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故都的秋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ppt课件23张
![《故都的秋》ppt课件23张](https://img.taocdn.com/s3/m/953ad57c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1.png)
参考板书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比
黄酒 味柔 —— 白干 味烈
喻
稀饭 味浅 —— 馍馍 味深
喻 体
鲈鱼 味清 ——大蟹 味浓
味
黄犬 范围小——骆驼 范围广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烘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4、相当于文本中记叙、抒情的文字,第12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有何用意?找出段落中的表达作者主旨的句子。
2、文章的标题是“故都的秋”,为何要写“江南之秋” 呢?采用了怎样写法?
写江南之秋与故都的秋形成对比,以江南之秋反衬北国之秋的特色, 突出北国之秋更有味,有意境,有姿态,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 热爱与向往之情。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3、阅读文本13段,思考这一段语言有什么特点?采用了哪些修 辞手法?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眼中的故都的秋秋意特别清、特别 静、特别悲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现实的苦闷和难以言讲的 寂寞这样的心境的真实流露。 故都的秋景原本无感情的景物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内外 和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产生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诗情画意。
活动三:再度赏析
1、阅读文本第二段,思考作者在第二段写了“江南之秋” 的什么特点?(用原文语句回答)给人的感受是什么?
秋槐落蕊
请同学们找出所写之人、事、物、景 标出表现情感的词语,注意一些动词 形容词。从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像花而又不是花
“铺得 ”
“
,声音也没有”“极 极ຫໍສະໝຸດ 落蕊、“一条条”“ ”“清闲”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
的”
有点儿落寞 深沉
秋蝉残嘶
请同学们找出有关写“秋蝉”文字, 从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故都的秋》ppt课件35张
![《故都的秋》ppt课件35张](https://img.taocdn.com/s3/m/685c966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5.png)
“故都”表明作者写作的地点,指“北平”, 但是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天,说“故都”,是要表达深切的眷恋之意。
“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核心。
“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故都 的秋
请用文章语言概括北国秋天与南国秋天的特点
☆北国之秋:来得清,来 得静,来得悲凉。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 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折去( zhé ) 落蕊( ruǐ ) 平仄( zè ) 嘶叫( sī ) 陪衬( chèn ) 廿四桥( niàn )
一椽(chuán ) 落寞( luò ) 岐韵( qí ) 橄榄( lǎn ) 夹袄( ǎo ) 潭柘寺( zhè )
灰沉沉的天(灰色) • 青布单衣 • 枣树(淡绿微黄)
冷色
(冷色调给人以冷清、 萧瑟、落寞之感。)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 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为了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的特点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
向往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观秋色:清
故
记叙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品味
都 的 秋
分写 (3—11段)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人皆感秋
品秋味:悲凉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总写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12—13段)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眷恋
☆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 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故都的秋》ppt课件34张
![《故都的秋》ppt课件34张](https://img.taocdn.com/s3/m/cfdc607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67.png)
第二,也跟作家 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 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时代环境
个人气质
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秋槐落蕊
清、
秋槐、落蕊、扫帚的条纹
静、悲凉
清、静、悲凉
喜爱及淡淡的悲凉
填鸭式阅读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清、静既是 描写,又是 ,而悲凉则更多是 。
小 结
情
景
交
融
清、静、悲凉
一 切 景 语 皆 情 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
鸽、牵牛花、秋草等
破屋、浓茶、碧天、训
清、静
对秋
晨小院的喜爱与淡淡的忧伤
秋晨小院
清、静、悲凉
、悲凉
填 鸭 式 阅 读
比较鉴赏
改:租人家一间房屋来住着,早上起来,倒一杯白开水,坐在院子里,你也能看到天色,听得到鸽子的飞声。
改:从槐树叶底,朝东数着日光,或在墙壁腰中,对着喇叭花似的牵牛花,也能够感觉到秋意。
中国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得彻底。
北方秋的深味可以用文中哪几个词来概括?请大家齐读第一段,边读边在文中用笔圈点出来。
清 静 悲凉
这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中心句,主旨句,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
任务活动一 读一读 说一说
请给“清、静”组词。
清:清新、清丽、清爽、清幽、清闲、冷清、凄清······
1
--------走进中国文人笔下的秋
着意绘秋景,闲笔出真情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秋是清新的。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秋是绚烂的。
第三,还跟作家的 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时代环境
个人气质
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秋槐落蕊
清、
秋槐、落蕊、扫帚的条纹
静、悲凉
清、静、悲凉
喜爱及淡淡的悲凉
填鸭式阅读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清、静既是 描写,又是 ,而悲凉则更多是 。
小 结
情
景
交
融
清、静、悲凉
一 切 景 语 皆 情 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
