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群对安乐死认知态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安乐死的研究综述
关于安乐死的研究综述安乐死(euthanasia),又称「安宁死亡」或「废点解」,是指在一些特定条件下,通过医疗手段提前结束患者的生命,以减轻其不幸的状况和痛苦。
安乐死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涉及伦理、法律、宗教和医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综述安乐死相关的研究进展和讨论。
首先,安乐死的争议主要来自于伦理层面。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患者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死,尤其是在无望的病情下,可以选择自主结束生命以减轻痛苦。
安乐死可以提供一种人道的解决方式,给予患者尊严和自由。
另一方面,反对者则认为人的生命具有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安乐死违背了这一原则,也容易滑向滥用和滑坡效应。
其次,安乐死的法律问题也备受关注。
各国对安乐死的法律规定有所不同。
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家允许安乐死,但设有非常严格的法定条件;瑞士恩格丽安组织(Dignitas)提供的辅助自杀服务则属于半法定状态;而一些国家和地区则将安乐死视为非法行为。
在法律层面,对于安乐死的合法性、可行性和监管等问题仍有很多争议。
第三,医学上的安乐死也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医生执行安乐死需要谨慎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患者的真实意愿、病情的严重性、无法缓解的痛苦等。
医疗团队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状况,并在明确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医疗干预。
安乐死的实施方式也有多种选择,如麻醉剂和致死剂的使用。
此外,安乐死对医生和护士的伦理角色也带来挑战。
医护人员需要在保障患者权益的同时,遵循自己的职业道德和道德准则。
他们需要认真思考患者的痛苦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缓解,如疼痛管理、心理支持等。
医生和护士也需要平衡自己的信仰、职业责任和医学伦理之间的关系。
最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个体权利的重视,安乐死问题成为公众和学术研究关注的焦点。
有关安乐死的研究逐渐增多,包括安乐死的法律与伦理问题、医学实践和个体选择等。
不同文化和国家对于安乐死的态度有所不同,因此也需要开展更多的国际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的合作。
安乐死意见调查
我的看法:我更倾向于推行安乐死。
首先,安乐死会减轻病人在临终前的痛苦,减少病人家庭的经济压力;其次,安乐死会使病人家属预知病人的离去,减轻病人突然死去的悲哀。
但是,推行安乐死的前提是必须有一整套严谨的法律流程来管制,不允许被不法分子利用漏洞,从患者身上谋取利益。
最重要的是,实行安乐死必须是在病人本人同意的前提下,不允许病人家属帮病人决定。
只有在这种严格的体制下推行安乐死,才会起到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的作用。
不同年龄阶层人群对死亡的态度调查报告(DOC)
不同年龄阶层人群对死亡的态度调查报告班级:姓名:指导老师:生与死是人生的大事,对于一个生命的诞生,大家都喜悦迎接。
但对于生命的结束,则因其涉与太多复杂情绪与各种禁忌,导致社会文化对死亡普遍的不愿触与,甚而加以排斥、避讳。
虽然如此,但谁都知道,无论你是天才,还是庸者,只要是生物,都会有死亡的一天。
死亡是每个生命必然要接受的结局,但每个人对死亡的观点却都不同。
面对未知的死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生命的解脱,也有人认为这是美好的终结,更有人感到恐惧并避讳不谈。
而不同年龄的人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更是不同的。
那到底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如何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小组展开了一次社会调查.........一.调查的目的和方法调查目的:为了了解现阶段中国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群对死亡的态度与对生活的态度。
并了解现阶段多数中国人的心态是趋于乐观还是悲观。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在网络上派发调查问卷和采用匿名自填方式,当场回收并对调查问卷与时补充修正。
内容包括对死亡的态度、对死亡的一些看法和观念、接受死亡的情形以与想到有关死亡的最主要因素等。
其中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85份,有效问卷560份,应答率95.73%。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摘取):回答人比例性别数男24042.86%女32057.14%回答人比例年龄层数15岁以下387.14%16-2332257.14%24-306110.71%31-406010.71%41-50397.14%50以上203.57%203.57受教育程度回答人比例数没有受过正式教育00.0%小学254.46%初中6010.71%高中559.82%中专/技校8014.29%大专或大学非本科11320.18%本科20736.96%本科以上203.57回答人比例是否有宗教信仰数有8214.64%冇42885.36%回答人比例听到死亡,你觉得?数觉得无所谓9917.86%心里害怕28050.0%不害怕 18132.14%回答人比例你认为哪种死亡最常见数自杀193.57%谋杀00.0%病逝14325.0%交通意外24142.86%自然灾害9717.86%自然死亡6010.71%回答人比例当你听到有人自杀时,你会?数漠视冷淡8314.29%表示愤怒15728.57%惋惜怜悯32057.14%回答人比例是否想过死亡之后的事数有(至第11题)23642.14%冇(至第12题)32457.86%回答人比例你有过自杀的念头吗?数从没有过34060.71%偶尔会有22039.29%经常会有203.57%回答人什么原因有自杀的念头?比例数家庭矛盾22039.29%情感问题26046.43%金钱问题18132.14%事业挫折11921.43%人际关系矛盾6210.71%其他13825.0%你觉得你对死亡的态度是?回答人数比例坦然20035.71%忌讳认为不吉利6010.71%不会讳忌死亡,但也不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30053.57%你的死亡观是?回答人数比例对于死亡感到恐惧与焦虑 8715.54%尽可能地避免去想到或提与死亡 16930.18%死亡是一件很自然且不可避免的事情 23040.07%死亡是疼痛与苦难的解脱 122.14%对死亡后的生命有所期待 6211.07%从表格数据我们可知:1.接受问卷调查的男女比例相当,,分别占57.14%和48.76%,总体趋于平等。
人群对安乐死认知态度的调查报告
人群对安乐死认知态度的调查报告人群对安乐死认知态度的调查报告想要了解一些情况或事件时,我们有必要仔细地调查清楚,调查的结果通常在调查报告上面呈现出来。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调查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群对安乐死认知态度的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通过随机取样,在20xx年1月到2月,对来自6个地区的364个人进行了安乐死认知态度的社会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社会对安乐死有较高的认知,且个人的文化程度和职业背景对其选择有较大影响。
但在调查安乐死合法化的问题上,人群表现不同态度,同时也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原因,因此,对于安乐死合法化问题,还需要更加广泛深入的调查。
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及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进行安乐死的有关调查,借以了解和评价社会公民对安乐死的态度,并期望为安乐死的合法化寻找民意基础,及分析阻碍我国安乐死合法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1.调查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6位调查员家乡的各层次人群(包括河北、陕西、湖南、湖北、江苏五省),受调查人群年龄在16-76岁之间,以自愿形式参加问卷调查。
1.2.调查内容性别、年龄、受教育文化程度、职业、身体状况;对安乐死了解程度、对安乐死态度及理由和对安乐死合法化态度及理由,同时还包括安乐死实施问题。
1.3.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发给被调查对象,受调查者以无记名自填问卷方式填写,针对一些年老的受调查对象采用委婉访谈方式进行调查,依据其观点态度代替其填写问卷;同时也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2.调查结果与分析2.1.问卷回收情况问卷发放364份,纸质问卷330份,回收33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92.1%;网络问卷34份,有效问卷34份,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计338份。
2.2.受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在338位受调查对象中,男性172人(50.89%),女性166人(49.11%),身体状况基本为良好;年龄分布上,18岁及以下的人群227人(67.16%),31-50岁的人群58人(17.16%),51-60岁的13人(3.85%),61岁以上9人(2.66%);受教育程度上,初中及以下水平64人(18.96%),高中、中专文化人群70人(20.70%),大专、本科文化人群201人(59.47%),硕士及以上3人(0.9%);职业背景,党政机关/社团/事业单位人员30人(8.87%),医务工作者40人(11.83%),教师10人(2.96%),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人(5.92%),工人35人(10.36%),自由职业者25人(7.40%),在校学生148人(43.79%),务农30人(8.87%)。
浙江地区医护人员安乐死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
浙江地区医护人员安乐死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摘要】安乐死问题在我国已引起众多民众的关心和讨论。
作为医护人员,由于其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对安乐死的态度有较高的立法参考价值。
我们以浙江地区的医护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了浙江地区医护人员对安乐死的认同度等讯息。
【关键词】安乐死;浙江地区;医护人员;认同度调查安乐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从20世纪30年代在欧美一些国家倡导以来,人们一直未停止过争论。
随着国际上诸多国家对安乐死立法的进展,我国安乐死立法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虽然我国目前尚无制定相关法律,但在实践中,安乐死特别是被动安乐死却一直在悄悄地进行着。
关于安乐死的实施,医护人员对于安乐死的态度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7~2008年,我们对浙江地区1088名医护人员进行了安乐死认同度的问卷调查,获取了较为丰富的讯息,以期为今后安乐死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提供依据。
1 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1.1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浙江地区的部分大中医院的医生与护士。
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88份,有效回收率90.7%。
1.2 调查内容:①关于对安乐死的了解度;②对安乐死的赞同度;③当本人遇有不测时是否愿意选择安乐死;④在从医过程中有无碰到过病人提出安乐死请求的;⑤关于安乐死的积极社会效果;⑥关于实施安乐死的障碍;⑦关于安乐死的实施对象;⑧关于实施安乐死的弊端;⑨对我国实施安乐死的时间预期。
1.3 调查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主要采用无记名问卷的方式,安排在校大学生利用实习之际到浙江地区部分大中医院发放调查问卷,即时填写并回收。
最后进行电脑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2.1 您对安乐死了解吗(认同人数/所占百分比,下同)?了解(610/56.1%);听说过(370/34.0%);不知道(108/9.9%)。
