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
二十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史(正)
如沈从文 、师陀 、萧红、汪曾祺等的小 说。 师陀的《果园城记》十八篇作品的短 篇小说集,主要通过一个还乡的知识者 ‚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了小城 在衰落过程中出现的人、景、物、事。 由于作品凸现了复杂的情感体验与生命 意蕴、含蓄深沉的美学理想,文笔优雅明 快,诗意盎然,使‚果园城‛成为中国现代 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小城。
①乡土文学不仅具有恬静怡人的意境,而且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老人、女孩和黄狗 亦给人带来一种诗性的记忆。它时常作为 一种文学的典型背景,昭示着乡土文学可 能具有备的某种美学特征。
例:
废名在二、三十年代写下的《竹林的故 事》,《桃园》、《菱荡》及长篇小说《桥》 等,以平淡、悠远的抒情笔调,开了乡土抒 情小说之先河。
第二、茅盾政治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 茅盾在1936年2月1日《文学》第6卷,第 2号的《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说: ‚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 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象看一幅异域的 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 只是好奇心的餍(yan)足。因此在特殊的风 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 的对于命运的挣扎。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 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 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 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哈代早期作品描写的是英国农村的恬静景 象和明朗的田园生活,后期作品则主要反映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农村后造成的不幸和灾 难,基调明显变得阴郁低沉。 《还乡》是哈代 中期作品,小说发表十七年后再版时,哈代开 始对农村里古老传统的消失表示关注,(还乡) 的自然环境有了一种新的意义。他强烈地意识 到作为小说家,自己有责任在小说中保存正在 或即将消失的农村古老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和自然面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乡土小说(简)
《烛焰》 ,《红灯》. 烛焰》 红灯》 从手法上看,台静农的小说格调沉郁阴冷, 从手法上看,台静农的小说格调沉郁阴冷, 手法质朴圆熟,继承了鲁迅偏于阴冷的一面, 手法质朴圆熟,继承了鲁迅偏于阴冷的一面, 因此他的小说比鲁迅的小说更为压抑和沉闷, 因此他的小说比鲁迅的小说更为压抑和沉闷, 黯淡有余,而亮色不足. 黯淡有余,而亮色不足.
周作人
茅盾
二 乡土小说形成的原因
首先,乡土小说的出现是五四以来问题小说,为人生的创 首先,乡土小说的出现是五四以来问题小说, 作延续而来的必然结果,而且是其更深一层的发展. 作延续而来的必然结果,而且是其更深一层的发展. 其次,鲁迅的创作对于乡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其次,鲁迅的创作对于乡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鲁迅乡土小说的示范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 鲁迅乡土小说的示范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这些小说充分具有生活本身那种迷人的丰富性和生动 性. (二)鲁迅的乡土小说在思想内涵上具有难以比拟的深刻性. 鲁迅的乡土小说在思想内涵上具有难以比拟的深刻性. 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圆熟,丰富而又纯净的, (三)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圆熟,丰富而又纯净的,达到了 很高的审美境界. 很高的审美境界.
《黄金》是一个标志性的作品. 黄金》是一个标志性的作品. 陈四桥村,如史伯伯 陈四桥村,如史伯伯 ,桂生婶
四,寄寓上海的乡土小说作家
许杰 许杰: 他的最早的小说集《惨雾》 许杰:浙江绍兴人 .他的最早的小说集《惨雾》作 为文学研究会的丛书出版, 为文学研究会的丛书出版,是当时乡土小说的力 作. 枫溪村:秀丽的风景背后,却隐藏着宗法制农村的 枫溪村:秀丽的风景背后, 械斗. 野蛮习俗 :械斗. 惨雾》 玉湖庄, 《惨雾》:玉湖庄,环溪村 :"我"和嫁到环溪村 的桂香姐 赌徒吉顺》 《赌徒吉顺》 :典妻
乡土文学-第八章东北作家的乡土小说精品PPT课件
• 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9月23日重返阔 别了十二年的哈尔滨。萧军先后担任了 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鲁迅文 化出版社社长、《文化报》主编等职务。 就在这时,发生了《文化报》与《生活 报》论争事件。当时中共中央东北局作 出的“关于萧军问题的决定”确认了对 萧军的政治迫害。从此萧军便被排斥出 文艺界,被湮没了整整三十年。
• 2、《八月的乡村》分析
• 该小说着重描写了抗日游击队——中华 人民革命军第九支队,在极其艰苦的条 件下同日寇、伪满军队进行血与火的斗 争;展露了人民军队内部不同成分、不 同成员、不同思想之间的矛盾纠葛;表 现了东北人民不当亡国奴,誓死保卫家 乡,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风貌;揭示了 “不前进即死亡,不斗争即毁灭”的时 代主题。
•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父亲反
对,毅然背叛家庭,逃婚来到北平,并进入女
师大附中读无奈的情况下,违心 地与王恩甲一起住进道外十六道街东兴 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 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 作品有着结构松散语言杂驳生硬等粗糙之处,
二、萧红的乡土小说
• 1、 萧红生平简介 • 萧红(1911——1942)本名张秀环,后改为
张乃莹,笔名悄吟、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 封建地主家庭。 •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 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 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 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 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 母亲病故。
