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人性的五大经典心理实验(推荐)
心理学:探索人类行为的十大经典实验
![心理学:探索人类行为的十大经典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8166702e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9.png)
心理学:探索人类行为的十大经典实验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们会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得与平常不同?为什么我们会被广告词所影响?为什么我们会对同样的痛苦或喜悦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也推动着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实验来探索人类行为,揭示我们心理活动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的十大经典实验,带你一起探索人类行为的奥秘。
H1: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听从实验19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系列声名远扬的听从实验。
实验中,被试被告知需要给予电击作为教育手段,其实这些电击并不存在,实验目的是研究人们在被权威人士命令下的听从程度。
这一实验引发了人们对个体道德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的重思。
H2: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级理论实验亚伯拉罕·马斯洛通过了解人们的需求层级,提出了人类需求层级理论。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依次升级。
马斯洛通过实际观察和访谈研究,非常详细地描述了这些需求,并用金字塔形象地展示了其层次结构。
H3: 菲利普·津巴多的誓言实验在追求愉悦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种冲突,即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冲突。
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讨了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时差折扣。
他发现,人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满足,而经过延迟的满足反而被忽视,这给我们在决策中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H3: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群体压力实验为什么人们在群体行为中常常做出与自己价值观不符的决策?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群体压力实验给出了答案。
在实验中,被试者要根据他人的反应来回答问题,而这些他人的反应其实是实验者安排的虚假情境。
实验发现,大部分被试者在群体压力下会选择做出与自己判断相悖的决策,这揭示了群体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H4: 伊万·巴凯的条件反射实验伊万·巴凯的条件反射实验是俄国心理学家巴凯在研究儿童学习行为时偶然发现的。
心理实验案例
![心理实验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76de5e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7.png)
心理实验案例1. 斯坦福监狱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斯(Philip Zimbardo)领导的这项经典实验,旨在研究人类的团体行为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权力滥用。
实验由24名正常人随机分成了囚犯和狱卒两组,结果狱卒们开始变得残忍和暴力,囚犯则许多人出现情绪问题。
2. 鲸鱼之歌实验:这个实验是由苏联神经科学家伊万·帕夫洛夫(Ivan Pavlov)的研究团队在20世纪初进行的,他们通过训练鲸鱼,让它们在不同的声音下展现出指定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鲸鱼能够学会辨别不同的声音,并且能够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
3. 米尔格拉姆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实验,其目的是探究正常人在受权威人士影响下的服从性。
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会继续进行电击过程,即使被试验者显然受到了痛苦和抗议。
4. 斯洛伐克监狱实验:这个实验是在1971年由斯洛伐克一所大学的心理学家团队进行的。
实验对象是21个普通的大学生,他们被分成了狱卒和囚犯两组。
结果发现,狱卒们表现出残忍行为,而囚犯则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实验因违反伦理准则而引起了轩然大波。
5. 维京生产厂实验:这项实验是在1950年代由梅尔文·莱恩(Melvin Lerner)进行的,旨在研究人是否会对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人施加额外的压力。
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在看到一个人被批评或者受到待遇不平等时,会对其进行攻击性的评价和处罚。
6. 斯普林菲尔德犯罪实验:这个实验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学家克拉伦斯·希尔丹(Clarence Darrow)提出的。
实验参与者在高度压迫的环境下被迫学习、工作和生活,结果表明,这些条件下的人会开始互相攻击、谎言满天飞等,从而导致瘫痪状态和心理问题的增加。
历史上五个灭绝人性的人体实验,倒数第二个国人无比熟悉
![历史上五个灭绝人性的人体实验,倒数第二个国人无比熟悉](https://img.taocdn.com/s3/m/5b6efd13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3.png)
历史上五个灭绝人性的人体实验,倒数第二个国人无比熟悉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体实验和研究的道德规范也随之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或者团体违背人性,在人体上面试验,尽管此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但还是有人为了名利效果去做这些事情:1、恶魔研究“恶魔研究”是爱荷华州的大学教授温德尔·约翰逊于1939年对爱荷华州达文波特的22名孤儿进行的一项“口吃”实验。
他们将孩子分为两组,对一组进行肯定性的语言矫正,鼓励和称赞孩子们说话流畅;同时对另一组进行否定性的语言矫正,对他们言语中出现的瑕疵进行挖苦。
结果导致否定试验当中很多孩子都遭受了消极的心理影响,要知道这些影响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该实验曾经一度被隐藏,但后被媒体曝出,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后迫于压力,爱荷华州大学于2001年公开为进行“恶魔研究”表示道歉。
2、MKULTRA计划这个计划是美国中情局的一项精神控制研究的代号,这项计划暗中利用多种药物及其他方法来控制人的精神状态,改变其大脑机能。
该实验让各种各样职业的人在未知情况下服用药物,然后观察研究药物反应,这严重违反了二战后美国同意签订的纽伦堡法案的精神。
后来事件被曝光,尽管后来所有和这个计划有关的文件都被销毁,但是依旧对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
3、苏联毒药实验室据说苏联某特务机关将芥子气、蓖麻蛋白等致命毒药应用于囚犯身上,以达到找到一种无味、无臭的但具有毒性但却不会检测到的化学物质的目的,候选毒药会在未知情况下被掺在饮食中作为“药物”给受害者服下。
据说最后这种药物被配制出来,后该机构将处在不同生理状态和年龄的人带到实验室,以更全面地获得各种毒药的药性特征。
4、731部队人体实验731部队是日本一支秘密生化武器研发单位,侵华期间采用中国人身体进行生化试验,用以制造生化武器,再来毒害中国人,被抓的中国平民被假借接种疫苗的名义注射疾病样品,以研究其效果。
为了研究性病不经治疗的情况,男女囚徒被强奸,有意使其患上梅毒和淋病,以便研究。
著名的心理实验
![著名的心理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9c560547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2.png)
著名的心理实验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心理实验:1. 斯坦福监狱实验:由斯坦福大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在1971年进行的实验。
该实验通过将参与者随机分配为监狱狱友和监狱守卫,观察他们在模拟监狱环境下的行为反应。
实验结果表明,参与者很快就陷入了角色扮演中,而且监狱守卫表现出严重的虐待行为。
2. 康多电击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进行的实验。
该实验旨在研究人们的顺从性。
实验者让参与者以为他们正在对另一个参与者进行电击,实际上这是一个演员,且实验并没有实际电击。
