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成因与趋势_贺灿飞

合集下载

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_贺灿飞

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_贺灿飞

地理学报ACTAGEOGRAPHICASINICA第62卷第12期2007年12月Vol.62,No.12Dec.,2007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贺灿飞,潘峰华,孙蕾(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100871)摘要:基于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的地理格局。

通过计算不同地理尺度下的制造业产业分布基尼系数和Moran'sI系数,发现中国制造业高度聚集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在华北、东北、四川以及两湖地区有一些连片分布;空间尺度越小,产业划分越细,制造业在空间上越集中,省市县尺度的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显著相关。

基于比较优势、全球化和制度分权以及集聚经济等相关理论,本文构建了考察影响产业地理集聚因素的计量模型。

统计分析表明,由于接近资源优势,农产品投入较多的产业较分散,金属矿物投入较多的产业较为集中,非金属矿物依赖性产业在四位数层次集中,在三位数层级显著分散。

利用外资和参与国际贸易有利于产业地理集聚,区域分权促使制造业分散布局,在省级层次尤为显著。

集聚经济显著推动制造业地理集聚,但在县级层次更为重要。

高技能劳动力比重较高和外部科研力量依赖性产业则较为分散,产业联系没能促进中国产业的地理集聚,可能与地方保护和模仿政策等反市场力量有关。

研究表明,空间尺度和经济转轨引致的制度变化对于理解中国制造业地理格局非常重要。

关键词:制造业;地理集中;集聚经济;比较优势;区域分权;中国1引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中国制造业地理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众多制造业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越来越集聚,形成了许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1]。

加入WTO以来,中国市场更为开放,产品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国际资本大量涌入,企业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促使企业通过地理集聚增强竞争力。

产业地理集中可能源于资源优势或者集聚经济[2]。

在中国,伴随经济转轨的制度变化也是理解产业地理格局的重要视角[3,4]。

北大考研-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贺灿飞

北大考研-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贺灿飞

2009.1-2012 基于功能网络的区域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及调控机制研究——以大珠江三角洲
地区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参与)No.40830747.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2008.1-2010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综合 控制技术及示范》(参与);2008ZX07102-001. 2008.1-2010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海河流域典型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 究与综合示范》,课题“天津滨海工业园区产业布局优化与节水控源减排技术研究与工程示 范”(参与);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 2008.1-2010.1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村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参 与); 2008.9-2009-9 中国产业地理集聚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 研究中心; 2009.1-2011.12 新时期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地理集聚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No.40871065; 2008.7-“地理学方法研究”中的“经济地理研究方法”,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 目,2007-2010(参与)2007FY140800-2; 2007.5.30-2008.3.30IndustrialAgglomerationandEconomicPerformanceintransitionalChina,Backg roundPaperforWorldDevelopmentReport2009(世界银行); 2006.1-2009.12 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No.40535027 (核心参加人员); 2005.6-2006.6 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产业发展研究,北京科委软科学课题(主持); 2005.1-2007.12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实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 目,No.40401015(主持); 2004.8-2005.4 北京市产业结构和空间优化研究,北京市科委软科学课题; 2003.7–2005.12 产业依存关系中的北京“基本部分”及其集群时空演变,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面上项目,No.40271035(核心参与人员); 1998-2001 中 国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区 位 选 择 与 公 共 政 策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面 上 项 目 , No.79770097(核心参与人员)。

中国的工业地理发展趋势与区域特色

中国的工业地理发展趋势与区域特色

中国的工业地理发展趋势与区域特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工业地理发展呈现出独特的趋势和区域特色。

本文将对中国工业地理发展的趋势和区域特色进行分析和概述。

一、工业地理发展趋势1. 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但随着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制造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这种转移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2.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动力。

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全国各地兴起,形成了集聚效应和创新生态系统。

3. 服务业的快速增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服务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尤其是金融、电信、互联网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这种趋势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和服务业的空间集聚。

4. 环境友好型工业的推动: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开始重视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发展。

加大对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清洁能源、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兴起。

这种发展趋势对传统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特色1. 沿海地区:沿海地区是中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地区,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

这里集中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和外向型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窗口和前沿。

沿海地区拥有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2. 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的传统农业区,近年来成为工业发展的新热点。

这里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和投资。

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和人民就业。

3. 边疆地区:中国的边疆地区包括西藏、新疆等地,这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资源的丰富性,具有独特的工业地理特点。

政府通过实施特殊政策和扶持措施,吸引了一些重点产业和企业进驻边疆地区,推动了当地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一、本文概述《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现状、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文章首先概述了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基本概念,包括产业集聚的定义、形成机制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揭示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产业集聚的特点和差异。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演变趋势,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环境等因素,分析了产业集聚发展的动力与阻力。

