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学案教案
杠杆学案 苏科版(精品教案)
杠杆学案苏科版(精品教案)杠杆学案苏科版(精品教案)章席第1节杠杆教案一、学习目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使用的钢丝钳、羊角锤、螺丝刀、瓶口扳手等工具体验用螺丝刀撬图钉的探索活动,能够说出杠杆的五个元素,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绘制杠杆的力臂;.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探究活动,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二、预习交流: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或使用的工具是.我发现这些工具在使用时,能够……,同时我又产生了一些疑问……三、互动突破:(一)杠杆活动一:拔出图钉木板上有一只图钉,⑴请你尝试用手直接把它拔出来;⑵选择一样工具将它拔出;在你拔出图钉的方法中,哪种方法更方便、更省力?活动二:观察瓶口扳手和衣夹的特性;像上述使用到的钢丝钳、螺丝刀、羊角锤、开瓶扳手、衣服夹子等工具,都是一根在作用下可绕的硬棒,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做。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应用到的杠杆的事例吗?(二)杠杆的五个要素活动三:认识与杠杆有关的名词.绘制用螺丝刀撬动推杆的杠杆示意图。
分别理解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作出下图在闸刀使用中的两个力臂,并标明和。
力臂:。
(三)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活动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平衡状态:或。
从中间点支撑杠杆,并调整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其保持平衡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这样做是为了克服的影响。
挂上钩码后,通过移动钩码或测力计的位置,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这是为了便于。
在以下情况下探索杠杆的平衡,并将结果记录在教科书的表格中。
①保持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不变,改变钩码的数量,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②保持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不变,改变弹簧测力计的位置,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③ 保持吊钩代码的数量和弹簧测功机的位置不变,改变吊钩代码的位置,观察弹簧测功机的指示。
分析并比较表中的数据,您的结论是:。
古希腊学者首先总结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也称杠杆。
4、总结和改进:五、当堂训练:以下陈述中的错误是().杠杆一定要有支点.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操纵杆的力臂可能不在操纵杆上。
《杠杆》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杠杆》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杠杆》教学设计《杠杆》教学设计与反思江桥中心中学陈海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生1:我使用过铁锨、镊子、钳子、锤子。
生2:我使用过剪刀、指甲刀、瓶盖起子、自行车。
生3:我看见别人使用过播种机、悬耕犁、收割机、缝纫机。
生4:我看见过农民修房时用的滑轮,看见过轧制面条的面条机。
师: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
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
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
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第五小组:我们小组发现:使用这些机械可以完成直接用手不能完成的工作。
第六小组:我们小组发现:使用这些机械都可以用一个较小的力获得一个较大的力。
师:同意他们说法的同学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师:同学们的发现很好,那么谁能针对刚才的发现提出一个问题?生5:我想知道:为什么使用这些机械时可以用一个较小的力获得一个较大的力呢?师:大家想知道吗?生(齐答):想知道。
杠杆小学科学教案
杠杆小学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3. 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
2. 杠杆的特点和原理。
教学难点:1. 杠杆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剪刀、钳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杠杆现象。
2. 展示教具:杠杆模型,让学生观察和触摸,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特点。
二、探究杠杆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讲解杠杆的定义: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定义。
2. 展示不同类型的杠杆:一、二、三类杠杆的图片和实物。
3.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和测量不同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三、学习杠杆的特点和原理(10分钟)1. 讲解杠杆的特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变化。
2. 讲解杠杆的原理:力的乘积相等。
3. 示例讲解:如何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练习题(10分钟)1. 学生分组做练习题:选择题和解答题。
2. 教师批改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教师反思: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复杂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2. 学习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和练习题,让学生了解了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观察杠杆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通过练习题的训练,巩固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六、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0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平衡螺母、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1. 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杠杆》教案(通用6篇)
《杠杆》教案(通用6篇)《杠杆》篇1详细介绍:杠杆教案示例(一)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杠杆。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
理解力臂的概念。
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
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
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杠杆”二、进行新课1.什么是杠杆?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
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
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板书:“2.名词术语:”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
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1或l动标出。
(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
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
杠杆学案
