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捻管技法浅说

合集下载

书法运腕还是捻管,谁对?看王羲之怎么说!

书法运腕还是捻管,谁对?看王羲之怎么说!

书法运腕还是捻管,谁对?看王羲之怎么说!书法到底是运腕正确还是捻管正确,网友已经争论很多年,到现在也没有个结果。

主张书法要运腕的代表人物是沈尹默,他极力主张运腕,而否定捻管,他认为手指抓牢毛笔后,就不能随意捻动,要靠腕力运笔才是正确的。

而主张捻管的代表人物是孙晓云,她认为书写的过程中,手指要捻动,才是正确的。

孙晓云的这种书法理论,田蕴章早就批评过她,田蕴章认为捻管是错误的运笔方法,即使有也是偶尔用之,决不能每一笔都是用捻管。

我看了他的解释,也觉得有道理。

田蕴章解释说,写字时你如果捻管,手腕就是僵的,腕力根本到达不了笔尖。

而当你运腕写字时,同时再捻动手指,对笔的准确性控制将会大打折扣,换句话说,你很难一心二用:既转腕又捻管。

我们先不评论谁对,沈尹默的书法远超孙晓云,这是个事实。

从这一点上,我站队沈尹默,沈尹默是完全反对捻管的——他认为手指是抓牢笔杆的,不能有其他的作用。

写字只能靠运腕。

孙晓云强调捻管的作用,但自己的书法又没有说服力。

所以如果单从书法作品的水平判断,运腕应该是对的,捻管是不对的。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书圣王羲之早已给出答案,只是你不注意而已。

王羲之在他的书论里说,书写应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翻译过来,就是写字时要多曲少直,多藏少出,多起少伏,这才是书法。

王羲之说的这种对书法的要求,只有通过运腕才能达到,捻管是出不了这个效果的。

我单拿出一点来说,比如王羲之说的“十起五伏”,你用捻管试试?这明显说明书法只能通过运腕才能达到这种“起伏”的效果。

所以王羲之如果还活着,他肯定是支持运腕的,否定捻管的。

你们也谈谈自己的看法,书法到底运腕对,还是捻管对?。

捻管在毛笔书法中起到什么作用?

捻管在毛笔书法中起到什么作用?

捻管在毛笔书法中起到什么作用?
先说什么是捻管。

捻管,拇指和中指握住笔管,轻轻转动,调整笔峰的方向,达到笔画书写的效果。

是一个很细微的动作,业余人几乎看不出这个动作的存在。

写书法捻管和开车到了小弯道时轻轻打一下方向盘是一个道理。

再说捻管的作用。

一句话,捻管是为了调整笔锋的方向。

比如写心字的卧勾,笔锋到了要上勾的位置,此时的笔锋方向是向右出峰的,但此时的书写要求是要让笔锋向上去,于是用捻管的招数,把笔锋调整到向上的方向然后出峰。

最后说写字是否必须用捻管。

答案是不见得。

第一,捻管达到的书写目的用转腕、顿笔、回峰的方法照样可以把字写漂亮。

第二,宋以前的所有书论中,从来没有人提及捻管这件事。

直到元代的陈绎曾才在《翰林要诀·执笔法》提到:“捻管。

大指与中三指捻管头书之,侧立案左,书长幅钓字。

” 还有清代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蒋振生书法论》提到:“灵则必由于悬臂,虽蝇头亦使离;凡半寸捻管,则大小一例也。

”近人何绍基等人把“捻管”这件事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看今天的学书者才把捻管当个宝。

捻管对写好字很重要吗

捻管对写好字很重要吗

捻管对写好字很重要吗【千千千里马原创-捻管】学习书法用笔,捻管是必要的。

但是,我们恐怕未必认识清楚了。

毛笔其实不是只有中锋,而是“三锋”,即中锋,外锋和内锋。

毛笔是圆锥状的,但是,写字的时候,毛笔是三角刀状的。

如果我们把毛笔看做的一个三角形的“刷字”,那么最小的那个锐角,就相当于“中锋”,而写字的粗细变化,不是“中锋”决定的,而是锐角的“腰”决定的。

所以,那个锐角的“腰”就相当于毛笔的“侧锋”了。

而毛笔和“三角形”刷字不同的是,“三角形”刷子的毛不一样长,毛笔的毫是一样长的。

所以,毛笔好像没有那个三角形的“腰”。

而事实上,毛笔的“腰”即是中锋的一部分,也是两个“侧锋”,即內锋和外锋。

我们眼睛看见的,叫內锋,看不见的,叫外锋。

正因为毛笔是圆的,又有我们看不见的一面,所以,运笔往往会产生“缺笔”、“缺墨”的情况,这就需要补笔,往往用捻管的方法实现。

当然,也可以用翻腕、转肘的方法,主要看执笔习惯是枕腕,悬腕还是悬肘了。

同时,也要看习惯动指,还是动腕。

方法上确实不一样,但是目的是一样的。

就是为了调锋补笔而已。

写字主要是中锋状态,但是,不是任何笔画都能够用中锋完成的,这就需要利用“内锋”和“外锋”了。

内锋和外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侧锋”,侧锋,也叫副锋。

但是,侧锋表达不是很清楚。

所以用“内锋”和“外锋”比较清楚。

一般来说,中锋下笔达不到着墨效果,就需要“补充”没有墨迹的地*方,这样,就需要用“内锋”或者“外锋”去补充出来。

具体,就是“捻管”这个动作。

捻管根据需要有“左旋”和“右旋”,同时也有有一定的“推拉提按”辅助,才能完成。

其实,从笔画运行过程来看,捻管主要在起笔和收笔部位。

如果我们注重“四法”,即,起笔之法、行笔之法、收笔之法和接笔之法,那么,你不想不会“捻管”都自然就会的。

捻管很重要,但是,除了“四法”,还有“三笔”更重要。

“三笔”即,笔法、笔意、笔势。

写字没有“法、意、势”的先入为见,什么技法也白搭。

【书画技法】书法捻管技法浅说

【书画技法】书法捻管技法浅说

【书画技法】书法捻管技法浅说一、捻管是怎么一回事?人们常说书法有法,但是书法的法是什么呢?当然书法爱好者都知道,藏锋、顿、运笔、提、按、挫等技法;在写字用力方面包括臂力、腕力、掌力、指力的运用等等。

