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合集下载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续)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 “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 战》——在
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 章》——从
于(续)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 纳谏》——在
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 记》——在
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
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
指吴广。)
之(续)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 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 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 记》)
则(续)
6 .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可翻译成“就”。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7.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 室铭》)
例句:莲之爱 《爱莲说》
例句: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爱莲 说》
之(续)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 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
其(续)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 师的那个人。
例句: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 —它的,指狼的。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019语文新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通用)1.【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

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

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

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

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

【2】敦比:注重从事。

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

【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

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

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

【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专题1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专题1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总复习·语文
(1)汝初闻言而怒。 (2)客逾庖而宴。 解析:第(1)句“而”表承接,一目了然,第(2)句就有疑 惑,好像也是表承接的连词。承接有时间上的,有逻辑上的。 第(1)句属前一种情况,“闻言”先发生,接着“怒”这种行 为再发生;而“逾庖”是表示去“宴”的行为方式,所以应 是修饰关系。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高考总复习·语文
“且”作副词,常表示让步或距离不大、时间不长。用于 与 后 句 分 句 ( 含 “ 怎 么 ……”“ 何 况 ……” 意 思 , 常 有 “安”“何”“况”等词)呼应,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 如⑩。后一部分是数词、数量词,表距离不大,可译为“将 近”,如⑧。表时间不长,可译为“将要”“将”,如⑨⑩; 有时还可以译为“暂且”“姑且”,如⑫、⑬。
D.
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
高考总复习·语文
解析:A项“其”,前者代词,代李迪;后者副词,表祈 使语气,当、可。B项“之”,前者代词,代“亡卒”;后者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以”,前者与 “何以”构成固定结构,是“以何”的倒装;以,介词,用。 后者连词,表目的,用来。D项“乃”,均为副词,竟然。
因此,考生在熟练掌握考纲圈定的18个虚词外,为扎实文 言基础,还应该熟练掌握教材中常见的17个虚词:安、但、耳、 夫、盖、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犹、哉、见。 因为它们在文言翻译或断句考题中经常出现,而且有可能成为 采分点。
高考总复习·语文
高考总复习·语文
诊疗精讲 考生解答虚词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课内句没有把握, 甚至连课内句来自何处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准确分析了。因 此,最重要的是要熟记课内古文名篇名句,认真归纳课内含 有规定的虚词且意义和用法不会产生争议的句子中的虚词的 意义和用法。其次是知道课内的,却不知道运用迁移法灵活 解决试卷上的问题,这需要在平时做题时,运用有关语法知 识和文言常识,不断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语文一轮复习(第10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

语文一轮复习(第10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

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

”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

”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

顷之,敕起还府。

贞累启固辞。

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

”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阐释】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中常见文言虚词,是以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文言虚词数量虽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考查这些虚词,不要求刻板的记忆,只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理解并分辨出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考点梳理】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不敢引疾B.御制诗以纪其事臣乃敢上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四海好学能文者D.去而人爱思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临清流而赋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中乃均解释为才;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折关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

【答案】A例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A.且则所B.以于因C.且则因D.以于所【解析】本题采用6个虚词选词填空的方式进行考查。

处说的是王尧臣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

以,介词,表原因,合乎句意;且不合适。

处是说范伟在刘敞被召还之后翻供的次数至四五次之多,用介词于,组合为至于,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则,连词与副词用法均不通。

处说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时引经据典来讽谏,虽然因与所都有凭借的意思,但句中凭借的内容在前、行为目的在后,用因字更为恰当;所凭借的内容大都在后。

【答案】B从历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来看,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在第卷中进行考查。

近几年来一直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其特点是将8个句子分为四组,要求考生比较,判断每组两句中虚词用法的异同,其中每组的第二个语句一般出自教材相关的篇目。

高考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高考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目标:、辨识常见文言虚词的类别;、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积累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读考点,了解考纲要求、考试题型;、了解词的类别及划分标准;、掌握代词的类别及常见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内容:考点解读、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解读①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

②所谓“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就是说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同时用法也不同。

、命题规律从近几年高考试卷来看,其命题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题型相对稳定试题大都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

②考查相对集中,热词考查密度大考试说明规定的个虚词,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以”“而”“乃”“其”“之”“为”。

③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Ⅰ、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往往是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本中相同的虚词进行比较。

这是最常见的考查方式。

Ⅱ、要求在同一阅读材料中对不同句子中相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异同。

Ⅲ、把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

文言文翻译中一般都有这样的体现。

词的类别从词的类别来说,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对二者的区分标准有二:一是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在的叫实词,意义空虚的叫虚词;二是以功能为标准,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是虚词。

按第一个标准,实词有“名、动、形、数、量、代”,虚词有“副、介、连、助、语气、叹、拟声”;按第二个标准,实词包括“名、动、形、数、量、代、副、叹、拟声”等,虚词包括“介、连、助、语气”。

