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https://img.taocdn.com/s3/m/4907e53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f.png)
朝百脉与主治节
朝百脉是指肺具有接受百脉之气的作 用,全身的血液通过血脉汇聚于肺, 再通过肺的呼吸作用进行气体交换, 然后输布全身。主治节是指肺对全身 具有统领作用,能够调节气机升降出 入,维持全身气机调畅。
肺腑的病理变化
咳嗽
当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调时,会导致咳嗽。咳嗽通常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 嗽、痰湿咳嗽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咳嗽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是指肾脏功能部分或完全 丧失,导致代谢废物及毒物在体内蓄 积,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
肾脏系统的调护与养生
饮食调理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优 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食物,如鱼、肉、蛋、奶 、豆类及其制品。
适量运动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 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促进新陈代谢。
三焦腑
总结词
三焦腑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促进 脏腑功能的作用。
VS
详细描述
三焦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组织,它被认 为是全身气机和脏腑功能的核心。三焦腑 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促进脏腑功能 的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
THANKS
感谢观看
胆腑
总结词
胆腑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参与消化功能。
详细描述
胆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器官,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是肝脏分泌的 一种液体,可以帮助消化脂肪。胆腑通过调节胆汁的分泌量来参与消化功能,同 时还能排泄一些体内代谢产物。
小肠腑
总结词
小肠腑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详细描述
呼吸功能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具有通气 和换气的功能,为全身组织和器官提 供充足的氧气,并排除二氧化碳。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b0d1dc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6.png)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https://img.taocdn.com/s3/m/fd3ca85069dc5022abea00a3.png)
五脏六腑的生理一、五脏的生理(一)心:心位于胸中,有心包络包裹,卫护于外,它主要的功能是主血脉,是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营养全身的功能。
2、心主神明。
神明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意识状态;中医认为这些机能都有心来主管;古人把心看作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3、心主汗液。
汗为津液所化,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出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
故有“汗血同源”、“汗为心液”之说。
4、心开窍于舌。
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而心血上通于舌,故心有病变,容易在舌体上反映出来。
(二)肝:肝位于肋部1、肝藏血,是指肝能储藏血液,并对周身血量的分布起调节作用。
2、主疏泄。
疏泄,即舒展、通畅、条达之意。
是指肝气具有舒展、生发、条达柔和的生理功能;肝气的疏泄,直接关系到人体气的机枢的升降与调畅。
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1)情志方面:人的神志活动除心所主之外,与肝关系密切;(2)消化吸疏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且还与胆汁的分泌有关;3、主筋,其华在爪。
4、开窍于目。
(三)脾:脾位于中焦,1、运化、升清。
脾主运化的作用,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运化水谷精微是指:消化饮食和吸疏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运化水湿主要是指: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
2、主统血。
脾统血指脾气能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溢于血管之外。
3、主肌肉、四肢。
脾脏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肌肉,以起营养作用,脾的运化功能健旺与否,关系到肌肉的壮实或衰萎。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人体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脾气健旺,则食欲、口味正常;若脾失健运,则食欲减退,口淡无味。
脾的功能好坏,也可从口唇反映出来;如脾气健运,肌肉营养充足,则口唇红润而有光泽;脾气不健,则口唇淡白或萎黄无光泽。
(四)肺: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开窍于鼻。
1、主气、司呼吸:肺所主的气包括:元气和充斥于全身的气。
肺有司呼吸的功能,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的清气,吐出体内浊气,体内外的气体不断得到交换。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daec89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6.png)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主要 功能是贮藏精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
脏腑的功能
五脏功能
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贮藏精气,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具体来 说,心主血脉,维持血液循环;肝主疏泄,调节气机;脾主 运化,输送水谷精微;肺主宣发,呼吸和排泄;肾主藏精, 调节水液代谢。
五腑功能
五腑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具体来 说,胆分泌胆汁,助消化;胃主受纳,消化食物;小肠主化 物,吸收营养;大肠主传导,排泄废物;膀胱主排泄,排泄 水液。
水液平衡和排除体内废物具有重要作用。
三焦
总结词
三焦是六腑之一,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等作用。
详细描述
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是中医对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的统称。三焦具有 通行元气、运行水液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的气机和水液代谢。三焦的功能对于维持人
体正常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谢谢
小肠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 物中的营养成分。
详细描述
小肠位于腹腔中部,是消化道的一部分。小 肠通过分泌消化酶和粘液来分解食物,使其 易于吸收。同时,小肠还具有吸收营养成分 的功能,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吸收进入血液, 供全身使用。
大肠Biblioteka 总结词大肠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排泄体内的废物和残渣。
详细描述
03
CHAPTER
六腑学说
胆
总结词
胆为六腑之一,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 功能,对促进食物消化具有重要作用。
VS
详细描述
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主要贮藏胆汁,胆 汁具有促进食物消化的作用。胆的排泄功 能对于维持人体正常消化功能至关重要。 同时,胆还与情志活动有关,对人体精神 状态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医学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医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5f218104a1b0717ed5dd36.png)
形体 筋 脉 肉
五华 爪 面 唇
肺 大肠 金 秋 悲 鼻 辛 白 皮毛 毛
肾 膀胱 水 冬 恐 耳 咸 黑
骨
发
.
