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对等

合集下载

功能对等和直译的关系

功能对等和直译的关系

功能对等和直译的关系功能对等和直译是两个与机器翻译相关的概念。

功能对等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信息一致性和功能相似性。

直译则是指将源语言的句子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目标语言,不进行任何意译或改动。

功能对等和直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在机器翻译中,功能对等是实现直译的基础。

只有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才能进行准确的直译。

功能对等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原文的结构、语法和语义等各个层面的一致性。

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结果符合源语言的意思。

然而,功能对等并不意味着字面的直译。

虽然直译要求尽量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一致性,但在实际的翻译中,往往需要根据语言的特点和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

例如,某些语言的表达方式可能与源语言不同,需要进行调整以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

此外,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合理的转换和替换。

在机器翻译领域,既要保证功能对等,又要实现直译,是一个相对困难的任务。

因为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很大,很难找到一个简单的映射关系来实现完全的直译。

而且,机器翻译系统往往依赖于大量的语料库和统计模型,对于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可能无法准确地进行直译。

在实际应用中,机器翻译系统通常会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功能对等和直译的折中。

对于一些简单、常见的句子和短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

而对于一些复杂、难以直译的句子和短语,可以采用功能对等的方式进行翻译,保持原文的意思和功能。

然而,功能对等和直译并不是绝对的。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更好地传达源语言的意思,可能需要进行意译或调整。

例如,某些习惯用语、俚语或文化特定的表达方式,在直译时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其含义,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此外,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习惯和语境也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功能对等和直译是机器翻译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功能对等是实现直译的基础,通过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信息一致性和功能相似性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翻译是语言之间的桥梁,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语言的文化和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对等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对等。

在翻译中,对等关系主要有两种,即文本内对等和文本间对等。

文本内对等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内部的关系,例如句法、词汇和语义等。

而文本间对等则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超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之外的因素,例如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看,翻译中的对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本功能文本功能是指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所起的作用。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功能应该尽可能地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原文中的警告、提示和呼吁等功能在翻译后应该保持不变。

文本结构文本结构是指语篇的宏观组织形式,例如叙事结构、论证结构和描述结构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结构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例如,在翻译小说时,应该注意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场景描写等方面,保持原文的叙事结构。

文本风格文本风格是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例如用词、句式、语气和修辞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风格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应该注意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保持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对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自由度。

这种自由度允许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以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和文化背景。

然而,这种自由度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必须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为前提。

自由度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保证对等的前提下,适当的自由度可以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和易于理解。

它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的精髓,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中。

同时,自由度还可以使译文更具创造性和艺术性,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一、引言翻译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

翻译中的对等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在文字和意义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的相同,即译文能完全达到原文所具备的效果。

翻译中对等仅仅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对等才是绝对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存有的。

很多翻译学家对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都是相当重视的。

本文从语言学、文化和风格三个方面谈谈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对等问题。

二、语言学层次上的对等1.词层对等在汉语作品英译的翻译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词的问题。

词层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就是词汇,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范围就扩大到词的搭配、组合以及短语。

在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注意词汇的确切翻译,词组的搭配,和词义的言外之意,做到从词层方面达到对等翻译。

如张培基英译的朱自清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Countingupsilently,Ifindthatmorethan8,000dayshavealreadyslippedawaythroughmyfingers.Likeadropofwate rfallingoffaneedlepointintotheocean,mydaysarequietlydrippingintothestreamoftimewithoutleavingatra ce.“默默”和“一滴水”的翻译属于词层的完全对等,但是“从手中溜走”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就是功能上的一种对等,字面直译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通过使用中性词、词义色彩接近的词、用文化概念不同的词来代替,或使用意义相等形式相近的词组、习语等的翻译技巧都使其达到了词层上的对等。

在遣词造句中流露出原来散文的美。

2.语法对等词汇并不是影响翻译工作的唯一因素,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也必须通过语法规则使语言得以清楚的表达。

