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视频讲解]

4.1复习笔记

一、文学的含义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1.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2.文学广义的文化含义

在中国,文学最初是泛指文章和博学,这正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在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也往往是在文化含义上使用的,即文学属于一般文化,没有被称为美的“艺术”。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1.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2.文学的审美含义的脱颖而出,在中国大致是魏晋时期(3世纪至6世纪),在西方则是16世纪至18世纪。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1.文学的审美含义在现在通行的因素

(1)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促进了人类符号表意能力的发展与丰富,使得文学这类专门的审美表现领域得以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2)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展,推动了世界文化、学术、学科的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而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合理化分工机制中,文学被划分到审美一表现领域,专门承担以符号形式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2.文学通行含义的确定

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发展和现代分类机制的合理化作用,文学的通行含义形成了: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四)文学与非文学

1.文学与非文学的关系

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2.判断文学和非文学的标准

(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1.社会结构的构成

要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首先需要了解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社会结构由两个基本层面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包含的两个层面

(1)政治、法律制度

(2)社会意识形态。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1)经济基础是社会结构中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制约着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文学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1)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对于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

(2)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和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1.审美意识形态的含义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2.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1)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2)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

3.审美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把文学看成审美意识形态,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成果。基于90年代初以来高校文学理论研究和教学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审美意识形态”才正式成为认识文学基本属性的一个核心范畴。

4.审美意识形态的运用

运用“审美意识形态”范畴,要妥善处理三方面相互协调和融会的问题:

(1)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如何继承和革新本民族的文论传统

(3)如何回应“语言论转向”以来西方当代种种文论思潮的挑战。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含义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

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①无功利性

文学往往直接地是无功利的。无功利,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而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②功利性

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功利。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

a.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显现为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目的。

b.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c.文学由于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现实社会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地也体

现出掌握现实社会生活这一功利意图。

(2)形象与理性

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

①形象性

形象,这里是指审美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a.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b.与科学活动中的理性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而概念则是抽象的,要求确证、确定或明晰。

c.由于以形象形态存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因为,形象往往只在直觉的瞬间才真正活现出来。

②理性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事实上,从意识形态角度看,文学仍然必须依赖理性。只不过,理性在这里是以特殊形式存在的。更进一步讲,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

(3)情感与认识

从态度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①情感

文学是情感的。情感,这里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

a.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b.审美情感已不只是单纯情感而是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c.这种审美情感作为审美评价,又总是与前述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着,并通过它们而显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