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一.先秦时期1.《尚书·尧典》(背):诗言志、诗缘情、“诗乐舞”三位一体2.诗言志:“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
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
《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诗言志的发展上述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
《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
《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
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
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
《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
至于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
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情志并提,两相联系,比较中肯而客观。
诗言志的当代阐释由于“志”本身内容的丰富和各人理解、取舍的侧重点不一,导致了后代诗论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1、文气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指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精神气质。
但它的具体内容则在文论各个发展阶段有不同变化和侧重。
○1《周易·系辞上》中的“精气为物”,《文子·十守》中的“精气为人,粗气为虫”。
“气”指某种构成生命、产生活力、体现为精神的抽象物,无形而无所不在。
○2春秋时代学者大都重视“气”的社会作用,并认为精气所体现的精神是通过人的心官发挥效用,主宰行为的。
儒家解释音乐的礼教作用,也强调“气”,认为诗、歌、舞“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礼记·乐记》)。
○3战国时代,出现了庄子、孟子对立的养气观。
庄子认为,专心一志地求道,应不用耳、心听断,而“听之以气”。
因为“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其实质是把“气”绝对抽象化,要求以虚无待物,绝对无为。
孟子则恰相反。
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他养的“气”有具体内容:“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配义与道”,“集义所生”。
由于养气而可以“知言”, 所以孟子是把抽象的“气”变为具体的思想、充实的精神,具有刚强正直的道义内容。
共同特点是把“气”这一造物哲学概念发展为思想原则概念,成为指导人的行为的某种精神。
○4最早将气的概念运用于文学理论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他所说的“气”就是文气,是文章所体现的作家精神气质,其具体内容指作家天赋个性和才能,所以是独特的,不可强求,也不能传授。
他以这样的“文气”为文章的特征,用为写作和批评的准则。
他评论“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在《与吴质书》中说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都是指他们个性才能所形成的精神气质在各自文章的体现,这是“气”的概念最早用于文章写作和批评。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P18 1、“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
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
P44 2、物感说:出自荀子《乐记》,物:即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内,它是一切思想意识和精神艺术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P23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P34 4、“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 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 (c)。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 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b ) 。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b)A.曹丕B.陆机 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C.《诗品序》 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 (b) 。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 )A.陈子昂 B.殷璠 C.刘禹锡 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 b)。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 d ) 。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填空、名词解释、材料分析、简答、论述)一、填空题。
1、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孔子关于诗三百的论述:思无邪。
3、庄子对音乐的论述:天籁、地籁、人籁。
4、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5、李渔的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
6、最早提出“文人相轻”:曹丕《典论》。
7、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8、“滋味说”:钟嵘《诗品》。
9、“诗有别才”:严羽《沧浪诗话》。
10、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
11、唐•诗学理论:陈子昂“兴寄”说。
12、第一篇评论词的文章:李清照《词论》。
13、最早系统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西晋陆机《文赋》。
14、《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
”二、名词解释。
1、孔子——兴观群怨语出《论语》。
兴,指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观,指诗能够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社会的中得失。
群,指诗能够帮助人们统一思想,加强团结,交流感情。
怨,指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教”思想的体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孟子——①知人论世语出《孟子》。
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这一学说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重大,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被称为“中国文艺社会学批评的真正始祖”。
②知言养气语出《孟子》。
“知言”是指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
一个人的语言文辞体现他的内在品格。
“养气”是指人要修养自己的内在品德,培养高尚情操。
“知言养气”强调了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辨别各种言辞的实质,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它对后世曹丕的“文气说”、韩愈的“气盛言宜说”的形成都有影响。
③以意逆志语出《孟子》。
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 “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 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 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 “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使之思想受到感发, 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 “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 “群居相切嗟”, 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 “怨刺上政”, 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 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 《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 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三体): 风: 民歌雅: 正声颂: 祭祀(三用): 赋: 陈述、铺叙比: 打比方兴: 先言他物, 引起所咏之物﹞4.六观说: 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 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 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 三观通变, 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 六观宫商。
”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 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 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填空题1、《尚书·尧典》是中国古代文论最早记录(萌芽)。
2、这里提出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基本特点,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里所说,它是我国历代诗论“开山纲领”。
3、《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共20篇。
4、儒家与墨家在先秦时期并称“显学”。
5、墨子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非乐》篇中。
6、《乐论》一篇集中反映了荀子文艺思想。
7、中国古代第一篇诗序《毛诗论》。
8、王逸《楚辞章句》是今存最早《楚辞》注本。
9、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文论专篇开始。
10、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个完整而系统文论著述;开启了以骈文作文论传统;最早提出了灵感,首创之功。
11、刘勰《文心雕龙》共50篇,刘勰可谓中国古代最杰出文论家,其《文心雕龙》可谓最杰出文论专著。
12、钟嵘《诗品》首次确立五言诗之正宗地位,成为我国古代论诗专著。
13、萧统《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诗文总集。
14、杜甫《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文学批评形式。