浅谈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浅谈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浅谈翻译 中的对等问题 吾爱吾爱如管弦 ,
其声 悠扬 而玲珑 .
7 1
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语言形 式, 包括用词 、句子结构 、比喻手段等 ,另外还要尽
量保持原文的形象、民族、地方色彩等 ,同时要求语
言 流畅易 懂 。 2 适度与 “ ” . 美 。形式 对 等实 现 的是 原 文 和译 文
这是苏 格 兰诗人 R br B ms 歌 民谣 A R d oe u 诗 t e R dR s 中的第一节 ,语言朴实 ,节奏轻快 ,如乡间 e oe 小唱,清 新 自然 ,但译 文却 用 了 ”吾 爱 ” ” 韵 晓 、
风 ” ” 如 管弦 ” ” 而玲 珑 ” 这 些 文 绉 绉 的 词 ,读 来 、 、 总有 不伦 不 类 之 感 。也 许 译 者 是 为 了追 求 尾 韵 的 对 称 ,但这种 追 求却无 端损 坏 了全 诗 的风格 和意境 ; 同 时 ,上述用 词在 意 义上 也 发 挥 过 分 ,明显 失 度 ,如 ” 韵晓 风 ” ” 而玲 珑 ” 完 全 是 译 者 的 主 观 想象 和 随 意 、 打造 。从整 体上 看 ,诗 歌不 拘泥 于形式 对等 ,关 键在 于在不 曲解 原 文 内容 的前提 下 ,实现形 式对 等 。 由上 述 内容 可看 出 ,过于拘 谨 的机械 对等可 能造 成翻 译 失 效 ,追 求 形 式 对 等 ,要 在 限 度 内 实 现 内容 和 形 式 的

1 式 对 等 的 概 述 。形 式 对 等 (oma euv— .形 fr l q i a
翻译标准的提法多种多样 。清末翻译家严 复在 《 天 演论》 “ :译例言” 中提出,译事三难 :信 ,达 ,雅” , 被后人奉为翻译原则标准 ,虽然几十年来有争议 ,仍

翻译阅读笔记:词法翻译-对等

翻译阅读笔记:词法翻译-对等
Lexical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词语翻译:对等-索引
冯庆华(2008:37-38)《汉英翻译基础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班级
学号
姓名
标题
词语翻译:对等
日期
2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3-10
摘抄:冯庆华(2008:37-38)《汉英翻译基础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原文:
【例一】He is an old fox.冯庆华(2008:37)
译文:
他是只狡猾的老狐狸。
原书评析:
【分析】有些单词既有指称意译也有蕴含意义,,在没有特定的环境下只有指称意译,而“狐狸”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指一种狡猾的哺乳动物,由于该动物生性狡猾,这两种呢语言都比喻某人狡猾,说明狐狸在英汉语言中有相似的指称意义和蕴含意义。
自我思考:如果单独说让我做英译汉的时候我很可能会翻译成“他是一只狐狸”,就不会想到加上狡猾的老狐狸,其实对等译法我到现在还不算十分的懂,大概就是理解成如果没有特定环境就直接直译,如果有的话就要注意可能要意译。
原文
【例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冯庆华(2008:38)
译文: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 so 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
原书评析:谚语的翻译和成语一样,必须要注意比喻意义,比喻色彩和比喻形式三个方面,同样比喻意义的对等是最重要的,翻译中必须要做到比喻意义的对等,感情意义的对等也很重要,最后还要考虑比喻形式的对等。
原文:
【例二】你们偶然看到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冯庆华(2008:37)
译文When you come upon a peanut plant lying curled up on he ground, you can never tell or not whether it bears any nuts until you dig it up.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交流活动,其核心在于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对等性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

我们将对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然后阐述翻译对等性的内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同语言间的对等性。

我们将总结在语篇分析视角下,提高翻译对等性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二、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对等是一个核心概念,旨在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风格和功能的对等。

然而,对等并非简单的逐字逐句对应,而是需要在更大的语境——即语篇的层面上进行理解和实现。

这就引出了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语篇分析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在更大的语境中理解和处理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该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微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微观结构关注的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如词汇、短语和句子。

在这一层面,翻译者需要关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对等,确保翻译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中观结构则关注语篇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翻译者需要分析源语语篇中的信息流动和逻辑关系,然后在目标语中重建这种流动和关系,确保翻译在整体上保持连贯和一致。

