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记忆现象中的内隐性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一、引言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我们能够积累知识、经验,并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运用。

在记忆的研究领域中,内隐记忆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的现象,它不需要有意识的回忆或认知努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究内隐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并探究其与外显记忆的差异,以及影响内隐记忆的因素。

具体目标包括:1、观察被试在完成内隐记忆任务和外显记忆任务时的表现差异。

2、分析不同实验条件(如刺激呈现时间、干扰因素等)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

3、探讨内隐记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_____名年龄在_____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的大学生作为被试。

(二)实验材料1、词汇材料:选取了 200 个常见的汉语双字词,其中 100 个作为学习词汇,100 个作为新词汇。

2、图片材料:准备了 100 张常见的物体图片,其中 50 张作为学习图片,50 张作为新图片。

(三)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 2(记忆类型:内隐记忆、外显记忆)×2(材料类型:词汇、图片)的混合实验设计。

记忆类型为被试间变量,材料类型为被试内变量。

(四)实验程序1、学习阶段内隐记忆组:被试在无意识状态下观看一系列快速呈现的词汇或图片,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50 毫秒。

外显记忆组:被试有意识地学习并记忆呈现的词汇或图片,学习时间为 2 分钟。

2、干扰阶段被试完成一项与记忆任务无关的数学计算任务,持续 5 分钟,以消除短期记忆的影响。

3、测试阶段内隐记忆测试:采用词汇辨认任务和图片辨认任务。

被试需要判断呈现的词汇或图片是否在学习阶段出现过,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200毫秒。

外显记忆测试:被试需要回忆并写出在学习阶段看到的词汇或图片。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述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述

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通过对孙国仁《内隐记忆研究进展》一文
和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一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
记忆的不同之处进行了归纳,见表 1。
表 1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内隐记忆
\
识记(输 有意识或无意
入)

提取(输 出)
无意识
加工深 度
没有影响
保持时 时间越长遗忘

越慢
记忆负 荷量
没有影响
呈现方 式
社会视野
MING RI FENG SHANG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述
文 | 李萌萌
摘要: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概念、区别
以及它们的研究方法各方面,对内隐记忆和外显
记忆进行了简单概述,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更明
了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研究方法;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理论
基础
一、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念
心理学家 Wiliam Mcdougall 是最早使用“内
把学习过或者不确定是否学习过的内容判断为
“旧”,把没有学习过的内容判断为“新”,
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排除测
验中,把不确定是否学习过的内容判断为“旧”,
把学习过和没有学习过的内容判断为“新”,控
制加工和自动加工的方向是相反的。
得出以下公式:
I=C+U(l 一 C)
(1)
E=U(l 一 C)
2、加工分离程序
加 工 分 离 程 序 (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简称 PDP) 是在实验性分离法的基础
上提出的,分为启动型和再认型两类:
1)启动型加工分离程序:是在后测实验中,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一种长期记忆的形式,指关于技术、过程、或“如何做”的记忆。

通常指这样一种情况,当人学习过某些知识,却无法回忆或再认时,这些知识的记忆依旧存在,只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内容无法从言语中报告出来。

外显记忆:指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亦可称之为一类对提取自己觉知的过程。

外显记忆系统包含对事实和事件的一种意识,通常也被称为陈述性记忆,它主要关注“知道”这一层面的内容。

外显记忆系统要求个人意识的参与。

两者区别:1.保持时间。

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的长于外显记忆。

2.干扰形式。

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

3.记忆负荷。

外显记忆在记忆的项目增多的时候会导致记忆数量和准确性的下降,而内隐记忆不受这种影响。

4.加工深度。

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

内隐记忆不存在这种情况。

5.呈现形式。

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呈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会下降。

但外显记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两者联系:(1)内隐记忆和外显一记忆在总体上是分离的关系;但是两类记忆之间也存在着重叠。

