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

合集下载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一章-绪论..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一章-绪论..

社会学发展史上关于研究对象的两大分 歧:整体倾向和个体倾向。
总地来看, 社会学理论大致围绕着现代 人的社会行动和现代社会的结构之间关 系及其变迁这一中心展开,所不同的是 有的更注重于宏观的结构,有的更注重 于微观的行动。
我国社会学界定义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 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 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社会 科学。
农村各类社会问题的出现也有深厚的文化根 源,对这些问题的揭示需要文化人类学的研 究方法,也需要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结果。
5.与农村管理学的关系
农村社会管理学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 度来研究问题
农村社会学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探讨农村社会发展的规 律。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为农村社会管理提 供了基础和依据
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与管理 农民群众组织的管理 经济组织的管理 农村人口的管理 农村教育的管理 农村社会秩序的管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既是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也 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他重要学科
家庭社会学 组织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政治学 论理学
……
二、 农村社会学的基本领域和基本内容
(一)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1、丰富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经验与理论) 农村社会学在人们认识农村社会本质的方面开
创了新的理论研究空间。 2、检验和开拓社会学研究的空间。
将社会学理论成果运用于农村实践,本身就是 对原有社会学理论进行检验和再建设的过程。 3、有利于社会学的本土化 (农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社会过程
包括: 冲突的过程 适应的过程 变迁过程 控制过程。
转型时期,农村社会为整个社会发展 提供了动力。

农村社会学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学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学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群体特征、农村社会变迁及其影响等内容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结构是指农村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农村社会结构有其独特性,包括农民、地主、务农工人等不同社会群体的组成及其地位、角色、权力等方面的研究。

2. 农民群体特征:农民群体是农村社会的主体,研究农民群体特征是农村社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民群体特征包括农民的职业、教育水平、收入水平、文化观念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农民群体的组织形式、农民与政府、农民与市场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

3. 农村社会变迁: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着深刻的变迁,农村社会学主要研究这种变迁的规律和影响。

农村社会变迁包括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迁对农村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4. 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学也关注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农村贫困、农民收入低、教育医疗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薄弱等。

研究农村社会问题有助于制定政策和措施,改善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质量。

综上所述,农村社会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群体特征、农村社会变迁及其影响,以及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这些内容对于了解和改善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第一章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揭示农村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变迁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系统的协调、健康发展。

●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内容1、农村社会结构要素研究2、农村社会变迁研究3、农村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意义●第一,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能够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提供科学的途径。

第三,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能够为制定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划、实现农村社会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四,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第二章:农民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农民的定义:农民是指具有农村户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的手工劳动为主,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一个阶层。

农民的特征:第一,数量多,流动性大。

2006年乡村人口为7.37亿,2007年乡村人口为7.27亿。

第二,农村职业分化简单,阶层结构复杂。

农村八大阶层:乡村管理者阶层、乡村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或者私营企业的管理者阶层、乡村知识分子阶层、乡村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阶层、乡村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乡村贫困者阶层。

第三,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较低第四,农民观念中的现代化成分增加了,但传统观念仍然普遍存在。

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一)新中国成立前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二)农业集体化时期是新中国建设的支柱力量(三)转型时期农民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和改革的推动力量(四)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社会化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中,按照农村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的要求,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够适应农村社会环境、参与农村社会活动的社会人的过程。

经过社会化这一过程,农民的个性得以形成,农村社会得以维持和延续。

农民社会化的必要性(1)社会化是农民适应农村生活、参与农村生活、在农村社会环境中生存的前提。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1农村社会学的特点:(1)整体性(2)实用性(3)本土性2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农村社会的构成要素研究(2)农村社会的变迁研究(3)农村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1、农村社会制度2、农村社会保障3、农村社会控制3 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意义(1)农村社会学丰富了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1、农村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的认识中国国情2、农村社会学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3、农村社会学拓展了社会学研究认识空间(2)农村社会学为农村发展的科学决策做出贡献第二章1、农民: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2、农村生活方式是指农民在农村社会客观条件和农民已经形成的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活动的方式,它包括农民的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婚丧嫁娶生活方式、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等。