捻管或转管是书写毛笔字的一种技法,但捻管是怎么一回事呢?通俗地说就是书写毛笔字时,将笔管顺时针、或逆时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捻动或转动,使笔锋经常保持顺畅的态势,使毛笔运行通畅,从而确保书写的流畅。

二、捻管的作用与目的?捻管的第一个作用使笔锋经常保持顺畅的态势,确保书写的流畅;捻管的第二个作用是通过捻管随时将笔锋调整在笔划的中央位置运行,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锋动笔,只有通过中锋动笔,最终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

说白了,只有通过捻管才能使楷书的起笔稳健,才能使行、草书流畅的笔划似流动的水,象飘逸的云,才能使楷、魏体书法收锋做到苍劲有力的艺术效果。

三、捻管书写的艺术效果?力透纸背是怎么一回事?力透纸背不是泼墨成堆去晕染透宣纸的背部,而是通过中锋运笔使笔锋时刻在点划的中央运行,毛笔在运行的过程中将最后的余墨通过笔锋留在点划的中央位置,在宣纸背面表现出来的则是点划中间是一道浓浓的墨迹。

所以说,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只有通过捻管才能实现,如果不捻管,整幅作品全是侧锋动笔,力透纸背无从谈起,何谈书法呢?如果不捻管,就做不到中锋动笔,没有中锋动笔,就不会有书法艺术上说的力透纸背。

四、捻管动作的适用范围?捻管动作的运用适用于大、小字。

小楷要捻管,中楷要捻管,大字更要转管;行、草、隶、篆书的大小字都要捻管,如果不捻管,在运笔的过程中就做不到中锋动笔。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篆书只有横、竖、弧三个点划,横划与竖划把握藏、运、收就行,但弧的书写不捻管则做不到中锋运笔。

五、不捻管书写毛笔字行吗?不捻管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是表现效果不允许,前面已经说清不捻管不行的道理,这里就不再重复。

二是草书字360度以上转动不允许。

我说中锋运笔是通过捻管而实现的,要保持中锋运笔,必须大度数地转动或捻动笔管才能保持中锋动笔。

书法中的捻管技法

书法中的捻管技法

书法中的捻管技法捻管技法的作⽤与⽬的捻管技法的第⼀个作⽤是使笔锋保持顺畅的态势,确保书写的流畅;第⼆个作⽤是通过捻管随时调整笔锋在笔划的中央位置运⾏,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锋运笔,只有通过中锋运笔,最终才能达到⼒透纸背的艺术效果。

说⽩了,只有通过捻管才能使楷书的起笔稳健,使⾏、草书的笔画似流动的⽔、飘逸的云,使楷、魏体书法收锋做到苍劲有⼒的艺术效果。

捻管的运⽤⽅法捻管,也叫转笔。

动作⾮常细微,在旁边的⼈如果不注意观察,⼏乎是看不到的。

刚学可能有些困难,需要⼿指的协调能⼒,慢慢在练习过程中逐步体会。

这个道理⾮常简单,就像是开车⾏驶在曲折的路上,随时要调整⽅向盘,使得车轮和路保持⼀致。

学会这个⽅法,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能够保持笔锋⼀直处于中锋状态。

千万不要学上了年纪的⽼年⼈,他们写⼀个笔画,去砚台⾥舔⼗分钟笔才写下⼀笔。

要学会在写字过程中调锋。

此乃颜体横的写法,笔画⾥的箭头即是⾏笔⽰意,收笔时有个回锋。

因为⾏笔到此笔结尾需要顿笔、按笔,笔按下去之后即成扁笔,需要回锋,把笔锋调正,⽅便书写下⼀笔。

学不会这个就成⽼年⼈了,每写⼀笔都要去砚台⾥重新蘸⼀次墨,舔⼀次笔才能进⾏下⼀笔,岂不⾮常浪费练习时间?好了,今天就到这⾥。

记住⼀点,不管调锋还是拉线,⼀定要放松、⾃然,不故意、造作。

聪明如诸君,⼀定能练明⽩。

捻管动作的适⽤范围捻管动作的适⽤范围很⼴。

⼩楷、中楷、榜书需要捻管,⾏、草、⾪、篆书的⼤⼩字更要捻管,如果不捻管,在运笔的过程中就做不到中锋运笔。

在这⾥要强调的是篆书只有横、竖、弧三个点画,横划与竖划把握藏、运、收就⾏,但弧的书写不捻管则做不到中锋运笔。

捻管与转腕的异同捻管和转腕在书法中到底起了什么作⽤。

其实⽆论捻管还是转腕,它们都是起到了调整笔锋的作⽤,俗称调锋。

也就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将⽑笔由侧锋调整成中锋的作⽤。

从这⼀⾓度来看,捻管和转腕的作⽤其实是相同的。

既然作⽤是相同的,那为什么会产⽣这么⼤的分歧和争论呢?我们从运动范围⼤⼩来看。

“捻管”还是“运腕”,这是书法学习的关键问题

“捻管”还是“运腕”,这是书法学习的关键问题

“捻管”还是“运腕”,这是书法学习的关键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学篆书的第一个关键点,也是首要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中锋问题。