(2)内隐记忆和外显一记忆之间的重叠并非唯一不变的,而可能根据加工阶段具体编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的重叠可能并非单独的加工成分,而是由多个成分组成的复杂的加工进程,并在不同编码条件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表现。

总结:对于两种记忆的不同解释多重记忆系统:)多重记忆系统说认为记忆是有多个不同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

同一个子系统内的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比不同子系统中的加工过程间的关系更密切,且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可能具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标准。

子系统间相互独立。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的子系统。

迁移适当加工理论:主张一个单一的记忆系统。

该理论认为,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与学习时的编码加工相似或重叠,就可以提高测验成绩,否则就会相对较差。

外显与内隐记忆

外显与内隐记忆

4、PDP的典型实验程序
• 在学习了单词后,进行包含测验和排 除测验。 • 对包含测验被试的要求是:用学过的 词完成补笔任务,如果想不起来就用 头脑中第一个词补笔,控制加工与自 动加工的作用是一样的; • 对排除测验被试的要求是:一个学过 的词若被试能有意识回忆,就把它从 反应中排除出去,若他仍用学过的词 补笔,主要是无意识熟悉感的作用。
• 再认测验分为:单个刺激的精确性 再认和项目数再认(即“新旧”再 认)
(四)再认法
• “新旧”再认测验:先呈现一系列项 目(旧项目)由被试识记,然后将这 些项目与新项目(干扰)混在一起呈 现并要求被试再认。
• 识记过回答“是”,未识记答“否”
反应
是 刺激
旧 H

M

FA
CR
三、内隐记忆研究方法
2、任务分离的类型
① 单一分离。 ② 非交叉的双重分离。
③ 交叉的双重分离。
④ 双向关联。
① 单一分离
• 指对于某一自变量的两个水平的操作, 仅在一个测验任务中产生显著性差异, 在另一个任务中没有显著性差异。 举例:被试一类为Korsakoff综合征患 者,一类是酒精中毒患者,测验一种是 自由回忆,一种是单词联想。 结果:被试变量影响了自由回忆,但不 影响词联想任务,实验产生了分离。
(三)外显记忆测验
• 外显记忆测验是指要求被试有意识地 回忆在实验的先前阶段所学习过的材 料的测验。 • 主要代表有: 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
(四)内隐记忆测验
• 是完成一些与实验研究中先前经验没有明 确关系也能操作的任务,只专注于完成眼 前作业即可。 • 典型范例是: 1、残词补全任务,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产 生适合于残词的单词,如 _ l _ p_ a _ t. 2、词根补全测验,被试看到单词的前三个 字母的词根,如 ele_.

研究内隐记忆的存在和和外隐记忆的区别

研究内隐记忆的存在和和外隐记忆的区别

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和与外显记忆的区别引言:内隐记忆是指我们人在无意识参与的作用下,过去经验对现在当前任务所产生影响的现象。

心理学对于记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依赖于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测验。

这些测验都被认为是测量外显记忆的。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过去的研究都一直集中于对外显记忆的研究,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对内隐记忆的研究。

内隐记忆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与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它的储存容量很大,研究发现,再认测验的成绩随学习的合成词数目的增加而下降,而知觉辨认成绩不受先前学习项目数的影响。

说明内隐记忆容量大贮存密度高内隐记忆的保存时间长。

目前,研究内隐记忆的实验范式主要有两种:任务分离范式和过程分离范式。

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于1983 年首先提出来的。

任务分离范式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通过考察这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分离,其目标是通过实验性分离现象来揭示不同记忆任务的底层系统或加工机制。

Schacter等人在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

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

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

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 geffect)。

11 错误记忆现象中的内隐性探究

11 错误记忆现象中的内隐性探究

错误记忆现象中的内隐性探究摘要本实验使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通过呈现40个外国著名人物和普通百姓的译名,要求被试对呈现的人名中的著名人物作出见过与否的判断,来探究导致错误记忆的内隐社会认知因素。

