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2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33958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5a.png)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教案2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42c98fc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8.png)
23 古诗词三首一:学习目标1:认识7 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
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得朗诵、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经过朗诵、解读、悟读课文,认识内容,领会课文描绘的光景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农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1:认真察看插图,谈谈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谈谈你从题目上认识到了什么?(题目点了然时间和地址)3:你还想认识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色?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如何才能读懂这首诗?如何才能读好这首诗?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1:自由朗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虑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沟通。
5:全班沟通,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诵的节奏,特别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繁荣昌盛的情景,后两句要读出忙碌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诵,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诵,领会诗情。
四: 背诵,累积语言。
五:指引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先用学习《农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沟通,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沟通自学成就。
4:收集描绘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一、创建情境,理解课题:1 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觉到什么?2 你们认识词吗?试着说一说。
3 简介词的内容。
4 简介作者背景: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以后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一、衬着氛围,理解词义:1 配乐朗诵,创造氛围。
2 自由朗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 指名朗诵,师生正音。
4 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古诗词三首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古诗词三首_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153aef0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60.png)
23古诗词三首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说明、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领会诗词的内容,使学生从中感觉到乡村田园风光的漂亮,感遇到劳动生活的紧张忙碌,培育对劳感人民的热爱之情。
依据诗所描述的光景,指引学生,想象画面,感觉田园生活及其情味。
依据诗所描述的光景,指引学生,想象画面,感觉田园生活极其乐趣。
小山村的图片、子规喊声录音、挂图。
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今日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翁卷,他出生于漂亮的江南水乡温州。
每当人们提到他,就会想到这首诗。
(出示课题及内容)二、初读1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2借助课文说明或查词典,把这首诗读正确,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三、学习《乡村四月》,领会画面美1老师范读,轻重缓急得体,抑扬顿挫分明。
2指名学生试读,老师相机指导。
3指学生理解句,领会感情。
▲“ 遍山原白川,子声里雨如烟。
”(1)透“ 遍山原” 四个字,你忧如看到什么了?(山岭和旷野都了。
)(2)从哪儿感觉到了画一般的美?(白川)① 着句,你看到了什么?②(出示画面)你能把它出来?(⋯⋯)(3)四月的村有更美的呢,听,那空中来什么啼叫的声音?(子声声)知道子是怎么叫的?好,我一同来倾听子的歌声。
(4)你是怎理解两句的?(春季,山陵和旷野遍及色,到都是已翻耕好的水田,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呈一片片白色。
杜声声啼,仿佛在敦促人快点干活,春雨漾漾如烟似。
)▲“ 村四月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 (1)“了”是什么意思?(束)(2)理解两句并领会感情。
(村的四月,民是特别忙碌的,干活是特别辛苦的,但他却很勤,作者在首中正是要美村四月里民勤耕种,任任怨的精神)4指朗、背。
四、明确文主第 2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赏识,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感人民的赞叹。
2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听到了这么动听的声音,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感觉这是一个如何的乡村四月呢?3多么艳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幸福的农家生活,美美地读读这首诗,用你的朗诵带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乡村四月。
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教案
![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a62a37b4daa58da0114a98.png)
布置作业:
做相关练习题。
板书设计:
渔歌子
教学后记
难点
品味诗句。
教具
PPT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人备课
写诗导入
师生一起工整默写《乡村四月》
同学们前面都已经预习和背诵过这三首诗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把《乡村四月》工整的一遍。
学生集体默写。
学生检查是否有书写错误,改正。
默写导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读诗,理解诗意。
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整体表述:
教材分析
重点
明诗意,背诗词,积累语言。
难点
品味诗句。
教具
PPT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人备课
写诗导入
师生一起工整默写《渔歌子》
同学们前面都已经预习和背诵过这三首诗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把《渔歌子》工整的一遍。
学生集体默写。
学生检查是否有书写错误,改正。
默写导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4.教师点评音量、韵味?
5.学习一首诗,不仅要正确地读、正确地写,还要正确地理解诗的意思。一首诗的意识,我们并不是完全不明白的。说哪一句不懂,也不过是一两个字词不理解而已,这时候我们应该借助什么来理解呢?
