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评点《苏武传》.
《苏武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苏武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aa887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17.png)
《苏武传》教案一、教案简介《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被誉为古代军事抗击外敌的佳作,也是中国古代壮烈忠诚精神的代表之一。
本教案针对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内容,通过学生对《苏武传》故事的学习理解,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忠诚品质。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包含的忠诚精神;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分析思考能力;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4.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感悟忠诚的含义和价值;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四、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准备他们对“忠诚”这个概念的理解。
然后介绍《苏武传》这个故事,并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们阅读《苏武传》故事,并回答一系列相关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深入思考故事中的忠诚精神。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以下问题:a.你对苏武的忠诚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b.你对苏武的表现有什么感想?你想要像苏武一样忠诚吗?c.如果你遇到类似的困境,你会怎么做?4.写作活动(30分钟)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忠诚的文章。
可以是对《苏武传》中苏武忠诚精神的理解和赞美,也可以是对自己对忠诚的理解和反思。
5.展示和分享(15分钟)让学生们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教师可以选择几篇优秀作文进行点评和表扬。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忠诚精神的重要性和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收获。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评估小组讨论的质量;2.阅读理解问题的答案是否准确和完整;3.写作活动的作文是否能够正确表达学生的思想和观点。
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9dd9ad2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1f.png)
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2.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研读体会文章鲜明突出的对比与生动入微的细节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卫律劝降、苏武牧羊、李陵劝降等重点段落,对比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2.从文中归纳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言行选择?【教学设想】1.为避免课堂流于枯燥的字词讲解,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译注等准备工作;2.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应让学生多读,以培养文言文语感;3.在欣赏课文时,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将重点由“言”转移至“文”上,吸引学生兴趣。
【辅助手段】PPT,板书【课时安排】4课时公开课为第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标题:苏武传)故事讲到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牵连入匈奴国中叛乱事件,他两度寻死,慷慨陈词,终于消弭了可能导致两国发生误解争端的危机,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但是不料匈奴公然违背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扣留了苏武等使节,要逼迫他们投降,以此来羞辱汉朝。
卫律的威逼利诱以失败告终。
(板书:苏武-张胜,苏武-卫律)匈奴明白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便改变了劝降策略。
二、研读:“乃幽武至大窖中,绝不饮食。
”想以摧毁折磨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可是苏武“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顽强地活了下来。
以至于“匈奴以为神”。
于是匈奴变更为残酷的方式,“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1980baf61fb7360a4c652b.png)
《苏武传》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一)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新教材新学案》(第66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10ae82a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8.png)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感受人物自身的魅力。
2.通过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3.通过关键文段的分析,鉴赏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通过深入探究,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和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秦腔《苏武牧羊》片段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中讲的是谁的故事吗?是的,是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
那么谁能给我们讲讲关于苏武的故事?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班固的《汉书》,学习,更全面地了解苏武其人其事。
二、设置情境高二年级计划组织一次“重温课文经典,致敬历史英雄"专题讨论会。
现需要各班从本单元历史人物中任选其一,梳理人物生平,挖掘人物精神,赏析写作艺术特色,为讨论会做准备。
作为班级一员,请你仔细研读《苏武传》,依照要求为专题讨论会做准备。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问题1(老师提问):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学生A:苏武是奉命出使匈奴,目的是为了通和好。
在遭遇上,他被虞常谋反,然后卫律逼降,但苏武坚持不屈。
最后,他被流放北海,杖节牧羊,历经磨难,但最终回归汉朝。
老师:不错,你概括得很清楚。
但在回答时,可以更注重用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比如“苏武奉命使匈奴,欲通好也”之类的。
同时,要注意在叙述时保持逻辑清晰,确保故事情节不会被弄混。
在文言文中,表达方式对于整体语感的形成至关重要。
问题2(老师提问):请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每部分的内容。
学生B:第一部分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和出使匈奴的原因;第二部分详细叙述了苏武在匈奴的艰难经历,包括虞常谋反、卫律逼降、流放北海等;第三部分则是苏武历经磨难后终于回归汉朝的过程。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42dbb0a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a.png)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题《苏武传》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脉络,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脉络,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3、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教学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一、导入“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苏武牧羊。