2.2 您是否赞同安乐死?赞同(922/84.7%);不赞同(108/9.9%);无所谓(58/5.3%)。
对安乐死的看法
让知识带有温度。
对安乐死的看法对安乐死的看法我的观点是我支持安乐死出刑。
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在社会和国家还未形成的无序社会里,人用自我生存的本能来在原始社会中寻求自我生存,自我淘汰的自然法则。
法律的浮现是社会长进,国家的形成,即为服务统治阶级而创设,可以说法律是人类作为自我掠夺与为维护欲望统治和自我统治思想的武器,人类社会的进展的法则,其实就像一个抛物线,走到巅峰必定回到起点,人类社会的法律只是在抛物线上相对的两个点,Y轴上相同的数值却对应不同X轴上的数值。
人类的进展亦然如此,在人类进展中,终于追求的并不是无法社会,而是一种法制理念在心中,即自我内心的约束,它之所以原始社会的无法社会不同是,原始社会没有法制理念,表面上有着相同的现象,本质里面社会进展的长进与法制理念的植入让进展的社会有着区分于原始社会的单纯与无知,原始社会的单纯与无知会有着人作为社会动物的本性爆发,而进展社会的法制理念正巧对人的本性举行观念与心理钳制。
安乐死作为当今社会的热点,是人类社会法制继走向法制巅峰后的溯本还原,法制的巅峰不是最美的法制,相反抛物线下降的法制才是人类社会终于追求的法制,那是溯本还原,返璞归真的理念与法制的结合,安乐死是人对自我生命的放弃,在抛物线的相同对应点是原始社会中自我淘汰的自然法则。
做为人,人有自我挑选的权利,有自我生存的法则,然而,作为社会进展的法制终于追求不是人人屈服于法制,而是一种内心对法律的尊重,安乐死,假如在法律上作为犯罪来定义,那么以自然进展的法则来说是一种对法制理念的曲解,惟独人人觉得幸福,自由的法制社会才是一个文明的国度,人类的进展使人类有力气抗衡于自然的淘汰,其实结果并没有转变,人类只是延伸了人类自我挣扎的时光。
安乐死作为在病痛中的人来说,延伸挣扎还不如结束生命,在面向死神面前,心灵追求的宁静,平和,而灵魂追求却是安详,延伸人类自我的延伸不仅仅是在对一个即将与死神含风而逝,而苟延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馋喘的人来受尽非人熬煎,同样面向的是想结束这种非人熬煎却局限于人类自我法制的束缚。
医学生对安乐死的认知和态度调查
[收稿日期]2016⁃09⁃01[基金项目]蚌埠医学院人文社科基金面上项目(BYKY16117sk);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SK2015A119)[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1.护理学院,2.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安徽蚌埠233030[作者简介]赵 龙(1988-),女,硕士,助教.[通信作者]杨秀木,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E⁃mail:189********@[文章编号]1000⁃2200(2017)05⁃0674⁃04㊃预防医学㊃医学生对安乐死的认知和态度调查赵 龙1,杨秀木1,2[摘要]目的:调查医学生对安乐死的认知和态度,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医学伦理教育提供参考依据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某医学院校526名本科生进行关于安乐死认知和态度方面的调查㊂结果:526名被调查者中,安乐死知晓率为63.9%,被调查者表示对安乐死有所了解,但了解的内容和范围有限,94.3%的被调查者认为生命权属于个人,但对于个人是否有权利决定自己生死则表现得较为矛盾㊂被调查者均承认安乐死属于跨学科㊁跨领域的争议性问题,63.9%赞成安乐死,63.5%表示安乐死在我国立法是非常必要的㊂58.7%表示在本人面临是否选择安乐死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64.6%的被调查者在面对亲人选择安乐死时表示不会主动建议,但会支持其决定㊂结论:多数调查者对安乐死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受我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医学生对于死亡和安乐死的认识有限,被调查者对实施安乐死态度较为严谨,应加强医学生伦理教育和死亡教育,正确引导医学生认识死亡,正确看待安乐死㊂[关键词]安乐死;医学生;认知;态度[中图法分类号]R -05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3898/ki.issn.1000⁃2200.2017.05.036An investigation on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medical students to euthanasiaZHAO Long 1,YANG Xiu⁃mu 1,2(1.School of Nursing ,2.Research Center for General Practice Education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medical students to euthanasia,analyze the possible influencing factors,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nursing ethics education.Methods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euthanasia of 526undergraduates from a medical college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Results :Among the 526respondents,the awareness rate of euthanasia was 63.9%,and the respondents had a limitedunderstanding on euthanasia.94.3%of the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life right belonged to the individual,while theright of deciding own life and death in respondents was uncertain.Respondents acknowledged that the euthanasia was a cross⁃disciplinary and controversial tissue,63.9%of the respondents approved euthanasia,and 63.5%of therespondents thought that the legislation of euthanasia in China was very necessary.58.7%of the respondents thought that[参考文献][1] TEHRANI S,TIZMAGHZ A,SHABESTANIPOUR G.The Demodex mites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seborrheic and atopic Dermatitis[J].Asian Pac J Trop Med,2014,7(Suppl 1):S82.[2] 李朝品.蠕形螨[M]//诸欣平,苏川.人体寄生虫学.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40.[3] KOO H,KIM TH,KIM KW,et al .Ocular surface discomfort andDemodex:effect of tea tree oil eyelid scrub in Demodex blepharitis[J].J Korean Med Sci,2012,27(12):1574.[4] 张杰,苏贺靖,代锐,等.天津市某高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的调查[J].中外医疗,2014,33(7):52.[5] 邓仕标,林少龙,何云岩,等.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医学生蠕形螨感染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4):738.[6] 曹永生,游琴秀,王琳,等.唐山市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9,27(3):271.[7] 许精巧,孙凤霞,尹纯礼,等.某医科大学生蠕形螨感染率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8):729.[8] 耿丽,张育红.医学院校在校生蠕形螨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6(10):772.[9] 赵亚娥,冯立平,寻萌,等.人体蠕形螨感染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4,17(1):56.[10] AKILOV OE,MUMCUOGLU KY.Association between humandemodicosis and HLA class Ⅰ[J].Clin Exp Dermatol,2003,28(1):70.[11] DEROJAS M,RIAZZO C,CALLEJON R,et al .Morphobiometricaland molecular study of two populations of Demodex folliculorumfrom humans[J].Parasitol Res,2012,110(1):227.[12] 崔金环,王琛.河南省商丘市城乡居民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30(4):283.[13] 王新彩,张小娟,刘润芳,等.面部蠕形螨感染与饮食习惯关系的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2(3):182.(本文编辑 卢玉清)476J Bengbu Med Coll ,May 2017,Vol.42,No.5choosing euthanasia depended on the specific conditions,64.6%of the respondents would not initiatively recommend their relatives to choose euthanasia,but they supported their decision.Conclusions:Most respondents have some understanding for euthanasia,and the cognition on the death and euthanasia in medical students is limited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ideas.The attitude on euthanasia of respondents is rigorous.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ethical and death education among the medical students,and rightly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death and euthanasia.[Key words]euthanasia;medical student;cognition;attitude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无痛苦的 愉快死亡”或 尊严死亡”㊂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是指患有不治之症或濒临死亡的人,由于身体和精神的极度痛苦,在病人及其家属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通过一定的法律㊁道德程序,对其停止救治或施以人道的方式使其无痛苦地死亡而采取的措施[1]㊂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于生死观念较为保守㊂然而,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和对医疗需求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安乐死已成为我国法制建设不能回避的问题㊂通过对荷兰等国安乐死的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安乐死的实施能够促进和提高病人临终关怀的质量,并保证病人的人格尊严[5]㊂研究社会群体对安乐死的认知和态度对我国安乐死合法化进程有推动意义㊂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事业的主力军,他们对于安乐死的认知和态度,预示着未来人们对安乐死的接受程度㊂医学生对于安乐死的认知和态度差异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当代青年对安乐死和死亡的观念,为医学伦理学教育提供参考依据㊂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16年6-7月以某医学院校526名在校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㊂医学生年龄16~23岁;男生111人,占21.1%,女生415人,占78.9%㊂一年级学生345人,占65.6%,二年级学生181人,占34.4%㊂1人信仰道教,3人信仰基督教,7人信仰佛教,无宗教信仰有515人,占95.1%㊂19人曾有过个人濒死经验,占3.6%㊂1.2 