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愿意继续对另一个人施以最高电击强度,即使他们知道这可能对被电击者造成重大伤害。
3. 洗脑实验:由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艾金斯(Donald Ewen Cameron)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实验者尝试通过电击、药物、睡眠剥夺以及其他强制手段来“洗脑”被确定为“精神病”的人。
这些实验引发了关于伦理和人道主义问题的辩论,并導致了倫理審查制度的建立。
4. 磁带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在1974年进行的实验。
实验者通过演示一段事件的两个版本(有偏见和无偏见的版本),并询问参与者关于事件的细节。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观看有偏见版本后,对事件的记忆存在明显的偏差,揭示了“假记忆”的现象。
5. 人机对弈实验:由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与IBM开发的超级计算机“深蓝”(Deep Blue)进行的一系列国际象棋对弈比赛。
该实验旨在探讨人类智力与计算机智能之间的对比。
在1997年的最后一场比赛中,“深蓝”击败了卡斯帕罗夫,这被认为是计算机在碾压人类智力上的重要突破。
五个揭露人性黑暗面的心理实验
![五个揭露人性黑暗面的心理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8f316221453610661ed9f426.png)
五个揭露人性黑暗面的心理实验By Alexandra Gedros心理学家们知道,当要触及到人类思想时,你不得不小心谨慎,因为你永远不可能保证你会发现些什么。
多年以来,众多心理学试验已经就这些课题得出了令人畏惧的结论。
啊,我们现在讨论的并非那些间歇性精神病患者(occasional psychopat h)。
不,事实上我们说的正是你。
而这些试验自会说明:#5. 阿施从众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 1953)实验设定:Solomon Asch曾做过一系列用以验证从众效应的研究,而其结果令每个读者都沮丧不已。
受试者们被告知他们会和其他一些人一同参加一个视觉测试。
随后的测试展示些图片给他们,并让其各自回答些非常简单和显而易见的问题。
其陷阱在于除了一个【真正的】受试者外,其余的参与者都被要求给出错误答案。
如此以来当这群人都犯了这么个明了而白痴的错误时,那个受试者会不会【给出正确却是与众人截然不同的答案】?结果:受试者们要回答的问题可参考下图所示:他们须说出哪根左边的线段同右边的线段是一样的。
如你所见,Asch并没有给什么要人设计下一代空间站的问题。
事实上,在这个线段问题上都可以答错的唯一的可能性就只有你在试验那天的早上服用了两个剂量的LSD【致幻剂,尤其针对于视觉】并还直接把它们抹在你的眼球上(这会引发更加耸人听闻的试验,但我们就此打住)。
然而遗憾的是,如果看见在同一室内参加测试的其他三个人给出了错误答案的话,百分之32的受试者们也会回答错误。
即使线段之间的差别达到几英尺也会如此。
这意味着:想象一下如果答案不是如此黑白分明的话这个32%的比例将会膨胀到多少。
即使当我们听不懂这个笑话,我们也会趋向于跟着其他人一起笑,或是当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并不受他人欢迎时,我们就会怀疑这些观点。
而在小学里听过的那些关于同龄人之间竞争压力和“表现你自己”的说法都统统不见了。
“嗯,幸好我是个叛经离道,不循规蹈矩的人。
十大心理实验
![十大心理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ca09261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0.png)
十大心理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可以揭示出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下面将介绍十大经典的心理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世界。
1.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该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波尔扎尼(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设计并进行。
实验模拟了一所监狱,将一组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观察他们在模拟监狱环境下的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在极端环境下,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暴力和服从等行为。
2. 权威实验(Milgram Experiment)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1年设计了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实验者要求被试者给予电击,观察他们是否会服从指令。
结果显示,大部分人愿意遵循指令,甚至在被试者出现痛苦的情况下仍然继续给予电击,揭示出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权威的强烈服从倾向。
3. 空间不一致实验(Ponzo Illusion)该实验由意大利心理学家马里奥·庞佐(Mario Ponzo)于1913年设计。
实验通过绘制两条等长直线,但在两条直线的顶端分别绘制不同大小的斜线,使得上方的线条看起来更长。
这一现象揭示了人类的视觉错觉,即我们在处理空间关系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4. 批量同化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索洛蒙·阿什(Solomon Asch)于1951年进行了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在面对集体压力时是否会改变自己的判断。
实验者让被试者在一组明显错误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
结果显示,当其他人都选择错误答案时,被试者往往会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答案,揭示出人类的从众心理。
5. 权衡选择实验(Tversky and Kahneman)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合作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偏见和错误。
十大心理实验
![十大心理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b8c97c2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92.png)
十大心理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实验的方法来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以下是十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心理实验,它们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设计的。
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如何扮演角色,并观察监狱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被分配为监狱守卫的参与者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残暴和虐待行为,而被分配为囚犯的参与者则表现出了极度的沮丧和恐惧。
2. 朗格尔实验朗格尔实验是由心理学家丹尼尔·朗格尔(Daniel Langer)于1978年进行的。
该实验通过向参与者展示两个相似的物体,要求他们在心理上区分这两个物体。
结果显示,参与者倾向于更高估在他们无法接触到的条件下看到的物体的价值。
3.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1年进行的,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给予一系列电击给学习者,当学习者回答错误时,电击的电压会逐渐增加。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参与者在被实验者要求继续给予电击时,愿意服从指令,即使他们明知道这样做可能会给学习者带来伤害。
4. 皮亚杰实验皮亚杰实验是由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于20世纪初进行的。
该实验旨在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通过观察儿童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皮亚杰发现儿童的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从简单的感官和运动行为向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转变。
5. 纳什均衡实验纳什均衡实验是由数学家约翰·纳什(John Nash)于1950年提出的。
这个实验模型用于研究参与者在多人博弈中做出决策的策略。
实验结果显示,在某些情况下,个体最优的决策并不能导致整体最优的结果。
6. 阿斯套实验阿斯套实验是由心理学家伊丽莎白·阿斯套(Elizabeth Loftus)于1974年进行的。
违背人性的6大心理学实验,第5个人类敢想却不敢做!