6.(1)引导学生体会“不须归”中的深意。(2)学生完成课后的习题。
7.教师组织学生背诵、默写。
课题
23.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
“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3 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教案)
![23 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49cbda700abb68a982fb77.png)
《 23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设计人:张华年级:四学习目标:1、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8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二、合作探究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三、拓展延伸品读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四、课堂检测成长资源49页第四题2、3小题。
《渔歌子》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8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知识链接:简介作者背景: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二、合作探究1、渲染气氛,理解词义: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读自悟、理解词义。
3、感情朗读,感悟意境.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三、积累语言,拓展延伸:1 、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 、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四、课堂检测默写两首古诗。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古诗词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古诗词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d14470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00.png)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古诗词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背诵《江南春》、《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三首古诗。
1.2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感悟诗人情感。
1.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古诗内容。
2.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1背诵三首古诗。
1.2理解古诗的大意。
1.3学会生字词。
2.难点:2.1感悟诗人情感。
2.2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及诗人。
1.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学习《江南春》2.1学生自主朗读,感知诗歌节奏。
2.2教师解析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学习《静夜思》3.1学生自主朗读,感知诗歌节奏。
3.2教师解析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学习《望庐山瀑布》4.1学生自主朗读,感知诗歌节奏。
4.2教师解析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拓展延伸5.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进行仿写。
5.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6.2学生分享学习感悟,教师给予鼓励。
四、板书设计1.《江南春》生字词:楼、柳、花、水、风诗意:江南春色美,楼前柳绿花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2.《静夜思》生字词:床、疑、霜、白、明诗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望庐山瀑布》生字词:望、庐山、瀑布、飞、直诗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word教案 (4)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word教案 (4)](https://img.taocdn.com/s3/m/fad816f97f1922791688e8e1.png)
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句意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导入: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二、学习课文(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1.独: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10005409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1a.png)
诗人以简洁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滁州 西涧的自然风光,包括幽草、黄鹂、 春潮、野渡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新 幽静的画面。
诗人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 得诗歌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给读 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人的情感表达
通过描写西涧的春景,诗人表达了对 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借 景抒情,寄托了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归 隐的意愿。
XX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 课《古诗词三首》
汇报人:XX
REPORTING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艺术手法鉴赏与实践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目录
XX
PART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REPORTING
教材分析与课程目标
•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某出版社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包含三首 古诗词。这些古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引导学生 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保 护问题,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可持 续发展观念。
通过比较古代与现代社会的不同价值 观念和生活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真、善、美 的生活境界。
结合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 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关爱 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
古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
古代诗词讲究格律和韵律,要求诗句的字数、平仄、押韵等符合一定的规则,以形成和谐 的音乐美。
诗词中意象及象征意义探讨
意象的概念和作用
意象是诗词中通过具体形象表现抽象情感或理念的艺术手法,它能够使诗词更加生动、 形象,并增强艺术感染力。
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古诗词三首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古诗词三首_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5370140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07.png)
22古三首1.会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背古,并能默写。
3.借助注、插等源,自主学,想象,理解意。
4.领会的内容,使学生从中感觉到村田园光的美,感觉到生活的忙碌,培育人民的之情。
依据所描的光景,引学生,想象画面,感觉田园生活及其情味。
依据所描的光景,引学生,想象画面,感觉田园生活极其趣。
小山村的片、子喊声音、挂。
多媒体件。
三第一一、入今日我再来一位人,翁卷,他出生于美的江南水温州。
每当人提到他,就会想到首。
(出示及内容)二、初1生字,学生字。
2借助文注或词典,把首正确,初步理解古内容。
三、学《村四月》,领会画面美1老范,重急得体,抑挫分明。
2指名学生,老相机指。
3指学生理解句,领会感情。
▲“ 遍山原白川,子声里雨如烟。
”(1)透“ 遍山原” 四个字,你忧如看到什么了?(山岭和旷野都了。
)(2)从哪儿感觉到了画一般的美?(白川)① 着句,你看到了什么?②(出示画面)你能把它出来?(⋯⋯)(3)四月的村有更美的呢,听,那空中来什么啼叫的声音?(子声声)知道子规是怎么叫的吗?好,让我们一同来倾听子规的歌声。
(4)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春季,山陵和旷野遍及绿色,各处都是已翻耕好的水田,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表现一片片白色。
杜鹃声声啼鸣,仿佛在敦促人们快点干农活,春雨漾漾如烟似雾。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了”是什么意思?(结束)(2)理解这两句诗并领会感情。
(乡村的四月,农民是特别忙碌的,干农活是特别辛苦的,但他们却很勤奋,作者在这首诗中正是要赞叹乡村四月里农民勤奋耕种,不辞辛苦的精神)4指导朗诵、背诵。
四、明确课文主题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赏识,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感人民的赞叹。
