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褐变原因分析
面粉中主要组分对生鲜面颜色和褐变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J o u m M o f t h e Ch i n e s e C e r e Us a n d Oi l s As s o c i  ̄i o n
Vo 1 . 2 9, No . 2 Fe b . 2 01 4
第2 9 卷第 2 期
旨在为生鲜面的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 ( 3 1 3 7 1 8 4 9 ) , 江苏 省高等学 校大学 生实践创新训 练计划 ( 2 0 1 2  ̄ S P I T P 0 2 8 3 ) , 国家 “ 十二 五”农 业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 2 0 1 2 B A D 3 7 B ( ) 4, 2 0 1 2 B A D 3 4 B 0 1 ) , 江苏省农业科技支撑计划 ( B E 2 0 1 1 3 7 7 ) 收稿 日期 : 2 0 1 3一o 4— 2 3 作 者简介 : 彭晶, 男, 1 9 9 0年出生 , 本科 , 食品科学与工程 通讯作者 : 朱科学 , 男, 1 9 7 8年出生 , 博士, 副教授 , 小麦精深加工
是 正 确 选 用生 鲜 面生 产 专用 粉 以及 采 取合 理 方 法延 缓 其褐 变 的前 提 。试验 通 过 对 面粉 主要 组 分进 行 分 离 和重 组 , 研 究 了蛋 白质 、 淀粉、 脂 肪 含 量 及 直 链 与 支链 淀 粉 的 比例 对 生 鲜 面 颜 色 变 化 及 褐 变 的影 响 ,
片 的褐 变能够 得到 一定 的延缓 。
关键词 生鲜 面 褐变 蛋 白质 淀粉 直链 淀粉 脂 肪 中 图分 类 号 : T S 2 1 3 . 2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0 1 7 4 ( 2 0 1 4 ) 0 2— 0 0 0 1— 0 5
湿面条储存过程中的褐变控制研究
试验号
1 2 3 4 5 6 7 8 9 K1 K2 K3 k1 k2 k3 Rj
表 2 a*值正交试验的测定结果
温度 A(℃) 1(55)
1 1 2(65) 65 65 3(75) 75 75 6.52 6.49 5.91 2.17 2.16 1.97 0.20
加水量 B(%) 1(34) 2(36) 3(38)
L*值
88.25 89.23 88.52 91.18 82.72 87.68 90.60 89.28 88.88关系
图 4 加水量和 L*值的关系
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面条褐变的影响, 采用了单因
素对比和 L9 (34) 正交试验设计, 选取了温度、 加水量、 柠檬酸和氯化钠为正交试验的 4 个因素, 面条明度指数 L*值、 面条红度指数 a*值、 面条黄度指数 b*值的正 交试验结果见表 1、 表 2 和表 3。
工业, 2003 (8): 1-2, 17. [2] 黄淑霞, 曾实, 蔡静平, 等. 湿生面条的保鲜研究 [J] . 郑州粮
抗氧化剂对鲜面条褐变的影响研究
总分 74 81 89.1 92.6
(续)
36.9 36.4 35.7 33.0 34.6 33.3 32.7 31.9 31.2 30.5 29.6 28.5 27.3 24.5
48
中国食物与营养
由表4可知,加入异抗坏血酸的样品大体上要高于 未加入异抗坏血酸样品的白度。随着时间的变化,面条 的白度逐渐降低,这说明面条发生了褐变,添加异抗坏
光滑性 4.2 4.3 5.1 5.2
食味 3.5 4.2 4.3 5.0
总分 74 77 85.6 90.7
由表5可知,添加异抗坏血酸后,面条总体的感官 评价值有所升高。异抗坏血酸不仅对抑制面条褐变有作 用,而且对改善面条品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不失为一 种好的面条添加剂。 3.2.3 植酸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选取0.02%,0.04%, 0.06%三个添加量,初步测定其效果,结果见表6、表7。
作者简介:鲍宇茹(1971~ ),女,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食品工程方面的研究。
项目
色泽 表现状态 适口性 韧性 粘性 光滑性
食味
鲍宇茹:抗氧化剂对鲜面条褐变的影响研究
47
满分
10 10 20 25 25 5
5
表 1 面条评分项目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指面条的颜色和亮度,面条白、乳白、奶黄色、光亮为 8.5~10 分;亮度一般为 6~8.4 分;色发暗、发灰、亮度差 1~6 分 指面条表面光滑和膨胀程度,表面结构细密、光滑为8.5~10分;中间为6.0~8.4分;表面粗糙、膨胀、变形严重为1~6分 用牙咬断一根面条所需力的大小,力适中得分为 17~20 分;稍偏硬或软 12~17 分;太硬或太软 1~12 分 面条在咀嚼时,咬劲和弹性的大小,有咬劲、富有弹性为 21~25 分;一般为 15~21 分;咬劲差、弹性不足为 1~15 分 指在咀嚼过程中,面条粘牙强度,咀嚼时爽口、不粘牙为21~25 分;较爽口、稍粘牙为15~21 分;不爽口、发粘为10~15 分 指在品尝面条时口感的光滑程度,光滑为4.3~5分;中间为3~4.3分;光滑程度差为1~3分 指品尝时的味道,具麦香味4.5~5分;基本无异味3~4.5分;有异味为1~3分
面条的原料选择、褐变控制及改良剂添加研究