宏观结构则涉及到语篇的语境和目的。

翻译者需要理解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然后在目标语中创造出符合这些背景和目的的翻译,确保翻译在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翻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翻译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佳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摘要众所周知,英汉翻译除了考虑字面意义的传达和对等外,还要结合英汉社会文化背景译出其字面意义背后的语境意义或者言外之力,以求实现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这里我们就英汉翻译中如何实现原语与目标语之间言外之力的语用对等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语境;言外之力;语用对等目前,就像翻译理论家许渊冲所说的那样,“全世界有十多亿人在用中文,又有约十亿人在用英文,所以中文和英文是全世界用得最多的文字,中英互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翻译”(许渊冲,2005)。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中英互译首先要解决其理论问题。

关于翻译理论,我国许多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例如,清代严复首先提出,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傅雷则提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等。

翻译理论家奈达则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这里的对等概念不单是词汇的字面意义、语言结构、和语体上的统一,也包括语用意义上的对等。

语用翻译应该使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或称为语用等值。

这里的语用等值概念实际上和钱钟书所倡导的翻译“化境”,以及傅雷的“神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语言结构与表达的语用对等翻译奈达认为,语言之所以相同,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互不相同的形式,因此翻译中如要保存原作的内容,就必须改变表现形式。

语用对等,则主要是指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必须变通两种语言在词汇、社会文化内涵和表达结构上的字面意义上的对称性,实现翻译的语用等值。

实际上,实现语用对等首先要做到语言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和话语蕴涵(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上的对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Austin(1969)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语言不再是意义的简单思辨,而是行为活动的具体表现。

翻译对等理论

翻译对等理论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从而使其含义更清楚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并把意义重新区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类意义又分为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两个层次。
雅各布逊和他的“差异中的对等”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
法的角度来看,语言本身存在差异,译者翻译时可能面临找不到对应词语的问
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不可译。他承认 专有名词可以用外来语(loan
words)、直译语(loan translation)、新语(neologism)、语义转换(semantic
shifts)和迂回表达法(circum locutions)等来引述 (Jakobson1959:)。他强
III) Conclusion
→只有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 才能使“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 与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
相同 ”பைடு நூலகம்
linguistic equivalence:is divided into pragmatic,semantic,and grammatical equvilence,the highest priority is credited to pragmatic
就是说, 好的译文应该能够在不同语言社会里和原作产生
同等效果,
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尔在1896 年的《翻译艺》一书中称之为
comparable effect (效果相等)。1953年里乌(E. V. Rieu)
首次提出“对等”这一概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理论形成
1. The problem of equivalence in meaning,discussed

论西方的翻译对等概念

论西方的翻译对等概念

论西方的翻译对等概念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概念,解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理论价值。

我们将追溯对等概念的历史演变,探讨其在不同翻译理论流派中的地位,并分析其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翻译对等概念的理解,提升翻译实践的质量,并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在翻译理论中,对等概念是一个核心议题,它关系到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的方法。

不同的翻译理论流派对于对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存在着差异,但它们都致力于寻求源语与译语之间的最佳对应关系,以实现翻译的目的。

本文将全面梳理这些理论观点,展示对等概念的丰富内涵和多元解读。

本文还将关注对等概念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译者在处理不同文本类型、不同语言特点时如何运用对等概念,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我们还将探讨对等概念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及其挑战,展望其在未来翻译技术的发展中的潜力。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概念,揭示其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探讨对等概念的历史演变、理论内涵和实践应用,我们希望能够为翻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翻译对等概念的起源与发展翻译对等概念,作为翻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时期。

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便提出了“语言的转换应追求意义对等”的观点,这可以说是对等翻译概念的雏形。

然而,这一概念在早期的翻译实践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大多数翻译工作更注重直译或音译。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文主义思潮推动了翻译对等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学者们开始强调翻译时应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使得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文的精神风貌。

到了19世纪末,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开始从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对等,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种观点。

进入20世纪,翻译对等概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即“功能对等”,强调翻译应追求原文与译文在读者反应上的对等,而非简单的文字对应。

翻译过程中的完全对等和有效翻译

翻译过程中的完全对等和有效翻译

翻译过程中的完全对等和有效翻译翻译过程中的完全对等和有效翻译[摘要]翻译理论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翻译的过程就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

