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成因与趋势_贺灿飞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成因与趋势 80 年代趋于分散而在 90 年代更趋集中。Ge( 2009 ) 通过计算产业集聚的 EG 指数, 发现从 1985 年到 2005 年, 中国的产业集聚水平显著上升。贺灿飞等( 2007 ) 基于 2004 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 通过计算不同地 理尺度下的制造业产业分布基尼系数和 Moran's I 系数, 发现中国制造业高度聚集在珠三角、 长三角以及 环渤海地区, 在华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东北、 四川以及两湖地区有一些连片分布; 空间尺度越小, 产业划分越细, 制造业在 空间上越集中, 并且, 省级、 城市和区县级尺度的产业地理集中程度的相关系数很高 。
文章编号: 1000 - 6249 ( 2011 ) 06 - 0038 - 015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中国制造业地理格局发生了急 剧的变化。在宏观尺度上看, 产业逐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 与之伴随着的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制造业比 重逐步下降, 特别是以东北为代表的老工业地区的衰落极为明显 ( Fan and Scott,2003 ; Wen,2004 ; He et al. ,2007 ; He et al. ,2008 ; 贺灿飞,2008 ; Lu and Tao,2009 ; 贺灿飞等,2010 ) 。同时, 在很多 区县甚至乡镇上形成数量众多的产业集群 , 这些产业集群往往由成千上万家同行业企业构成, 产品大量 省级、 城市级以及县级开发 出口国外市场 ( 王缉慈等,2001 、2010 ) 。 同时各级政府通过设立国家级、 区, 客观上促进了产业的地理集聚。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尺度, 产业集聚在中国都成了普遍现象 。 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学能够解释产业地理集聚 。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产业区位由技术、 劳动力 产业集聚发生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 ( Ohlin,1957 ) 。 市场一体化将促 和自然资源等外生资源禀赋决定 , 进产业的地理集聚。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采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假设 , 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的 局限, 发现规模经济是影响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企业倾向于集聚在市场潜力较大的地区 ( Krugman, 1980 ) 。在新经济地理模型中, 产业地理区位完全内生化 ( Krugman,1991 ; Venables,1996 ) 。 产业地理
二、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现状与趋势
( 一) 文献回顾 有大量文献考察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及其演变趋势 。这些研究普遍采用基尼系数或者 EG 指 数来衡量集聚, 基尼系数一般采用行业数据, 而 EG 指数采用企业数据( 见表 1 ) 。文枚( 2004 ) 采用第二和 发现截至 1995 年, 中国的许多制造业都高度 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考查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集中程度 , 1985 和 1995 年行业集中度的比较分析表明, 集中在几个沿海省区。对 1980 、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工业 地域上变得更为集中了。范剑勇( 2004 ) 研究发现, 改革以来中国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一体化水平 产业布局已发生根本改变, 绝大部分行业已经或正在转移进入东部沿海地区 ; 结合国际经验的 已有提高, “产业高集聚、 进一步讨论认为, 中国现阶段仍处于 地区低专业化” 的状况, 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总体上仍 较低, 且滞后于对外的一体化水平, 这一现状使得制造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罗勇和曹丽莉 ( 2005 ) 1997 、 采用 EG 指数 ( Ellison and Glaese,1997 ) 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 20 个制造行业 1993 、 2002 、 2003 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 1997 ~ 2003 年大部分 发现 1993 ~ 1997 年产业集聚程度有所下降, 产业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程度最高, 资本密集型产业次之, 劳动密集型产业最为 江苏、 广东、 山东、 浙江、 上海五省市产业比重较高, 而西部边远地区则 分散。产业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 远远落后, 两极分化严重。总体上看, 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 2007 ) 利用 EG 指数测算行业区域聚集和共聚的指标体系 , 路江涌和陶志刚( 2006 、 考察中国制造业的 并进行国际比较, 发现中国的行业区域聚集程度仍处在一 区域聚集程度在 1998 至 2003 年间的发展趋势, 个上升阶段, 无论就行业区域聚集程度还是行业区域共同聚集程度而言, 中国目前仍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20 世纪 80 年代产业分布的不平衡性稍有退化, 近期的水平。黄玖立和李坤望( 2006 ) 研究发现, 而 90 年 代分布的不平衡性和集中程度明显加速。 贺灿飞和谢秀珍 ( 2006 ) 延长了研究时间, 利用 1980 ~ 2003 年 发现中国制造业在空间上越来越集中 。具体而言, 大多数产业在 20 世纪 中国各省区两位数制造业数据, — 39 —
- 经济全球化、 比较优势和规模 经济 地区特征、 产业特征以及两者 交互项 经济地 理、 新 经 济 地 理、 经济 政策 比较优 势、 全 球 化 和 制 度、 集 聚经济 劳动密 集 度、 技 术 密 集 度、 规 模经济、 市场规模、 产业关联 地方保 护 主 义、 溢 出 效 应、 运 输成本和自然禀赋 市场潜 力、 全 球 化 因 素、 资源 投入 政策和制度因素、 劳动力素质 、 和成本 规 模 经 济、 自然资源 和区位通达性 区位特 征、 产 业 特 征、 比较优 势、 新经济地理学因素
数据精度、 集聚指数、 地理尺度 两位数制造业, 基尼系数, 省 EG 指数, 两位数制造业, 省 EG 指 数, 企 业, 省、 地级市 和县 两位数制造业, 基尼系数, 省 两位数制造业, 基尼系数, 省 工业, 工业份额, 省 两位数、 三位数和四位数制造 业, 基尼系数, 省、 地级市、 县 SP 两位数制造业, 基尼系数、 MHHI 指数, 指数、 省区 EG 指 数, 企 业, 省、 地级市 和县 两位数制造业, 基尼系数, 省; EG 指数, 企业, 省 两位数制造业, 基尼系数, 省 两位数制造业, 基尼系数, 省