杠杆学案(1)一、识别杠杆1.我们把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的硬棒叫做杠杆;2.杠杆五要素包括:支点(O):;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3.力臂的画法:例题:练习:画出下列杠杆的力臂练习卷:一、作图题:1. 在下图中,O是杠杆的支点,画出力F的力臂,并用字母L表示.2.在图中,画出作用在“开瓶起子”上动力F1的力臂和阻力F2的示意图.3. 甲为办公用的裁纸刀,乙为其示意图,根据裁纸刀所受动力F1的方向及阻力F2的力臂l2,画出动力F1的力臂l1和阻力F24.如右图所示,现要在杠杆的另一端B端画一个最长力臂的力使杠杆保持平衡,请画出这个力。
杠杆学案(2)二、杠杆的利用 1.杠杆平衡条件:杠杆的平衡状态为 或 状态;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前,我们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是杠杆处于 ,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我们实验时直接读出力臂的长度;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杠杆平衡条件是:杠杆平衡时 。
例1:如图所示,一轻质杠杆可绕O 点转动,A 点处挂上一重物,B 点处用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着,杠杆恰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弹簧秤示数为9牛,则物体重力为 牛。
练习:过去农村用的杵米工具是一个杠杆,如图是它的结构示意图。
O 为固定转轴,在A 端连接着石球,脚踏B 端可以使石球升高,抬起脚,石球会落下击打稻谷。
若石球重50N ,要将石球抬起,脚下至少用多大竖直向下的力?(摩擦和杠杆自重忽略不计)。
例2:如图所示,将一个长方体的100N 重物挂在杠杆的左端A 点,OA =0.25m.一个人在杠杆支点右侧的B 点通过滑环对杠杆施加了竖直向下的力F=25N ,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B 点应距离O 点多远?练习:如右图所示,重力不计的一木板可绕O 点无摩擦转动,在A 端挂一重200N 的正方体,且OA=1m ,一个体重为500N 的中学生站在B 点时,若物体能刚刚离开地面,OB 距离为多少?例3:如右图所示,弹簧秤对杠杆拉力的力臂与钩码对杠杆拉力的力臂之比是5:2,弹簧秤读数是4牛,杠杆重忽略不计,则钩码重多少?练习:一个杠杆的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为4∶1,则该杠杆动力与阻力之比是________.若此杠杆受到的阻力是60 N ,则当动力为________ N 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2.杠杆的种类:省力杠杆:动力臂 阻力臂的杠杆,特点 力, 距离,例如 ; 等臂杠杆:动力臂 阻力臂的杠杆,特点 力, 距离,例如 ; 费力杠杆:动力臂 阻力臂的杠杆,特点 力, 距离,例如 。
初中物理:杠杆学案
第一节杠杆学习目标: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3、会画力臂。
4、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会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5.知道杠杆的应用和分类德育目标:6、简单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对杠杆的研究和应用,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7、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将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习重点:认识杠杆,会画力臂。
难点:理解力臂概念,会画力臂。
学习过程:介绍从古至今的杠杆,引入本节内容(实现目标6)一、认识杠杆读一读,议一议:阅读课本第65-66页“什么是杠杆”部分.(实现目标1、2)1.请你描述杠杆的定义,用下划线标出其中的关键词,并写出对关键词的理解。
2.请你分别描述杠杆的每个要素的定义,写下对这五个要素的理解。
3.回忆生活中的工具,请你列举至少三个与课本不一样的杠杆实例。
做一做1.请你用铅笔“”描出课本第65页图9-1-1这四种杠杆在使用中的支点,并标出字母o。
2.请你用铅笔、三角板分别画出课本第65页图9-1-1羊角锤拔钉子的动力、钓鱼竿钓鱼的阻力、撬棒撬石头的动力和阻力示意图。
3.请你用铅笔、三角板分别作出这两个点到就近直线的距离。
看一看,练一练:观看视频----力臂的画法(实现目标3)总结:力臂的画法: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1、找点:确定杠杆的支点O。
2、画线:确定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从动力、阻力作用点沿力的方向分别画直线)。
3、作垂线段: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注意: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
...的垂直距离试着用铅笔、三角板画出课本第65页图9-1-1羊角锤拔钉子的动力臂、撬棒撬石头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读一读,做一做,议一议:阅读课本杠杆平衡的条件部分,完成下列问题(实现目标4)1.杠杆的平衡状态是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处于状态或状态。
(注意:杠杆不论在什么位置静止,都是处于平衡状态)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实验:实验器材:杠杆、铁架台、钩码实验步骤:(1)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在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直至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杠杆的科学教案4篇
杠杆的科学教案杠杆的科学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杠杆的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杠杆的科学教案1教材分析(一)背景和目标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
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
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握比较少。
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比较少。
组织教学上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目标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
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2023最新-《杠杆》教案(4篇)
《杠杆》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给大伙儿整理的《杠杆》教案(4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动物头饰、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活动过程1、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试一试,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1)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就行了。
4、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注意事项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活动反思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
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第1节杠杆学案
12.1杠杆学案学习目标:①了解杠杆及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②掌握杠杆的平衡的条件,能设计进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③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学习难点:杠杆力臂的做图学习过程:自学指导一:杠杆1、一个硬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支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动力:________________ ; 阻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力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阻力臂:3、画出下列各图中各个力的力臂FlF1自学指导二:杠杆的平衡条件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就说杠杆平衡。