(填空)3、影响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1)生产方式(2)地理环境(3)民族传统(4)科学技术4、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1)农民的劳动方式1、以农为主兼营他业2、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兴起3、劳动时间的分布由不均衡到趋于均衡4、农业机械化程度在逐步提高(2)农民的消费方式1、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农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明显改善3、农民的家庭耐用消费品快速增加(3)农民的交往方式(4)农民的婚丧娶嫁方式5、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理论是指依据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6、目前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1)收入(2)职业(3)教育程度(4)权利7、中国农民社会分化的原因(1)经济发展是农民社会分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2)政策因素是农村社会分化的外在力量(3)文化因素是农村社会分化的内部动力8、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外一个地位的移动,即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所处位置的变化。

9、新型农民的特点(1)独立意识(2)开放意识(3)创新意识(4)科技意识10、新型农民的主要类型:(1)善经营、会管理、敢创新的农民企业家(2)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致富带头人(3)高素质的农民技术员(4)农业社会化服务者(5)农民组织领导者11、(论述题)培养新型农民的途径:(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2)流动有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第四章1、农村社会具备的基本特点:(1)人口密度较低(2)以农业生产为主(3)社会结构简单(4)家庭与邻里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简答题)农村的功能:(1)农村的生产功能(2)传统文化保护功能(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名词解释)社区发展:是指社区成员在政府机构的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有目的、有组织、地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的一个过程。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 绪论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 绪论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从方法体系看,社会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 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技 术三个层次。
(三)社会学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社会学调查研究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研究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是研究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是研究总结阶段。
二、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

实地调查,也称为田野调查,是农村社会学家最 为常用的方法,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进行观 察来收集资料。

(二)问卷调查和农村研究
自从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中国的 社会学家们对问卷调查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日益娴 熟,同时问卷调查的各种技术手段日益先进,问 卷调查因此越来越多的为研究者所用,农村社会 学家也不例外。

(三)问卷调查的优点和缺点
相比较实地调社区的个案研究,能够在 更大范围的农村地区开展调查;

(三)社区类型比较法

费孝通提出了社区类型比较法,也称为模式比较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后,费孝通在小城镇研究中提出了苏南模 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也是社区类型比较法的延续, 对于认识乡村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社区类型比较法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 一环。


(四)社区追踪调查

二、农村社会学研究什么
(一) 农村社会学的概念

纵观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史,我们认为,农 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 社会学分支学科。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农村社会结构方面的研究 农村社会变迁方面研究

三、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意义

1988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出版了多种《农村 社会学》或《乡村社会学》教材,大多在 绪论中列出一节讨论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 义,一致的认识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需要农村社会学。本书很赞同 这个基本观点。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摘要: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1.农村社会学的定义2.农村社会学的学科体系3.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1.农村社会结构的特征2.农村社会变迁的动因3.农村社会变迁的表现形式三、农村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1.农村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2.农村社会问题的成因分析3.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对策建议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问题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思路与政策建议五、农村社区发展与文化建设1.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与挑战2.农村社区发展的战略选择3.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现状4.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与政策建议正文:农村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农村社会现象、发展规律及农村社会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农村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保障体系、社区发展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农村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农村社区发展与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农村社会学以农村为研究对象,关注农村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的问题。

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共同构成了农村社会学的学科体系。

二、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农村社会结构是指农村社会中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表现。

农村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以及社会关系结构等方面。

农村社会变迁的动因包括农村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政策调整以及全球化等方面的影响。

农村社会变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流动与迁移、农村社会的现代化以及农村文化的变迁等。

三、农村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农村社会问题是指在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社会现象。

本科生课件:农村社会学

本科生课件:农村社会学

本科生课件:农村社会学一、引言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变迁和发展。

与城市社会学相比,农村社会学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独特的社会问题和特殊的社会结构。

本文档将介绍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重要理论,以及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

二、基本概念1. 农村社会的定义农村社会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相对于城市社会而言。

农村社会的特点包括人口稀少、资源分散、产业结构单一等。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的农村社会。

2.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的结构与变迁、农村社会问题、农村发展与治理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经济活动等进行调查和分析,来了解农村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农村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设计一份问卷,通过对农村居民的调查来获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态度和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2. 深度访谈深度访谈是一种较为详细和深入的调查方法,研究者通过与农村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等。