一般古汉语依第一个标准(代词归为虚词),现代汉语依第二个标准。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8.动词,到; 补充音 节,无义
18.与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介词,跟、和、同 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2.连词,和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3.连词,和 4.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4.介词,和 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 5.动词,给 志!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6.动词,结交、亲附 7.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7.动词,赞许 8.蹇叔之子与师。 8.动词,参加 9.然则废衅钟与? 9.通“欤” 10.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10.和„„相比
1.而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吾尝跂而望矣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余闻而愈悲 6.扣弦而歌之 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 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1.连词,表假设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递进 4.连词,表并列 5.连词,表承接 6.连词,表修饰 7.连词,表假设 8.连词,表转折 9.代词,你的
14.因
1.于今会无因 2.蒙故业,因遗策。 1.名词,理由、原因、机会 2.动词,沿袭、施加 3.副词,于是、就 4.凭借 5.趁机
3.相如因持璧却立。
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因击沛公于坐。
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通过、经由
7.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7.由于
15.则
1.欲速则不达。 2.入则孝,出则悌。 1.表转折,却、反而 2.表并列,就„就„
②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 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 “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 ③“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 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 (李白《蜀道难》) ④“乎”和“哉”处于对应位臵,由“哉”是表感叹的语 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于、与、则、者、之)十二、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1.表原因。

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表承接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4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4
因为
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复音虚词
以是、是以
无以、有以
足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今之臣无以易薛季昶。 (2004年高考湖北卷)
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 奚足以语文事? (2006年高考湖南卷)
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上
14.与
介词
引出对象
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替、为
前后两个词语不能互换。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信陵君列传》
同、跟
连词
连接并列词语,两个词语可互换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
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
和、同
助词
通“欤”,表疑问语气
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呢、吗
动词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和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
送给、结交
赞许
15.则
连词
表承接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就、便、原来是
表假设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
表比较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比、胜过
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020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0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2020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雪屋记(明)杜琼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

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

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

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

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

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

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

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

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

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

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20年版)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A.而因之 B.则为所C.以乎之 D.且于所【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填写文言虚词,需要理解语句的意思。

这句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与内容(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

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真题引领(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

”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

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

”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

”钦若惊惧不敢辞。

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

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

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

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

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作者:彭晓波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08年第02期[考点透视]高考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从1997年的42个,降至2003年以来的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难度不大,立足于“常见”,着眼于辨析和判断“在文中”的用法。

从近年高考命题来看,对虚词的考查在题型上一般比较稳定,其命题特点主要是:1.采用分组的方式,4组共考查虚词数为4个,题量较充足。

2.每组两句,着重考查1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题目的要求往往是: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

3.在考查虚词的同时,并不回避虚词的实词义项。

4.所考查虚词可能并不局限于考试说明中所列的范围。

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虚词概说]文言文中的词语大体上与现代汉语相似,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部分,“实词主其义,虚词通其气”。

在文句中,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主要起通语法表语气的作用。

与文言实词相比,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乃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文章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迄今只有少数虚词在白话文的某些特定语句里继续使用,其余大多数已经不用,或者被另一个说法代替,或者虽仍在使用,但是意义变了。

[备考指津]文言虚词数量虽然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含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含解析

1. 【2018年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蘋洲五亭记【唐】白居易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

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 采白蘋”,因以为名也。

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

至大历十 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 .游息焉。

旋属灾潦荐 ②至,沼埋台圮。

后又数十載,委无隙地。

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 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

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 白蘋亭。

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

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玩晨曦者, 谓之朝霞亭。

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每至 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 飘然恍然。

游者相顾,成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

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 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

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 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

杨君前牧舒, 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康之 由,革弊兴利,若 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利兴,故府 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

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 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

兼而有 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

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

时开成四 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注】①鞠:皆,尽 ②荐:连续 ③覙缕:逐条陈述F 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因以为名也B. 作八角亭以.游息焉C. 康之由,革弊兴利D. 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解析】 B 项,都是目的连词,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江苏卷2014年直接设题考查,2015年则变为不直接命题,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四个关系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5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

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满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与”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2.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接着”、“就”、“才”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④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 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  教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而、何、乎、乃、其、且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课前背诵】《劝学》【课时】2课时【准备】学案教学过程和内容一、【“考纲”解读】1、2013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而且明确列出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虚词的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既是高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

所谓“常见”,指以《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

所谓“在文中”,指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考试说明》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8个,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04-13年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情况:湖南卷:2004年以其而于以 62005年之其 62006年乎以而与于 32007年之其则于而 42008年因以其与之 52009年其于以者与 22010年而且也之2011年其2012年为之以其2013年而以乃之说明:乎乃为则也因者 1(1)高考不回避热点,可以重复考。