2、实验过程:(1) 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步骤(详见P77)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节杠杆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则平衡螺母应该向 ______ 调。
(4)实验 序号动力 F i /N 动力臂l i /cm 动力x 动力臂N -cm 阻力F 2/N 阻力臂l 2/cm 阻力x 阻力臂N -cm i 0. 5 20 io i.0 i0 i0 2i.5 20 30 i.0 30 30 32.020404.0i040(5)实验结论:杠杆平衡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杠杆》优秀学案设计
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
第一课时认识杠杆导学案
一、什么是杠杆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着转动的叫杠杆。
二、影响杠杆转动效果的因素探究
1.活动1:探究力的大小对杠杆转动效果的影响
结论:杠杆的平衡与力的大小关(有、没有),力的大小决定杠
杆平衡(能、不能)。
2.活动2:探究力的作用点(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对杠杆转动效果的影响
结论:杠杆的平衡与力的作用点关(有、没有),力的作用点决
定杠杆平衡(能、不能)。
3.结论:和会影响杠杆的转动效果
三.杠杆的五要素
5.杠杆的五要素:、、、、。
帮你理解:
(1)动力和阻力:是物体作用在杠杆上的力(请牢记)
(2)力臂的画法:
一点:
二线:
三垂线:
四标注
四.力臂作图练习
(1)实战演练:
(2)互点互评3)拓展提升F
F
F 2
请画出活塞向下运动时
所受动力和阻力的力臂
(1)请结合钉锤的使用观察杠杆转动的过程,标出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
请标注出图中杠杆的动
力和阻力,并作出动力与阻
力的力臂
F1
F2
O
(2)画出杠杆的动力臂、阻力臂。
杠杆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
杠杆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杠杆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杠杆教学设计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杠杆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要求: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能力要求:1.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德育要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并能运用解决简单问题能力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图,且能正确找出各种器具的支点。
教具:抽水机模型、瓶起子、镊子、扳手、羊角锤、天平等,跷跷板挂图,细线探究性实验:杠杆平衡、杠杆和支架(不带刻度)、钩码若干、刻度尺课型:探究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看录像片或图片看录像片:(1)古代埃及人用杠杆搬动巨石修金字塔。
(2)游乐园里小朋友玩跷跷板。
(3)农村里从井里提水的压水机的杠杆。
(4)钓鱼。
(4)缝纫机的脚踏板。
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如钳子、板手、螺丝刀、瓶起子(出示实物)等。
有些机械是复杂的,如车床、收割机等复杂机械由许多简单元件组成,其中象杠杆、滑轮等,初中我们主要研究杠杆、滑轮。
(二)新课教学: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
”这说明杠杆能产生巨大的力。
那什么是杠杆呢?大家看这些装置有什么特点?学生:有一个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根绕着固定转动的硬棍。
撬棒撬石头的投影片。
1. 杠杆: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师:杠杆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学生:看图理解。
师:“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6篇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1.学生自备的工具。
(剪刀、直尺、木棍等)2.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3.杆秤、水果、汽水瓶、多媒体、光盘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学生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汽车、飞机、轮船等)。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
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教师提问: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认识杠杆:学生活动1 让学生观察桔槔(多媒体显示)。
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教师用木棍撬重物的过程。
学生活动3 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其中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学生活动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点。
学生活动5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学生活动6 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
提问:杆秤是不是杠杆?它的固定点在哪里?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
《杠杆》教案(15篇)
《杠杆》教案(15篇)《杠杆》教案1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
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劲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
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特别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
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爱好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当开展有很大援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
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同学操作运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沟通。
对于榔头拔钉子,同学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同学认为不是杠杆,是由于他没有结合实际运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同学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同学就较易理解了。
对于螺丝刀,有的同学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确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讨论。
在教学中,许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老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
对于这个试验,有这么几点要求: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试验状况。
4、省力、费劲、不省力也不费劲如何区分?同时,还应引导同学在试验中多加观测、思索,发觉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同学能进行仔细思索来发觉规律,更多的是任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
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
这些状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察中实时发觉问题,实时加以指导。
并引导同学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觉规律。
