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公开课导学案教师版
选修课文苏轼《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授课时间】2014年12月8日【授课班级】高二(15)班【授课老师】陈志昌【授课安排】1课时一、学生分析高二(15)班是本人所教的班级,在年级里属于理科普通班。
该班学生的特点是语文基础在同类班级里算是不错的,而且他们学习兴趣很浓,善于思考问题,课堂纪律较好,但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上课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二、教材分析《定风波》是粤教版语文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里的一篇经典文章,这首词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最能体现苏轼豁达豪放的性格特点,是高考必考的背诵篇目。
但也正因为篇幅短小,所以给上课老师带来不少的挑战。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指导自主学习全词,能准确的翻译序言并鉴赏每一句词,并在课堂上把该词背诵下来。
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并归纳出豪放词的基本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回顾苏轼的基本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主要的思想,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四、教学策略设计这节课计划采用导学案教学的方式,在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更多地通过动笔检测其学习效果,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同时,考虑到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基本学情:理科普通班,对古典诗歌的赏析还停留在理解阶段,因此,学案的设计更多的侧重于学生对词句(包括小序)的理解。
另一方面,15班的学生平时课堂气氛也略显沉闷,我担心上公开课他们一紧张就不知所措了,为了缓解他们紧张的学习状态,我在设计学案的时候也尽量增加一些有趣的内容,如苏轼的人物资料卡填空。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堂典型人物形象猜猜猜(二)人物资料卡填空之苏轼(三)序言学习要求:请翻译该词的序言,尤其注意把加点字词翻译准确。
(4分)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遂..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晴.,故作此。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作词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词句鉴赏要求:仿照鉴赏的形式,依次鉴赏每一句词,完成填空部分的内容。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赏析《定风波》的艺术特色,包括意境营造、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豁达心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赏析词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对比、以小见大等。
2、难点(1)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旷达的胸襟。
(2)理解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知人论世法: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词作的内涵。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词中的疑难问题,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所作。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期间,他生活困顿,心情苦闷。
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在生活中寻找乐趣。
这首词就是他在一次出游途中遇雨所作,通过对自然风雨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态度。
五、文本解读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导学案
其间,因往相田。
”天气:雨→晴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指拿着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两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故:交代写作缘由。
补充:小序又叫题序,北宋词人张先率先使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取向逐渐贴近作者的日常生活,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
2、解读词的上阙(1)引导学生试着翻译词的上阙,找出上阙的词眼。
明确: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
手持竹杖、脚踏芒鞋也没什么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比骑马还要轻松。
披着一领蓑衣在风雨之中过这一生。
上阙词眼:“一蓑烟雨任平生。
”(2)深入分析词的上阙从词的小序中,我们不难看出,整首词记述的是一次出行遇雨的经历。
那么词的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中的“穿林打叶声”写的也就是实景,那么它又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呢?明确:“穿林打叶声”暗示政治的风雨。
体现了作者在政治风雨中从容不迫的气度,以及在遭受贬谪时处之泰然的心态。
⑵同学们想像一下手持“竹杖”,脚踏“芒鞋”,走在风雨交加的泥泞道路上,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那么词人为何说它“轻胜马”呢?此处的“竹杖芒鞋”与“马”又代表着什么呢?明确:此处的“轻”并不是真正的身体上的轻松,而是一种心理上的轻松。
“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是“无官一身轻”。
⑶“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为词上阙的词眼,谈谈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
“任”字有放任自由的意思。
3、解读词的下阙(1)引导学生试着翻译词的下阙,找出下阙的词眼。
定风波导学案正稿(教师版).doc
《定风波》导学案正稿(教师版)编者:王伟【学习目标】1 .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
2.反复吟诵,领会重要词句;把握词的感情,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学习重点】1.理解苏词中的思想感情,感悟其哲理。
2.鉴赏木词运用的艺术手法。
一、预习案1 .创作背景《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和他创作的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同一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黄州,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的挫折,也是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
在他被贬官之前是在浙江湖州当太守,而且还是文坛领袖, 如今却变成了阶下囚,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人生的痛苦莫过于失落的痛苦,被剥夺的痛苦,过去那些地位、荣誉,统统被剥夺掉了,在心里产生了强大的反差。
通过诗词可以透视苏轼贬黄时期的心态,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从“失意苦闷”到“乐观坦然”再到“超然豁达”。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诗人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着眼点是“道中遇雨”这一小事,借题发挥所写,《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2.链接:乌合诗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气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3、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4、背诵整首诗学习重点: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学法指导:从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角度鉴赏诗词知识链接:、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了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他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做。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诵读感知、诵读注意事项2、听录音学习诵读3、学生自由诵读,了解作品内容注意:狼狈已而料峭萧瑟3、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三、(合作探究)鉴赏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学生深入阅读,更充分感知作品。