2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听到了这么动听的声音,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感觉这是一个如何的乡村四月呢?3多么艳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幸福的农家生活,美美地读读这首诗,用你的朗诵带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乡村四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和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和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304db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75.png)
23、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
【学习难点】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媒体运用]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教学时间]30分钟[教学过程预设]一、唤起生活的记忆。
1.背诵节气歌,寻找生活的记忆。
二、学习《乡村四月》(一)学习生字词。
1.单音字注音、组词2.多音字注音、组词。
3.词语解释(二)学习诗歌1.自由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会儿把想象到的景象和大家交流。
2.这首诗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节劳动人民紧张繁忙劳作的情景,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3.出示诗配画,边读边想象。
4.理解诗句三、学习《四时田园杂兴》1.介绍作家2.单音字注音、组词3.多音字注音、组词4.注释5.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6. 理解诗句7.齐读古诗,感受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
四、学习《渔歌子》。
1.介绍作家2.单音字注音、组词3.多义词解释4.注释5.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可以与同桌交流讨论。
6.理解诗句7.你从“白鹭”、“桃花”、“青箬笠”、“绿蓑衣”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8.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为什么不想回家?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9.感情朗读[课后练习]1.背诵这节课学的三首古诗词。
2.积累其他的田园风光诗词。
3.任选本课诗词中的一首作诗意画,看谁画得好。
[板书设计]《乡村四月》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渔歌子》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和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a3c4f49a482fb4daa48d4b52.png)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
4、今天,我们就随同宋朝诗人翁卷一起走进乡村四月,感受乡村初夏那浓浓的田园气息吧!(出示诗人简介)
5、总结学法:解诗题,晓诗人
(二)初读诗句,了解诗意。
1、生自由把这首诗读上两遍。注意,读第一遍的时候,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争取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的时候,要注意诗句的停顿,争取把诗念通顺。
(1)引导学生对比,感悟:是自己的创作好呢,还是翁卷的句子更有味道?(选用“蚕桑”“插田”不仅是因为这两种是农村最主要的农活,更是因为这句中的“田”和第二句诗中的“烟”押韵,还源于与第一句的“绿”和“白”相照应)诗歌讲究韵律,琅琅上口。这也是诗的魅力。
(2)读诗。
(四)悟读升华,背诵诗句
1、(播放悠扬的古筝曲及乡村风景图)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意境。
课件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补充意见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蚕桑、昼、耘”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乡村在你印象中是什么样的?
2、看来,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人们到哪去了?
(4)指导朗读,重点读出乡村人们的淳朴和勤劳。
(5)背诵积累。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2、古人笔下的乡村生活是很富有情趣的,同学们课后再读读其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句。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0cd551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00.png)
23古诗词三首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谈话导入)二、阅读诗歌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
2、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诗的收获。
3、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指导学生领会诗的意思1、学生自读诗歌,并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诗歌的意思。
2、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3、教师指导学生领会诗的大意。
4、激发学生对勤劳的乡村人民的热爱。
同学们,乡村的人民这样勤劳,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呢?四、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熟练地背诵。
考试中答题策略和几个答题窍门对于中学生来说,最终都要参加升学考试,而考试的遗憾莫过于实有的水平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致使十几年的辛劳毁于两小时的“经验”不足。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考的都是心理素质和考试技术的较量。
当一个考生进入封闭考场之后,他的知识和能力就是一个常数,而如何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阅卷得分点,这就取决于稳定的心态和答题的技术了。
答题得分到底有什么技巧,这也许是所有中学生们关心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也许中考状元们能给我们答案。
经过中考实战,中考状元们都展现出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良好心态、踏实的知识基础和应试技巧。
下面是他们在备考应试阶段总结出的“四先四后”应试技巧。
1.先易后难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题的时候,先做那些简单的题目,然后再做困难的题目,先做A类题,再攻B类题。
当然,容易和困难是因人而异的,“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虽然试卷本身的编排已经在原则上考虑到从易到难,但这仅仅是命题组的主观认识,而且数学试卷常常被设计为“两个从易到难的三个小高潮”(三类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从易到难;每类题型本身又从易到难),就是说,选择题的难题完全可能比填空题的易题困难,而解答题的易题又完全可能比选择、填空的难题容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6单元
课型
精读
课题
23古诗词三首
课时安排
2课时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2015、4
复备教师
班级
四二班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三、细读,走近田园生活的画面
1、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
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
3、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
西塞上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两句诗交代了时间是在春季,正是鳜鱼上市的季节,地点是西塞山前。前两句描写了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两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写出了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11、朗诵诗歌,结束课堂。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前两首导入,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三首词。师板书,教师介绍,词和诗的结构形式区别:诗讲究格式工整,对仗压韵。而词要灵活的多,也叫长短句。
二、师范读,学生练习读
1、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
2、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
教学重点
学习诗词的内容,理解诗词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小组合作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备内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文。
1、欣赏图片,激情引入:乡村,一个多么诱人的名词,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牧童短笛。
2、诵读诗词,激发情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乡村迷人的世界里,用自己的诗心与小桥流水撞击,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出农村景色的优美秀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诗句——(出示诗句,学生朗读)
5、板书课题。
二、学习《乡村四月》
(一)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自由读诗
要求:(1)读四遍,读前两次时,把字读得字正腔圆,注意多音字与生字的读音;读后两次时,把诗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可以摇头晃脑地读。
(2)对照注释、插图,想想诗中每句话的意思。
(3)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汇报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他们读得怎么样?