我们也提供了八个方向运笔写藏锋、回锋线直线的练习方法。

但问题马上就来了。

如果遇到曲线呢?一、曲线导致的调锋问题如果汉字都只是由横竖线组成的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但问题是,汉字还有丰富的笔画类型,不管是篆书、隶书、行书、草书还是楷书,几乎都有曲线笔画。

毛笔有它的不同于其他硬笔的特性,它的笔头是软的(不管是狼毫、羊毫还是兼毫),如果在书写曲线时,不对笔锋加以调整的话,就很难保证笔锋在线条的中间,也就是没有办法保证中锋。

中锋说过了,极端重要(特别是篆书),既然写好篆书需要保持中锋,而保持中锋又需要调锋,紧接着问题就来了,如何调锋?二、两种调锋方法在写曲线的时候,有两种调锋方法(1)捻管。

所谓的捻管,就是用手指轻轻转动笔杆,以达到转换笔锋方向的目的。

如图:(捻管调锋)这里所谓的捻管,一定要与古代的执笔概念中的捻管区别开来,捻管执笔法现代已基本不为人们使用,现代通行的执笔法是右边的五字执笔法,原因在于它有利于调动指力腕力,并保持灵活。

如图:(执笔方法图)(2)运腕调锋。

即靠手腕的转动,带动笔杆,以达到笔锋在线条中心线上。

描述不易说清,上一线网上找的动图,据说是王乃栋老师的示范,如图:(运腕调锋)两种方法都能达到调整笔锋的目的,学习起来,难度不同,捻管的方法,容易懂,也易学;运腕的方法,相对较复杂,学起来也较困难。

三、两种调锋方式的争论关于捻管和运腕两种方法调锋,书法界一直争论很大。

中书协副主席孙晓云女士出版过一本书叫《书法有法》,全书从古论今,得出一个结论,即:书法有法的法指的是笔法,即“捻管”之法。

她总结说:用笔写字时,笔杆在拇指与食指之间转动,所以才能形成那么神奇的书法作品,而书法的关键就在怎么捻管。

(孙晓云女士和他的《书法有法》)如果注意观察孙女士在网上的写字图片,她的执笔方法也与常规的五字执笔法不同,因为这样执笔更有利于捻管。

书法中的捻管是怎样的技法?

书法中的捻管是怎样的技法?

书法中的捻管是怎样的技法?
有关书法中的‘’捻管‘’,我作过分析,现在就当答题,叙述如下:
‘’捻管‘’,最早大概起自清人之说,什么回腕法,什么龙眼法,凤眼法,与‘’捻管‘’,‘’转笔‘’如出一辙。

一,据考古发现,并见出土古墓壁画所画古代人握笔图,晋唐人是席地而坐,左手执纸,纸是硬黄纸卷成筒状,右手执笔书写。

一个笔画写到拐弯的地方,按现代人甚至一些赫赫有名的专家的话说,毛笔的锋到这里就散开了,不捻一下笔管,笔画就写破了。

这个现象是结结实实存在的。

但我们可以假设,既然纸呈筒状执在手里,笔稍提使毛笔恢复弹性,纸稍转一下,和捻管的效果不是一样吗?古人又不是泥塑木雕,至于这么机械,非要捻一下呢?
二,一些大家专家,写个小字,写一个简单的撇画,都要捻一下管,还弄个视频慎重其事的昭告天下。

那么我们要问一下,不捻管写成了算不算?是见笔画就捻,还是有的笔画捻有的不捻?古帖上有的字,笔画转折的地方只有一点点角度,要怎么捻?角度大可以从容的捻一下,角度太小,捻一圈笔,笔都散成花了,你是怎么把笔毛弄顺的?怎么写成下一笔的?
三,小字能捻,写大字,而且是连续翻转的草书,如王铎等人的巨幅,字的笔画达到寸许宽,在笔速不减,力度不减的情况下,要怎么捻?即使我们写拳头大的字,笔也不小了,是怎么个捻法?如果要捻,效果又如何?
四,明以前的古书论从来没有见过捻管之说,是这些人不会啊?是秘而不宣啊?
不用多说,事实是,不捻管写字更自然便捷,不捻管照样写好字。

捻管反而节外生枝,多此一举。

至于有些人爱故弄玄虚,以显高深,就捻去吧。

人家又不怕麻烦,捻捻又怎么了?
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什么是捻管法?

什么是捻管法?

什么是捻管法?
1书法中讲究中锋运笔,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饱满,具有立体感,所以自古以来练习书法的朋友,都非常重视中锋运笔。

2所谓的“捻管法”,自古就有,也是颇受争议。

何为捻管法呢?就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断的转动毛笔,从而是笔尖保持在笔画中行走,以此达到中锋运笔的目的。

当代女书法家孙晓云女士一直再提这个问题!认为只有捻管法才能达到中锋运笔的效果。

3“捻管法”,其实就是一种野路子,不是主流!我们在写字的时候,尤其是写楷书的时候,为了保持中锋运笔,其实是手指和手腕的配合。

捻管法只是讲究手指的转动,而忽视了手腕的作用,这是非常错误的用笔!
4宋代大书法家姜夔曾在《续书谱》中提到过,用笔要中锋取骨,偏锋取妍。

所以一位的追求中锋也是不正确的用笔。

必须中锋和偏锋兼用,才是书法用笔的高手,因为笔有八面锋!
5其次捻管法是非常不实用的一种运笔方法,平时书写大字,榜书的时候还可以用,那么书写小楷尤其是蝇头小楷,写行书,草书,也要使用捻管法吗?可笑至极,纯属胡扯在古代科举考试,学生答题全用小楷,一篇书写几千字,如果都用捻管法的话,岂不累死,笔岂不捻破?一点科学都没有。