鸽、牵牛花、秋草等
破屋、浓茶、碧天、训
清、静
对秋
晨小院的喜爱与淡淡的忧伤
秋晨小院
清、静、悲凉
、悲凉
填 鸭 式 阅 读
比较鉴赏
改:租人家一间房屋来住着,早上起来,倒一杯白开水,坐在院子里,你也能看到天色,听得到鸽子的飞声。
改:从槐树叶底,朝东数着日光,或在墙壁腰中,对着喇叭花似的牵牛花,也能够感觉到秋意。
中国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得彻底。
北方秋的深味可以用文中哪几个词来概括?请大家齐读第一段,边读边在文中用笔圈点出来。
清 静 悲凉
这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中心句,主旨句,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
任务活动一 读一读 说一说
请给“清、静”组词。
清:清新、清丽、清爽、清幽、清闲、冷清、凄清······
1
--------走进中国文人笔下的秋
着意绘秋景,闲笔出真情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秋是清新的。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秋是绚烂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件(共2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件(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2958fef71fe910ef02df86e.png)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有关资料 课文朗读 质疑问难 自学检测 合作探究 课外作业
感听赏品秋意声景味
教学目标
感闻赏品秋意声景味
梳理文脉,感受散文缘情写景,意味隽永 的韵致。
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因景寄伤,色彩冷清 的情感。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 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913 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 成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 阳社,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主要作品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在不同程度上,揭露社会罪恶, 表露内心苦闷,意义积极,或有 颓丧情绪。其作品情景交触,文 笔优美,自成一家。
残草落蕊驯鸽,破屋浓茶闲人,斜桥 凉风秋雨。碧天之下,留恋人在故都。
芦花柳影秋草,虫唱钟声人语,浓茶 夜月落蕊。细雨刚过,念秋人在故都。
芦花柳影虫唱,朝荣夜月钟声,槐树 细雨秋蝉。凉风吹过,悲秋人在故都
课堂作业 完成《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是A ( )
A.散文钞(chào) 一椽(chuán)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 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 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 秋意。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 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3、《故都的秋》中心词是什么?“故 都”指哪里? 明确:中心词是( ), 点明了文章的 中心是写( ),( )是修饰语, 限定了描写的( )是北京,即暗示了 所写之景是故都所特有。“故都”指 ()
6、由景入情,探究情与景的关系。
秋色——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 (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冷色调;产生“冷清”的感受,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 的特点。 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 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以动衬静。
教学目标 有关资料 课文朗读 质疑问难 自学检测 合作探究 课外作业
感听赏品秋意声景味
教学目标
感闻赏品秋意声景味
梳理文脉,感受散文缘情写景,意味隽永 的韵致。
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因景寄伤,色彩冷清 的情感。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 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913 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 成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 阳社,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主要作品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在不同程度上,揭露社会罪恶, 表露内心苦闷,意义积极,或有 颓丧情绪。其作品情景交触,文 笔优美,自成一家。
残草落蕊驯鸽,破屋浓茶闲人,斜桥 凉风秋雨。碧天之下,留恋人在故都。
芦花柳影秋草,虫唱钟声人语,浓茶 夜月落蕊。细雨刚过,念秋人在故都。
芦花柳影虫唱,朝荣夜月钟声,槐树 细雨秋蝉。凉风吹过,悲秋人在故都
课堂作业 完成《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是A ( )
A.散文钞(chào) 一椽(chuán)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 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 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 秋意。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 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3、《故都的秋》中心词是什么?“故 都”指哪里? 明确:中心词是( ), 点明了文章的 中心是写( ),( )是修饰语, 限定了描写的( )是北京,即暗示了 所写之景是故都所特有。“故都”指 ()
6、由景入情,探究情与景的关系。
秋色——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 (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冷色调;产生“冷清”的感受,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 的特点。 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 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以动衬静。
《故都的秋》ppt课件31张
![《故都的秋》ppt课件31张](https://img.taocdn.com/s3/m/06ee119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3.png)
• 大笔如椽 夸赞别人文笔雄健有力或文章气势宏大。 :
初读感知 说出本文的结构特点
划分层次段落
总——分——总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 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
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结(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
题解
故都的秋
地点( 北平)
事物(内容)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含有对故都(北平) 深深的眷恋之情,暗 含一种文化底蕴。
是自然景观的描绘与显现。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生字词梳理
混混沌沌 (dùn) 潭柘寺 (zhè) 一椽 (chuán)