15、皎然正是我国诗歌意境说奠基人。
16、严羽《沧浪诗话》“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17、初唐:陈子昂《修竹篇序》文学复古;中唐:韩愈,古文运动,元白,《与元九书》,新乐府运动。
18、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19、《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文学批评形式。
《戏为六绝句》这六首绝句中心是讨论诗歌遗产学习和继承问题。
名词解释/ 简答题一、孔子文艺思想1、文艺与道德修养关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兴,起也。
言修身必先学诗。
”人道德修养要从感性、具体榜样学起,而《诗经》中就提供了许多这样典范。
立于礼:在礼基础上修身、立身。
礼是贯穿“仁”原则精神一系列礼节仪式规定。
它可以区别上下贵贱,明确等级秩序,使不同等级人有与自己地位相当言论行动。
成于乐:通过音乐熏染来改造自己情性,改造自己内心世界,从本能触发守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
1.为中国文论奠定基础的是儒家和道家文艺思想其主要论域分别是文艺的外部规律和文艺的内部规律。
2.“诗言志”说出自《尚书·尧典》朱自清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纲领”。
“志”的内涵是指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3.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因此在美学思想上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即“尽善尽美”。
4.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主要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为后世“文气”说奠定基础的是孟子的养气说。
6.荀子的文学思想已包含了后世“明道---征圣----宗经”思想的萌芽。
荀子在《乐论》中还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提出“以道制欲”的重要命题。
7.汉代儒家文艺思想的纲领性文献是《礼记·乐记》和《毛诗大序》。
8.司马迁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为发愤著书和实录精神。
9.扬雄认为汉大赋在其社会作用方面表现出劝而不止的缺陷因而讥之为雕虫小技。
10.班固指出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而可以发挥“观风俗,知厚薄”的认识作用。
11.王充谓《论衡》的主题就是“疾虚妄”。
12.《文心雕龙》中被刘勰称之为“文之枢纽”的几篇文献是《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13.在审美观上钟嵘《诗品》以“自然英旨”即自然美作为最高美学原则。
他还指出获得这种美的途径“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14.唐初魏征倡导南北融合,亦即“气质”与“清绮”并重的文学观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5.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倡导汉魏风骨,直接启发了殷璠关于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均备”说的提出。
16.王昌龄诗论专著是《诗格》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诗歌意境的论述。
他指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
17.皎然诗论专著《诗式》把能否创造诗禅合一的诗境看作是决定诗歌艺术水平高下的关键。
18.新乐府诗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是不再沿袭乐府古题而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在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19.韩愈的古文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观点构成:文以明道、气盛言宜、不平则鸣、陈言务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c)。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d)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b)。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C)。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b)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b)。
A.《文心雕龙•体性》B.《典论・论文》C.《诗品序》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b)。
A.庄子B.钟嵘C.孟子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A.陈子昂B.殷璠C.刘禹锡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b)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d)。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13、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P18 1、“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
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
P44 2、物感说:出自荀子《乐记》,物:即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内,它是一切思想意识和精神艺术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P23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P34 4、“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整理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赋诗言志”: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一、杂文学观念二、儒家文学观核心是“人伦道德”1、孔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言之无物,行而不远”;“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兴观群怨;重视礼乐“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
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
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的作用。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
雍也》。
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
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复旦大学羊列荣《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提纲(附参考答案)解析
文学批评史复习:一、基本常识:(1)重要观点的提出者。
(2)重要著作或文论的作者。
(3)原文及其出处:《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
”《诗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诗大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扬雄《法言·问神》:“书不经,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
”王逸《楚辞章句序》:“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文心雕龙·原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文心雕龙·神思》:“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文心雕龙·声律》:“吐纳律呂,唇吻而已。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
”钟嵘《诗品序》:“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钟嵘《诗品序》:“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立身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李白《古风》其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李白《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期末复习重点~~~~
“三表法”:(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得意忘言:《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类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类的认识实践。
“得意忘言”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的文学观识记:“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
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
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的作用。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
雍也》。
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
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
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
所谓“无邪”就是说《诗三百篇》的思想内容都是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纯正没有邪念。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
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荀子直接沦述文学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有反对墨子《非乐》篇思想、 专门论述音乐理论的《乐论》,后来代表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经典文 献《礼记·乐记》,就是在荀子《乐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荀子 的文学思想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派生物。他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以 下三个方面:
.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
.
