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汇总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汇总

药物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肌肉骨骼系统损害胶原组织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交感付交感神经系统损害视觉损害听觉和前庭功能损害其他特殊感觉功能损害青霉素G ①肌注时出现外周损害;②大剂量出现青霉素脑病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偶见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焦虑、失眠、行为异常、惊厥)头孢唑林肾功减退患者大剂量出现脑病味觉障碍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多见皮疹、红斑、瘙痒;多形性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症(少见)癫痫,头痛,眩晕,过量引起惊厥少数患儿轻中度听力损伤头孢克肟(短暂、轻微)瘙痒、皮疹、药物热头痛、头晕(少见)头孢曲松(治疗剂量、疗程相关)头痛,眩晕味觉障碍头孢美唑皮肤黏膜眼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症头痛头孢他啶(轻微且少见)表皮坏死癫痫,头痛;少见癫痫头孢地尼罕见皮肤黏膜病变头痛、头晕头孢唑肟头痛、麻木、眩晕、感觉异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给药剂量正相关)激动、焦虑、行为变化、头晕、失眠和可逆性的功能亢进(罕见)头孢哌酮舒巴坦史-约综合征厄他培南红斑、瘙痒、静脉炎能不全、中枢神经疾病多发);少见焦虑、衰弱、头晕、失眠头孢西丁多见皮疹、红斑、瘙痒头昏、眩晕氨曲南皮疹、瘙痒头痛、倦怠、眩晕味觉障碍哌拉西林舒巴坦皮疹、瘙痒头痛、头晕、烦躁、焦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短暂性,与剂量无关)皮疹、瘙痒、荨麻疹偶见头痛、焦虑、烦躁不安美罗培南皮疹、瘙痒、荨麻疹、中毒性表皮坏死症头痛、倦怠、失眠、焦虑、意识模糊、眩晕、意识障碍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皮疹、瘙痒、精神症状(抽搐病史、肾功能减退多发)头孢米诺皮疹、瘙痒拉氧头孢皮疹、瘙痒克林霉素可见皮疹、瘙痒,偶见荨麻疹,罕见严重皮肤损害偶见眩晕耳鸣万古霉素快速大剂量红颈综合征耳毒性(长期大剂量,老人、肾功能不全易发生)替考拉宁皮疹、瘙痒、水疱性红皮病(停药消退)嗜睡、头晕、头痛听力下降、耳鸣、前庭障碍阿米卡星神经肌肉阻滞、关节痛头痛、面部及四肢麻木、感觉异常、针刺感、面部灼烧感、抽搐视物模糊耳蜗神经受损,听力减退庆大霉素(长期或大量)偶见瘙痒、皮疹神经肌肉阻滞嗜睡听力减退、耳鸣链霉素神经肌肉阻滞嗜睡视力减退听力下降、耳鸣、耳部胀满感;前庭障碍依替米星皮肤瘙痒、皮疹(罕见)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程度轻(主要肾功不全)红霉素少数患者有胸痛、颤抖眼睛疼痛、视力改变大剂量可引起听力减退(尤其是肝、肾疾病患者或老年患者),停药可恢复克拉霉素药疹、荨麻疹牙变色头痛、短暂性头昏、眩晕、焦虑、失眠、噩梦、耳鸣、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幻觉、精神病可逆性耳聋阿奇霉素皮疹、瘙痒可出现重症肌无力头痛、嗜睡、眩晕、晕厥、感觉异常、活动增多、攻击性反应、神经质、焦虑不安、忧虑听力丧失、耳鸣、耳聋,与大剂量使用本药有关并且大多可逆。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1. 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和预防感染病的主要工具之一,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正确了解和及时应对这些不良反应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疗的建议。

2. 不良反应的分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常见和罕见两类。

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过敏反应:可表现为皮疹、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肝功能异常:包括肝酶升高、黄疸等。

•肾功能异常:可导致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损伤等。

•神经系统反应:包括头痛、头晕、神经痛等。

罕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中毒反应:如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肌肉骨骼系统反应:如肌肉痛、关节炎等。

•循环系统反应: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免疫系统反应:如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 不良反应的机制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其对机体正常细胞和功能的干扰所引起的。

具体的机制包括:•毒性作用:抗菌药物可能对机体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导致细胞损伤或细胞死亡。

•药代动力学相关: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药物浓度、半衰期等)可能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