深度访谈可以揭示农村社会中一些隐藏的问题和特点,对于理解农村社会的深层次问题非常有效。

3.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研究者直接走进农村社会,亲身体验和观察农村的生活和社会现象。

通过实地观察,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发现和观察到一些研究中容易忽视的细节。

四、重要理论1. 农村现代化理论农村现代化理论认为,农村社会要实现现代化,需要进行农业现代化、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改革。

这一理论提出了充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重要途径。

2. 农村社会变迁理论农村社会变迁理论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和功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变化。

该理论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农业社会正在转变为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 何为农村社会学?第一章何为农村社会学一、农村社会学定义农村 + 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是一门区域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对应。

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二、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1894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C.R.亨德赫在校内开设“美国农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前奏。

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组织以H.贝利为首的农村生活委员会,开展农村问题研究——它源于美国当时农村实际社会需要并完全由实践所定向的第一种研究途径。

被认为是农村社会学诞生的第一个里程碑。

1916年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的G.M吉勒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科书。

1923年吉勒特又出版了第二本——《农村社会学》,1929年,哈佛大学的P.索罗金和G.齐美尔共同出版了《乡村——城市社会学原理》一书,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在与城市相比较中研究农村社会的主张。

三、农村社会学的传播与发展农村社会学在美国诞生后,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亚洲如拉丁美洲、欧洲,农村社会学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乡村建设运动1、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1840年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民族经济陷于停滞与破产的境地。

农村的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农民不断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又不能被新的生产方式吸收,成为绝对贫困的一群。

代表人物陈翰笙(1897~200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农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创始人。

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以第一手的农村调查材料论证中国农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指明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2004年3月13日逝世。

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20世纪20-30年代,在农村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与苏区土地革命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民党统治区内不少不满于现状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不赞成对中国农村实行资本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又不赞同或不敢主张革命,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找到第三条路。

农村社会学1.

农村社会学1.
11
我们认为,农村社会学是以整个农村社会 及城乡关系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它是 在普通社会学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综合角 度研究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及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其相互关系,以期 为农村社会的建设,发展和管理,提供可作 为科学指南的一般原理。
12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1、农村社会结构:如农村人口、农村群 体、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农村社会阶 层、农村文化等。 2、农村社会行为:如农村生活方式,农 村生活规范、农村社会关系、农村社会流动、 城乡关系等。
15
2、农村社会学与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 学的关系 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科性质不同,研究对 象不同,但同属于社会科学。 3、农村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如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统计学、政治学、 人口学等。
16
(四)、学习农村社会学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1)为认识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般规律和把握 中国的国情奠定理论基础 (2)为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提供理 论指导 (3)为树立农村发展的综合、协调和可持续的 科学发展观奠定理论基础
17
2、实践意义 (1)为制定农村政策、农村发展规划提 供科学依据 (2)为加强农村社区管理、组织管理提 供农村社会学的相关知识
18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概述
1

一、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农村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农村社会 学发源地是美国) 美国南北战争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 农民分化加剧,农民组织格兰其,全美农民 协会为保护农民利益进行斗争。怎样认识农 村,怎样协调城乡利益,历史进程催生着农 村社会学。
2
(二)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1894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C.R.亨德赫在 校内开设“美国农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 —前奏。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下令 组织以H.贝利为首的农村生活委员会,开展农 村问题研究——被认为是农村社会学诞生的第 一个里程碑。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摘要: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1.农村社会学的定义2.农村社会学的范畴二、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1.农村社会结构的特征2.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三、农村社会组织与社区发展1.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2.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四、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1.农村社会分层的特点2.农村社会流动的机制与趋势五、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2.农村福利政策的实施与效果六、农村教育与文化传承1.农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2.农村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途径七、农村社会问题与政策建议1.当前农村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2.针对农村社会问题的政策建议正文:农村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农村社会现象、发展规律及农村社会问题的学科。

本文将从农村社会学的定义、范畴、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农村社会组织与社区发展、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农村教育与文化传承以及农村社会问题与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分层、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教育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农村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方面。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农村社会组织和社区发展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社会组织可以有效地整合农村社会资源,促进农村社区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口流失、资源短缺等,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也是农村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农村社会分层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