(8)乡土小说2
废名这种独特纯正的艺术风格到《桥》的 上卷达到一个高峰。
《桥》分上下两部,历时五年完成,体现 了作家返朴归真的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 美的融合。通过这座桥,达到了是废名理 想的田园。 程小林和史琴子青梅竹马的爱情故事 《桥》 (上):金银花、史家庄、井、落 日、洲、猫、万寿宫,松树脚下 ……
王鲁彦的小说创作
王鲁彦(1901-1944)浙江镇 海人 原名王衡 ,自取笔名鲁彦。 鲁迅称他为“吾家彦弟” 。 短篇小说集有《柚子》、《黄 金》、《童年的悲哀》、《小 小的心》、《我们的喇叭》等 八个集子,另外还有中篇小说 《乡下》和长篇小说《野火》。
王鲁彦
根据其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 创作分为几个时期: 一、《柚子》时期 二、《童年的悲哀》时期 三、《野火》时期 四、《我们的喇叭》时期
《柚子》时期: 《柚子》共收集了十一篇作品
纯洁的灵魂与热烈的情感:《秋夜》格调凄厉而峻急: “不能救人,又不能自救,没有勇气杀人,又没有勇气自杀, 诅咒着社会,又翻不过这世界。” 《秋雨的诉苦》:天国是自由的乐土,知心的朋友很多,是狂 风无情,把它吹到了地上。而地球太小了,地太脏了,到处是 黑暗,终于秋雨看不见这野蛮的世界,而钻入了地底。
《父亲的玳瑁》
中国式的感情方式,是与现代大都会中的绅士风 度不同,作品所显示出的怀旧的惆怅就像月光下 的箫声,蕴涵着哀婉而宁静的美。
Hale Waihona Puke 废名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废名简况: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 湖北黄梅人.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 年升入英文学系,在读书期间发 表新诗和小说作品,为语丝社成 员。 1929年业后由周作人推荐留校任 教,1937年抗战爆发后回故乡黄 梅避难,于当地任小学、中学老 师;1946年重新执教于北京大学 中文系。 1952年调至东北人民大学(现吉 林大学)中文系任教。1967年在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病逝于长春。
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
第一节
异彩纷呈的新时期乡土小说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概况
1.在鲁迅小说的示范和周作人“乡土艺术”理
论的倡导之下,王鲁彦、许杰、彭家煌、 蹇先艾与台静农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乡土小 说,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2.鲁迅、沈从文与赵树理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
的三大家。
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
在叙述人称或视角上;在结构上;
在语言上。
第四节 汪曾祺
一、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 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他是乡土 文化小说的集大成者,新时期的主要作品 有《受戒》、《异秉》、《大淖纪事》、 《陈小手》等。汪曾祺认为:“风俗是一 个民族集体创造的生活抒情诗。”风俗对 于汪曾祺而言是一种特定的生活内容,描 写它是为了张扬生命情调与审美精神。
•
我的写作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我不知道该赞歌 现实还是诅咒现实,是为棣花街的父老乡亲庆幸 还是为他们悲哀。 那些亡人,包括我的父亲,当了一辈子村干部 的伯父,以及我的三位婶娘,那些未亡人,包括 现在又是村干部的堂兄和在乡派出所当警察的族 侄,他们总是像抢镜头一样在我眼前涌现,死鬼 和活鬼一起向我诉说,诉说时又是那么争争吵吵。
再次,这一形象的意义:陈奂生性格, 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 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
1.反映了新时期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 追求的巨大变化。 2.表现了封建意识、极左路线危害的严 重性和改造国民的艰巨性。
二、《陈奂生上城》的艺术特征:
1.寓庄于谐、亦庄亦谐的艺术格调。 2.寓洋于土、土洋结合的叙述方式。
一、楚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较能体现楚文化精义的,是韩少功和何 立伟,尤其是韩少功,他的《爸爸爸》、 《女女女》、《归去来》、《火宅》一批 作品,植根于湘楚文化之“根”,连接当 代哲学之意象,驰骋奇诡的想象,展现主 体探奥抉微的自由精神。
第八章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
• 我的写作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我不知道该赞歌现 实还是诅咒现实,是为棣花街的父老乡亲庆幸还 是为他们悲哀。
Hale Waihona Puke • 那些亡人,包括我的父亲,当了一辈子村干部的
伯父,以及我的三位婶娘,那些未亡人,包括现 在又是村干部的堂兄和在乡派出所当警察的族侄, 他们总是像抢镜头一样在我眼前涌现,死鬼和活 鬼一起向我诉说,诉说时又是那么争争吵吵。
《九月寓言》以高度寓言化的方式描写 了一个海滨小村奇异的生活方式和独特 的文化氛围,谱写出一曲农业社会的悲 壮史诗。
拥有灵性与生命力的小村是一个农耕 文化的象征。
第七节 路遥
路遥,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1973 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 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92 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 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 《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 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的反响。
• 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 • 闲话文体。 • 超功利的潇洒率性自然之与美。 • 通过地域风情的描写,衬托那种纯朴
的民俗。 • 语言洗炼,行文如行云流水,潇洒自
然中自有法度。
第五节 贾平凹
一、作家简介:
贾平凹(1953—)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 1972年被推荐到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1978年以《满月 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引起文坛注意。主要作品 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 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秦腔》 与《高兴》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早晨的 歌》、《腊月·正月》《天狗》等;散文集《月迹》、 《爱的踪迹》、《商州三录》、《红狐》等。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
汪曾祺小说旳整体美学和文学史意义:
汪曾祺小说旳整体美学趋向于友好与唯美。这种友好既是人与自然旳相 融相洽,也是人与人之间旳真纯质朴。他旳小说文本中,没有把环境作 为异质性旳力量进行描写,写人在充斥异化旳环境里出现旳精神分裂与 心灵冲突,而要点写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旳内心旳 友好。
但应注意旳是,友好轻易泯灭深刻与锋利。
冯骥才旳“津门小说”钟情于津门重地,一般经 过挖掘清末民初天津卫旳闲人杂事和奇谈怪事, 再现带有浓厚“津味儿”色彩旳津门生活重新审 阅民族老式文化,或歌颂中华民族老式文化中伟 岸深厚、博大精深旳一面,或批判民族老式文化 中俗陋粗鄙旳一面。
《神鞭》经过傻二不断进取旳行为,歌颂了中华民族不 愿落后旳进取精神。(傻二、“玻璃花”)但是也有人 从中读出了抨击自古以来中国老式永远不败旳正统意识。
出目前1980年代前期,几乎与改革小说同步出现。它旳出现, 标志着小说在突破了社会政治层面旳新旳文学启蒙后来,开 始进入一种文化旳层面,并由此引出了文化寻根小说。
市井乡土小说和文化寻根小说有联络,但又有区别。前者以 风俗民情为主要体现对象,社会人生故事就在风俗民情中展 开,后者以风俗民情为窗口,主要体现风俗民情中蕴含旳文 化原因。
“好旳语言应该是每一句单独拿出来都平淡无奇,但放在 整体中,在前后旳文气相接中,却每一句都如嚼橄榄。”
如《求雨》写大旱时节孩子们敲锣打鼓求雨旳事。写到人们 因为大旱而望云霓时:“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 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旳颜色把人旳眼睛都映蓝了。雨呀, 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背面一句话看似闲话,读 后却觉得有意味。
写到孩子们求雨回来后:“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 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苞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 睡着了。”后一句是地道旳口语,却很有味。
第八章 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
二、大地上涌动着人生的欢乐:《受戒》 大地上涌动着人生的欢乐: 受戒》
1.小说一方面大胆描写了淳朴的小 和尚明海与天真的船家女小英子间的 友谊与爱情;另一方面又以细腻淡雅 的笔法,描写了荸荠庵和尚们没有清 规戒律的世俗生活场景,以及小英子 一家男耕女织、和谐自足的田园生活, 由此张扬了健康自然的人性,古朴淳 厚的民风民俗。
•
我的写作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我的写作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我不知道该赞歌 现实还是诅咒现实, 现实还是诅咒现实,是为棣花街的父老乡亲庆幸 还是为他们悲哀。 还是为他们悲哀。 那些亡人,包括我的父亲, 那些亡人,包括我的父亲,当了一辈子村干部 的伯父,以及我的三位婶娘,那些未亡人, 的伯父,以及我的三位婶娘,那些未亡人,包括 现在又是村干部的堂兄和在乡派出所当警察的族 他们总是像抢镜头一样在我眼前涌现, 侄,他们总是像抢镜头一样在我眼前涌现,死鬼 和活鬼一起向我诉说,诉说时又是那么争争吵吵。 和活鬼一起向我诉说,诉说时又是那么争争吵吵。
3.漂泊与回归:现代作家的乡恋心态。 4.反叛与眷恋:现代乡土小说的主题形态。 对于乡村文化的反叛与眷恋,是20世纪 中国乡土小说基本的、贯一的主题形态。
丁帆等:《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7年1月版。
第二节 新时期乡土小说地域文化群落
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地域文化群落, 大致包括楚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 燕赵文化、秦晋文化、中原文化、西南 的巴蜀滇黔文化等七大地域文化群落的 乡土小说家与乡土小说。
秦腔》 《秦腔》以贾平凹生长于斯的故乡棣花街为 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 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 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 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 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 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 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 震荡和变化。小说采取疯子引生的视角来叙述。 疯子引生的视角来叙述 震荡和变化。小说采取疯子引生的视角来叙述。 清风街有两家大户:白家和夏家, 清风街有两家大户:白家和夏家,白家早已衰 因此夏家家族的变迁演便成了清风街、 败,因此夏家家族的变迁演便成了清风街、陕 西乃至中国农村的象征…… 西乃至中国农村的象征
[精品]新时期乡土小说
专题五新时期乡土小说教学要求:1、了解新时期乡土小说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联系与区别;2、重点了解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主要作家和主要成就以及发展和影响;3、掌握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贾平凹《浮躁》《废都》《秦腔》,张炜《古船》,莫言《红高粱》的创作特点;4、重点掌握陈忠实《白鹿原》,莫言《红高粱》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特点。