驯鸽 (xùn) 槐树 (huái) 点缀 (zhuì)
平仄 (zè) 颓废 (tuí) 廿四桥(niàn)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
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5
文体知识
概念: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 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自由的文体,以抒情、 记叙等方式表达。 分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3.哲理散文 特点: 1.形散神聚 2.意境深邃,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
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走近文本
关键词:清、静、悲凉(文眼)
故都的秋总体感 觉是怎样的?
请找出概括故都 秋天特点的词语。
文眼:奠定感情基调,确定文章中心。
请用简练的文字初步概括1~2段中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 的特点。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之秋——慢、润、淡
《故都的秋》课件 (共29张PPT)
![《故都的秋》课件 (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4216ae8f90f76c660371a0a.png)
喻 体
烘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思考: 本文是写景文字,为什么插入第12段古今 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内容上:
(1)说明感秋的人处处都有,而中国的文人 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 , 突出了北国之秋更 够味,从而深化文章主题(2)这一段宕开文笔, 纵横议论,显出灵气和开阔的思路。
作者为什么把秋景看得如此“清”“静”与“悲 凉”呢?为什喜欢“清”“静”“悲凉”的故都 之秋呢?
• (1)社会环境的黑暗。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连 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 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 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 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 • (2)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从身世命运来 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过 两次婚烟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 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 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结构上:
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 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照应文题,与“故 都”文题暗合。
探究思考
• 北平有许多胜景,作者却写了这些在 很多人眼中并不起眼的景物,为什么 ?是否表明了作者一定的心境?
《故都的秋》中秋晨、秋槐、秋蝉、 秋雨、秋果所组成的一组有机结合的屏风, 形成了一种萧索、悲凉的情境,体现了作 者落寞、凄凉的心境。
缘情叙景—— 一个心灵世界,一片自然风景。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
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香山红叶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清晨静观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fd67a7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63.png)
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思念与向往之情。 D .文中"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
北国秋蝉之多,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四部分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思考讨论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 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课内训练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了"鸽声""蝉声""雨声""人声",这些以声衬静,借助细小的
声音充分体现了北平清静的特点。 B .第⑥段中描写北方的秋雨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
有语势连贯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对比,来表
湘南中学 黄楚雪
故都的秋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 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 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北国秋蝉之多,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四部分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思考讨论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 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课内训练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了"鸽声""蝉声""雨声""人声",这些以声衬静,借助细小的
声音充分体现了北平清静的特点。 B .第⑥段中描写北方的秋雨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
有语势连贯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对比,来表
湘南中学 黄楚雪
故都的秋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 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 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课件(共48张PPT)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课件(共4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1573441f111f18582d05a61.png)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全文之“神”)
故故故 都都都 忧的美的深的 伤秋丽秋沉秋 而是而像而像 又一又一又一 苍支落幅含首 凉歌寞画蓄诗
思考与探讨
作者思念的是北国之景,为何多次写南 国之秋,有何作用?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2、3段 南国之秋:慢、润、淡
用以衬托故都的秋“特别来得清,来得 静,来得悲凉”的特点,能够让人玩味到 十足,借以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思念之 情。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天。 杜牧《山行》
有关秋天的诗词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有关秋天的诗词名句
杜 甫 《 登 高 》
——
不无 尽边 长落 江木 滚萧 滚萧 来下 。,