•免疫系统相关:抗菌药物可能干扰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4. 防治不良反应的策略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下几个策略值得注意:4.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是预防不良反应的关键。

应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患者的特点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4.2 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对于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可以考虑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以降低其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4.3 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特别是肝功能和肾功能等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的迹象。

4.4 给予支持性治疗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给予相应的支持性治疗,如抗过敏治疗、肝肾保护治疗等,以减轻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

简述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简述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对于很多细菌感染的患者来说,其药效显著,但与此同时,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引发一些不良反应。

因此,了解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的概述:1.过敏反应抗菌药物的过敏反应通常会在使用药物后几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具体症状包括皮疹、瘙痒、呼吸急促、喘息等。

若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抗菌药物,并及时进行脱敏治疗,通常可以选择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

此外,对于有过敏史的病人更要谨慎使用抗菌药物。

2.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是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为了降低胃肠道反应的严重性,可以在饭后或与食物同服药物。

3.肝脏和肾脏毒性抗菌药物也可能对肝脏和肾脏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长期或过量使用的情况下。

对于肝脏或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抗菌药物,并注意药物剂量的调整,必要时可以选择毒副作用更小的抗菌药物。

4.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也会出现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例如眩晕、失眠、头痛、头晕等。

对于此类情况,可以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更换抗菌药物。

5.二重感染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削弱患者的免疫系统,从而使其更容易受到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导致二重感染。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医嘱正确用药,并尽量避免与肾毒性的抗生素联合使用,以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6.菌群失调抗菌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菌群失调,进而影响肠道健康。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尽量避免长期、大剂量地使用,以免引发菌群失调。

对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处理,并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若情况严重,应立即就医。

对于任何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剂师,了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使用方法等,并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同时,老年人、小儿和肾功能状况不佳的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更应谨慎,按照剂量测算严格使用。

十大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汇总

十大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汇总

十大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汇总一、青霉素类:青霉素,阿莫西林等1、过敏反应:可发生过敏性休克(Ⅰ型变态反应)和血清病型反应(Ⅲ型变态反应)。

其它过敏反应尚有溶血性贫血(Ⅱ型变态反应)、药疹、接触性皮炎、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

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规定:患者在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因此,无论成人或儿童,无论口服、静滴或肌注等不同给药途径,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均应进行皮试。

停药72 h以上,应重新皮试。

2、赫氏反应:赫氏反应的诱发原因是由于药物对梅毒螺旋体的杀灭作用太强,导致梅毒螺旋体大量死亡,大量有害物质从死亡的梅毒螺旋体内溢出以及机体内部的变态反应引起机体出现的不适反应。

3、毒性反应:青霉素肌注区可发生周围神经炎。

鞘内注射超过2万单位或静脉滴注大剂量本品可引起青霉素脑病(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反应)。

4、二重感染:治疗期间可出现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念珠菌感染,念珠菌过度繁殖可使舌苔呈棕色甚至黑色。

所有抗菌药物都可引起二重感染。

二、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地尼等1、过敏反应:说明书明确要求皮试的头孢菌素有:头孢替安、头孢甲肟、头孢米诺钠、头孢替唑钠、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头孢噻吩钠等。

2、凝血功能障碍:所有头孢菌素都能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因此具有潜在的导致出血的不良反应,部分头孢菌素尚能在体内干扰维生素K循环,阻碍凝血酶原的合成,扰乱凝血机制,而导致比较明显的出血倾向。

3、双硫仑样反应:使用含有甲硫四唑侧链的头孢菌素数日之后,如果饮用酒精类饮料,有时会出现潮红、恶心、呕吐、出汗、心动过速、呼吸加快,偶有低血压和意识模糊的临床表现,这就是所谓的“双硫仑样反应”。

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拉定、拉氧头孢等均可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其中头孢哌酮的报告最多,而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无甲硫四唑侧链,所以这类头孢菌素不会导致双硫仑样反应。

5、头孢类抗生素脑病:头孢类抗生素的一种并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用量过大,静滴速度过快,疗程过长时,药物迅速进入脑组织,即脑脊液中药物的浓度快速升高,干扰正常的神经细胞功能,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欣快、幻觉、知觉障碍、反射亢进,甚至抽搐、昏睡、昏迷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作者:刘艳梅来源:《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10年第03期随着抗菌药物的研制开发和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过多过滥和不合理应用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的新课题、特别是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予以积极的防范[1]。