文章还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现状和演变趋势,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提供参考,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分析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制造业产业集聚现象在中国愈发显著。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本文基于相关数据,从产业集聚度、区域分布、行业特点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产业集聚度来看,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集聚度较高,特别是电子信息、机械设备、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度相对较低,但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度也在逐步提升。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呈现出以大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

一方面,大城市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吸引了大量制造业企业的集聚;另一方面,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制造业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了多个制造业产业带。

从行业特点来看,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差异性。

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在产业集聚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产业集聚论文: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的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产业集聚论文: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的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产业集聚论文: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的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中文摘要】?自上世纪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很多措施,从财政、税收、工商、人才引进等方面吸引东部产业往西部转移。

但是,事实表明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本文从产业集聚的角度,研究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问题。

首先,本文回顾了产业集聚的经典理论,包括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波特的企业簇群理论。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在足够长的时间里,由于“向心力”和“离心力”的相互作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整体上会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

其次,本文使用2001-2009年中国制造业20个子行业的统计数据,使用Hoover系数,Ellison-Glaeser系数等产业集聚指标,验证了中国制造业的集聚趋势的变化,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中国自1985年以来,产业集聚程度稳步上升;直至2007年,产业集聚程度才出现下降,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

从定性的角度看,政府上世纪末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产业往中西部转移”,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的不断累积导致了产业集聚程度在2007年的下降。

然后,本文对影响产业集聚的各个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主要分为市场需求、外部经济和产业地方化三个方面。

本文选择了各地区的企业数量比重、人均教育年限/全国均值、非农人口比例/全国均值、货物运输量占比/全国均值、人均GDP/全国均值、出口GDP之比/全国均值,是否沿海以及是否是直辖市等8个指标,使用多元一次回归模型来进行验证。

研究表明,外部性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周边众多的上下游企业数量对于企业非常具有吸引力,容易引起并加强企业的集聚。

而人均受教育年限、直辖市与否和产业集聚具有负相关的关系。

另外,人力成本、地租等各方面的成本比较高,这些对产业的集聚产生了“离心力”。

追踪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基于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

追踪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基于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

追踪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基于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以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为研究对象,从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制造业集聚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制造业集聚的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然后,文章结合马歇尔外部性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构建了一个制造业集聚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上分析了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

接着,文章利用相关数据和实证方法,对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文章提出了促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制造业集聚现象的认识,还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也可以为其他领域的产业集聚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马歇尔外部性与制造业集聚马歇尔外部性理论是理解产业集聚现象的重要工具。

马歇尔认为,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投入品共享和知识溢出。

这些外部性对于制造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劳动力市场共享可以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

在制造业集聚的区域,企业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具备相关技能和经验的劳动力,从而减少招聘和培训的成本。

这种劳动力市场的共享效应有助于吸引更多企业加入集聚区,形成正反馈循环。

中间投入品共享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在制造业集聚区,企业可以更容易地获得高质量的中间投入品,并通过供应链的优化和协同作用实现成本降低。

这种中间投入品的共享效应有助于提升整个集聚区的竞争力,吸引更多企业加入。

知识溢出是马歇尔外部性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在制造业集聚区,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更加迅速。

中国典型制造业大规模空间集聚特征及变化

中国典型制造业大规模空间集聚特征及变化

中国典型制造业大规模空间集聚特征及变化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发展壮大。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制造业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型升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典型制造业的大规模空间集聚特征逐渐显现,并且不断发生变化。

首先,中国典型制造业的大规模空间集聚特征主要体现在地域上的集聚。

在我国,一些地区形成了以特定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例如,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浙江省的长三角地区以纺织服装制造业为主,江苏省的苏南地区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等。

这些地域性的制造业集聚现象有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和产业链的形成,提高了制造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其次,制造业的大规模空间集聚特征还表现在产业链上的集聚。

在这些典型制造业集聚地区,不仅有从事核心制造环节的企业,还有从事配套供应和加工的企业。

这种产业链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益和降低成本。

例如,在珠三角地区,有众多的电子器件供应商和包装加工企业,形成了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除了地域和产业链集聚外,典型制造业的大规模空间集聚特征还体现在人才集聚上。

在典型制造业集聚地区,吸引了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支持,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例如,在苏南地区,各种汽车制造相关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云集,为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中国典型制造业的大规模空间集聚特征也在发生变化。