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二年级的10名学生。

结果表明:外显记忆指标和内隐记忆指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5.2 人物的性别因素对内隐记忆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错误记忆内隐社会认知1 引言错误记忆是人类记忆中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但是错误记忆的研究始于Bartlett (1932) 的“幽灵之战”, 不过当时对错误记忆的研究并没有得到重视。

后来随着记忆研究的深入, 研究者开始对错误记忆产生兴趣。

他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 错误记忆司空见惯。

真正对错误记忆进行量化研究的是Deese(1959),后来在Rodiger 和McDermott 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完善,形成了经典的DRM 研究范式,该范式主要用于关联性错误记忆的研究。

DRM范式所揭示的因联想过程而导致的错误回忆和错误再认更是成为错误记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根据发生机制不同可分为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和误导信息干扰范式以及Kassin-Kiechel范式。

后来研究者发现除了关联性错误记忆外, 还存在多种其他类型的错误记忆, 它们的发生机制各不相同, 于是相继涌现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范式,由于DRM范式可以成功地引发错误记忆, 近年来研究者们采用范式的多种变式和控制各种不同的实验变量考察了影响错误记忆的多种因素, 发现词表容量、呈现方式、间隔时间、测验效应、重复学习、预警提示、年龄因素、词表特性等都对错误记忆有重要影响, 从而使我们对错误记忆的理解不断深人。

除了控制各种不同的实验变量考察了影响错误记忆的多种因素之外,Dodhia 等人(1999)认为,在众多错误记忆理论中,隐含着两种基本的错误记忆范式:一是误导信息范式,指外在的错误信息误导错误记忆的发生。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内隐记忆是指无意识地获取和使用过去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与显性记忆相比,内隐记忆是一个不受意识控制和自觉回忆影响的记忆系统。

内隐记忆广泛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各种行为和表现方式展示出来。

本综述将概述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类型和应用领域。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间接测试和任务特征寻找。

间接测试是通过测量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等来判断内隐记忆,例如显示-隐藏词汇测试和隐含联想测试等;任务特征寻找则是通过识别参与者在任务中未自觉使用的知识和策略来研究内隐记忆,例如序列学习任务和镜像阅读任务等。

内隐记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过程性记忆、条件反射、情绪联想和心理伴侣效应等。

过程性记忆是一种基于习惯和技能的内隐记忆,例如骑自行车、打字等;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自动响应,例如贝利实验;情绪联想是指情绪状态对信息加工和记忆的影响,例如心情好时更容易记住积极的事情;心理伴侣效应是指在判断配对物体时,配对的相关物体会比无关物体被更快地辨认出来。

内隐记忆的研究还包括一些应用领域,例如临床医学、教育和广告等。

在临床医学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疼痛管理和运动康复等;在教育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教学方法和评估工具的优化;在广告领域,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广告效果评估和消费者行为研究。

尽管内隐记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内隐记忆仍然缺乏一个明确定义和操作性的测量标准。

其次,内隐记忆的神经基础和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来揭示。

此外,内隐记忆的伦理问题也需要注意,例如潜意识的操控和潜在的道德影响。

总体而言,内隐记忆是一个重要的记忆系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内隐记忆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记忆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1.引言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

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

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

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

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

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

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

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

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

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

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

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人类记忆具有相当复杂的认知功能,先前经验对记忆测验成绩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表现为记忆的外显或内隐类型。

近20多年来,研究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得出相对一致的观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依赖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

Rugg等(1998)使用ERP首次进行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神经过程的比较,并验证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词领域的实验性分离。

同年,Paller等通过两个实验记录了与知觉启动和外显记忆关联的ERPs,得出类似的结论。

其后,许多研究者采用不同范式都验证了Rugg 的结论。

这样在词领域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脑机制就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