本文对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作一综述[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机制: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不良反应:①神经、精神系统反应;②低钾血症;③肾损害;④造成胆汁代谢紊乱,肝功能损害;⑤二重感染;⑥血液系统;⑦戒酒硫样反应。

变态反应:①过敏性休克及皮疹:较为常见,主要机制是半抗原与蛋白结合成复合抗原,再由IgE介导产生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与寻麻疹等。

②药物热:一般发生在用药后1~25天(大多为7~15天),为弛张热或稽留热,需要与原发感染的发热相鉴别。

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通过氧桥连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

有来自链霉菌的链霉素等、来自小单孢菌的庆大霉素等天然氨基糖苷类,还有阿米卡星等半合成氨基糖苷类。

虽然大多数抑制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为抑菌药,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却可起到杀菌作用,属静止期杀菌药。

不良反应:①肾毒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以原形由肾脏排泄,并可通过细胞膜吞饮作用使药物大量蓄积在肾皮质,故可引起肾毒性。

轻则引起肾小管肿胀,重则产生肾小管急性坏死,但一般不损伤肾小球。

肾毒性通常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等,严重时可产生氮质血症和导致肾功能降低。

肾功能减退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血浆浓度升高,这又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伤和耳毒性;②营养不良综合征;③神经系统:耳毒性,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周围神经炎,精神症状。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即应对措施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即应对措施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即应对措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是指由于使用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正确应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并保障患者的安全。

下面是一些常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

1.药物过敏反应:-当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寻求医疗救助。

-医护人员应及时记录患者对该药物的过敏反应,并在以后的使用中避免使用该药物。

2.肠道紊乱:-抗菌药物会破坏肠道中的有益菌群,导致肠道紊乱,如腹泻。

此时可以选择同时使用益生菌来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有时可以调整剂量或更换其他类型的抗菌药物,以减轻肠道紊乱的不良反应。

3.肝脏损伤:-部分抗菌药物会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导致肝脏损伤。

在使用具有肝脏毒性的抗菌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

-在使用过程中,患者应避免同时使用其他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或饮酒,以减轻肝脏损伤的风险。

4.肾脏损伤:-对于患有肾疾病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需特别谨慎,并根据肾功能进行剂量调整。

5.耳毒性和听力损害:-氨基糖苷类等一些抗菌药物可引起耳毒性和听力损害,尤其是在长期使用或高剂量使用时。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听力,并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6.神经系统毒性:-有些抗菌药物可以对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导致头晕、幻觉等不良反应。

患者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密切关注自身症状的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剂量调整,以减少毒性作用对神经系统的损伤。

7.超敏反应:-过敏性伴发的严重反应,如荨麻疹、休克等。

当患者出现超敏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并就近就医,由专业医疗人员给予抢救治疗。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
药物过敏反应 ➢临床上出现由药物制剂(包括有效药和赋形剂)引起的类似过敏症状的不良反应。 ➢本质上可能是变应性反应或非变应性反应,药物变应性反应是由免疫介导的药物
引起的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
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前言
这里添加标题 案例三:
➢患者:男,68岁,因血肌酐升高2年,水肿、纳差、尿少1月入院,诊断为肾性贫 血、肾性骨病。进行血透后因“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 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2.25g,q12h,ivdrip,用药第6天发现血小板计数减少。
➢案例分析:考虑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引起的血小板下降,停药后血小板回复正常。
环素可致良性颅压增高症;亚胺培南和氟喹诺酮类,致惊厥和诱发癫痫;林可霉 素的肢体瘫痪不良反应。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血液系统损害 ➢抗菌药物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可影响血细胞生成,包括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血小
板减少及全血系统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氯霉素类易影响粒白细胞生成,严重可致全血降低而引起药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磺胺类药物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利奈唑胺可引起骨髓抑制,导致血小板减少等。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药物过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 ➢全身过敏性反应:以药物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发生时必须就地抢救,保持呼吸
道畅通、吸氧及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措施。 ➢局部过敏反应:如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消化道过敏反
应;皮肤过敏反应。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限2倍;或ALT/ALP升高倍数比值在2-5之间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资料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资料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后,使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特别是一些以往无法挽救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脓毒血症等的预后已大有改观,但同时也带来不良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临床上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除了考虑治疗作用外,还应对其不良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一、变态反应发病机制为外来的抗原性物质与体内抗体间所发生的一种非正常的免疫反应。