面条的原料选择、褐变控制及改良剂添加研究01、面条原料选择和配粉的研究[1]鲜湿面条由于高水分存在(通常维持在33%,工艺改进后可以维持在36%左右,以面粉质量计),面粉中的面筋蛋白能得以充分舒展。
面条质量的好坏取决于面粉质量的好坏。
市售的鲜面条,由于成本问题,在制作过程中,选择的面粉大部分是中尾路粉。
中尾路粉多是靠近麸皮的胚乳部分,特别的在小麦调质时,在水分较低的情况下,会加剧胚乳与麸皮的分离难度,且在研磨的过程中,淀粉容易在机械力的作用下生成大量的破损淀粉。
麸皮水分较低,韧性差,脆性强,在后续的精研细分过程中会生成更小的麸星颗粒进入面粉中,也是面粉制成成品面条反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做预包装鲜湿面,原料选择偏好于前路粉。
这是因为前路粉中麸星含量极低、破损淀粉含量少、湿面筋含量高且面筋指数也很高,其面团流变学特性以及粉质特性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在操作的过程中能较好的保证面团吸水率的均一性。
特别的,前路粉中面筋质量优良,能在拌面的过程中与氧气接触,使面筋中巯基被氧化成二硫键,形成密集的面筋网络,将淀粉紧紧的束缚在面筋网络内,减少烹煮时面条内部淀粉游离,继而减少烹煮损失。
在使用面粉时,尽量给面粉留出熟化时间。
工厂在生产面粉时,会在配粉环节中加入面粉熟化剂。
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熟化时间的延长,面粉中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沉降值、溶剂保持能力、色度值、黄度值降低;损伤淀粉含量、降落数值、面筋指数、白度、亮度增大。
面团的吸水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指数增大,弱化度先低后增,面糊粘度、衰减值,先降后增,总体来说,面粉经过50天左右的熟化时间后,各项性能指标以及面粉总体品质能达到峰值。
不同品种、不同年份生产的小麦粉品质存在显著差异,有些品质较劣的小麦粉往往达不到加工不同面食制品的要求。
利用优质小麦资源进行配粉,不仅可以改善小麦粉的品质特性,还可以平衡不同生产地区和年份造成的小麦品质波动,进而生产出符合食品加工需求的各种优质小麦专用粉。
[汇编]湿面条防褐变的技术研究
[汇编]湿面条防褐变的技术研究湿面条防褐变的技术研究(佳利公司)技术篇 2010-01-12 14:49:34 阅读73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在面条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刚做好的生面条在放置一段时间后,色泽发暗即发生褐变,这严重影响了面条的色泽。
引起面条褐变的原因可分为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
酶促褐变是因为小麦粉中所含的多酚氧化酶(通称PPO)将邻-联苯酚氧化为邻-苯醌,邻-苯醌能迅速聚合并产生棕色的色素(黑色素);而非酶促褐变则是面条中还原糖中的羰基与氨基酸中的氨基,发生羰氨反应。
本实验仅选一个品种的面粉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上述两原因选定几种物质添加到面粉中,通过实验证实是否能够阻止面条发生褐变,并测试这些物质在阻止面条褐变的同时是否能够保证面条的品质。
面条的品质评价有感官评定和客观评定两种方法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小麦粉,市售;抗坏血酸、三聚磷酸盐、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分析纯。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粉质仪、722型分光光度计、WCB一2000型智能白度仪、MT一10电动压面机等。
1.3 实验方法(1)面粉粉质的测定按AACC54-21方法进行,用Bra-bender粉质仪测定面团的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断裂时间、软化度、评价值。
(2)面条制作方法参见参考文献。
(3)面条品质评分标准参见参考文献。
(4)面条褐变速率的测定。
将刚压好的面带切下足够的度,并切成合适的形状,装入塑料袋中保存(以免因天气的原因而使面条失水变干燥,且白度增加,影响测得数据的准确性)。
将面条在智能白度仪下每隔30 min测一次白度值,观察面条褐变的情况。
(5)面条食用品质的评价方法参见参考文献。
(6)面条烹煮浊度的测定参见参考文献。
2 结果分析2.1 样品品质特性2.2 单因素实验2.2.1 抗坏血酸对面条的影响选取0.02%、0.04%、0.06%三个添加量,初步测定其效果,结果见图1、图2和表2。
由图1可知,加入抗坏血酸的样品的白度大体上要高于未加入抗坏血酸的样品的白度;随着时间的变化,面条的白度逐渐降低,这说明面条发生了褐变;添加抗坏血酸后,面条褐变的速率明显降低;当抗坏血酸的添加剂为0.06%时,效果最好。
面条褐变原因分析
面条褐变原因分析初步分析了面条褐变褪色原因色泽是消费者对面条的第一感观印象,直接影响人们对面条新鲜与优劣的判断;湿面条在加工制作和贮藏过程中的褐变度反映了湿面条色泽稳定性的强弱,褐变不仅影响湿面条的外观质量,缩短其货架寿命,严重影响面粉销售,减弱了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效益的提高,还会影响其内含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降低湿面条的食用品质。