![违背人性的6大心理学实验,第5个人类敢想却不敢做!](https://img.taocdn.com/s3/m/4b80cd1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a.png)
违背⼈性的6⼤⼼理学实验,第5个⼈类敢想却不敢做!1.⽶尔格伦电击实验美国⼼理学专家⽶尔在上世纪六⼗年代进⾏了⼀项关于权⼒服从的研究。
他以耶鲁⼤学的名义举办实验并召集到很多⼈。
受试者以“研究⼈员”的⾓⾊与假扮“志愿者”的实验者分别被带⼊相邻房间,研究⼈员讲解以后对志愿者进⾏测试,志愿者回答错误将受到研究⼈员⼿中电击控制器发出的电击,错误累积电流加⼤伤害越严重。
实际上志愿者未遭受电击,但实验结果表明:权威者发布的违背⾃⾝道德的命令会得到⼈们的顺服。
2.⼩阿尔伯特实验这个关于⼈类⽣理反射的实验,⼼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到了结果,现在看来对婴⼉做这样的实验确实⾮常残忍。
⼼理学家在⽹上租借了年纪3岁的婴⼉⼩阿尔伯特,让他和⼩动物接触。
起初见到兔⼦、⽩⿏等这些绒⽑的动物并不害怕。
⼼理学家华⽣在阿尔九个⽉时,把⽩⿏放在他⾯前,每当他试图接触⽩⿏时便会听到华⽣敲击钢管的巨⼤声响,⼩阿尔伯特受到惊吓⼤哭。
数次以后当⽩⿏再次出现在⼩阿尔伯特⾯前即便没有敲击的声⾳,⼩阿尔对⽩⿏却产⽣了恐惧感。
3.歧视实验⼼理学家艾利的学⽣来⾃两个不同的种族,当她发现学⽣中出现歧视现象时,把同⼀种族的学⽣分为⼀组,并限制不同组的交流。
第⼀天,她任命蓝眼睛的⼀组是优越的,赋予他们⼀些特权。
很快具有优越感的蓝眼睛学⽣表现更好,对棕眼睛学⽣的歧视感也开始增多。
第⼆天,两组关系对调,蓝眼睛的学⽣感受到棕眼睛学⽣之前所受到的卑微感。
当艾利宣布体验结束时,两组同学的关系变得异常融洽,他们深刻的意识到歧视是⼀种严重的错误。
4. 消极语⾔实验不同的语⾔和态度会对他⼈⼼理造成巨⼤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幼年期的⼈类。
⼼理学家约翰逊选择了对20多名孤⼉进⾏实验,对有⼝吃的孤⼉使⽤积极⼼理疗法,只要表达流畅时便会受到夸奖;对正常孤⼉采⽤消极疗法,即便出现微⼩错误也会得到严厉的责备。
实验结束后,遭受消极对待的那部分孤⼉在语⾔表达和⼼理上出现了极⼤的问题,实验说明⼼理暗⽰对⼈⾏为习惯的影响。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ba27222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1d.png)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实验,以下是其中的10个著名的实验:
1. 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实验模拟监狱环境,研究人员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结果表明,监狱环境容易引发暴力和虐待行为。
2. 米尔格拉姆实验:研究人员让参与者相信他们正在给另一个人电击,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愿意服从权威者的命令,即使这种命令可能会造成伤害。
3. 亨茨实验:研究人员将狗养在不同的环境中,结果发现狗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会产生愤怒和攻击性。
4. 帕文定向实验:参与者被盲目旋转后,需要根据自身感觉的定向找到方向,结果表明,人类在没有定向线索的情况下很难判断方向。
5. 阿斯套利实验:参与者被告知需要做出判断,是否抛出两个硬币中的一个,结果表明,人类在判断概率时常常会犯错,不符合理性经济学预期。
6. 白鼠实验:实验者给白鼠注射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其行为变化,
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药物对动物会造成不同的影响。
7. 诺维加实验:参与者需要在一个虚拟环境中完成任务,结果表明,虚拟环境对人类行为和情绪产生了影响。
8. 蓝眼睛/棕眼睛实验:实验者将一群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被告知具有优越感,结果表明,被赋予优越感的学生表现更好。
9. 莫西实验:研究人员在婴儿的前额贴上标签,结果表明,即使这些标签没有科学根据,也会影响人们对婴儿的看法和行为。
10.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验: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和观察,建立了需要层次的理论,认为人类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满足不同的需求。
5个超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带你了解人性
![5个超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带你了解人性](https://img.taocdn.com/s3/m/87358133240c844768eaee34.png)
5 个超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带你了解人性从古至今,心理学家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人们有特定的行为模式?节选出5 个经过精密设计的心理学实验,为我们开辟一条,了解人类混沌思考与行为模式的道路。
1 琴键楼梯大众汽车发起了一项名为“有趣理论”的活动,旨在证明把无聊的活动变得有趣能改变人们的行为。
在最近的一次实验中,他们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里搭建了一个琴键楼梯,以此检验这项改变是否能让更多的人选择走楼梯而不是乘坐扶梯。
实验当天,使用楼梯的人数增长了66%。
证明有趣是改变人们行为的最好方式。
2 棉花糖测试选择延后满足能预示未来的成功吗?这是斯坦福大学的沃尔特•米歇尔在他1972 年的棉花糖测试中尝试回答的问题。
实验中,四到六岁的孩子们被领到了一个房间里,他们面前的桌上有一块棉花糖。
在让孩子们独处前,实验人员告诉他们,如果15 分钟后这块糖还在桌上,那么他们就能额外获得一块糖。
实验人员记录了每个孩子的忍耐时间,并且尝试寻找这项数据是否与孩子们成人后的成功有关联。
在600 个孩子中,少数选择立刻吃掉糖果,但也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忍过了15 分钟,获得了第二块糖果。
在后来的跟踪调查中,米歇尔发现那些能延后满足的孩子拥有更强的能力,并在SAT 考试中获得了比同龄人更高的分数。
证明这项品质很有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
3 哈洛的猴子如果你童年时期获得了很多关爱,那你说不定得感谢哈利・哈洛' 通过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系列富有争议的实验,他展示了母爱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实验中,哈洛将刚出生几小时的恒河猴和它们的母亲分隔开,并给它们做了两个人工“继母”。
一个“继母”由铁丝编成,顶端安装了一只奶瓶;另一个“继母” 包裹着柔软的毛巾布,但没有奶瓶。
有趣的是,相较于铁丝妈妈,小猴子更喜欢和毛巾妈妈在一起。
由此证明了在幼儿成长的问题上,父母的关爱比温饱更加重要。
4 罗伯斯山洞实验这项经典实验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偏见和冲突的办法。