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 学思想
“无乐之乐”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 《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这种哲学
观点反映在义艺美学方面,就形成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 艺术创造原则。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 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 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胠箧》
第一,“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他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制天命而用之”
突出强调人在文艺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 《劝学》篇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
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 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日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论语·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复习内容
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一、先秦美刺说:《诗大序》的概念,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任务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
诗言志: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
【今文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如晋。
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P14)兴观群怨(P16):出自孔子,意在论述《诗》的社会效用。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以意逆志(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
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知人论世(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
要求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言养气(P22):出自孟子。
“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
“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
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自然会加强辨别言辞实质的能力。
老、庄思想:1、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①主张自然的生活态度;②追求真淳人格、反对虚伪矫饰的精神;③表现对于人生忧患的悲哀之情;④主张寡欲、去欲,把多欲视为带来忧患的原因。
2、崇尚自然无为。
3、意之所随不可言传,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4、虚静、心斋、坐忘。
心思澄明,不被外物所乱,要虚静忘却一切,连自己的存在也忘却的程度。
5、浪漫风格的表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先秦(1)古代经传1.《周易》:“言有物”(内容),“言有序”(形式)。
2.*《诗经》:①美刺说: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认识到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②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乐、舞三位一体。
③“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
3.《左传》《国语》:④献诗讽谏说:臣子献诗劝导君上,当时人们把诗看作改进政治的手段。
⑤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⑥季札观乐: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
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⑦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4.《礼记·乐记》:⑧“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出自《礼记·乐记》,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二)儒家1.*孔子的文学观: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在内称“仁”,在外重视“礼”。
内仁外礼,是孔子思想的全貌。
仁是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或同情心,礼是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礼”还要“乐”来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一、先秦美刺说:《诗大序》的概念,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任务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
诗言志: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
【今文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如晋。
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P14)兴观群怨(P16):出自孔子,意在论述《诗》的社会效用。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以意逆志(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
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知人论世(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
要求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言养气(P22):出自孟子。
“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
“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
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自然会加强辨别言辞实质的能力。
老、庄思想:1、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①主张自然的生活态度;②追求真淳人格、反对虚伪矫饰的精神;③表现对于人生忧患的悲哀之情;④主张寡欲、去欲,把多欲视为带来忧患的原因。
2、崇尚自然无为。
3、意之所随不可言传,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4、虚静、心斋、坐忘。
心思澄明,不被外物所乱,要虚静忘却一切,连自己的存在也忘却的程度。
5、浪漫风格的表述。