研究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自行编制问卷㊂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与对安乐死的认知㊁态度和对实施安乐死的意向㊂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利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进行,现场先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㊁意义和要求,当场发放问卷,填写完成后当场回收㊂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26份,回收问卷52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26份,有效率100%㊂1.3 数据处理 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核查录入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㊂2 结果2.1 对安乐死的认知情况 2.1.1 对安乐死的知晓率 526名被调查者中,24人表示对安乐死非常了解,占4.6%;336人表示对安乐死有一定了解但是无法说非常了解,占63.9%;163人表示只是听说过安乐死,占31.0%;3人从没听说过安乐死,占0.6%㊂被调查者表示对安乐死的了解大多从相关课程的学习中获得㊂2.1.2 对生命权的认识 94.3%的被调查者认为生命权属于自己,4.6%的被调查者表示生命权属于亲属,1.1%的被调查者认为生命权应属于国家㊂而在个人是否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死问题上,49.0%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25.3%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可以, 25.7%的被调查者表示说不清㊂从调查中可知,医学生对于生命权的认知不明确,对生命的意义及生命权的所属仍然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㊂2.1.3 对安乐死的范畴的认知 对于安乐死所属的范畴,被调查者均认为安乐死是一个跨学科㊁跨领域的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牵涉层面广,涉及宗教㊁哲学㊁伦理㊁心理㊁医学和法学等领域㊂调查结果显示, 95.1%的被调查者认为安乐死属于伦理问题的范畴,68.3%的被调查者认为安乐死属于社会问题的范畴,66.0%的被调查者认为安乐死属于医学问题的范畴,64.3%的被调查者认为安乐死属于法律问题的范畴,15.6%的被调查者认为安乐死属于哲学问题的范畴,4.8%的被调查者认为安乐死属于其他问题㊂2.2 对安乐死的态度情况 526名被调查者中,赞成安乐死的占63.9%,反对安乐死的占10.1%, 26.0%的被调查者表示中立态度㊂赞成安乐死的被调查者中,86.7%认为安乐死是对人权的尊重,能够让病人有尊严地离去,68.4%认为安乐死是使家人从经济和情感中解脱的一种方式,43.9%认为安乐死能够节约医疗资源,34.8%认为安乐死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已经合法化,证明安乐死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9.5%的被调查者持有其他观点㊂反对安乐死576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年5月第42卷第5期的被调查者中,22.4%认为安乐死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因此不能实施,41.6%认为安乐死的实施会成为一种杀人工具,37.8%认为病人选择安乐死会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36.5%认为安乐死是不尊重生命的表现,12.5%持有其他观点㊂2.3 对安乐死合法化的态度 一是对于安乐死合法化是否是社会民主的体现,38.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民主的体现,7.4%的被调查者持否定态度, 54.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确定,难以评估是否属于民主的体现㊂二是中国是否有必要对安乐死进行合法化,63.5%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有必要,20.5%认为没有必要,16.0%表示对安乐死在中国是否合法化不关心㊂三是阻碍我国安乐死合法化进程的原因,被调查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国的传统观念不允许(87.3%)和病人家属的意见不同(54.4%)㊂2.4 对实施安乐死的意向情况 2.4.1 安乐死实施的决定者 调查结果显示,74%的被调查者认为只有自己能够决定是否实施安乐死,其次是亲人(33.7%)㊁医生(16.9%),21.1%的被调查者认为谁都无法决定是否实施安乐死㊂2.4.2 作为无治愈希望而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本人是否愿意选择安乐死 调查结果显示,36.7%的被调查者表示会积极选择安乐死,4.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并且对安乐死表示强烈反感,58.7%的被调查者表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并且可能在过程中改变主意㊂2.4.3 是否愿意向无治愈希望的饱受疼痛折磨的亲属建议或支持其选择安乐死 9.9%的被调查者表示会主动建议,64.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主动建议,但是会支持其决定,20.2%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劝说其不要选择安乐死,但还是会支持其决定, 5.3%的被调查者表示会积极反对其选择安乐死㊂2.4.4 是否会起诉安乐死实施者 对于安乐死的实施,大部分调查者仍然处于矛盾的状态,在调查中涉及到是否会起诉为亲人实施安乐死的医生的选择中,22.1%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起诉,即使是亲人与医生已达成协议,35.7%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42.2%的被调查者表示难以作出决定,调查结果也表明在真正实施安乐死的过程中,人们仍然是存在诸多的矛盾点,这也说明安乐死的实施需要慎重对待㊂3 讨论3.1 对安乐死的认知 张舒婷等[4]在我国5个省㊁市中进行了居民安乐死认知和态度的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城市绝大多数居民对安乐死认知程度不高,不同职业㊁年龄㊁性别等的居民对安乐死的态度有差异㊂在此次调查中,63.9%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安乐死有一定的了解,这可能与被调查者上过‘医学伦理学“相关课程有关㊂94.3%的被调查者认为生命权属于个人,但对于个人是否能够决定自己的生死时,又表现出迷茫不确定㊂受到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自古以来人们对 死亡”的话题较为忌讳,医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与安乐死有关的知识较少,高校死亡教育也仅限于伦理课程㊂安乐死自20世纪30年代在欧美国家被提出后,与其相关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止㊂2001年4月,荷兰成为世界上首个对安乐死正式立法的国家,此后,比利时㊁瑞士㊁卢森堡等国家也相继对安乐死进行立法㊂1986年陕西汉中安乐死事件被视为安乐死在我国的开端㊂自1944年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案组每年都会收到一份要求为安乐死立法的提案,在1997年首次举行的全国性 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上,多数代表拥护 安乐死”,个别代表认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时至今日, 安乐死”立法尚未有任何迹象㊂虽然安乐死在我国尚未立法,但不乏有安乐死相关的医疗和法律纠纷的出现㊂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领域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他们对于死亡的理解和认知,正确对待死亡的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到病人及家属㊂因此,在高校中应加强医学生的死亡教育,正确引导医学生认识死亡,正确认识生命质量和优死的意义,更多地关注临终病人的需求,将有利于我国未来安乐死的发展和推动[6]㊂3.2 对安乐死的态度 63.9%的被调查者表示赞成安乐死,在原因调查中,居于首位的理由是对人权的尊重,能让病人有尊严地离去,从长期痛苦中解脱出来㊂作为医学生,在临床见习过程中,与病人的真实接触,更能体会到病人及家属的真实情感㊂但是也有41.6%的被调查者认为安乐死的实施涉及诸多程序和问题,有可能会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也是反对者提出的最主要的理由㊂这与赵桂增等[2]的调查结果相似,在对河南省公众对安乐死的认知和意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52.6%的被调查者赞成安乐死合法化,并且学历越高者越倾向于赞成安乐死合法化,但医生的赞同率仅有36.8%;黄婉霞等[3]对广东省164名全科医生进行了安乐死的态度和意向的调查研究,被调查的全科医生对安乐死的总体(下转第680页)[2] 徐静,周亚夫,葛运运,等.国内外全科医生的覆盖范围及待遇和相应支付方式[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2787. [3]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N].光明日报,2011-07-08(3).[4] 杨辉.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持续职业发展 以服务质量保障和病人安全为主题[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7):1125.[5] 王鹏旭,孙鹂,陈卫强.我国全科医生制度建立和改革要点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5):802.[6] 侯天慧,孙淑云,刘恒科.乡镇卫生院改革的经济学分析及其法律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9):672. [7] 邵阿末,刘星宇.乡镇卫生院改革的现状与思考[J].企业导报,2010(11):16.[8] 徐杰.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从安徽省乡镇卫生院改革路径的设计说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164.[9] 邬建平,冯占春.湖北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管理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0,23(5):59.[10] 陆江,林琳.社区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等.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Z].2012-05-08.[12] 熊学琴.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12A):3256.[13] 汪长如,陈建中,罗珏.安徽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6. [14] 杨文秀,徐霁,侯庆春,等.国内外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发展现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0):763. [15] 萧婷.五年制全科军医 3+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12.[16] 林桦.新医改背景下福建省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路径探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17] MITCHELL GK,TIEMAN JJ,SHELBY⁃JAMES TM.Multidisciplinary care planning and teamwork in primary care[J].Med J Aust,2008,188(8Suppl):S61.[18] MANSON H.The need for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in familymedicinetraining[J].Fam Med,2008,40(9):658.