世界著名心理实验
![世界著名心理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0f4f762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1.png)
世界著名心理实验
1.斯坦福监狱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齐姆巴多(PhilipZimbardo)于1971年进行,旨在研究监狱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实验中,参与者随机分配到“狱警”和“囚犯”两组,结果狱警表现出严重的虐待行为,而囚犯则表现出情感崩溃和抵抗。
2. 米尔格拉姆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1年进行,揭示了人们对权威的顺从程度。
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要给予一位“学习者”电击,当学习者出现错误时,电击的电压会逐渐升高。
结果发现,参与者在没有被迫的情况下,仍然愿意给予高强度的电击。
3. 阿斯帕特实验:由心理学家约翰·达尔(John Darley)和比巴拉·拉坦(Bibb Latané)于1968年进行,研究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行为。
实验中,参与者在不同的条件下遇到了一个假装晕倒的人,结果发现,当参与者觉察到有其他人在场时,他们更可能不去寻求帮助。
4. 德勒克·扎伊格实验:由心理学家德勒克·扎伊格(Derek Zoolander)于2004年进行,研究人们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
实验中,扎伊格在参与者眼前变化了自己的面部表情,结果发现参与者很难识别出这些微小的变化。
5. 哈洛实验:由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和列昂纳多·泰蒂(Leonore Tait)于1968年进行,探究教师的预期如何影响学生的表现。
实验中,罗森塔尔和泰蒂伪装成学生,告诉
教师他们是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结果发现这些学生的表现比其他学生更好,这表明了教师的预期对学生表现的影响。
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
![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7c84e2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0.png)
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心理暗示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将其中一种想法、信念或观念暗示给他人,从而引起其在思维和行为上的相应变化。
在心理学领域,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经典的实验和案例。
1.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波尔特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将24名普通的学生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在一个模拟监狱环境中生活两周。
结果发现,狱警群体逐渐展现出侵犯、虐待、羞辱囚犯群体的行为,而囚犯则表现出抑郁、焦虑和让步的行为。
这个实验表明,人们容易受到身份和角色的心理暗示影响,从而改变其行为表现。
2. 协助自杀案件(The Suicidal Appointments)3. 触电实验(The Electric Shock Experiment)在此实验中,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要求参与者扮演“教师”角色,将电击给“学生”,以惩罚其记忆错误。
实际上,参与者和电击接受者是同一个人,电击并没有真正地存在。
然而,在心理学家的威逼利诱下,有75%的参与者愿意给予最强烈的电击,而只有25%的人在实验前表示他们会这样做。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对于权威和社会规范的服从性,以及社会心理暗示对于行为的影响。
4. 隐蔽实验(The Hidden Experiment)心理学家尼柯拉斯·博森利特用这个实验来验证人们对于无意识暗示的反应。
在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参加的是一个关于阅读的实验。
实际上,在正式实验之前,他们必须通过一个走廊,而走廊的旁边放置了一个给人产生惧怕感的物体(例如蜘蛛、蛇等)。
结果发现,即使参与者对于这个物体并没有意识,他们的身体仍然会表现出对它的负面反应,如心率加快、皮肤反应增强等。
这个实验强调了无意识心理暗示对于身体反应的影响。
总结起来,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揭示了人们对于环境和他人暗示的敏感性,以及这些暗示对于个体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心理学实验中的经典案例
![心理学实验中的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86e249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5.png)
心理学实验中的经典案例心理学实验是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设计和实施各种实验,心理学家们揭示了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奥秘。
在心理学史上,有一些经典案例,这些实验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洞察力,对于理解人类心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包括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听从权威”实验、菲利普·洛姆巴多的“自尊心和归属感”实验以及伊丽莎白·洛夫特斯的“锚定效应”实验。
案例一: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听从权威”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听从权威”实验是揭示人们在权威压力下产生的顺从行为的经典实验之一。
该实验于1961年进行,米尔格拉姆想要探究在何种情况下,人们会无条件地服从权威的命令,即使这些命令违背自己的良知。
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给一位“学习者”进行记忆测试,若学习者回答错误,被试者需要按照实验者的指示给予电击,且电击强度逐渐增加。
实验结果惊人,绝大多数的被试者愿意一直电击下去,甚至达到了可能的致命强度。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权威者面前的强大顺从力,引发了对于个体道德责任和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
案例二:菲利普·洛姆巴多的“自尊心和归属感”实验菲利普·洛姆巴多的“自尊心和归属感”实验探究了顺从行为对个体自尊心和归属感的影响。