20
七、五脏与食物
.
21
七、五脏与食物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从身体健康 来讲,饮食是健康的基础,要合理膳食,中医 认为“药食同源”,不同颜色的食物即可以治 疗不同的疾病,而且可以保证自身血“质”良 好。例如心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红色食物;肝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绿色食物;脾功能(消化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黄色食物;肺功能不好 的人可多食白色食物;肾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 黑色食品。
.
12
四、五脏的功能
• 2、肝:“将军之官”。• 主藏血,主疏泄源自 • 肝脏如同国家的最高军事领导者(将
军),勇武能出谋划策。主管藏血,能使 人耐受疲劳。肝还主管疏泄和畅达,使人 的气血舒畅,有助脾胃的消化,腑气的通 利。
.
13
四、五脏的功能
• 3、脾:“仓廪之官”
• 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
•
健康长寿的理论与实践。
.
16
五、六腑的功能
• 六腑以泻为常态 • 六腑的“腑”,有“府舍”的意思,是空
腔的器官的意思。 • 主要作用是输送营养和排泄糟粕,参与水
液代谢等。
.
17
五、六腑的功能
• 正是由于人体有六腑的“输泻”与五脏 的“贮藏”,这一进一出、一藏一泻, 共同协调较好地完成了物质在体内的贮 藏、转化、利用、输送、排泄等代谢的 全部过程。
• 特点: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 形态上—实质性器官。 • 功能上—藏精、气、血、津液。
.
9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https://img.taocdn.com/s3/m/a1ccf41ca45177232e60a258.png)
第七单元五脏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心的生理机能及特性(1)主血脉(2)藏神(3)生理特性: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②心气下降。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1)主血脉指运行在脉中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循环于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
功能正常的三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
心主血的内涵: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心主脉的内涵: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心主身之血脉”。
(2)心藏神①神的概念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
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指狭义的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②心主血脉与心藏神的关系(3)心的生理特性①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脏②心气下降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①心血: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化生心神。
②心气:推动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
③心阴:制约心阳,抑制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④心阳:制约心阴,激发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2.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1)主气司呼吸(2)主行水(3)朝百脉,主治节(4)肺的生理特性:①肺为华盖②肺为娇脏③肺气宣降(5)肺津、肺气、肺阴、肺阳的生理作用①肺津:濡养滋润肺、大肠、皮毛等的作用。
②肺气:推动和调控呼吸、行水等作用。
③肺阴:凉润肺脏,使肺气下行。
④肺阳:温暖肺脏,使肺气上行。
(1)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主呼吸之气①主一身之气②主呼吸之气(2)主行水含义: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人体水液代谢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3)朝百脉,主治节所谓“朝百脉”,其本质是肺的宣降运动在血液循环中的体现。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https://img.taocdn.com/s3/m/67a0ed2a2af90242a895e5b3.png)
北京华夏博爱中医药科技研究院中医基础知识——脏腑得分(一)填空题(77分,每空1分)1、心主要生理功能是,。
(主血脉,藏神。
)2、心气旺盛,血脉,则脉搏,面色,心气不足,心血,而面色。
(充盈,和缓有力,显得红润而有光泽,亏少,白而无华)3、心主神志,广义的神,是指;狭义的神,是指,即人的、。
(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心所主是神志,精神、思维活动)4、心开窍于,心血不足则,心火上炎则或,心血瘀阻则或出现。
(舌,舌质淡白,舌尖红,舌体糜烂,舌质紫暗,瘀点、瘀斑)5、心其华为,在志为,在液为,在体为,五味为,五行中属,五声表现为,五季中对应,五色对应为。
(面,喜,汗,脉,苦,火,笑,夏,赤)6、肺主要生理功能是、,、,。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7、肺主气,包括两个方面,即和。
(主呼吸之气,一身之气)8、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气道,呼吸。
(通畅,均匀和缓)9、肺其华为,在志为,开窍为,在液为,在体为,五味为,五行中属,五声表现为,五季中对应,五色对应为。
(毛,悲,鼻,涕,皮毛,辛,金,哭,秋,白)10、脾主要生理功能是主,。
(运化升清,统摄血液)11、脾主运化,是指脾有主管和运输的功能。
(消化饮食,水谷精微)12、“脾主运化”实际上就是指对营养物质的、、的功能。
(消化、吸收、运输)13、脾为之本,之源。
(后天,气血生化)14、脾其华为,在志为,开窍为,在液为,在体为,五味为,五行中属,五声表现为,五季中对应,五色对应为。
(唇,思,口,涎,肌肉,甘,土,歌,长夏,黄)15、肝主要生理功能是主,。
(疏泄,藏血)16、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的功能。
(疏散宣泄)17、肝主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和两个方面。
(情志,消化)18、肝气疏泄功能正常,气机机调畅的情况下,人才能,。