抗菌药物分子结构大多可作为半抗原,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从而促使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当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菌药物后即可产生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都可引起变态反应。

此类反应属于B型不良反应,难以预测,与剂量无关,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减少剂量后症状不会改善,必须停药。

按发病机制分为5种类型:1、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包括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即刻型荨麻疹。

青霉素、头孢类、氨基糖苷类等容易发生此类反应。

2、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性型),临床表现有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氯霉素与头孢噻吩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3、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其机制:大抗原决定簇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IgG,两者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壁上,并激活补体系统,生成血管活性物质,导致局部充血与水肿。

包括血清病样反应和药物热。

4、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细胞介导型),主要为经常接触抗菌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的患者发生的接触性皮炎。

5、未分型的过敏性反应:有皮疹(荨麻疹常见)、血管神经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中毒性表皮花丝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急慢性间质肺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等,常见于青霉素、链霉素。

复方磺胺甲恶唑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关于变态反应的几个重要提示①青霉素皮试试液应为:青霉素G或青霉噻唑-多赖氨基酸。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课件.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课件.
两类:导致内毒素释放 菌群失调
(二)氨基糖苷类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1.耳毒性 氨基糖苷类都有相似的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
表现为听力减退,耳鸣或耳部饱满感,是限制其 临床使用的最大原因。 耳毒性的发生与内耳淋巴液中的药物浓度较高和 半衰期较长有关,内耳药物 T1/2较 血中T1/2长10~15倍。在常用的氨基糖苷类中,异 帕米星、奈替米星的耳毒性发生率较低。
合理用药,提高药物不良反 应防范意识,降低医疗风险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第二部分:从用药纠纷谈合理用药
药学部 陈金月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药物不良反应定义: 使用合格药品,正常用法用量,出现的与 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一、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分类比较
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碳青霉烯类 氨基糖苷类 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类 唑类抗真菌类药 两性霉素B
利福平 喹诺酮类
B型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 ★++++ +
+ + + +
+ + +
肝毒性
+ + ★ ++ +
A型不良反应 肾毒性 血溶毒性
+ ++ ++
★+++
神经毒性 + + ++
★++++
++++ ++
注:++++ :ADR发生率较高; +:ADR发生率较少或偶见; ★:表示严重程度,有时可引起死亡

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肝功能不正常病人应避免使用下列哪些抗生素()
A.头孢氨苄
B.无味红霉素
C.林可霉素
D.青霉素
正确答案:B
喹诺酮类抗菌药可能会对()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A.骨骼系统
B.智力
C.呼吸系统
D.听力
正确答案:A
下例哪种药物与利福平同时口服能加速代谢而增强对肝脏毒性()
A.异烟肼
B.乙胺丁醇
C.青霉素
D.妥布霉素
正确答案:A
下列哪种药物静脉滴注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的是()
A.氯霉素
B.链霉素
C.四环素
D.夫西地酸
正确答案:D
几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A.10岁以下儿童
B.18岁以下儿童
C.8岁以下儿童
D.12岁以下儿童
正确答案:B
下列哪种药物对视力会产生影响()
A.利福平
B.乙胺丁醇
C.青霉素
D.庆大霉素
正确答案:B
利奈唑胺应用时,应注意监测()
A.血小板
B.肾功能
C.血糖
D.电解质
正确答案:A
下列属于B型不良反应的是()。

A.青霉素过敏反应
B.庆大霉素致肾毒性
C.氯霉素致再障
D.四环素致肝毒性
正确答案:A
可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是哪类()
A.氨基糖苷类
B.大环内酯类
C.氟喹诺酮类
D.头孢菌素类
正确答案:C
不属于大环内酯类的药物是:()
A.红霉素
B.林可霉素
C.乙酰螺旋霉素
D.麦迪霉素
正确答案:B。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抗生素可以治疗各种病原菌,疗效可靠,使用安全。

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也可引起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

(一)毒性反应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肾脏、肝脏、胃肠道和局部等方面:1.神经系统抗菌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表现为多方面,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损害,有神经症状、亦有精神病样发作。