教学方法:点拨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时期乡土小说与“十七年”时期文学的联系与区别 P88联系:作家相传承;作品具有继承性的影响力区别:时代变化带来创作主题和风格的变化二、新时期乡土小说的阶段性发展 P89鲁迅:乡土文学的开拓者,《故乡》《闰土》《阿Q正传》《祝福》《风波》等赵树理“山药蛋派”:马烽、孙谦、西戎、束为、胡正孙犁“荷花淀派”: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四大名旦”:柳青、周立波、赵树理、孙犁“四小名旦”:李准、浩然、马烽、刘绍棠“十七年”两大系小说:以战争题材为中坚的革命历史小说和以农业集体化进程为主旨的农村题材小说(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反思文学,对文革十年造成的巨大创伤的揭示,对极左思潮的追索和清算,作为反思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发展道路之艰难曲折的重要内容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汪曾琪:高邮水乡故事,《受戒》《大淖记事》《故里三陈》刘绍堂:“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蒲柳人家》《京门脸子》《瓜棚柳巷》《花街》《鱼菱风景》《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二)80年代中期:P90寻根文学,探索传统文化,其精神指向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在世界文化纷纷涌入打开大门的中国之际,寻找与之进行对话的本土资源;二是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对传统文化予以辨析,激浊扬清。
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李准:《黄河东流去》(三)80年代末:P91新写实小说,从80年代对农村的热情讴歌和对改革前景的乐观展望,向90年代以揭示干群矛盾和权力运作方式的乡村叙事的变化,以及城市的扩张对乡村中的青年男女产生极大的诱惑、召唤和迷茫。
新时期浪漫主义乡土小说发展论
新时期浪漫主义乡土小说发展论作者:杨彬来源:《江汉论坛》2012年第05期摘要:新时期浪漫主义乡土小说突破与超越了现实主义一元独尊的桎梏。
新时期浪漫主义乡土小说是在新时期社会开放的形势下,现代意识充溢于作家头脑中,主体具有与历史和现实抗衡的个体精神时出现的产物,也是文学多元化状态下的产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浪漫主义小说唤回存活在记忆中的过去,使之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来抵御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中的美与善的亵渎、毁弃,从而反抗政治对文学的过分束缚,使文学真正地回归文学本身。
关键词:新时期;浪漫主义;乡土小说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5-0111-05一、浪漫主义小说思潮出现的原因新中国文学,因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强调现实主义文学方法,从而形成了现实主义一元独尊的格局。
进入新时期后,随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复归、深化以及现代主义小说的出现,浪漫主义小说也成为和现实主义争分天下的重要一元,成为新时期非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思潮。
一般来说,许多人都把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称为新时期小说的三足,把三者并立起来,但是现代主义小说比较复杂,包含了现代、后现代等多种形态,在新时期还有许多无法归类的小说形式,比如网络文学等,因此我把除现实主义之外的所有小说流派都称作非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也属于这个范畴。
浪漫主义思潮在1980年代初萌发,并很快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一股颇有声势的文学潮流。
1980年代初,张承志以《黑骏马》开始了他的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乌热尔图的《七岔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冯苓植的《驼峰上的爱》等作品,表现出回归大自然和传统的倾向。
汪曾祺、刘绍棠等人的乡土风俗文学和“寻根文学”所表现出来的返回传统的意象都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1980年代初期,现实主义仍然居于主导地位,现代主义小说(如意识流小说、现代派小说)初试锋芒而大获成功。
第八章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1)
2.陈奂生是高晓声着力塑造的一个处于 社会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 在他身上,既凝聚着农民的传统美德, 折射出新时期农民的深刻变化;同时, 还承受着因袭的心灵重负,体现了作者 对社会人生国民性的深深忧虑和严肃思 考。
首先,陈奂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 厚道、质朴等的美好品格。
其次,作为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 的传统农民,他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 代的遗传基因,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 “左”路线的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 昧,自卑自贱,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 目光短浅和阿Q式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 等弱点。
第三节 高晓声
一、高晓声对农民命运的反思
1.高晓声(1928—1999)江苏省武进县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天在上》等,散文集 《生活的交流》等,文艺论集《创作谈》、《生 活·思考·创作》等。其中《李顺大造屋》、 《陈奂生上城》分获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 篇小说奖。 “陈奂生系列小说”由《“漏斗户” 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 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陈奂生出国》 等六篇小说组成,表现了以陈奂生为代表的新时 期农民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 活不断改善和进步的历程。
贾平凹的《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 家》、《腊月·正月》从传统文化心理角度 写出改革浪潮里人们的种种变化,把改革 意识拓宽到民族心理素质和固有传统观念 方面来旗帜鲜明地反映改革的曲折与艰辛。 这些小说以商州为背景,表现新形势下商 州地区农村社会变革所引起的价值观念的 变化,以及新的价值观念对农村生活、传 统观念和旧有势力的冲击。
在《芦青河告诉我》的后记中,张炜 说:“我厌恶嘈杂、肮脏、黑暗,就抒 写宁静、美好、光明;我仇恨龌龊、阴 险、卑劣,就赞颂纯洁、善良、崇高。 我描写着芦青河两岸的那种古朴和宁静, 心中却从来没有宁过。” 张炜对芦青河 两岸农村社会的抒情化描绘,一直遭到 不少人的批评。