首先,一些传统的制造业集聚地区面临着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压力。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为了提高竞争力,一些企业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向高附加值、低碳绿色的新型制造业转型。

这种转型升级对典型制造业的大规模空间集聚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其次,一些新兴产业的兴起也影响了典型制造业的集聚格局。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物联网等逐渐壮大。

我国制造业集聚经济动态性研究: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视角

我国制造业集聚经济动态性研究: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视角

结构多元化 , 有利于形成产业间的知识溢 出与技: 术合作。但另一方面 , 大城市 中劳动力 、 土地等各项
成 本较 高 , 同时还有 严重 的拥 挤 问题 。最后 , 对 于地方 化 经 济及 城 市化 经 济 的相 对 作 用这 一 问题 , 相 关 研究 并 没有得 出一 致 的结论 。以 He n d e r s o n _ 2 : 为代表 的学者认 为 , 集聚经 济 主要表 现为 地方 化经济 而非城 市化 经济 。而 以 J a c o b s _ 3 为代 表 的学 者则强 调 城市化 经济 在推 动技 术创新 及 经济 增 长方 面 的 突 出作 用 。 许 多 学者试 图分析形 成 上述不 同观点 的原 因 。G r o o t 等 对 于 这 类研 究 进 行 了详 细 的 回顾 与分
我 国学者 在 比较地方 化经济 与城 市化 经济 时通常从 产业技 术含 量高低 这一 异质性 方面展 开 。石 灵 云和 刘修岩 认为 , 地方 化经济 在我 国大 部分 产 业 中都 发 挥 显著 的促 进作 用 , 而 仅 有少 数 技 术含 量 相对 较高 的产业 支持城 市化经 济 。贺灿 飞 同样 指 出 , 集 聚效 应 主要 体现 在地 方 化经 济 而非 城 市 化 经济 , 仅高效 率 的产业 才能受 益于城 市化 经济 。然 而 , 同样有 较 多 的研 究并 不 支持 这 一基 本 结论 。 陈 良文 和杨开 忠 在对 我 国八个 制造 业 的分 析 中发 现 城 市化 经 济 效应 或 地 方 化经 济 效应 的存 在 与 否 和产 业技术 密集 度之 间的关 系并不 密切 , 高技术 产 业 中可 能并 不存 在 城市 化 经济 效应 。赵建 吉 和 曾刚 也 有类似 的发 现 。通 常新 兴产业 或高技 术产 业更 偏 向 于多样 性 的经 济环 境 ; 而对 于 传统 产业 而言 , 通常地 方化经 济效应 较强 。但是 他们 的研究 并没 有证 实这一 理论预期 : 城 市化 经济对 医药 和电 子 设备 制造业 这两类 高技 术产业 的发 展产 生负 向影 响 , 同时对 有色 金属冶 炼及压 延加 工业 、 交 通运输 设 备制 造业这 两类传 统产 业 的发 展起 显著 的正 向作 用 。从 以上文 献分 析 中可 以发 现 , 尽 管 产业 的技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成因与趋势_贺灿飞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成因与趋势_贺灿飞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成因与趋势 80 年代趋于分散而在 90 年代更趋集中。Ge( 2009 ) 通过计算产业集聚的 EG 指数, 发现从 1985 年到 2005 年, 中国的产业集聚水平显著上升。贺灿飞等( 2007 ) 基于 2004 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 通过计算不同地 理尺度下的制造业产业分布基尼系数和 Moran's I 系数, 发现中国制造业高度聚集在珠三角、 长三角以及 环渤海地区, 在华北、 东北、 四川以及两湖地区有一些连片分布; 空间尺度越小, 产业划分越细, 制造业在 空间上越集中, 并且, 省级、 城市和区县级尺度的产业地理集中程度的相关系数很高 。
二、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现状与趋势
( 一) 文献回顾 有大量文献考察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及其演变趋势 。这些研究普遍采用基尼系数或者 EG 指 数来衡量集聚, 基尼系数一般采用行业数据, 而 EG 指数采用企业数据( 见表 1 ) 。文枚( 2004 ) 采用第二和 发现截至 1995 年, 中国的许多制造业都高度 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考查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集中程度 , 1985 和 1995 年行业集中度的比较分析表明, 集中在几个沿海省区。对 1980 、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工业 地域上变得更为集中了。范剑勇( 2004 ) 研究发现, 改革以来中国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一体化水平 产业布局已发生根本改变, 绝大部分行业已经或正在转移进入东部沿海地区 ; 结合国际经验的 已有提高, “产业高集聚、 进一步讨论认为, 中国现阶段仍处于 地区低专业化” 的状况, 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总体上仍 较低, 且滞后于对外的一体化水平, 这一现状使得制造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罗勇和曹丽莉 ( 2005 ) 1997 、 采用 EG 指数 ( Ellison and Glaese,1997 ) 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 20 个制造行业 1993 、 2002 、 2003 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 1997 ~ 2003 年大部分 发现 1993 ~ 1997 年产业集聚程度有所下降, 产业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程度最高, 资本密集型产业次之, 劳动密集型产业最为 江苏、 广东、 山东、 浙江、 上海五省市产业比重较高, 而西部边远地区则 分散。产业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 远远落后, 两极分化严重。总体上看, 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 2007 ) 利用 EG 指数测算行业区域聚集和共聚的指标体系 , 路江涌和陶志刚( 2006 、 考察中国制造业的 并进行国际比较, 发现中国的行业区域聚集程度仍处在一 区域聚集程度在 1998 至 2003 年间的发展趋势, 个上升阶段, 无论就行业区域聚集程度还是行业区域共同聚集程度而言, 中国目前仍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20 世纪 80 年代产业分布的不平衡性稍有退化, 近期的水平。黄玖立和李坤望( 2006 ) 研究发现, 而 90 年 代分布的不平衡性和集中程度明显加速。 贺灿飞和谢秀珍 ( 2006 ) 延长了研究时间, 利用 1980 ~ 2003 年 发现中国制造业在空间上越来越集中 。具体而言, 大多数产业在 20 世纪 中国各省区两位数制造业数据, — 39 —

