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选修2-2《分析法》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分析法》教学案例本节课的教学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第二章“2.2.1综合法和分析法”中“分析法”的第一课时。
一、设计要点
本教案在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以“创设情境、切入主题、感受新知、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感悟探究、综合提高、回顾小结”为基本教学过程,通过揭示知识的发现和发生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分析法的同时,体验有关的数学思想,提高观察与交流、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数学实例,了解用分析法思考问题的过程和特点,对分析法的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分析法,掌握探索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交流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证明的特点,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激发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磨练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1)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2)运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
2.难点:对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的概括。
3.关键:展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思考、探索。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与探究式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请全体学生一起完成如下填空。
已知:如图,SA ⊥平面ABC,AB ⊥BC,D 为直线BS 上一点,求证:BC ⊥AD
证明:∵SA ⊥平面ABC
∵BC ⊂平面ABC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BC ⊥平面SAB
∵点D 在直线BS 上
∴AD ⊂平面SAB
∴BC ⊥AD
教师教学时注意知识点拨:综合法表述形式:因为…,所以…;综合法思维过程:由因导果;综合法推理特点:顺推。并通过思路分析启发学生产生新的证明思路和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立体几何问题创设情境,既使学生自然地融入情境之中,又拓展了分析法的知识背景。让学生通过综合法的证明及思路分析,从数学问题本身探究新的思维方法,温故知新,体验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激发探索的热情。
2.切入主题
一般地, 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 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 直至最后, 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用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可用框图表示如下:
表述形式:要证命题Q 成立,
只需证命题P 1 成立, 思路分析: 要证BC ⊥AD 只需证BC ⊥平面SAB( ∵______________) 只需证BC ⊥SA( ∵____________________) 由SA ⊥平面ABC 知上式成立 ∴BC ⊥AD 成立
只需证命题P2成立,
……
只需证命题P成立,
已知P成立,
所以Q成立.
教师教学时应强调当已知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够明显、直接,证明中需要用哪些知识不太明确具体时,往往从结论出发,结合已知条件,逐步反推,寻求使当前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的方法,也就是分析法。
3.感受新知
例1.求证:5
+
3<
2
7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要证明的不等式,并发现已知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够明显、直接,证明中需要用哪些知识不太明确具体,用综合法证明比较困难,可尝试用分析法证明。然后根据分析法的证明过程,用综合法完成证明。
分析法证明过程中,要强调不等式两边同时平方,两边都为正数时,不等号方向不变,两边都为负数时,不等号方向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合作,可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例1虽然简单,但通过证明过程,可让学生体验分析法的思维过程、推理特点和表述形式,并通过要求书写规范,可以培养学生好的答题习惯。授之以渔,让学生认识特殊到一般和一般到特殊的辨证思想。
4.合作交流
教师请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比较例1两种证明方法的思维过程、推理特点及表述形式,完成如下表格。
填表:
设计意图:表格的形式增强了对比性,可让学生印象更深刻。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以及团队精神。
5.尝试练习 求证:7632-<-
设计意图:通过适当的变形,及时巩固所学,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用数学的理念,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6.感悟探究
__________
)36()72)(4()73()62)(3()76()32)(2()76()32)(1(76322
2222
22
2以上真命题的序号为,只需证
探究:要证+<+->-->--<--<-
试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通过比较,发现利用(4)证明的过程更为简便,更可引导学生发现“2+7=6+3”的对称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另外,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可引导学生利用分子有理化的方法进行证明。 7632求证:-<-
7632-<-证明:要证
7
6)76)(76(32)32)(32(++-<++-只需证 7
61321+-<+-只需证 )32()76(+-<+-只需证
3276+>+只需证
成立37,26>>
成立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