肝气抑郁,则见等症。
(气血平和,心情舒畅,胸胁胀满、易怒、失眠多梦、头胀头痛、目眩头晕)20、肝主藏血,是指肝脏具有和的功能(贮藏血液,调节血量)21、肝其华为,在志为,开窍为,在液为,在体为,五味为,五行中属,五声表现为,五季中对应,五色对应为。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https://img.taocdn.com/s3/m/25e1b8a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8.png)
与脾相生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土生肺金。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有助于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而肺气宣发与肃 降正常则有助于脾气运化功能的发挥。
04
肝系统的基础理论
肝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六腑
奇恒之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 “六腑”,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排泄废 物。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合称“奇恒之腑”,具有贮藏精气和调节 其他脏腑功能的作用。
脏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五脏功能
心主血脉,主神志;肝主疏泄, 主筋脉;脾主运化,主升清;肺 主宣发,主肃降;肾主藏精,主
喘息
喘息是指呼吸急促、气息不畅的表现,多因肺气郁闭或肾气虚衰所致。 根据喘息的诱因、程度、持续时间等,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
03
胸闷
胸闷是指胸部闷塞、憋闷不适的感觉,多因痰浊阻肺、胸阳不振或心脉
痹阻等因素引起。根据胸闷的诱因、程度、持续时间等,可以判断疾病
的病位及性质。
肺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与大肠相表里
4. 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肾与听觉和头发的关系密切, 能够滋养耳窍和头发,维持其正常功能和外观。
肾的病理表现与诊断
• 总结词:肾的病理表现主要包括肾虚、肾亏、肾 结石、肾炎等,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望、闻、问、 切等多种手段。
肾的病理表现与诊断
详细描述
1. 肾虚、肾亏:肾虚和肾亏是中医对肾脏功能失调的病理概括,主要表现为腰膝酸 软、耳鸣耳聋、脱发、遗精早泄等症状。
气来源于脏腑的生理活动,如宗气来自肺的呼吸、营气来自 脾胃的消化等。血也来源于脏腑的生理活动,如营血来自脾 胃的消化吸收、肝血来自肝的藏血等。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 的代谢产物,如胃的输布津液、脾的运化水湿等。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2924f940a76e58fafbb0033f.png)
一、脏腑(脏象)学说脏腑学说是研究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前人称脏腑为“脏象”。
主要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同时包括起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等。
五脏:心、肝、脾、肺、肾;“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质”。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二、脏腑功能及关系心与小肠:(实证用药:清瘟败毒散、整肠安;虚证用药:倍利乐、脾胃健)心,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主血脉,藏神,主汗,开窍于舌;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例:心火亢盛,机体不但有心病,还有小肠病变,这是心移热于小肠的缘故,可以用诺达清瘟败毒散加整肠安,清热泻火,调理肠道湿热病。
肺与大肠:(实证用药:感克康、整肠安;虚证用药:心肺健、脾胃健)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主皮毛,开窍与鼻;与大肠相表里,传送糟粕,排泄粪便。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脾与胃:(实证用药:毒特威、整肠安;虚证用药:脾胃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开窍与口,外应于唇;胃,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异常”,食欲减退,肚腹胀满、呕吐。
两者的关系: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胃气主降,喜润恶燥。
两者相反相成,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营养和输布津液的全部过程。
肝与胆:(实证用药:木梳清、整肠安;虚证用药:肝肾健、脾胃健)肝,藏血、主疏泄,主筋、其精华在爪、开窍于目;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消化食物。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构成表里关系。
胆属表,肝属于里,内藏精汁来源于肝,只有肝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化生及排泄畅通。
肾与膀胱:(实证用药:肾畅通;虚证用药:肝肾健)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骨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司二阴;膀胱,贮留和排泄尿液。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https://img.taocdn.com/s3/m/d86fb54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5.png)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心主神志,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如果心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
比如说,心血不足时,会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易惊等;心阳不足时,则可能出现畏寒肢冷、心胸憋闷等。
肝,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主疏泄,能够调畅人体的气机,使气血运行通畅,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情志。