有关秋天的诗词名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有关秋天的诗词名句
有关秋天的诗词名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 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有关秋天的诗词名句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 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 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 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 交融的画面。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43张ppt).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43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bbf6aa6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b.png)
思考: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 的作用?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普通百姓,他们的
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
,
更能
。
作者
,希
望保住这悠闲;用这样的京腔京调
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
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
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
05 秋果奇景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 未熟的秋果景色?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其气 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 柔软的触觉”。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 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赏析句子(表现手法+作用):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 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 一点点极徽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 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膩,又觉得清 闲.....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 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蝉》:“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 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 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因此,文人一般借此抒发人生短暂,生命的终结 等情感,寒蝉=悲凉、哀怨、忧伤、忧愁; 另:蝉=高洁品格的象征。
理解句子: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 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 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 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 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故都的秋》ppt课件34张
![《故都的秋》ppt课件34张](https://img.taocdn.com/s3/m/caa5b68d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6.png)
中篇小说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我的忏悔》
第二部分:文本探究
情景任务:
李华参加了“故都的秋”知识闯关赛,但他遇到了一些困难。 假设你是李华的好朋友,请你帮他闯关!
赛制:勇敢回答问题记及格分,答错不扣分,答对按点加分。
关卡一:探寻故都之秋的特点。
李华读完《故都的秋》之后,产生了 一个疑问: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呢? ( 分)
关卡四:语言特点探究
关卡四:语言特点探究
2.读第13段,说说第13段的语言有何特点?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 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 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 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大雅大俗,生动形象。 (对比映衬,比喻)
第三部分:主题探究
关卡五:主题探究
李华:自古逢秋悲寂寥,郁达夫也是在悲秋吗? 可我又觉得他在叹秋之美,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 )分
关于郁达夫是否在悲秋,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个是文本本 身(课文),另一个是写作背景。
角度一:文本本身
1.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2.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3.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
还记得郁达夫在文章开头写故都的秋有何特点吗?
总写 (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故 都 的 分写 秋 (3—12段)
记叙 议论
清晨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人皆感秋 中国文人尤甚
散文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我的忏悔》
第二部分:文本探究
情景任务:
李华参加了“故都的秋”知识闯关赛,但他遇到了一些困难。 假设你是李华的好朋友,请你帮他闯关!
赛制:勇敢回答问题记及格分,答错不扣分,答对按点加分。
关卡一:探寻故都之秋的特点。
李华读完《故都的秋》之后,产生了 一个疑问: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呢? ( 分)
关卡四:语言特点探究
关卡四:语言特点探究
2.读第13段,说说第13段的语言有何特点?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 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 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 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大雅大俗,生动形象。 (对比映衬,比喻)
第三部分:主题探究
关卡五:主题探究
李华:自古逢秋悲寂寥,郁达夫也是在悲秋吗? 可我又觉得他在叹秋之美,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 )分
关于郁达夫是否在悲秋,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个是文本本 身(课文),另一个是写作背景。
角度一:文本本身
1.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2.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3.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
还记得郁达夫在文章开头写故都的秋有何特点吗?
