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战争 古诗二首 出 塞》精品教案_16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件:16.古诗两首【第2课时】《出塞》王昌龄
1.解释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磨破 铁衣,战袍 穿:__________ 金甲:________________ 青海长云暗雪山, 2.诗中表现将士戍边生活孤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黄沙百 孤城遥望玉门关。表现将士战争艰苦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是一首边塞诗。那秦汉时的月亮,依然明亮,
依然照耀着如今的边关,而万里出征的将士却踪影难
寻,永远长眠在了异乡。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当时边 防多事,表明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这两首诗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写战争的?
参考答案:《十五从军征》是从一个退役老兵回乡 后的悲惨情况来描写战争的。《出塞》是从戍边将 士感叹无良将保卫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
战穿金甲 。表现身经百战的战士们豪壮的誓言的诗句是: __________ 不破楼兰终不还 。 ________________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和本课中的《出塞》有什么不同? 示例:《从军行》表现边关生活艰苦、战争艰难,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士们不畏艰难、抗争到底的积极的战斗精神;而《出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镇守边关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拓展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 战争 古诗二首 出 塞》优质课教学设计_18
古诗教学设计出塞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读课题“出塞”。
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二、新授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是怎样描写边塞生活的?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中“人”指的是――?(戍边的征人)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塞远,离家时间长)从哪个词体会到的?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后两句讲了什么?“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汉朝李广将军)秦汉至唐,将军无数,诗人为什么单单提到汉朝的李广将军的?这两句是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教师提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小结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一齐读全诗。
三、结课升华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古诗,更结合了大量资料,读出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和平的渴望,这些诗文深处的内容。
师: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唏嘘,这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可贵,我们呼唤和平。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战争 古诗二首 出 塞》精品教案_19
教学设计《出塞》教材分析:《出塞》是北师版六年级上册战争主题单元的一首诗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感叹边塞战争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被称为唐朝七绝的压卷之作。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学情分析:五年多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出塞》这首诗表现的内容是古代的边塞生活,诗歌以战争为主要题材,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上都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
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PPT,补充诗歌内容;学生:了解诗人资料,积累明月诗和边塞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了解诗人。
(一)出示古诗名句内容的图片,学生猜古诗。
(二)出示古诗名句,学生说出作者名,从而引出诗人王昌龄,交流诗人的相关资料。
(三)由“塞”的三个读音,引出诗歌题目《出塞》,了解题目的意思,对边塞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初读诗歌、疏通诗意1、自由朗读《出塞》。
注意多音字和停顿,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检查读诗情况:正音,指名读,齐读,引读。
三、再读诗歌、领悟诗情(一)品读第一句诗。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战争26古诗二首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古诗二首》【教材分析】《古诗二首》做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六单元“战争”的第一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全诗既含蕴简洁,又深沉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而它后面的《出塞》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之情。
同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从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
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加以点拨。
由于学生学过的诗大多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反映古代战争的这两首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要求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有关乐府诗、诗人王昌龄及“飞将军”李广的资料,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1古诗二首北师大版
《古诗二首》教学(jiāo xué)设计教材(jiàocái)分析:《十五从军(cóngjū)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pǔshí)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一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
《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借助字典或相关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渗透学法以自读为主。
