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3)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解题技巧,提高应试成绩。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的复习。

2.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复习。

3. 文言文翻译技巧的复习。

4. 文言文句子结构分析的复习。

5. 文言文文段概括和分析的复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 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熟悉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言文翻译方法和句子结构分析技巧。

4. 定期进行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步骤1. 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方法。

2. 复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通过实例让学生熟悉常见实词、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3. 讲解文言文翻译技巧,让学生学会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4. 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使学生能够理解句子的构成和成分。

5. 复习文言文文段概括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段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学生互评,相互学习和提高。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教学内容1. 文言文篇目解析与鉴赏能力的复习。

2. 文言文文学常识的复习。

3. 文言文人物形象分析的复习。

4. 文言文主题思想的复习。

5. 文言文艺术特色的复习。

七、教学方法1. 通过解析经典文言文篇目,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鉴赏方法。

2. 讲解文言文文学常识,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3. 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

4. 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领会文言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八、教学步骤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篇目,进行详细解析和鉴赏,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言文。

2. 复习文言文文学常识,让学生掌握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

2019届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三教案

2019届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三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三教案复习目标:1.复习《愚公移山》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课。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培养迁移训练能力。

复习重难点:1.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培养迁移训练能力。

复习时数: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加点的字词。

河阳.之北投诸.渤海之尾.惩.山北之塞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杂然相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子孙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汝之不惠.始龀.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汝心之固.虽.我之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下者飘转沉塘坳..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大庇.天下寒士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辨析词义。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固不可彻.长夜沾湿何由彻.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八月秋高.风怒号高.者挂罥长林梢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自.经丧乱少睡眠窥镜而自.视面山而.居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三、朗读课文及书下注释。

四、课堂迁移训练。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注释1.氓,百姓。

2.中济:渡到河水的中间。

3.寻常:古代以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4.侣:同伴5.蔽:蒙蔽,指为金钱所迷惑。

6.身:自身,自己。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永之氓咸.善游水暴甚.是.以后益怠.2.这个人为什么会溺死?根本原因是()A.河水暴涨B.乘的船破了C.不善于游泳D.腰缠千钱,游不动3.如果这个人舍弃他腰中的钱,能逃生吗?从文中哪些词句能看出来。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学会推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义的推断,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例句,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复习状态。

2. 讲解与示范: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讲解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示范翻译过程。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疑问。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言文现象,提高运用能力。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1. 篇章分析:选取一篇高考真题文言文,进行篇章分析,讲解文章结构、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分析文言文题目,指导学生如何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提高答题效率。

七、教学过程1. 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讲解文言文题目的类型及解题策略,学生进行练习。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真题,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掌握常见的实词含义及推断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掌握常用的18个虚词并在对比中辨别它的用法。

3.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并能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方法。

4.把握常见的偏义复词、古今同形异义词5.掌握文言固定结构6.把握筛选信息试题和综合试题答题技巧复习过程:第一课时复习内容:掌握常见的虚词复习过程1、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巩固练习]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转折)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2)能够运用所学的句式知识分析、翻译文言文句子。

2. 过程与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特点;(2)运用句式知识分析、翻译文言文句子。

2. 教学难点:倒装句的种类及判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3.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特点,重点讲解倒装句的种类和判断方法。

4. 实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典型例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句式知识进行翻译和解释。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翻译句子,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选取一篇文言文,分析其中的特殊句式,下周上课时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实例分析:评价学生分析、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特殊句式。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心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对比分析:将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自主分析句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言文句式的背后原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文言文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文言句式教案

文言句式教案

文言句式教案教案标题:文言句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句式的基本定义和特点;2. 通过学习文言句式,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言句式使用的技巧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文言句式的基本分类和使用方法;2.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句式,并理解其含义;3. 运用文言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难点:1. 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使用规则,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运用;2. 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特定句式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古代文言文课文和文言句式的相关材料;3. 小组讨论和配套练习的工作纸。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文言句式”。

2. 引出文言句式的定义,并通过例句来说明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步骤二:探究(15分钟)1. 分类介绍文言句式的基本类型,如倒装、比拟、排比等,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2. 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句式的特点和对意义的影响,例如长短句交替使用的节奏感、排比句增强修辞效果等。

3. 对比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句式运用,解读作者意图和作品特点。

步骤三:实践(2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篇古代文言文课文,分析其中常见的文言句式,并对其进行解读。

2. 小组展示并进行讨论,加深对文言句式及其运用的理解。

步骤四:运用(10分钟)1. 针对学生的表现,设计文言句式的运用练习,如完成句子、写作短文等。

2. 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使用适当的文言句式,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2. 要求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如古代文言文篇章的阅读、古代文言文诗词的赏析等,以进一步加深对文言句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提供更多的文言句式实例和扩展资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应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对于句式分析和解读的准确性和深度;2. 评估学生在练习和写作中对文言句式的正确运用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导读: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学目的:(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判断句被动句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一、文言句式的概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1、“……者……也”式。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这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也”式。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者,……”式。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4、“……,……”式。