湿面条变色是目前制粉及食品业存在的难题,本文通过对面条的返色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总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小麦品质与制粉工艺对色泽影响1.1小麦品质小麦根据其种皮颜色可分为红麦、白麦、混合麦三种。
红麦麦皮中色素含量最高,白麦中较低。
由于小麦制粉中总有小部分麸星混入面粉中去,从而影响面粉粉色,因此麸星的多少与麦皮颜色的深浅对粉色有直接影响。
用深色小麦磨制的面粉,麸星就能明显地表现出来,特别是高出粉率的面粉更显著;用浅色麦加工出来的面粉粉色相对较白。
在工艺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为了提高粉色,制粉配麦时宜多用浅色麦。
此外,病害、虫害、发芽、霉变、陈化小麦麦皮颜色通常较深,对粉色影响很大,在配麦制粉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尽量少用或不用,以免影响面粉整体质量和档次。
1.2制粉工艺制粉要求有合理的清理工艺和设备,国内小麦的含砂量较高,粉路过短不能将它们完全清理出来,从而混入面粉中,增加了面粉的灰分含量,影响粉色。
同时,小麦水分调节是获得最佳制粉工艺效果的重要工艺环节,小麦籽粒皮层、糊粉层和胚乳吸水膨胀的能力及先后不同,在麦粒横断面的径向方向会产生微量位移,从而使三者结合力削弱,易于剥刮、分离。
吸水后水分不能太低,否则麦粒吸水不足,麦皮、胚乳不易分开,造成面粉中麸星多,粉色差。
另外,要合理配粉,注意面粉的收集,不同的提粉部位面粉的灰分、蛋白质含量各有不同。
要根据使用目的等客观需求,按照各料流的流量及灰分等,对其进行收集。
一般说来,前路灰分较低,适于配高精度粉。
1心、2心粉色极佳,灰分大致为0.35%-0.40%,l皮到3皮粗的灰分也较低,大致为0.40%-0.55%,而后路由于研磨物料粒度小,含麸屑多,不易筛理干净,造成麸星多,灰分范围大,大致为0.85%-3.20%。
食品化学第九章食品颜色与褐变作用
食品化学第九章食品颜色与褐变作用食品的颜色是人们选择和购买食物时的一个重要因素。
食物的颜色可以反映出食物的新鲜度、品质、口感以及对人的视觉上的诱惑力。
所以,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食品的颜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食品的颜色也是有机物之间化学反应的结果。
在食品化学中,食品颜色与褐变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食品褐变是指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食物表面出现的褐色变化。
食品褐变可以是因为食物的自然变化,也可以是由于食物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引起的。
食品褐变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氧化反应、酶反应以及非酶反应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因素。
首先是氧化反应。
食物中的许多物质,如维生素C、多不饱和脂肪酸和氨基酸等,容易受到氧化反应的影响而发生褐变。
氧化反应可以通过色素的形成来表现。
例如,苹果切割后暴露在空气中,切口处就会出现褐色变化。
这是由于苹果中的多酚氧化酶与氧气反应,产生了多酚氧化产物,导致了食物的褐变。
其次是酶反应。
酶是生物体内能够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
在食品中,酶反应是食物褐变的主要原因之一、食品中的酶可以通过催化氧化反应、聚合反应等方式引起颜色的改变。
例如,在切割水果时,果胶酶可以催化果胶的降解,导致果胶变得黄褐色。
另外,多酚氧化酶也是食品中常见的酶类,它可以催化多酚的氧化反应,导致食物发生褐变。
最后是非酶反应。
非酶反应是指离子、原子间的化学反应。
食物褐变的非酶反应通常包括马拉德反应、伍尔夫-肌酐反应和非酶褐变反应等。
马拉德反应是指果胶与氨基化合物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反应,产生棕色物质。
伍尔夫-肌酐反应是指蔬菜中的赖氨酸与糖类反应,产生金黄色的化合物。
非酶褐变反应是指一些特定的反应条件下,食物中的还原糖与氨基酸或氨基化合物反应,导致食物发生褐变。
食物褐变的防止是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控制氧气、温度、酸碱度以及添加抗氧化剂等方法来减缓食物的褐变过程。
例如,在水果切割后,可以添加少量的抗氧化剂或保鲜剂来减缓果实的褐变过程。
【精华】面粉返色褐变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精华】面粉返色褐变的原因与处理方法1、面粉返色褐变的主要原因1)小麦中的多酚氧化酶。
小麦中多酚氧化酶是导致酶促褐变的主要原因。
多酚氧化酶(PPO)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的含cu2+(铜离子)的结合酶,其参与呼吸末端氧化还原反应,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将电子传递末端电子受体—分子氧而生成H20。
小麦中的多酚氧化酶主要分布在小麦籽粒的糊粉层和皮层中,面粉中的多酚氧化酶含量一般相对较少。
多酚氧化酶能够催化内源苯酸的氧化,导致短链聚合物的产生,进而引起面粉失色褐变,还能作用于羟基处于邻位的二酚及三酚类化合物,也能催化单元酚,将其转变为邻-二酚,并催化羟基酚到醌的脱氢反应,产生褐色或黑色的沉积物,导致面粉酶促褐变。
褐变严重影响了面粉及其制品的感官品质及内在质量。
2)非酶褐变。