在明了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2.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借助字典(zìdiǎn)或相关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2.展开想象,感受诗意(shīyì),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jiāo xué)难点】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hépíng)生活的热爱。
课前准备(zhǔnbèi):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
1.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下面,我们看一看今天要学习的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反映战争的。
2.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
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有关乐府诗资料,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 战争 古诗二首 出 塞》优质课教学设计_9
六年级上《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了解基本意思。
2.抓关键词语,想象画面,体会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学习《出塞》)一、复习回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二首。
上节课学习了《十五从军行》,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遍。
齐背。
分享你们学习的成果。
这首诗从老兵的角度,采用叙事的手法,抒发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作者对战争的痛恨。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齐读题目《出塞》。
二、练读古诗,正确流利。
1.请同学们打开书,谁做预习了。
谁想读一读。
注意吐字清楚、字字响亮、读出诗的节奏。
同桌之间相互检查,能否正确朗读。
2.看很多同学都背了,谁背过这首诗,想给大家背一背。
真了不起,能熟练背诵了,还有谁也会背?3.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预习成果,特别是先前不清楚的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老师这里也写了一份,我也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带着新的认识再来读读这首古诗.4.现在请两位同学,一人读两句,其他同学想想这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景,感)6. 情感就藏在景物的描写中,就藏在感叹中。
再来读读,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悲壮)三、再读诗句,理解体会探究:为什么这首诗读起来很悲壮呢?悲在哪里?壮在哪里?怎样呈现悲壮的情感?圈出关键词,或想象、或联系资料。
自读发现-小组交流-汇报。
(一)景的悲与壮1.悲在人未还、月清冷、关孤寂(1)人未还出示:万里长征人人未还战争图片和家乡图片①为什么万里长征能看出悲来?生活条件差、随时出征、有疾病、战斗多、跋涉长、伤亡战士多——关于长征的悲为什么要加上“万里”---离家万里,从边塞想到了家,拉大了空间,一下子有了空间感,有了“壮”的味道(如果学生没有说到,可以放在后面。
)生活习惯“三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太远了,回家很难,有种回不去的感觉。
继续交流。
②为什么“人未还”能看出悲来。
战死沙场、戍守边关、八十始得归却没有亲人③出示万里长征人未还战争图片和家乡图片战士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战争《出塞》的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和平《出塞》的教案教学目的: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化诗歌理解诗句含义,领会诗歌的艺术境界3、理解和平给人民带来的灾祸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领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先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教学方法:朗读法所在班级情况先生特点分析本班现有先生29人,其中男同学15人,女同学3人。
先生思想表现良好,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同学很认真,只需个别先生便宜力较差,缺乏学习盲目性;班中先生基础良莠不齐,先生成绩参差不齐。
要想进步本班复习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夯实基础,以本为本,加强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本来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加深认识,力争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味,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建立学好语文的决心,力争使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有必然幅度的进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和平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说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和平的?一、交流材料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
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1、朗读:可教师范读、先生朗读、自在散读、全班齐读2、诗歌大意:《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
一位衣冠楚楚、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习,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经过主人公的蒙受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酿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求: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本人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战争《出塞》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战争《出塞》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出塞》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战争气息和边塞风光。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感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战争气息和边塞风光。
2.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聊聊同学们对战争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2.引出《出塞》这首诗,简介作者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讲解1.逐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战争气息和边塞风光。
四、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战争气息?哪些地方描绘了边塞风光?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中的意象和战争气息。