“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为……”式。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文言文复习语法教案

文言文复习语法教案

文言文词句中考专项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会辨别、解释重要实词2、让学生能准确、通顺翻译句子一、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课件)。

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下题目(10分钟)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通,意思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通,意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通,意思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通,意思选贤与.能。

通,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意思诲女.知之乎?……是知.也通,意思通,意思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通,意思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意思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通,意思通,意思才美不外见.。

.通,意思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通,意思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意思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意思甚矣,汝之不惠.。

通,意思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通,意思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通,意思子黑子九距.之。

通,意思公输盘诎.。

通,意思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意思左手倚一衡.木。

通,意思困于心,衡.于虑。

通,意思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意思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通,意思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通,意思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通,意思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通,意思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通,意思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意思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意思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意思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意思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通,意思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意思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通,意思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意思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意思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意思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通,意思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意思乡.为身死而不受。

高考语复习教案:文言句式

高考语复习教案:文言句式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特征及运用规律。

2.准确理解并运用每种特殊句式灵活翻译。

3.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掌握语言的发展趋势,合理运用语言,体悟古文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归纳总结文言句式特征及运用规律三、课型复习课四、课时 2课时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1.示例:①亚父者,范增也。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④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⑧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⑨刘备,天下枭雄。

2.小结:(1)①……者,……也;②……,……者也;③……,……者;④……,……也。

(2)用“乃”、“即”“为”、“则”、“皆”等词表判断。

(3)没有任何标志的判断句。

(4)用“是”字表判断。

3.应用体验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

父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土。

彧少好学,颇涉经史。

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

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

上嘉其婞直,谓彧曰:“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

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

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

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

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

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

至尊思治,无忘寝兴,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

”上善之,干子竟免。

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

”其见重如此。

译文:(1)他的父亲柳仲礼是梁朝的将领,战败后归附后周,又回到祖籍安了家。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六、课堂训练
1、[答案]1、这是什么山谷?(判断句)
2、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给这个山谷取名叫做愚公之谷。

(判断句)
3、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被动句)
2、答案:
①过去弥子瑕被卫君宠爱。

(被动句)
②所以,弥子的行为和当初相比没有变化,以前被称赞而以后却(因此)获罪的原因,是因为人的爱憎感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被动句)
1、答案: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译文: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

(2)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译文: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

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3)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译文:“刚才有个小人在旁边胡说八道,
2、答案:
(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译文:没有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事了!只有他的话没有人敢违抗。

(2)、公曰:“太师谁撞?”
译文:晋平公说:“太师,您撞谁呀?”。

文言文复习教案

文言文复习教案

文言文复习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3. 文言文写作的常用句式和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和文言虚实;2. 对于生僻字和病句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备有文言文教材和练习册;2. 辅助教具:黑板、文具。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们提问,复习之前学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文言文的时代背景、特点等。

2. 让学生们通过口头回答或写在黑板上的方式回顾文言文的常见病句。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材讲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常见的句型,如主谓宾结构、主谓宾补结构、主谓结构等。

2. 分析文言文中的虚实关系,让学生们了解文言文中的典型的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

三、例题解析(20分钟)1. 教师选取一篇适当难度的古文讲解,引导学生们逐句解读,理解全文的意思和脉络。

2. 分析句子结构和词语的用法,引导学生们分析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

3. 解析句中的生僻字和病句,帮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正确的解读方法。

四、练习巩固(15分钟)1. 教师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做一些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检验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设计一些写作练习题,让学生们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锻炼他们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复习梳理,帮助学生们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六、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们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讲解和解析古文,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句式结构、文言虚实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通过练习巩固了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例题和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文言文水平。

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和理解文言文;(2)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虚词及其意义和用法;(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化对文言文知识点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虚词及其意义和用法;(2)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语法结构。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2)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辨析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精选文言文篇目,确保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2)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 课堂导入: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点,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3.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2)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点。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言文知识点。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记忆;(2)完成课后练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的流利程度;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参与度;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五、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六、教学策略:1.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现代文和文言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者之间的差异,加深对文言文特点的理解。

2. 实例讲解:结合具体文言文实例,详细讲解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句式结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3. 练习巩固:设计富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必修二文言文复习教案

必修二文言文复习教案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动词,丧失,丢失)
(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名词作动词。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3)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一词多义
(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则秦国之所大欲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答案:1.D(不去行刺)2.D(连词,就/连词,那么)
(2)介词,凭借。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
(3)连词,相当于“而”。以有尺寸之地
(4)介词,把。举以予人
(5)介词,用。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为
(1)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为国者(治理)
(2)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其
(1)代词,它。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其势弱于秦(指六国)
第二课时
阿房宫赋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句式的判断方法和翻译技巧。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对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这四种常见文言文句式的特点和规律。