那么,在其他领域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否也与不同脑区相联系?对应脑区是否与词领域相同?对此,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孟迎芳,郭春彦两位研究者采用学习-再认实验范式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现对他们的实验及其巧妙之处做简单介绍:在学习阶段,根据Lavie(1995)的选择性注意知觉负荷理论及面孔刺激的独特性采用选择性注意范式,让被试加工呈现在面孔中间的颜色词来控制被试对面孔的注意,以达到被试对面孔的不同加工水平。

在再认阶段,采用类似Rugg实验中新/旧再认的测验,把未认出旧面孔与新面孔的ERPs作为内隐记忆的神经关联,把再认出旧面孔与新面孔的ERPs作为外显记忆的神经关联。

采用这一范式可以有效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而且Rugg为这一研究范式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经验。

在实验数据处理方面,根据头皮分布与电极位置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波形,地形图等,选取几个代表电极进行统计分析,参照前人研究,确定分析时段300~400ms,400~500ms,500~600ms。

为具体了解两种记忆类型的不同分布,分别对不同注意负荷条件,不同时段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进行2因素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因素包括记忆类型,脑区。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5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5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摘要:自从1985年Graf和Schater利用记忆测验正式提出“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这一概念以来,内隐记忆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们所重视。

本文从内隐记忆的概念、研究方法、特点以及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回顾。

关键字:内隐记忆概念研究方法特点扩展正文:一、内隐记忆的概念1925年,William Mcdougall最早使用“内隐”和“外显”来描述不同的记忆形式。

其后在20世纪70年代,warrington 和weiskrantz在对遗忘症病人的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病人在词干补笔测验中对先前出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常人相当的水平。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们对无意识记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1985年,心理学家Graf和Schater 首次提出“内隐记忆”并将其定义为: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1993年,roediger将其定义为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是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

之后,一些其他的心理学家不断提出新的内隐记忆的概念如程序记忆、无意识记忆等。

心理学者们对于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由此产生的内隐记忆的概念也就各不相同。

中国的心理学家们也就内隐记忆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杨治良和郭力平等主编的《记忆心理学》提到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

车文博主编的《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写到,与外显记忆相对,内隐记忆指人脑内部潜在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一种无觉察的记忆,亦即不依赖于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的一种自然的记忆。

虽然每个心理学家的描述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定义中都包含了内隐记忆的本质特点。

但由于除了对其本质特点的概述,有些概念定义过于宽泛笼统,这使得直到目前为止内隐记忆都没有一个界定清晰又被所有心理学人士认可的明确定义。

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1、任务分离范式早期内隐记忆的研究多采用任务分离的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能间接的证明内隐记忆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关于内隐记忆的一些知识和研究

关于内隐记忆的一些知识和研究

关于内隐记忆的一些知识和研究08级心本班王忠08378437摘要: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因为内隐记忆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启动效应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常把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作为同等概念使用。

关键词:回忆,启动效应,意识,自由联想,提取,无意识,正文:1,内隐记忆的发现及提出对内隐记忆这一心理现象最早进行描述的学者是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尔,但直到上世纪60 年代末,心理学中对记忆的探讨仅仅限于意识状态下的记忆规律。

1968 起年英国学者Warrington 在对健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健忘症患者虽然不能有意识地保持学习内容,在再认测验中无法辨认出先前学习过的单词,但在补笔测验中却对先前呈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正常人一样的保持效果。

这一特殊记忆现象的发现激起了人类对无意识记忆的探讨的兴起。

1985 年Graf首次提出了内隐记忆这一概念,用以表述在无意识情况下,过去的经验或学习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现象,从此内隐记忆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最重要课题。

国内心理学界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 年代,杨治良、朱滢教授是国内最早从事内隐记忆研究的学者,特别是杨治良教授20 年来一直致力于无意识心理现象的研究,为我国心理学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内隐记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从现象上看,内隐记忆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而存贮在大脑中的信息却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的现象。

这就反映出了先前所学内容的存在和作用。

其特征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2.从研究模式看,内隐记忆是启动效应的一种,这在内隐记忆与启动效应的关系中已有论述。