各抒己见,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及理由。
2、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人生态度、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形象。
学生发表各自见解(1)从上片哪几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偶遇大雨的什么态度?(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蓑衣”与“烟雨”何所指?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也无风雨也无晴”与“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否矛盾?怎样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情”这句话?这时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有人认为此词是“旷达人语”有人认为是“归隐人语”,你对此怎么看?“归去”是归向何方?3、背诵整首诗词四、小结本节主要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小见大、平中见奇,通过对眼前风雨等闲视之的描写,抒发从容面对人世沉浮的胸襟气度。
苏轼《定风波》导学案
苏轼《定风波》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诗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的人生观。
课内预学活动
活动一:正音。
活动目的:把音读准。
1、同行:tonghang\tongxing
2、蓑:suo
3、料峭:liaoqiao
活动二:晓意。
活动目的:把词读懂。
(一)释词义
1、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2、吟啸:吟咏长啸。
啸
3、芒鞋:
4、蓑:
5、料峭:
6、向来:
7、萧瑟:
(二)释词意
阅读课文,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出来,以便我们共同探讨。
比如,对序文中“雨具先去”,而后文中又说“一蓑”,老师就有点不明白,觉得前后矛盾呀?
活动三:体情。
活动目的:把词读透。
《定风波》一词,表达了苏东坡怎样的情感?
课外拓展活动
活动一:延伸阅读。
活动目的:全面了解的苏东坡。
相关书目及文章: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方方《喜欢苏东坡》
刘艳琴《来生便嫁苏东坡》。
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
《定风波》新授课设计人:孙东阳审核人:高一语文备课组编号:18使用时间:2013.5 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教学难点: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学习方法 :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感悟蕴含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1, 相关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课前自学1、注音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2、字词释义芒鞋:吟啸:料峭:补充注释: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如“失向来之烟霞”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课堂诵读赏析1 小组诵读展示(诵读形式由小组自创)。
2 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下片写雨后天晴后的景色和感受.合作探究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明确:自然风雨(穿林打叶) 莫听何妨吟啸徐行沉着镇定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这一心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人生风雨谁怕任平生泰然处之、无所畏惧、潇洒从容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晴回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心中无晴雨宠辱偕忘超然物外人生态度旷达洒脱乐观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明确: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教学难点: 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学习方法 :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感悟蕴含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相关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课前自学1、注音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2、字词释义芒鞋:吟啸:料峭:补充注释: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如“失向来之烟霞”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课堂诵读赏析1 小组诵读展示(诵读形式由小组自创)。
2 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下片写雨后天晴后的景色和感受.合作探究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明确:自然风雨(穿林打叶) 莫听何妨吟啸徐行沉着镇定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这一心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人生风雨谁怕任平生泰然处之、无所畏惧、潇洒从容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晴回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心中无晴雨宠辱偕忘超然物外人生态度旷达洒脱乐观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明确: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导学案】人教版必修四苏轼《定风波》导学案
苏轼《定风波》导学案【预习目标】熟读《定风波》,继续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预习内容:1、注音料峭()萧瑟()吟啸()一蓑烟雨()2、解释下列词语的语境意义何妨吟啸且徐行()料峭春风吹酒醒()回首向来萧瑟处()补充注释:竹杖芒鞋:芒鞋,草鞋。
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结合注释,疏通词的大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学习目标】1、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
3、掌握即事感怀诗的特点及鉴赏要点。
【课堂诵读赏析】1、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人物()、事件()、感觉()、写作缘由()。
2、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谈谈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思考: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面对突如其来的雨,“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谁怕、轻胜马”描写了词人此时怎样的心态?这几句词刻画了一位怎样的苏轼?雨的特点:心态:抒情形象:【课堂探究】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风雨”和“晴”的理解,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人生感悟,结合现实,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对你有何启示?A“风雨”:“晴”:B自己的体会:【分析手法】【课堂小结】《定风波》记叙的虽说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方法归纳】即事感怀诗特点及鉴赏要点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词鉴赏要点:1、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3、分析作者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的。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定风波》授课人:黄琳程授课内容:14级语文基础模块第四单元古典诗文诵读第15课《定风波》授课班级:14级会计3班授课时间:2015年12月31日上午第一节授课地点:教学楼2—104一、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通过以小见大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三、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四、教学难点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六、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
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七、教学课时两课时八、教具准备音频播放器、PPT课件、话筒、投影仪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重情重意。