(1)字音读准了吗?(指导读准多音字“了”与生字的读音)
(2)注意到在哪里停顿了吗?
3、老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停顿。
4、小结读古诗的方法:
要缓缓地读;要两个两个字一读;读的时候摇头晃脑地读,韵味自然就出来了;读诗时把自己想象成诗人。
4、学生再读诗,读得有节奏,尽可能读出味道来。
(二)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2)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
4、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
五、拓展,感悟一份眷恋之情
1、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
1、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
2、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
3、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
4、回顾诗人生平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
板书设计:
景中有情
渔歌子 ------>不须归
情景交融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原白川 景美
子规烟雨
闲人少 人勤
才……又
四时田园杂兴
四、拓展延伸
1、过渡:古人说:“诗言志”,诗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首诗歌中充满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这与作者的经历是有关的。
2、谁来介绍一下作者翁卷、范成大?(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3、出示诗人简介,生阅读。
翁卷,字灵舒, 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 “永嘉四灵”之一,他们在思想方面,漠视功名富贵,安于贫贱,以陶渊明为师。他们的诗歌在内容方面着重表现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2)“也傍桑阴学种瓜”,“学”字写出了什么?(把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写出来)
(3)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描写的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种瓜的情景。感悟诗人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之情。
6、背诵《四时田园杂兴》。
【设计意图】《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和反映农村生活的诗歌。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乡村四月》,悟得学习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四时田园杂兴》,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1、读到这儿,乡村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美丽、繁忙)
哪些诗句表现了乡村的美丽、繁忙?
2、学生汇报,随机点拨
A 、感受画面,体会景物的美:“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景物——山原(山陵、原野)、川(平地)、子规(杜鹃)、黄梅雨
(1)“绿遍”体会到什么?(充满生机,郁郁葱葱,到处都是)
“白满川”是怎样的画面?(稻田中的水色波光粼粼,水色与天光相映照,满目亮白)
(都是写农村生活的诗,反映农民痛苦,感情比较压抑,基调深沉;《乡村四月》洋溢的是轻快愉悦的氛围,景是怡人的,事是悦人的,人的内心是轻松的,农民忙碌而开心基调明朗。)
11、应该说,封建社会的农村,农民的负担是沉重的,农民的生活是艰辛的,大多数诗人写的,是农村破旧衰败的景象。而翁卷、范成大却写出了农村的风光优美,农民的劳动愉悦。这并不是诗人有意掩饰丑恶现实,有意美化黑暗生活。诗人是在用诗的眼光去发掘生活中的美,并努力去再现这种美。这有这样,他们才能写出美,并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以后,我们读诗的饿时候,也要多想想诗歌背后深层的含义。
范成大,南宋四大家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写了农村的广阔生活和农民的疾苦,既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又同时表现了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4、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他们都不喜欢做官,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才写下这么多田园诗。)
5小结: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B、体会农村生活的繁忙
(1)“闲人少”:为什么说“闲人少”?人都去哪里了?(引出下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
(2)“才了”体会到什么?(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农活很多农民的劳动繁忙紧张)
(3)想象说话:可能还有哪些农活?
面对这些辛勤劳作的农民,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7、不止是他们,还有许多诗人也写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你读过哪些?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8、学生汇报展示读诗。
9、老师补充诗歌,学生诵读。
悯农郊行
唐李绅宋王安石
春种一粒粟柔桑采尽绿阴稀,
秋收万颗子芦箔蚕成密茧肥
四海无闲田,聊向村家问风俗
农夫犹饿死。如何勤苦尚凶饥?
10、与《乡村四月》相比,你发现这几首诗都有什么特点?
(4)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是啊,劳动最光荣。你们想的和作者的一样,他在诗中也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带着你们的赞美读读这两句诗——“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背诵《乡村四月》
【设计意图】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这里的“画”是指当时触发诗人表达欲望的情景。本环节的教学先让学生在诗文中找出景物,读诗句、说诗文意思,再借助朗读和想象,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绘的美丽风光,繁忙的农耕画面,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图画,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入景悟情,去感受、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2、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
(1)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
(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
(1)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
儿女各 当家(敬重)
童 孙 学种瓜(赞扬)
渔歌子
唐张志和
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②、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③、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④、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你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到什么?(乡村风光的优美,生活的优闲自在。)
4、过渡:是啊,美丽的田园风光在各位诗人的笔下都展现出不同的画卷。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欣赏乡村的美景。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三、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谈话过渡:欣赏了《乡村四月》给我们带来的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迷人景象和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动情景,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也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四时田园杂兴》。
2、板书诗题并理解,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兴”,理解“杂兴”。
3、学生回忆《乡村四月》的学习过程,出示学习环节和要求:
四、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
1、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
(二)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1、景美中感悟“不须归”。
(1)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
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