该实验于1951年进行,洛姆巴多将一群十一至十二岁的男孩分为两组,一组是“囚犯”,另一组是“看守”;囚犯被要求遵守严格的规则,而看守则需执行严厉的纪律。
实验结果显示,看守们产生了对于权力的滥用,而囚犯们则表现出了情感和行为上的负面效应,包括丧失自尊心和归属感。
这个实验引发了人们对于权力滥用和群体关系动态的关注,并引导出了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
案例三:伊丽莎白·洛夫特斯的“锚定效应”实验伊丽莎白·洛夫特斯的“锚定效应”实验揭示了数字信息对于人类决策的潜在影响。
该实验于1974年进行,在实验中,被试者需要根据之前展示的不同数字作出估计。
著名心理学实验
![著名心理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3868316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e.png)
著名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学科,而心理学实验则是研究心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心理学实验中,通过对被试者的行为、生理指标、心理问卷等进行测量和分析,得出有关人类心理活动的结论,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24名健康的大学生随机分为监狱囚犯和监狱警察两组,让他们在一个模拟监狱中生活两周。
结果,监狱警察一方开始虐待囚犯,而囚犯则表现出了严重的压抑和心理问题。
这个实验表明,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极大的影响。
2. 韦伯幻觉实验韦伯幻觉实验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韦伯(Ernst Weber)于1834年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感受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然后让他们感受两个物体的重量之差。
结果发现,当两个物体的重量相差很小时,被试者难以感受到差异,而当两个物体的重量相差很大时,被试者能够明显感受到差异。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感知的局限性和特点。
3.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1年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扮演一个“教师”,向一个“学生”出题,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就给他一次电击,电击的电压会逐渐升高。
结果发现,大多数被试者愿意一直给学生电击,甚至在学生哀求停止时也不愿停止,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在权威压力下的顺从和服从。
4. 阿斯套尔实验阿斯套尔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伦·阿斯套尔(Ellen Langer)于1979年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扮演一个老年人,然后让他们回忆自己20年前的生活。
结果发现,被试者在回忆时,身体和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变化,比如视力变差、步态变慢等,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和身体状态之间的紧密联系。
心理学著名实验
![心理学著名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8491d571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27.png)
心理学著名实验
1.斯坦福监狱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齐姆巴多领导,以模拟监狱为背景,研究人们在权力、群体压力等情境下的行为。
结果显示,参与者在短时间内就表现出了惊人的行为变化,甚至出现了身心问题。
2. 朗格维特饥饿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布拉姆·朗格维特领导,研究饥饿对人类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结果显示,长期饥饿会导致情绪不稳定、认知能力下降等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的威胁极大。
3. 那不勒斯婴儿实验:由意大利心理学家雷内·斯皮策领导,研究婴儿对母爱的需求和依赖。
结果显示,缺乏母爱的婴儿会出现严重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对婴儿的身心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4. 米尔格拉姆听从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领导,研究人类对权威的盲从和听从。
结果显示,被试者在被要求执行不道德行为时,往往会盲目听从权威,忽略自己的道德判断。
5. 海滩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索洛蒙·阿什领导,研究人类对社会压力和群体影响的反应。
结果显示,被试者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出现与自己判断不符的行为和决策。
6. 钥匙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领导,研究人类对自由和限制的反应。
结果显示,被试者在被限制行动自由时,会出现情绪不稳定、反抗等行为,对心理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7. 虚假的药物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亨利·比克领导,研究人类对虚假信息的反应。
结果显示,被试者在相信自己服用了有效药物
后,往往会出现对疾病和症状的改善,说明心理和信念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8f4023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2.png)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意志、思维等方面。
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心理学领域的经典实验案例,这些实验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波福特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著名实验。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志愿者分为监狱警卫和囚犯两组,模拟监狱环境,并观察他们的行为。
结果显示,警卫表现出了严重的虐待行为,而囚犯则出现了心理崩溃的情况。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下会产生的行为变化,引起了人们对权威和服从的深刻思考。