总写 (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故 都 的 分写 秋 (3—12段)
记叙 议论
清晨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人皆感秋 中国文人尤甚
《故都的秋》ppt课件44张
![《故都的秋》ppt课件44张](https://img.taocdn.com/s3/m/6fb37b4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1.png)
2、从结构上看,此段议论为最后赞美北国之秋强烈情感的抒发做了蓄势和铺垫。
◆赏析第13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 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南国的秋
对比 比喻 突显北国之秋的浓郁隽永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回味不永 黄酒 白干 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写出环境的清、静、悲凉,作者又用有着京腔京调 的平民来丰富自然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 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反映了作 者心中隐含着的对故都的深厚情感。
秋果奇景图
赏析图画五 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
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在小椭圆形的细 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 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是作者对生命衰亡的 体味,渲染出了北国之秋的萧瑟、悲凉,以动衬静, 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引秋蝉入景与全文感情基调和谐。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 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 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 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 里的家虫。”
探
阅读3——11段,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出这五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究
秋院晨景 图(3)
秋槐落蕊 图(4)
秋蝉残鸣 图(5)
秋雨话凉图 (6-10)
秋果奇景 图(11)
秋院晨景图
赏析图画一
①碧绿的天色、青天、牵牛花的蓝朵;蓝色 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秋色:冷色调,清冷之感
②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驯鸽的飞声
◆赏析第13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 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南国的秋
对比 比喻 突显北国之秋的浓郁隽永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回味不永 黄酒 白干 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写出环境的清、静、悲凉,作者又用有着京腔京调 的平民来丰富自然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 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反映了作 者心中隐含着的对故都的深厚情感。
秋果奇景图
赏析图画五 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
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在小椭圆形的细 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 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是作者对生命衰亡的 体味,渲染出了北国之秋的萧瑟、悲凉,以动衬静, 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引秋蝉入景与全文感情基调和谐。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 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 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 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 里的家虫。”
探
阅读3——11段,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出这五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究
秋院晨景 图(3)
秋槐落蕊 图(4)
秋蝉残鸣 图(5)
秋雨话凉图 (6-10)
秋果奇景 图(11)
秋院晨景图
赏析图画一
①碧绿的天色、青天、牵牛花的蓝朵;蓝色 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秋色:冷色调,清冷之感
②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驯鸽的飞声
《故都的秋》ppt课件32张
![《故都的秋》ppt课件32张](https://img.taocdn.com/s3/m/1f1bb46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62.png)
研读思考
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也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这篇文章是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文章的最后“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深深的向往和眷念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
故 都 的 秋
秋晨庭院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合作探究
细读入心,品味鉴赏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一椽破屋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静
悲凉
清澈清闲
静谧宁静
衰败萧索
清
小院秋景图
秋槐落蕊图
“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题目解读
故 都 的 秋
1.故都的秋给人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文中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故都秋景?主要写了什么哪些景物?
3-11段主要写了秋花、秋树、秋蝉、秋雨、秋果。
统领全文
自主探究
快速阅读3-11段,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几幅故都秋天的图景?请同学们分别为这几幅秋景取个诗意的名字。
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也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这篇文章是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文章的最后“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深深的向往和眷念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
故 都 的 秋
秋晨庭院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合作探究
细读入心,品味鉴赏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一椽破屋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静
悲凉
清澈清闲
静谧宁静
衰败萧索
清
小院秋景图
秋槐落蕊图
“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题目解读
故 都 的 秋
1.故都的秋给人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文中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故都秋景?主要写了什么哪些景物?