二、汉代文学批评《诗大序》:1、诗的产生和性质(P38,认为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情感)。
“诗者,志之所至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诗于政治教化的关系。
①诗歌是政治、社会的反映。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认为社会状况不同,所产生的诗歌的内容、情歌和风格也不同。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
”表示出怀念旧日良好风俗和感叹当今世道的思想感情。
②诗歌对于政治、社会的功用。
“诗教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易风俗。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3、诗的六义(P40)。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对风雅颂的阐述:“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
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注:可适当延伸了解“正、变”、“赋、比、兴”两点知识了解。
(P41)发愤著书说(P42):出自司马迁的文学理论。
认为许多作者都是在遭遇不幸、“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为了把自己的主张、想法表达出来,留传后市,以求后世的理解,发发愤从事著述的。
司马迁的意思主要是说痛苦和不幸恰可以激励作者的志向,坚定“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写作的动力。
三、魏晋南北朝曹丕《典论·论文》:建安七子之说出于此曹丕《与吴质书》:以气论文要引起关注。
“气”是指作家、作品给人的一种总体印象、感受,也指作家、作品的总体风貌,也兼指才气。
曹丕《典论·论文》:1、论文体: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惟通才能备其体。
(四科八体出于此)2、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3、文章的价值和作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
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陆机《文赋》:“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意图论述写作时用心。
抓住物、言、意三者关系来论写作。
1、论创作动机。
①作者情感因自然景物、四时推迁而受到触发;②阅读他人作品时产生感慨。
2、论构思过程。
①集中精神,不受外界干扰;②思维极其活跃,想象的范围在时间、空间两方面都极为广阔;③思维活动伴随着情感和形象,情感深入于所描写的对象之中;④要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和积累。
3、论文章风格的多样性。
①作者个性、审美不用,文章的风格也不同;②不同体裁的文章,风格也不同。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文笔说(P90):人们将诗、赋、铭、颂等押脚韵的体裁归为一大类,讲诏、奏、表、论等不押脚韵的归为一类,用以区分文体,到南朝时,将押韵称为“文”,不押韵的称为“笔”。
所反映出的审美观念:①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巨大的感染力;②藻彩美丽;③声律和谐,具有音乐美。
声律论(P96):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标志人们对于诗文语言声音之美的讲求达到了更为自觉地阶段,也反映竭力追求新变的风气。
代表人物有王融、谢眺、沈约。
【宋书·谢灵运传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宫羽相变,低昂互节”为声律论总的原则。
四声、八病之说(P95):四声为平上去入,指汉语中每个音节的声调;八病是平头、上尾、蜂腰、鹤漆、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前四个是声调方面的病,后四个是韵母声母方面的病《文心雕龙》的体例:写作目的在于纠正当时的不正文风。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1、《原道》至《辨骚》五篇,全书的总纲,表明基本的文学思想和知道写作的总原则。
2、《明诗》至《书记》二十篇,分论各体文章的性质、历史发展、代表作家作品和写作要点。
3、《神思》至《总术》十九篇,写作方法统论。
4、《时序》至《程器》五篇为杂论。
风骨论(P131):出自刘勰《文心雕龙·风骨》。
“风”指作者思想、感情、气质、性格等特征呈现与作品的外部风貌;“骨”是指语言精要、劲健,峻直。
二者结合,是指文风的爽朗刚健。
《诗品序》:1、写作目的:通过对诗人的品评,树立良好的准则,对诗歌创作发生指导作用。
2、体例:共三卷,分三品(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论述122位诗人,方法大致归纳为三类:一是溯源流。
分为源出《国风》、《小雅》、《楚辞》三系。
滋味说:是钟嵘诗歌美学的核心,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者”。
1.背诵篇目:【文心雕龙·序志】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文心雕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文心雕龙·情采】昔诗人,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此为文而造情也。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故有志深,而泛咏皋壤。
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
真宰弗存,。
【诗品序】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
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
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
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於诗矣。
故词人作者,罔不爱好。
【诗品序】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
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四、隋唐五代兴象说(P190):见之于殷璠的文学主张。
所谓兴象,大抵是指自然景物和诗人由此触发的感受。
殷璠提出的兴象是内容较为丰富的一个美学概念,它既包含作家浓郁的情思,又包含外界事物的生动形象,主客观互相融合,形成情景交融。
标志着唐代的抒情写景诗有新的发展。
五、宋代欧阳修:1、“道圣文至”与“事信言文”。
2、"诗穷而后工"说:出处《梅圣俞诗集序》这一说法接触到作家的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成就的重要作用。
封建时代许多进步文人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和打击,生活上遭受种种困境,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不能实现,但是却使他们有机会深入社会,接触和体验下层人民的生活,从而写出批判现实,反映穷苦人民心声的光辉作品。
3、“合奏乃铿锵”。
提倡多样风格的诗歌的交响和鸣。
欧阳修《六一诗话》:共二十八条,其中多属诗人故事的记载和诗句的品评。
是以“诗话”题名的最早著作,开启以随笔漫谈的批评方法论诗的风气。
严羽《沧浪诗话》:分五章。
《诗辨》提出论诗基本主张。
《诗体》《诗法》《诗评》分别谈诗歌的体制、写作方法和评论历代许多作家、作品。
《考证》对一些诗篇文字作者等进行辨订。
严羽诗歌艺术的五项标准:“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吕本中“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