取营养。

蜱虫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一类广泛的病原体携带者,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如蜱媒传播的疟原虫病、蜱媒传播的布鲁氏菌病等。

蜱虫形态和分类

蜱虫形态和分类

蜱虫形态和分类蜱虫,又称蜱螨,是一类寄生在动物体表或皮下的节肢动物,属于蜱目。

它们的身体呈椭圆形,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没有明显的身体分节,体表布满刚毛,可以在宿主的皮肤上牢固地附着。

蜱虫在动物身上吸血取食,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

蜱虫的头胸部呈扁平状,具有特殊的口器,可以穿透宿主的皮肤吸食血液。

一般来说,蜱虫的头部比较小,但口器发达,可以在宿主体内长时间吸血。

蜱虫的腹部较大,内含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

蜱虫的寄生行为会给宿主带来不适甚至危害,因此及时发现和清除蜱虫对于宠物和人类的健康都非常重要。

根据蜱虫的生活习性和寄主的不同,蜱虫可以分为许多种类。

常见的蜱虫有硬蜱和软蜱两大类。

硬蜱是蜱虫中的一个主要类别,具有坚硬的背板,外壳坚硬而光滑。

硬蜱的头部和胸部融合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区分。

硬蜱一般寄生在哺乳动物身上,如狗、猫、牛等,也会寄生在鸟类中。

硬蜱的传播疾病的能力较强,是许多传染病的媒介,需要引起重视。

软蜱则是另一类常见的蜱虫,外壳较软,背板没有明显的坚硬硬度。

软蜱的头部和胸部有明显的分界,腹部圆润。

软蜱主要寄生在爬行动物和鸟类身上,如蜥蜴、蛇、鸟类等。

软蜱的传播疾病的能力相对较弱,但也需要及时清除,以免对宿主造成不良影响。

除了硬蜱和软蜱外,还有一些特殊种类的蜱虫,如眼蜱、疥螨等。

这些蜱虫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有着独特之处,但都属于蜱目的范畴。

总的来说,蜱虫是一类常见的寄生虫,对宠物和人类的健康有一定的危害。

了解蜱虫的形态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蜱虫的寄生,保护宠物和人类的健康。

希望通过对蜱虫的了解,大家能够更加重视蜱虫的防治工作,减少蜱虫带来的危害。

关于蜱虫知识

关于蜱虫知识

关于蜱虫知识
蜱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它们属于节肢动物门,蜱形纲,蜱科。

蜱虫的寄生对象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它们会在宿主的皮肤上钻入一个小孔,然后吸血,直到它们饱食为止。

蜱虫的寄生会给宿主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包括传播疾病、引起皮肤瘙痒和炎症等。

蜱虫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

蜱虫的卵通常在草丛、树叶和土壤中孵化,孵化后的幼虫会寻找宿主并吸血,然后脱落并变成若虫。

若虫会再次寻找宿主并吸血,然后脱落并变成成虫。

成虫会在宿主身上交配并产卵,然后死亡。

蜱虫的寄生会引起很多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蜱媒传播的疾病。

蜱媒传播的疾病包括布鲁氏菌病、萨姆山病、岛国热等。

这些疾病会引起发热、头痛、关节疼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预防蜱虫寄生非常重要。

预防蜱虫寄生的方法包括穿长袖衣服、长裤、袜子等遮盖皮肤,使用驱蚊剂和蜱虫喷雾剂,避免在草丛和灌木丛中行走,及时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虫寄生等。