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机制逐步完善,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的上升空间。

在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方面,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福利政策,如新农合、低保等,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减轻其生活负担。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亦称“乡村社会学”。

以农村社区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形成于20世纪初。

主要研究:农村人口、农副业、交通运输、居民生活、文教卫生等情况;农村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小城镇、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等,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农村:一般指农业生产者的居住地。

多为人口聚居的村落,或是散居的田野。

起源于人类由采集、渔猎进入农耕阶段开始定居的原始农业时期。

生产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分工开始以后,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与城市产生差别。

其特征是:人口密度低,居住较分散;大多以农为业,家族聚居,成员间相互协作,多有血缘关系;工商业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相联系,经济文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兼业农户日见增多,农村与城市的区别逐步缩小。

农村人口:生活在农村社会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是构成农村社区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

农村人口的状况影响着农村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农村生活:方式广义指农村居民的全部生活、活动方式,包括劳动、消费、闲暇、政治等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狭义专指消费、闲暇生活方式。

世界各地的农村社区因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态环境等的不同,可概括为发达国家农村生活方式和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活方式。

农村社会保障:为改善和提高全体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由国家依法建立、政府主导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农民生活保障性制度措施系统。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基本条件;是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是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及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农村经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农村社区居民共同生活的,需经社会成员努力,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加以解决的问题。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3、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和《生育制度》等著作中深刻的论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本质特征: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社会结构。 4、实地调查,也称为田野调查,是农村社会学家最常用的方法,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 5、中国早期的农村社会学家更倾向于通过对村落社区得实地研究来了解中国农村。 6、农村社会学家李守经主编的《中国农村社会学》于1989年出版,是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本农村社会学的教材。 7、本书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学分支科目。 8、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广泛,可以从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变迁、农村社会问题等三个方面来加以了解。 9、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10、1916年吉勒特出版了世界第一本农村社会学的教科书
41、基层自治组织的完善健全,是村民民主自治得以实现的关键 42、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实行社区自我管理 43、农村政治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视角有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的框架、新政治经济学视角、制度主义视角等。 44、关于传统农村政治权利结构的观点主要有“士绅社会论”和“大共同体本位论” 45、村民自治的基本内容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方面 46、在当前阶段,村民直接参与本村重大事务决策的形式主要是村民会议或者是村民代表会议 47、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村民自治完整的制度框架体系,可以分为国家、地方和村三级层面 48、在中国农村地区,血缘宗族关系是形成宗族文化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基础 49、农村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化,是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 50、传统农村文化的特点:乡土性、封闭性、相对静态性、多样性
75、费孝通的小城镇建设思想:从“小城镇 大问题”到“小城镇 大战略”。 76、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小城镇建设规模要适度;小城镇建设要有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体制。 77、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阶级理论和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为社会分层提供了最基本得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 78、农民分化的原因:第一、联产承包家庭经营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农民分化的基本前提 第二、非农业与城镇、市场的发展,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了新的载体和生存空间 第三、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国际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为中国农民的分化提供了契机。 79、农民工一方面接受工业文明的熏陶,掌握一定的现代生产技能与工业知识;另一方面同土地、乡村、农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身上集中反映着中国农民在转型社会中的基本特征,预示着农民的未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阶层。 80、对农民分化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市场化进程。 81、怎么解决农民工问题:第一、必须更新思想,将农民工纳入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确立科学合理的宏观思路和长远筹划。 第二、通过制度、法律和政策的变革,为切实解决农民工问题创造条件。 第三、针对农民工问题的复杂性、过渡性,国家在解决农民工问题时应当有长、中、近期的对应之策。 82、农村社会分层的划分标准并非固定不变,它随着农民的不断分化而与时俱进。 83、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和职业的变动。 84、社会流动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社会流动作为一个动态的分层体系,具有社会学方法论意义。第二、社会流动是一个宏观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它涵盖整个社会阶层在社会等级中的变化 第三、社会流动表现为单独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位置、角色和属性的变化,体现着社会成员关系的转变。 85、社会流动的类型: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社会等级不同) 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流动主体不同) 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引发流动原因不同) 86、美国农村社会流动的过程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几乎是同步完成的,与英国一样,工业革命是美国农村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 87、发达国家农村社会流动的经验:第一、加快加强城市建设,适应城市化进程 第二、正确引导农民工进城,管理和控制不合理的农民流动,避免过度流动对城市造成过大的压力。 第三、加强对城市中农村流动人口的教育和管理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名词解释农民:指在农村地缘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系而组成的农民社会各类的群体和社会集团以及农村社会群体组织的农村居民。