非酶褐变主要由焦糖化反应、抗坏血酸氧化分解、美拉德反应、多元酚氧化缩合反应引起。
面制品返色主要由美拉德反应引起,它是羰基化合物(还原糖类)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间的反应,经过复杂的历程最终生成棕色甚至是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称拟黑素。
3)小麦霉菌等微生物感染。
面粉加工企业在采购小麦原材料时把关不够,部分小麦存在着霉菌感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面粉的色变问题。
返色褐变现象还有可能是面粉出现发红的问题。
面粉发红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原粮受到微生物的感染,原粮中赤霉病粒的存在,在加工成面粉后其制成品发红。
芥子含量过高,也容易造成面粉呈浅红色,导致制成品发红。
小麦的霉变、陈化与虫蚀等,都能诱导小麦PPO活性上升,加工面粉时易造成面粉发暗,面制品失去光泽等面粉质量下降问题。
4)出粉率高低。
面粉中PPO活性越高越易变色,面粉中混入的皮层及糊粉层的多少直接影响到面粉中PPO的活性,因此面粉出粉率的高低与其褐变有着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出粉率越高,褐变现象越明显。
随着加工精度提高、一些硬质麦在加工过程中易剥刮,出粉率按照一般的普麦要求都易出现麸星,另外润麦时间不足,筛网破损等原因,也可能造成了面粉中的麸星含量超标,使面粉制成品易返色褐变。
食品褐变的机理及控制
食品褐变的机理及控制褐变是食品中存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所谓褐变,是指食品在加工、贮藏或受损后,色泽变暗或变褐色的现象。
食品发生褐变,在不同的场合下,将带来不同的结果。
在食品生产中,可以加以利用的褐变现象,如生产酱油、咖啡、红茶以及烘烤面包时所呈现的褐变,是人们所希望出现的褐变。
但是,大多数食品的褐变现象,往往带来不良的反应,并且使食品的风味和营养价值降低,或者产生有害成分。
根据发生的机制,褐变作用可以划分为酶促褐变(生化褐变)及非酶褐变两类。
1、酶促褐变酶促褐变是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的褐变作用,酶促褐变发生在水果、蔬菜等新鲜植物性食物中。
一般认为,这种作用是需氧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酶促褐变是一种不希望出现于食物中的变化。
食品中发生酶促褐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多酚类底物或一元酚、酚氧化酶和氧。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因此,欲控制食品中的酶促褐变,只需要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目的。
目前采用的控制方法,主要是从酶和氧入手的。
(1)酶抑制剂法酚酶的抑制剂有二氧化硫、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等,在食品中加入或渗入这些抑制剂后,酚酶即可以失活。
(2)热处理方法加热食品,使酚酶失活,即可控制褐变的发生。
这种方法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类方法,其关键是要在最短时间内钝化酶而又不使食品质量下降。
(3)酸处理法酚酶的最适pH值在6~7之间,当pH<3时,酚酶失去活性。
因此,选用合适的食用酸,如柠檬酸、苹果酸、抗坏血酸,使食品的pH 值小于3,即可防止褐变的发生。
(4)驱氧法无氧可以防止褐变。
最简单的方法是将食品浸没在清水、糖水或盐水中。
但是由于水中能吸附少量的氧气,所以,这种处理方法仍可以便褐变以缓慢的速度进行。
(5)底物替代法加入酚酶底物类似物肉桂酸、对位香豆酸及阿魏酸等酚酸可以对某些褐变起到控制作用。
(6)底物甲基化法利用甲基转移酶,将邻二羟基化合物进行甲基接枝,生成的这种类似愈疮木酚和阿魏酸的甲基化物,便不能被酚酶作用。
面条褐变的原因
有的湿面条或者湿面片加工出来经过放置一段时间后,表皮色泽会变深,而经过加热熟制,色泽就会立即变白,这种现象就是酶促褐变。
常见的褐变原因有以下几点:
1.环境温度湿度偏高时,面条易发生褐变;
2.面粉的灰分含量偏高也会造成褐变;
3.夏季温度偏高时,一些加工者通过加碱防止面条的发酸,而碱会促进面条的褐变。
面条的褐变仅仅是外观现象,只要加热熟制褐变就会消失,对面条的质量没有任何影响。
另外,目前还没有合法的食品添加剂能有效地解决面条的褐变,只有一些有毒有害的吊白块、曲酸、二氧化氯等非法物质可以有效地抑制面食的褐变。
据了解有个别面粉厂违法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解决面粉的褐变,这一点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生湿面条褐变规律及预防机制研究
生湿面条褐变规律及预防机制研究
生湿面条褐变是指在加工生湿面条过程中,面条表面会出现褐色变化的现象。
这种褐变会影响到面条的质量和口感,降低了产品的商业价值。
因此,研究生湿面条褐变的规律以及预防机制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延长货架期具有重要意义。
生湿面条褐变的规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氧化反应:生面条中的多酚类物质与氧气接触后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的氧化物质导致面条表面褐变。