2. 束缚实验。
束缚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洛格兰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扮演监狱警卫或囚犯,模拟监狱环境。
结果显示,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了极端的行为,甚至导致实验中止。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下会产生的行为变化,引起了人们对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思考。
3. 条件反射实验。
条件反射实验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发现狗在听到食物的声音时会分泌唾液,后来他将食物的声音与钟声相联,发现狗在听到钟声时同样会分泌唾液。
这个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对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施卡特实验。
施卡特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施卡特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通过对学生进行记忆测试,发现了记忆遗忘曲线的规律。
这个实验揭示了记忆的遗忘规律,对后来的记忆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韦伯费希实验。
韦伯费希实验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费希纳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发现人们对重量的感知并非线性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这个实验揭示了感知的非线性规律,对后来的感知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一些心理学领域的经典实验案例,这些实验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行为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
![行为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62e1a441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e.png)
行为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行为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的本质和动机,以及人类情感和认知过程的机制。
在行为心理学领域中,有一些开创性的实验,这些实验为我们深入研究人类行为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典的行为心理学实验,探讨它们的意义和贡献。
实验一: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锡蒙斯(Philip Zimbardo)设计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实验中,将二十四名志愿者随机分配到监狱的“犯人”和“监狱官员”两组,犯人需要遵守监狱规则,监狱官员负责维持监狱秩序。
然而,实验逐渐演变成为一场暴力和压制的场面,最终在第六天停止。
实验揭示了权力和社会角色变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进一步说明环境对人类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实验二:帕维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帕维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是他于19世纪90年代进行的一个实验,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动物中的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他的实验对象是狗,通过喂食和声音刺激进行训练,解释了动物的学习过程。
在实验中,帕维洛夫通过给狗喂食时同时播放一个铃铛的声音,经过反复训练,只要狗听到铃声,即使没有食物,它也会分泌唾液。
这是因为狗已经形成了铃声和食物之间的条件反射。
这个实验为动物行为的理解奠定了基础,是学习心理学中的经典之作。
实验三: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是在1961年开始的一个实验,目的是研究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对其行为的影响。
实验中,60名志愿者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问答测试并惩罚回答不正确的学生。
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需要按照指示给学生电击。
然而,实验中没有真正的电击,只是采用录音模拟了电击的声音。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人们被认为是服从权威的,即在权威人员的命令下,人们往往会执行他们不愿意执行的命令。
实验揭示了权威、人群、驯服和服从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最常见5大心理效应,直指人心
![最常见5大心理效应,直指人心](https://img.taocdn.com/s3/m/b02c2ae7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f.png)
最常见5大心理效应,直指人心作者:儒风君·喜乐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心理科学进行分析。
人类的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就如同物理学定理那般存在,像万有引力那样难以摆脱。
正确地认识、掌握、利用这些心理效应,对我们的生活、工作都有重要作用意义。
最常见5大心理效应,引人深思:1富兰克林效应富兰克林还是一名州级议员时,他想得到一位国会议员的支持。
但是这位议员却对他没什么好感。
富兰克林听说议员家里有一本珍藏的图书,便写信向他借书。
出乎意料,书寄了过来。
几天过后,富兰克林把书寄回,并附上一张便条,郑重表达了谢意。
自此以后,这名议员不仅对富兰克林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还在很多事情上表达对他的认同。
最终两人化敌为友,成了终生挚友。
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而是让他来帮助你。
这就是富兰克林效应。
通过给予对方成就感,来赢得好感,这便是“富兰克林效应”最顶级的智慧。
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任何一种感情,都需要双向奔赴。
从来不相互麻烦的关系,终究只会变成一潭死水。
只有彼此麻烦,感情才能逐渐升温。