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来自中国265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来自中国265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1 . 2 基 于城 市 和 人 口因 素
1 期或 2 期, 本 文选择 的是更 长的时期 , 滞后 7 期, 即以 中的产业带来正外部性 。周 伟林 ( 2 0 0 4 ) 认 为城 市规模 2 0 0 4 年 各个城 市的制造业集 聚度为基 准。 的扩大为劳动力 提供 更 多 的就业 机会 , 使 得 劳动 力 的 C { t y s i z e 表示第 i 个 城市 的城市 规模 , 我们 人 口指 搜寻成本大 幅降低 , 同时 大城 市 良好 的公共 基础 服务 标来表示城市规模 , 用 i 市的人 口数量 和全 国城市 人 口 也将吸引大量人才涌人大城 市 。因此 , 在一定 范 围内 , 数量 的平均值 , 这两者 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 。 城市规模 的扩大能促进制造业集 聚 。 T r a n s p o r t 表示各市交通 运输 和基 础设施 建条 件 , 1 . 3 基 于 空 间 因素 这里采用各市 的人均城市道路面 积与全 国人 均城市 道 金煜 ( 2 0 0 6 ) 认 为区域间的运输 成本直 接决定这 区 路面积的 比值来衡量 。 域的集聚力和分散力 的大小 , 运输 成本越 小 , 集聚力 越 K n o wl e d g e 表示第 i 个城 市的知识密集 度。i 市 的 强 。因此 , 在一定范围内 , 交通运输条 件 的改善能促 进 每万人拥有 的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量 和全 国城 市每 万 制造 业集聚 。 人拥有的高等学校 专 任教师 数量 平均 水平 , 两者 的比
城市经济 学的理论 指出城市规模 的扩大会 为城 市
在滞后期 的选择上不 同于其 他学者所通 常采用 的滞后
2 模型设定 、 变量 设计 与 数 据 说 明
2 . 1 模 型 设 定

中国制造业集聚趋势背后的逻辑

中国制造业集聚趋势背后的逻辑

中国制造业集聚趋势背后的逻辑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制造业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呈现出一种集聚趋势,众多企业纷纷涌向特定地区,形成产业链完整的产业集群。

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政策导向是推动制造业集聚的重要原因。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加快转型升级。

这些政策为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企业在特定地区形成集聚效应,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也是制造业集聚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企业之间倾向于在同一地区展开竞争与合作,共同应对市场变化。

这样既能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又能便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创新。

产业链协同效应也是制造业集聚的重要原因。

在特定地区,企业之间往往存在着上下游产业链的关联,一家企业的崛起能够带动周边企业的发展。

这种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使得企业集聚地区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进一步提升了地区的竞争力。

同时,人才集聚也是制造业集聚的关键因素。

在制造业发达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支持。

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与共享,有助于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制造业集聚还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

一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

这些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了制造业集聚的地理优势。

制造业集聚还与地区文化底蕴密切相关。

在一些具有浓厚产业文化的地区,企业更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进而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集聚趋势背后的逻辑,涉及到政策导向、市场需求、产业链协同、人才集聚、地理因素和地区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着我国制造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这种集聚效应下,我国制造业有望实现更高水平的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聚焦中国制造:产业集聚新动向分析