通过活动,分析试验数据,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只要小组活动开展的充分,数据详尽,那么困难并不大。
《杠杆》教案优秀3篇
《杠杆》教案优秀3篇《杠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2.力臂的确定.【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
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
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
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
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大家有信心吗?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杠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杠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杠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杠杆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
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优秀14篇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优秀14篇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知道使用杠杆的三种情况: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及每种杠杆的特点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指出它们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会确定力臂;指出属于哪一种杠杆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具:托盘天平(或学生天平)、案秤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知识问:1.从上节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什么是杠杆的支点?3.什么是杠杆的动力臂?4.什么是杠杆的阻力臂?强调动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画垂线.不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这节我们学习杠杆的应用.板书:二、杠杆的应用二、讲述三种杠杆杠杆在生活中、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杠杆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把各种杠杆分为三类。
让学生阅读课本“三种杠杆”。
读完后让学生说出三种杠杆和它们的特点.教师归纳后写在黑板上。
板书: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三、分析实际的杠杆问: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学生回答)让学生逐个分析课本图一三-5中的4个杠杆是哪一种杠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每个杠杆的示意图,找4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写明属哪种杠杆.其他同学在自己练习本上画.教师巡回检查.然后一起讨论4名同学在黑板上画的对不对.纠正错误,强调如何正确画力臂。
引导学生分析费力杠杆的好处:省距离.以缝纫机踏板为例.再让学生自己分析镊子。
让学生自己分析省力杠杆省了力,但要费距离.以图一三-5中的橇箱盖为例。
四、天平和秤用天平、案秤称物体,使学生认识它们是杠杆。
让学生分析它们各属于哪种杠杆。
讨论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等于被称物体质量的道理。
讨论案秤和�五、小结六、布置作业(略)介绍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的杠杆”。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3篇)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3篇)《杠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物理3、课时:14、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小木棍(或长铅笔),铁架台,砖块,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原理演示器,钩码学生准备:1.请同学们阅读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2.用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各小组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并交流心得体会。
二、教学课题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三、教材分析:本节的引入面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过或看到过很多机械,由此引入对简单机械的研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接着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钳子、锤子、起子能省力,从而提出为什么能省力。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方法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已有的知识系统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杠杆,总结得出杠杆共同的特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进而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然后介绍杠杆的平衡状态;接着探究使杠杆平衡时需要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进而引入力臂的概念(如何突破该难点后面将作为重点分析);最后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五、教学过程:探究点一:杠杆出示:指导学生观察教材P64图13.4-4所示的几种工具并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自学杠杆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转动的叫杠杆。
2、五要素:支点指;动力是;阻力是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是到的距离;阻力臂是到的距离。
力臂的做法:3.用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认识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4.观察,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教案、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物理学知识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3.作业提交时,要求字迹清晰、图表规范,保持作业整洁。
作业评价:
1.教师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改进。
2.评选优秀作业,展示给全班同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思考,初步感知杠杆原理。
-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提炼出杠杆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系统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原理。
-介绍杠杆的定义:杠杆是一种利用固定点(支点)放大力或改变力方向的简单机械。
-讲解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支点在一端)、二类杠杆(支点在中间)、三类杠杆(支点在两端)。
1.对杠杆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力与力臂的概念容易混淆,导致在解决问题时出现误区。
3.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观察不仔细等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1.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杠杆概念。