第八章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1)
在《芦青河告诉我》的后记中,张炜 说:“我厌恶嘈杂、肮脏、黑暗,就抒 写宁静、美好、光明;我仇恨龌龊、阴 险、卑劣,就赞颂纯洁、善良、崇高。 我描写着芦青河两岸的那种古朴和宁静, 心中却从来没有宁过。” 张炜对芦青河 两岸农村社会的抒情化描绘,一直遭到 不少人的批评。
《秋天的思索》中的村支书王三江作 威作福、横行乡里,以权谋私,利用权 力掠夺农民承包的葡萄园的成果。在 《秋天的愤怒》里,我们可以看到农村 基层干部是如何冠冕堂皇地打着承包责 任制的旗号,把集体资产据为己有,从 而掌控着农民的命运。
刘绍棠不仅率先提出建立乡土文学的文学主张而且身体力行积极探索付诸创作实践创作了蒲柳人家蛾眉鱼菱风景瓜棚柳巷小烟村四五家等一大批乡土小说这些小说继续发扬50年代田园牧歌的风格却在田园中增加传奇色彩不但显示燕赵醇厚民风人情而且表现燕赵侠肝义胆扶危济困的文化性格
第八章 异彩纷呈的新时期乡土小说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概况
七、西南巴蜀滇黔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四川的周克芹的长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在突破既定“农村题材”主题模式上,是开风气 之先的,从此部长篇到《山月不知心里事》,到 《果园的主人》到《秋之惑》,由于他与农村现 实的贴近,使他一直领风气之先,在写法上,他 也从绵密的写实逐渐发展为虚实相生的新境界。 贵州的何士光,以《乡场上》为人瞩目,继而又 有《种包谷的老人》、《远行》等作名世,独创 了“梨花屯”的艺术世界。
第八节 陈忠实
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东郊灞桥 区西蒋村。已出版中篇小说集《初 夏》、《四妹子》、《夭折》,短篇 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 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长篇小说《白鹿原》(修订本)获第 四届茅盾文学奖。1979年加入中国作 家协会,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乡土文学 第八章东北作家的乡土小说
•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 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 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 础。
•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 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
•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 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
• 1940年6月第二次去延安。从这时起,一 直到1945年冬末,萧军一直生活和工作 在延安。他担任了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 “文协”分会的理事,《文艺月报》的编 辑,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教员等职务。
• 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9月23日重返阔 别了十二年的哈尔滨。萧军先后担任了 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鲁迅文 化出版社社长、《文化报》主编等职务。 就在这时,发生了《文化报》与《生活 报》论争事件。当时中共中央东北局作 出的“关于萧军问题的决定”确认了对 萧军的政治迫害。从此萧军便被排斥出 文艺界,被湮没了整整三十年。
• 在艺术上,《八月的乡村》有着鲜明的特色。
• 首先,它以浓郁的乡土色彩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萧军既能准确地把握人 物性格牲,作速写的勾勒,又善于精雕细绘, 并且常常把二者结合起来加以描写。
• 此外,《八月的乡村》的风格也质朴刚健,充 溢着一种不可抑止的力量,可以说是“力工、胡子、旧军人,还是知识分子, 都有东北的胡子气,他所喜欢书写的东北乡风 民俗,多与“侠”有关。
第八章东北作家的乡土小说
• 第一节 萧军、萧红的乡土小说
• 建国前的东北作家的乡土小说,主要是表现对 故乡沦陷的哀痛与血泪,“他们把浓得化不开 的乡土情结、炽热的民族情感、北国的血泪, 还有不屈的剑与火,凝聚于笔端,写出了既富 有东北地域色彩又质朴粗犷,甚至充满野性力 量的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的重 要创获。”
乡土文学 第八章东北作家的乡土小说精编版
• 从正面刻画了不愿做奴隶的东北人民的 抗日斗争,粗笔勾勒出陈柱司令、铁鹰 队长、李三弟、李七嫂等抗日英雄的群 像。因此,可以说《八月的乡村》贯穿 着强烈的爱国激情,有着振奋人心的粗 犷力量和英雄主义的高亢格调。小说得 到了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并亲自给小 说的出版作序说:“我却见过几种说述 关于东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说。
• 粉碎“四人帮”后,党为萧军同志彻 底平反,恢复名誉,重新作了符合历史 事实的公正的结论,充分肯定了他“早 年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并以自己的文 学创作宣传抗日救亡,反对国民党反动 派的卖国政策和独裁统治”的历史功绩, 撤消了1948年东北局“萧军关于问题的 决定”,推倒了“四人帮”给萧军强加 的各种诬陷之词,称赞“萧军同志拥护 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是一位有 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
•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 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 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 础。
•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 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
•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 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
• 在艺术上,《八月的乡村》有着鲜明的特色。
• 首先,它以浓郁的乡土色彩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萧军既能准确地把握人 物性格牲,作速写的勾勒,又善于精雕细绘, 并且常常把二者结合起来加以描写。