此外,肝还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部分血液就会贮藏于肝;而在活动时,肝又会将所藏之血输送到全身各处,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肝血不足时,则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
脾,被誉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就是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和输送到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
脾还主统血,能控制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
脾气虚时,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脾不统血时,则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
肺主气,司呼吸,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肺还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将肺气向上向外布散,肃降是指将肺气向下向内清肃和下降。
肺通调水道,能够调节水液的代谢。
若肺失宣降,就可能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肺气不足时,容易出现气短、自汗、易感冒等情况。
肾,被视作“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b3a7d33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3.png)
(⼀)脏腑的名称与分类 脏,古作臟,⼜作藏。
其义有⼆:⼀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是指五脏主贮藏精⽓。
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
腑多为中空器官,类府,⼜多与饮⾷物的贮藏、消化有关。
脏腑,主要指⼈体的内脏。
根据其各⾃不同的⽣理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类器官。
藏象学说,即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运⽤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的系统联系及与⾃然界相互通应的关系,构成⾃⼰的理论系统。
考试⼤站收集通过脏腑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来把握⼈体⽣理、病理的活动规律。
(⼆)脏腑的⽣理特点 1. 五脏的⽣理功能特点 五脏主贮藏精⽓,藏⽽不泻。
中医学认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均贮藏于五脏。
贮藏于五脏的精⽓,越充满越好,⽽不能过度耗散,故称藏⽽不泻。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不泻也,故满⽽不能实”。
五脏除贮藏精⽓外,还藏神,如《灵枢·本藏篇》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故⼜有“五神脏”之称。
2. 六腑的⽣理功能特点 六腑主传化⽔⾕,泻⽽不藏。
中医学认为,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饮⾷物及传导排泄糟粕。
因其摄⼊饮⾷物,在吸收⽔⾕精微后,要及时把糟粕排泄到⼈体外,称为泻⽽不藏。
故《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不藏,故实⽽不能满也。
” 3. 奇恒之腑的⽣理特点也是“藏⽽不泻”与五脏类似。
4. 掌握脏与腑的区别,有⼀定意义。
如中医认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等。
(三)⼩结 通过本章“脏腑”概说的学习,应当指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理、病理学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中医学藏象学说中⼀个脏腑的⽣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理学中⼏个脏器的⽣理功能;⽽现代解剖⽣理学中的⼀个脏器的⽣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个脏腑的⽣理功能之中。
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体某⼀系统的⽣理和病理学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奇恒之府脏腑关系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奇恒之府脏腑关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b13a0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1.png)
传承与创新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中医理论基础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相互 关联、相互影响。
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 心,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 病理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分泌功能
六腑能够分泌各种消化酶、激素等 物质,参与身体的代谢和调节。
六腑与脏腑的关系
相表里关系
物质交换
六腑与五脏之间存在着相表里的关系, 如胃与脾相表里,胆与肝相表里等。
六腑与五脏之间通过经络和气血进行 物质交换,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相互影响
六腑与五脏之间相互影响,一方出现 问题会影响另一方的功能。
04 六腑与奇恒之府的相互影 响
六腑对奇恒之府的影响
六腑功能正常,有助于奇恒之府 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六腑的病理变化可能影响奇恒之 府的正常功能,如胆腑功能失调
可能导致失眠、多梦等症状。
六腑的饮食摄入和排泄状况可能 影响奇恒之府的营养供给和废物
排出。
奇恒之府对六腑的影响
奇恒之府具有调节六腑功能的 作用,如脑髓充盈有助于调节 情志活动,维持消化系统正常 功能。
六腑的病理变化
01
02
03
04
实证
六腑功能亢进,出现口渴、腹 胀、便秘等症状。
虚证
六腑功能减退,出现食欲不振 、腹泻、乏力等症状。
实证与虚证的转化
六腑的病理变化可以由实证转 化为虚证,也可以由虚证转化
为实证。
六腑疾病的传变
六腑疾病可以相互传变,如胃 病可以影响到脾,膀胱病可以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https://img.taocdn.com/s3/m/d7b5a3fed5bbfd0a795673b5.png)