6至于王羲之,赵孟頫等书法大家用不用,我们不得而知,之前我从来不实用这种野路子笔法。

书法捻管技巧

书法捻管技巧

书法捻管技巧
书法捻管技巧是指在写毛笔字时,通过捏管的方式来调整笔锋的宽度和厚度,以达到写出美观整洁的字体的一种技巧。

首先要掌握的是正确的握笔姿势,将笔握于中指、无名指和拇指之间,在手指关节处轻轻捏住笔管,以保持笔管稳定。

接下来要掌握的是适当的力度和角度,在用笔时应用适当的压力和角度,以达到合适的笔锋宽度和厚度。

在捏管时,要把笔锋放在干燥的墨砚上,然后用手指中间的指节向中间提起笔管,形成弧形弯曲的笔管,即可调整笔锋的宽度和厚度。

调整好后,再将笔锋放在纸上用力按压,就可以写出优美的字体。

需要注意的是,书法捻管技巧不宜过多使用,应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以免影响字迹的美观度和写字的速度。

同时,书法捻管技巧需要长期练习,才能掌握得更加熟练和娴熟。

否习惯用捻管技法写毛笔字

否习惯用捻管技法写毛笔字

否习惯用捻管技法写毛笔字尽量少捻管,多用腕肘,或者调整用更灵活的执笔法。

必要时,细部的处理,偶尔可以用一用捻管;但,正常的笔画,绝不要去强调捻管(否则,只能说明基本笔法不太过关!古代大书法家,哪有什么笔画都去捻管)其实,主要是转圜关节处的力量把控(韧)、速度(徐)、力法(拖),和腕动作(大圈用上腕)的问题!!捻笔的缺陷所在细心去观察笔毫的展收,和运行轨迹。

你会发现:捻管,会导致两大突出问题:1.轨迹的“內勒性”趋势(一般而言,用捻笔会出现许多问题,写捺,尾巴会下垂,写横也会下坠,不符合千里阵云的铺陈和微扬感,写勾也会偏锐角,写竖,尾巴则会左斜甚至带卷刃)2.笔毫的“内收性”特点(笔会裹起来,会过于紧吧,偏瘦,张不开),这些,首先就会影响笔画的向背,其次,还有曲直,挺度,张力,饱满度等。

替代手法灵活的执笔法,加上一些细化的笔法处理,可以解决几乎所有看似需要捻管的地方。

例如,1.利用腕肘角度调整;2.虚掌加大弧转灵活性;3.特殊大弧转动作可以做出“动作提前量”安排(这个也很管用);4.注意节节发力,和暗中悄然换面,而不是一口气硬撑硬转;5.必须理解绞转的绞点换面原理,并多练习绞转;6.另外,注意徐疾节奏,发力节点,换面暗度,正逆腕,顿挫,曳濡,战笔努锋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啦!横的起笔,其实并不需要捻笔,即便是马鞍横。

裹锋的写法,也未必要捻笔。

一点小建议并不是完全不可以采用捻笔,但惯于捻笔,应戒!要立马调整书写习惯。

38赞踩 2评论分享举报千年兰亭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11-29 08:48 关注捻管是什么,就是在书写过程中,随着笔画变动而转动笔杆,以保持中锋。

关于是否需要捻管,书法界是有争议的。

捻管的目的是调锋,但调锋最好、最常用的方法是提按。

笔头是圆锥形的,一按一提之间,笔锋即可顺利改变方向,甚至可以说,笔画永远在提按之间行进。

捻管一词的出现,大约是出自邓石如。

此处又引出另一个问题。

即清以前都是硬毫,清代才出现羊毫,邓石如是使用长锋羊毫的标志性人物。

书法中的“转笔”、“捻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书法中的“转笔”、“捻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书法中的“转笔”、“捻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书法的“转笔”和“捻管”其实说的是一回事,所谓的“捻管”其实也就是捻动笔管,让笔管转动,是书法学习中一个常用的笔法。

之所以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毛笔能够保持中锋的状态,让毛笔不至于脱离既定的书写的轨道。

据说这个方法是王羲之首先发现的。

学习书法,什么情况下需要捻管?
捻管一般在笔画转折的地方进行,笔画转折的时候,为了让笔锋能够正常的保持中锋的状态,在转笔的时候,顺便轻轻转动一下笔杆,把毛笔的笔锋顺过来,不至于偏离既定的书写轨道,比如在写“横折钩”和“竖弯钩”的时候,都需要进行捻管。

另外毛笔由侧锋转向中锋的时候,也需要捻管,比如写一个楷书的横画,起笔侧锋,然后由侧锋转向中锋行笔,那么这个右侧锋转向中锋的过程就需要捻管。

还有在写捺画、撇画、绞锋的时候,都需要捻一下笔管。

捻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动?
关于捻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动,这个并不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

比如写横折钩的时候需要顺时针捻管,而写竖弯钩的时候则需要逆时针转动笔杆。

为什么我看很多的书法家写字都不捻管?
捻管的动作是非常的微妙的,动作的幅度非常的小,尤其是书法老手,你更看不出来他的笔杆在动,你如果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的。