在埋葬妻子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棵松树以寄哀思;“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又为妻子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以表断肠怀念。
有这样一个人,他多才多艺。
他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卓有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书法绘画也卓有影响,是书法“宋四家”之一,并开创了湖州画派。
有这样一个人,他锐意改革。
“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自成一体;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
《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指导学生自学(具体内容略)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二、指导诵读,培养情感。
(形式多样)三、自主学习,粗知词义。
1)请三名学生分别抄写词前的小序,上阙和下阙。
2)后再请一名学生给词中加点的字注音。
3)最后请一名学生给词中划横线的词语释义。
四、合作探究,赏析该词。
【思考】(可以用指名或抽签的方式提问学生予以回答,根据评分标准评分。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闲适、坦然的心态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简要归纳这首词上下阙的意思。
4.简要归纳这首词上下阙的意思。
并归纳该词的主旨。
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心境.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主旨是表现词人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5.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形象【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主持进行讨论。
共设计两个问题,请各组组长到讲台老师手中抽取题目,然后就此题讨论。
)1.“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苏教版语文高二《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诗的精髓,感受苏轼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人生境界
2.通过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画横线的词语。
蓑.料峭
2.了解作者背景
3.熟读课文(含课下注释),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加以解决。
【学习过程】
一、展示“预习1、2”,扫清阅读障碍。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2、在遇雨时,行人及作者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应对?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
3、从上阙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4、“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5、从“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话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
6、词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的点睛之笔,语含双关,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
7、有人评价这首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联系全词,谈谈你的看法。
8、全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五、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背诵默写全诗
【学习反思】。
5《定风波》导学案
高二语文《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苏轼的身世,知人论世,赏析、评价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
2. 学习“双关”这种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1.知人论世,赏析、评价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
2. 学习“双关”这种修辞手法。
【学习方法】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通过诵读、品味的方法来解读《定风波》。
【知识链接】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又分为两种:1.意义双关【例①】猴子死后去见阎王,请求来世做人。
阎王说:“你要做人,必须把身上的毛都拨掉。
”就叫小鬼过来,给他拔毛。
才拨一根,猴子就痛得大叫大嚷起来。
阎王说:“看你,一毛不拔,怎能做人呢?”“一毛不拔”字面意义是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引申义是形容极其吝啬自私。
这则笑话兼有两种意义:表面上假托阎王责骂猴子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实际上是用来讽刺极其吝啬自私的人(结尾发出了“怎能做人呢”这样的犀利质问)。
【例②】《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这种借助词语的多义关系构成的双关,叫“语义双关”。
2.谐音双关【例①】石中立是宋朝的一个员外郎,他跟几个朋友到御花园里去看狮子。
其中一人慨叹说:“这只狮子,朝廷每天喂它肉吃,我们这些做官的,还不如狮子哩!”石中立说:“当然,我们的官衔是员外郎(谐音“园外狼”),怎么能跟御花园内的狮子比呢?”“员外郎”同“园外狼”谐音,既是指“员外郎”,又是指“园外狼”,并且与“园中狮”形成对比,幽默、戏谑、饶有趣味。
【例②】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西边日出东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中的“晴”,表面上是雨晴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定风波》导学案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定风波》导学案及答案《定风波》导学案及答案一、目标解读知识与能力: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讨论、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难点:1.重点: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一)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知晓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1 / 3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2、定风波词牌的由来:《定风波》又作《定风波令》,唐教坊曲。
(二)、合作展示: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答案: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答案: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答案:4.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明确: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明确:6、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7、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最新资料推荐------------------------------------------------------三、内化巩固:高考链接:东坡①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定风波》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定风波》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一、课前预习(一)经典回顾1、作品回顾A级目标:背诵高中学过的苏轼的诗词——《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出你认为最富哲理的句子,并用简练的语言说出每篇文章反应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B级目标:在A级目标的基础上,再能够背诵初中学过的苏轼的诗词。
并写出其中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
C级目标:结合初高中学过的苏轼的作品,以年代为序,看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什么变化?2、作家回顾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 ”。
并与、、一起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门四才子为:、、、。