唐代的温庭筠曾写过一首《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该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看看苏武身上有哪一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了解作者及《汉书》1、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主要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
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
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上课使用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上课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d93c096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2.png)
家庭--- 父亲: 班彪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 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中国现存的最早
的文人五言诗之一,咏叹缇萦救父的故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这四人都有多篇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 深远,是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者,标志着汉大赋的内容、风格 的成熟。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苏武牧羊
天汉元年,苏武奉命出使 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 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 海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 不屈。始元六年,因匈奴与 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其决 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 世,传唱千古。
疏通字音
至栘(yí)中 数(shuò) 且鞮(jū dī) 阏氏(yān zhī) 於靬(wūjiān) 置煴(yún)火 牧羝(dī)
屡次 批
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 用来互相抵押
一 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 定语后 长辈
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 赞置许
段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 凭…的身份
更加 倨傲
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 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 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省趁略机句
募:招募;俱:一同
律曰:“君因我降, 与君为兄弟;今不听
通过 做,结交为
第
吾计,后虽复欲见我, 哪,怎么
尚可得乎?”武骂律 曰:“汝为人臣子,
同“叛”,背叛
五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做
为降虏于蛮夷,何以
状语后置
段
汝为见?且单于信汝, 语气词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cae07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7.png)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武传》,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苏武传》全文阅读,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
2. 重点词汇: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如“节”、“牧羊”、“匈奴”等。
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重点句子,理解句子背后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苏武的精神品质。
4. 重点讲解:教师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情感教育: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复习《苏武传》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苏武及其时代背景。
五、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心得体会和拓展阅读。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苏武传》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武在面对困境时坚守节操的事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其高尚品质。
2. 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苏武的位置,思考如何作出选择,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苏武传》原文及相关注释、译文。
2. 网络资源:查找与苏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3. 课外读物:推荐苏武相关书籍、论文,拓展学生视野。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武传——公开课剖析
![苏武传——公开课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c2a27abe23482fb4da4c3f.png)
(判断) (被动) (定语后置 ) (判断) (被动) (宾语前置 ) (判断) (宾语前置 ) (介宾后置 )
准确朗读 整体感知
稍迁至栘中厩监 且鞮侯单于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置煴火,覆武其上 武卧啮雪 使牧羝
yí ,园名;jiù ,马棚,马圈 jū,dī.单于:蒙语为广大,天 gōu,姓氏 yān zhī,匈奴王后 yūn,微火 niè ,咬,嚼 dī,公羊
武能网纺缴 节旄尽落
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春秋》 (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 (左丘明)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国语》----传为左丘明所著。是我国最早的国 别体史书 《战国策》---- 国别体史书 (作者不详,由西汉 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第三部分(10)回汉朝。
春暖花开终归汉,须发尽白也无悔。
1、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 忠诚、信念与意志: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 的斗争精神。 2、课文最后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1)叹惋、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 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 保持了民族气节。 (2)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 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
2、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张胜的贪生怕死 苏武的大义凛然
卫律的卖国求荣
苏武的高风亮节