(本文编辑 刘璐)(上接第676页)知晓率较高,但多数人对实施安乐死和安乐死合法化持谨慎态度㊂被调查者均承认安乐死是涉及多学科㊁多领域的伦理问题,因此,在对待安乐死的问题上,人们显得尤为谨慎,作为医学生,对于生命论的学习,使他们更加珍重生命,在进行选择时,考虑得更加全面㊂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和要求的改进,认为安乐死在我国有必要合法化的人数在提高,然而我国的传统观念以及病人和家属的意见不统一是阻碍安乐死在我国合法化进程的重要原因㊂3.3 对安乐死实施的意向 通过对国外安乐死已立法的国家的案例分析结果看,安乐死实施过程中的决定,除了取决于个人的申请,另外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医生对病人疾病的诊断,即医生的认可,在国外有些国家安乐死申请过程中,必须由至少2名医生进行诊断,安乐死的实施对象是患有绝症且饱受身体和精神痛苦的病人,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安乐死的实施对象及决定权的确定需要格外谨慎㊂在本人和亲人面临安乐死选择时,被调查者呈现出犹豫不确定的情况㊂由此也可以得出,医学生对于安乐死的认知并不全面,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㊂安乐死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安乐死可以视作是人们在死亡事实和死亡价值之间试图寻找的一个平衡点的探索[7]㊂安乐死是诸多领域争论的焦点,我国目前尚未对安乐死进行立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安乐死的知晓率逐年提高,但是对安乐死的认知有限㊂医学高校本科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学习和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在学校内的所学对于将来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的他们有着很深的影响力,而医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主力军,他们的态度和选择将对社会主流意识产生深远影响㊂因此,在高校内应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和死亡教育,正确引导医学生认识死亡,珍惜生命,帮助医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安乐死,对我国安乐死的发展以及未来医疗领域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㊂[参考文献][1] 姜小鹰.护理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9.[2] 赵桂增,黄乾海,介崇崇,等.河南省公众对安乐死的认知㊁态度及意向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10):10. [3] 黄婉霞,刘俊荣,王家骥,等.全科医师骨干对安乐死的认知㊁态度及意向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3(6):112.[4] 张舒婷,尹朝琳,余甜甜,等.我国城市居民对安乐死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3):458. [5] 李亦萌,李旭,李恩昌.荷兰㊁比利时安乐死合法化的成效与反思[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4):488.[6] 刘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死亡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1(4):129. [7] 田甲乐.安乐死:科学与人文的博弈[J].医学与社会,2011,24(12):8.(本文编辑 刘璐)。
安乐死调查报告
安乐死调查报告安乐死,又称自愿安乐死,是指在患有绝症或者无法忍受痛苦的情况下,由患者自愿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行为。
这一议题一直备受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安乐死是一种人道的选择,可以减轻病患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安乐死合法化会滑向滥用,对社会和道德产生负面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安乐死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合法性、道德性以及社会影响,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客观的数据和分析。
首先,我们对安乐死的合法性进行了调查。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安乐死是非法的,因为它涉及终结生命,可能违反道德和法律。
然而,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合法化了安乐死,认为这是对病患自主权的尊重。
在这些地区,患者可以通过签署文件或口头声明来表达他们的意愿,当医生确认患者的病情无法治愈且痛苦难忍时,可以合法地进行安乐死。
因此,安乐死的合法性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其次,我们调查了安乐死的道德性。
支持安乐死的人认为,病患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痛苦,这是对个体自主权的尊重。
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只剩下痛苦和折磨,那么结束这种痛苦是一种慈悲和仁慈。
然而,反对安乐死的人则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应该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他们担心安乐死的合法化会导致滥用,甚至可能成为一种逃避责任的借口。
最后,我们研究了安乐死对社会的影响。
合法化安乐死可能会改变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可能会对医疗伦理和社会风气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人担心,安乐死的合法化会导致医生和家属在面对病患痛苦时更倾向于选择结束生命,而不是尽力缓解病患的痛苦。
此外,安乐死的合法化也可能对家庭关系和社会道德产生负面影响,可能会削弱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综上所述,安乐死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它涉及到法律、道德和社会伦理等多个层面。
在进行相关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权衡利弊,以期能够找到一个既能尊重病患意愿,又能避免滥用和负面影响的平衡点。
希望本报告的调查研究能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促进社会对安乐死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大学生对安乐死的认知情况及分析
大学生对安乐死的认知情况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和分析高校大学生对安乐死的认知现状。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武汉轻工大学本科生进行安乐死问卷调查并分析。
结果:获得有效问卷679份,其中62.6%认同安乐死是无痛苦死亡。
对“自己生命垂危无医治希望时”,有疾病史的人群中“愿意选择安乐死”的比率为53.1%,无疾病史的接受率为62.0%。
全部调查对象对被动安乐死的支持率仅为23.4%。
对安乐死的适用对象认同度较高的为“精神极度痛苦且主动要求实施”,“生命垂危已无医治希望”和“生存质量低且主动要求实施”,分别占总选择数的20.9%、20.4%、14.0%。
79.2%的人认为须对安乐死立法。
结论:大学生对安乐死的概念和规范立法认知度较高,疾病史使安乐死的接受度降低,人群倾向于避免被动安乐死。
【关键词】安乐死认知大学生【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072-02The 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n euthanasiaMA Jun-yan, QIAN Meng-le, FANG Cheng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 and Nursing,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430023,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n euthanasia. Methods: A random sampl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as surveyed with euthanasia questionnaire. Results: 62.6% of 679 questionnaires agreed that euthanasia is painless death. For "own life being in danger without cure hope", 53.1% of the population with disease history and 62.0% of the population without disease history "were willing to choose euthanasia". The support rate of passive euthanasia in all respondents just was 23.4%. The indications of euthanasia being more recognized were "agony and initiative to implement", "critical and incurable diseases" and "low live quality and initiative to implement" which respectively account for 20.9%, 20.4% and 14.0% of the total. 79.2% of the respondents agreed to legislate for euthanasia. Conclusion: Students well understood euthanasia and agreed its legislation. Disease history let the acceptant rate of euthanasia reduce. The respondents tended to avoid passive euthanasia.【Key words】 Euthanasia cognition college students安乐死是全球持续争论的议题,安乐死对象的界定仍处于探讨过程中,不同人群对安乐死的认知态度不尽相同[1,2]。
浙江地区大学生对安乐死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
浙江地 区大学生对 安乐死认 同度 的调查与分析
何 农 单 盈
3 10 ) 207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9)1 0 4 0 1 7 — 842 0 2 —o ’ 2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金华
中图分 类号: 4 . G6 55 文献标识码 : A
摘 要 现代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接纳 能力 , 其认知 观 点无疑会 对社 会主流意识产生深远 影响。获取并分析这 一群体 对安乐死 的认识态度等讯息, 对于推动安乐死在 国 内的研 究以及未 来 的立法和实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安乐死 浙江大学生 认 同 度调 查
表 1 按 学 生性 别 及 生 源 地 分 组 的 了解 度 统 计 结 果
项目 男 性别
女 生 源 地 农村 49 2 14 2 1. 34 21 8 3- 03 2 4 26 . 47 4 l3 6 l. 76 25 7 2. 97 9 l _ O
表 2 按学生性别及生源地分组的赞同态度统计结果
了解 听说过 不知道
项目
男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49 7
47 4
21 8
26 7
3 0 3
2 . 98
16 2
9 9
l. 36
1. 07
7 2
7 2
7 . 8
78 .
江地区大学生的安乐死认同度进行了问卷调查 ,获取 了较为丰富的 数据 , 以期为今后安乐死的研究和立法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料。
城市 4 7 9
生 源地
30 5 27 0
3. 7 8 2. 2 4
安乐死调查报告
安乐死调查报告近年来,安乐死这一话题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
安乐死,从其概念提出至今,一直备受争议,涉及到伦理、法律、医学、人权等多个重要领域。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公众对于安乐死的看法和态度,我们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共收集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教育背景的数千份有效样本。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公众对于安乐死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部分人对安乐死的概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认为这是在患者遭受无法忍受的痛苦且无治愈希望时,给予他们一种有尊严地结束生命的选择。