脾病常见症: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 肢倦,食少懒言,面色萎黄
A. 或浮肿、或消瘦
B. 或腹痛喜暖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 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C. 或口干舌燥,或干呕呃逆。
D. 或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 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 米泔。
E. 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或妇 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脾之精气通于口→食欲、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
病理:
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或口味甜腻,嗜异味; 口唇淡白无华。
3、在志为思
生理:
脾气健旺 → 思维敏捷
病理:
思虑过度 → 脾气郁结,运化失常:不思饮食,脘腹胀闷 ,头目眩晕。
4、在液为涎
涎 ---为唾液中较粘稠的部分,有润泽口腔,保护口腔粘
膜的作用。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病理: 心的气血不足 → 面色淡白;
心的血脉瘀阻 → 面色青紫或晦暗
2、在窍为舌
舌 --- 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 生理: 心气通于舌 → 舌能知五味,活动自如。 病理: 心火上炎 → 舌生疮糜烂 心神失灵 → 舌强语謇
3、在志为喜
生理: 心气血调和 → 喜乐有度 病理: 过喜 → 心气弛缓,心神涣散:注意力难集中,甚至神志狂乱 暴喜 → 心气暴脱:胸痛,冷汗淋漓,神志模糊,
胞
三、脏腑的区别
脏 腑
名称
结构特点
生理功能
功能特点
阴阳 表里
经络 络属
五 脏
肝、心、脾、肺、 肾
实体性器官 (中满)
化生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满而不实
有
有
六 腑
胆、胃、小肠、大 肠、膀胱、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f3aea7e53a580217fcfe10.png)
七、五脏与食物
黑色食品养肾 黑色食品,如黑芝麻、黑木耳、核桃等。中医认为 黑色食品具有强肾作用。黑木耳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脑 磷脂,称之为清洁血管、软化血管的“清道夫”,每餐 吃5克-10克黑木耳,就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心脑血 管疾病。黑芝麻含有的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维生素E、 维生素B1的作用参与下,能加速人体的代谢功能;黑芝 麻含有的铁和维生素E是预防贫血、活化脑细胞、消除血 管胆固醇的重要成分;黑芝麻含有的脂肪大多为不饱和 脂肪酸,有延年益寿的作用;中医中药理论认为,黑芝 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的作 用,可用于治疗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须发早白、 脱发、腰膝酸软、四肢乏力、步履艰难、五脏虚损、皮 燥发枯、肠燥便秘等病症,在乌发养颜方面的功效,更 是有口皆碑。
ppt课件 4
一、脏象学说的内容
• 1、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 • 2、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
ppt课件
5
二、中医脏腑概念的特征
• 中医脏象学说的“脏腑”表述的是以 某一脏腑名称为代表的某一系统的生理病 理概念; • 西医学所说的“内脏”则是指解剖形 态上的具体脏器与他的生理病理功能。
ppt课件
21
七、五脏与食物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从身体健康 来讲,饮食是健康的基础,要合理膳食,中医 认为“药食同源”,不同颜色的食物即可以治 疗不同的疾病,而且可以保证自身血“质”良 好。例如心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红色食物;肝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绿色食物;脾功能(消化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黄色食物;肺功能不好 的人可多食白色食物;肾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 黑色食品。
ppt课件 25
七、五脏与食物
白色食物养肺 白色食品,例如山药、燕麦片、雪梨、银耳、百 合、莲子等。近些年,燕麦的好处渐为人知,它含有 丰富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E,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 血糖,治疗便秘改善血液循环,是减肥的最佳食品。 梨子自古被尊为“百果之宗”,有润肺、止咳、消痰 、降火等功用。在秋季若因气候过度干燥,继而出现 口渴、便秘、干咳等;或因内热导致烦渴、咳喘及痰 黄等症状,可多食梨。现代营养学认为,山药中含有 较多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还富含钾、镁等矿物质 元素,具有营养滋补、诱生搅扰素、增强机体免疫力 等功效,还能改善冠状动脉及微轮回血流,可治疗慢 性气管炎、冠芥蒂、心绞痛等。天气枯燥,易伤肺津 ,招致阴虚,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等病症, 此时进补山药最为适合,因山药是安然平静之品,为 26 ppt课件 滋阴养肺之上品。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https://img.taocdn.com/s3/m/e1dfdb8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1.png)
不良情志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引发各种疾病。
情志调养的方法包括调节情绪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情
绪波动等。
饮食调养对脏腑影响
饮食是脏腑养生保健的基础,合理的 饮食调养有助于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
不同脏腑对食物的需求不同,应根据 脏腑特性选择合适的食材。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 原则,避免过度油腻、辛辣、生冷等 刺激性食物。
一旦发现脏腑疾病,应尽早进行 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控制病情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控制病情发展。