对于这一过程的研究,很多学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工作,但是无论译者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翻译中完全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有效翻译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关键词]翻译完全对等有效翻译一、完全对等翻译的不可能性交际是语言的基本功能,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手段,翻译在持不同语言的两国人的交际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译者总是想使原文与译文无论是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风格上达到完全一致的对等,但是完全一致的对等是个理想状态,很少能够达到,这归根于以下原因。

1.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是有距离和差异的由于人类的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诸如生态环境、物质文化、社会习俗、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给翻译带来许多障碍,这多方面的差异必然在语言中有所反映,比如文化的缺项造成语言词汇的缺项(刘利华,1999)。

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短语或某句话不一定能够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与它在内涵和外延意义上完全相同的对等语。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译者找不到对等的翻译,至少可以做到对应翻译。

如:“水中捞月”被翻译成英语应为“to fish in the air”,“木已成舟”被翻译为“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瓮中之鳖”被翻译为“a rat in the hole”等等。

2.语言根植于文化并从属于文化,文化在文字翻译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保持原文文化色彩与译文的可理解性之间译者有时只能取其一。

尽管有时译者可采取一些措施来弥补这一损失,如加注解、加解释等,但是这些方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

译文永远不能译出原文所包含的所有信息和情感联想,这一观点在某一则广告翻译中得到体现。

如中国有名的电池品牌“白象”的英译,白象被译成“white elephant”。

翻译对等理论

翻译对等理论

奈达:������ 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和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 奈达翻译理论形成于20 世纪60年代并于80年代介绍到中 国, “功能对等”是他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 • 1964年,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 等”的概念, 提出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对静态的文本信息 的关注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 在1969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奈达再次定义说: “ 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 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这里的动态对等就是指功能对等
三、翻译对等的类型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Stylistic equivalence socio-cultural equivalence linguistic equivalence:is divided into pragmatic,semantic,and grammatical equvilence,the highest priority is credited to pragmatic equvialence and then semantic equivalence has priority over grammatical equivalence
The major theory
1.雅各布逊和他的“差异中的对等”
雅各布逊在他名为《论翻译的语言学观������ 》 (1959)这篇文章中,论述了三 种翻译类型:语际(interlinguistic)翻译、语内(intralinguistic)翻译和语符翻译 (intersemiotic)(Jakobson1959)。他认为在语内翻译时,译者为了清楚地表达 信息,可以使用同义词,这就意味着语码单位之间通常没有完全的对等,从语 法的角度来看,语言本身存在差异,译者翻译时可能面临找不到对应词语的问 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不可译。他承认������ 专有名词可以用外来语(loan words)、直译语(loan translation)、新语(neologism)、语义转换(semantic shifts)和迂回表达法(circum locutions)等来引述������ (Jakobson1959:)。他强 调译者在翻译过程的重要地位,认为在没有与原文词、句对应的情况下,就该 由译者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翻译。由此可见,雅各布逊的理论是以符号学 为基础的,译者首先对源语信息进行编码,然后再把它转换成目的语相应的信 息。

浅谈汉英翻译中的等效原则

浅谈汉英翻译中的等效原则

浅谈汉英翻译中的等效原则论文关键词:语篇翻译等效原则语篇观论文摘要:该文从语篇角度探索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指出翻译中的‘晤篇观’的重要性。

“等效原则”,的指导意义,使其更好的指导语际间文化信息的传播与交际这一实践活动。

.理论背景.“等效原则”翻译的过程,归根结底,就是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对等的过程。

翻译理论中的所有问题,都与翻译对等有关。

对等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等效”,即译文对目的语接受者的效果应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

这是由翻译的根本性质决定的。

在实践中,翻译应尽可能达到“等效”。

这一原则被称作“等效原则”。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enea, nida)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概念基础便是“等效原则”。

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自然的对等再现原文的信息”。

后来,奈达在一本书中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

在这一等效理论中,他把社会符号学原理引入翻译研究,把语言与文化看成两个密切相关的符号系统。

语篇不能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

对任何一个符号的解释都必须联系与之相关的其它符号,无论是在词汇语法还是修辞层面上,符号都具有意义。

在翻译中,译者要考虑符号在所有这些层面上的意义,用一系列功能对等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意义。