• 此外,《八月的乡村》的风格也质朴刚健,充 溢着一种不可抑止的力量,可以说是“力”的 艺术。小说中的反抗者,不论他们最初的身份 是农民、苦工、胡子、旧军人,还是知识分子, 都有东北的胡子气,他所喜欢书写的东北乡风 民俗,多与“侠”有关。
• 迟子建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作 品500万字,出版著作40余部。她的主要 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 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 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 《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 《向着白夜旅行》等。她曾经获过三届 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各种奖项, 作品被译为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 在海外出版。
乡土文学 第八章东北作家的乡土小说
• 1934年6月中旬离开了东北故乡,来到关 内。在青岛,萧军、萧红一边编辑《青岛 晨报》副刊,一边写作。萧军在里写完了 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
• 1935年7月,萧军自费“非法”出版了长 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立即轰动了文坛, 奠定了萧军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 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 完成著名中篇小说成名作《生死场》。此间, 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 的指导与鼓励。
• 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 迅先生第一次会面。
• 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 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 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 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 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 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 首先,小说是呼兰河人的人生悲歌。老胡 家的小团圆媳妇还是个孩子,却死于周边 “好心人”的的捉弄,冯歪嘴夫妇因为没 有按习俗结婚而被邻人视为“野鸳鸯”, 他们在凄清中艰难地熬着日子,寂寞地死 生。
• 其次,萧红在苦难的另一面发现了生命生 存的欢欣。如漏粉一家住在会“走”的房 子里,不但不担心房子随时会倒塌,反而 为在房顶上找到大蘑菇而不断向周围的人 夸耀。
• 2、《八月的乡村》分析
• 该小说着重描写了抗日游击队——中华 人民革命军第九支队,在极其艰苦的条 件下同日寇、伪满军队进行血与火的斗 争;展露了人民军队内部不同成分、不 同成员、不同思想之间的矛盾纠葛;表 现了东北人民不当亡国奴,誓死保卫家 乡,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风貌;揭示了 “不前进即死亡,不斗争即毁灭”的时 代主题。
乡土文学第八章东北作家的乡土小说
• 首先,小说是呼兰河人的人生悲歌。老胡 家的小团圆媳妇还是个孩子,却死于周边 “好心人”的的捉弄,冯歪嘴夫妇因为没 有按习俗结婚而被邻人视为“野鸳鸯”, 他们在凄清中艰难地熬着日子,寂寞地死 生。 • 其次,萧红在苦难的另一面发现了生命生 存的欢欣。如漏粉一家住在会“走”的房 子里,不但不担心房子随时会倒塌,反而 为在房顶上找到大蘑菇而不断向周围的人 夸耀。
•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 《王阿嫂的死》。 • 1933 年 8 月,长春《大同报》文艺周刊 《夜哨》创刊,萧红做为主要撰稿人, 在夜哨上发表了《两个青蛙》、《哑老 人》、《夜风》、《清晨的马路上》、 《八月天》等作品。 • 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 《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 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 萧军署名三郎。
• 写人物则采取动态的描写,着墨不多,情 致立见: 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
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 辫子竟快到膝间了。她脸长得黑忽忽的,笑呵 呵的。 院子里的人,看过老胡家的团圆媳妇之后, 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不过都说太大方了, 不像个团圆媳妇了。 周三奶奶说: “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
• 再次,作者在小说中对东北风俗的细致描绘, 如婚丧嫁娶习俗,有年节祭祀礼仪,有跳大神、 放河灯、野台子戏,赶庙会等民俗活动,虽然 有批判愚昧的一面,却还有表现东北民间狂欢 的一面,很好地展示了一副东北风情画卷。如 对放河灯的描写“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 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 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都看出了神了,一声 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之中。灯光照得河水幽 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 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
• 一、萧军的乡土小说 • 1、 萧军生平简介 • 萧军(1907——1988)1907年7月3日生于辽 宁锦州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原名刘鸿霖。 曾用名刘吟飞、刘羽捷、刘蔚天、刘毓竹等。 笔名除萧军外,还有酡颜三郎、田军等。 • 1925年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 第七期,学习法律和军事。1929年,萧军写出 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懦......》,以“酡颜 三郎”为笔名,发表在当年5月10日沈阳《盛 京时报》上。小说愤怒地揭发了军阀残害士兵 的暴行。
(8)乡土小说2
《李妈》:商业文明的渗透下给古老的乡村带来的人心的 震荡和异化
《童年的悲哀》 :阿成哥 《小小的心》阿品 三、《野火》时期
1936年,鲁彦的中篇《乡下》以及随后的长篇《野火》, 反映了农村中的斗争与反抗。 《乡下》:阿毛、阿利、三品个贫苦农民
