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寄生虫学

一、定义

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二、主要概念

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14.寄生虫:一类失去外界自由生活能力,暂时/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表/体内,获取营养,

给被寄生物带来损伤的低等动物

15.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

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

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

10.带虫者:寄生虫进入人体,可在体内长期生存,把这种人称为带虫者

11.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

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

12.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

13.疫水: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

14.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

一系列变化的总称。

15.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16.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17.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

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18.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

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

19.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

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

20.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

21.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泻和吸收

不良的症状,此病在旅游者中多见

22.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了免疫力,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

疟疾发作停止。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残存的红细胞内的少量疟原虫大量繁殖,再次引

起的发作称再燃,四种疟原虫均可引起再燃

23.复发:经过抗疟治疗或免疫作用,杀灭所有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疟疾发作停止。在无新感

染的情况下,由于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形成的休眠体复苏,进行裂体增值产生的裂殖子,

侵入红细胞内发育,引起的发作称复发。只有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可引起复发

24.发热阈:疟疾的临床发作是由疟原虫的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所引起,而引起疟疾发作的原虫

血症最低值称为发热阈数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A.掠夺营养;B、机械性损伤;C、毒性反应;D、超敏反应。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1、先天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1)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2)消除性免疫

三、寄生虫的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生物,社会。

(三)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四)寄生虫病的特点:

1、异位寄生;

2、幼虫移行症:幼内脏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

3、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

(五)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医学蠕虫学

第一章线虫

第一节似蚓蛔线虫

一、形态

1、成虫:长圆柱形,形似蚯蚓

雌虫:较大,长20-35cm,尾直

雄虫:较小,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弯曲

2、虫卵:

受精卵:短椭圆形,棕黄色,卵壳厚,外被波浪状的蛋白质膜,卵壳内有一个椭圆形的卵细胞。

未受精卵:长椭圆形,卵壳蛋白质膜较薄,卵壳内含大小不等的卵黄颗粒,也称屈光颗粒。

感染期虫卵:受精卵细胞不断分裂而形成幼虫盘曲在壳内

二、生活史

成虫→虫卵→感染性虫卵→幼虫→(小肠小肠壁静脉或淋巴管→肝→右心→肺→气管→咽喉→胃→小肠)成虫

寄生部位:人小肠;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三、致病

幼虫:蛔蚴性肺炎

成虫:掠夺营养;损伤肠粘膜,并发症(肠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

四、实验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