怎样学习捻管?
这个需要你在练习的时候慢慢体会,可以自己转动一下笔杆试试,找找捻管的感觉,等你发现有一个笔画靠捻管写出来了,你就会学会了,也明白了。

谢谢你的邀请,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中国书法笔法(二)执笔高低·捻管法·提斗法

中国书法笔法(二)执笔高低·捻管法·提斗法

中国书法笔法(二)执笔高低·捻管法·提斗法执笔的高低是指执笔的手指(无名指)与笔头之间的距离,距离长就是执得高,反之,距离短就是执得低。

执得高,手执在笔杆的中部或尾部,书写时手腕或手指移动一分,笔毫就会在纸上移动一寸,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结体也会奇趣横生。

因此,这种方法有利于写行书和草书。

但由于执笔高,手中之力传递到笔尖的距离远,笔画容易浮滑。

相反,执笔低,笔力易于到达笔尖,笔画较沉稳,有利于写篆书、隶书及楷书。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林散之先生写草书仍然低执笔,他并不依赖手指的拨动以求得草书结体出于意料之外的奇趣,而是靠手腕、手臂的协调动作追求笔画的沉着痛快。

初学者练正楷,执笔应该低一些(离笔根约1寸),使笔画稳健些。

执笔高了,变化大,写楷书就不容易掌握。

还有执笔的松紧问题。

执得太紧,手太用劲就会颤抖且手指疼痛。

执得太松,一点力也不用,笔就会掉下来。

对于初学者来说,从未拿过毛笔,心理比较紧张,因此可适当放松些。

当然,写字不是不用力,古人说“力在笔尖”,是要将力量通过执笔的手传递到笔尖上,不能停留在手臂或手指上。

写字用的是巧力而不是死力。

巧力来自久练,这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会骑了,习惯成自然,并不感觉到自己在用力。

写毛笔字如果感觉不到自己在用力,运笔自如了,也就过了执笔关了。

“初唐四杰”之一的虞世南在《笔髓》一文中说:“笔长不过六寸,提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

”晚明书家赵宧光在《寒山帚谈》中说“真书宜搵重,故执笔去笔头一寸或一寸二分;作行书则稍宽纵,执宜稍远,去笔头可二寸;做草书则运笔流宕,势疾而逸,执笔更远,去笔头当三寸矣!”他还说道:“执笔不可好奇,但取适意,则力生焉。

”捻管法执笔法之一。

《集韵》:“捻,捏也。

”以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捏住笔管之顶端处,站立作书。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执笔法》云:“捻管:大指与中三指捻管头书之,侧立案左,书长幅钓字。

”清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执笔卷第二》云:“捻管法,黄伯思曰:流俗言作书,皆欲聚指管端,真草俱用此法乃善。

四川学院捻管笔法

四川学院捻管笔法

**学院捻管笔法
书法学习中捻管的作用
捻管的作用:关于捻管的作用,我从原理出发,做一个详细的解释。

笔毛的运动,只有三种方法,一是平动,在用力均匀的前提下往前推进,叫做平动,它写出来的笔画形态是对称的,即上下边线是平行的,二是提按,在平动的基础上增加或者减轻力量,通俗点说就是在行进中把笔提起来,或者按下去,提按写出来的笔画形态也是平行的,不过有了粗细变化。

三是绞转,意思上面做了解释,它写出来的笔画形态是既不平行,也不对称,这是三种用笔的最大的区别。

因为字数的原因,后面三天会分成三个部分来讲解捻管的作用。

毛笔书法的转笔和调锋、捻管练习

毛笔书法的转笔和调锋、捻管练习

毛笔书法的转笔和调锋、捻管练习花落书香 11-29 18:38 大事情是这样的,今天有网友问:特价酒店大放送,90元起广告可能很多初学书法的网友都有这样的问题发生。

几乎写一笔要刮一次毛笔才能让笔锋持续保持中锋状态。

古人讲“顺其自然”,初学者看到教程上的笔法示意图,弯弯扭扭的箭头示范可能可能非常蒙圈,想不通。

我本人初学书法时也想不通,拿横画来说,明明结尾顿笔就能达到两头粗、中间细的效果,为什么还要回锋?其实回锋就是为了调锋,上一笔结束的时候,把笔锋调会中锋的自然状态,才能适合下一笔的书写。

再比如说竖画,垂露竖需要回锋,因为垂露竖快到结尾的时候需要按压毛笔,而悬针竖不需要,悬针竖的结尾缓缓拖出,笔锋的自然弹性会使笔锋恢复到中锋状态……那么,调锋该怎么练习呢?一、画线练习:如图,用毛笔画线。

开始画线之前注意:身正、肩平、臂开、足安,八个身法口诀;和指实、掌虚、腕竖、笔直八字执笔口诀。

中锋用笔,取悬腕法。

拉线过程中要保持匀速、慢。

力量保持一致、线条尽量相似,间距保持一致。

然后引一个“松”字诀,缓缓向右拉出,感受笔尖触碰纸上的感觉,然后由手腕到手臂慢慢放松,体验书写感受。

另外啰嗦一句,写字之前不管新笔老笔,都要放水里泡开,用宣纸或卫生纸擦去多余水分再蘸墨。

二、画圈练习:如图,由纸中间开始,逐步加大,直至画满整张面。

1、标准同画线,保持匀速、力量均匀,间距适中2、先用枕腕法,随着圈的增大逐步悬腕3、整个过程全部用中锋。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调锋问题。