.“语篇观”“大语篇观”是指:译者在翻译任何语篇时,必须对有关语篇的文化历史等现状要有较好或至少是粗浅的了解;理解正着手翻译的原文的片断局部甚至全部时,译者要运用这一知识,密切注意该语篇涉及的有关背景知识,因为所需翻译的原文涉及的有时不只是该语篇文字字面上所涉及的点滴知识,而会波及使用该文字的国家的上下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以及当前的社会情况。

“语篇观”是指:译者在做语篇翻译时,要从语篇特征“衔接”“连贯”角度出发,充分分析其中的连接手段:照应替代省略时与体的形式排比结构与逻辑衔接等在表达整体意义上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

英语翻译技巧之对等关系

英语翻译技巧之对等关系

英语翻译技巧之对等关系英语翻译技巧之对等关系引导语:相信考英语翻译资格证的同学都要面临的词汇翻译就是成语和谚语,据店铺了解,这两大难题可是难倒了一大片人,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普及普及这些成语和谚语如何对等翻译。

一、单词对等book (名词)书stand (动词)站big (形容词)大的and (连接词)和当然,这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差异的"对等"单词也不少,例如:从语义上讲,汉语单词"杯子"并不完全等同于英语单词"cup",而是对等于"cup + mug + glass";从感情色彩上来讲,"知识分子"并不完全对等于"intellectual"。

二、成语对等成语的对等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是比喻意义,一是比喻形式,再一个是感情色彩。

三者中比喻意义是最重要的。

感情色彩的对等同比喻意义的对等几乎同样重要。

至于比喻形式,能对等则应尽量对等,实在对等不了,就应当机立断,大胆放弃。

turn a blind eye to视而不见talk black into white 颠倒黑白walk right into the trap 自投罗网hold one's sides with laughter 捧腹大笑三、谚语对等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人多好办事。

Haste makes waste. 欲速则不达。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Give a person a dose of his own medicine.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All good things must come to an end.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对等翻译理论

对等翻译理论

对等翻译理论对等翻译理论是翻译学中的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遵循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

这一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翻译方法和原则,旨在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对等翻译理论首先强调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

这意味着在翻译时,应该尽量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信息和意义的等价性。

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不改变源语言句子的意义,并且用目标语言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言的信息。

这一原则要求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都具有很高的语言能力,并且对两种语言的语言表达方式都很熟悉。

其次,对等翻译理论提出了两种具体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指尽量按照源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保持源语言的风格和特点。

意译是指在尽量保持源语言意义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规则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习惯。

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翻译任务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对等翻译理论还提出了一系列辅助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例如,要根据译文的实际用途和受众的需求进行翻译,并注重翻译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此外,还应尽量避免译文中的歧义和不一致,并根据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必要的文化调整。

同时,译者还应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寻求正确的翻译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等翻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翻译理论的不足。

传统的翻译方法中,常常以目标语言的规则和要求为准,忽视了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而对等翻译理论则通过强调对等关系,让翻译更加注重源语言的信息和意义的传达,使译文更准确、自然和流畅。

然而,对等翻译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不同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有时候可能无法实现完全的对等翻译。

此外,对等翻译理论也没有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法,译者仍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总之,对等翻译理论强调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方法和原则。

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实现翻译的准确和流畅。

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学习商务英语就是为了更好的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研究中外翻译中的对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任何不同文化只有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要了解本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异的本质,从而找到根源所在。

让这些所谓的差异尽可能的在翻译中消失。

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或者温婉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的手法。

因此研究翻译中的对等问题能更好的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信息;对等;商务英语摘要------------------------------------------------------------------------ I 第1章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 1.1 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2 1.2 对事物认识差异------------------------------------------------------ 2 1.3 语言习惯的差异------------------------------------------------ 3第2章翻译要达到基本信息对等-------------------------------------------- 5 2.1 原文与译文语义信息的对等 ------------------------------------------ 6 2.2 原文与译文风格信息的对等-------------------------------------- 6第3章翻译的技巧--------------------------------------------------- 9 3.1 中英对比法---------------------------------------------------- 9 3.2 懂得词类的转化------------------------------------------------ 9 第4章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第1章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社会习俗、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存有明显差异,不同语言的语用功能不尽相同。