如果发现身体上有蜱虫寄生,应该及时用镊子将其拔出,并消毒伤口。

蜱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它们会给宿主带来很多不良影响。

预防蜱虫寄生非常重要,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
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蜱虫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 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 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 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 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 蜱(pí )也叫壁虱,俗称草扒子、狗鳖、草别子、牛虱、草蜱虫、 牛鳖子在四川方言中有叫逼煞 (读音 )等。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 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 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 达指甲盖大。蜱虫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 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 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感染。 • 该寄生虫极其喜欢皮毛丛密的动物,尤其喜欢黄牛,经常可以再 黄牛的脖子下方、四腿内侧发现其农村极为常见
• •
■特别提醒 遛狗人:在东郊草坪等地,甚至小区草坪遛狗时请注 意,蜱虫易叮咬爱犬,从而带至家中。 • 钓鱼人:尤其是野钓者,要扎紧裤管。 • 野游人:长衣长裤,勿入杂草树木丛中
• ■传播途径 • 卫生部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已知的无形体病传播途径有两种方式。 它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 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传染途径疑为血液和呼吸 道分泌物。 • 但南京鼓楼医院专家告诉记者,该院接触到24例患者中,无“人 传人”感染。 • ■蜱虫危害 • 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掉到人身上后往皮肤里钻,钻到大脑就 完了。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 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 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 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蜱虫也在商城县鲇鱼山乡出现。 该乡平塘村村民鲍祥义,喜欢赤膊上山干活,被蜱虫 叮咬。从5月13日鲍祥义肋部出现红包到最后死亡,只有9 天时间。 5月22日,鲍祥义多个器官开始衰竭,血小板锐减使 血液难以凝结,他手腕部被吊针刺破的血管,一直淌着血, 必须有个人专门按压。一天之内,他仅输氧就花了两千多 元。当天,鲍祥义转院到信阳,还没被抬上手术台,就停 止了呼吸。 7月3日凌晨,龚正成也告别人世。他是庙岗村村民, 脚上被蜱虫叮咬。临死前一天,他牙关紧闭,水米难进。 和鲍祥义一样,他腕部的“血直淌”。 到7月底,“毒虫咬死人”的事,已传遍商城县的十
• 蜱虫是如何进入人体的 • 蜱虫普遍出现在山区有植物与动物的地方它就会出现,大别山境 内安徽省金寨县也有同类的蜱虫,通常都是通过动物或者植物转移到 人身上的,不一定每一种蜱虫都带有病原体。 • 小时候经常通过在家禽牛的身上发现,蜱虫在出生时特别小类似 于指甲盖里面灰尘黑点一样。不是很容易发现据我个人了解,这种蜱 虫通常情况下是不容易进入人身体里面的,都是通过皮肤接触、吸血、 最终将身体内血吸满变成圆形后都会滚落到地上,这些血至少可以让 蜱虫消化好几天,通过这样动物与人的接触就容易使蜱虫进入人体吸 血,曾经在位于大别山区安徽省金寨县铁冲乡皂河村学生身上出现过, 体形很小不容易被发现,这种蜱虫也会生存在植物叶子或者颈上通过 人体腿部与植物的接触进入人体。通常被吸过血后人体会出现红斑、 特别痒、时间久了人就会将患处抓破导致感染。
毒虫,在河南商城县出现。
吴德政蜷缩在床上,这名73岁的老中医不断抽 搐。他伸出手,像是要抓住什么,断断续续地喊: “娘呀,我疼呀……”他通体高烧,咳着血、上吐下 泻,体内血小板和白细胞不断减少。在呻吟了三四 天后,多个器官功能相继衰竭。 6月11日,吴德政死了,留下一段儿子为其拍 摄的挣扎呼叫的视频和一大堆医学书。临死前,吴 德政被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由蜱 虫叮咬所致。
• 一旦被蜱虫叮咬 千万不可用手强拔 • 1、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掉到人身上后往身上钻。 仅头部钻入皮肤。 2、蜱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在将 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 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 轻者,数 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 • 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 电视播出有两例患者,第一例是自行取出将头留在了 皮肤,治好后全身瘫痪无力不能自行站立。
• 被蜱虫叮咬后应急处理措施 • 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 时就诊 •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 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 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 用尖头镊子取出 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 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 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 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 佳治疗时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