阻断病传途径
了解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 影响,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愈后防复,重视巩固疗效和康复期调理
巩固疗效
生活调养
脏腑疾病治愈后,应继续巩固疗效, 避免复发。
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注意饮食、运动、 情志等方面的调养。
运动锻炼应注意适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 伤。
按摩保健对脏腑影响
按摩是一种有效的脏腑养生保 健方法,可促进气血流通、舒
缓身心紧张。
针对不同脏腑的按摩手法有所 不同,应根据个人体质和脏腑
特性选择合适的按摩方式。
按摩时应注意力度适中、频率 适当,避免过度按摩导致身体 不适。
按摩前可适当进行热身运动, 按摩后应注意保暖和休息。
响。
02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形成表里关系。例如,胆与肝相表里,胃
与脾相表里,小肠与心相表里等。这种表里关系体现了六腑在生理功能
上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为用。
03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形成阴阳表里关系。例如,心与小肠相
表里,肝与酸、绿色、春季等相应等。这种阴阳表里关系体现了脏与腑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五脏](https://img.taocdn.com/s3/m/270f9ef8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e.png)
⼀、⼼(附:⼼包络)⼼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包卫护。
⼼与⼩肠、脉、⾯、⾆等构成⼼系统。
⼼,在五⾏属⽕,为阳中之阳脏,主⾎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主、⽣命之主宰。
⼼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的解剖形态1.⼼的解剖位置:关于⼼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之后的⼀个重要的脏器。
⼼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的形态结构:⼼脏呈尖圆形,⾊红,中有孔窍,外有⼼包络围护,⼼居其中。
中医学对⼈体⼼脏的重量、颜⾊、结构,以及⼼腔的⾎容量等均有⼀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已。
“⼼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黄裹脂,⼀是为⼼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在中医⽂献中有⾎⾁之⼼和神明之⼼之别。
⾎⾁之⼼,即指实质性的⼼脏;神明之⼼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故有神明之⼼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之⼼,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门·脏腑》)。
(⼆)⼼的⽣理功能1.⼼主⾎脉:⼼主⾎脉,指⼼有主管⾎脉和推动⾎液循⾏于脉中的作⽤,包括主⾎和主脉两个⽅⾯。
⾎就是⾎液。
脉,即是脉管,⼜称经脉,为⾎之府,是⾎液运⾏的通道。
⼼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个密闭的系统,成为⾎液循环的枢纽。
⼼脏不停地搏动,推动⾎液在全⾝脉管中循环⽆端,周流不息,成为⾎液循环的动⼒。
所以说:“⼈⼼动,则⾎⾏于诸经,……是⼼主⾎也”(《医学⼊门·脏腑》)。
由此可见,⼼脏、脉和⾎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系统的⽣理功能,·都属于⼼所主,都有赖于⼼脏的正常搏动。
⼼脏有规律的跳动,与⼼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https://img.taocdn.com/s3/m/b7096d88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f.png)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中医脏腑基本理论•脏腑的生理特性•脏腑病理与疾病•中医脏腑理论的临床应用•中医脏腑理论的现代研究目录01中医脏腑基本理论•心: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包络为心之辅佐,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肝:主疏泄,主藏血,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胆相表里,相互协调。
•脾:主运化,主统血,其华在唇四白,开窍于口,与胃相表里。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
•肾:藏精气,主水、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开窍于耳及二阴,与膀胱相表里。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与脾相表里。
•小肠:主受盛化物,主液,与心相表里。
•大肠:主传化糟粕,与肺相表里。
•三焦:主持诸气,为水道出焉。
•心:心火亢盛则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等;心血不足则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
•肝:肝火上炎则出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肝血不足则出现眩晕、耳鸣、爪甲薄弱等。
•脾:脾阳虚则出现腹胀纳呆、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等;脾阴虚则出现纳呆、消瘦、大便干结等。
•肺:肺火炽盛则出现咳嗽、咳痰、咽喉肿痛等;肺气虚则出现咳喘无力、气短懒言等。
•肾:肾阴虚则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盗汗遗精等;肾阳虚则出现畏寒肢冷、阳痿早泄等。
•胃:胃火炽盛则出现口渴喜饮、消谷善饥等;胃气虚则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
•小肠:小肠实热则出现小便短赤、尿频尿急等;小肠虚寒则出现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等。
•大肠:大肠湿热则出现腹泻、腹痛、粪便黏腻等症状;大肠虚寒则出现五更泄泻、粪便清稀等。
•三焦:三焦湿热则出现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三焦气滞则出现胁肋胀满、脘腹疼痛等。
经络是脏腑之间的联系桥梁和通道,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到相应的穴位上。