2空鸟笼效应一天,心理学家詹姆斯与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打赌。
詹姆斯说:“我保证不久后你会养一只鸟。
”卡尔森满不在意。
几天后詹姆斯送了他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
卡尔森笑到:“我只会当它是一件美丽的工艺品。
你就别费劲了。
”自此后,来访的客人几乎都会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解释,然而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不解的目光。
卡尔森教授苦不堪言,却又不想扔掉鸟笼,只好买了一只鸟回来。
“鸟笼”,本质上是人们内心的欲望,鸟笼效应本质上体现的是人们的贪婪。
佛曰: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减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这才是鸟笼效应的真正启迪所在。
真正智慧的人,看懂了“鸟笼效应”,不会陷入“鸟笼”的困境,而是把它当成身外之物,可用可弃,来去自由。
3马太效应《圣经》中“马太福音”里一则寓言:国王远行前,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自己去做生意,等国王回来。
著名心理实验
![著名心理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24799ee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6e.png)
著名心理实验
著名心理实验可以说有很多,以下列举其中几个:
1. 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实验由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齐姆巴多(Philip Zimbardo)在1971年进行。
实验中,一些学生被分配成了监狱警卫和囚犯两个角色。
然而,这个实验因为出现了过度行为和不道德行为而被迫提前结束。
2. 那不勒斯婴儿实验:这个实验在20世纪60年代由意大利心理学家雷内·斯皮茨(René Spitz)进行。
实验中,一些婴儿被分别安置在不同的环境中,比如是在孤儿院还是和亲生母亲一起。
实验结果发现,那些在孤儿院长大的婴儿智力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3. 密尔格拉姆实验:这个实验由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密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进行。
实验中,志愿者被要求对另一个志愿者进行电击,以测试他们是否会听从权威人士的命令。
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人都会听从命令,即使这些命令是对他人造成伤害的。
4. 拜里斯·瑞新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拜里斯·瑞新(B.F. Skinner)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进行的。
他在实验中使用了一种称为操作条件反射的方法,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加强或抑制动物的行为。
这种方法后来用于培训动物和儿童。
这些实验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它们的结果对于今天的心理学研究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露人性的五大经典心理实验(推荐)心理学家认为,当你触及他人思想的时候必须格外小心,因为你永远也无法肯定你将会发现些什么。
多年以来,就这一课题的大量心理实验已经得出了惊人的结论。
请注意,我们所要讨论的对象并不是那些间歇性精神病患者,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正是您。
以下这些实验的结果将不言自明。
(好文分享,本文非原创)实验一、阿希的从众实验(1953年)实验步骤:心理学者阿什(Solomon Asch)曾作了一系列用以验证从众效应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可令所有读到它的人都为之沮丧不已。
受试者们被告知,他们将与另一部分人一同参与某项视力测试,随后将出示一些图片,并要求各自回答一些十分容易和显见的问题。
这个测试的陷阱在于,除受试者本人之外,房间里还有其他实验合作者共同进行这一测试,他们将按照要求给出显然错误的答案。
那么,在大多数人都犯了再明白不过的弱智错误时,受试者会与其他人给出不同的结果么?他们所需做的仅是指出右侧中的哪一条线段与左侧的线段等长。
你看,阿什所提的问题远未达到什么设计下一代空间站的那种难度。
说实在话,一个能在这种类似线段长度的问题上答错的人,除非是你当天早上服用了两个剂量的迷幻药,还把它擦在了眼球上(当然这将会引发其他更为可怕的“试验”,我们略过不谈)。
然而遗憾的是,当看到参与测试的其他三个人给出错误的回答时,32%的受试者也给出同样错误的答案,即使线段长度的差别达到几个英寸也依然如此。
三人成虎的谚语无疑得到了验证。
结果分析:试想一下,当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那么黑白分明、显而易见的时候,这个32%的比例将会上升到多少。
即使我们没听懂一个笑话,我们也更愿意跟着大多数人一起笑起来;当我们发现自己不被大多数人认可时,我们更倾向于怀疑自己的观点。
小学时我们所经历过的同龄人的竞争压力和“勇敢地做你自己”之类的鼓励,仿佛都不知所踪。
“嗯,我应该是一个叛经离道的独行者,这样挺好。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总是这样说。
当然,也同样是我们当中的每个人,下一步的举动就是观察其他“独行者”所做的事…………然后,确保自己与他们所做的完全一致而不相违背。
实验二、好撒马利亚人实验实验步骤:如果你没有听过“好撒马利亚人”(the Good Samaritan)这一《圣经》故事,在此可以简要介绍如下: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而身受重伤、躺在路边,有祭司和利未人路过却不闻不问,惟有一个过路的撒玛利亚人不顾隔阂,动了善心帮助了他,故事借以表明鉴别人的标准是人心而非身份。
因此,心理学家约翰·达利(John Darley)和C·丹尼尔·巴特森(C。
Daniel Batson)希望对宗教信仰在助人行为上的影响进行测试。
他们的受试者是一组神学院学生,其中的一半给予“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并要求他们在另一所神学院里布道,另一半则要求在同一地点对就业机会的问题进行布道。
作为额外的变量参照,受试者被要求在不同的时间内到达布道的地点,因此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可能在路上会显得匆忙。
同时,在到达指定地点的途中,受试者将会经过一个瘫倒在小巷中的路人,看上去急需帮助。
我们可能会认为达利与巴特森仅是就一些助人的随机现象作测试,但研究资料表明这位可怜的路人是事先安排好的,并且表现得十分逼真。
实验结果:相比那些准备演讲就业机会问题的学生,被给予“好撒马利亚人”故事的学生并没有因为寓言的教育意义而更多地伸出援手。
真正起作用的因素竟然是他们在路上究竟有多匆忙。
事实上,假如时间紧迫,仅有10%的学生会停下来提供援助,即使他们即将布道的话题是停下来给予援助是多么地重要。
