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方

1.课题的提出

1.1 背景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研究的“生态潮”现象有增无减,近几年更为兴盛。内容涉及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研究,但就如刘贵华和朱小蔓所说,大家都忽视了生态学对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是否适切。而对于学校来说,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对生态课堂中的案例进行研究对这种适切性能提供直观和可靠的支持。

1.2 国内研究现状

要把个体精神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本次课程改革也强调,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里相互关照,幸福成长。

一些发展,主要表现为:①在教育内容上,美、英等国注重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养他们学习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保护的技能。②在教育方式上,重视调查研究,加强校内外结合,倡导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组织各种保护环境的活动。③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研究性学习、互动式学习等自主的学习方式。

1.3 研究价值

种范例,又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一种推动。

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学,以学生知识、情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强调师、生、环境等要素之间的亲和性、融洽性、创造性、自主性、生态有机性,并使之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和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

2.课题的界定

工薪阶层,学校师资、校舍等条件相对比较薄弱。

态因子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调运动,进而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的浓郁学习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课堂追求。本课题研究中,生态课堂具有鲜明的特征:它是一种崇尚自主的课堂,是一种互为互动的课堂,是一种整体和谐的课堂,是一种持续发展的课堂。

起来的较

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

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稳定性、可操作性。

模式的研究是借助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以所形成的教学系统为中轴,以师生个体发展为主线,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审视小学教学,激发师生教与学的原动力,优化教学的生态环境,实施生态课堂教学,生态教学实践活动,追求教学的平衡、协同、和谐、高效,促进师生生命成长,从而实现教学优质化。

3.理论依据和假设

3.1 理论依据

3.1.1 科学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本课题研究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以人为本,把关注教学生态,关注师生的生命生长作为重点,以期通过对中小学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促进中小学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1.2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自老子的“道法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尔后由孟子、

柳宗元、陆九渊、王阳明、龚自珍等发扬光大。孟子以“揠苗助长”影射“人为之教”的弊病,柳宗元主张教育要“顺天致性”;龚自珍则对“病梅”之举大加挞伐。“自然之教”的传统使教育尽可能地关照儿童本身,使儿童自然而然地、主动的发展。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增添了亮色。

则,主张教育要“顺应自然”。他强调说:“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创立“儿童中心说”,主张教育应符合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符合儿童的天性;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自然主义教育的观点在课程改革中再次得到重申,足见其影响深远。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本课题研究具有理论引领的作用。

3.1.3 教育生态学研究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一词,并列专章进行讨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研究的”生态潮”现象有增无减,近几年更为兴盛,学术界已出版关于教育生态的多部专著,多篇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论文公开发表。

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

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

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验的研究,具有开拓领域、启迪思维的积极作用。

3.2 理论假设

有“整体关联性”,各教育生态因子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生态化教学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着眼于教学的生命性、生长性、生成性和生活性。教学中主体因子的正向变化影响着教学环节和过程的优化,反之,教学中主体因子的逆向变化影响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如果能够构建起生态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施生态教学促进师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无疑是一种贡献,而这种探索与研究是具有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的。

4.研究目标

的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关注生命价值、以人为本的,富有生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平衡、能动发展的“生态课堂”。通过“生态课堂”的探索和实践,全面提升教师教学专业素养和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4.1 具体目标:

式;

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研究,形成生态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5.研究内容

5.1 探索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学”的原动力,建构自主、自学、自由的课堂,凸现教学的生命性、生长性、生成性;抓住预习指导、情境创设、目标导向、交流展示、反馈拓展等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5.2 探索实施生态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继承、借鉴、发展、创新,针对学校教学的实际,优化教学方式,实施多元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益。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为核心目标,加强学习指导,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习得水平和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绩。

5.3 探索生态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形成生态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完善相关评价办法,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反馈功能,保证教学活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