聚焦中国制造:产业集聚新动向分析

聚焦中国制造:产业集聚新动向分析作为一名专注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观察者,我深入分析了当前产业集聚的新动向,希望从中揭示出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关键趋势。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集聚效应愈发显著。

从沿海地区向内陆转移,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延伸,产业的集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看到了新的动向。

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向高端化转型。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中国迅速崛起,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集聚不再仅仅追求规模的扩张,更注重质的提升。

再次,产业集聚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制造业集聚的地理分布正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选择在西部和中部地区投资兴业,产业集聚不再局限于沿海地区,而是向全国范围内扩散。

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日益紧密。

随着制造业集聚的不断壮大,与之相伴的城市发展也日益繁荣。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总的来说,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正在呈现出新的动向,这些动向既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相信,在中国政府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在我国这片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土地上,制造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一名身处其中的参与者,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无限潜能。

在产业集聚的新动向中,我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一个更加高端、智能、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新兴产业的发展,让我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充满信心。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中国迅速崛起,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

我曾参观过一个新能源产业园区,那里的企业致力于研发和生产新能源材料,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国制造业区域格局时空演化研究

我国制造业区域格局时空演化研究

我国制造业区域格局时空演化研究作者:文超等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04期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收集2003-2014年间我国制造业总产出的各项数据,在空间上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进行横向对比考察,构建相对基尼系数衡量我国制造业区域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

研究发现过去十多年间我国各产业空间集聚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产业间因为资源依赖或技术扩散等因素出现明显分化现象,各产业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东、中、西部的格局差异。

关键词:制造业区域格局时空演变空间分布协调发展引言国外对于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但基于不同国家的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不同,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路径也很难被模仿与复制。

国内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研究也比较普及,但是由于切入视角和研究方法不同也导致研究成果各有千秋。

贺灿飞、谢秀珍(2006)根据1980-2003年间我国制造业数据,运用基尼系数、Moran’s I指数测量我国产业区位集聚情况,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制造业在区域分布上经历了先分散后集聚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集聚效应更趋明显,同时在各大区域内部其产业结构也呈多元化、均衡化的发展态势。

樊福卓(2007)根据我国1985-2004年29个省份的33个产业数据进行分析,构造地区专业化系数进行计量,结论显示我国各产业区域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同时发现在考察区域产业集聚时,若忽略各区域经济体量差别,会高估我国区域专业化水平。

但在近年出口疲软、内需不足和产能过剩的经济状态下,我国制造业分布的区域格局正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本文拟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4-2015)》和《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5)》的产业数据,收集过去12年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各产业总产值作为基础数据,构建相对基尼系数来考察近年来我国各产业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和时间上的变化趋势。

研究方法(一)产业区位基尼系数为了方便与国内外大多数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这里采用国际惯用的产业区位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指标,将传统基尼系数加以变化,运用于产业空间分布差异程度的计量。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_贺灿飞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_贺灿飞

地理学报ACTAGEOGRAPHICASINICA第61卷第2期2006年2月Vol.61,No.2Feb.,2006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贺灿飞1,谢秀珍1,2(1.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100871;2.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城市学院,深圳518055)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在市场化和全球化力量的共同影响下发生了显著变化。

利用1980-2003年中国各省区两位数制造业数据,发现中国制造业在空间上越来越集中,而各省的产业结构则越来越多元化。

具体而言,大多数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趋于分散而在90年代更趋集中,而大多数省份产业结构总体上趋于多元化的同时,在90年代后期显露专业化的迹象。

统计结果表明,经济全球化、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等是导致产业空间集中的原因,经济地理模型中强调的外部经济并没有促进产业地理集中,激烈的产业内市场竞争推动了产业空间分散。

关键词:地理集中;专业化;全球化;制造业;中国1引言本质上,经济转型是经济权力从中央下放到地方和微观决策权从政府转移到企业和家庭的分权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主体,面对来自国内外的竞争。

由于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参与经济转型进度的差异,产业空间区位在过去20多年发生了显著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空间结构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作用下,各产业是否在空间上更为集中?各省产业结构是否更多元化?什么因素决定产业空间格局?已有研究更多关注欧洲和北美的产业地理集中态势,发现区域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对产业地理集中具有显著的影响[1-4]。