翻译对等理论

翻译对等理论

奈达:������ 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和动态对等
������ (dynamic equivalence)
• 奈达翻译理论形成于20 世纪60年代并于80年代介绍到中 国, “功能对等”是他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
• 1964年,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 等”的概念, 提出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对静态的文本信息 的关注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
2. Nida’s adapt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model,and scientific methods to analyze meaning in his work on Bible translating.
3. Nida’s concepts of formal equivalence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effect :focus on the receptor
第三阶段 建立在社会符号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翻译即翻译意义, 而符号学是分析意义的最全面 的系统,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 翻译问题。
• 在1969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奈达再次定义说: “ 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 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这里的动态对等就是指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从语言的本质入手, 运用语义学理论对词汇 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进行了客观、准确的分析。 在奈达看来, 各种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而 且深层结构远比表层结构有共性。 描写语言学翻译中通过语际间深层结构的转换, 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的忠实, 同时由于译文的表 层结构是通过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自由表达, 能尽 可能地保证译文的通顺。 既忠实又通顺的译文为读者反应的对等创造了条 件, 这就使得功能对等有了实现的可能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一、引言翻译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

翻译中的对等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在文字和意义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的相同,即译文能完全达到原文所具备的效果。

翻译中对等仅仅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对等才是绝对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存有的。

很多翻译学家对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都是相当重视的。

本文从语言学、文化和风格三个方面谈谈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对等问题。

二、语言学层次上的对等1.词层对等在汉语作品英译的翻译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词的问题。

词层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就是词汇,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范围就扩大到词的搭配、组合以及短语。

在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注意词汇的确切翻译,词组的搭配,和词义的言外之意,做到从词层方面达到对等翻译。

如张培基英译的朱自清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Countingupsilently,Ifindthatmorethan8,000dayshavealreadyslippedawaythroughmyfingers.Likeadropofwate rfallingoffaneedlepointintotheocean,mydaysarequietlydrippingintothestreamoftimewithoutleavingatra ce.“默默”和“一滴水”的翻译属于词层的完全对等,但是“从手中溜走”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就是功能上的一种对等,字面直译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通过使用中性词、词义色彩接近的词、用文化概念不同的词来代替,或使用意义相等形式相近的词组、习语等的翻译技巧都使其达到了词层上的对等。

在遣词造句中流露出原来散文的美。

2.语法对等词汇并不是影响翻译工作的唯一因素,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也必须通过语法规则使语言得以清楚的表达。

探析翻译对等

探析翻译对等
夫教货 0 8 4月 中刊 料2 0 年 号 旬




译‘ 对


(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 外国语系, 广东 中山 528402) 摘 要 : 翻译对等一直是翻译集中的问题 , 不仅仅
是 由于其在翻译领 域 内的重要 性 ,还在 于它引起 了许 多问题 , 因此其在 翻译领域 内一 直是讨论最接近的、最 自然的相等物 ,首先是在意思
依据奈达所说 , 传统上 , 人们 一般在源语 与 目标语 的词汇与语法 的对应程 度 的基础上来判断翻译 的准确 性, 这种对应被称为“ 对等” 。而所有的语言学派的翻译 理论家相 同的地方就在将 翻译理论 的对 等性视 为 中心 概念 。在过去 的两千多年 中 , 翻译的对等性这个概念不 仅在翻译理论 ,而且在现代 翻译研究 中也处于中心地 位 。在相当长的一段 时间内 , 翻译对等性方面的许 多研 究强调 的是源语与 目标语 在词 、句子及语 篇层 次上的
在分析结构翻译对等之前 ,有必要对翻译与对等
的关系进行一下 阐述 。 1)Catford对翻译作 了以下定义 :一种语言( 源语 ) 中 的文本资料被另一种语言( 目的语 ) 中对应的文本资料 所 代 替 ……翻 译 实 践 的 中心 问题 在 于 寻求 目的语 的翻 译 对等。翻译 理论 的中心任 务在 于定 义翻译 对等 的本
比如, 赛珍珠女士在翻译《 水浒传》 其“ 时, 放屁” 二 字的翻译曾引起众人的指责 , 将其归为“ 误译” 。在整部 《 水浒传》 “ 中,放屁” 出现了多次, 而赛珍珠女士则将其 无一例外地译为pass one ' s wind ,她并没有为了迎合西 读者而译作Shit!或者What crap!大概是考虑到西 人