李陵的计较个人
《苏武传》公开课课件
![《苏武传》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3621b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f.png)
汉朝推崇儒家思想,强调忠君爱 国,苏武的忠诚与气节成为当时 社会的典范。
作者介绍
01
02
03
作者
班固,东汉时期史学家、 文学家。
主要作品
《汉书》、《两都赋》等 。
文学地位
被誉为“汉赋四大家”之 一。
创作背景
个人经历
班固因事被捕入狱,后被释放,心怀感慨,创作《苏武传》以抒发胸臆。
社会影响
通过《苏武传》的创作,班固表达了对忠诚、气节的崇尚,对当时社会产生了 深远影响。
义士。
03 《苏武传》的艺术特色
叙事手法
倒叙与插叙
通过倒叙和插叙的手法,使故事 情节更加紧凑,增强了故事的悬
念和吸引力。
情节安排
情节安排巧妙,情节之间的逻辑关 系清晰,使得故事情节连贯,易于 理解。
叙事节奏
叙事节奏把握得当,快慢有度,使 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人物塑造
人物性格鲜明
人物关系复杂
04
分析《苏武传》所体现 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 。
学习建议
01
02
03
04
精读文本
仔细阅读《汉书·苏武传》, 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
解苏武的精神内涵。
对比阅读
将《汉书·苏武传》与《史记· 苏武传》进行对比阅读,分析 两部史书在记述上的异同点。
深入思考
结合思考题进行深入思考,培 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阅关于《苏武传》的学术论文,深入了 解学界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提高对苏武故 事的理解层次。
思考题设计
01
苏武在北海牧羊期间, 如何保持坚定的信念和 忠诚?请结合文本分析 。
02
比较《汉书·苏武传》与 《史记·苏武传》在内容 上的异同点,并分析原 因。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9a65d67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d.png)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且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班固及《汉书》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常见字词。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精神。
(二)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播放《苏武牧羊》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文化常识1.了解作者:班固(32—92年)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家庭——父亲:班彪(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汉书》)①(虽)才高八斗史学界:与司马迁并称“班马";文学界:与扬雄并被称“班扬”;地理界:与张衡并被称“班张";辞赋:九岁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汉赋四大家”之一。
《两都赋》②(却)官卑位低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向朝廷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
皇帝下诏入狱。
幸得班超上书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
汉明帝了解情况后,任命他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图书,先后任郎官、校定秘书、玄武司马(都是下级官吏)。
《苏武传》特色点评
![《苏武传》特色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3bb4bd18770bf78a64295471.png)
《苏武传》特色点评1.结合课文讨论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作用。
[解读]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
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
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
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
”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
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2.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起到了对比映衬的作用,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解读] 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张胜、卫律、李陵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
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苏武传》教学简案及评点
![《苏武传》教学简案及评点](https://img.taocdn.com/s3/m/8f3189acf524ccbff1218431.png)
语 文教 学 通讯 2 1.A 005 /
苏 对 比 、 反 衬 的 写 作 手 法 和 对 人 物 席 不 知 寒 。— — 张 养 浩 《1认 真 阅 读 课 文 , 标 记 、 字 层 面 的 问 题 。 ) . 并 查
卫 律 : 国求 荣 , 廉 鲜 耻 , 卖 寡 阴险狡 诈 。 苏武 :忠 贞不 二 ,
找 、 实重难 点字 词句 。 落 2学 生 上 网 查 找 有 关 苏 武 的 . 整理 、 集。 收
不 屈 的 高 尚精 神 ,体 会 古 代 文 学 意 赅 , 师 作 适 当点 评 。 教
【 学 重点 】 教
1 学 习 通 过 细 节 描 写 、 x- . -比 立 传 呢 ? 本 文 是 不 是 苏 武 的 生 平 地 坎 煜 火 之 上 , 蹈 其 背 以 出 血 , , j “
4问 题 研 讨 : .
苏 武 在 匈 奴 娶 胡 妇 生 子 的故 民 族 气 节 。 有 叙 写 ( 本 没 有 节 选 )此 事 宜 课 , ( 部 分 活 动 着 重 把 握 作 品 此
资料 , 据 自己的阅 读兴趣 选 择 、 事在 《 书 ・ 武 传 》 后半 部 分 根 汉 苏 的
2通 过 人 物 形 象 赏 析 体 会 传 .
统 文化 内涵 。
缘 南 : 命 出使 匈 奴 , 通 和 形 象 ? 给 你 印 象 比 较 深 刻 的 是 哪 奉 以
好 。
一
【 学方 法 】 教
1比 较 分 析 。 对 人 物 进 行 横 .
向和纵 向对 比分析 。
个 ?为 什 么 印 象 深 刻 ?( 论 后 讨
心 恰 当选 材 的 写 作 特 点 。 4学 习 苏 武 坚 持 气 节 、 武 . 威 形象 的审美 过程 。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阅读笔记分享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阅读笔记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1966934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a.png)
近日,我在一次公开课上,认真听取了老师就《苏武传》这一名篇的精彩讲解。
在老师的讲座中,我不仅深刻了解了《苏武传》的历史背景、意义和美学价值,而且更感受到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下面是我就此次公开课的阅读笔记分享。
一、观感《苏武传》是汉代人物传记中的十篇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与历史价值。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它笔触细腻,情感温暖,令人不禁为其韵味所吸引。
作品众多的历史小说中,《苏武传》成就卓越,田忌赛马、项羽失道,都显得逊色了。
二、历史背景《苏武传》的背景是汉武帝时期,汉朝迎来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大和平时期,战争之后整个社会进入了和平时期,这时的皇帝开始注重文化建设。
汉武帝多次号召其臣子,希望他们撰写更多对文学艺术的探索。
苏武正是受到汉文帝'"'和汉武帝"'的关注,得以展示自己才华的作品。
三、意义《苏武传》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
苏武身为一个中国人表现出来的民族尊严、爱国爱民的精神,在当今社会记忆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它还提醒我们,要秉持爱国之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不可失去对中国民族精神的追求,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四、美学价值《苏武传》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它以深入笔触描绘出了苏武在塞外的孤独、困苦与忍耐。