2. 酶促反应:面粉中的酶在加水搅拌的过程中被激活,酶促作用下,多酚类物质与氧气反应加速,从而导致褐变加剧。
3. pH值变化:面粉中的酶活性与pH值相关,当面粉与水混合时,pH值发生变化,酶活性增加,导致褐变加剧。
预防生湿面条褐变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控制加工条件:合理控制面条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高温度和湿度导致酶活性的增加,从而减缓褐变的发生。
2. 添加抗氧化剂:可以在面粉中添加一定的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等,抑制面粉中的多酚类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减缓面条的褐变。
3. 调节pH值:通过调节水的pH值,可以影响面粉中酶活性
的变化,降低酶促氧化反应的速率,从而预防面条褐变。
4. 包装保鲜:在面条的包装过程中,使用高效的氧气阻隔材料,减少面条与大气中氧气的接触,延缓面条的褐变。
综上所述,研究生湿面条褐变的规律以及预防机制可以通过控制加工条件、添加抗氧化剂、调节pH值和优化包装等手段来
改善产品质量,延长货架期。
这对于面条制造业具有实际意义,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延缓面粉褐变的措施
中 图 分 类 号 :TS 211.4+3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674-5280( 2017 )01-0016-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面粉褐变问 题 也 越 来 越 关 注 ,各 个 面 粉 厂 家 也 掀 起 了 面 粉 褐 变 改 良 革 命 ,这 里 浅 谈 一 下 我 们 对 面 粉 褐 变 的认识以 及在改良工作中取得的一点成效,供同行们参考。
3 粉间工艺对面粉褐变的影响及控制要点
粉间加工工艺的要点主要是磨粉机轧距不能过 紧;清粉机要清除掉粘连碎小麸皮的胚乳颗粒;高方 筛 筛 理 配 备 要 合 理 ,不 能 出 现 筛 不 透 和 筛 枯 现 象 。
1)清粉机和高方筛的调节 关注点是看物料的纯净度。在面粉褐变改良的调 整过 程 中 ,我们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 现 高 方 筛 lM f 去 I T 的物料过白,且含有较多胚乳颗粒,I T 磨粉机 生产的面粉一般作为较次面粉,这 种 物 料 在 1T 磨粉 机内既浪费又会造成物料混淆。为此采取措施:将去 1T 磨粉机的物料更改为去3P2 清粉机方向,经清粉 机清粉后,较干净的胚乳粒进2M2 磨 粉机,混有皮层 的胚乳颗粒进2S 磨 粉 机 ,含少量胚乳的混合物料再 推 送 到 1T 磨粉机,最大程度地做到“同质合并”。 在 高 方 筛 1S 分 级 去 4P 清粉机的物料中含有 较 多 含 胚 乳 的 麸 皮 颗 粒 ,这 种 物 料 是 不 太 适 合 去 4P 清 粉 机 的 ,如 果 混 在 4P 清 粉 机 内 ,将会造成物料浑 浊 ,所 以 这 种物料去1T 磨粉机比较合适。为此采取 措 施 :加 密 高 方 筛 1S 去 1T 的 筛 绢 ,使 1S 去 4P 清 粉 机 中 一 定 量 的 含 胚 乳 麸 皮 颗 粒 分 流 去 1T 磨粉 机 ,以达到更好的物流均衡。
抗氧化剂对干面条褐变的影响
抗氧化剂对干面条褐变的影响作者:张抗王敬臣李月番来源:《中国高新科技·上半月》2018年第02期摘要:文章所介绍的试验以干面条白度为指标,探讨了抗氧化剂不同添加量对干面条褐变的影响。
结果表明,添加抗氧化剂D-异抗坏血酸0.03%,抗坏血酸0.04%,植酸0.04%,柠檬酸0.04%是干面条防褐变最佳的工艺条件。
此试验为抗氧化剂在干面条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抗氧化剂;干面条;褐变文章编号:2096—4137(2018)03—023—03 D01:10.13535/ki.10—1507/n.2018.03.07鉴于干面条在存放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褐变,而抗氧化剂可以有效抑制褐变发生,本试验就抗氧化剂对干面条褐变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添加多种抗氧化剂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干面条添加抗氧化剂防褐变最佳添加量,为干面条添加抗氧化剂防褐变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可以有效指导面条企业进行干面条添加抗氧化剂防褐变的工业化应用,有利于延长干面条的保质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试剂面粉(一加一天然面粉有限公司),D-异抗坏血酸(郑州拓洋实业有限公司),抗坏血酸(郑州拓洋实业有限公司),植酸(天津市化学试剂三厂,分析纯),柠檬酸(天津红岩化学试剂厂,分析纯),碳酸氢钠(天津红岩化学试剂厂,分析纯),食盐,食用碱。
1.2仪器与设备面条机(BJ2150,德清拜杰电器有限公司);台式数显白度仪(WSB-2,浙江力辰仪器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AR2140,美国奥豪斯仪器有限公司);JJ系列电子天平(JJ3000,常熟市双杰测试仪器厂);电热干燥箱(202-0,上海申光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电子恒温水浴锅(HH-2,江苏金坛市中大仪器厂);恒温恒湿培养箱(WS150,上海树立仪器仪表有限公司);面盆、刀、温度计、烧杯、电炉、量筒、玻璃棒等。