社会关系:人们在共同的社会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思想关系以及其他各种关系的组成。

社会资源: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人们能够获得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和帮助。

社会资本:行为主体所能动员的,并且有回报利息的社会接触资源,有助于实现目的性行为的工具和行为。

社会问题:指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失调影响到社会部分成员或全体成员的社会生活,破坏社会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社会控制:(广义)指社会组织体系利用社会规范与之相适应的手段或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以及约束,对社会关系进行调解和制约的行为。

(狭义)对社会越轨者施以惩罚或重新教育的手段。

自然差别: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

社会差别: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境况差别。

社会分化: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为一身的社会地位发展为单一功能的多种社会地位。

社会分层:指由于社会分化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有序和等级不同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流动: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由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流动,可以表现为社会角色转变,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农村社会保障:指由民政部门组织实施情况下,以地方政府为主,一基层社区为依托,由国家社区公民群体以及个人合作兴办,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和个人消费支出集中资金,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向农村社会成员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力者、遭受自然灾害者、经济收入低于贫困县者等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利于农村社会安定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制度。

社会变迁:指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急剧的变化或者严谨的缓慢的变化,特别指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和结构的范畴。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笔记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笔记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笔记
1. 农村社会学的定义和领域: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主要关注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等方面。

2. 农村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农村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相对较新,发展起步较晚。

在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新中国的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密切相关。

3.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文献研究等。

田野调查是农村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获取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

4. 农村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理论,如乡村社会结构理论、农业经济与乡村发展理论、农民工问题理论等。

5.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关系、农村社会变迁、农村社会问题等方面。

这些内容与农村经济、教育、文化、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6. 农村社会学的应用价值: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于推动农村发展、改善农村社会状况、加强农村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制定农村政策提供参考,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提供指导。

7. 农村社会学的未来发展:未来,农村社会学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农村社会学将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问题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农村社会学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更全面的研究视野。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其二:农村社会变迁方面的研究:⑴农村现代化研究;⑵农村发展模式研究;⑶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研 究;⑷“双反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⑸农村发展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关系研究:6农民运动研 究;⑺农村变迁动力研究;⑻农村发展与科学技术关系研究;⑼农村社会流动研究;⑽新农村建设研究;⑾农村 综合改革研究;⑿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⒀农村婚姻家庭研究;⒁农村生活方式研究;⒂农村社会管理研究;
《农村社会学》可作为社会学专业基础教材,可供社会学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亦可作为普通院校公共管理 类、经济类专业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教材。同时对于相关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和农村管理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本 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同春芬,中国海洋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近年主持的课题包括“百村调查— —后石村”、 “山东半岛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问题研究”、 “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与途径研究”等。主要沦著有: 《影响农民职业流动的因素分析》、《关于“三农”现代化的社会学思考》、《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转型问题研 究》、《海洋渔业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渔村:后石村经济社会调查》、《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 待遇透析》、《中国农村工业化及其环境污染的原因初探》、《论中国的村庄治理与社会管理改革》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农村社会学的含义和特征 第三节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领域和基本观点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节农村社会调查的程序和方法 第三节农村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及分析 第三章农村社会结构及结构转型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 第二节改革开放与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
⑥对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诸如环境、人口、教育、贫困、犯罪、卫生问题等,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根 源及提出改革方案。

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

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

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农村社会的个人、特定地域的农村社会、农村。

3、农村社会学最先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个国家?美国4、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谁?梁漱溟5、“三农”的内容:农业、农村、农民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的生育观念方式发生了哪些了变化?答:在生育子女的数目上-----由多变少;对子女性别的选择上-----由注重生男孩子到生男生女都一样。