如图,在绕圈的过程中,毛笔笔锋就会绞在一起,此时,就需要用手指配合笔杆,以细微的力量把笔杆往相反方向转动,使笔回到中锋状态。

这个技法叫做:捻管,也叫转笔(这里懂的请不要抬杠,这么说为了让初学者更容易明白)。

动作非常细微,在旁边的人如果不注意观察,几乎是看不到的。

刚学可能有些困难,需要手指的协调能力,慢慢在练习过程中逐步体会。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就像是开车行驶在曲折的路上,随时要调整方向盘,使得车轮和路保持一致。

中国书法用笔“六法”之六——“捻”

中国书法用笔“六法”之六——“捻”

中国书法用笔“六法”之六——“捻”手持毛笔书写汉字,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寻常的技术动作,这一动作隐藏着“行”、“转”、“折”、“提”、“按”、“捻”六种用笔法。

在书写汉字点画的过程中,五指配合捻动笔管使其做旋转运动空间运动,在这一运动过程中蕴藏的用笔方法,就为书法用笔法之六——“捻”。

“担夫与公主争道”、“鹅划水”就是古人对“捻”法的生动比喻。

“道”、“鹅”即笔杆,“担夫与公主”、“鹅掌”即笔杆两侧之手指,“争”、“划”即是两侧手指的来回捻转。

运用“捻”法可以调整笔锋,“令笔锋常在画中行”。

“捻”法可分为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捻”法图示如下:请看实证解析书法创作是手持毛笔书写汉字的过程书法艺术最寻常的技术动作就是手持毛笔书写汉字。

从技术层面来研究分析,书法艺术创作用最简单、最通俗、最真切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手持毛笔书写汉字点画的运动过程。

那么,书法的技法规律必然存在于这一过程中,书法的用笔方法——笔法,也一定隐藏在这一运动过程之中。

在手持毛笔书写汉字的这一过程中,人手是动力、毛笔是工具、汉字是载体、纸(或其他,后不再赘述)是存介质,也就是人手驱动毛笔相对于纸平面进行的空间运动,也可以说是毛笔的空间运动。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物体的空间运动方式包括:水平运动、垂直运动(上下运动)和旋转运动三种运动方式。

那么,在手持毛笔书写汉字这一过程中,作为运动体的毛笔必然具有一般运动物体的空间运动规律特征。

毛笔的三种空间运动方式,蕴含六种用笔根本方法,这就是中国书法用笔“六法”。

“六法”随机自然组合,组合方法千变万化,就形成笔势。

笔法、笔势存在手持毛笔书写汉字的过程中,统一于书法创作的整个过程之中。

书法中的“转笔”、“捻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书法中的“转笔”、“捻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书法中的“转笔”、“捻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书法中的“转笔”、“捻管”其实是一回事,这种笔法的运用主要是调锋用的。

孙晓云女士在她的《书法有法》中强调,这种笔法是魏晋早已失传的秘法。

但我个人看来,这种说法很值得怀疑和商榷,总是觉得有误人子弟之嫌,虽然本人人微言轻,但还是希望说到说到这个事情。

捻管的来历捻管之法其实在清朝之前是没这回事的,直到邓石如的出现,提出了“悬腕双钩,管随指转”的捻管之法。

后来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张裕钊等人又把这种笔法发扬光大,特别是包世臣门徒众多、桃李满天下,由此捻管之法传遍天下。

那么捻管之法的理论基础来自哪里呢?主要是来自唐代日本遣唐僧空海法师的《执笔法》,这在孙晓云的《书法有法》中有附录。

原文是:“置笔于大指中节前,居转动之际,以两小指兼中指兼助为力。

”这句话因为原文没有主语,因此后世在理解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捻管”主张者把这句话的主语当成了毛笔。

而实际上这句话应该说的是手腕,空海没有说清楚,邓石如、孙晓云的理解也有误,这才有了“捻管”之说,所以说这种“捻管”之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从书写工具、姿势、字体大小来说,捻管不可靠讨论晋唐笔法,离不开书写工具和书写姿势。

首先说说毛笔,晋人的毛笔多是兔毫的硬心笔,因此笔的弹性极佳。

而王羲之流传下来的各种作品,虽然现在看不到真迹,但是通过唐代的钩摹本,我们可以看到,作品的尺幅,纵向长度最多也就是我们想在A4纸的长度。

在这样的纸上写毛笔字,字迹一般都不大。

例如《兰亭序》纵向尺幅24.5厘米左右,一行11-13个字,每个字就是2-2.5厘米见方,《丧乱帖》纵向35厘米,一行7-8个字,平均每个字也就是4厘米见方。

另外我们从《校书图》中可以看到,晋代的时候,因为还是在用几案,因此写字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一手拿纸,一手持笔写。

还有晋代的用纸,一般都是熟纸,不会很洇墨,所以利写小字。

而真正写大字,还是从明朝的时候才开始的。

从以上证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晋人用的是弹性很好的硬核笔和熟纸,写的字迹也很小,因此写的时候基本上就是用的毛笔的三分之一的锋尖,这个部分按下去很快就能弹起,因此为了所谓的调锋而“捻管”转笔的动作很多余。

王羲之不用捻管法,王献之就是例证,捻管是今人的误解

王羲之不用捻管法,王献之就是例证,捻管是今人的误解

王羲之不用捻管法,王献之就是例证,捻管是今人的误解原创艺素简 2020-04-17 20:39:05当今学习书法的人,应该都知道“捻管”这个词,孙晓云也在她的书法论著《书法有法》中拿出一章来介绍这种方法。

捻管,他们解释说是,行笔时用手指捻动笔管,来促使笔锋改变方向,这种方法多用在转折处。

更有甚者说王羲之就用捻管法,理由是他写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中的一句话,其中有个“撚”字。