1.3方法1.3.1干面条的基本配方一加一天然面粉250g,纯化水100mL,食盐1.8g,食用碱0.35g。
褐变度文档
褐变度介绍褐变度是指物质在加热或燃烧过程中发生的颜色变化程度。
褐变是一种与加热或燃烧过程相关的化学反应,会导致物质颜色的改变,常见于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中。
在食品行业中,褐变度常常被用来评估食品的品质,特别是与食品烹饪过程中的色素变化有关的食品。
褐变反应原理褐变反应的本质是物质的化学反应,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导致物质颜色的改变。
褐变通常以褐色为主,但也可以出现其他颜色的变化,如红色、黄色等。
褐变反应的主要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
褐变反应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1.氧化:原料中的有机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将分子中的电子失去,并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化产物。
2.还原:氧化产物中的非氧原子与其他原料中的原子结合,以形成还原产物。
褐变反应通常发生在高温条件下,这会加速反应速率。
此外,光照、酸碱度、氧气浓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褐变反应的进行。
褐变度的测量方法褐变度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介绍一种常见的测量方法。
仪器和试剂准备•测定褐变度常用的仪器是分光光度计。
•试剂:常用试剂包括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硫溶液。
操作步骤1.准备样品溶液,使其浓度适合于分光光度计检测范围。
2.将样品溶液分别加入多个试验管中。
3.分别向试验管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并充分混合。
4.在一个空白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样品溶液,并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硫溶液。
5.使用分光光度计,根据所用试剂以及反应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波长,并将光密度设置为合适的量程。
6.测量各个试验管和空白试管的吸光度,并记录下各个试验管的吸光度数值。
褐变度计算根据测得的吸光度数值,可以计算出褐变度。
褐变度的计算通常根据所用试剂和反应条件的不同而异。
应用领域食品工业褐变度在食品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食品加热和烹饪过程中发生的色素变化经常导致食品的褐变。
褐变度可以用于评估烹饪过程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也可以用于判断食品的新鲜度和保存时间。
例如,烤面包和炖肉等食品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褐变反应,通过测量褐变度可以判断食品加热的程度和时间,确保食品的品质。
面条褐变的原因
海韦力|
面条褐变的原因
有时湿面条或者湿面片加工出来经过放置一段时间后,表皮色泽会变深,此现象叫酶促褐变。
品质不同的面粉褐变程度不一样,一般面粉灰分含量高的面粉比较容易褐变,而加工精度高的面粉做出的面条就不易发生褐变.
褐变是面条加工经常遇到的现象,对于湿面条来讲,面条褐变(面条变色)只是湿面条或湿面片色泽变深,而只要湿面条经过加热熟制,色泽就会立即变白,不会影响湿面条的色泽,也不会影响湿面条的品质。
海韦力技术部。
浅析面条返色的原因
面粉通讯 Flour Milling
面制品与专用粉
浅析面条返色的原因
南阳市大华食品化学有限公司 473008
摘 要 本文从小麦品质、面粉品质、羰氨反应、酶促褐变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面条返色的原因。可供面条生产厂家和商家参考。 关键词 面条 返色 小麦 面粉
人类食用面条起源于中国东汉时代。2000 多 年来面条不仅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大众食品, 而且在 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传到世界各地, 目前是仅 次于面包的世界第二大方便主食。随着生活水平的 提高, 人们对面条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条厂 的产品色、香、味俱全才能被消费者所喜爱, 而色泽 是促使消费者购买的首要条件。正常的面条在干燥 过程中失水, 色泽逐渐变白, 而有些湿面条, 失水过 程中在某一时间段面条色泽会变暗, 我们称之为面 条返色。人们对这种现象不很了解, 往往给生产厂 家和商家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面条的 这种返色现象进行研究探讨, 发现其原因主要有以 下几方面。
收稿日期: 2005- 07- 21
50
2006年第 1 期
南阳大华:浅析面条返色的原因