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安乐死的理解较为模糊,甚至存在误解。
支持安乐死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调个人的自主权。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生命的质量和长度,当生命充满无尽的痛苦且没有改善的可能时,自主选择结束生命是对个人权利的尊重。
其次,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认为让患者在极度痛苦中煎熬是不人道的,安乐死可以给予他们解脱。
再者,认为这有助于节省医疗资源,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更有希望治愈的患者身上。
反对安乐死的声音也不容忽视。
一些人担心安乐死可能会被滥用,成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借口。
比如,在利益的驱使下,某些人可能会强迫患者选择安乐死以获取经济利益。
还有人认为,医学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当前认为无法治愈的疾病,未来可能会有新的治疗方法,过早结束生命可能会错失治愈的机会。
此外,从宗教和道德的角度,认为生命是神圣的,只有上帝或自然才有权力决定生命的终结。
在实际案例中,我们发现安乐死的实施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问题。
比如,如何准确判断患者的真实意愿,尤其是在患者无法清晰表达自己想法的情况下。
还有,如何确保安乐死的实施过程符合严格的法律和伦理标准,避免任何可能的违规操作。
从法律层面来看,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安乐死的法律规定差异巨大。
有些国家已经将安乐死合法化,并制定了严格的程序和条件;而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安乐死仍然被视为非法行为。
安乐死调查报告
安乐死调查报告安乐死调查报告近年来,安乐死(euthanasia)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安乐死是指在医学条件下,有意终止患者生命的行为。
这一问题牵扯到伦理、道德、法律等多个领域,对于社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探讨安乐死的现状、争议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安乐死的现状在全球范围内,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多。
荷兰、比利时、加拿大和瑞士等国家已经通过了相关法律,允许患者在一定条件下选择安乐死。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这些国家的安乐死率逐年上升,反映了患者对于选择死亡的需求。
然而,安乐死合法化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
一方面,担心安乐死可能被滥用,导致非自愿的死亡。
另一方面,一些人主张尊重个体的自主权,认为每个人都应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死。
这种争议使得安乐死问题变得复杂而敏感。
第二部分:安乐死的争议安乐死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伦理和道德:安乐死是否违背了伦理和道德的原则,这是争议的核心。
一些人认为,人类生命的尊严是无可动摇的,任何形式的主动终止生命都是不道德的。
而另一些人则主张个体的自主权,认为患者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死,减少痛苦。
2. 滥用风险:担心合法化的安乐死可能被滥用,导致非自愿的死亡。
例如,一些人担心安乐死可能被用于解决医疗资源有限的问题,或者被滥用于精神疾病患者等特定群体。
3. 医生角色:安乐死将医生置于道德和法律的两难境地。
医生的职责是治疗和拯救生命,但安乐死又要求医生协助患者终止生命。
这对医生的道德和职业操守提出了巨大挑战。
第三部分: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安乐死的争议,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伦理、法律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1. 法律和监管:建立严格的法律和监管机制,确保安乐死只在严格的条件下进行,并避免滥用。
同时,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申诉机制,保障患者的权益。
2. 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安乐死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于该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鼓励公众参与讨论,形成共识。
安乐死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安乐死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根据这次的安乐死网上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安乐死有了解,绝大多数人同意身患绝症且备受病痛折磨的病人有选择安乐死的权利,因为他们认为是对这些病人的解脱。
假如我处于不治之症晚期,生理上非常痛苦,我会选择安乐死,因为这样不仅自己能摆脱病痛的折磨,家里面人也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假如我的亲人处于不治之症晚期,生理上非常痛苦,我会同意他们选择安乐死,因为这样能解除病人的痛苦,而且病人也没有治愈的希望,这也是病人自己的选择。
虽然失去亲人那种撕心裂肺的痛会对我们的心灵造成重创,但与其看着自己的亲人在这个世界这么痛苦,还不如让他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的存在着。
我在理智,感情,道德上都觉得在病人本身同意的情况下,对身患绝症且备受病痛折磨的病人使用安乐死的做法合法化。
中国部分地区不同人群对安乐死观念的调查与探索
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9期151㊀中国部分地区不同人群对安乐死观念的调查与探索贾亦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080)摘㊀要:[目的]安乐死近年来在国内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调查旨在分析国内不同人群对安乐死的认知㊁态度以及选择情况,并对安乐死实施的争议点进行描述.[方法]通过阅读文献,自主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网络的形式,在全国部分地区散发调查问卷,为期一个月后进行数据收集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收回全国17个省份内的4070份有效问卷.分析发现:(1)有96.2%的人对安乐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户籍分布㊁文化程度和职业是影响人们对安乐死了解程度的因素.其中,省会/直辖市㊁本科以上学历和律师职业的人群对安乐死的了解占比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有76.3%的人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12.4%的人持反对态度.户籍分布㊁家庭收入和职业是人们对安乐死持有不同态度的因素.其中,省会/直辖市㊁收入50万-100万和学生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的比率高于其他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目前国人对安乐的总体知晓率较高,且有多数的人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其中,高学历,中高收入以及省会/直辖市的人群对安乐死的认知更多,并持支持态度,在自身临终的时候更易接收安乐死.关键词:安乐死;中国;合法化;态度中图分类号:D 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9.09.075㊀㊀安乐死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 安乐死 一词源于希腊文(E u t h a n a s i a ),意思是 幸福 地死亡.中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世界上已经实施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屈指可数,包括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荷兰㊁由选民投票通过安乐死的美国俄勒冈州与华盛顿州㊁仅实施九个月安乐死后又废除的澳大利亚,以及法国㊁德国㊁瑞典等十个国家.近年来,在安乐死尚未合法化的中国,这一词汇逐渐通过网络㊁媒体等渠道广泛为人所知,故有关安乐死合法化的争论愈演愈烈,在群众对安乐死合法化的强烈呼声中,安乐死也饱受各种各样的争议.本次调查以中国各地区不同人群为对象,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调查并分析人们对安乐死的认识及态度,旨在为安乐死政策的制定和安乐死的实施内容提供参考数据.1㊀研究对象及方法1.1㊀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在中国大陆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人群涵盖了不同年龄段和社会阶层.调查人群分布广泛,包括北京㊁河北㊁辽宁㊁四川㊁甘肃㊁内蒙古㊁澳门等17个省份.1.2㊀研究方法1.2.1㊀调查问卷通过文献查阅并征求专家意见,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㊁年龄㊁文化程度㊁户籍㊁省份㊁收入㊁职业和宗教信仰.研究内容有:人们对安乐死的认知情况,以及对安乐死合法化的态度㊁对实施安乐死的意向㊁对安乐死效果的预期和对安乐死合法化的顾虑等.1.2.2㊀调查方法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㊁分部范围广的优点,问卷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将电子问卷通过多个社交软件,由不同人群进行散布,收集2018.08.10-2018.09.10为期一月的调查数据结果.1.3㊀统计学方法在问卷软件中预先设置筛选功能,系统将自动删除不符合要求的无效答卷,并将有效答卷直接回收,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排除了人工筛选可能出现的误差.对网络调查数据结果下载,使用S P S S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㊀结果2.1㊀样本结果分析问卷从开始发布至收回共历时1月,回收有效问卷4070份.其中北京地区占比最大,共640人(15 72%),江苏㊁安徽㊁云南㊁浙江㊁江西㊁四川等次之.以上地区人群占据绝大多数,其余地区人数较少.其余样本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2.2㊀不同人群对于安乐死的认知情况通过不同人群对安乐死了解程度的数据分析,14 5%的人非常了解安乐死,81.7%的人对安乐死有一定的了解,总体知晓率达到96.2%.