3.从测量上看,内隐记忆是另一类记忆任务,这类任务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回忆所学习的内容,而是要求被试去完成某项操作,在被试的操作中反映出其所学内容的作用。

这也是一类测量方法,即间接测验,或可称为内隐记忆测验,也有人称之为不自觉记忆测验在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研究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是相分离的两种测量结果。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内隐与外显记忆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内隐与外显记忆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内隐与外显记忆概述: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内隐记忆指的是无意识中的记忆表达,而外显记忆则是有意识的记忆表达。

本文将探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内隐记忆的定义和特点:内隐记忆是指那些在无意识状态下影响行为的记忆表达。

与外显记忆不同,内隐记忆无需有意识地回忆或表达出来。

内隐记忆可以通过行为、情绪和技能等方面的表现来体现。

例如,一个人可能无法回忆起学习过的某个知识点,但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却能够运用这个知识点。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为了研究内隐记忆,研究者采用了多种实验方法。

其中,隐式学习任务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在隐式学习任务中,参与者需要通过无意识的学习来获取某种技能或知识。

例如,一个参与者可能会被要求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排序一组数字,而这个规则是他们无法明确意识到的。

通过这种任务,研究者可以观察参与者在无意识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以推测其内隐记忆的存在和影响。

外显记忆的定义和特点:外显记忆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回忆和表达的记忆。

与内隐记忆不同,外显记忆需要主动的记忆过程和意识的参与。

外显记忆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回忆过去的经历、学习过的知识等。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认知过程中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内隐记忆可以对外显记忆的形成和表达产生影响。

例如,内隐记忆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对某个事件的记忆,使得外显记忆的表达受到内隐记忆的干扰或改变。

此外,内隐记忆也可以通过启发性思维的方式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从而影响外显记忆的表达。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研究内隐记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无意识方面。

内隐记忆的研究还有助于揭示人类对于不同类型信息的处理方式,以及对于不同任务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内隐记忆指的是一个人在不知情或者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记忆能力。

内隐记忆可以通过各种实验研究方法来探索和测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内隐记忆研究方法。

一、隐式联想(TAAD)任务二、隐式记忆测验隐式记忆测验是一种通过间接的方法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

这些测验可以分为两类:诱导性和非诱导性。

在诱导性测试中,被试者被要求完成一项任务(例如完成一个填充词任务),然后被要求回忆之前任务中出现的信息。

在非诱导性测试中,被试者没有意识到在测验其实是在测试内隐记忆。

例如,在一个经典的非诱导性测试中,被试者被要求判断一系列的字母是否和之前的字母相同,被试者通常会表现出在没有意识到记忆的情况下判断正确的能力。

三、程序学习任务程序学习任务是一种用于研究被试者对于复杂信息的处理和内隐学习的实验方法。

在这种任务中,被试者被要求通过学习一系列的规则来完成任务。

例如,被试者可能会被要求在一个迷宫中找到出口,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根据什么规则来确定正确的路径。

在这个任务中,内隐记忆的表现是被试者能够逐渐提高他们找到正确路径的能力。

四、生理指标一些研究人员使用生理指标来间接测量内隐记忆。

例如,他们可能会通过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来研究内隐记忆的表现。

ERP是一种通过电极记录被试者大脑在反应刺激时的电活动的方法。

通过分析ERP,研究人员可以评估被试者在不知情条件下对于刺激的加工和记忆表现。

总结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内隐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包括隐式联想任务、隐式记忆测验、程序学习任务和生理指标。

这些方法提供了一种研究内隐记忆的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内隐记忆的性质和工作机制。

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

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

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
内隐记忆是令人奇迹般的记忆力,它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而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则是一种实践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内隐记忆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内隐记忆的重要性,并阐述它如何被用于心理学的研究。