7、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包括哪些?政党组织、政权组织8、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生产发展(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活宽裕(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业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村容整洁(村庄布局要合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实行清洁生产和生活)、管理民主(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9、农业生产经营者占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多数,他们从事的是哪些农业劳动?农、林、牧、副、渔业10、贫困分为哪两种?其内容是什么?答: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

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什么是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包括农村社会结构方面的研究、农村社会变迁方面研究、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三部分内容。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技术三个层次。

(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社会学调查研究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研究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是研究实施阶段;第三阶段是研究总结阶段实地调查,也称为田野调查,是农村社会学家最为常用的方法,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

(社区类型比较法,也称为模式比较方法)社区追踪调查,指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社区的调查研究。

对同一对象的追踪研究可以是同一研究者,也可以是其他研究者,亦可以是二者交替进行。

问卷调查,即研究者利用根据调查目的而事先设计好的一份问题表格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问卷设计、抽样、调查实施、统计分析)问卷调查优点:1、问卷调查可不局限于对单个村落社区的个案研究,能够在更大范围的农村地区开展调查;2、其次,当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的时候,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总体情况具有更强的推论性;3、再次,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社会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利于从中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4、最后,问卷调查所花费的时间一般来说也比实地调查短。

缺点:1、由于问卷调查采用事先编制的问卷来收集资料,因此问卷必须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这对前期的研究设计就有了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

2、问卷不是随意制定的,研究者应对研究主题有全面的深入的认识,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调查任务,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完成一项好的问卷调查。

3、由于调查问卷是结构化的,在此过程中难以对已经设置的问题加以更改,所以依靠问卷收集到的信息总是有限的,并且不恰当的提问和不准确的答案设置也会产生错误的调查结果,使研究者原本希望得到的信息被扭曲。

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a\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b\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农村和谐社会;c\丰富了社会学本土化知识。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摘要:一、引言1.农村社会学的定义与重要性2.陆益龙的研究背景和贡献二、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农村社会的结构与功能2.农村人口流动与城乡差异3.农村经济与发展三、农村社会问题及其对策1.农村贫困与扶贫政策2.农村教育与人才培养3.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四、农村社会治理与创新1.农村基层组织与治理模式2.农村公共事务与公共服务3.农村法治建设与乡村治理现代化五、农村社会变迁与未来发展1.农村改革与城乡融合发展2.农村人口变迁与农村社会结构调整3.农村振兴战略与路径正文:一、引言农村社会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涵盖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研究农村社会的发展、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在我国农村研究领域,陆益龙教授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他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体系,还为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本文将围绕陆益龙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进行梳理,以期为农村社会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农村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农村社会结构是指农村社会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家庭、村落、乡镇等微观组织和宏观制度。

农村社会功能则是指农村社会在满足农民需求、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的运行规律,为农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农村人口流动与城乡差异农村人口流动是农村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陆益龙教授的研究表明,农村人口流动在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他还关注了城乡差异问题,认为缩小城乡差距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3.农村经济与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