这些研究根据贸易模型和经济地理模型寻求对于产业地理集中和专业化的解释。

本文采用中国各省区两位数制造业的数据,考察了1980 ̄2003年间制造业地理集中和专业化趋势。

基于理论分析,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决定因素。

总体而言,多数制造业在空间越来越集中,各省区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

产业特性_区域特征与中国制造业省区集聚_贺灿飞(1)

产业特性_区域特征与中国制造业省区集聚_贺灿飞(1)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5卷第10期2010年10月V ol.65,No.10Oct.,2010收稿日期:2010-01-10;修订日期:2010-08-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065)[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0871065]作者简介:贺灿飞(1972-),男,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5164M),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产业和区域经济等研究。

E-mail:hecanfei@1218-1228页产业特性、区域特征与中国制造业省区集聚贺灿飞1,2,朱彦刚1,3,朱晟君1(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2.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北京100871;3.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510855)摘要:产业地理集聚存在产业差异和区域差异。

本文结合产业特性和区域特征揭示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

采用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本文发现交通密度、政府支出比重、开发区数量以及贸易壁垒强度等区域特征显著影响产业集聚。

在产业特性与区域特征交叉分析中发现,市场化促进了农业投入依赖性强、产业联系强、劳动密集型及研发密集型的产业的空间扩散,交通网络的完善有利于产业联系强的、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的分散布局,在市场潜力较大的省区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更为集聚;地方政府的产业和区域政策促进了产业联系较强的产业集聚,而拉动了利税率高的、国有企业主导的、属于国家重点计划的产业分散布局;各级政府建立的开发区和园区则尤其不利于国家计划重点产业的集聚和规模经济的实现。

本文研究表明,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对于中国的制造业集聚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而中国的政策制度环境也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影响因素。

论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及其决定因素

论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及其决定因素

论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及其决定因素【摘要】产业集聚或地理集中、专业化与集群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分析我国制造业地理集中情形有助于进一步探究我国制造业形成这种地理集中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制造业地理集中决定因素一、产业地理集中的理论概述1、产业地理集中的概念布雷克曼等人(2004)认为,集中和集聚皆为经济活动的某个部分。

集中考察少数明确划分的部门(尤其是一些工业)的空间位置,而集聚则考察经济活动的更大部分的空间位置。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产业集群或产业地理集中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所形成一个强劲、稳定、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

2、产业地理集中的相关理论和模型一些产业或部门在参与全球范围内组织和配置资源的过程中,选择某些特定的地域来集聚和发展,而形成一些新的产业区或产业集群。

马歇尔在1920年《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了“产业空间集聚”的问题。

1990年以来,研究转向于从新熊彼特主义的观点出发,结合创新、技术变化、经济增长和贸易以研究产业集聚的创新体系(Lundvall,1992)。

克鲁格曼应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递增收益、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关系等,解释产业的空间聚集。

迈克尔·波特(Porter,1998,2000)从战略管理和竞争的角度描述和分析产业地理集中。

产业地理集中有利于地区竞争力的提高,它是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第一,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提出该理论并解释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