史家庄,史奶奶,长工三哑叔 “送牛” 《桥》(下)十年之后, 温厚贤惠的琴子和天真活泼的细竹 小林 :“我每逢看见了一个女人的父母, 则我对于这位姑娘不愿多所瞻仰,仿佛把 她的美都失掉了,尤其是知道了他的父亲, 越看越看出相象的地方来,说不出来的难 受,简直的无容身之地,想到退避。 ” “我仿佛觉得女子应该长在花园里。”
哲思和诗思融入到日常的生活描写 卞之琳称《莫须有先生传》“对当时的所谓 ‘世道人心’笑骂由之,嘲人嘲己,装痴 买傻,随口捉弄今人古人,雅俗并列”, 是废名的“另一小说写作奇峰。”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写于40年代。基 本是废名生活的自传。 小说所采用的是实录的形式,用日记的方 式记录了战争期间莫须有在乡间躲避战乱 的一短生活,因此文笔一改《莫须有先生 传》的晦涩。 避寇犹如归家——“莫须有先生”的诗意哲 学
《菱荡》
“菱荡圩算不得大圩,花篮的形状,花篮 里却没有装一朵花,从底绿起,——若是 荞麦或油菜花开的时候,那又尽是花 了。„„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 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 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两个 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园也 在这里。” 陈聋子 、二老爹
王鲁彦的小说创作
王鲁彦(1901-1944)浙江镇 海人 原名王衡 ,自取笔名鲁彦。 鲁迅称他为“吾家彦弟” 。 短篇小说集有《柚子》、《黄 金》、《童年的悲哀》、《小 小的心》、《我们的喇叭》等 八个集子,另外还有中篇小说 《乡下》和长篇小说《野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秦晋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此地域的乡土小说,有如唢呐,吹 奏的多是凄楚苍凉的黄土悲歌。
陕西的贾平凹运用“地方志的史录 笔法”,创作了商州系列小说,他的 长篇《浮躁》及其诸多中篇创作,是 新时期引人注目的重要乡土小说。路 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在全 国也先后产生较大影响。
山西在60年代曾形成一个乡土小说的文 学流派“山药蛋派”,有一批对艺术十分 虔诚的乡土小说作家。一批被称为“晋军” 的作家创作了乡土小说,在全国产生影响 的,有柯云路《新星》,郑义《远村》、 《老井》,韩石山《磨盘庄》,李锐的 “厚土”系列。
2.陈奂生是高晓声着力塑造的一个处于 社会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 在他身上,既凝聚着农民的传统美德, 折射出新时期农民的深刻变化;同时, 还承受着因袭的心灵重负,体现了作者 对社会人生国民性的深深忧虑和严肃思 考。
首先,陈奂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 厚道、质朴等的美好品格。
其次,作为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 的传统农民,他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 代的遗传基因,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 “左”路线的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 昧,自卑自贱,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 目光短浅和阿Q式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 等弱点。
第八章 异彩纷呈的新时期乡土小说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概况
1.在鲁迅小说的示范和周作人“乡土艺术”理 论的倡导之下,王鲁彦、许杰、彭家煌、 蹇先艾与台静农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乡土小 说,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2.鲁迅、沈从文与赵树理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 的三大家。
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
《秦腔》以贾平凹生长于斯的故乡棣花街为 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 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 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 震荡和变化。小说采取疯子引生的视角来叙述。 清风街有两家大户:白家和夏家,白家早已衰 败,因此夏家家族的变迁演便成了清风街、陕 西乃至中国农村的象征……
再次,这一形象的意义:陈奂生性格, 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 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
1.反映了新时期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 追求的巨大变化。
2.表现了封建意识、极左路线危害的严 重性和改造国民的艰巨性。
二、《陈奂生上城》的艺术特征:
1.寓庄于谐、亦庄亦谐的艺术格调。 2.寓洋于土、土洋结合的叙述方式。
• 我的写作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我不知道该赞歌现 实还是诅咒现实,是为棣花街的父老乡亲庆幸还 是为他们悲哀。
• 那些亡人,包括我的父亲,当了一辈子村干部的
伯父,以及我的三位婶娘,那些未亡人,包括现 在又是村干部的堂兄和在乡派出所当警察的族侄, 他们总是像抢镜头一样在我眼前涌现,死鬼和活 鬼一起向我诉说,诉说时又是那么争争吵吵。
一、楚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较能体现楚文化精义的,是韩少功和何 立伟,尤其是韩少功,他的《爸爸爸》、 《女女女》、《归去来》、《火宅》一批 作品,植根于湘楚文化之“根”,连接当 代哲学之意象,驰骋奇诡的想象,展现主 体探奥抉微的自由精神。
二、吴越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汪曾祺的《受戒》、《异秉》、 《大淖记事》在乡土风俗的描写中, 回荡着“美”与“健康的人性”的旋 律,在乡土小说中最早显示文化的意 味。高晓声在《李顺大造屋》、“陈 奂生系列”等一系列作品中,相当深 刻地表现农民文化心理的扭曲变形。 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也有代 表性。
1998年下半年,贾平凹在20世纪末的最后一 部长篇小说《高老庄》出版。同以往的作品相 比,该作最为逼近现实,小说从当前农村日常 生活入手,点明了农耕文化对工业化文明接纳 的艰难,揭示了民间传统的复杂性。如同《白 夜》一样,《高老庄》的主人公依旧是一群社 会最基层的卑微的人,讲述的依旧是点点滴滴 的琐碎小事。
第三节 高晓声
一、高晓声对农民命运的反思