(2)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式,理解文意。

2、难点(1)宾语前置句中各种类型的辨别和理解。

(2)状语后置句中介词结构的判断和调整。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的相关知识和要点。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疑难问题,共同探究解决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句式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如果不能准确判断句式,就可能会误解文意,导致答题错误。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

(二)判断句1、特点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2、常见形式(1)“……者,……也”“……,……也”“……者,……”。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2)用副词“乃”“则”“即”“皆”“诚”“为”等表示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3)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三)被动句1、特点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

2、常见形式(1)“于”字表被动。

例如:“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2)“见”字表被动。

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3)“见……于……”表被动。

文言文句式的复习教案

文言文句式的复习教案

文言文句式的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结构。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3. 通过对文言文句式的复习,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结构。

2. 分析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特点和用法。

3.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1. 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结构。

2. 常见文言文句式的特点和用法。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式的转换和运用。

2. 如何在实际阅读中准确识别和理解文言文句式。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结构和常见句式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句式的用法。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文言文教材或资料。

2. 准备一些典型的文言文句子作为教学案例。

3. 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引发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结构和常见句式特点。

3. 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文言文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句式的用法。

4.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知识和运用能力。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看是否有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学习有困难,需要给予个别辅导。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翻译一段文言文,要求正确运用所学的句式知识。

2. 让学生找出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并解释其特点和用法。

3.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记忆。

十、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的提交情况,评价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2. 能够识别和运用各种句式进行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对文言文句式的敏感度。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句式的概念和特点2. 判断句的结构和用法3. 被动句的结构和用法4. 倒装句的结构和用法5. 省略句的结构和用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的概念和特点,举例说明各种句式的结构和用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践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式分析,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句式的重要性。

2. 讲解句式:分别讲解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的结构和用法,举例说明。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分析一些文言文句子,识别和运用各种句式,进行句式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些文言文文章,注意识别和分析其中的句式结构。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强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1. 疑问句的结构和用法2. 否定句的结构和用法3. 并列句的结构和用法4. 固定搭配的结构和用法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疑问句、否定句、并列句、固定搭配的概念和特点,举例说明各种句式的结构和用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践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式分析,巩固学习成果。

八、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句式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新知识。

2. 讲解句式:分别讲解疑问句、否定句、并列句、固定搭配的结构和用法,举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分析一些文言文句子,识别和运用各种句式,进行句式分析。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attach a document to a letter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1、学习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文言固定句式。

3、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教学设想:本专题共分5课时,其中讲授2课时,练习3课时。

教学过程:一、高考回顾:二、文言句式:(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的显著特点,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而古代汉语中的“是”主要作指示代词用,汉魏以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1)用“。

者,。

也”表示。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

,。

也”表示。

如:“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3)用“。

者,。

”表示。

如:“愽鸡者袁人,素无赖。

”(4)用“。

,。

者也。

”表示。

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5)用“为”“乃”“则”“即”等词表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6)用在谓语前加“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此非空言也。

”(7)用“是”表示判断。

如:“巨是凡人。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其常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用“于”作标志。

如:“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2)用“见”作标志。

如:“秦城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

于”作标志。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

”(4)用“为”作标志。

如:“兔不可复得而为宋人笑。

”(5)用“为。

所。

”作标志。

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6)用“被”表被动。

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主谓之间直接构成被动。

如:“举孝廉不行。

”3、倒装句(1)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如:“时人莫之许。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卿欲何言?”()用“之”“是”“之为”“唯。

是。

”把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语后置:()中心词十之十定语十者如:“马之千里者”()中心词十定语十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十数量词如:“尝贻余核舟一”(4)状语后置:()用“于”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放在动词谓语后。

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文言句式授课时间:2010年11月23 、24 星期二、三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2.典型的句式意义,学生认真掌握。

教学重点与难点归纳、总结主要文言句式的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文言文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难点。

要理解一篇文言文,就必须掌握、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请大家回顾我们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的特殊的文言句式有哪些?学生回答,明确: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

本节课,我们学习前三种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

二.学习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常用判断词是“是”,文言文表判段的常见句式有:(一)用“者”“也”表判断,“者”“也”可以配合共同表判断,也可只用其中一个表判断。

1、用“……者,……也。

”表示。

(“者”表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也”表判断语气)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南冥者,天池也。

2、用“……,……也(或者也)。

”表示。

如:夫战,勇气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用:“……者,……。

”表示。

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者也”连用表示。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

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二)在主谓之间加“乃、则、即、皆、本、素、亦、必、诚”等词来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如: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梁父即楚将项燕。

D、此二人者,皆圣人也。

E、臣本布衣。

F、且相如素贱人。

G、熊掌,亦我所欲也。

H、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J、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用动词“为”表判断。

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问今是何世?”;“自言本是京城女。

”(四)意念判断句,无任何标志性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⑦此三者,吾遗恨也。

⑧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此人力士。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为予群从所得。

③恐为操所先。

④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
引出主动者“人”。

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
余欺也。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 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
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