原文在《健壮章第六》中,“踠脚挑斡,上捺下撚,终始转折,悉令和韵,勿使蜂腰鹤膝。

”这个“撚”字读作“niǎn”不错,但含义却同捻不同。

《说文解字》中,“捻,指捻也。

”“撚,执也。

一曰蹂。

”可见,“上捺下撚”绝不是上边捺笔,下边捻管。

而是“上下捺捻”,这里是古文中“互文”的修辞手法,也就是“上下按蹂”之意。

这明显得不足以说明王羲之提到过什么捻管法,更别说用到它。

王羲之远宦帖同样,唐代林蕴的《拨镫序》中的“四字法,推、拖、撚、拽”,其中的“撚”没有特殊说明,也不会是捻的含义,也只是“蹂”的意思。

古籍中倒是有对“捻管”一法的记载,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第一执笔法》中就有这样的论述。

“捻管,大指与中三指捻管头书之,侧立案左书长幅钓字”。

这里的“捻管”很明显讲的是执笔的方法,并非运笔的方法。

《说文解字》中的撚字无独有偶,清代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执笔卷第二》中也有对“捻管法”的记载。

“捻管法,黄伯思曰:流俗言作书,皆欲聚指管端,真草具用此法乃善。

余胃不然。

”也很明显,这里的“捻管法”是一种握笔的方法,并不是运笔方法。

这种执笔方法与唐朝记载的一种“撮管法”相类,都是五指捏住笔管的管头,用来书写大的竖幅作品。

这种方法同“拙笔法”一样,是俗书所用,“全无筋骨,慎不可用”。

《说文解字》中的捻字还有人说邓石如和他的弟子们都用捻管法,理由是他的一句名言,“悬腕双钩,管随指转”。

这句话里是有个“转”字,意思也只是随着手指的运动而有使转,并非“在手指之间转动”。

捻管怎么用:古人书写捻管吗

捻管怎么用:古人书写捻管吗

捻管怎么用:古人书写捻管吗
捻管,是指在毛笔笔锋难以聚起之时,采用捻动笔管使笔锋绞转在一起,而完成书写的一个小动作。

古人写字较小,鲜少捻管动作。

书至晋唐难见捻管之人。

二王用小紫毫,笔毫灵动,收放自如,何来捻管之说?
王羲之帖
信笔书写,来去自如,未见这书作中有哪个地方要捻着毛笔转动,转动做什么?
如果说这是刻本,那么,我们看王羲之的七世孙释智永演示的二王笔法,有无捻管动作。

智永千字文
智永书写时笔方向、斜度都未作任何变化,自然书写而来,未见笔锋收不起来之处,更无从捻管了。

宋米芾小字不见捻管,其大字《研山铭》,也未见真正捻管之处。

米芾研山铭
米芾研山铭笔用八面,但就是没捻管,图中的“挂”字左边提手旁,看似捻管,实无,只是笔提起不断变换锋面而完成。

不再多举例子,那么什么时候用捻管?
捻管的应用,多是明清以后开始应用,且多限于大字;其次,是软毫笔的大量应用,笔运行到渴笔散锋之时而笔画未完成。

这些情况下有限度的捻动笔管或调整笔的倾斜度来处理。

康有为对联
康有为用纯软的羊毫书写大字,难度特大,但也很少用捻管来完成,上联中“张”字左边的钩处有可能用捻管或调倾斜度来处理,免
得收不起笔而无法进入下一笔法的书写。

林散之书法局部
林散之先生亦用长锋羊毫来写字,但其作品中用捻管的动作也很少,观林散之晚年视频,其并不捻动笔管,而只是凭借笔的多面出锋来使线条产生自然递变。

上图中的红线所标两字有可能捻管解决也有可能用腕肘调整笔锋完成。

当代毛笔生产的极度利益化后,笔常用不几天就散锋了,捻管才不时的被用上,以调整不能聚锋的毛笔。

(本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书法中的捻笔仅仅是为了转笔吗?很多人在这里走了弯路值得思考

书法中的捻笔仅仅是为了转笔吗?很多人在这里走了弯路值得思考

书法中的捻笔仅仅是为了转笔吗?很多人在这里走了弯路值得思考2019-05-01 08:05:48书法中有很多技法,都是为了帮助写字的人把字写得更好,这些技法也是技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书法就是一门书写的技巧。

懂得了技法,书写也就变得轻松自然了,写出来的字也就好看了。

今天所谈的是书法中执笔、用笔的一些技巧,有人把它叫"捻管",也有人叫它"捻笔"、"捻杆"等,其实这些叫法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在书写时对笔杆和笔头的控制,学会对笔的控制方法,对于写字来说作用是很大的,这些反映了写字者的书写能力,因此,从一个技巧到另一个技巧,只要很好地掌握了,书写水平也就自然提高了。

什么是捻笔所谓捻笔,简单地说,就是在书写中对毛笔笔杆的捻转之意,这是根据字形、点画的需要所做出的一个动作。

古人是否在捻转笔杆中如何使用我们不得而知,但捻管一词自唐代就有,不过是用在吹奏乐曲笙箫一类的器具时所诞生的,记载在吴融《沃焦山赋》中:"月里开宫,但容童子;云中捻管,唯引凤凰。

"这里把吹箫中的一个动作叫做捻管,表示有了这个动作后,都能把凤凰引来。

最早提出书法中的捻管概念的是元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陈绎曾,他在《翰林要诀执笔法》中说到:"捻管,大指与中三指捻管头书之,侧立案左,书长幅钓字。

