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

一、先秦

美刺说:《诗大序》的概念,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任务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

诗言志: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今文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

和。”

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

谓不朽。”(P14)

兴观群怨(P16):出自孔子,意在论述《诗》的社会效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以意逆志(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

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知人论世(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要求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知言养气(P22):出自孟子。“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自然会加强辨别

言辞实质的能力。

老、庄思想:1、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①主张自然的生活态度;②追求真淳人格、反对虚伪矫饰的精神;③表现对于人生忧患的悲哀之情;④主张寡欲、去欲,

把多欲视为带来忧患的原因。

2、崇尚自然无为。

3、意之所随不可言传,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

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

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4、虚静、心斋、坐忘。心思澄明,不被外物所乱,要虚静忘却一切,连自

己的存在也忘却的程度。

5、浪漫风格的表述。

二、汉代文学批评

《诗大序》:1、诗的产生和性质(P38,认为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情感)。“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诗于政治教化的关系。①诗歌是政治、社会的反映。“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认为社会

状况不同,所产生的诗歌的内容、情歌和风格也不同。“故变风发乎情,止

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表示出怀念旧日良好

风俗和感叹当今世道的思想感情。②诗歌对于政治、社会的功用。“诗教说”: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美教化,易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3、诗的六义(P40)。“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

五曰雅,六曰颂。”对风雅颂的阐述:“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

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

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注:可适当延伸了解“正、变”、“赋、比、兴”两点知识了解。(P41)

发愤著书说(P42):出自司马迁的文学理论。认为许多作者都是在遭遇不幸、“意有所

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为了把自己的主张、想法表达出来,

留传后市,以求后世的理解,发发愤从事著述的。司马迁的意思主

要是说痛苦和不幸恰可以激励作者的志向,坚定“立言不朽”的决

心,成为写作的动力。

三、魏晋南北朝

曹丕《典论·论文》:建安七子之说出于此

曹丕《与吴质书》:以气论文要引起关注。“气”是指作家、作品给人的一种总体印象、感受,也指作家、作品的总体风貌,也兼指才气。

曹丕《典论·论文》:1、论文体: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

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惟通才能备其体。(四科

八体出于此)

2、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

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

移子弟。

3、文章的价值和作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

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

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

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

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陆机《文赋》:“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意图论述写作时用心。抓住物、言、意三者关系来论写作。

1、论创作动机。①作者情感因自然景物、四时推迁而受到触发;②阅读

他人作品时产生感慨。

2、论构思过程。①集中精神,不受外界干扰;②思维极其活跃,想象的

范围在时间、空间两方面都极为广阔;③思维活动伴随着情感和形象,情

感深入于所描写的对象之中;④要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和积累。

3、论文章风格的多样性。①作者个性、审美不用,文章的风格也不同;

②不同体裁的文章,风格也不同。“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

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

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文笔说(P90):人们将诗、赋、铭、颂等押脚韵的体裁归为一大类,讲诏、奏、表、论等不押脚韵的归为一类,用以区分文体,到南朝时,将押韵称为“文”,

不押韵的称为“笔”。所反映出的审美观念:①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巨大

的感染力;②藻彩美丽;③声律和谐,具有音乐美。

声律论(P96):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标志人们对于诗文语言声音之美的讲求达到了更为自觉地阶段,也反映竭力追求新变的风气。代表人物有王融、

谢眺、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

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宫羽相

变,低昂互节”为声律论总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