马歇尔把这种产业聚集区称为“产业区”。

克鲁格曼发展了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提出了“规模报酬递增”模型,他实证考察了报酬递增对制造业地理集聚的作用机理,提出制造业支出占总支出的份额、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运输成本三个参数是决定制造业企业地理集聚的关键性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精度、 集聚指数、 地理尺度 两位数制造业, 基尼系数, 省 EG 指数, 两位数制造业, 省 EG 指 数, 企 业, 省、 地级市 和县 两位数制造业, 基尼系数, 省 两位数制造业, 基尼系数, 省 工业, 工业份额, 省 两位数、 三位数和四位数制造 业, 基尼系数, 省、 地级市、 县 SP 两位数制造业, 基尼系数、 MHHI 指数, 指数、 省区 EG 指 数, 企 业, 省、 地级市 和县 两位数制造业, 基尼系数, 省; EG 指数, 企业, 省 两位数制造业, 基尼系数, 省 两位数制造业, 基尼系数, 省
南方经济 2011 年第 6 期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成因与趋势
贺灿飞 潘峰华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制造业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的重构 。本文基于中国省区尺度的制造业数据, 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到 2008 年期间的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 总体上, 现阶段中国 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 然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存在显著的产业差 的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较高, 异, 依赖于特定自然资源投入的产业 , 地理集聚程度相对较低, 而依赖大量中间产品投入的资本技术密集 型产业的地理集聚度则较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是外资主导并且以出口为主, 高度集中在沿海省区。 中国的产业集聚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 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 产业地理集聚程度上升进 入了加速期, 地理集聚程度在 2004 年左右达到顶峰。本文回顾了中国产业地理集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传统的贸易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集聚经济理论是理解中国的产集聚的重要视角 , 但中国转型经济 市场化、 全球化和地方分权对中国制造业集聚和分散具有显著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 的特殊制度环境下, 转型的深化及其在全球经济体中地位的调整, 全球力量与地方力量的相互作用将不断重塑中国的制造业 地理格局。 关键词: 产业集聚 文献标识码: A 制造业 基尼系数 转型经济 JEL 分类号: R30 , R11 ,R12 中图分类号: F753. 0
文章编号: 1000 - 6249 ( 2011 ) 06 - 0038 - 015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中国制造业地理格局发生了急 剧的变化。在宏观尺度上看, 产业逐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 与之伴随着的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制造业比 重逐步下降, 特别是以东北为代表的老工业地区的衰落极为明显 ( Fan and Scott,2003 ; Wen,2004 ; He et al. ,2007 ; He et al. ,2008 ; 贺灿飞,2008 ; Lu and Tao,2009 ; 贺灿飞等,2010 ) 。同时, 在很多 区县甚至乡镇上形成数量众多的产业集群 , 这些产业集群往往由成千上万家同行业企业构成, 产品大量 省级、 城市级以及县级开发 出口国外市场 ( 王缉慈等,2001 、2010 ) 。 同时各级政府通过设立国家级、 区, 客观上促进了产业的地理集聚。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尺度, 产业集聚在中国都成了普遍现象 。 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学能够解释产业地理集聚 。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产业区位由技术、 劳动力 产业集聚发生在具有比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势的地区 ( Ohlin,1957 ) 。 市场一体化将促 和自然资源等外生资源禀赋决定 , 进产业的地理集聚。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采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假设 , 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的 局限, 发现规模经济是影响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企业倾向于集聚在市场潜力较大的地区 ( Krugman, 1980 ) 。在新经济地理模型中, 产业地理区位完全内生化 ( Krugman,1991 ; Venables,1996 ) 。 产业地理
- 经济全球化、 比较优势和规模 经济 地区特征、 产业特征以及两者 交互项 经济地 理、 新 经 济 地 理、 经济 政策 比较优 势、 全 球 化 和 制 度、 集 聚经济 劳动密 集 度、 技 术 密 集 度、 规 模经济、 市场规模、 产业关联 地方保 护 主 义、 溢 出 效 应、 运 输成本和自然禀赋 市场潜 力、 全 球 化 因 素、 资源 投入 政策和制度因素、 劳动力素质 、 和成本 规 模 经 济、 自然资源 和区位通达性 区位特 征、 产 业 特 征、 比较优 势、 新经济地理学因素
表1 作者( 年份) 文玫( 2004 ) 曹丽莉 罗勇, ( 2005 ) 路江涌, 陶志刚 ( 2006 ) 贺灿飞, 谢秀珍 ( 2006 ) 黄玖立, 李坤望 ( 2006 ) 金煜, 陈钊, 陆铭 ( 2006 ) 贺灿飞, 潘峰华, 孙蕾( 2007 ) 王业强, 魏后凯 ( 2007 ) 路江涌, 陶志刚, ( 2007 ) Ge( 2009 ) 贺灿飞, 谢秀珍, 潘峰华( 2008 ) 贺 灿 飞, 朱彦刚和 朱晟君( 2010 ) 中国产业集聚的测量和影响因素研究代表性研究 时间范围 1980 , 1985 , 1995 1993 , 1997 , 2002 , 2003 1998 ~ 2003 影响集聚的主要变量 市场规模、 交通成本 -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成因与趋势 80 年代趋于分散而在 90 年代更趋集中。Ge( 2009 ) 通过计算产业集聚的 EG 指数, 发现从 1985 年到 2005 年, 中国的产业集聚水平显著上升。贺灿飞等( 2007 ) 基于 2004 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 通过计算不同地 理尺度下的制造业产业分布基尼系数和 Moran's I 系数, 发现中国制造业高度聚集在珠三角、 长三角以及 环渤海地区, 在华北、 东北、 四川以及两湖地区有一些连片分布; 空间尺度越小, 产业划分越细, 制造业在 空间上越集中, 并且, 省级、 城市和区县级尺度的产业地理集中程度的相关系数很高 。