3-11段主要写了秋花、秋树、秋蝉、秋雨、秋果。
统领全文
自主探究
快速阅读3-11段,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几幅故都秋天的图景?请同学们分别为这几幅秋景取个诗意的名字。
《故都的秋》ppt课件36张
![《故都的秋》ppt课件36张](https://img.taocdn.com/s3/m/78669c6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52.png)
1934年的郁达夫
郁达夫与孙荃(原配) 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
情 以以 景 景情 交 显驭 融 情景
浑然一体
六、说板书设计
秋槐图
秋院图
故都的秋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枣图 清、静、悲凉(情景交融)
本课小结
(1)品味了郁达夫眼中和心中的故都的秋的清、静、悲 凉,感悟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与眷恋,以及作者 流露出的忧郁、孤独、落寞、悲凉的心境。 (2)了解了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 技巧与对比的修辞手法。 (3)体会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学习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①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尤其注意品味景物所含的主观 色彩。②结合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和气质,体验作者情 感。
作为高中散文的第一篇,《故都的秋》的 教学过程中要贯穿欣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对后 面的散文教学起到示范作用。
文
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
趣的关键性的语句。
眼
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有照应;
有时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那前必有
伏笔;出现在篇中,那前必有伏笔后有
照应。文眼一般在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中。
悲凉
静观 细数 静对
动作心态
二、“落蕊轻扫” 清 静 悲凉
看: 槐树落蕊满地
悲凉
想: 梧桐一叶知秋
无
脚踏落蕊
感:
无
声(听觉) 味(嗅觉)
(触觉)
冷清 寂静
微细柔软(视觉) 清闲
灰上扫纹 细
腻
三、“秋蝉残鸣” 清 静 悲凉
秋蝉 衰弱嘶叫 残鸣: 处处啼唱
清静 悲凉
反衬:以动衬静 以有声衬无声
四“秋雨话凉”中的意境
自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以“清党”为由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直至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败退台湾为止。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巩固自 身地位,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主张民主的人士进行政治迫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院静观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特点:清、静、悲凉
手法:衬 托
槐树落蕊
细腻 清闲 落寞 落蕊
清、静、悲凉
秋雨话凉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 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 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
品味词句:
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中 国 , 连 年 战
生 最 灿 烂 的 年
个 性 。 写 作 此
说 《 沉 伦 》 就
受 尽 了 民 族 屈
到 国 不 富 民 不
时 期 去 日 本 留
中 学 读 书 , 因
郁 达
淡体闷 得己转居乱龄文能辱强学学 、验, 骋纵来无,,他看、的,潮
夫
沉如何 ”然到定民可年出歧悲留被
静此等 ,才杭所生是近他视哀学学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 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 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 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 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 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秋院景观: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蓝朵为佳
高大的槐树, 飘落的树叶, 扫帚的丝纹
北国的槐树
秋蝉蝉鸣而报秋:
“衰弱” “残声” “啼唱”
秋雨淋人人知秋: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果树秋天之奇观:
走进
天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肠瘦流枯
天人马水藤
净在,人老
沙天夕家树
秋 思 》
涯
马 致 远
阳 西 下 , 断
, 古 道 西 风
昏 鸦 , 小 桥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淡绿淡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
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所写之景
(3-11自然段)
•描
•
写 风
①清晨静观 ②秋槐落蕊
• 物 ③秋蝉残声
• ④秋雨话凉
• ⑤果树奇景ຫໍສະໝຸດ 秋秋小秋果闲 蝉槐院
奇话 啼树清 景
景秋 唱落晨
雨
蕊
图
解读秋景
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怎样的 描绘故都的秋景来展现故都秋天 “清”“静”“悲凉”的特点.
心的寞坐 八饱为敝十十抑他在涯开三
境悲,看 斗受了,年,郁的日,除岁
。苦何年 ,人谋郁代正、自本让;丧
和等华 但生生达的是孤传十他青母
忧抑会 还愁不夫旧人僻小年感年;
愁 , 形 成 他 寡
郁 。 在 生 活 中
水 流 , 何 等 苦
是 “ 有 志 不
苦 与 哀 痛 , 自
得 不 从 上 海 辗
衣 食 无 所 安 ,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 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 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 “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 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 秋味和平凡的人。
听读课文,思考:
揣摩散文的总体结构和作者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 基本感情。
思考题: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
3到11段
思考题: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北国秋和南 国秋的比较。
读12节,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
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严厉、萧索 的感触来的。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
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 比眷恋之情。
总起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记叙 (五幅秋景图)
分写 总写
议论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
清 、 静 、 悲 凉
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 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 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 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 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 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 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 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的多寂 而高州,凋三四的,,生校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 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 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 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 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 互答声中。
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 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 对故都的热爱之情。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 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 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
思考题:
结尾怎么写的?这样可以看出本文 的思路了,全文可以分几部分?
也是用对比手法
潭柘寺 玉泉
钓 鱼 台 的 柳 影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
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郁达夫
解题: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 的地点,作者用“故都” 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 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 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 切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