多见于氨基威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新霉素,多粘菌素B等。

对中枢神经的影响:青霉素类全身应用时如剂量过大、浓度过高或注射速度过快时,药物对大脑皮层可产生直接刺激而引起癫痫样发作、甚至死亡。

鞘内注射任何抗菌药物均可引起一些反应如头痛、背和下肢痛、颈项强直、发热等反应,严重者甚至发生抽搐和昏迷。

如注入剂量为常用量,此类反应一般可于1至数小时内消失,如剂量过大则可发生下肢软弱、尿潴留、大小便失禁和惊厥等较严重反应。

第八对脑神经损害:是氨基糖重要副作用之一,各种氯基糖甙类抗生素均可能引起耳蜗或前庭损害或二者兼而有之。

前庭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等,常有暂时性;而听力减退后则尚缺少有效措施助其恢复。

母亲孕期或哺乳期应用过耳毒性抗生素;后先性耳聋者系由于耳毒性抗生素所引起。

故对老年及小儿患者、肾功能不全以及属高敏体质者,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慎用。

有条件时宜进行电测听及前庭功能监测。

对周围神经的影响:多粘菌素类及基糖甙类注射后可引起口唇及手足麻木,严重者伴发头晕、舌颤等。

氯霉素长期口服或滴眼可引起视神经炎,可同时伴有多发性神经炎、口服大剂量B族维生素可使症状减轻。

神经—肌肉接头阻滞: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等胸腹腔内放入较大剂量、或大剂量静注,可发生呼吸抑制和四肢软弱无力,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致呼吸骤停,老年、重症肌无力、肾功能不全以及同时应用乙醚等麻醉剂者尤易发生。

应用新斯的明(肌注或静注)对氨基糖甙类引致者可望有效。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抗菌药物特别是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使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一些以往认为无法挽救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的预后已大有改观;但同时也带来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残或致死。

人们在实际应用抗菌药物时,常常只注重其治疗作用,对不良反应注意不够,因而造成治疗的失败。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毒性反应指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异常以及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其严重程度一般随剂量增大及疗程的延长而增加,多属于可逆反应。

毒性反应是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在肾、神经系统、肝、血液、胃肠道、给药局部等。

一般来说,氨基甙类、多粘菌素、万古霉素、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素容易产生多系统的毒性反应2.变态反应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都可引起一些变态反应,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大多由青霉素引起;最多见的是皮疹,各种抗生素均可引起;以发热、关节痛、荨麻疹为表现的血清病样反应则多见于青霉素和头孢霉素;万古霉素可引起红人综合症。

另外,还有药物热、感光反应等。

3.二重感染指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新出现的感染。

是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未被抑制的菌群乘机大量繁殖所致。

二重感染的病原菌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加以人体抵抗力因原发病和(或)原发感染而显著降低,二重感染常难以控制且死亡率较高。

为了预防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须做到:1.真询问既往史,包含既往用药史、家族史及药物过敏史等,严格执行皮试常规;2.应用任何抗菌药物前应充分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各种反应及防治对策;3.慎用毒性较强的抗生素,联合用药时要警惕毒性的协同作用;4.避免长时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菌素;5.出现不良反应要立即采取相应抢救及治疗措施。

病人则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应用,切忌随意服用。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3.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 氨基糖苷类、 多粘菌素类、林可霉素及四环素偶可引起神 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大剂量快速静注或胸、 腹腔内局部应用可引起四肢软弱、呼吸抑制、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4.其他 长期应用氯霉素、乙胺丁醇有引 起视神经炎的可能。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 类、异烟肼、呋喃类及磺胺类药可引起周围 神经炎,普鲁卡因青霉素、氯霉素、环丝氨 酸、异烟肼等可引起精神症状。
3.皮疹 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可引起皮 疹,但以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氨苄西 林等引起者多见。皮疹可为荨麻疹、斑丘疹、 猩红热样或湿疹样皮疹,严重者可表现为出 血性紫癜、剥脱性皮炎、大疱表皮松解萎缩 性皮炎等。初次用药者可在用药后7 10天 性皮炎等。初次用药者可在用药后7~10天 出现,再次接触者则可于数小时至1~2天 内发生,停药后多于1 内发生,停药后多于1~3天内消退。青霉素 或链霉素生产车间的工人可发生接触性皮炎。 静脉快速滴注万古霉素可引起组胺释放,产 生“红人综合征”。四环素类可引起光过敏 性皮炎。
第三节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最重要 手段。这类药物的应用使许多严重感染 (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的预后大有改观,使感染性疾病的病死 率显著下降。但抗菌药物的应用也引起 许多不良反应,甚至引起严重后果。临 床应对抗菌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予以充分 重视。
一 变态反应 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都能引起变态反应,其 临床表现包括皮疹、过敏性休克、血清病样 反应、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溶血性贫 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剥脱性皮炎等。 1.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 克最常见,其发生率为4 10万~15/10万, 克最常见,其发生率为4/10万~15/10万, 病死率约为5%~10%。链霉素、磺胺类、 病死率约为5%~10%。链霉素、磺胺类、 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 利福平等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变态