表1 作者( 年份) 文玫( 2004 ) 曹丽莉 罗勇, ( 2005 ) 路江涌, 陶志刚 ( 2006 ) 贺灿飞, 谢秀珍 ( 2006 ) 黄玖立, 李坤望 ( 2006 ) 金煜, 陈钊, 陆铭 ( 2006 ) 贺灿飞, 潘峰华, 孙蕾( 2007 ) 王业强, 魏后凯 ( 2007 ) 路江涌, 陶志刚, ( 2007 ) Ge( 2009 ) 贺灿飞, 谢秀珍, 潘峰华( 2008 ) 贺 灿 飞, 朱彦刚和 朱晟君( 2010 ) 中国产业集聚的测量和影响因素研究代表性研究 时间范围 1980 , 1985 , 1995 1993 , 1997 , 2002 , 2003 1998 ~ 2003 影响集聚的主要变量 市场规模、 交通成本 -
*
— 38 —
南方经济 2011 年第 6 期 集聚取决于交通成本与规模经济的相互作用 。但是, 新经济地理模型并没有否定传统经济地理因素的重 ( , 2006 ; , 2010 ) 。 , 贺灿飞等 事实上 一些传统地理因素在新经济地理理论中成为产业地 要性 金煜等 理集聚的原始动力, 这种纯经济地理因素导致初始产业集聚, 通过新经济地理因素进一步强化产业地理 集聚。任何单一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产业区位现象 , 自然优势和集聚经济共同决定产业区 1991 ) 。 位( Krugman, 在经济转轨国家, 产业集聚依赖的市场机制条件不完善, 制度和政策因素对产业地理分布起关键作 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化是理解我国产业地理格局的重要视角 ( 贺灿飞等,2010 ) 。 用。研究表明, 一方面,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 , 市场机制成为资源分配的根本手段, 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 参与国际贸易,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提升比 从而能够逐步引导我国的产业区位 ;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对产业区位的影响 , 进一步促进产业向地理区位较好的沿海地区集中 ( Ge,2009 ; 贺 灿飞和谢秀珍,2006 ) 。另一方面,经济权力下放,尤其是财政分权,极大地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自主决 策能力,导致激烈的区域竞争, 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和产业发展战略的模仿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和产业分散布局 ( Young,2000 ; Bai et al. ,2004 ; Poncet, 2005 ) 。中国制造业的地理格局正是在这种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并不断调整 。 目前,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政策领域关注的焦点 。 一方面, 产业集聚被认为是促进地方经济 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 产业集聚对区域发展差异的长期影响还存在广泛的争议。 本文 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集聚的成因及趋势。 第二部分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 主要从宏观尺度, 上, 利用较新的数据考察中国制造业集聚现状和变化趋势 。第三部分提出经济转型是解释中国制造业空 间集聚的重要视角。第四部分是结论和展望。
Email: hecanfei@ urban. 贺灿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北京大学 - 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 , pku. edu. cn, Email: pfhpku@ 通讯地址: 北京大学逸夫二楼 3153 , 邮政编码: 100871 。 潘峰华,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163. com。感谢范剑勇、 “制造业地理集聚对企业 陆铭和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 , 文责自负。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产业转移与我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 项 生产率与出口绩效的影响 ( 项目号 41071075 ) ” 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目号 10zd&022 ) ” 对本研究的资助。
1980 ~ 2003 1980 , 1985 , 1990 , 1997 1987 ~ 2001
南方经济 2011 年第 6 期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成因与趋势
贺灿飞 潘峰华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制造业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的重构 。本文基于中国省区尺度的制造业数据, 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到 2008 年期间的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 总体上, 现阶段中国 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 然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存在显著的产业差 的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较高, 异, 依赖于特定自然资源投入的产业 , 地理集聚程度相对较低, 而依赖大量中间产品投入的资本技术密集 型产业的地理集聚度则较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是外资主导并且以出口为主, 高度集中在沿海省区。 中国的产业集聚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 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 产业地理集聚程度上升进 入了加速期, 地理集聚程度在 2004 年左右达到顶峰。本文回顾了中国产业地理集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传统的贸易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集聚经济理论是理解中国的产集聚的重要视角 , 但中国转型经济 市场化、 全球化和地方分权对中国制造业集聚和分散具有显著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 的特殊制度环境下, 转型的深化及其在全球经济体中地位的调整, 全球力量与地方力量的相互作用将不断重塑中国的制造业 地理格局。 关键词: 产业集聚 文献标识码: A 制造业 基尼系数 转型经济 JEL 分类号: R30 , R11 ,R12 中图分类号: F75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