陆益龙教授的研究强调了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重要性。

此外,他还关注了农村金融、农村合作社等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择偶标准
主要是指人们在择偶时会着重考虑的因素和条件,实 际上考察的是哪些人会选择哪些人的问题。关于择偶标准的 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社会交换理论。它认为社会 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成员的许多行为,都是期待交 往对方某种回报或者是回报对方的,并且在实施交换的过程 中使参加交换的每一方都感到平等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择偶 中的“郎才女貌”,或者是用较高的经济地位去交换某种显 益的社会地位等等。第二种是需要互补理论。它强调在择偶 时人们的主要考虑是各种需要的相辅相成,如支配欲强的男 性往往选择依赖性强的女性为偶。第三种是价值理论,它认 为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的作用已逐渐将某种价值观 内化于个性之中,这种价值观即成为其择偶的依据,而同一 种社会阶层内部类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比较容易形成 相同的价值观,如常见的“门当户对”之说。
21/29
维护主干家庭保持稳定和发展的力量表现为:①农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农户自主经营土地的条件下,家 庭成员分工合作可增强经济效益,从而使主干家庭更具有存在 的基础;②广大农村地区不可能很快地全面推广退休保险制度, 大多数农民仍将依赖其子女养老; ③中国传统的父母与子女之 间的养育责任是双向的,这种“反哺模式”在农村有深厚的社 会基础,并且与我国的法律制度是一致的,如我国的婚姻法和 宪法都明确规定,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随着中国人口 的老化,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主干家庭有可能与农村人口老龄 化同步发展: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农村育龄妇女 的总和生育率正不断下降,这将导致子女数的日益减少从而使 新建的核心家庭数也越来越少,相反主干家庭的比例有可能呈 上升趋势。 未来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就取决于这两种作用力相反 因素的此消彼长和相互平衡。
三、农民社会化过程的特点
(1)农民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家族等初级社会群体中进 行的。和城市居民相比,家庭、家族对农民社会化的影响作用 要大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农村社会的主要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 (2)农民社会化的内容以传统规范及农业生产技能为主。在 农村,一个孩子所 受到的教化首先是 家庭伦理规范方面 的 。 (3) 农 民 的 社 会化在方式上多是 情感型的,而城市 居民则多是理性化 的 。 (4) 农 民 社 会 化的水平较低。
第二章农村社会中的主体 ——农民 发展中国家: Peasant(等级、身份有关系)
而Peasant一词从词源及构词成分看与“农业”、种田等本 无直接关系。 该词源于古法语,系由古拉丁语 pagus 派生,该拉丁词意 为“异教徒、未开化者、堕落者”,带有强烈的贬义,因 而Peasant在古代的本义是对卑贱者的贬称。 在古英语中Peasant可作动词用,意为“附庸、奴役”,而 作名词时还兼有“流氓”、“坏蛋”之意。因而它与其说 是一种职业,不如说是一种低下的身份或出身。只是由于 那时卑贱者大多种田,这个词后来才与农业有了关系。不 仅英、法、拉丁语如此,俄语、波兰语等欧洲语言中近代 表示农民的词汇也有类似特点:原无带有“农”义的构词 成分,只是泛指卑贱者或依附者而言。
7/47
二、农民的产生
1、农业的产生是农民产生的前提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 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粮食作物 种植业 狭义农业 农 经济作物 林业 业 的 范 围 畜牧业 副业 渔业
当代中国农民的多义性 作为阶级的农民 作为职业的农民 体现居住空间的农民 作为社会身份的农民
第四章 一、社会关系的含义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 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 总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此意即为社会 关系源于人,因为有了人类,人与 人之间便产生了各种复杂的关系, 这些关系就统称为社会关系。
2、农村具体的社会关系 (1)农村的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
11/47
第三章
一、婚姻行为的本质特征 1、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 婚姻行为具有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功能 婚姻的认可方式是社会性的 婚姻行为受社会的法律和道德的制约 2、婚姻行 不同的择偶方式不仅能表现出婚姻 当事人的自主性,而且能反映婚姻自 由的程度。有学者将安排婚和自主婚 作为择偶方式的两端。越是传统的婚 姻,越接近安排婚,越是现代的婚姻 则越是接近自主婚。在农民的择偶方 式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 由介绍人介绍的婚姻相当普遍
第三节
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 一、农村社会学有助于拓展人类理论认识 的内容 • 1.有效地拓展了社会学的研究空间。 • 2.有助于深刻的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 • 3.可以帮助我们科学的认清中国国情。
二、农村社会学有助于推动 农村社会发展的实践进程
• (一)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 (二)可以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社会 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 (三)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良性运行 和协调发展
15/29
第二节 农村家庭