1.高晓声(1928—1999)江苏省武进县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天在上》等,散文集 《生活的交流》等,文艺论集《创作谈》、《生 活·思考·创作》等。其中《李顺大造屋》、 《陈奂生上城》分获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 篇小说奖。 “陈奂生系列小说”由《“漏斗户” 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 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陈奂生出国》 等六篇小说组成,表现了以陈奂生为代表的新时 期农民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 活不断改善和进步的历程。
七、西南巴蜀滇黔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四川的周克芹的长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在突破既定“农村题材”主题模式上,是开风气 之先的,从此部长篇到《山月不知心里事》,到 《果园的主人》到《秋之惑》,由于他与农村现 实的贴近,使他一直领风气之先,在写法上,他 也从绵密的写实逐渐发展为虚实相生的新境界。 贵州的何士光,以《乡场上》为人瞩目,继而又 有《种包谷的老人》、《远行》等作名世,独创 了“梨花屯”的艺术世界。
贾平凹的《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 家》、《腊月·正月》从传统文化心理角度 写出改革浪潮里人们的种种变化,把改革 意识拓宽到民族心理素质和固有传统观念 方面来旗帜鲜明地反映改革的曲折与艰辛。 这些小说以商州为背景,表现新形势下商 州地区农村社会变革所引起的价值观念的 变化,以及新的价值观念对农村生活、传 统观念和旧有势力的冲击。
在《芦青河告诉我》的后记中,张炜 说:“我厌恶嘈杂、肮脏、黑暗,就抒 写宁静、美好、光明;我仇恨龌龊、阴 险、卑劣,就赞颂纯洁、善良、崇高。 我描写着芦青河两岸的那种古朴和宁静, 心中却从来没有宁过。” 张炜对芦青河 两岸农村社会的抒情化描绘,一直遭到 不少人的批评。
《秋天的思索》中的村支书王三江作 威作福、横行乡里,以权谋私,利用权 力掠夺农民承包的葡萄园的成果。在 《秋天的愤怒》里,我们可以看到农村 基层干部是如何冠冕堂皇地打着承包责 任制的旗号,把集体资产据为己有,从 而掌控着农民的命运。
二、大地上涌动着人生的欢乐:《受戒》
1.小说一方面大胆描写了淳朴的小 和尚明海与天真的船家女小英子间的 友谊与爱情;另一方面又以细腻淡雅 的笔法,描写了荸荠庵和尚们没有清 规戒律的世俗生活场景,以及小英子 一家男耕女织、和谐自足的田园生活, 由此张扬了健康自然的人性,古朴淳 厚的民风民俗。
2.《受戒》的创作特色:
三、齐鲁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新时期山东的乡土小说出现斑驳陆 离的奇光异彩:极内省的文化性格,如 张炜《古船》里的隋抱朴;极豪爽、自 尊、自由的文化性格,如莫言的《红高 粱》系列。此外,还有矫健的《老人 仓》、《天良》和长篇《河魂》,王润 滋的《内当家》。
四、燕赵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古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刘绍棠不仅率先提 出建立“乡土文学”的文学主张,而且身体力行, 积极探索付诸创作实践,创作了《蒲柳人家》、 《蛾眉》、《鱼菱风景》、《瓜棚柳巷》、《小 荷才露尖尖角》、《花街》、《荇水荷风》、 《烟村四五家》等一大批乡土小说,这些小说继 续发扬50年代“田园牧歌”的风格,却在田园中 增加传奇色彩,不但显示燕赵醇厚民风人情,而 且表现燕赵侠肝义胆、扶危济困的文化性格。
第八节 陈忠实
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东郊灞桥 区西蒋村。已出版中篇小说集《初 夏》、《四妹子》、《夭折》,短篇 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 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长篇小说《白鹿原》(修订本)获第 四届茅盾文学奖。1979年加入中国作 家协会,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在叙述人称或视角上;在结构上;在 语言上。
第四节 汪曾祺
一、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 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他是乡土 文化小说的集大成者,新时期的主要作品 有《受戒》、《异秉》、《大淖纪事》、 《陈小手》等。汪曾祺认为:“风俗是一 个民族集体创造的生活抒情诗。”风俗对 于汪曾祺而言是一种特定的生活内容,描 写它是为了张扬生命情调与审美精神。
六、中原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河南古称中原,这一地带孕育了丰富的中国传统 文化。河南乡土小说家或从历史生活的反顾中,挖 掘传统文化的魅力或局限(如李准的《黄河东流 去》,张一弓部分反思历史的小说); 或在对社会 变革、文化转型中的村镇人们生存形态、文化心理 嬗变的描摹中传达丰厚的文化意蕴(如乔典运《满 票》、《冷惊》等一批冷峻之作;田中禾的《五 月》、《枸桃树》等作;张宇以豫西生活为表现对 象的诸多小说;周大新的“南阳盆地系列”);或 在城乡文化的比照中,诗意地发掘乡村人美好的情 感,强健的灵魂,通过对乡村文化传统的现代观照, 作新的文化思考,如李佩甫的以颍河为背景的和阎 连科表现豫西乡村生活的一系列长、中篇小说。
3.漂泊与回归:现代作家的乡恋心态。 4.反叛与眷恋:现代乡土小说的主题形态。
对于乡村文化的反叛与眷恋,是20世纪 中国乡土小说基本的、贯一的主题形态。
丁帆等:《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7年1月版。
第二节 新时期乡土小说地域文化群落
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地域文化群落, 大致包括楚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 燕赵文化、秦晋文化、中原文化、西南 的巴蜀滇黔文化等七大地域文就放下笔盯着汉罐长出来的烟线,烟线在我长
长的吁气中突然地散乱,我就感觉到满屋子中幽
灵飘浮。
——《秦腔·后记》
第六节 张炜的小说
一、作家简介 张炜,1965年11月生,山东龙口人,
原籍栖霞。1980年开始创作,作品主要有 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 慧》、《家族》,中篇小说《秋天的愤 怒》、《蘑茹七种》等,短篇小说集、散 文集《玉米》、《融入野地》、《夜思》 等。现已出版《张炜作品选》五卷。
张炜是一位对当代社会现实有着独特思考的 作家,他的强烈的道德关怀精神以及由此出发 的对现实的质疑和批判常常引来众多的争议。 从1993年以后,张炜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变得 更加尖锐触目,他对剧烈变动中的中国社会现 实的不满和忧虑充斥于这一时期他的所有文字 之中。对工业文明的疑虑,对道德理想的高调 宣扬,使原本显得低调沉默的张炜一跃成为知 识界、文化界的焦点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