2.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和练习,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杠杆原理。
6.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练习。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设计说明:一、教学起点基于学生的已有基础理性思维是科学最本质的特点之一,探究学习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先前的经验为起点”,“教材内容的组织要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充分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杠杆的平衡》一课取材于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研究》。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孩子很少对其中进行过理性分析。
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
从科学探究层面上分析,从实验到结论的探究过程,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这些方面六年级学生已经比较清晰,而实验到初步结论到验证再到结论,这种探究活动方式对学生还是初次经历,理解体验验证工作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成了本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形成一种敏感的捕捉数据、发现规律本领,也是本课教学学生在理性思维、理性精神方面的重要发展,相信这种素养将对学生今后的更多实践活动提供“飞翔的翅膀”。
本课教学大胆对原教材进行取舍,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
二、构建一个典型的科学学习过程新课程强调“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展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和关注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在开展实验与调查、交流与分析和最终形成结论的过程中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
在必要的时段,也需要组织适当的内容,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课教学悉心引领学生经历这么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多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初步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针对问题寻找实验,感受结论与定论的发展关系,理解验证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理解科学是可以反复验证的。
这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
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学生分组器材】小木棍(或长铅笔),铁架台,砖块,细绳,弹簧测力计,杠
杆原理演示器,钩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用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各小组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
金字塔的情景,并交流心得体会。
二、自学指导一:杠杆
观察教材P
64
图所示的几种工具并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自学杠杆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转动的叫杠杆。
2、五要素:支点指;动力是;阻力是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是到的距离;阻力臂是到的距离。
3. 用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认识支点O、动力F
1、动力臂L
1
、
阻力F
2、阻力臂L
2
(如下图)。
4.观察图甲,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警示:不论动力、阻力,都是杠杆受的力。
问题思考:
杠杆必须是直的吗?支点一定在杠杆上吗?
三、自学指导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或。
问题: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你的猜测是:
实验探究
1、阅读P
65
,思考实验步骤
2、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注意成员分工,边实验边记录)
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若用F
1、F
2
、L
1
、L
2
分别表示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
件可表示为:
思考:杠杆只能静止在水平位置吗?你能让杠杆在非水平位置平衡吗?试一试。
本实验中,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处呢?
四、自学指导三:杠杆的应用
1.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 收渔网
(3) 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
省力杠杆:L
1>L
2
,省力但费距离,如(1)
费力杠杆:L
1<L
2
,费力但省距离,如(2)
等臂杠杆:L
1=L
2
,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3)
3.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杠杆,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呢?
4.阅读科学世界,思考并讨论如何算出大象的重量?
【小结】第一课件网
本节课你的收获:
你的疑惑:
【达标检测】: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一根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可以是直的、弯的或者其他形状的()
(3)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4)动力、阻力只能分别作用在杠杆支点的两侧()
2.关于力臂,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B.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C.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D.力臂的大小不可能为零
3.如图中,杠杆刚好平衡,若要使A端下降,B端上升,可采用的办法是:(每个钩码的质量相同)
A.两边各减少一个钩码 B.两边各增加一个钩码
C.两边都向左移动相同距离 D.两边都向内侧移动相同距离
4、在①钓鱼竿②天平③羊角锤④理发剪刀⑤缝纫机踏板⑥铡刀⑦瓶盖扳子等简单的机械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有,属于费力杠杆的有,属于等臂杠杆的有 .
5、一支刻度准确的杆秤,若换了质量较小的秤砣,用它来称量物体质量的结果:()
A、比实际的大
B、与实际质量相等
C、比实际质量小
D、无法判断
6、一杠杆正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这个杠杆上再施加一个作用力那么该杠杆:
A、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这个力加在阻力这一边
B、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该力加在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之间
C、仍有可能平行,只要这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
D、杠杆不可能平衡,因为多了一个力
【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分别得到下面两组数据和结论。
他们在交流时,甲组发现了自己实验结论的错误和产生错误的原因。
你认为甲组产生错误的原因有那些?
甲组产生错误的原
因:。
2、假期里,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了一个家庭游戏活动。
活动要求是:家庭成员中的任意两名成员分别站在如图所示的木板上,恰好使木板水平平衡。
(1)若小兰和爸爸的体重分别为400N和800N,小兰站在距离中央支点2m的一
侧,爸爸应站在距离支点多远处才能使木板水平平衡?
(2)若小兰和爸爸已经成功地站在了木板上,现在他们同时开始匀速相向行走,小兰的速度是0.5m/s,爸爸的速度是多大才能使木板水平平衡不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