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脏腑与经络的关系02脏腑的生理特性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阴阳属性脏腑被分为阴、阳两类,每一类都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ppt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ppt](https://img.taocdn.com/s3/m/91aab69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0.png)
中医提倡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饮食 ,不过度饮食或饥饿。
中医认为劳逸结合是养生的重要原则,避免 长时间工作或学习导致的身体疲劳。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应用
中西医结合
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 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病后调理
中医在病后调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 势,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调整脏腑 功能等方法帮助患者康复。
经络系统是人体统一整体的基础,当 经络系统某一局部发生病变时,可影 响到全身其他部位,并在全身出现各 种病理变化。
03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的方法
01
02
03
观察症状
通过观察患者症状,如面 色、舌苔、脉象等,辨析 脏腑病变的性质和特点。
分析病因
根据患者病史、环境、饮 食等方面分析病因,推断 脏腑病变的位置和原因。
约本脏。
表里关系
五脏之间存在表里关系,即某一 脏腑与另一脏腑之间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如肝与酸味、绿色、 春季相应。
母子关系
五脏之间存在母子关系,即某一脏 腑为另一脏腑之母,负责滋生和促 进另一脏腑的功能。
02
脏腑经络系统
脏腑经络系统的组成
1 2 3
五脏
心、肝、脾、肺、肾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调节 人体的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
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
脏腑虚实病变பைடு நூலகம்
人体各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经络之间 ,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影响到其 他脏腑,故在临证时应全面分析病情 ,掌握病变的规律。
虚证为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实 证为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进;虚实 夹杂则为虚实并存,既有正气不足又 有邪气亢盛。
经络病变
预防保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在体合脉:全身的血脉均归属于 心
其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是 否正常,以及气血的盛衰,可以 从面部色泽的变化而显露出来
2020/11/14
17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窍。 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表达语言。 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功能
2020/11/14
18
2020/11/14
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
象的观察 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
2020/11/14
6
脏腑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 理学理论体系。
2020/11/14
7
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 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
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 完全相同。
2020/11/14
② 内脏下垂:脱肛等。
2020/11/14
34
(3)脾 统 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 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生理:气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 脉管中运行,不发生出血。
病理:即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 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
2020/11/14
8
五脏
2020/11/14
9
2020/11/14
10
心
心居于胸腔,膈膜之上, 有心包卫护于外。心为神 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 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素 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 “君主之官”。
2020/11/14
11
位置:
2020/11/14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 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 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 心包护卫。
2020/11/14
3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 膀胱、三焦,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 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 粕;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2020/11/14
4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子宫),
似腑非腑;似脏非脏。
2020/11/14
5
脏腑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 方面:
2020/11/14
21
1.主气,司呼吸
主气