面制品与专用粉
度对于加碱类面条有利于面条颜色的保持。但是由 于其含有丰富的油脂及酶在贮藏中易引起面条变 质, 使面条品质下降, 颜色不正。
3 酶类反应
面粉中的多酚氧化酶( PPO ) 氧化面粉中的酚 类物质引起酶促褐变, 对加工精度低的面粉含有糊 粉层的物质多, 而糊粉层内含有较多的多酚氧化 酶, 易发生返色现象; 抗坏血酸氧化酶催化抗坏血 酸的氧化, 其作用产物脱氢抗坏血酸经脱羧形成羟 基糠醛后聚合形成黑色素; 过氧化氢酶类催化酚类 物质引起变色; 酪胺酸酶在制面后未加热处理的生 面条随放置时间而逐渐产生褐变, 此乃由于氧化酶 作用酪胺酸形成黑色素所致, 使得生面条透明度随 放置时间增长逐渐降低。
【生湿面条变色的控制与处理】湿面条变色怎么回事
【生湿面条变色的控制与处理】湿面条变色怎么回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生湿面条的需求和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只有色、香、味俱佳的生湿面条,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和喜爱,而色泽是促使消费者购买的首要条件。
正常的生湿面条在贮藏(熟制之前)时部分失水,色泽逐渐变白,而有些生湿面条在贮运过程中在某一时间段内色泽会发生变化,变成其它颜色:如粉(暗)红色、橙(黄)色、青(灰)色、黑灰色(或黑色斑点)等。
消费者对这种生湿面条变色现象很是不解,见诸报端是常有的事,往往给小麦粉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和商场超市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此,生湿面条变色是目前制粉及食品加工业存在的难题,色泽因素严重影响面粉和生湿面条销售,减弱了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效益的提高。
此难题解决后能推动制粉业的发展,增强产品竞争力。
1小麦粉加工企业所应采取的控制与处理措施小麦粉色泽对生湿面条的色泽、品质有显著的影响,而影响小麦粉色泽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小麦品质、小麦粉加工技术、小麦粉后处理技术、小麦粉安全贮运技术等。
1.1小麦品质正常的小麦籽粒随品种的不同而具有其特定的颜色与光泽,而我国种植的小麦品种十分庞杂,按种皮颜色有红、白小麦之分,自麦的小麦粉色泽白度明显优于红麦;按小麦硬度有软、硬之分,软质小麦的小麦粉色泽白度要优于硬质小麦;按种植季节有冬、春之分,冬小麦的小麦粉色泽白度要优于春小麦;按种植区域,长江中下游麦区(如湖北、江苏、安徽、浙江等)品种的小麦粉色泽白度明显好于其它产区的小麦,等等。
因此,对于小麦品种的选择,应尽可能地选用冬季白麦,并进行合理的品种和软硬质搭配。
1.1.1小麦的色泽与表面状态正常小麦的表面光滑并富有光泽,但小麦受潮、发热霉变会导致小麦表面失去光泽,而在籽粒上出现白色、黄色、绿色和红色斑点,严重时则完全改变其固有颜色,成为黄绿色、黑绿色等;小麦晚熟,使籽粒呈现绿色;受小麦赤霉病毒的侵染,麦粒颜色变浅,严重时会使麦粒出现红色斑点;而当小麦淋雨发芽后,麦粒不仅仅是颜色发生变化,还包括麦粒中的酶类、脂类、色素、单糖与低聚糖、淀粉、蛋白质等组分的构成比例发生较大变化,严重影响小麦粉的色泽和品质,此外,小麦的陈化和虫蚀都会使小麦粉的色泽和面筋质发生变化,使最终的生湿面条表皮色泽发暗,偶尔也会有变色的异常现象。
面粉返色褐变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面粉返色褐变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汪文忠
【期刊名称】《现代面粉工业》
【年(卷),期】2015(29)3
【摘要】面粉返色褐变一直以来是面粉加工企业关注的一大问题。
本文通过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流程、工艺与添加剂方面提出相关的改善措施。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汪文忠
【作者单位】浙江省食品工业协会杭州 3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11.4+3
【相关文献】
1.面粉返色褐变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2.食用植物油返色原因及其防止对策
3.氯碱生产中盐水澄清桶返浑原因及处理方法
4.澄清桶返浑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5.对面粉出现返色褐变的分析与其处理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泽是消费者对面条的第一感观印象,直接影响人们对面条新鲜与优劣的判断;湿面条在加工制作和贮藏过程中的褐变度反映了湿面条色泽稳定性的强弱,褐变不仅影响湿面条的外观质量,缩短其货架寿命,严重影响面粉销售,减弱了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效益的提高,还会影响其内含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降低湿面条的食用品质。
湿面条变色是目前制粉及食品业存在的难题,本文通过对面条的返色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总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小麦品质与制粉工艺对色泽影响
1.1小麦品质