内隐记忆也被称为隐性记忆,它是指一种未经意识感知的、非语言的记忆。

它可以是有形的,如深层的生理情绪行为,也可以是无形的,如记住一种情境的气氛、概念或感觉。

它们共同构成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一个整体把握,包括对我们日常观察到的事物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的感知,以及潜在了解和参与性活动。

在心理学研究中,内隐记忆经常被用于探讨情绪和行为问题,比如恐惧和焦虑。

它们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明白人在进行抑郁、焦虑以及其他情绪和行为的时候,是如何基于内隐记忆的动机决策的。

内隐记忆还可以被用来探究其他心理问题,比如学习技能、情绪调节、自我意识和同理心等。

此外,内隐记忆的研究也可以被应用于实际的心理治疗和咨询,如抑郁症、焦虑症和特殊心理紊乱等,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根据他们不同地记忆类型,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

此外,内隐记忆的研究对寻求更有效的记忆训练技巧、记忆技能和学习技能也有重要的价值。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隐记忆的作用,并利用它来解决心
理学上的研究和实际上的心理治疗和咨询问题。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应注重内隐记忆的贡献,更多地探究它们在结构、机制和效果上的发展,以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更完整的概念框架和有价值的见解。

内隐记忆讲解

内隐记忆讲解
• 1972年Tulving把长时记忆区分为情景记忆 (episodic memory)与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对记忆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 1982年,他认为启动效应反映了一种新的记忆系统 的功能。
13
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1)
• 塔尔文提出启动效应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 即知觉表征系统,并将其细分为字词系统、结 构描述系统和概念语义系统。
提取 内隐 内隐 内隐 外显 外显
16
(二)迁移加工理论
• Roediger等人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外显记忆与内 隐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 求的认知程序(或过程)不同而已。这种观点包括4 个基本假设:
¬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 知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好,否则就差;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 响不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影响较大,而对 内隐记忆则影响较小。
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速示辨认和词干补笔的的作业成绩不随时 间延长而下降或下降很少,再认的作业成 绩则下降很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产生的影响不同
负荷水平
任务分离程序(3)
• 任务分离的逻辑:若同一自变量使不同测验任务 有不一致或类似的结果,就可据此推测完成这些 不同测验任务的心理状态和过程之间存在差异或 类似。当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结果相反时,就能 推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不同的心理过程。类 似这样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
• 实验性分离包括四种类型:单一分离、非交叉双 重分离、交叉双重分离和双向关联。
系统
程序记忆 知觉表征系统
(PRS) 语义记忆 初级记忆 情景记忆
其它名称

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

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

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内隐记忆是一种不被主观意识感知的记忆,它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绪,但却不被我们自身意识到。

内隐记忆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记忆的深层功能,比如决策、情绪、抑郁以及执行任务的能力。

本文旨在介绍内隐记忆的定义、成因和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一种不被人们意识到的记忆,它不像醒悟的记忆那样可以被人们明确意识到,也不会被主观意识感知。

这种记忆是由一定的条件反射模式和学习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情绪,但并不会被主观意识感知到。

它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并且在我们运用它时往往是自动的。

我们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内隐记忆的形成,但主要是在儿童和青春期时期形成的。

当我们在儿童时期处于不清楚自我认知时,大部分记忆会被存储在内隐记忆当中,而不是我们的主观记忆中。

在青春期时期,我们开始寻找自我认知,而这时,内隐记忆也就开始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了。

这些内隐记忆会影响我们感知、情绪、行为习惯以及偏好等方面。

内隐记忆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个理论:第一个是储存策略理论(Storage Strategy),指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观记忆和内隐记忆之间的差异。

它建议,主观记忆被储存在大脑的回想区,而内隐记忆被储存在大脑的操作区,这些操作区的差异使得主观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储存特性。

第二个理论是社会构造主义(SocialConstructivism),它指出内隐记忆的形成不仅仅受大脑机制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有意义的交流以及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内隐记忆会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多种方面,比如我们的决策、情绪、抑郁以及执行任务的能力。