英汉习语的翻译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_张清宏

英汉习语的翻译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_张清宏

第7卷 第4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7 N o.4 2007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P o l y t e c h n i c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N o v.2007文章编号:1673-2804(2007)04-0160-04英汉习语的翻译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张清宏,田翠芸(河北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关键词:英语习语;直译;意译;功能对等;读者反应论摘 要:英语习语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形象性,在表达上有其特有的作用。

其翻译的优劣直接影响译文的效果。

论述了英语习语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其翻译存在的难度,并论述译论是如何从“直意”之争,发展到奈达的功能对等,重点论述了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读者反应论”。

可通过四种方法来翻译英语习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一 英语习语的特点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习语或成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凝结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

习语往往来源于历史典故、习惯用法、习俗、宗教、名著等。

应用习语,可以使表达具有更加简洁、形象、韵味隽永、生动、幽默、精辟、优美、通俗、寓意深刻等效果。

如:a d o g's l i f e(猪狗不如的生活);l e t t h e s l e e p i n g d o g l i e(不要惹事生非);c r o c o d i l e'st e a r s(假慈悲);n o t t o h a v e a l e g t o s t a n d o n(站不住脚)。

但英语习语最为重要的,且有别于汉语习语的一个特点是其含义往往不是其各组成部分的词组的意思相加,而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

牛津大辞典对习语的定义是:“i d i o mi s d e f i n e d a s a s e n t e n c e o r a g r o u po f w o r d se s t a b l i s h e d b yu s a g ea n dh a v i n ga m e a n i n gn o t d e d u c i b l ef r o m t h o s eo f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w o r d s”(习语被定义为有固定用法的一组词或句子,其含义往往不能由构成词组或句子的个体的词来推断)。

浅探英语俚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浅探英语俚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浅探英语俚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毕业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与外界接触机会的日渐频繁,在日常生活中,从书刊杂志或是电影电视上,随处都可以听到或看到英语俚语的使用。

但是,在中国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和课本所选用的材料通常并没有把俚语列入学习范围内,所以在真正的跨文化交流中,往往会出现学了很多年英语的人没办法理解某些常用的俚语表达,造成了交流障碍的现象;或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也会因为俚语基本功的欠缺,而出现误译或错译的例子,这些都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那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理解并翻译好这些俚语以达到成功的交际,便成了值得各位译者思考的问题。

二、英语俚语的定义与特点 (一)定义英语俚语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形式,通常形象生动、表现力强,并富有浓重的文化色彩和内在涵义( connotation) ,常常在非正式或活泼、友好的场合中使用。

对于俚语的定义,《朗文现代汉英双解词典》解释为“在严肃言语或文章中通常难以接受的字句;被视为很不正式或不礼貌的字句”;《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定义为“一般用于朋友或同事之间谈话,但不适于好的写作或正式场合的字词。

”从这两种版本的释义不难看出,作为英语学习,如果只通过正规的课堂和严肃的课本教育,是很难真正体会到英语俚语的含义和魅力。

而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如果没有多年的留学背景或在国外生活的经验,要全面掌握俚语的运用并做到英汉双语俚语自由的切换,的确是非常不容易。

(二) 暗语、黑话、行话与俚语的关系与差异大部分俚语的形成源自黑话( argot) 、暗语( cant)或行话( jargon) 。

但是随着使用环境和背景的不同,俚语同这三者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黑话”(Argot)一词起源与法语,意为“为数很少的人才能理解的语言。