在小说中,苏武化身为一只羊,任由畏惧、疲惫不断侵蚀自己的身心,但他却在那片无尽的荒地上坚强不屈、坚守信仰。
而这种信仰也成为了一种高超的思想、文化以及精神体验,在当今文化交流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五、反思经过学习,我反思自己的爱国情怀已远远不足。
在今天这个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意义远非我们所想,它不仅是爱国爱民,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和传承,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正义信念。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我们责任重大,要时刻保持本来的爱国之心,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为中国梦而奋斗。
《苏武传》是一篇经典之作,它激发着每个人的爱国热情,提醒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笃定自己对国家的信仰,记得乡愁乡情,从而为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苏武传》教案二:教学评估过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苏武传》教案二:教学评估过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b2ade0a6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a.png)
教学评估在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而阅读理解能力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教学评估中如何准确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成了很有意义的问题。
本文将以《苏武传》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评估中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评估前的准备在开始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之前,教师必须先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明确评估目的:教师要明确评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是为了制定更合适的教学策略。
2.确定评估内容:教师需要确定评估的内容,包括文章的内容、难度、语言表达、情感因素等。
3.选择评估方式:评估方式有很多种,如听写、填空、选择、阅读理解等,教师需要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评估过程中的方法在评估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1.阅读理解题目:教师可以从文章中选取一些阅读理解题目来进行评估,这样可以直接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可以采用选择、填空或解释文章中的某个词语等方式来设计题目。
2.开放式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从而考察其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你认为苏武用什么方法保存了自己的生命?”,“苏武在困境中的心理变化有哪些?”等等。
3.讲解和解读:在评估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在讲解和解读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表达,以评估其阅读理解能力。
4.口头测试:口头测试是评估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随机选择一些学生来回答问题或进行阅读理解讲解等,以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评估后的分析和总结评估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改进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分析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分析他们在理解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苏武传》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苏武传》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https://img.taocdn.com/s3/m/3c112fe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10.png)
《苏武传》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3.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两千多年前,在北海边正,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
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
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他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苏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作者介绍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公开课评点《苏武传》
![公开课评点《苏武传》](https://img.taocdn.com/s3/m/1c54bd2067ec102de2bd891b.png)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 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而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 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 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二、卫律与苏武
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 世,而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 气,光明磊落。
武亦常人也!
个性解读
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 作《答苏武书》回复。试结合课文和这一段文字,谈 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 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 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 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 ,尚犹嘉子之节, 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 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 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 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评点《苏武传》 先着眼整体与局部的原则:
两千多年 来,苏武崇高 的气节,成为 中国伦理人格 的榜样,成为 一种民族文化 的心理要素。 情感体验
[苏武牧羊]的故事 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书· 苏武传》载:天汉元年 (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 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 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 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 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 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 回朝。苏武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 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脂评有以下作用:
1.披露了此书的创作情况。 2.披露了作者的情况。 3、对此书的思想、艺术特点作了总结。有些评注 相当精彩。 4.披露了此书的素材来源情况.
脂砚斋以后,尚有“护花主人”王希廉评, “太平闲人”张新之评,“大某山民”姚燮评, 还有其他人的评点,如“桐花凤阁”评等等。 王希廉认为,第五回是《红楼梦》的“纲领”,又说: “《红楼梦》一书,全部关键是‘真假’二字。读者须 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 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 便心目了然,不为作者齿冷,亦知作者匠心。” 又针对书中人物发议论说: “王凤姐无德而有才,故才亦不正;元春才德固好,而 寿既不永,福亦不久;迎春是无能,不是有德;探春有 才德,非全美;惜春是偏僻之性,非才非德;黛玉一味 痴情,心地狭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宝钗却是 有德有才,虽寿不可知,而福薄已见;妙玉才德近于怪 诞,故身陷盗贼;史湘云是旷达一流,不是正经才德; 巧姐才德平平;秦氏不足论,均非揭露之器;此十二钗 所以俱隶薄命司也。”
苏武传评析课
![苏武传评析课](https://img.taocdn.com/s3/m/512901e948d7c1c708a145d9.png)
•空以身膏草野
使动用法,使……争斗
•杖汉节牧羊
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 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拄着
文言知识点归纳
古今异义
明年
古义:第二年 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
不幸 古义:去世
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的
操持 古义:拿着 今义:料理、筹划
左右 古义:侍卫人员。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
文言知识点归纳 特殊句式
B
D
A
D
c
D
汉武帝很有前瞻
能力,他刚登基
就设年号纪元,
他的第一个年号,
也就是中国第一
个年号叫建元,
有「创建新纪元」
的意思,接着他
每六年改一次年
号:
第一步:初读全文。读懂的画○
第二步:文言文一般符合v+n的语法 套路 意季布匿其所 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第三步:依据文字展开联想,把读懂得○,
你
好 苏武传评析
学
习
拓 的三
展 能、
延 力阅
伸
与 方 法
读 文 言 文
做二
题 、 断 句
、 能 力 提 升
础 知 识
一 、 复 习 巩 固
课
目 标
文
基
章 壹
节
复习巩固
D
通,是通假字。百“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 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度因,书 写者没有使用知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替道代, 同,是指异体字。字音和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B
B
《苏武传》教学简案及评点-张宏峰
![《苏武传》教学简案及评点-张宏峰](https://img.taocdn.com/s3/m/651f993976a20029bc642d8c.png)
《苏武传》教学简案及评点张宏峰教学简案【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通过情节梳理、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对比分析感受人物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
3.了解古代人物传记围绕中心恰当选材的写作特点。
4.学习苏武坚持气节、威武不屈的高尚精神,体会古代文学形象的审美过程。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对比描写感受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苏武坚强不屈的个性品质和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1.细节描写和对比映衬在刻画人物中的运用。
2.通过人物形象赏析体会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1.比较分析。
对人物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
2.研讨合作。
强调个性化阅读,同时创设研讨氛围,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识分析能力,从而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思路】一、课前准备活动1.认真阅读课文,并标记、查找、落实重难点字词句。
2.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苏武的资料,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整理、收集。
(课前准备重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落实文言知识,拓展阅读视野,培养阅读习惯。
)二、整体感知活动1.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你都了解了哪些有关苏武的事情?(此问题重在检查课前阅读情况,激发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
)学生自由回答,但要求言简意赅,教师作适当点评。
2.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整体感知,把握本文“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的叙事特点。
)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快速阅读全文,概括回答。
3.苏武缘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明确: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遭遇:按时间顺序梳理情节为:遭遇突变,引刀自绝—卫律劝降,威逼利诱—放逐北海,杖节牧羊—李陵劝降,以死相拒。
结局:历尽磨难,须发尽白,终归汉朝。
(以上三个问题旨在梳理情节,理清思路,理解文意,解决文字层面的问题。
)4.问题研讨:苏武在匈奴娶胡妇生子的故事在《汉书·苏武传》的后半部分有叙写(课本没有节选),此事宜详写还是略写?请说说理由。
《苏武传》名师教学评价
![《苏武传》名师教学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74e22c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d0.png)
《苏武传》教学评价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B.空自苦亡人之地C.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D.信义安所见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置币.遗单于(2)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3)如惠语以让.单于(4)扶辇下除.(5)虞常果引.张胜(6)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欲因.此时降武B.始以.强壮出空以.身膏草野C.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D.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单于视左右..而惊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D.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5.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①单于壮.其节②羝乳.乃得归③得夜.见汉使④反欲斗.两主⑤诚甘乐.之⑥空以身膏.草野⑦杖.汉节牧羊⑧何久自苦.如此⑨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⑩尽归.汉使路充国等A.①⑧/②⑦/③⑥/④⑩/⑤⑨B.①⑤/②⑦/③⑨/④⑩/⑥⑧C.①⑤/②⑦/③⑥/④⑧/⑨⑩D.①⑤/②⑥/③④/⑦⑨/⑧⑩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相坐,即“连坐”,古时的一种罪名,指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B.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辞,表示尊敬对方。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汉代黄门令等职常由宦官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年号,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