(2)题型是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不相同)的一组。

(3)每年很可能考一个新词。

(未考虚词:若、何、所、焉)(4)2014年预测:考四个虚词,“以”字不会再考,“其、焉、于”考的可能性大。

3、文言虚词的词类知识:(一)代词:起指代作用的词语。

人称代词:吾、予、余、汝、而、尔、若、乃、其、彼、之、孤、寡指示代词:是、此、斯、兹、之、彼、夫、其、他、某、莫疑问代词: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二)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少、稍、略、愈、益、弥、尤、更、最、极、甚、殊、太、特范围副词:悉、皆、尽、咸、俱、举、惟、特、共、并时间副词:既、已、曾、尝、向、初、曩、始、常、雅、素、方、正、将、终语气副词:必、诚、信、固、果、不、弗、非、靡、否、殆、勿、莫、盖、宁频率副词:屡、辄、每、累、复、更、在、又谦敬副词:窃、辱、伏惟(三)介词: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放在倒装的动(介)词宾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 的标志。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
4、放在倒装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 标志。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 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 人之于国也》
四、通“呵”,喝问。 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呵问他是谁) 五、当复音虚词。 (1)“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 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 么”。 1、以五十步笑 百步,则何如? 《寡人》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 (2)“无何”可译为“不久”“没多久”。 1、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 悦,免成役。《促织》 (3)“何乃”译为“怎能”。 1、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
练习:
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
3、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烛》 5、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
6、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
练习: 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
“其”的用法: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他的”,“它的”。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应译为“他”“它”。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 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 褒》 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不若 燕后。《触》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 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 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4)“既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 2、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 欲绝。《促织》
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 为” 四、动词:沿袭、继续
练习: 1、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依照、根据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 3、不如因而厚遇之。《鸿》趁着 通过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 因为 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 6、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 于是、就 7、蒙故业,因遗策。《过》沿袭 趁此 8、因击沛公于座。《鸿》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依靠、凭借 依靠、凭借 10、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 11、善战者因其势利导之。根据
二、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 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而翁归,自汝复算耳!《促织》 三、与其它词构成复音词。如: (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 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我xue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而控于地而已矣。《逍》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而后”,可译为“才、方才” 1、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1、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译为 “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 宾语。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 忘告乃翁。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1、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 2、牛羊何择焉?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 《赤》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 5、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 义而死焉。 《五人》 6、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 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
“于”的用法:
一、介词: (1)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 原因等 。 1、乃设九宾于庭。 《廉颇》 2、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 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 4、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 师焉。 《师说》 5、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
“而”的用法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 4、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 5、表示假设关系: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 6、表示修饰关系: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
二、代词 1、用作人称代词,作第三人称,可译为“他 (们)”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 里”等。 且焉置土石?
练习:
练习: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岳阳》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 哉? 《六》 3、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 4、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齐桓》
“乃”的用法: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 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 译为“却”“竟(然) ”“反而”等。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 骑。《项》
四、通假字,同“欤”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 2、然则废衅钟与。《齐桓》
五、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 为“跟……比较,哪一个……”、“何如”, 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 《鸿》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
“因”的用法
一、介词:1、依照、根据,2、依靠、 凭借。3、趁着、趁此,4、通过、经由, 5、因为、由于 二、副词:于是、就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 么”。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 是……”。 1、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2)表示假设语气,相当于“如果”。 1、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其若是,孰 能御之?《孟子见》
三、动词,译为:“给予、授予、结交、亲
附、对付、参加、参与、赞许、同意”等。
1、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
2、则与一生彘肩。 《鸿》 3、与尔三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 6、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 7、吾与点也。 8、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何”的用法
一、疑问代词: (1)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 因”。 1、何者?严 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 (2)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 么”时,“何”要后置。(“何以”即“以 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 “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 么”“凭什么”等。) 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2)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3)动词之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 1、君幸于赵王。 《廉颇》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二、复音虚词“于是”。 (1)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关系,古今同义。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则噪而相逐。 《五》 (2)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古今义不同, 相当于“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 此”“从此”“因此”。 1、于是余有叹焉。《游》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那”“那个”“那些”“那里”。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 “这”“这个”“这些”。 1、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 数词。 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 等。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3、指示代词:这、此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三、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 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
9、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 10、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 1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 12、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 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焉”的用法:
一、语气助词 1、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或反问语气,译 为“了”“啊”“呢”或不译。 于是余有叹焉。 《游》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师》 3、用在形容词的词尾,相当于“然”,可译 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菌菌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 万落。《阿》
“与”的用法:
一、介词: (1)和、跟、同。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 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2)比,和……比较。 1、吾孰与徐公美?《邹忌》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
二、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成分。 “和”“跟”“同”。 1、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 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