"后来,清代书法家陈其元也在《庸闲斋笔记》中写到:"灵则必由于悬臂,虽蝇头亦使离;凡半寸捻管,则大小一例也。

"捻,在汉语词典里是这么解释的,"用手捏住,并且转动"。

可见,捻的意思是十分明确的,在书法执笔时,我们用手指捏住了笔管,这叫捏笔,同时还要转动它,这两个动作合起来就叫捻,也叫捻笔、捻管。

不论是吹簫乐曲,还是写字作画,都是指人用手指对管的"执"和"使"的作用,从而使这些工具的使用更加灵活,更有给人带来方便的一种方法。

书法中的“转笔”、“捻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书法中的“转笔”、“捻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书法中的“转笔”、“捻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转笔”是“捻管”的通俗表达,其实是一回事。

“捻管”顾名思义就是捻动笔管。

从捻动笔管的方向来划分,可分为顺时针捻管、逆时针捻管。

其实,捻管就是为了调整毛笔笔锋的,以达到中锋行笔的目的。

“捻管”在书法书写中并非主流。

关于“捻管”有无必要的问题,书法界从古至今也是存在颇多争议的。

宛如婆媳吵架,媳说媳有理,婆说婆有理,至今没有定论。

现在书法界有种怪现象,明明丑书横行,偏偏又爱故作高深,满嘴的书法专有名词。

虚头巴脑,故弄玄虚。

仿佛旧社会的破落户一年到头难得吃回荤,偏又要每天出门前拿猪肉皮来抹嘴一般,只为拿来炫耀罢了。

我以前跟老先生学写字时,哪有这么多弯弯道啊,什么“捻管”、“逆锋入笔”、“中锋行笔”、“顿笔收尾”等等。

就是给你一张毛边纸,让你在上面先画方后画圆,话都懒得跟你多说。

现在可好,横平竖直都做不到,却满嘴都是名词。

试想,几岁的孩子连笔锋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又如何能理解“逆锋入笔”?更无论云山雾罩的“捻管”了。

所谓,大道至简,不就是写字吗?哪来的哪些不着边际的弯弯道?
说到底,写字的首要目的还是实用,然后谈的上书法艺术。

书法讲究道法自然,不要再被无谓的名词技巧束缚了,好吗?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捻管技法浅说
人们常说书法有法,但是何谓书法之法?书法爱好者都知道书法中的藏锋、顿、运笔、提、按、挫等技法,在书写用力方面包括臂力、腕力、掌力、指力的运用等。

而捻管或称转管、使转,是书写毛笔字的一种技法,通俗地说就是书写毛笔字时,根据实际需要将毛笔笔管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捻动或转动。

捻管技法的作用与目的
捻管技法的第一个作用是使笔锋保持顺畅的态势,确保书写的流畅;第二个作用是通过捻管随时调整笔锋在笔划的中央位置运行,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锋运笔,只有通过中锋运笔,最终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

说白了,只有通过捻管才能使楷书的起笔稳健,使行、草书的笔划似流动的水、像飘逸的云,使楷、魏体书法收锋做到苍劲有力的艺术效果。

捻管技法的艺术效果
何谓力透纸背?力透纸背不是泼墨成堆去晕染透宣纸的背部,而是通过中锋运笔使笔锋时刻在点划的中央运行,毛笔在运行的过程中将最后的余墨通过笔锋留在点划的中央位置,在宣纸背面表现出来的则是点划中间是一道浓浓的墨迹。

所以说,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只有通过捻管才能实现,如果不捻管,整幅作品全是侧锋动笔,力透纸背无从谈起,何谈书法呢?
捻管动作的适用范围
捻管动作的适用范围很广。

小楷、中楷、榜书需要捻管,行、草、隶、篆书的大小字更要捻管,如果不捻管,在运笔的过程中就做不到中锋运笔。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篆书只有横、竖、弧三个点划,横划与竖划把握藏、运、收就行,但弧的书写不捻管则做不到中锋运笔。

不论写哪种字体都要捻管,如孙过庭在书谱里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形质;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不成文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

也就是说,真书以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表现情感;草书用点画显露灵性,靠使转构成形体。

草书用不好使转的笔法,便写不成样子;真书如欠缺点画功夫,就可记述文辞。

两种书体形态彼此不同,但使转的规则是大致相通的。

所以,用书法的标准衡量字的优劣,不用捻管的技法都是不行的。

捻管书写的必要性
书法创作中,捻管技法的运用是很必要的,不可或缺。

一是书法表现效果不允许,书写中如果缺乏捻管技法的运用将很难表现出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

二是草书字转动360度以上是不允许的。

这里讲中锋运笔是通过捻管而实现的,要
保持中锋运笔,必须大度数地转动或捻动笔管才能保持中锋运笔。

例如草书繁体的壽(寿)字:第一个圆弧是顺时针转动540度,一横起笔要逆时针转动180度才能将笔锋调整为中锋,一横收锋时再顺时针转动180度以上才能顺势藏锋写那一撇;第二个圆弧也是顺时针转动540度。

要强调的是,这两个540度书写小些的字一次捻管还可以完成,但写大一点的字一个动作就无法完成,必须暂作停顿,调整握笔动作后继续捻动笔管运笔,方能将这个寿字写好。

多年来,我通过对书法的临摹练习与研究,发现目前好多书法爱好者存在着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书写中将毛笔抓的太死,没有捻笔管动作,而是任意挥洒涂抹,整幅作品侧锋比比皆是,这是没能对书写法则彻底领悟。

虽然有的人在收锋的时候运用腕力去调整笔锋,但这个动作与捻管是大不相同的。

捻管只是书法技巧的一种,是思想文化水平和个人修养的综合体现。

想要写好毛笔字,达到书法的艺术境界,就要潜心去学去练,就会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喜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