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要事时,会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可能不止一个年号。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苏武传(节选)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MAG0176.jpg
《水浒传》由金圣叹评点。
《水浒传》因金圣叹而名声远扬,而金圣叹也因批 评《水浒传》为天下人所尽知。胡适称金圣叹为中 国第一大批评家,其功绩远在明代大文豪王世贞、 李卓吾之上,实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人。
金圣叹有鉴于《水浒传》各种版本的丛芜杂乱,对 该书进行了一次大手术。除了文字上的千锤百炼和 对于诗歌的梳理,他还以“东都施耐庵”的名义编 写了一篇《自序》。文章言语清秀隽逸,旨趣儒雅 恬淡,使其更为蔚然壮观。
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
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 的文本的其他读者、与自己内心的交流。并在文本 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以意逆志+个性化解读
从位置上看:写于书头,叫眉批;写于行间,叫夹 (行)批,写于回前回后,叫总评等等。
从颜色上分:为所谓“朱批”、“墨批”等。
这种批评方式的特点是:发表意见比较自由灵活,文 笔自由,生动,趣味性强、极具个性化,和本文联 系紧密。
四大名著的评点版
《红楼梦》各种手抄本中就出现了许多评 点者的名字,如脂砚斋、畸笏叟、梅溪、 松斋、立松轩、绮园、鉴堂、玉蓝坡、棠 村等。其中,评得最多的是脂砚斋,红学 界的普遍观点认为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平生 挚友或是曹氏家族里熟悉曹雪芹的人,也 有观点认为,脂砚斋原是曹雪芹的红颜知 己。由于最早的几个抄本的书名,都带有 “脂砚斋重评”字样,也就有了《脂砚斋 重评石头记》(亦称《脂砚斋评点红楼 梦》)的版本留传后世。
《西游记》由李卓吾(李贽)评点。这部小说 由于奇幻绝伦、神异诡变,故而成书后翻版的 本子甚多,为之作批注者也不少。然而批得最 早、影响最大的是李卓吾的《评点西游记》。
李卓吾是一位卓越的文艺批评家,开我国小 说、戏剧批评的先河。《西游记》创作中的一 切闪光之处,皆于李卓吾的评点文字中点化出 来,书中那位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一 切神奇,亦在评点中点化出来。因此,李评本 可谓是阅读这部神话小说的一个最好的“通天 眼”,一根拨亮智慧神灯的金针。
又针对书中人物发议论说: “王凤姐无德而有才,故才亦不正;元春才德固好,而 寿既不永,福亦不久;迎春是无能,不是有德;探春有 才德,非全美;惜春是偏僻之性,非才非德;黛玉一味 痴情,心地狭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宝钗却是 有德有才,虽寿不可知,而福薄已见;妙玉才德近于怪 诞,故身陷盗贼;史湘云是旷达一流,不是正经才德; 巧姐才德平平;秦氏不足论,均非揭露之器;此十二钗 所以俱隶薄命司也。”
文本思考
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
信念与意志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 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艺术特色探究:
一、详略得当:详写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 略写苏武为於靬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
二、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
三、对比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三、对比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三国志演义》由毛伦、毛宗岗父子评点。三 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激荡的一段时期,群英荟 萃,人材辈出,《三国志演义》作为这一时期 人物故事的形象刻画为世人广为传颂。康熙年 间一部署名毛宗岗序始氏批评的《三国志演义》 问世,其他各种版本逐渐为之音咽声消,相继 被其淹没和取代。毛氏父子所评定的《三国志 演义》已成为最普遍流行的正宗本。
在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善于以对照、映衬的 艺术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形象。在言与行的比照烘托 中,见出人物的正邪之别。这种对照、映衬分别见于 敌我两个营垒,出现于不同的场合。
三种对照:
①在谋反事发之时,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②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③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三种对比映衬的效果分析:
评点《苏武传》 先着眼整体与局部的原则:
两千多年 来,苏武崇高 的气节,成为 中国伦理人格 的榜样,成为 一种民族文化 的心理要素。
情感体验
[苏武牧羊]的故事 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书·苏武传》载:天汉元年 (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 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 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 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 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 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 回朝。苏武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 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课文结构脉络
汉匈矛盾,苏武出使(开端) 民族气节
《苏武传》 因事扣留,卫律劝降(发展) 感动天地
放牧北海,李陵劝降(高潮) 忠贞精神 汉匈和亲,白发归来(结局) 千载长存
主题:《苏武传》集中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
的事迹,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 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 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评点《苏武传》
泉州实验中学 刘顺玉
何为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中国古
代文学评论的一种形式。
评点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 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等进行评论 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批评者对全书或每一章回的思想艺术特点发表见解; 也可以在眉批和行批中,对某一叙述、某一事件、 某一人物的具体描写,用三言五语发表看法、感想。
一、张胜与苏武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 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而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 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 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二、卫律与苏武
脂评有以下作用:
1.披露了此书的创作情况。 2.披露了作者的情况。 3、对此书的思想、艺术特点作了总结。有些评注 相当精彩。 4.披露了此书的素材来源情况.
脂砚斋以后,尚有“护花主人”王希廉评,
“太平闲人”张新之评,“大某山民”姚燮评,
还有其他人的评点,如“桐花凤阁”评等等。
王希廉认为,第五回是《红楼梦》的“纲领”,又说: “《红楼梦》一书,全部关键是‘真假’二字。读者须 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 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 便心目了然,不为作者齿冷,亦知作者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