3、文体回顾词,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按照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九十一字以外为。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词按片数分为:、、、。
宋词在风格上分和两种,前者代表人物是苏轼,陆游,岳飞和辛弃疾,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周邦彦,晏殊,秦观和李清照。
(二)课文导学1、朗读本词,将不懂的字词作上标记,与同学一起讨论,若再不能解决在课堂上一起来解决。
2、词的小序、上阕、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3、请参阅71页前的“模块预览”,看苏轼是如何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
(三)助读素材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篇一:《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和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2. 通过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1)介绍苏轼的背景,包括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苏轼在创作此词时的生活境遇和心境。
2. 初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和音韵。
(1)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韵脚和押韵字,体会音韵的美感。
3. 深入分析:对词中的意象、象征、情景交融进行深入解读。
(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穿林打叶声”、“萧瑟”、“风雨”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探讨词中的象征,如“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象征着什么?它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在表达词人情感上的作用。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启示。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苏轼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讨论、比较分析等。
2.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 作业:背诵诗歌并写一篇300字的赏析文章。
3. 评价方式:作业批改、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表现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多媒体教学视频等。
2. 工具:实物展示台、投影仪等。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苏轼的诗歌风格和特点,掌握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2、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词的艺术魅力。
3、掌握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苏轼的旷达胸怀。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领会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处世态度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
当面对这些不如意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应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困境中是如何保持从容和豁达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心态。
2、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
当时,他与朋友外出春游,途中遇雨,同行之人皆觉狼狈,唯有苏轼泰然处之,吟咏自若,写下了这首词。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内容。
(四)词句赏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提问:“莫听”“何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2)引导学生回答:“莫听”表明作者不被外界的风雨所干扰,“何妨”则体现出他的从容和洒脱。
(3)总结:这两句展现了作者在风雨中泰然自若的神态。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提问:“竹杖芒鞋”与“马”相比,有何深意?(2)学生讨论后回答:“竹杖芒鞋”象征着作者简单朴素的生活,而“马”则代表着富贵和权势。
作者认为在困境中,简单的生活反而更让人感到轻松自在。
(3)追问:“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不惧怕人生的风雨,愿意坦然面对一切的豁达胸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公开课导学案教师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情怀。
3、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知人论世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他,一生坎坷,被一贬再贬,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dān)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
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
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四、自主预习
1、概括小序内容,注意重点词
沙湖:地名,在黄州城南30里。
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2、学读诗歌,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合作探究
1、词作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塑造了一个乐观、旷达的主人公形象。
2、这种形象特点表现在哪里?
表现在对自然对人生雨晴变化的与众不同的态度上。
3、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
“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
4、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5、“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一蓑“雨具皆去”表现了内心的情怀,旷达乐观情绪
6、“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料峭春风”指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是人生的希望。
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7、“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风雨”和“晴”指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
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
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
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8、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人物形象鉴赏答题模式:概括+分析+情感
(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身份、性格)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是如何展现的)
(3)指出塑造形象有什么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到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长啸,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苏轼的一首旷达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发自己任天而动、苦乐随缘、乐观旷达、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10、分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一语双关、以小见大、对比、寓情于景
六、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有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不要担心,)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春天还是会到来的)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外的行人听到了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冈。
(肠断一作:断肠)
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
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
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