抗菌药物机制不良反应总结

抗菌药物机制不良反应总结

抗菌药物机制不良反应总结
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然而,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以下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总结:
1. 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对某种抗菌药物过敏,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2. 肝毒性:一些抗菌药物如利福平、异烟肼等可能引起肝损害,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等症状。

3. 肾毒性:某些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等症状。

4. 血液系统毒性:某些抗菌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可能引起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5. 神经系统毒性:部分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能引起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癫痫发作。

6. 胃肠道反应:常见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

7. 心脏毒性:某些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可能对心脏造成损害,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炎等。

8. 耳毒性:部分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可能引起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同时,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过敏性休克
• 预防: ①以往用药史,是否用过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药物; ②应用后有无荨麻疹、瘙痒、胸闷、发热等反应。 ③对其他抗菌药物如磺胺药、解热镇痛药等有无过敏 ④个人有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 ⑤家属中有无上述类似病史。
鉴于90%的过敏性休克于给药后30min 内发生,故给药后应观 察30min 。
耳聋
• 程度:新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链
霉素〉奈替米星
氨基糖苷类
• 神经肌肉麻痹: 阻滞乙酰胆碱和结合钙离子作用,阻滞神经传导。表现为心肌 抑制、肌肉松弛等。 程度: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庆大霉 素>妥布霉素
氨基糖苷类
• 过敏反应: 皮疹、发热、血管性水肿、口周发麻常见 新霉素常见是接触性皮炎 链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
阿莫西林、磺胺药多见
处理措施
• 对有轻型皮疹而必须继续用药者,则宜在采取相应措施(给予 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下严密观察。
• 如皮疹继续发展,并伴有其他变态反应及发热者应立即停药, 同时加强抗过敏治疗。
使用药物前进行皮试
• 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必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 已停用7d 以上(小儿3d 以上),而需再次使用时应重做皮试 • 换用另一种批号也以再做皮试为妥 • 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交叉过敏发生率<10%
大环内酯类
• 肝毒性:氨基转移酶升高,停药或减量可恢复。 • 过敏反应:药物热、药疹等过敏反应。 • 静脉炎:滴液应稀释(浓度<0.1%),滴速减慢。 • 耳鸣和听觉障碍。
(六)四环素类
• 常用药物: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等。 (1)胃肠道反应:食道烧灼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变态反应类型
型变态反应(速发型):机体初次接触药物后,诱导体内产 生相当量的抗体,并和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循环中的嗜碱 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机体呈致敏状态。当机体再 次接触相同的或有交叉反应的药物时,造成肥大细胞或嗜 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将颗粒中贮存的过敏介质释放出来, 导致过敏性休克、哮喘、荨麻疹。青霉素治疗过程中有过 敏,但致死性反应仅万分之一. Ⅱ型变态反应 (溶细胞型): 临床表现有溶血性贫血、白 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出血 坏死反应)、血清病、过敏性肺炎。 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接触性皮炎属于此型.
抗体的产生有个体差异
❖ 抗体的产生有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同一 抗原决定基所产生的抗体,在数量及种类 都可不同。这有助于解释同一药物在不同 个体引发不同的变应性表现、不同药物有 引发同一类型的表现、同一个体在不同时 期对同一药物可有不同表现等复杂情况。
变态反应的特点
药物过敏与病人的过敏体质有密切关系 患有其他过敏病者, 发生率比无其他过敏病者高~倍。有半数兼有多种药物过 敏. ·
❖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多见于—岁的成年人,女性比 男性多,年老者和岁以下儿童比较少见
❖ 各种途径如注射、口服、外用都可引起过敏性休 克,以注射给药者最为多见。
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症状