2.引导学生思考: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课堂讲解1.分析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龙城飞将在”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出塞》的读后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诗中的意象、战争气息和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朗读表现诗中的情感?二、朗读指导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跟读,互相交流朗读心得。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朗读表演。
2.各组展示朗读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根据课堂实践,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朗读表演。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回顾诗中的意象、战争气息、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战争 古诗二首 出 塞》精品教案_1
出塞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4、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jiāo。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
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
4、师范读。
师做手势,学生读。
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
(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四、作业:诵读第二课时一、赏析1.第一句:浮现(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
“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
5.第二句,“人”指的是谁?(征人)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征途遥远、历尽苦难。
感悟诗歌的情感。
)6.引读: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7.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战争出塞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战争《出塞》教案及教学反思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的: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教学方法:诵读法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现有学生29人,其中男同学15人,女同学3人。
学生思想表现良好,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同学很认真,只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班中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学生成绩参差不齐。
要想提高本班复习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夯实基础,以本为本,加强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加深认识,力争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力争使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一、交流资料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
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2、诗歌大意:《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
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战争《出塞》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战争《出塞》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战争《出塞》教案学生状况分析:对于本单元的三首应该充分注意到它们图题诗这种学生感到比较新颖的形式。
由于这三首都是图题诗因此诗歌的形象感更强了,学生可以诗画两方面相互结合着理解,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同时可以通过诗画的共同欣赏,更加充分的体会作者的思想与气节。
由于是古诗的学习,因此诵读的学法比较重要,训练朗读的技巧,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
让学生在熟读成颂的基础上,体会每个作者独有的个性化语言,字斟句酌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
教学内容分析:边塞诗以描写边塞征战生活为题材,因此,诗的风格有着鲜明的特点,或悲壮,惋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或豪迈,勇敢——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或凄厉,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既有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也有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
(张说)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 战争 古诗二首 出 塞》优质课教学设计_10
《战争组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自主学习,能准确流利、有节奏的读准三首诗。
自读自悟,感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小组讨论,通过对比阅读,发现三首诗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古代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比阅读,发现三首诗的异同点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导学单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自主学习1、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其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首关于战争的古诗,看看不同诗人笔下的战争是怎样的。
齐读三首诗题。
2、请大家先看自学要求。
自学要求: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完成导学单第一部分——字词大检阅。
3、根据导学单进行充分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4、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并朗读古诗。
二、交流合作、归纳点拨1、看来同学们字词掌握很充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首诗有什么异同点?2、小组交流讨论,组长做好记录。
3、生交流,教师点拨。
4、交流未解决的疑难点。
5、引导穿插朗读。
三、指导发现、梳理学法1、今天,我们通过对比阅读读懂了三首古诗。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学习同主题的古诗时可以从那些方面进行对比阅读。
2、学生总结学法。
3、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1、小结本课并推荐阅读:王翰《凉州词》、王昌龄《从军行》、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 战争 古诗二首 出 塞》优质课教学设计_4
师:为何在这里作者要引用这一则典故?其意义在何用处?