首先,内隐记忆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它可以影响我们对自己形象的认知,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比如说,我们在接受了某种形象之后,就会有特定的行为。

其次,内隐记忆会影响我们的情绪。

当我们记住了某些事情之后,它们会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比如说,一个不愉快的记忆可能会引起一次负面的情绪反应。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 响不同
加工深 度不影响内 隐记忆;但 对外显记忆 则有非常明 显的影响。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பைடு நூலகம்
显记忆慢的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 生的影响不同
10禁四 四班
失忆症患者为什么具有学习能力?

在实验中让失忆症患者和一组心理正常的自愿被
试者一起学习一个由一些常见单词所组成的单词表,
如Table(桌子)、Garden(花园)等字。几分钟后实
验者从这个单词表中选出几个单词,并和甚一些未出
现于单词表的新单词混在一起,呈现给被试者,让他
们辩认,结果发现,失忆症患者很难忘得哪些单词是
随后,心理学家们在许多条件下,合用不同的材料和 方法,对正常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研究者们发 现,上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反映了一种自动的、 不需有意识参与的记忆。这种记忆的特点是:人们并 没有深邃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也没有下意识地提取 这种记忆,但它却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表现出来,这 就是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会随着记忆的项目的增多而不容 易记住;内隐记忆则不然。罗德格等人研究了 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不同影响。 结果发现,用再认作业测量的外显记忆成绩随 着所学词汇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用知觉 辨认测量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词汇数目增 加的影响。
不同负荷水平上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成绩对比
知觉辨认:在学习阶段,向被试依次呈现一系列项目。 然后将这些呈现过的项目与未呈现过的项目混淆在一起, 在速示仪或电脑显示器屏幕上以极短的时间[小于5ms]一 个一个地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加以辨认。一般来说, 被试将学习阶段呈现过的项目辨认出的概率高于未呈现 项目,两者的概率之差就是呈现项目的启动量[内隐记忆 的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编号:2013.2.8.6 2013学年第2学期错误记忆现象中的内隐性
专业年级:应用心理2012级
实验组别:
实验者:李德輝10120320139
其他成员:
实验时间:2014.3.19
摘要本实验使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通过呈现40个外国著名人物和普通百姓的译名,要求被试对呈现的人名中的著名人物作出见过与否的判断,来探究导致错误记忆的内隐社会认知因素。

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二年级的6名学生,男女比例1:1。

关键词错误记忆内隐性社会认知
1 引言
错误记忆是对过去经验和事件的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现象。

它表明了记忆的改变和扭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地发生的,因而许多错误记忆与内隐记忆是相关联的。

错误记忆现象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在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

他让大学生阅读印第安民间故事“幽灵战争”在间隔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复述这个故事。

结果,随着时间的增加,故事中的内容往往被略去一些,故事变得越来越短。

但奇怪的是,被试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使故事变得更加自然合理,有的甚至还渗入了一些伦理内容。

研究者将这种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现象就被称之为错误记忆(False Memory)。

由于错误记忆常常是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不适合用来研究错误记忆。

研究者多采用与内隐记忆有关的方法来研究错误记忆。

有研究表明,对社会信息的记忆比对非社会信息的记忆具有更强的内隐性。

本实验采用一个有趣的“瞬间成名”的测试来解释内隐记忆对产生错误记忆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华东师范大学的本科学生6名,男女比例1:1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外国人名的译名(三个字),工40个,其中男性人名20个(字为蓝色),女性人名20个(字为红色)。

2.3 实验步骤
(1)登录并打开 PsyTech 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记忆错觉现象中的内隐性”。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分为两个阶段。