”这个词通常会让人联想起犯罪团伙或黑帮社会所用的语言。

“暗语”(Cant) 一词意为“某一阶层、宗派等所用的惯用语、隐语、或术语,目的是为了保守秘密防止他人知道而采用的一种语言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as overpowered with her beauty. 8. Yesterday Bill was egged and tomatoed
by some Gulf War veterans in the street.
I. Review and summary of assignments
it is not in the Autumn.
3. Every time I come back from a business trip the place
makes a new man of me.
4. The joke served as an effective ice-breaker at the conference.
die: 死了, 走了,没了,去了,完蛋了,驾崩了,圆祭了,仙逝,归
天,命赴黄泉
ii) One word with multiple equivalents of different meanings:
Examples:
cousin: 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president: 总统,总裁,主席,董事长, 议长,会长, 社长, 校长 carry: 搬,运,提,拎,挑,担,抬,背,扛,搂,抱,端,举, 夹,捧
was overpowered with her beauty. 8. Yesterday Bill was egged and tomatoed
by some Gulf War veterans in the street.
I. Review and summary of assignments
5.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get promoted is to be loyal boot-licker of your seniors.
6. He was very clean. His mind was open. 7. He was overpowered by the enemy. He
B. Band 8 E-CTranslation(2008)
II. Definition of Equivalence Original language
Target languages
• What is equivalence?
Equivalence refers to the description of one thing in the original (source) language in different languages. In fact translation is about equivalence.
9. He was slightly struck by the cashier, a young and giggling girl with ankles.
10.I am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 as brave as a lion, as strong as a horse, live a dog’s life, a cat woman etc.) ( Figures of speech are different.)
A. Word Equivalence
b) Partial equivalence
For examples:
pull a tooth pull in pull around pull together pull off a plan 拉拉手 拉拉队 拉肚子 拉选票 拉倒
拔牙 (车)进站(车)进站
恢复健康 齐心协力 努力实现计划
I. Review and summary of assignments
A. Put the following into Chinese. 1. 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 2. She has beauty still and if it is not of Equivalence
B. 结构和修辞层面的对等
b) The same figure of speech with the same
mEexaanminplge:s: ➢ snow-white ➢ golden time ➢ as busy as a bee ➢ stand by with folded arms ➢ spend money like water ➢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 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 There is no end to learning.
For examples:
拉开门 pull the door 拉断 pull apart 拉开抽屉 pull open the drawer 拉开开关 pull switch 他拉了拉我的袖子。He pulled my sleeve.
III. Classification of Equivalence
Lecture Two:
Translation &
Equivalence
Teaching Procedures
I. Review and summary of assignments II. Definition of Equivalence III. Classification of equivalence IV. Summary V. assignments VI.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ading
A= B
3) 多元对等(1) B1 ‖
A = B2 ‖
B3
5) 交差对等
A1
B1
A2
B2
A3
B3
2) 部分对等
A ≈B
4) 多元对等(2) B1

A=
B2

B3
6) 缺乏对等
A≠ B
III. Classification of Equivalence
A. Word Equivalence
a) Total equivalence: It refers to the case in which ___tw__o_w_o_r_d_s_o_r__p_h_ra_s_e_s__in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exactly the___sa_m__e_m__ea_n_i_n_g____.
III. Classification of Equivalence
B. 结构和修辞层面的对等
a) The same word construction with the same
meaning. Examples:
➢ Emergency Room ➢ girl friend ➢ woman doctor ➢ children workers ➢ teachers’ reading room ➢ dining-hall ➢ Alexander Fleming discovered Penicillin. ➢ They are now working against time to produce more oil for the country
Examples: 说
say: 讲 谈 诉
讲 speak: 说
谈 诉
谈 talk: 说
讲 诉
说 tell: 讲
谈 诉
tell a story; tell me the truth; speak /talk in class; speak the language/English/Chinese talk about the news; talk to sb. talk with sb. say something; say that….(clause)
shake hands cheering squad diarrhea canvass forget about it
III. Classification of Equivalence
A. Word Equivalence c) One word with multiple equivalents
For examples:
Beijing University Marxism
New York
radar
aspirin
laser
III. Classification of Equivalence
A. Word Equivalence b) Partial equivalence
Two words in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many meanings, in which only one or some of the meanings have the equivalents.
III. Classification of Equivalence
A. Word Equivalence d) Equivalents interwoven with one another
A certain word may be treated differently according to various context or collocations.
III. Classification of Equivalence
A. Word Equivalence
e) Words without equivalents In this case, an explanation is given instead of an equivalent.
Examples: teenager: 13至19岁的青少年 prey: 被捕食的动物 clock-watcher: 老是看钟等下班的人 couch-potato: 整天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的人 (目不识)丁: (not know one’s ) ABC 干妈: nominally adopted mother; godmother 缘分: fate or chance that brings people togeth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