Email: hecanfei@ urban. 贺灿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北京大学 - 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 , pku. edu. cn, Email: pfhpku@ 通讯地址: 北京大学逸夫二楼 3153 , 邮政编码: 100871 。 潘峰华,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163. com。感谢范剑勇、 “制造业地理集聚对企业 陆铭和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 , 文责自负。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产业转移与我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 项 生产率与出口绩效的影响 ( 项目号 41071075 ) ” 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目号 10zd&022 ) ” 对本研究的资助。
二、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现状与趋势
( 一) 文献回顾 有大量文献考察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及其演变趋势 。这些研究普遍采用基尼系数或者 EG 指 数来衡量集聚, 基尼系数一般采用行业数据, 而 EG 指数采用企业数据( 见表 1 ) 。文枚( 2004 ) 采用第二和 发现截至 1995 年, 中国的许多制造业都高度 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考查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集中程度 , 1985 和 1995 年行业集中度的比较分析表明, 集中在几个沿海省区。对 1980 、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工业 地域上变得更为集中了。范剑勇( 2004 ) 研究发现, 改革以来中国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一体化水平 产业布局已发生根本改变, 绝大部分行业已经或正在转移进入东部沿海地区 ; 结合国际经验的 已有提高, “产业高集聚、 进一步讨论认为, 中国现阶段仍处于 地区低专业化” 的状况, 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总体上仍 较低, 且滞后于对外的一体化水平, 这一现状使得制造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罗勇和曹丽莉 ( 2005 ) 1997 、 采用 EG 指数 ( Ellison and Glaese,1997 ) 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 20 个制造行业 1993 、 2002 、 2003 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 1997 ~ 2003 年大部分 发现 1993 ~ 1997 年产业集聚程度有所下降, 产业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程度最高, 资本密集型产业次之, 劳动密集型产业最为 江苏、 广东、 山东、 浙江、 上海五省市产业比重较高, 而西部边远地区则 分散。产业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 远远落后, 两极分化严重。总体上看, 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 2007 ) 利用 EG 指数测算行业区域聚集和共聚的指标体系 , 路江涌和陶志刚( 2006 、 考察中国制造业的 并进行国际比较, 发现中国的行业区域聚集程度仍处在一 区域聚集程度在 1998 至 2003 年间的发展趋势, 个上升阶段, 无论就行业区域聚集程度还是行业区域共同聚集程度而言, 中国目前仍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20 世纪 80 年代产业分布的不平衡性稍有退化, 近期的水平。黄玖立和李坤望( 2006 ) 研究发现, 而 90 年 代分布的不平衡性和集中程度明显加速。 贺灿飞和谢秀珍 ( 2006 ) 延长了研究时间, 利用 1980 ~ 2003 年 发现中国制造业在空间上越来越集中 。具体而言, 大多数产业在 20 世纪 中国各省区两位数制造业数据, — 39 —
1980 ~ 2003 1980 , 1985 , 1990 , 1997 1987 ~ 2001
*
— 38 —
南方经济 2011 年第 6 期 集聚取决于交通成本与规模经济的相互作用 。但是, 新经济地理模型并没有否定传统经济地理因素的重 ( , 2006 ; , 2010 ) 。 , 贺灿飞等 事实上 一些传统地理因素在新经济地理理论中成为产业地 要性 金煜等 理集聚的原始动力, 这种纯经济地理因素导致初始产业集聚, 通过新经济地理因素进一步强化产业地理 集聚。任何单一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产业区位现象 , 自然优势和集聚经济共同决定产业区 1991 ) 。 位( Krugman, 在经济转轨国家, 产业集聚依赖的市场机制条件不完善, 制度和政策因素对产业地理分布起关键作 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化是理解我国产业地理格局的重要视角 ( 贺灿飞等,2010 ) 。 用。研究表明, 一方面,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 , 市场机制成为资源分配的根本手段, 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 参与国际贸易,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提升比 从而能够逐步引导我国的产业区位 ;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对产业区位的影响 , 进一步促进产业向地理区位较好的沿海地区集中 ( Ge,2009 ; 贺 灿飞和谢秀珍,2006 ) 。另一方面,经济权力下放,尤其是财政分权,极大地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自主决 策能力,导致激烈的区域竞争, 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和产业发展战略的模仿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和产业分散布局 ( Young,2000 ; Bai et al. ,2004 ; Poncet, 2005 ) 。中国制造业的地理格局正是在这种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并不断调整 。 目前,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政策领域关注的焦点 。 一方面, 产业集聚被认为是促进地方经济 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 产业集聚对区域发展差异的长期影响还存在广泛的争议。 本文 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集聚的成因及趋势。 第二部分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 主要从宏观尺度, 上, 利用较新的数据考察中国制造业集聚现状和变化趋势 。第三部分提出经济转型是解释中国制造业空 间集聚的重要视角。第四部分是结论和展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