生:我理解为要结合前两句诗歌一起体会,因为连年的战事,让百姓痛苦难耐,作者看见了百姓的疾苦,想迫切的解决这样的一个状况,所以想到了李广将军的英勇神武,扫平一切纷争。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出塞》
课时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出塞》,并会背诵。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设计意图
一、聊天导入
二、初读古诗
三、领悟、感受和体会
四、总结
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参与
3、师:“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在这里是一种虚拟或者夸张的说法,但却突出了空间的辽阔。
4、师:“人未还”使人能联想到战争啊,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年年的赋税,战事不断,征人不断,家里的青壮年都出去征战了,但家也不算是一个完整的家了。
5、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这一句里,有一则典故,有同学知道么?
学生朗读、交流、讨论
同学间、小组互相讨论,交流
结合诗人创作背景,理清诗句所描写的情景
师:
五千里的华夏文明始终都伴随着战争,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遗留下来的伤痕印在文学作品中。
师:
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书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珍珠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叹,使人苦叹,让人流泪,使人感怀。
师: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生:读出了古代战士征战沙场的气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字典及资料,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2,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3,搜集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教学重难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1、师:同学们,还记得本学期我们课内学过的古诗吗?齐背《凉州词》。
师:能说说你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师:我们知道《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有谁再来为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边塞诗?师:很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
(板书课题:塞)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个字,你知道“塞”有几种读音?(三种)哪三种(sāi sài sè)它读sài时作何解释?有什么意思?师:对,“塞”指的就是边疆,边关。
虽然地处一个国家最边缘的地方,但是它却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总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师:(再板书:出)“出塞”指的是什么?师:对,指的就是出关,唐代的诗人经常以“出塞”为题,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
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这首《出塞》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之手。
(板书作者)师:有谁课前对作者进行了了解,向大家介绍一下师:王昌龄当时在诗坛就有“诗家夫子”之称,足见他的诗歌造诣之深。
由于他擅长写七言绝句,还被冠以“七绝圣手”之美誉。
尤其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深入边塞生活的王昌龄用他的诗记录下那里的边关和那里的战士。
咱们一起来读读课题师:其实王昌龄并不是第一个写出塞的人。
“出塞”是汉代的乐府诗题。
王昌龄用这样的旧诗题写了什么内容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昌龄这首非常著名的边塞诗《出塞》。
(课件出示诗歌)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通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读,教师巡视指名读师:你字音读得很准,看来课前预习完成得很不错师:在这首诗中一共有三个多音字(课件出示多音字词:人未还、飞将、不教)“将”好理解,我们都知道是将领的意思。
那“人未还”的“还”为什么要读“huán”,“不教”的“教”要读成不“jiào”呢?师:看来读准这三个多音字非常重要。
大家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我们可以根据七言绝句的特点来停顿,前4个字为一个单位。
(大屏幕出示古诗停顿)师:好,我们来总结一下初读古诗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读流利、读正确,这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第二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掌握要领后,全班同学齐读一遍,好吗?(生齐读全文,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师:大家已经能把这首诗读得正确、通顺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
诗人在诗中向我们传达的是什么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每一句诗用现在的话怎么说。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学习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第一句的意思是秦代的明月和汉代的边关。
师: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哪些景物呢?师讲解:我们一起走进边关看一看。
这是阴山,在内蒙古中部,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
它山峦叠嶂,绵延千里,自古以来就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在这里修筑边关抵御北方少数民族,也就是被称为胡人的少数民族的侵扰。
唐朝时,就有一支叫匈奴的胡人常常盘踞于此,屡次度过阴山,侵犯中原,于是无数热血男儿离开故土,告别亲人,万里长征,来到这里,日夜守卫祖国的安宁。
再来看看明月,明月在古诗词中常被诗人吟咏。
我们来回顾一下,你都学过哪些描写明月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句呢?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
师:苏轼的——《水调歌头》师:还有王安石的,是吧?看一看,明月在古诗词中反复被诗人吟咏,那都是为了表达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师:明月在古诗词中反复被诗人吟咏,都是为了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好,我们来看一看,诗人一开篇就抓住了边关、明月来描写,刚才同学说“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代的明月和汉代的边关。
老师告诉你们这句诗的意思其实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
善于倾听的同学发现了,老师在明月前加了个“汉”字,在“边关”前加了个“秦”字,像这样前文隐含了后文,后文隐含了前文的修辞手法,叫做“互文”。
(板书“互文”)它还有一种说法,叫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你们觉得有困难,不要紧,作为即将升入中学的同学,可以在诗歌边上做上简单的批注。
(生做批注)师:翻开历史长卷,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朝。
真是悠悠千年——悠悠千年啊。