其中户籍分布㊁文化程度和职业三个因素对安乐死的了解程度有着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事后比较发现,在省城或/直辖市内的人对安乐死有更多的了解,人数比例相比其他地区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对安乐死了解更多,占比相比其他的人更高,而大专文凭不了解安乐死的比率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律师对安乐死了解的比率超过其他职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政策与商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9期152㊀㊀表1㊀样本基本信息和不同人群对安乐死了解情况项目类别安乐死了解程度了解一般不了解总计X2p 性别男301(15.1)1621(81.4)69(3.5)1991(48.9)女287(13.8)1706(82.1)86(4.1)2079(51.1)2.4680.291年龄<18岁38(15.0)206(81.1)10(3.9)254(6.2)19-60岁526(14.3)3022(82.0)137(3.7)3686(90.6)>60岁24(18.5)98(75.4)8(6.2)130(3.2)4.2350.375户籍直辖市/省会160(13.2)1029(85.0)a 22(1.8)1211(29.8)其他城市208(15.1)1108(80.3)64(4.6)1380(33.9)县城114(14.9)615(80.5)35(4.6)764(18.8)农村106(14.8)575(80.4)34(4.8)715(17.6)22.0270.001∗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6(12.4)171(81.4)13(6.2)210(5.2)高中59(12.9)381(83.0)19(4.1)459(11.3)大专165(14.3)930(80.7)58(5.0)c 1153(28.3)本科及以上338(15.0)b 1845(82.1)65(2.9)2248(55.2)15.0130.020∗家庭收入10万以下111(12.7)724(82.7)40(4.6)875(21.5)10万-50万404(14.6)2257(81.5)107(3.9)2769(68.0)50万-100万48(16.4)238(81.2)7(2.4)293(7.2)100万以上25(18.8)107(80.5)1(0.8)133(3.3)10.7490.096职业机关㊁企业㊁事业单位164(13.9)975(82.6)41(3.5)1180(29.0)学生54(12.4)373(85.6)9(2.1)436(10.7)律师44(19.5)d 176(77.9)6(2.7)226(5.6)医务人员45(18.8)188(78.3)7(2.9)240(5.9)工人㊁农民108(16.2)528(79.0)32(4.8)668(16.4)其他173(13.1)1087(82.3)60(4.5)1320(32.4)22.5510.013∗信仰佛教38(12.4)257(83.7)12(3.9)307(7.5)基督教33(18.4)136(76.0)10(5.6)179(4.4)天主教3(8.1)33(89.2)1(2.7)37(0.9)伊斯兰教4(12.1)27(81.8)2(6.1)33(0.8)道教8(13.1)51(83.6)2(3.3)61(1.5)无493(14.5)2777(81.7)127(3.7)3397(83.5)其他9(16.1)45(82.1)1(1.8)56(1.4)8.1150.776总计588(14.5)3327(81.7)155(3.8)4070(100)a ㊁b ㊁c ㊁d 旨与组内其他三个亚组相比较,p<0.05,∗p <0.052.3㊀不同人群对于安乐死的态度通过不同人群对安乐死态度的数据分析,其中户籍分布㊁家庭收入和职业三个因素对安乐死态度有着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事后比较发现,在省城或/直辖市内的人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的比例相比其他地区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农村则有更高的比例反对安乐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家庭收入在50万-100万的人持肯定态度的占比相比其他的人更高,而收入在10万-50万的人则有更高的比例反对安乐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学生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的比率超过其他职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㊀不同人群对安乐死的态度项目类别对安乐死的态度肯定中立反对总计X2p 户籍直辖市/省会1043(86.1)a 86(7.1)82(6.8)1211(29.8)其他城市1005(72.8)173(12.5)202(14.6)1380(33.9)县城573(75.0)85(11.1)106(13.9)764(18.8)农村486(68.0)116(16.2)113(15.8)b 715(17.6)104.9550.000∗家庭收入10万以下657(75.5)107(12.2)111(12.7)875(21.5)10万-50万2090(75.5)313(11.3)366(13.2)d 2769(68.0)50万-100万248(84.6)c 29(9.9)16(5.5)293(7.2)100万以上112(84.2)11(8.3)10(7.5)133(3.3)21.9620.001∗职业机关㊁企业㊁事业单位929(78.7)121(10.3)130(11.0)1180(29.0)学生361(82.8)e 48(11.0)27(6.2)436(10.7)律师164(72.6)31(13.7)31(13.7)226(5.6)医务人员182(75.8)24(10.0)34(14.2)240(5.9)工人㊁农民495(74.1)80(12.0)93(13.9)668(16.4)其他976(73.9)156(11.8)188(14.2)1320(32.4)29.6290.001∗合计3107(76.3)460(11.3)503(12.4)4070(100)a ㊁b ㊁c ㊁d ㊁e 旨与分组内其他亚组相比较,p<0.05,∗p <0.05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9期153㊀3㊀讨论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安乐死在面临死亡和疾病折磨的时候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安乐死本身的复杂性和人群对其认可程度,以及道德法律的约束,安乐死在我国仍未合法化,也是医学界㊁伦理学㊁法学和哲学争论的热点.对安乐死的认知情况方面,本研究调查发现14 5%的人非常了解安乐死,81.7%的人对安乐死有一定的了解,总体知晓率达到96.2%.2017年,赵雪菲等对郑州市居民的调查中,对安乐死有86.6%的知晓率.2014年,赵桂增等对河南省公众的调查中,只有75 6%的知晓率.可见近年来,安乐死已广泛为人所知,这可能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和各种难治疾病的增多有关.分析发现,安乐死了解情况的影响因素有三项,分别为户籍㊁职业和文化程度.数据显示,律师㊁医务人员对安乐死了解程度相比其他职业更高;工人㊁农民中完全不了解安乐死的人数较其他职业更多.随学历的升高,非常了解安乐死的人群比例在逐渐上升,本科及以上人群完全不了解安乐死的比例最小.另外,处于省会城市的人群对安乐死的了解也较多.由此可知,与安乐死所涉及领域关联更高的医生和律师职业人群,对安乐死的了解程度更高;文化程度较高,对安乐死的了解程度也较高;居住在发达城市,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途径更多,人们的文化程度更高,对安乐死的认知程度则更高.此外,性别㊁年龄㊁家庭收入和宗教信仰的因素对人们了解安乐死的程度无明显影响.对安乐死的态度方面,与同类调查中所设立的 赞成 与 反对 的选项相比,本论文设计的问卷将赞成与反对划分的更加细致,也因此得到了与其他同类调查不同的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对安乐死持有积极态度的人群占76.3%,远远超出以往调查中人们对安乐死赞成程度45.5%-65%的比例.原因是在持有积极态度的人群中,仅有少数人群认为安乐死应当立即实行,而其余人群虽对安乐死持有积极态度,却并不赞成安乐死合法化,并对安乐死合法化与安乐死真正实行有着不同的顾虑和担忧.在原因调查中,我们发现两个问题:第一,多数人迫切的想要拥有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而不是在绝症面前被动承受无谓的痛苦;第二,安乐死的初衷正是帮助病人减轻临终的痛苦,在安乐死的实施中需首先满足的是病患的感受,家属其次.由此可见,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对个人的自由干涉越来越少,人们开始追求生与死的权力,同时也展现出对平安离世的一种期望,而安乐死的出现恰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然而,人们担心医疗机构不能很好地遵守安乐死实施的条件和程序限制,管理体制出现漏洞,导致不法分子利用监管漏洞恶意杀人;也担心国民法律意识淡薄导致的监管不力㊁安乐死滥用等负面效应.除此之外,不少人还缺乏对安乐死具体原理的认识㊁缺乏对我国医疗水平的信任,甚至还受到中国传统的 孝道 ㊁ 风水思想的制约,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人们对安乐死既迫切需求又唯恐避之不及的矛盾心里.另外,户籍分布㊁家庭收入和职业是人们对安乐死持有不同态度的因素.其中,省会/直辖市㊁收入50万-100万和学生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的比率高于其他人群.不同居住地区的划分,间接体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学历㊁家庭年收入㊁职业)的人群和在不同医疗条件下生活的人群.其他城市㊁县城㊁农村认为安乐死应当禁止的比例远高于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人群,这些人群在 反对安乐死的原因 多选题中选择 非自然死亡会有风水上的问题 这一选项的比例也明显高于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人群.这些地区的人群显然对安乐死的了解较少,除此之外还受传统观念印象较深,因此反对安乐死的比例较高. 非自然死亡会有风水上的问题 这一选项便直接映射出中国的传统思想:在亲人病重的情况下,不坚持医治而选择给亲人实行安乐死,是一种有违常理的行为.综上,对安乐死认知的普及,中国传统观念的修正,现代科学思想的普及都成为了在安乐死发展的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不同职业的人对安乐死的认同程度也略有不同.医务人员中对安乐死持积极态度的比例相比其它职业数值略低,为75.8%,医务人员更多的认同 安乐死的实施能够缓和医患关系 以及 安乐死能减少绝症患者的自杀现象 ,反对的理由则比较分散,可以推测医务人员由于具备专业知识以及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更加全面㊁客观和谨慎.学生对安乐死持积极态度占比最高,为82.8%,远高于平均数值(平均值为76.3%),绝大多数学生赞成安乐死的理由是安乐死给予了病人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力.由此可见,新一代的青年更加注重追求生与死的权力,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少.青年所具备的更加开放的现代化思想,是安乐死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良好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深入意识当中,因此人们对于安乐死的认知率明显提高.文化教育程度和职业的不同对于安乐死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价值观和人文的教育,人们会更佳清楚做出选择.增强道德监管和进一步完善法律,希望在未来,安乐死能给真正需求的人提供一种生命的选择.参考文献[1]赵雪菲,孙宁,徐学琴,等.郑州市居民对安乐死认知㊁态度的调查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0).[2]赵桂增,黄乾海,介崇崇.河南省公众对安乐死的认知㊁态度及意向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4,27(10).[3]赵龙,杨秀木.医学生对安乐死的认知和态度调查[J ].预防医学,2017,42(5).[4]姜永东,游桂英,谢红.成都市民对安乐死态度的流行病学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5]杨帅,钱文娟.我国安乐死立法障碍与构思[J ].医学与社会,2011,24(1).[6]杨小娇,杨山田.促进中国安乐死立法的建议[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3).。
对安乐死的看法
对安乐死的看法基本上,我赞成安乐死的行为。
每个人出生同样,人人都与人权出生。
这就是说,人们应该有权自行决定是否活着,死去的权利。
而且现在,安乐死已被社会大多数人在观点上所接受,人们普遍同意了“安乐死承认了病人选择死亡的权利,是文明的进步”这一观点。
不难看出,人们把选择安乐死看作病人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主动结束痛苦,选择死亡的表现,是一种勇敢的行为,作为医生,为病人实施安乐死则是帮助病人实现自己的选择,也是履行自己的职责。
国内一家肿瘤医院曾对800例身患癌症的垂危者进行调查统计,其中不堪忍受痛苦,自愿要求死亡者占到30%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千万人 走向死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被拖延了的死亡,在我国也有数十万的绝症患者痛苦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维持生命,而最终“含痛死去”。
而在我国的医学实践中,一方面有条件的大医院同样存在着用昂贵的代价来维持脑死亡患者的“生命”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对无法忍受痛苦的绝症患者的医疗处理过程中,安乐死以隐秘或公开的方式进行已久(上海、广州等城市)。
死亡作为一种自然规律,自古以来,人类始终追求着一种“善始善终”,“安然去世”。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为何不在适当的时间选择一种更有价值、有尊严、更安宁的死亡方式呢?生命的价值在于它对社会的贡献,而这种价值往往体现在生命的质量上,当一个人的生命连质量都谈不上时,它又如何保障它的价值呢?面对那些痛苦万分的绝症患者,如何维护他们死亡的尊严,如何给他们临终前一个安详?安乐死无疑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虽然,现代的医学越来越发达,然而,不管投入多少资金来设法延长死亡和减少产生痛苦及残疾的风险,仍然有无数患有不治之症的患者实际上并不能避免死亡,反 而遭受极其痛苦而难以忍受的延长死亡过程的医学干预。
我们都知道,身患癌症的人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还有更多精神上的压力。