然而平心而论,如果你在课上迟到了,教授会相信“路上我不得不停下来帮助一个受伤的旅客”的借口么?很可能不会,除非你能出示那个人沾满鲜血的衬衫作为证据。
结果分析:正如我们喜欢开玩笑时所说的那样,一个反同性恋的男议员可能被发现与一名男子共浴爱河,呼吁环保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Al Gore)可能拥有一所能耗不菲的宅第…………而事实上,我们这些普通的民众与政客一样伪善。
毕竟,与面对一个浑身散发恶臭甚至淌着鲜血的流浪汉相比,面对一众听者高谈阔论应该帮助陌生人显然更加容易。
因此,即使指出他们的虚伪也是一种虚伪。
假如你认为这些研究结果仅限于伪善的神学院学生,那么请看看新闻。
还记得数年前,照相机拍下至少12辆车拒绝搭载躺在路边的受伤女子那一幕么?也正如这些学生那样,他们总会有感到迫不得已的地方。
司机或许还感到庆幸,因为自己仅仅是拐个弯路过她,而不是像车祸惨剧中那样压扁她。
实验三、旁观者冷漠实验实验步骤:在1964年的一起女子谋杀事件中,新闻报道称,有38个人亲眼目睹或者听见案件的发生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约翰·达利(John Darley)和比伯·拉坦纳(Bibb Latane)希望通过研究验证,当人处于群体环境中时,是否就不愿意施以援手。
这两位心理学家邀请了一些志愿者参与了试验。
他们告诉受试者,鉴于会谈可能涉及极其私人化的内容(诸如讨论生殖器的大小之类的话题),因此每个人将被分隔在不同的房间,仅使用对讲机来相互沟通。
在会谈中,一名参与人员将假装突然病发,当然这可被其他受试者所听见。
我们并不完全确定此通话传达给他们的信息是对方发病,但我们确保诸如“噢我的癫痫发作了”之类的话将被受试者听到。
实验结果:当受试者认为除发病者外,他们是参与讨论的唯一一人,85%的人会在对方假装病发时自告奋勇地离开房间去寻求帮助。
与另一个人进行一次非常私人化的会谈(再次强调,很可能提及生殖器官大小等问题)已属十分不易,相比之下,假如在剩下的时间里被迫一个人自言自语仅仅是可悲而已。
但不管怎样,有85%的人愿意帮助;这一结果还不错,不是么?但实验还没有结束。
当实验环境发生转变,受试者认为还有另外四个人参与讨论时,只有31%的人在对方发病后寻求帮助,剩下的受试者猜测会有其他什么人去照顾此人。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多多益善”这种词汇失去了其真意,更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多多益死”(人愈多的情况下,就有愈高的概率死于发病)。
结果分析:由此推及,在紧急情况下,假如你是当事人身边的唯一一个人,你参与援助的动力将大大增加,你将感觉到对此事具有100%的责任。
然而,当你仅是10个人中的一个时,你将只感到10%的责任;问题在于,其他每个人也只感到10%的责任。
这便给我们之前的例子提供了解释。
假如受伤的女子躺在荒无人烟的高速公路旁,原本视若无睹的司机可能更愿意停下来帮忙。
题外话,当然他们也可能更愿意弃之不顾,因为他们知道无人在旁监督(这与本实验的受试者不同,因为至少受试者知道有人在记录和分析他们的举止)。
又或许,这个问题也可被归结于我们能为自己找到借口的合理性。
我们会说,“显然,这条道上总会有人路过去救她的”。
抑或,“显然,保护环境总会有人去做些什么的”或者“显然,鲨鱼总会饱的,所以到某个程度就不会吃他的”。
我们只是需要为自己的不作为找一丁点的借口而已。
实验四、斯坦福监狱(1973年)实验步骤: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希望研究监狱生活如何影响其中的警察与囚犯。
这听起来够愚蠢的;问题在于,那会有什么问题吗津巴多将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改建成了一个模拟监狱。
仅通过报纸广告而来的志愿者均通过了身体健康和心理稳定测试,这些测试在筛选监狱实验的受试者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这些受试者都是男性的大学生,被随机分布12名狱警和12名囚犯。
津巴多自己也希望参与到实验中去,并且自己任命自己为监狱总监。
此模拟监狱的实验仅仅持续了两周。
是的,关于这一点绝不会有任何问题。
实验结果:每个受试者都花费了一天左右的时间来适应这种生活,并开始变得疯狂。
仅到第二天,囚犯便在这个人为设立的监狱里发起了暴乱,用床铺在牢房里设立障碍并讥笑狱警们。
看到这一情形,狱警仿佛找到了向囚犯开火(事实上使用灭火器替代)的绝佳借口,嘿,见鬼的为什么不这么干至此开始,斯坦福监狱已经真的见鬼了,在这一地狱里日复一日地上演暴乱。
一些狱警开始逼迫囚犯裸睡在水泥地上,并以限制浴室的使用作为特权(常常被剥夺的特权)相威胁。
他们强迫囚犯做羞辱性的训练,并用双手去清洁马桶。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囚犯”被告知他们有机会被假释、但假释申请又被驳回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简单地要求终止这见鬼的实验。
请记住,他们绝对没有因法律上的原因而被监禁,这仅仅是一个角色扮演的实验。
这意味着,他们将继续赤身裸体地坐在自己的排泄物上,头上套着袋子。
有50名以上的非实验人员参与观察和关注这一监狱,然而道德的审判却从未遭到质疑,直到津巴多的女友克里丝蒂娜·马丝拉(Christina Maslach)提出强烈抗议。
仅在此后6天,津巴多便终止了这一实验(几位“狱警”对此表示失望)。
如果你想要称赞巴丝拉是这一见鬼实验中唯一一位理智的人的话,那么你还应该知道的是,后来她便嫁给了策划这一实验的津巴多。
结果分析:这一结果表明,扮演囚犯的角色预谋造反,扮演狱警的角色则开始变得具有暴力倾向。
难道说是因为扮演被暴动折磨的狱警们都是混账,不问情由地把人随意摆布吗?科学研究表明,假如角色互换,你也会采取同样的方式。
正如它所验证的那样,这通常是出于对方反击的恐惧使得我们对我们的人类同胞百般折磨。
当我们比某些人拥有绝对权力或来自上级的空头支票时,阿布格莱布监狱(译者注:虐俘丑闻,某些囚犯曾被迫要求裸身堆叠成金字塔状)光突突的“金字塔”都会恪遵。
呵呵,假如这是在一伙越战时期的嬉皮士大学生,那么这绝对会见鬼地发生在你的身上。
实验五、米尔格伦实验(1961年)实验步骤:当屠杀犹太人的纳粹追随者在纽伦堡审判中遭到起诉时,许多被告的辩护似乎围绕着“我不是真正的凶手”这样的论点,认为“事实上,我只是单纯服从命令”。
因此,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希望就受试者对权威人物下达命令的服从意愿进行测试。
或许你会以为,他只是向受试者询问?噢,那可不行;那还不够残忍。
与你所想象的不同,在米尔格伦所组织的实验中,受试者被告知将扮演“老师”的角色,所要做的是给隔壁房间的另一名受试者进行记忆力测试。
事实上“另一名受试者”是由实验人员假冒的,这一切只是米尔格伦布置的一场局。
受试者还被告知,只要对方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他将按下一个按钮,控制器将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
此外,一名身穿实验室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将在旁边作指导和监督(必须指出的是,并没有真正的电击发生,当然受试者并不知道这一情况)。
受试者相信,电击以45伏特开始,一旦作答错误,电压值将随之提升。
受试者每次按下按钮,“学生”将在隔壁房间发出尖叫声,请求受试者停止测试。
那么,你可以预测一下实验将如何进行下去么实验结果:在实验进行到某一程度(如电击330伏特)时,许多受试者表示开始感到不舒服,并质疑是否继续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