①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②主一身之气—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体现在 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
司呼吸 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生理: 呼吸通畅,均匀,卫外能力强。
病理: 呼吸气短,喘促,易外感。
2020/11/14
22
2、肺主宣发和肃降
运化水液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
多余的水
肺宣发到皮毛→汗 肾与膀胱→尿液
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
病理:水液内停
湿、痰、饮、
2020/11/14
水肿
33
(2)脾主升清
指脾气以升为顺。
水谷精微 脾气上升 维持内脏正常位置
头目 心、肺
化生气血
生理:水谷精微吸收和输布正常。 病理:① 气血生化无源,头晕,乏力,腹泻。
狭义: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
2020/11/14
15
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中,将人的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 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 理功能。
2020/11/14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 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 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
2020/11/14
2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共同的生理功能特点:能化生 和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 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 津液等;
满而不能实,藏而不泻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②将清气和水谷精微、津液向下布散 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2020/11/14
25
3.通调水道
①概念: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 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 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②与肺的宣发肃降有关
③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失常出现病理改 变
2020/11/14
26
4.肺的在窍、在体
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
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小肠(分清别浊)
水谷精微 脾转输 肺 输布和营养全身
脾
与散精
糟粕→大肠。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020/11/14
31
生理: 气血生化有源,精力充沛,壮实。
病理: 气血生化不足,腹胀、纳差、便溏、
消瘦等。
2020/11/14
32
概念: ①肺主宣发 ②肺主肃降
2020/11/14
23
主宣发 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
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 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 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2020/11/14
24
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 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12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主血脉,
二是主神志, 并与舌、面等有联系,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2020/11/14
13
心主血脉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脏的正常搏动,在中医学理 论中认为主要依赖于心气。
2020/11/14
14
(2) 心藏神,即心主神志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即心 神 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位置: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2020/11/14
29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 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 持其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2020/11/14
30
运化水谷
19
概述
➢ 肺居胸腔,左右各一,肺有分叶,左二 右三,共五叶。
➢ 在诸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华盖”。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 “娇脏”。
➢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经肺系与喉、鼻相连, 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窍。
2020/11/14
20
其主要生理功能有:肺主气、 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肺 主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在 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开窍于鼻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020/11/14
27
脾 概述
脾位于中焦,在横膈之下。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 摄血液。
脾和胃相为表里。两者均是主要的消 化器官。
“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在体合肌
肉,主四肢。
2020/11/14
28
脾的位置与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