作为健康人的我们,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而在漫漫的求医长路上,不仅仅是病人要承受着病魔的折磨,病人家属出于道义、责任,碍于社会舆论等原因,无法接受“安乐死”,仍寄望于医院,甚至有些家属向病人隐瞒病情,自身却背负着过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临床医务人员对安乐死的态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文库
临床医务人员对安乐死的态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文库第一篇:临床医务人员对安乐死的态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文库临床医务人员对安乐死的态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更新日期:2010-01-07 点击:杨洪肖水源董群惠杨德森【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医务人员对安乐死的态度,分析目前在我国实施安乐死的可行性。
方法:按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
调查问卷共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即对安乐死的态度、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有关安乐死的问题和是否愿意为病人施行安乐死。
结果:共完成调查296人,其中内科103人、外科71人、急诊科68人、精神科54人。
不同科室医务人员在对安乐死的态度上基本一致,大多数人对安乐死表达了明确的态度,持中立态度者最多不超过20%,且持赞同态度明显多于持否定态度者。
62.5%的人表示愿意为病人施行安乐死。
在临床工作中,多数医务人员遇到过病人或其家属主动提出为病人施行安乐死的请求。
结论:多数医务人员对施行安乐态度积极,并愿意成为安乐死的实施者。
【关键词】安乐死医务人员态度Euthanasia: Attitude of Clinical Medical Professionals and Related ProblemsYang Hong Xiao Shuiyuan Dong Qunhui et al.(Xi'an Mental Health Center,Xi'an,Shanxi Province,CHINA 710061)【Abstract】Objestive:To understand the attitude of clinical medical professionals toward euthanasia.Method: Four samples were selected by striate random sampling and tested by self-made questionnaire.The questionnaire contained three factors,i.e.Attitude to euthanasia,if you have come across the problems about euthanasia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if you are willing to implement euthanasia for patients.Results: A total of 103 physicians,71 surgeons,68 physician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54 psychiatrists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and most of them expressed in general consistent opinions.62.5% of all were willing to implement euthanasia for their patients.Conclusion: Most of the clinical medical professionals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euthanasia and will implement it for patients.【Key words】euthanasia clinical medical professional attitude安乐死是一个颇受公众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从问题的提出至今,国外学者一直对此争论不休[1-4]。
郑州市居民对安乐死认知、态度的调查研究
中国当代医药2018年7月第25卷第20期CHINA MODERN MEDICINE Vol.25No.20July 2018·调查研究·“安乐死”一词最早源自希腊文euthanasia,本意为“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
自从1605年弗兰西斯·培根在其著作《学问之深化》中首次用以指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后,其意义便被固定下来并被人们广泛沿用[1]。
现在,人们使用“安乐死”这一概念,常常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①根据即将死亡的患者要求,停止对其治疗,听任死亡。
②根据患者要求,采用较为仁慈的方法助其死亡,以结束其痛苦。
③在患者无法表达其本意的情况下,出于其他原因(如已无挽救可能的脑死亡患者的家属出于经济原因等),用仁慈的方法将患者致死[2]。
随着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人权的认知也更加深入,尤其是生命权,受到了更多的关注[3]。
而安乐死和人的生命权密切相关。
关于安乐死的讨论一直以来都非常激烈,人们对此持不同的态度。
各国法律对安乐死采取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把它规定为犯罪,而有的国家则通过立法将安乐死合法化,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安乐死合法化乃是大势所趋[4]。
为此本研究对不同层次的人群进行安乐死认知程度、态度分析调查,旨在为安乐死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及方法1.1研究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郑州市2016年4~10月的二七区、回族管城区、郑东新区、金水区共4个区域的常住人口,调查对象年龄要求>7岁。
1.2研究方法1.2.1调查问卷调查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
安乐死的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安乐死的认知,实施安乐死的态度、对安乐死合法化的态度、立法影响因素等共5个方面。
1.2.2调查方法调查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
由调查员在郑州市的二七区、回族管城区、郑东新区、金水区共4个区随机发放安乐死的调查问卷,由调查郑州市居民对安乐死认知、态度的调查研究赵雪菲孙宁▲徐学琴曲军歌杨新玉王俊丽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46[摘要]目的了解郑州市居民对安乐死的认知、态度,为安乐死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安乐死人群调查刍议
东 医 科 大 学 学报 社 会 科 学版 1 . 张 伟毅 . 阮秀瑶
0年
第2 期
安乐 死 人 群 调 查 当议
安乐 死 (
u th
an as
i
a
) 系 指 患 有不 治
,
恐惧死 亡
,
忌 讳 死亡
,
厌 恶 死亡
。
然而
,
,
之 症 而 又 处 在危 重 濒 死 状 态 的 患 者
,
由于
,
生 与死 是不 以 人 们 的 意 志 为 转 移 的
,
它作
。
不堪 忍 受 精 神上 及 肉体 上 的 极端 痛苦 本 人 要求 和 亲 属 同 意 下
在
。
为生 命的两 极 伴随着 人 的整个 生命 过 程 人类 越 走 向文 明 刻
,
经 医 生 用人 为 方
对 自身 的认识 就 越 加深
。
法 使 患 者无 痛 苦 地 终 止 生 命 的 一 种方式
驾驭 自身 的能力 就 越 大
, ,
目前
,
人们
安 乐 死 可 划分 为 积 极 安 乐 死 和 消 极 ( 被 动
)
对死 亡 的 恐 惧感 大减 律
,
认 为 死 亡 是 自然 规
。
安乐 死 两 种
。
前者是 指 患 者疾 病在 近
,
无 所 担心
而 愿 意 在 患 了 绝症 时早 日 作者 于 1 9 8 9 年
1
期 内 没 有 丝 毫希 望
乐死
。
对 于 安 乐 死 是 否 可 以 实行 的伦 理学 争
,
1 l
和表
2
郑州市居民对安乐死认知、态度的调查研究
郑州市居民对安乐死认知、态度的调查研究作者:赵雪菲孙宁徐学琴曲军歌杨新王俊丽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8年第20期[摘要]目的了解郑州市居民对安乐死的认知、态度,为安乐死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自拟调查表,于2016年4~10月,对郑州市四区进行安乐死的问卷调查。
结果共发放700份安乐死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92份。
其中50.43%赞成安乐死,86.6%的人群对于安乐死有一定的了解。
不同职业、学历、年龄的人群对安乐死的认知及态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郑州市居民对安乐死的总体知晓率较高,赞成安乐死的比例较高,多数人对于实施安乐死呈谨慎态度。
[关键词]安乐死;认知;态度;调查研究[中图分类号] R197.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8)7(b)-0157-03[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Zhengzhou citizens based on euthanasia,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olicies about for euthanasia. Methods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uthanasia in four districts of Zhengzhou from April to October in 2016. Results A total of 700 questionnaires were investigated for euthanasia, and 692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50.43% of them approved euthanasia, and 86.6% of them had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euthanasia. On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euthanasia,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occupations,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and age groups(P0.05). Conclusion The citizens in Zhengzhou have high awareness of euthanasia in general and the proportion of euthanasia is relatively high. Most people are cautious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euthanasia.[Key words] Euthanasia; Cognition; Attitude; Investigation“安乐死”一词最早源自希腊文euthanasia,本意为“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
从人们对安乐死的态度看待生命
1988年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对安乐死问题开展了讨论, 在收到的1000多封听众来信中有84%的人赞成安乐死。 邓颖超当天致信中央台,说:“安乐死这个问题,是唯物主义者的观 点。……当我生命要结束,用不着人工和药物延长寿命的时候,千万不要用 抢救的办法”。
EUTHANASIA BREAD PPT DESIGN
人”。患者自杀不会影响别人,但是,如果他本人想结束生命,
医护人员及家属协助满足其请求,在《刑法》中是“帮助自杀” 行为,涉嫌故意杀人罪。其二,“安乐死”如果以法律形式确认 下来,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用以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
EUTHANASIA BREAD PPT DESIGN
蒲连升——中国安乐死案第一人,汉中市传染病医院医生
这种分类是必要的,因为各种安乐死在伦理上都有其不同之处。
EUTHANASIA BREAD PPT DESIGN
听任死亡
EUTHANASIA
相当于被动安乐死。任何晚期疾病都有对任何医疗处置毫无效果的时候, 这时,应当听任处于这种状态的患者在舒适、平静、尊严中自然死亡。包含 两层意思。①当不可能治愈时,拒绝治疗;②当治疗已无助于重危患者时,停 止治疗。简言之,听任晚期患者不受医疗技术的干预而自然死亡。这是一般 医院早已实行的,人们也容易接受。
夫对母亲实行了安乐死。1987年,陕西汉中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