(课件显示朝代更替)而在这近千年的时间里,战争一直从未停息过。
在这近千年里,明月变了吗?师:边关呢?师:变的是戍守边关的士兵们啊!因为战争近千年一直没有停止!所以王昌龄在“秦时明月汉时关”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岁月依旧,战争从未停止过,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
师:了解了诗意后,我再来问问同学们,“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七个字让你体会到什么?师:喔,言外之意,很好!我们不仅了解到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还体会到一种时间的久远和悠长,谁能通过朗读来体现?(一生读后齐读)(二)学习感悟“万里长征人未还”师:你们看,诗歌的美就在于把最平常的语言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从而展现出一种神奇的美。
王昌龄就是在明月、边关这么平凡的字眼中向我们传递了这么多信息。
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他不留恋京城的繁华,把目光投向荒凉的大漠和戍边的战士。
让我们来看一看,他关心的边关又是怎样的边关呢?(播放边关景色,师讲解:黄云千里、白日昏暗、北风吹雪、飞沙走石,戍边战士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行军打战的,这些咽喉重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外敌的入侵。
看完这段资料,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师:是呀,除了这些,还有他们所处的边关离自己的家乡还很——(生)遥远师:你能用诗句告诉我吗?师:哪些重点字、词可以看出?师:万里是离家万里,长征是长途跋涉。
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一生读)师:其实,这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通过品悟重点字词来体会诗句的意思。
同学们试着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看,一个“人未还”包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呀!据《史书《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时曾将士兵戍边的时间从1年延至3年,后又从3年延至6年,最后竟从6年延至9年。
你说,戍边的战士还有可能回到家乡吗?师:是啊,根本不可能,所以夜色中,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士兵,面对这样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师:是的,思念亲人是人之常情。
师:身在边关,心在家乡。
那么戍边战士的双亲,他们望着一轮明月,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出示练习: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师:是的,儿行千里母担忧。
我想追问一下:老人家,为何如此伤感呢?能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我们可以改一改,“万里长征谁未还?万里长征儿未还。
师:请坐,那征人家中那善良、勤劳的妻子,面对同一轮明月,她又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师:我想再追问一句,你为什么如此伤感呢?能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好,谁来改一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师:触类旁通,一点就通,聪明!那征人家中那年幼、孤苦的孩子又在想什么呢?师:谁能告诉他?师:他还可能在想什么,做什么呢?师:这叫睹物思人。
儿子孝道不能尽,天伦之乐不能享,明明有家不能回。
现在你的心中还仅仅是悲哀吗?还有什么?师:对什么的悲愤?师:是对无休止战争的悲愤,来,将你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读一、二两句。
(生齐读)师:让我们回到远古的秦汉时期,在凄冷的夜晚,驻守边关的战士们和家里的亲人相隔万里,遥望同一轮明月,含泪这样倾诉道……生:(一小组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400多年过去了,三国时期的士兵和他们的亲人还在这样的边关,这样的明月下倾诉……生:(二小组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是那道边关,那一轮明月下,晋朝的士兵和亲人痛苦地倾诉着思念……生:(三小组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又过了近150年,历史的车轮辗到了南北朝,明月未改,古关不变。
士兵和他们的亲人还在痛苦思念……生:(四小组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历史的篇章在200年后,翻倒了隋朝,一样的明月,一样的边关。
只听到隋朝的士兵和亲人们依然痛苦地哀叹……生:(五小组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多少朝、多少代呀,这样的思念何时休,这样的倾诉何时才能到头呀?唐朝的士兵和亲人们对着明月在呼唤……生:(全班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三)学习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刚才我们不仅读出了对战争的悲愤,还读出了亲人对征人的思念。
(板书:思念)面对着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王昌龄多希望时光能够倒流,回到汉朝那段相对安宁的日子,因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你读懂了吗?只要飞将军李广在,就不会让侵略者入侵。
师:我从你的理解中知道,只要有飞将军在,就不让胡马度过阴山。
诗句中哪个词的意思是“只要”呢?但、使师:只要有飞将军在,就不让胡马度过阴山。
仅仅就是不让胡马度阴山吗?骑着胡马的侵略者。
师:是不让骑着胡马的侵略者入侵。
胡马原指产自西北的一种马,在这里不仅仅指胡马,还指骑着胡马的侵略者,这叫做“借代”,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板书:借代)师:飞将军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出示资料,教师解说:他,是西汉著名军事将领。
他射得一手好箭,以打硬仗而闻名。
他一生皆在边关御敌,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
他曾经与匈奴交战七十多次,每次制敌先机,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武帝在位时派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都畏惧得争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
他一生为人清廉,爱兵如子。
他每得赏赐就和士卒共享。
士卒不尽饮,他不近水边;士卒不尽吃饱,他决不先食……他,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
)同学们,了解了这些,你再读读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师:要是李将军在,边关——就会有安宁师:要是李将军在,将士——就能回家乡师:要是李将军在,国家——也会更太平面对这样的将军,你有什么要说的吗?师:所以,你会无限敬佩地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除了敬佩,你还会说怎样地说呢?师:请你骄傲地说。
(生读诗句)师:读得不错,但洪老师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在王昌龄写下这首诗的时候,飞将军早已不在人世了。
现在的将军又是怎样的呢?(出示高适的《燕歌行》)现在的将帅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啊!那就这样一年一年地打下去,一年一年地耗下去吧!总有一天可以回家吧!征人们回家有望吗?让我们从众多唐代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吧!出示:师引读:李白写的也很直接: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