小麦根据其种皮颜色可分为红麦、白麦、混合麦三种。
红麦麦皮中色素含量最高,白麦中较低。
由于小麦制粉中总有小部分麸星混入面粉中去,从而影响面粉粉色,因此麸星的多少与麦皮颜色的深浅对粉色有直接影响。
用深色小麦磨制的面粉,麸星就能明显地表现出来,特别是高出粉率的面粉更显著;用浅色麦加工出来的面粉粉色相对较白。
在工艺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为了提高粉色,制粉配麦时宜多用浅色麦。
此外,病害、虫害、发芽、霉变、陈化小麦麦皮颜色通常较深,对粉色影响很大,在配麦制粉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尽量少用或不用,以免影响面粉整体质量和档次。
1.2制粉工艺
制粉要求有合理的清理工艺和设备,国内小麦的含砂量较高,粉路过短不能将它们完全清理出来,从而混入面粉中,增加了面粉的灰分含量,影响粉色。
同时,小麦水分调节是获得最佳制粉工艺效果的重要工艺环节,小麦籽粒皮层、糊粉层和胚乳吸水膨胀的能力及先后不同,在麦粒横断面的径向方向会产生微量位移,从而使三者结合力削弱,易于剥刮、分离。
吸水后水分不能太低,否则麦粒吸水不足,麦皮、胚乳不易分开,造成面粉中麸星多,粉色差。
另外,要合理配粉,注意面粉的收集,不同的提粉部位面粉的灰分、蛋白质含量各有不同。
要根据使用目的等客观需求,按照各料流的流量及灰分等,对其进行收集。
一般说来,前路灰分较低,适于配高精度粉。
1心、2心粉色极佳,灰分大致为0.35%-0.40%,l皮到3皮粗的灰分也较低,大致为0.40% -0.55%,而后路由于研磨物料粒度小,含麸屑多,不易筛理干净,造成麸星多,灰分范围大,大致为0.85%-3.20%。
2、酶促反应引起的褐变
小麦中的多酚氧化酶是导致酶促褐变的主要原因。
多酚氧化酶(PPO)在植物体中广泛存在。
分为单酚氧化酶(又称酪氨酸酶)、双酚氧化酶(又称儿茶酚氧化酶)和漆酶。
传统意义上的多酚氧化酶指的是儿茶酚氧化酶,小麦中的多酚氧化酶主要是前两种酶。
多酚氧化酶能催化内源苯酸(如阿魏酸、芥子酸、香草酸等)的氧化,导致短链聚合物的产生,进而引起面团失色褐变,还能作用于羟基处于邻位的二酚及三酚类化合物(双酚氧化酶和漆酶),也能催化单酚,将其转变为邻-二酚(单酚氧化酶),并催化羟基酚到醌的脱氢反应,醌在植物体内发生自身聚合或与细胞内的蛋白质如胱氨酸的巯基(-SH)、赖氨酸的ε氨基、氨基酸的α氨基发生反应,产生褐色或黑色的沉积物,导致酶促褐变。
因此褐变反应不仅影响面制品的表观色泽,还直接影响到食品的特性和内含蛋白质的营养品质。
PPO 主要位于麸皮中,随出粉率的提高而增加,当出粉率为 70%时,面粉中的 PPO 仅为籽粒总量的 10%,出粉率为 60%时,面粉中的 PPO 仅为籽粒总量的 3%。
3、非酶褐变
非酶褐变主要由焦糖化反应、抗坏血酸氧化分解、美拉德反应、多元酚氧化缩合反应引起。
面条反色的主要由美拉德反应引起,Maillard反应是还原糖类与氨基化合物如游离氨基酸、肽和蛋白质上的氨基发生羰氨基反应,经过一系列重排、脱水、缩合及聚合反应生成黑褐色物质的过程。
温度对Maillard反应速度影响显著,较高温度和较长时间的杀菌均可加速还原糖与自由氨基化合物间的反应。
pH对Maillard反应影响显著,羰氨反应一般来说在pH6~7的条件下最易进行,当pH低于6.0时反应速度迅速降低,因此,降低pH能有效
抑制非酶褐变。
4、微生物
微生物也是引起湿面条返色褐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面制品含有的蛋白质和脂肪是微生物繁殖的营养源,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很容易使制品发生腐败和酸败,影响制品的质量。
在这些微生物中,有些菌落呈现一定的颜色,尤以褐色、红色多见。
如细菌中枯草芽孢杆菌菌体可形成红色色素;醋化醋杆菌的细胞堆会因产生卟啉而呈粉红色;黄色杆菌会产生红色脂溶性色素;玫瑰色小球菌会产生粉红色素。
另外霉菌菌落多呈现红色,面条因而出现红色霉变。
5、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能引起面条色泽不正或返色。
例如若增白剂添加过量或添加不均匀会造成局部浓度过大,未分解的过氧化苯甲酰受热会形成苯环基,并与羟基结合形成苯酚,苯酚会被空气自然氧化呈红色或紫褐色,用这样的面粉制作的湿面条在放置一段时间后(一般3-5h),会使面制品带有粉红色或更深的斑点。
另外当前在面粉中加强铁等物质的营养强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时若使用含有酚类物质的改良剂,就会因呈色反应而使面粉和面制品发红。
另外,当原粮中磁性金属物尤其是铁粉未清除干净,或生产中与铁质仪器、设备相接触时,也会使酚类与铁出现呈色反应使制品发红。
针对面条返色的现象,我公司成立了专门的攻关小组,成功研制了减缓和防止湿面条反色的面条粉品质改良剂,它不但对湿面条作用效果显著,而且还能明显提高干面条(包括挂面)的色泽,同时建议面粉企业和面条生产厂家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不断改进和提高面条品质:(1)严格控制小麦质量关,禁止发芽、霉变、陈化和赤霉病粒的原粮入
库入磨,规范生产工艺操作;
(2)选择适合制作面条的小麦:灰分含量低,多酚酶酶活低,蛋白质含量适中,质量较好。
(3)科学、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切不可过量添加和使用违禁物质。
(4)选择适合的操作条件。
(5)做好面制品生产后期管理工作,合理控制储存、运输中的环境条件,避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高面制品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