将王明成和大夫蒲连升刑事拘留,这是我国的第一例安乐死案件。 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批示,安乐死的定性问题有待立法解决,就 本案的具体情节,对蒲、王行为不做犯罪处理。2003年六月,王明 成被诊断为胃癌晚期。王明成正式提出安乐死的请求,但被西安交 大第二医院以我国尚未立法为由拒绝了。
慈助死”看成是一种受助自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人群对安乐死认知态度的社会调查程茜阳胡逸飞江明明李金妮李晴刘金英(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09级三大班)摘要通过随机取样,在2012年1月到2月,对来自6个地区的364个人进行了安乐死认知态度的社会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社会对安乐死有较高的认知,且个人的文化程度和职业背景对其选择有较大影响。
但在调查安乐死合法化的问题上,人群表现不同态度,同时也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原因,因此,对于安乐死合法化问题,还需要更加广泛深入的调查。
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及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进行安乐死的有关调查,借以了解和评价社会公民对安乐死的态度,并期望为安乐死的合法化寻找民意基础,及分析阻碍我国安乐死合法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1.调查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6位调查员家乡的各层次人群(包括河北、陕西、湖南、湖北、江苏五省),受调查人群年龄在16-76岁之间,以自愿形式参加问卷调查。
1.2.调查内容性别、年龄、受教育文化程度、职业、身体状况;对安乐死了解程度、对安乐死态度及理由和对安乐死合法化态度及理由,同时还包括安乐死实施问题。
1.3.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发给被调查对象,受调查者以无记名自填问卷方式填写,针对一些年老的受调查对象采用委婉访谈方式进行调查,依据其观点态度代替其填写问卷;同时也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2.调查结果与分析2.1.问卷回收情况问卷发放364份,纸质问卷330份,回收33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92.1%;网络问卷34份,有效问卷34份,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计338份。
2.2.受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在338位受调查对象中,男性172人(50.89%),女性166人(49.11%),身体状况基本为良好;年龄分布上,18岁及以下的人群227人(67.16%),31-50岁的人群58人(17.16%),51-60岁的13人(3.85%),61岁以上9人(2.66%);受教育程度上,初中及以下水平64人(18.96%),高中、中专文化人群70人(20.70%),大专、本科文化人群201人(59.47%),硕士及以上3人(0.9%);职业背景,党政机关/社团/事业单位人员30人(8.87%),医务工作者40人(11.83%),教师10人(2.96%),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人(5.92%),工人35人(10.36%),自由职业者25人(7.40%),在校学生148人(43.79%),务农30人(8.87%)。
2.3.受调查人群对安乐死了解程度分析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群对安乐死的了解程度一般,文化程度及职业背景不同的人群对安乐死了解是不同的,在调查中发现医务工作者及在校学生的了解程度较高,这可能与其所接触的医学伦理等知识有关;选择“只听说过”的49.55%的人群中,有部分是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
我们调查员在调查前做了相关知识及资料的解说,受调查者表示因为在生活中大家都比较忌讳“死”这个话题,所以对安乐死也只是听说过而言,即他们受限于获取安乐死知识的机会。
因此,就目前人群对安乐死了解程度而言,讨论安乐死合法化问题还需要我们做很多工作,包括宣传介绍相关知识。
2.4.受调查人群对安乐死的态度关于人群对安乐死所持有的态度上,我们发现安乐死在我国有较高的支持率,达47.77%,持中立态度的为30.86%,在调查中,受调查者在这个问题中有所顾虑,因为他们考虑到安乐死会带来诸多的问题而选择中立态度。
2.5.受调查人群性别因素对安乐死态度的影响(2x=10.9 ,P>0.05)异无统计学意义,即性别因素不影响对安乐死态度的选择。
2.6.对安乐死态度选择的年龄分布(2x=11.64,P<0.05)由于31岁以上各层次人群的样本容量较少,利用统计学知识把31岁及以上人群合并后用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2x=11.64,P<0.05),发现不同年龄对安乐死态度存在差异。
18-30岁的人群在安乐死态度上赞同比例较高,而31岁以上人群在对待安乐死问题上选择反对的比例比另外两个人群要高。
2.7.不同教育程度对安乐死态度没有太大差异,在不同职业背景对安乐死态度上,以学生对安乐死持中立态度的较多,工人持反对态度的比例较大,总的来说,教育程度与职业背景对安乐死态度影响较小,而对安乐死合法化问题上则影响较大。
2.8.关于人群对安乐死持赞同态度的原因统计在赞同的276份问卷中,有75.28%的人认为安乐死是“对人权的尊重,能让患者有尊严的离去,使患者从长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有62.17%的人认为这是“家属会被病痛所折磨,安乐死是家属从经济和情感中解脱的一种方式”,还有41.2%的人认为安乐死“能节约医疗资源,为其他患者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当然,还有30.34%的人群认为“安乐死在国外已经合法化,那么在我国也就有一定的可实施性”。
确实在临床实际中身患绝症如晚期癌症的患者会有严重的疼痛等难以忍受的症状,临床上镇痛药作用也是有限的,此时选择安乐死即能让病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也能让患者有尊严的离去,就目前我国的医疗状况来看,大多数人都为自费医疗,即便现在有了居民医保,但也只是报销少部分的费用,对于一些贫困家庭来说选择消极安乐死确实也是家属从经济情感中解脱的一种形式。
而对于医疗资源的考虑则多为医务工作者及医学生的选择。
在表示反对的200份问卷中,有27.5%的人选择“安乐死目前在国内是一种犯罪行为,不能实施”,有54.5%的人选择“安乐死会成为一种杀人工具”,选择“病人积极地选择安乐死会减慢甚至阻碍医学科学发展”的有38.5%,同时,也有48.5%的人群认为“选择安乐死是一种丧失斗志,不尊重生命的表现”;反对安乐死多数原因主要是考虑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包括法律、伦理、医学等方面。
当然有部分受调查人群能辩证的看待安乐死问题,在赞同或反对的原因上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我们表示欣赏,因为安乐死问题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问题,只有辩证的予以看待,深入探讨最终才能形成一种统一的观点,减少或避免实施安乐死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安乐死真正为人类服务。
2.9.在我国安乐死合法化的必要性分析数与对安乐死态度数据基本相近,这表明赞成安乐死与安乐死合法化及反对安乐死与没必要合法化之间的联系。
同时数据也反映出安乐死合法化的必要性,半数人赞同并要求安乐死合法化。
但还有半数人对此反对或中立,如果将来要实施安乐死合法化,那么我们必须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民意调查,了解人群不赞同或中立的原因,并加以解决或改善,以期望获得更高的赞同率,建立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10.关于阻碍我国安乐死合法化进程的原因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好的反映了人群认为阻碍我国安乐死合法化进程的原因,其中的一条“我国传统观念不允许”,可以说这是由中国几千年文化所影响决定的,我国文化讲究孝悌之情和生命的宝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随意损伤等,与安乐死一样受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还有自愿献血,死后器官捐献等医学社会问题,所以调查中有73.37%的人认为安乐死合法化进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同时人群也认为社会及政府也不够重视,虽然有代表在全国“两会”上提及这个问题,但也没有取得太大进展,而一些因实施安乐死引发的医疗纠纷反而给安乐死合法化蒙上了阴影;当然安乐死合法化还有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安乐死的直接关心人—家属,他们的意见不同,在不同家庭或同一家庭的不同成员对安乐死持不同态度,在患者身患绝症不可治愈的情况下导致安乐死无法实施;这样安乐死没有了实践性,那么讨论是否要合法化也只能是空谈了。
最后还有17%的人认为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总之,安乐死合法化的路还很长,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这些都有待整个社会的参与解决。
2.11.关于假如自己或亲人病入膏肓,无治愈希望,每天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时,对安乐死选择分析△自己是安乐死实施对象时对安乐死的态度(313人回答此问题)△亲人是安乐死实施对象是的态度(305人回答此问题)调查中发现,人们选择安乐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条件与医疗条件的影响,如果有很好的经济基础或者医疗保障,患者可能不会选择安乐死,当然还与医疗水平有很大关系。
从数据可以看出,人群选择安乐死的还是较高的,特别是为自己身患不治之症时,而为亲人身患不治之症时,主动建议的支持率较低,这比较符合我们的常理,“不建议但支持其决定”的比例也相当高,如果安乐死合法化并且有较好的法规加以规范,安乐死还是受大家赞成的,这些数据也能说明安乐死合法化后在医学领域中有较强的实践性。
3.讨论安乐死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它有悖于我们的传统生命观,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人们都承认安乐死涉及多个领域,与各学科都存在联系,调查显示有45.51%的人认为安乐死涉及法律问题,67.07%的人认为它是伦理问题,认为它涉及医学、社会问题的为50%左右,当然,还有9.58%的人认为安乐死还涉及哲学问题。
因此,对安乐死的态度及立法都不能草率行事,而应多角度全方位辩证的看待。
安乐死是指在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许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使其安详地度过死亡阶段,结束生命。
在安乐死的分类上按患者的意愿为标准可分为:自愿安乐死和无意愿安乐死。
自愿安乐死是指意识清楚,有行为能力的病人自由表达或者曾经意识清楚的病人曾表达安乐死愿望的安乐死。
无意愿安乐死是指被实施安乐死的患者无法表明是否选择安乐死的意愿,而其家属或监护人代为决定实施安乐死。
按行为分类可分为: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积极安乐死是指鉴于病人治愈无望,应病人请求,医务人员通过主动作为如注射药物等促使病人死亡;消极安乐死是指医务人员应病人请求,不在给予积极治疗,而仅仅给予减轻痛苦的治疗,等待期安然离去。
相比较而言,人们对于被动安乐死更易于采取宽容和谅解态度。
消极安乐死在医疗实践中早有实施并一直存在,以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医务工作者所接受,而积极安乐死争议很大,与“他杀”有时在法律上很难界定,难以为法律和道德所接受。
我们调查了人群“如果亲人与医生私下达成协议,并让医生为其实施安乐死,而您不知情,您是否会起诉此医生”,这即为一种积极安乐死,结果表明有19.68%的人选择起诉医生,有48.99%的不会起诉,还有31.43%的人表示难以决定。
以上数据表明积极安乐死还是不太为人们所接受的。
调查数据显示有47.77%的人赞同安乐死,说明安乐死在我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比较高的支持率并不能说明我国已具备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因为我国精神文明发展相对滞后,人们的道德素质尚不能为安乐死提供伦理保障。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受调查人群有此顾虑,担心安乐死被滥用,特别是在一些生活条件比较简陋的地府,一些晚期病人及家属同意并请求安乐死不是因为痛苦而是贫困,现实生活中也很少有经济条件优越而主动请求安乐死的病人,所以安乐死必须还要有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以免患者因经济压力而被迫选择安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