农村家庭是农村居民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包 括收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农村社会 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农村社会的细胞。
一、农村家庭结构
农村家庭结构 是指农村家庭成员的构 成及其相互关系。家庭 是各式各样的,家庭与 家庭之间既有共同的方 面,也有不同的方面。
17/29
(4)按照家庭代际层次,已婚夫妇对数及其亲属关系等 状况将家庭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及其他家庭。 核心家庭指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也包括无子女 的夫妻家庭和只有父母之一方加未婚子女的家庭 ) 。主干家庭 指由父母或父或母加上子、媳或女、婿再加上孙子女或外孙子 女所组成的家庭。联合家庭指父母或父或母加上其子代中两对 或两对以上的夫妻(如两个儿子和他们的妻子)再加上其孙子女 或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也包括无父母但同一代中两 对夫妻在一个家庭中共同生活的,如兄弟俩加上他们的妻子和 子女)。其他家庭,即不属于以上类型的家庭。如隔代家庭(由 祖孙两代组成的家庭,子代缺损或不在一起生活 ) ,或由未婚 的兄弟姐妹所组成的家庭等等。由这种分类可以清楚地看出, 核心家庭的特征是一个家庭中只有一对夫妻,主干家庭是每一 代中只能有一对夫妻(包括一方缺损);联合家庭是有一代中至 少有两对夫妻(包括一方缺损)。
8/47
农业的贡献 产品贡献:食品、工 业原料 要素贡献:劳动力、 资金、土地 市场贡献:工业品市 场、农产品市场 外汇贡献:为资本品 的进口提供外汇
农业的多功能性 环境功能 社会功能 粮食安全功能 经济功能 文化功能
一、农民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由于农村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复杂 性,所以农民的社会化是一个十分 复杂的过程。农民社会化的主要内 容:( 1 )学习生活、生产技能; (2)学习社会规范;(3)内化价 值观念;(4)培养社会角色。
个人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联系 和互动,它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 群体关系:指在社会的群体和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 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如农村社 会中的干群关系。 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 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关系 的综合体系,也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社会制度 分为3个层次:①总体社会制度,或曰社会形态,如 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②一个社会中不同 领域里的制度,如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③具体 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如考勤制度、审批制度等。
农村社会学
第一章 (一)农村社会学定义 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 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 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农村 社会中的人,即农村社会的居民。 2.农村社会学研究具有时空和地域 的阈值。 3.正确理解“农村”这一概念。
14/29
3、择偶距离(通婚圈)
择偶距离的远近可以反映一个社区的开放程度。择偶距 离越远,其社区的的开放程度就越高。北大社会学系的一项调 查显示,目前农村男女的择偶距离一般较近,有近半数以上的 婚姻在5公里以内。而且不少局部调查发现,同村内部通婚呈逐 渐增多趋势。为什么农民倾向于就近择偶呢?首先,居住地邻近 的人们往往意味着文化背景相似,风俗习惯相同,这样有利于 人们的交往,而且男女双方及其父母都相互了解,结为亲家较 放心;其次,人们居住近,交往起来比较方便,结婚后双方家 庭的亲属网络扩大,便于在生产和生活中互相帮助;第三,农 村中的异性交往大多在农田或乡村企业,社交面较狭窄,所以 未婚男女往往只能在同一地域选择配偶,或由出嫁到附近地区 的亲属、邻居相互牵线介绍,乃至通婚圈难以扩大;第四,一 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水平较高,使得这里的男青 年不愿外娶,女青年不愿远嫁,这也加剧了通婚圈的狭窄。
北京郊区
河南潢川
5.05
5.47
4.18
4.90
19/29
(2)农村家庭的基本结构是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但以核心家 庭为主。
(3) 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出现了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家庭小 型化与家庭核心化不同:家庭核心化的趋势是指夫妻及未婚 子女所组成的家庭在家庭结构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加的趋势; 家庭小型化则包含两层意思广是家庭结构简单化,即核心家 庭所占比例日益增长。二是在每种家庭结构中,其家庭人口 容量都向组成这种家庭结构所需的最低限度的人口接近。
20/29
3、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动趋势
影响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① 农村社会经 济发展水平;②社会文化(观念、规范等);②家庭内的人际 关系;④总和生育率(育龄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总数)。 所有这些因索对农村家庭结构的影响作用最终会表现出两种力 量:一种是促使主干家庭→核心家庭的力量,一种是在一定程 度上维护主干家庭保持稳定和发展的力量。 促使主干家庭→核心家庭的力量表现为: ① 随着农村 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逐渐增加,流动的多为年轻人,他们离 开父母去城镇或外地工作和劳动,将会促成某些三代家庭的分 化。②随着乡镇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将享 受退休或社会养老保险,这将降低这些老年人因依靠子女养老 而与已婚子女一起居住的必要性。③为了预防因生活观念代际 差异引起的家庭矛盾,或者为解除已经存在的婆媳冲突、亲子 纠纷,也使已婚子女从父母家庭中分离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