学习阶段指导语是:下面将依次呈现
20组外国人名,每组包含两个人名,其中左边的为著名人物,右边的为普通百姓。

男性人名用蓝色字表示,女性人名用红色字表示。

请尽量记住著名人物的名字,这很重要。

当你明白了上述指导语后,可以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实验。

测试阶段指导语是:下面将随机逐个呈现你刚才识记过的人名,其中男性用蓝色字代表,女性用红色字代表。

请你使用 1号反应盒对每一个名字作出判断,看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著名人物名字,是请按“+”号键,否请按“-”号键。

当你明白了上述指导语后,按反应盒上任意键开始。

(3)实验中屏幕将依次呈现 20组外国人名,每组包含 2个人名。

其中左边为著名人物,右边为普通百姓。

男女各有 10名为著名人物。

被试按照指导语要求看呈现的每组人名并尽量记住著名人物的名字。

看完休息片刻(休息时间由教师或主试设定)。

期间被试做屏幕上的简单四则运算,程序会统计做对的次数。

休息完毕再次出现指导语,屏幕将依次逐个呈现前面出现过的 40个人名,被试对呈现的人名中的著名人物作出见过与否的判断。

程序记录正确判断次数和反应时。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3 结果
3.1
表3.1 对著名人物的正确判断次数以及对普通百姓误判为著名人物的次数数据
1 2 3 4 5 6
N1 10 8 9 8 3 8
N2 6 5 10 8 7 7
M1 3 4 1 1 5 5
M2 7 2 0 1 8 7
3.2
表3.1 被试的外显记忆指标和内隐记忆指标显著性差异检验
存在显著性差异
3.3
表3.3 M1和M2显著性差异检验
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4.1
内隐记忆的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它可以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并且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内隐记忆将无意识纳入到对记忆的考察中,使得无意识的记忆渐渐被人们发现。

记忆是个富于想象的重构或构建的过程,如果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就会表现出很高的可塑性并与客观事实相背离,形成错误记忆。

尽管使用某些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或者减少错误记忆,但没办法从根本上予以消除。

这说明,在错误记忆的而发生过程中,存在着无意识的支配作用。

同时,错误记忆具有时间上的衰退效应也表明了错误可能更多的受无意识加工的影响。

可以看出,错误记忆中的确存在内隐性。

本实验中的被试的性别与材料人名的性别产生的交互作用也表明,错误记忆可能与我们的社会内隐认知有关。

4.2
通过方差分析F检验,结果表明实验中人物的性别因素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内隐记忆,但是被试的性别与材料人名的性别对于内隐记忆的影响具有较显著的交互作用(P=0.001<0.005)。

Lenton等人发现,在学习阶段接受男性或女性角色词的被试更可能错误地再认那些与性别相关的刻板角色词或特征词。

这说明,由于存在内因社会加工,所以被试在学习阶段对呈现的性别角色词产生了内隐联想,进而发生了错误记忆。

同时实验还发现在多个词表的学习中,被试没有意识到性别这一特定主题,在再认测验中也没有依据性别来进行新旧判断。

这表明,不同性别加工学习条件下,有意识的外显记忆无显著差异,但在无意识的内隐记忆效果上差异显著。

4.3
会有影响但影响不大。

在本实验中,我们设定的休息时间是10分钟。

如果要求被试在记忆后直接进行再认,不给予任何休息时间,错误记忆的结果可能会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

如果将被试再认前的休息时间改为一天,错误记忆的结果可能会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

但正如前人的研究表明,错误记忆不具有时间效应。

有研究表明,在极短的
间隔时间内错误再认会有所波动,但起伏不大。

延长再认前的休息时间至2天,则错误记忆会超过真实记忆。

因此说来,对错误再认,时间间隔因素不存在显著的主效应。

在本实验中仍无法确定改变被试再认前的休息时间,是否影响错误记忆的结果。

5 结论
错误记忆中存在内隐性;实验中性别加工的记忆效应影响内隐记忆,且被试的性别与材料人名的性别对于内隐记忆的影响具有较显著的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杨治良王新法.《心理实验操作手册》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