❖ 呼吸道阻塞症状 由喉头水肿、气管支气管痉挛、肺水肿 等引起,表现为胸闷、心悸、喉头阻塞感、呼吸窘迫、脸 色潮红等,伴有濒危感;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 药物的不良反应指的是在常用剂量下由于药物或药 物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包括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以 及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二重感染等。
❖ 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已有几十年历史,治愈了众多 感染性疾病,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但也出现许 多不良反应,严重时致残或致死。因此医务人员了 解和掌握抗菌药物的特性,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 发生极为重要。
抗菌药物的变态反应
❖ 抗菌药物变态反应是应用抗菌药物后的常见 不良反应之一,几乎每种抗菌药均可引起轻、 重不一的变态反应,最多见者为皮疹,其他 尚有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物热、 血管神经性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溶 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接触性皮炎等。
变态反应是型不良反应
❖ 药物变态反应是型药物不良反应,约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 的 —,死亡率为万分之一,%的成年人至少对一个药物表 现过敏。
❖ 变态反应具有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共同特点: ❖ 是一类与药物原有药理作用完全不同的异常反应,不是由
于药理作用过度所致,故不能从已知的药理作用预测 ❖ 反应的发生率与剂量无关。 ❖ 发生率较型为低,但死亡率较型为高。 ❖ 处理这类反应不是调整剂量,而是停用。
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 变态反应是指外源性抗原(变应原),在机体内 引起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形成,并与相应的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发对机 体有害的反应,导致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 抗原:凡能被机体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细胞“识别” 为“异己”的成分,能引起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的产生,并能与其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导致免 疫反应发生的物质。
❖ 抗体:在药物变态反应中常被涉及的抗体为、与, 抗体的每一个基本结构单位有两个抗原结合点, 以此与抗原相结合。每一抗体有其特异性,它只 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结合。
青霉素类用药前必须详问既往史
❖ 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既往史,内容包括:是否 用过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 磺 胺药等药物;
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为.
过敏性休克
❖ 在药物过敏反应中过敏性休克占,在药物所致过敏 性休克中静脉用药占,肌注占,口服占,抗菌药物占
❖ 过敏性休克 以青霉素引起者最为常见,发生率为 %—%,病死率%%。
❖ 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常极为迅速,约半数病人的症 状发生在注射后内,内发生者占%。但也有个别 病例于数小时内或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甚至周后) 发病。
❖ 微循环障碍症状 由微血管广泛扩张所致,表现为烦躁不安、 面色苍白、畏寒、冷汗、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
❖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表现为昏迷、抽 如瘙痒、荨麻疹、其他皮疹等。 ❖ 第一、二组症状较多见,第三组症状乃严重呼吸道阻塞或
微循环障碍的后果。重症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药物过敏绝大多数为后天获得 过敏体质虽然与遗传有密切 关系,但药物过敏不能直接由亲体遗传。
药物过敏首次发病有潜伏期 长短不定,一般至少约经周左 右。此段时间体内形成对该种药物的特异性抗体。
绝大多数药物过敏发生于第二次用药或多次用药之后而绝少 发生于首次接触者。
任何用药途径均可致敏 口服致敏率(皮疹占,休克占),注射致 敏率(皮疹占,休克占)
抢救过敏性休克首选肾上腺素
❖ 肾上腺素兼有受体和β受体激动作用。可使心率加 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周围血管收缩, 消除支气管粘膜水肿,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和扩张冠状 动脉。
❖ 由于本品能有效地升高血压、兴奋心脏、解除支 气管痉挛等,所以常用于抢救过敏性休克。肾上腺 素可以迅速缓解过敏性休克所致的心跳减弱、血压 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为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 药。
变态反应的特点
❖ 再次发病无潜伏期 ❖ 与剂量大小不成平行关系 ❖ 仅见于少数人 ❖ 一般应具有较典型的症状或体征 ❖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 主要致敏药物正随着时代而演变 这种演变,取
决于某种药物应用的广泛性及致敏度的高低。 ❖ 药物过敏有增多的趋势 在年代初期发病率仅
为.%,年代后期,增至.%,年增至.% ❖ 与患者疾病有关 如氨苄西林斑丘疹发生率,而慢
肾上腺素的用法用量
❖ 抢救过敏性休克时用. . 毫克。肌注或缓慢静注(必 须以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多数情况即可改善,如 果疗效不满意,还可将本品毫克溶于一葡萄糖注射 液中缓慢静滴,至血压接近或恢复正常即可停药。
❖ 抢救过敏性休克时,毫克是一个危险用量,一次注 入往往会迅速引起高血压危象、肺水肿,甚至急性 脑出血死亡,老年人对此尤为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